职场礼仪管理。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自我管理”的管理哲学》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自我管理的管理哲学理论,是当代管理学家德鲁克在1954年提出来的,它的出现似乎告诉了我,我未来的成长是怎样的一条路。我从1983年开始接触管理哲学,使我在茫然的工作生涯知道自己的方向。这理论不只影响我处世的思维、不断的求知欲,更告诉我退休生活应如何的充实,使自己能退而不休。同时让我体会到生活在这宇宙的人类都应该了解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也因此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将自我管理这一理论作为管理学的一个环节,主要让学生们了解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它不只在管理上起着影响,在生活中其影响更大。

自我管理理论主要阐述的是:我的优势是什么;我如何做事;我属于哪里;我能做出什么样的贡献;维系人际关系的责任;你的下半生;并行不悖的事业。

我的优势是什么

在工作中,我主持过无数的面试,而我较喜欢提出的问题是你能告诉我你的优势是什么吗?应试者大多数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因为他们不能理解到自己的优势,只能告诉我他什么都能做(这主要希望能获得工作)。那要怎样知道自己的长处? 德鲁克告诉我们一种找出自己优势的方法―反馈分析,即在进行一个项目时,先确定你预期的成果,等到项目进行一段时间后,再将预期成果与实际成果做比较,当实际成果大于预期,这便是你的长处;如果实际成果小于预期,则是自己的弱点。

我如何做事

环境、性格、兴趣、教育及文化等,都会影响到每个人待人处世及工作的方法。但人们往往会忘了自己到底是如何做事的。要知道自己擅长的工作方式,不仅能够创造绩效,对组织、对国家做出贡献,同时亦能实现自我成长。

以我而言,当我在做事时,我会考虑到方方面面,即先小心地倾听,再大胆地执行,同时务必进行到底,即使失败也知道所以然。

德鲁克对如何做事这一部分做了两点诠释。第一,要知道自己是属于阅读型还是倾听型的人。我们要知道自己是属于哪一类型的人。在搜集资料时,阅读或倾听皆是相当重要的手段。阅读型的人擅长透过资料来加以整理和分析,而倾听型的人往往听取他人释放出来的讯息,再进行重点分析,这使得工作上常常有着紧迫的现象。能了解自己用自己擅长的方法做事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我怎样学习。要了解如何做事,那就要知道学习的方式,这比阅读或倾听更为重要。因为每个国家的教育制度都遵循同一个假设,也就是一种学习方式,但这种学习方式并不能适应所有的人。有些人在语文方面学习特强,也有些人在技术方面学习特佳,也可能是两个极瑞。了解自己的情况后需要问自己:我能与别人融洽地共事吗,或者我并不能与他人共事。也就是说知道自己在和他人产生互动时,须运用自己擅长的工作方式。

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要自己管好自己,必须知道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都有着自己的价值定位,尤以道德标准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价值体系,在一种组织下它是有效的道德行为,在另一种组织中也是有效的。

组织必须拥有其价值观,个人更要拥有价值观。但要在组织中发挥作用,个人的价值观须和组织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即使不能完全一样,至少要能和谐共处,否则不仅会遭受挫折,而且也不能创造出佳绩。

每当情绪低落时,价值观总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在工作上遇到困扰,到底要放弃还是要继续,这时个人的价值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32年的工作生涯里,我尝试过8种不同的行业,但几乎都不是所要的行业,原因是其中许多工作的价值观与自己背道而驰。有时在做事与想做事之间做个取舍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

我属于哪里

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在人浮于事的社会里,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确实不容易,但自己应有自己的理想、感兴趣的地方,应该学会说不。在职业生涯里,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做事的方法及自己的价值观,并抓住机遇,坚持这样,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通过了解自己的位置,即使是普通人,只要努力和有能力胜任工作,就是在其他方面表现一般的人,也能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我能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常常有人在问:组织能给我什么好处。但没有人告诉组织,他能为组织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在人类历史上,总是主人进行吩咐(如佣人的任务),大多数人只服从命令,按照别人吩咐的内容做事,毫无选择性,预期的结果没有任何的悬念。然而,做自己分内的事,它不是真正的自由,只是得到别人的允许,它不会产生绩效。如果以我应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为出发点,我们就有绝对自由,这种自由是建立在责任的基础上的。

维系人际关系的责任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维系人际关系是不能缺少的行动,但也有少数人因自己工作的限制须个别地去做工作,但最终进入市场还须维系一定的人际关系,所以无论你从事工业或商业,不管你是老板、员工,还是校长、老师,都须有维系人际关系的责任。

首先,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每个人的行为举止都必须符合人的举止。这说明他们也有优势,也有工作方式及其价值观。所以,要发挥应有的效率,我们需要了解他人的优势、做事的方式和价值观。

其次,是承担沟通的责任。德鲁克举了一个充满禅意的例子:即使森林中有许多树木倒下,但若没有人听见,那么声音便不存在。而所提到的声音即为本质。人往往喜欢听好听的话,只看自己想看的东西,所以要达成良好的沟通,就必须考虑到对方的水平及对方想要听的话,并采用他们能够接收到讯息的方式告诉他们,即如果他们善于阅读,就采用备忘录的方式;如果他们善于倾听,就采用交谈的方式。

我的下半生

这使我想到佛家常谈到的因果关系,若我们在年轻时做好准备,待年长退休时就不怕成为自己或周围所有人的负担。对于大多数的人,在其工作生涯只做一家企业或同一种工作也太漫长了,他们会越做越退步,感到厌烦,失去工作的乐趣。

我解读德鲁克的主张当壮年时,自己原本的事业己达到顶峰,应考虑朝向第二职业生涯发展,因为第一职业生涯也许并不是你的兴趣,一个人的兴趣绝对可以让自己的第一职业生涯过得更充实,同时也为开创第二职业生涯带来契机。所以在生活中能否培养自己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凭借年轻所学及累积下来的工作经验,开始我第二职业生涯的挑战,即在佛学院教导佛教与管理学及佛教的人力资源管理,虽对我而言这是另一种挑战,但我可学佛亦可将自己的长处与大家共享,何乐而不为呢!

并行不悖的事业

下半生做什么,就是发展第二职业生涯并行不悖的事业,这也可以说是回馈社会。因下半生并无需为生活忙碌而拼搏,而是应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余生,所以第二职业生涯是建立并行不悖的事业,它是本职工作以外的兴趣,会给人生带来更大的满足感、成就感。

自我管理的管理哲学理论,与其他理论有所不同,它所提到的都是看得见、活生生的,在我们的一生都能受用,若能将它普及化,使大家了解自己的优势,该有着怎样的工作方式,知道自己的价值观也就知道哪里会适合自己,同时在自己本业外可因自己的兴趣建立自己另一项并行不悖的事业, 当本业遇到挫折时,第二个职业能够帮助自己从挫折与失败中逃脱出来。

扩展阅读

成功经理人与自我管理能力


中国首富李嘉诚先生曾经在汕头大学一场报告中畅谈了对于经理人的看法:想当好经理人,首要的任务是知道自我管理是一重大责任,在流动与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是谁,了解自己要成为什么模样是建立尊严的基础。自我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是培养理性力量的基本功,是人把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能力的催化剂。
现实生活中,那些极其成功的经理人韦尔奇、艾科卡、松下幸之助、格鲁夫、比尔盖茨,他们都是自我管理成功的典范。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才华,惟有一点与普通人不同,那就是他们自我管理得好。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自我管理使他们成为成功的经理人。

本人曾任几家著名大中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又作为多年职业培训师,在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以及经理人培训经历中发现,我国企业很多经理人实际上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每个经理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重视自我管理能力!

1、自我管理的内涵

所谓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最终完成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
自我管理是每个人对自己生命运动和实践的一种自我调节。自我管理核心思想就是自我认知、自我组织、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自我意识、自我锻炼、自我反省,使个体通过科学的有目的,逐步走向自我完善和完美,从而达到自我实现、自我成就和自我超越的一门科学与艺术,也是去充分调动自身心灵的自动调节功能,最大限度的激发自身潜能,更有效的发掘和实现自身最大社会价值和责任的一门科学与艺术。

自我管理对于每个经理人来讲,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

2、成功经理人必须首先学会自我管理

经理人能不能进行自我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经理人不是天生的,每个人都有管理的能力,问题在于他表现出的多少,当一个人实现了自我管理,体现出潜在的管理能力,他就会真正地上升为经理人。

演员阿诺变成州长阿诺,靠的不是钢铁般的肌肉,靠的是自身钢铁般的意志。纵观古今中外,凡大成者,绝不仅仅是被别人管理或管理别人中获得成功的,无不是通过严格的自我管理才获得大成和圆满的。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前董事长兼执行长罗伯特古兹维塔年轻的时候还是一名普通员工,他可以一连5个小时把自己锁在房间里读书,不理会外面的喧闹,也不会踏出房间的门。后来,因为懂得自我管理,古兹维塔掌管可口可乐16年,使可口可乐从原来的规模扩大了3倍。

西门子公司有个口号叫做自己培养自己。自我管理是每一位员工应该掌握的能。在当今社会,优秀的企业需要的是能够积极做好自我管理的员工。只有进行自我管理的员工,才能实现业绩的最优化,才能够缔造企业与自己的共同成功!

3、只有能够做到自我管理的人,才能管理好他人

经理人必须明白,除非你首先能够管理自我,否则你不能管理任何人或任何东西。一个连自己都管不好或者管不了的经理人,难道还能够管好员工么?

作家杰克森布朗曾经有过一个有趣的比喻:缺少了自我管理的才华,就好像穿上溜冰鞋的八爪鱼。眼看动作不断可是却搞不清楚到底是往前、往后,还是原地打转。

为什么我国企业员工缺少自律性?为什么员工没有主动精神?为什么员工普遍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为什么企业整体效率不高、质量不稳定?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国企业员工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

员工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其更深层原因是经理人自身没有自我管理能力。经理人自我管理能力都成问题,又如何能够要求员工进行自我管理呢?

所以,只有首先做到经理人的自我管理,才能最终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

4、成功经理人善于帮助员工实现自我管理

企业一直都在谈管理,制度,文化,培训,合同如此等等,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呢?实际上,企业要成功就必须推行规范化管理。这样,对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的第一条件就是全员实现自我管理。要实现全员自我管理,经理人就要善于帮助员工实现自我管理。
实现全员自我管理,经理人首先要做好自我管理的表率作用。表率,就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经理人由于所负的责任和所处的位置,其一言一行常常处于下属员工视线之内,经理人自我管理的表率作用发挥得如何,至关重要。

实践证明,没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经理人就不会有自觉的表率作用,就不会有认认真真抓落实的行动。

真正的以人为本,是帮助和引导员工实现自我管理,而员工要实现自我管理是经理人能够起好表率作用。

经理人自我管理的表率作用是一种自然影响力。它通过榜样的身教、品德的熏陶、情操的感染等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员工自觉地产生敬佩与信赖,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进而形成巨大的战斗力。

员工自我管理虽然是可能的,也是一种积极的目标,但是真正做到却非常不容易;不仅需要经理人具备培训、帮助和引导的技巧,还需要极大的热情、耐心,以及经理人的表率作用。增强经理人的自我管理表率作用,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最终才能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

5、经理人自我管理实现自我成功

每个经理人都渴望实现自身成功,可是成功者总是少数!其实,正是很多经理人常常忽视的自我管理能力制约了自身的成功!

当每一个经理人意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时,并在工作中加以实现,那么你会发现,经理人的生活习惯与工作习惯都因此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经理人全方位地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够最终铸就自身的理想实现与成功飞跃!

如何自我管理并规划你的职业生涯?


知道自己属于何处,可使一个勤奋、有能力但原本表现平平的普通人,变成出类拔萃的工作者。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如果你有雄心,又不乏智慧,那么不管你从何处起步,你都可以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登上事业的顶峰。

不过,有了机会,也就有了责任。今天的公司并不怎么管员工的职业发展;实际上,知识工作者必须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你应该在公司中开辟自己的天地,知道何时改变发展道路,并在可能长达 50 年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努力、干出实绩。要做好这些事情,你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不仅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习新知识和与别人共事的,并且还明白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贡献。因为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

历史上的伟人拿破仑、达芬奇、莫扎特都很善于自我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们成为伟人的原因。不过,他们属于不可多得的奇才,不但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天资,而且天生就会管理自己,因而才取得了不同于常人的成就。而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甚至包括那些还算有点天赋的人,都不得不通过学习来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我们必须学会自我发展,必须知道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才能做出最大的贡献,而且还必须在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投入也就是说,我们得知道自己应该何时换工作,以及该怎么换。

我的长处是什么

多数人都以为他们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其实不然,更多的情况是,人们只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即便是在这一点上,人们也往往认识不清。然而,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只能靠发挥自己的长处,从事自己不太擅长的工作是无法取得成就的,更不用说那些自己根本干不了的事情了。

以前的人没有什么必要去了解自己的长处,因为一个人的出身就决定了他一生的地位和职业:农民的儿子也会当农民,工匠的女儿会嫁给另一个工匠等。但是,现在人们有了选择。我们需要知己所长,才能知己所属。

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唯一途径就是回馈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每当做出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你都可以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9到12个月后,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期比较。我本人采用这种方法已有15到20年了,而每次使用都有意外的收获。比如,回馈分析法使我看到,我对专业技术人员,不管是工程师、会计师还是市场研究人员,都容易从直觉上去理解他们。这令我大感意外。它还使我看到,我其实与那些涉猎广泛的通才没有什么共鸣。

回馈分析法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早在14世纪,这种方法由一个原本会永远默默无闻的德国神学家发明,大约150年后被法国神学家约翰加尔文和西班牙神学家圣依纳爵分别采用。他们都把这种方法用于其信徒的修行。事实上,回馈分析法使他们的信徒养成了一种始终注重实际表现和结果的习惯,这也是他们创立的教派加尔文教会和耶稣会能够主宰欧洲长达30年的原因。

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运用这个简单的方法,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两三年),发现自己的长处这是你需要知道的最重要的事情。在采用这种方法之后,你就能知道,自己正在做(或没有做)的哪些事情会让你的长处无法发挥出来。同时,你也将看到自己在哪些方面能力不是特别强。最后,你还将了解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完全不擅长,做不出成绩来。

根据回馈分析的启示,你需要在几方面采取行动。首先最重要的是,专注于你的长处,把自己放到那些能发挥长处的地方。

其次,加强你的长处。回馈分析会迅速地显示,你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善自己的技能或学习新技能。它还将显示你在知识上的差距这些差距通常都可以弥补。数学家是天生的,但是人人都能学习三角学。

第三,发现任何由于恃才傲物而造成的偏见和无知,并且加以克服。有太多的人,尤其是那些术业有专攻的人,往往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不屑一顾,或者认为聪明的头脑就可取代知识。比如,很多一流的工程师遇上与人相关的事就束手无策,他们还以此为荣因为他们觉得,对条理清晰的工程师头脑来说,人太混乱无序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员常常以他们连基本的会计知识或数量分析都一无所知而自傲。不过,人们要是对这样的无知还沾沾自喜的话,那无异于自取灭亡。其实,要让自己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你就应该努力学习新技能、汲取新知识。

另外一点也同样重要纠正你的不良习惯。所谓不良习惯,是指那些会影响你的工作成效和工作表现的事情。这样的习惯能很快地在回馈中反映出来。例如,一位企划人员可能发现自己美妙的计划最终落空,原因是他没有把计划贯彻到底。同那些才华横溢的人一样,他也相信好的创意能够移动大山。但是,真正移山的是推土机,创意只不过是为推土机指引方向,让它知道该到何处掘土。这位企划人员必须意识到不是计划做好就大功告成,接下来还得找人执行计划,并向他们解释计划,在付诸行动前须做出及时的调整和修改,最后要决定何时中止计划。

与此同时,回馈还会反映出哪些问题是由缺乏礼貌造成的。礼貌是一个组织的润滑剂。两个移动物相互接触时发生摩擦是一个自然规律,不仅无生命的物体是这样,人类也是如此。礼貌,其实也很简单,无非是说声请和谢谢,记住别人的名字,或问候对方家人这样的小事,但就是这种不起眼的细节,使得两个人能够融洽相处,不管他们彼此之间是否有好感。许多聪明人,尤其是聪明的年轻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回馈分析表明某个人只要一遇到需要别人合作的事就屡屡失败,那么很可能就意味着这个人的举止不大得体也就是缺乏礼貌。

把预期和实际结果进行比较,也会发现自己不能做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一窍不通、毫无天分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我们甚至连平庸的水平都达不到。人们,尤其是知识工作者,就不应该试图去完成这些领域的工作和任务。他们应该尽量少把精力浪费在那些不能胜任的领域上,因为从无能到平庸要比从一流到卓越需要人们付出多得多的努力。然而,大多数人,尤其是教师,还有组织,都一门心思要把能力低下的人变成合格者。其实,他们还不如把精力、资源和时间花在将称职者培养成佼佼者上。

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

令人惊讶的是,很少有人知道自己平时是怎样把事情给做成的。实际上,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工作方式和表现。许多人不是以他们习惯的方式工作,这当然就容易造成无所作为。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可能比我的长处是什么?这个问题更加重要。

同一个人的长处一样,一个人的工作方式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由人的个性决定。不管个性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它肯定是早在一个人进入职场前就形成了。正如一个人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是既定的一样,一个人的工作方式也基本固定,它可以略微有所调整,但是不可能完全改变当然也不会轻易改变。而且就像人们从事自己最拿手的工作容易做出成绩一样,他们要是采取了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方式也容易取得成就。通常,几个常见的个性特征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方式。

我属于读者型,还是听者型?首先,你要搞清楚的是,你是读者型(习惯阅读信息)还是听者型(习惯听取信息)的人。绝大多数人甚至都不知道还有读者型和听者型之说,而且很少有人既是读者型又是听者型。知道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人更少。但是,有一些例子说明了这样的无知可能造成多大的危害。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担任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时,一直是新闻媒体的宠儿。他的记者招待会以其独特的风格出名不管记者提出什么问题,艾森豪威尔将军都从容地对答如流。无论是介绍情况,还是解释政策,他都能够用两三句言简意赅的话就说清楚。十年后,艾森豪威尔当上了总统,当年曾对他十分崇拜的同一批记者,这时却公开瞧不起他。他们抱怨说,他从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喋喋不休地胡侃着其他事情。他们总是嘲笑他回答问题时语无伦次,不合乎语法,糟蹋标准英语。

艾森豪威尔显然不知道自己属于读者型,而不是听者型。当他担任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时,他的助手设法确保媒体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至少在记者招待会开始前半小时以书面形式提交。这样,艾森豪威尔就完全掌握了记者提出的问题。而当他就任总统时,他的两个前任都是听者型富兰克林罗斯福和哈里杜鲁门。这两位总统知道自己是听者型的,并且都喜欢举行畅所欲言的记者招待会。艾森豪威尔可能认为他必须去做两位前任所做的事。可是,他甚至连记者们在问些什么都从来没听清楚过。而且,艾森豪威尔并不是个极端的例子。

几年后,林登约翰逊把自己的总统职位给搞砸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听者型的人。他的前任约翰肯尼迪是个读者型的人,他搜罗了一些出色的笔杆子当他的助手,要求他们每次进行当面讨论之前务必先给他写通报。约翰逊留下了这些人,他们则继续写通报。可是他显然根本看不懂他们写的东西。不过,约翰逊以前当参议员时曾经表现非凡,因为议员首先必须是听者型。

没有几个听者型的人可以通过努力变成合格的读者型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努力,反之亦然。因此,试图从听者型转为读者型的人会遭受林登约翰逊的命运,而试图从读者型转为听者型的人会遭受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命运。他们都不可能发挥才干或取得成就。

我如何学习

要了解一个人的工作方式,需要弄清的第二点是,他是如何学习的。许多一流的笔杆子都不是好学生温斯顿邱吉尔就是一例。在他们的记忆中,上学往往是十足的折磨。然而,他们的同学有这种记忆的却很少。他们可能在学校里得不到什么乐趣,对他们来说上学的最大痛苦是无聊。有关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笔头好的人一般不靠听和读来学习,而靠写来学习,这已成了一种规律。学校不让他们以这种方式学习,所以他们的成绩总是很糟糕。

所有的学校都遵循这样的办学思路:只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方式,而且人人都得遵从。但是,对学习方式跟别人不大一样的学生来说,被迫按学校教的方式来学习就是地狱。实际上,学习大概有六七种不同的方式。

像邱吉尔这样的人靠写来学习。还有些人以详尽的笔记来学习。例如,贝多芬留下了许多随笔小抄,然而他说,实际上他作曲时从来不看这些随笔小抄。当被问及他为什么还要用笔记下来时,据说他回答道:如果我不马上写下来的话,我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如果我把它们写到小本子上,我就永远不会忘记了,也用不着再看一眼。有些人在实干中学习。另一些人通过听自己讲话学习。

我认识一位公司总经理,他把一个平庸的小家族企业发展成行业领军企业。他是一个通过讲话学习的人。他习惯于每周一次把全体高层管理人员召集到他的办公室,随后对他们讲上两三个小时。他总是提出政策性问题,在每一个问题上提出三种不同观点。但他很少请这帮同事发表意见或提出问题,他只需要听众听他讲话。这就是他的学习方式。虽然他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通过讲话学习绝不是一种少见的方法。成功的出庭律师也以同样的方式学习,许多诊断医师也是如此(我自己也是这样)。

在所有最重要的自我认识当中,最容易做到的就是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习的。当我问人们:你怎么学习?大多数人都知道答案。但是,当我问:你根据这个认识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吗?没有几个人回答是。然而,知行合一是取得成就的关键;如果知行不合一,人们就会无所作为。

我属于读者型还是听者型?我如何学习?这是你首先要问自己的问题。但是,光这些问题显然不够。要想做好自我管理,你还需要问这样的问题:我能与别人合作得好吗?还是喜欢单枪匹马?如果你确实有与别人进行合作的能力,你还得问问这个问题:我在怎样的关系下与他人共事?

有些人最适合当部属。二战时期美国的大英雄乔治巴顿将军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巴顿是美军的一名高级将领。然而,当有人提议他担任独立指挥官时,美国陆军参谋长、可能也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伯乐,乔治马歇尔将军说:巴顿是美国陆军造就的最优秀的部下,但是,他会成为最差劲的司令官。

一些人作为团队成员工作最出色。另一些人单独工作最出色。一些人当教练和导师特别有天赋,另一些人却没能力做导师。

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我如何才能取得成果是作为决策者还是作为顾问?许多人做顾问时的表现会很出色,但是不能够承担决策的负担和压力。与此相反,也有许多人需要顾问来迫使他们思考,随后他们才能做出决定,接着迅速、自信和大胆地执行决定。

顺便说一下,一个组织的二号人物在提升到一号职位时常常失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最高职位需要一个决策者,而一个强势的决策者常常把其信赖的人放在二号位置,当他的顾问。顾问在二号位置上往往是很出色的,但是换到一号位置,他就不行了。他虽然知道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但是不能接受真正做决定的责任。

其他有助于认识自我的重要问题包括:我是在压力下表现出色,还是适应一种按部就班、可预测的工作环境?我是在一个大公司还是在一个小公司中工作表现最佳?在各种环境下都工作出色的人寥寥无几。我不止一次地看到有些人在大公司中十分成功,换到小公司中则很不顺利。反过来也是如此。

下面这个结论值得我们反复强调:不要试图改变自我,因为这样你不大可能成功。但是,你应该努力改进你的工作方式。另外,不要从事你干不了或干不好的工作。

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要能够自我管理,你最后不得不问的问题是:我的价值观是什么?这不是一个有关伦理道德的问题。道德准则对每一个人都一样。要对一个人的道德进行测试,方法很简单。我把它称为镜子测试。

20世纪初,德国驻英国大使是当时在伦敦所有大国中最受尊重的一位外交官。显然,他命中注定会承担重任,即使不当本国的总理,至少也要当外交部长。然而,在1906年,他突然辞职,不愿主持外交使团为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举行的晚宴。这位国王是一个臭名昭著的色鬼,并且明确表示他想出席什么样的晚宴。据有关报道,这位德国大使曾说:我不想早晨刮脸时在镜子里看到一个皮条客。

这就是镜子测试。我们所尊从的伦理道德要求你问自己:我每天早晨在镜子里想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一个组织或一种情形下合乎道德的行为,在另一个组织或另一种情形下也是合乎道德的。但是,道德只是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尤其对于一个组织的价值体系来说。

如果一个组织的价值体系不为自己所接受或者与自己的价值观不相容,人们就会备感沮丧,工作效力低下。

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十分成功的人力资源主管的经历。这位主管所在的公司被一家大企业收购。收购之后,她得到了提升,从事的是她以前做得最出色的工作,包括为重要职位挑选人才。这位主管深信,在选人时,公司只有在排除内部的所有可能人选后才能从外部招聘人才。但是她的新公司认为应该首先从外部招聘,以吸收新鲜血液。对于这两种方式,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根据我的经验,适当的方式是两者兼顾。然而,这两种方式在根本上是互不相容的表面上是政策不同,实质是价值观的不同。这说明在该公司人们对以下三个问题有着不同看法:组织与员工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组织应该为员工以及员工的发展承担何种责任;一个人对企业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经过几年挫折,这位主管最终辞职尽管她的经济损失很大。她的价值观和这个组织的价值观就是无法融合。

同样,一家制药公司无论是通过不断的小幅改进,还是通过几次费用高昂、风险巨大的突破来取得出色业绩,都主要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这两种战略的结果可能都差不多。实质上,这是两种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一种价值体系认为公司的贡献是帮助医生把他们已经在做的工作锦上添花,另一种价值体系的取向是进行更多的科学发现。

至于一个企业的经营是着眼于短期结果,还是注重长远发展,这同样是价值观问题。财务分析师认为,企业可两者同时兼顾。成功的企业家知道得更清楚。诚然,每一家公司都必须取得短期成果。但是在短期成果与长期增长之间的冲突中,每一家公司都将决定自己所选择的重点。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关于企业职能与管理层责任的价值观冲突。

价值观冲突并不限于商业组织。美国发展最快的一个牧师教会,衡量工作成败的尺度是新教徒的人数。它的领导层认为,重要的是有多少新教徒入会。随后,上帝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或者至少会满足足够比例的新教徒的需求。另一个福音派牧师教会认为,重要的是人们的精神成长。这个教会慢慢地让那些形式上入会但精神上并没有融入教会生活的新教徒选择了离开。

这同样不是一个数量问题。乍一看,第二个教会好像发展较慢。但是,它留住新教徒的比例要远高于第一个。换言之,它的发展比较稳固。这也不是一个神学问题,至少首先并不是神学问题,而是有关价值观的问题。在一次公开辩论中,一位牧师这样说:除非你先加入教会,否则你永远找不到天国之门。

而另一位牧师反驳说:不,除非你先有心寻找天国之门,否则你就不属于教会。

组织和人一样,也有价值观。为了在组织中取得成效,个人的价值观必须与这个组织的价值观相容。两者的价值观不一定要相同,但是必须相近到足以共存。不然,这个人在组织中不仅会感到沮丧,而且做不出成绩。

一个人的工作方式和他的长处很少发生冲突,相反,两者能产生互补。但是,一个人的价值观有时会与他的长处发生冲突。一个人做得好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好、相当成功的事情可能与其价值体系不吻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所做的工作似乎并不值得贡献毕生的精力(甚至没必要贡献太多的精力)。

如果可以,请允许我插入一段个人的故事。多年前,我也曾不得不在自己的价值观和做得很成功的工作之间做出选择。20世纪30年代中期,我还是一个年轻人,在伦敦做投资银行业务,工作非常出色。这项工作显然能发挥我的长处。然而,我并不认为自己担任资产管理人是在做贡献。我认识到,我所重视的是对人的研究。我认为,一生忙于赚钱、死了成为墓地中的最大富翁没有任何意义。当时我没有钱,也没有任何就业前景。尽管当时大萧条仍在持续,我还是辞去了工作。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换言之,价值观是并且应该是最终的试金石。

我属于何处

少数人很早就知道他们属于何处。比如,数学家、音乐家和厨师,通常在四五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会成为数学家、音乐家和厨师了。物理学家通常在十几岁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决定了自己的工作生涯。但是,大多数人,尤其是很有天赋的人,至少要过了二十五六岁才知道他们将身属何处。然而,到这个时候,他们应该知道上面所谈的三个问题的答案:我的长处是什么?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我的价值观是什么?随后,他们就能够并且应该决定自己该向何处投入精力。

或者,他们应该能够决定自己不属于何处。已经知道自己在大公司里干不好的人,应该学会拒绝在一个大公司中任职。已经知道自己不适合担任决策者的人,应该学会拒绝做决策工作。巴顿将军(他自己大概永远不知道这一点)本来应该学会拒绝担任独立总指挥的。

同样重要的是,知道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也使得一个人能够坦然接受一个机会、一个邀请或一项任务。是的,我将做这件事。但是,我将按照我自己的特点,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做这件事,进行这样的组织安排,这样来处理当中所牵涉的关系。这是我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应该会取得的成果,因为这就是我。

成功的事业不是预先规划的,而是在人们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后,面对机遇时水到渠成的。知道自己属于何处,可使一个勤奋、有能力但原本表现平平的普通人,变成出类拔萃的工作者。

我该做出什么贡献

综观人类的发展史,绝大多数人永远都不需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该做出什么贡献?因为他们该做出什么贡献是由别人告知的,他们的任务或是由工作本身决定的(例如农民或工匠的任务),或是由主人决定的(例如佣人的任务)。以前的人大多都处于从属地位,别人吩咐他们做什么,就做什么,这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到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那时涌现出的知识工作者(即所谓的组织人, organization man)还指望公司的人事部为他们做职业规划。

随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就再没有人想让别人来安排自己的职业生涯了。年轻的男男女女开始提出这个问题:我想做什么?而他们所听到的答案就是你们自行其是吧。但是,这种回答同组织人听命公司的做法一样错误。那些相信自行其是就能做出贡献、实现抱负、取得成功的人,一般连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做不到。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走回头路,让别人来吩咐、安排自己要干什么。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他们还不得不提出一个以前从来没有提出过的问题:我的贡献应该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必须考虑三个不同的因素:当前形势的要求是什么?鉴于我的长处、我的工作方式以及我的价值观,我怎样才能对需要完成的任务做出最大贡献?最后,必须取得什么结果才能产生重要影响?

请看一位新任命的医院院长的经历。这是一所享有盛名的大医院,30年来一直就靠名气顺利经营着。新院长上任后决定了自己应做的贡献:两年内在医院的某个重要领域建立起卓越服务的标准。他决定以急诊室为重点,因为该院的急诊室地方比较大,受人注意,而又秩序混乱。他决定,到急诊室就诊的每一个患者必须在60秒钟之内由一名合格的护士接待。一年之内,该医院的急诊室变成了美国所有医院的样板,又过了两年,整个医院的面貌焕然一新。

正如这个事例所表明的,把眼光放得太远是不大可能的甚至不是特别有效。一般来说,一项计划的时间跨度如果超过了 18个月,就很难做到明确和具体。因此,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应该提出的问题是:我在哪些方面能取得将在今后一年半内见效的结果?如何取得这样的结果?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对几个方面进行权衡。首先,这些结果应该是比较难实现的用当前的一个时髦词说,就是要有张力(stretching)。但是,这些结果也应该是能力所及的。设定一个不能实现的目标或者只能在可能性微乎其微的情况下实现的目标,根本不能叫雄心勃勃,简直就是愚蠢。其次,这些结果应该富有意义,要能够产生一定影响。最后,结果应该明显可见,如果可能的话,还应当能够衡量。确定了要实现的结果之后,接着就可以制订行动方针:做什么,从何处着手,如何开始,目标是什么,在多长时间内完成。

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负责

除了少数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和运动员,很少有人是靠自己单枪匹马而取得成果的。不管是组织成员还是个体职业者,大多数人都要与别人进行合作,并且是有效的合作。要实现自我管理,你需要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负起责任。这包括两部分内容。

首先是要接受别人是和你一样的个体这个事实。他们会执意展现自己作为人的个性。这就是说,他们也有自己的长处,自己的做事方式和自己的价值观。因此,要想卓有成效,你就必须知道共事者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这个道理听起来让人很容易明白,但是没有几个人真正会去注意。一个习惯于写报告的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在第一份工作时就培养起写报告的习惯,因为他的老板是一个读者型的人,而即使下一个老板是个听者型,此人也会继续写着那肯定没有任何结果的报告。这位老板因此肯定会认为这个员工愚蠢、无能、懒惰,肯定干不好工作。但是,如果这个员工事先研究过新老板的情况,并分析过这位老板的工作方式,这种情况本来可以避免。

老板既不是组织结构图上的一个头衔,也不是一个职能。他们是有个性的人,他们有权以自己最得心应手的方式来工作。与他们共事的人有责任观察他们,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并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去适应老板最有效的工作方式。事实上,这就是管理上司的秘诀。

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与你共事的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做事方法,也有权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工作,而不是按你的方法来工作。重要的是,他们能否有所作为以及他们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至于工作方式,人各有别。提高效力的第一个秘诀是了解跟你合作和你要依赖的人,以利用他们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工作关系应当既以工作为基础,也以人为基础。

人际关系责任的第二部分内容是沟通责任。在我或是其他人开始给一个组织做咨询时,我们听到的第一件事都与个性冲突有关。其中大部分冲突都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别人在做什么,他们又是采取怎样的工作方式,专注于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以及期望得到怎样的结果。而这些人不了解情况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去问,结果也就不得而知。

这种不去问明情况的做法,与其说是反映了人类的愚蠢,倒不如说是历史使然。在以前,人们没必要把这些情况告诉任何人。比如在中世纪的城市,一个区的每一个人从事的行业都一样。在乡村,土地刚一解冻,山谷里的每一个人就开始播种同一种农作物。即使有少数人做的事情和大家不一样,他们也是单独工作,因此不需要告诉任何人他们在做什么。

而现在,大多数人都与承担着不同任务和责任的人一道工作。市场营销副总裁可能是销售出身,知道有关销售的一切,但是,对于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比如定价、广告、包装等等,就一无所知了。所以,那些正在做这些工作的人必须确保营销副总裁懂得他们设法做的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他们将如何去做以及期望取得什么结果。

如果营销副总裁不懂得这些高层次的、知识型的专业人士在做什么,错主要在后者身上,而不在自己。反过来说,营销副总裁的责任则是确保他的所有同事都知道自己是怎样看待营销这项工作的:他的目标是什么、他如何工作,以及他对他本人和他的每一个同事有什么期望。

即使一些人懂得负起人际关系责任的重要性,他们和同事的交流也往往不够。他们总是有所顾虑,怕别人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冒昧、愚蠢、爱打听的人。他们错了。因为我们看到,每当有人找到他的同事说这是我所擅长的工作。这是我的做事方式。这是我的价值观。这是我计划做出的贡献和应当取得的成果,这个人总会得到如此回答:这太有帮助了,可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

如果一个人继续问道:那么,关于你的长处、你的工作方式、你的价值观以及你计划做出的贡献,我需要知道什么?他也会得到类似的答复据我的经验,无一例外。事实上,知识工作者应该向与他们共事的每一个人,不管是下属、上司、同事还是团队成员,都提出这样的问题。而且,每次提出此类问题,都会得到这样的回答:谢谢你来问我。但是,你为什么不早点问我?

组织已不再建立在强权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彼此喜欢对方,而是意味着彼此了解。因此,人们绝对有必要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负责,这是一种义务。不管一个人是公司的一名成员,还是公司的顾问、供应商或经销商,他都需要对他的所有共事者负起这种责任。所谓共事者,是指在工作上他所依赖的同事以及依赖他的同事。

管理后半生

当多数人的工作是体力劳动时,你不必为自己的后半生担心。你只要继续从事你一直在做的工作就行了。如果你够幸运,能在工厂或铁路辛勤工作40年后撑下来,你就可以快乐地度过余生,什么也用不着干。然而,现在的多数工作都是知识工作,而知识工作者在干了40年后,仍能发挥余热,他们只是有些厌倦。

我们听到了许多有关经理人中年危机的谈论,厌倦这个词在其中频频出现。45岁时,多数经理人的职业生涯达到了顶峰,他们也知道这一点。在做了 20年完全相同的工作之后,他们已经得心应手。但是他们学不到新东西,也没有什么新贡献,从工作中得不到挑战,因而也谈不上满足感。然而,在他们面前,还有20到25年的职业道路要走。这就是为什么经理人在进行自我管理后,越来越多地开始发展第二职业的原因。

发展第二职业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完全投身于新工作。这常常只需要从一种组织转到另一种组织。例如,一家大公司某事业部的会计师成为一家中型医院的财务总监。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转入完全不同的职业。例如,公司经理在45岁时进入政府内阁;或者中层管理人员在公司工作20年后离职,到法学院进修,成为一个小镇的律师。

还有许多人在第一份职业中取得的成功有限,于是改行从事第二职业。这样的人有很多技能,他们也知道该如何工作。而且,他们需要一个社群因为孩子已长大单飞,剩下一座空屋。他们也需要收入。但最重要的是,他们需要挑战。

为后半生做准备的第二种方式是,发展一个平行的职业。许多人的第一职业十分成功,他们还会继续从事原有工作,或全职或兼职,甚至只是当顾问。但是,除此之外,他们会开创一项平行的工作,通常是在非营利机构,每周占用10个小时。例如,他们可能接手教会的管理,或者担任当地女童子军顾问委员会主席。他们也可能管理受虐妇女庇护所,担任当地公共图书馆的儿童图书管理员,或在学校董事会任职等。

最后一种方法是社会创业。社会创业者通常是在第一职业中非常成功的人士。他们都热爱自己的工作,但是这种工作对他们已经不再有挑战性。在许多情况下,他们虽然继续做着原来的工作,但在这份工作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们同时开创了另一项事业,通常是非营利性活动。例如,我的朋友鲍勃布福德创办了一个非常成功的电视公司,现在他仍然经营着。但与此同时,他还创建了一个与新教教会合作的非营利组织,也做得非常成功。现在他又创建了一个组织,专门指导社会创业者在经营原有业务的同时,如何管理自己另外创办的非营利机构。

管理好自己后半生的人可能总是少数。多数人可能一干到底,数着年头一年一年过去,直至退休。但是,正是这些少数人,这些把漫长的工作寿命看做是自己和社会之机会的男男女女,才会成为领袖和模范。

管理好后半生有一个先决条件:你必须早在你进入后半生之前就开始行动。当30年前人们首次认识到工作寿命正在迅速延长时,许多观察家(包括我自己)认为,退休人员会越来越多地成为非营利机构的志愿者。可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一个人如果不在40岁之前就开始做志愿者,那他60岁之后也不会去做志愿者。

同样,我认识的所有社会创业者,都是早在他们原有的事业达到顶峰之前就开始从事他们的第二事业。请看一名成功律师的例子。这位律师是一家大公司的法律顾问,他同时在自己所在的州开办了模特培训学校。早在他 35岁左右的时候,他就开始志愿为学校提供法律咨询。40岁时被推选为一家学校的董事会成员。50岁时,他积累起了一笔财富,办起了自己的企业建立并经营模特培训学校。然而此时,他依旧在那家他年轻时参与创建的公司里担任首席法律顾问,而且几乎是全职工作。

发展第二兴趣(而且是趁早发展)还有一个原因:任何人都不能指望在生活或工作中很长时间都不遭遇严重挫折。有一位很能干的工程师在45岁时错过了晋升的机会。另一位也很能干的普通学院的教授在42岁时认识到,即使她完全具备担任教授的资格,她永远也不会在一所有名的大学里获得教授职位。还有一位则是在家庭生活里出现了悲剧:婚姻破裂或者痛失子女。在这样的时刻,第二兴趣不仅仅是业余爱好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例如,这位工程师现在知道他在工作上并不十分成功。但是,在公司以外的活动中,例如负责教会资金的管理,他是成功的。一个人可能家庭破碎,但是他能在第二兴趣的活动中发现还有社区这个大家庭。

在一个崇尚成功的社会里,拥有各种选择变得越来越重要。从历史上来看,却没有成功一说。绝大多数人只期望坚守适当的位置。唯一的流动性是向下的流动性。然而,在知识社会里,我们期望每一个人都能取得成功。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对许多人来说,能避免失败就行。可是有成功的地方,就会有失败。因此,有一个能够让人们做出贡献、发挥影响力或成为大人物的领域,这不仅对个人十分重要,对个人的家庭也同样重要。这意味着人们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有机会成为领袖、受到尊重、取得成功的第二领域可能是第二份职业,也可能是平行的职业或社会创业。

自我管理中面临的挑战看上去比较明显,甚至非常基本,其答案可能不言自明,甚至近乎幼稚。但是,自我管理需要个人,尤其是知识工作者,做出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实际上,自我管理需要每一个知识工作者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要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更进一步来看,这样的转变从一切听从别人吩咐的体力劳动者到不得不自我管理的知识工作者也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历史上每一个社会,甚至是个人主义倾向最强的社会,都认为两件事情理所当然(即使只是下意识的):第一,组织比员工更长寿;第二,大多数人从不挪地方。

如今,情况恰恰相反。知识工作者的寿命超过了组织寿命,而且他们来去自如。于是,人们对自我管理的需要在人类事务中掀起了一场革命。

德鲁克:如何自我管理并规划职业生涯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如果你有雄心,又不乏智慧,那么不管你从何处起步,你都可以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登上事业的顶峰。

不过,有了机会,也就有了责任。今天的公司并不怎么管员工的职业发展;实际上,知识工作者必须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你应该在公司中开辟自己的天地,知道何时改变发展道路,并在可能长达 50 年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努力、干出实绩。要做好这些事情,你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不仅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习新知识和与别人共事的,并且还明白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贡献。因为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

历史上的伟人拿破仑、达芬奇、莫扎特都很善于自我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们成为伟人的原因。不过,他们属于不可多得的奇才,不但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天资,而且天生就会管理自己,因而才取得了不同于常人的成就。而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甚至包括那些还算有点天赋的人,都不得不通过学习来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我们必须学会自我发展,必须知道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才能做出最大的贡献,而且还必须在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投入也就是说,我们得知道自己应该何时换工作,以及该怎么换。

我的长处是什么

多数人都以为他们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其实不然,更多的情况是,人们只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即便是在这一点上,人们也往往认识不清。然而,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只能靠发挥自己的长处,从事自己不太擅长的工作是无法取得成就的,更不用说那些自己根本干不了的事情了。

以前的人没有什么必要去了解自己的长处,因为一个人的出身就决定了他一生的地位和职业:农民的儿子也会当农民,工匠的女儿会嫁给另一个工匠等。但是,现在人们有了选择。我们需要知己所长,才能知己所属。

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唯一途径就是回馈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每当做出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你都可以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9到 12个月后,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期比较。我本人采用这种方法已有15到20年了,而每次使用都有意外的收获。比如,回馈分析法使我看到,我对专业技术人员,不管是工程师、会计师还是市场研究人员,都容易从直觉上去理解他们。这令我大感意外。它还使我看到,我其实与那些涉猎广泛的通才没有什么共鸣。

回馈分析法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早在14世纪,这种方法由一个原本会永远默默无闻的德国神学家发明,大约150年后被法国神学家约翰加尔文和西班牙神学家圣依纳爵分别采用。他们都把这种方法用于其信徒的修行。事实上,回馈分析法使他们的信徒养成了一种始终注重实际表现和结果的习惯,这也是他们创立的教派加尔文教会和耶稣会能够主宰欧洲长达30年的原因。

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运用这个简单的方法,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两三年),发现自己的长处这是你需要知道的最重要的事情。在采用这种方法之后,你就能知道,自己正在做(或没有做)的哪些事情会让你的长处无法发挥出来。同时,你也将看到自己在哪些方面能力不是特别强。最后,你还将了解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完全不擅长,做不出成绩来。

根据回馈分析的启示,你需要在几方面采取行动。首先最重要的是,专注于你的长处,把自己放到那些能发挥长处的地方。

其次,加强你的长处。回馈分析会迅速地显示,你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善自己的技能或学习新技能。它还将显示你在知识上的差距这些差距通常都可以弥补。数学家是天生的,但是人人都能学习三角学。

第三,发现任何由于恃才傲物而造成的偏见和无知,并且加以克服。有太多的人,尤其是那些术业有专攻的人,往往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不屑一顾,或者认为聪明的头脑就可取代知识。比如,很多一流的工程师遇上与人相关的事就束手无策,他们还以此为荣因为他们觉得,对条理清晰的工程师头脑来说,人太混乱无序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员常常以他们连基本的会计知识或数量分析都一无所知而自傲。不过,人们要是对这样的无知还沾沾自喜的话,那无异于自取灭亡。其实,要让自己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你就应该努力学习新技能、汲取新知识。

另外一点也同样重要纠正你的不良习惯。所谓不良习惯,是指那些会影响你的工作成效和工作表现的事情。这样的习惯能很快地在回馈中反映出来。例如,一位企划人员可能发现自己美妙的计划最终落空,原因是他没有把计划贯彻到底。同那些才华横溢的人一样,他也相信好的创意能够移动大山。但是,真正移山的是推土机,创意只不过是为推土机指引方向,让它知道该到何处掘土。这位企划人员必须意识到不是计划做好就大功告成,接下来还得找人执行计划,并向他们解释计划,在付诸行动前须做出及时的调整和修改,最后要决定何时中止计划。

与此同时,回馈还会反映出哪些问题是由缺乏礼貌造成的。礼貌是一个组织的润滑剂。两个移动物相互接触时发生摩擦是一个自然规律,不仅无生命的物体是这样,人类也是如此。礼貌,其实也很简单,无非是说声请和谢谢,记住别人的名字,或问候对方家人这样的小事,但就是这种不起眼的细节,使得两个人能够融洽相处,不管他们彼此之间是否有好感。许多聪明人,尤其是聪明的年轻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回馈分析表明某个人只要一遇到需要别人合作的事就屡屡失败,那么很可能就意味着这个人的举止不大得体也就是缺乏礼貌。

把预期和实际结果进行比较,也会发现自己不能做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一窍不通、毫无天分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我们甚至连平庸的水平都达不到。人们,尤其是知识工作者,就不应该试图去完成这些领域的工作和任务。他们应该尽量少把精力浪费在那些不能胜任的领域上,因为从无能到平庸要比从一流到卓越需要人们付出多得多的努力。然而,大多数人,尤其是教师,还有组织,都一门心思要把能力低下的人变成合格者。其实,他们还不如把精力、资源和时间花在将称职者培养成佼佼者上。

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

令人惊讶的是,很少有人知道自己平时是怎样把事情给做成的。实际上,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工作方式和表现。许多人不是以他们习惯的方式工作,这当然就容易造成无所作为。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可能比我的长处是什么?这个问题更加重要。

同一个人的长处一样,一个人的工作方式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由人的个性决定。不管个性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它肯定是早在一个人进入职场前就形成了。正如一个人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是既定的一样,一个人的工作方式也基本固定,它可以略微有所调整,但是不可能完全改变当然也不会轻易改变。而且就像人们从事自己最拿手的工作容易做出成绩一样,他们要是采取了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方式也容易取得成就。通常,几个常见的个性特征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方式。

我属于读者型,还是听者型?首先,你要搞清楚的是,你是读者型(习惯阅读信息)还是听者型(习惯听取信息)的人。绝大多数人甚至都不知道还有读者型和听者型之说,而且很少有人既是读者型又是听者型。知道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人更少。但是,有一些例子说明了这样的无知可能造成多大的危害。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担任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时,一直是新闻媒体的宠儿。他的记者招待会以其独特的风格出名不管记者提出什么问题,艾森豪威尔将军都从容地对答如流。无论是介绍情况,还是解释政策,他都能够用两三句言简意赅的话就说清楚。十年后,艾森豪威尔当上了总统,当年曾对他十分崇拜的同一批记者,这时却公开瞧不起他。他们抱怨说,他从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喋喋不休地胡侃着其他事情。他们总是嘲笑他回答问题时语无伦次,不合乎语法,糟蹋标准英语。

艾森豪威尔显然不知道自己属于读者型,而不是听者型。当他担任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时,他的助手设法确保媒体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至少在记者招待会开始前半小时以书面形式提交。这样,艾森豪威尔就完全掌握了记者提出的问题。而当他就任总统时,他的两个前任都是听者型富兰克林罗斯福和哈里杜鲁门。这两位总统知道自己是听者型的,并且都喜欢举行畅所欲言的记者招待会。艾森豪威尔可能认为他必须去做两位前任所做的事。可是,他甚至连记者们在问些什么都从来没听清楚过。而且,艾森豪威尔并不是个极端的例子。

几年后,林登约翰逊把自己的总统职位给搞砸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听者型的人。他的前任约翰肯尼迪是个读者型的人,他搜罗了一些出色的笔杆子当他的助手,要求他们每次进行当面讨论之前务必先给他写通报。约翰逊留下了这些人,他们则继续写通报。可是他显然根本看不懂他们写的东西。不过,约翰逊以前当参议员时曾经表现非凡,因为议员首先必须是听者型。

没有几个听者型的人可以通过努力变成合格的读者型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努力,反之亦然。因此,试图从听者型转为读者型的人会遭受林登约翰逊的命运,而试图从读者型转为听者型的人会遭受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命运。他们都不可能发挥才干或取得成就。

我如何学习

要了解一个人的工作方式,需要弄清的第二点是,他是如何学习的。许多一流的笔杆子都不是好学生温斯顿邱吉尔就是一例。在他们的记忆中,上学往往是十足的折磨。然而,他们的同学有这种记忆的却很少。他们可能在学校里得不到什么乐趣,对他们来说上学的最大痛苦是无聊。有关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笔头好的人一般不靠听和读来学习,而靠写来学习,这已成了一种规律。学校不让他们以这种方式学习,所以他们的成绩总是很糟糕。

所有的学校都遵循这样的办学思路:只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方式,而且人人都得遵从。但是,对学习方式跟别人不大一样的学生来说,被迫按学校教的方式来学习就是地狱。实际上,学习大概有六七种不同的方式。

像邱吉尔这样的人靠写来学习。还有些人以详尽的笔记来学习。例如,贝多芬留下了许多随笔小抄,然而他说,实际上他作曲时从来不看这些随笔小抄。当被问及他为什么还要用笔记下来时,据说他回答道:如果我不马上写下来的话,我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如果我把它们写到小本子上,我就永远不会忘记了,也用不着再看一眼。有些人在实干中学习。另一些人通过听自己讲话学习。

我认识一位公司总经理,他把一个平庸的小家族企业发展成行业领军企业。他是一个通过讲话学习的人。他习惯于每周一次把全体高层管理人员召集到他的办公室,随后对他们讲上两三个小时。他总是提出政策性问题,在每一个问题上提出三种不同观点。但他很少请这帮同事发表意见或提出问题,他只需要听众听他讲话。这就是他的学习方式。虽然他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通过讲话学习绝不是一种少见的方法。成功的出庭律师也以同样的方式学习,许多诊断医师也是如此(我自己也是这样)。

在所有最重要的自我认识当中,最容易做到的就是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习的。当我问人们:你怎么学习?大多数人都知道答案。但是,当我问:你根据这个认识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吗?没有几个人回答是。然而,知行合一是取得成就的关键;如果知行不合一,人们就会无所作为。

我属于读者型还是听者型?我如何学习?这是你首先要问自己的问题。但是,光这些问题显然不够。要想做好自我管理,你还需要问这样的问题:我能与别人合作得好吗?还是喜欢单枪匹马?如果你确实有与别人进行合作的能力,你还得问问这个问题:我在怎样的关系下与他人共事?

有些人最适合当部属。二战时期美国的大英雄乔治巴顿将军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巴顿是美军的一名高级将领。然而,当有人提议他担任独立指挥官时,美国陆军参谋长、可能也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伯乐,乔治马歇尔将军说:巴顿是美国陆军造就的最优秀的部下,但是,他会成为最差劲的司令官。

一些人作为团队成员工作最出色。另一些人单独工作最出色。一些人当教练和导师特别有天赋,另一些人却没能力做导师。

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我如何才能取得成果是作为决策者还是作为顾问?许多人做顾问时的表现会很出色,但是不能够承担决策的负担和压力。与此相反,也有许多人需要顾问来迫使他们思考,随后他们才能做出决定,接着迅速、自信和大胆地执行决定。

顺便说一下,一个组织的二号人物在提升到一号职位时常常失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最高职位需要一个决策者,而一个强势的决策者常常把其信赖的人放在二号位置,当他的顾问。顾问在二号位置上往往是很出色的,但是换到一号位置,他就不行了。他虽然知道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但是不能接受真正做决定的责任。

其他有助于认识自我的重要问题包括:我是在压力下表现出色,还是适应一种按部就班、可预测的工作环境?我是在一个大公司还是在一个小公司中工作表现最佳?在各种环境下都工作出色的人寥寥无几。我不止一次地看到有些人在大公司中十分成功,换到小公司中则很不顺利。反过来也是如此。

下面这个结论值得我们反复强调:不要试图改变自我,因为这样你不大可能成功。但是,你应该努力改进你的工作方式。另外,不要从事你干不了或干不好的工作。

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要能够自我管理,你最后不得不问的问题是:我的价值观是什么?这不是一个有关伦理道德的问题。道德准则对每一个人都一样。要对一个人的道德进行测试,方法很简单。我把它称为镜子测试。

20世纪初,德国驻英国大使是当时在伦敦所有大国中最受尊重的一位外交官。显然,他命中注定会承担重任,即使不当本国的总理,至少也要当外交部长。然而,在1906年,他突然辞职,不愿主持外交使团为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举行的晚宴。这位国王是一个臭名昭着的色鬼,并且明确表示他想出席什么样的晚宴。据有关报道,这位德国大使曾说:我不想早晨刮脸时在镜子里看到一个皮条客。

这就是镜子测试。我们所尊从的伦理道德要求你问自己:我每天早晨在镜子里想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一个组织或一种情形下合乎道德的行为,在另一个组织或另一种情形下也是合乎道德的。但是,道德只是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尤其对于一个组织的价值体系来说。

如果一个组织的价值体系不为自己所接受或者与自己的价值观不相容,人们就会备感沮丧,工作效力低下。

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十分成功的人力资源主管的经历。这位主管所在的公司被一家大企业收购。收购之后,她得到了提升,从事的是她以前做得最出色的工作,包括为重要职位挑选人才。这位主管深信,在选人时,公司只有在排除内部的所有可能人选后才能从外部招聘人才。但是她的新公司认为应该首先从外部招聘,以吸收新鲜血液。对于这两种方式,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根据我的经验,适当的方式是两者兼顾。然而,这两种方式在根本上是互不相容的表面上是政策不同,实质是价值观的不同。这说明在该公司人们对以下三个问题有着不同看法:组织与员工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组织应该为员工以及员工的发展承担何种责任;一个人对企业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经过几年挫折,这位主管最终辞职尽管她的经济损失很大。她的价值观和这个组织的价值观就是无法融合。

同样,一家制药公司无论是通过不断的小幅改进,还是通过几次费用高昂、风险巨大的突破来取得出色业绩,都主要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这两种战略的结果可能都差不多。实质上,这是两种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一种价值体系认为公司的贡献是帮助医生把他们已经在做的工作锦上添花,另一种价值体系的取向是进行更多的科学发现。

至于一个企业的经营是着眼于短期结果,还是注重长远发展,这同样是价值观问题。财务分析师认为,企业可两者同时兼顾。成功的企业家知道得更清楚。诚然,每一家公司都必须取得短期成果。但是在短期成果与长期增长之间的冲突中,每一家公司都将决定自己所选择的重点。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关于企业职能与管理层责任的价值观冲突。

价值观冲突并不限于商业组织。美国发展最快的一个牧师教会,衡量工作成败的尺度是新教徒的人数。它的领导层认为,重要的是有多少新教徒入会。随后,上帝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或者至少会满足足够比例的新教徒的需求。另一个福音派牧师教会认为,重要的是人们的精神成长。这个教会慢慢地让那些形式上入会但精神上并没有融入教会生活的新教徒选择了离开。

这同样不是一个数量问题。乍一看,第二个教会好像发展较慢。但是,它留住新教徒的比例要远高于第一个。换言之,它的发展比较稳固。这也不是一个神学问题,至少首先并不是神学问题,而是有关价值观的问题。在一次公开辩论中,一位牧师这样说:除非你先加入教会,否则你永远找不到天国之门。

而另一位牧师反驳说:不,除非你先有心寻找天国之门,否则你就不属于教会。

组织和人一样,也有价值观。为了在组织中取得成效,个人的价值观必须与这个组织的价值观相容。两者的价值观不一定要相同,但是必须相近到足以共存。不然,这个人在组织中不仅会感到沮丧,而且做不出成绩。

一个人的工作方式和他的长处很少发生冲突,相反,两者能产生互补。但是,一个人的价值观有时会与他的长处发生冲突。一个人做得好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好、相当成功的事情可能与其价值体系不吻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所做的工作似乎并不值得贡献毕生的精力(甚至没必要贡献太多的精力)。

如果可以,请允许我插入一段个人的故事。多年前,我也曾不得不在自己的价值观和做得很成功的工作之间做出选择。20世纪30年代中期,我还是一个年轻人,在伦敦做投资银行业务,工作非常出色。这项工作显然能发挥我的长处。然而,我并不认为自己担任资产管理人是在做贡献。我认识到,我所重视的是对人的研究。我认为,一生忙于赚钱、死了成为墓地中的最大富翁没有任何意义。当时我没有钱,也没有任何就业前景。尽管当时大萧条仍在持续,我还是辞去了工作。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换言之,价值观是并且应该是最终的试金石。

我属于何处

少数人很早就知道他们属于何处。比如,数学家、音乐家和厨师,通常在四五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会成为数学家、音乐家和厨师了。物理学家通常在十几岁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决定了自己的工作生涯。但是,大多数人,尤其是很有天赋的人,至少要过了二十五六岁才知道他们将身属何处。然而,到这个时候,他们应该知道上面所谈的三个问题的答案:我的长处是什么?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我的价值观是什么?随后,他们就能够并且应该决定自己该向何处投入精力。

或者,他们应该能够决定自己不属于何处。已经知道自己在大公司里干不好的人,应该学会拒绝在一个大公司中任职。已经知道自己不适合担任决策者的人,应该学会拒绝做决策工作。巴顿将军(他自己大概永远不知道这一点)本来应该学会拒绝担任独立总指挥的。

同样重要的是,知道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也使得一个人能够坦然接受一个机会、一个邀请或一项任务。是的,我将做这件事。但是,我将按照我自己的特点,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做这件事,进行这样的组织安排,这样来处理当中所牵涉的关系。这是我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应该会取得的成果,因为这就是我。

成功的事业不是预先规划的,而是在人们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后,面对机遇时水到渠成的。知道自己属于何处,可使一个勤奋、有能力但原本表现平平的普通人,变成出类拔萃的工作者。

我该做出什么贡献

综观人类的发展史,绝大多数人永远都不需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该做出什么贡献?因为他们该做出什么贡献是由别人告知的,他们的任务或是由工作本身决定的(例如农民或工匠的任务),或是由主人决定的(例如佣人的任务)。以前的人大多都处于从属地位,别人吩咐他们做什么,就做什么,这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到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那时涌现出的知识工作者(即所谓的组织人, organization man)还指望公司的人事部为他们做职业规划。

随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就再没有人想让别人来安排自己的职业生涯了。年轻的男男女女开始提出这个问题:我想做什么?而他们所听到的答案就是你们自行其是吧。但是,这种回答同组织人听命公司的做法一样错误。那些相信自行其是就能做出贡献、实现抱负、取得成功的人,一般连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做不到。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走回头路,让别人来吩咐、安排自己要干什么。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他们还不得不提出一个以前从来没有提出过的问题:我的贡献应该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必须考虑三个不同的因素:当前形势的要求是什么?鉴于我的长处、我的工作方式以及我的价值观,我怎样才能对需要完成的任务做出最大贡献?最后,必须取得什么结果才能产生重要影响?

请看一位新任命的医院院长的经历。这是一所享有盛名的大医院,30年来一直就靠名气顺利经营着。新院长上任后决定了自己应做的贡献:两年内在医院的某个重要领域建立起卓越服务的标准。他决定以急诊室为重点,因为该院的急诊室地方比较大,受人注意,而又秩序混乱。他决定,到急诊室就诊的每一个患者必须在60秒钟之内由一名合格的护士接待。一年之内,该医院的急诊室变成了美国所有医院的样板,又过了两年,整个医院的面貌焕然一新。

正如这个事例所表明的,把眼光放得太远是不大可能的甚至不是特别有效。一般来说,一项计划的时间跨度如果超过了 18个月,就很难做到明确和具体。因此,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应该提出的问题是:我在哪些方面能取得将在今后一年半内见效的结果?如何取得这样的结果?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对几个方面进行权衡。首先,这些结果应该是比较难实现的用当前的一个时髦词说,就是要有张力(stretching)。但是,这些结果也应该是能力所及的。设定一个不能实现的目标或者只能在可能性微乎其微的情况下实现的目标,根本不能叫雄心勃勃,简直就是愚蠢。其次,这些结果应该富有意义,要能够产生一定影响。最后,结果应该明显可见,如果可能的话,还应当能够衡量。确定了要实现的结果之后,接着就可以制订行动方针:做什么,从何处着手,如何开始,目标是什么,在多长时间内完成。

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负责

除了少数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和运动员,很少有人是靠自己单枪匹马而取得成果的。不管是组织成员还是个体职业者,大多数人都要与别人进行合作,并且是有效的合作。要实现自我管理,你需要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负起责任。这包括两部分内容。

首先是要接受别人是和你一样的个体这个事实。他们会执意展现自己作为人的个性。这就是说,他们也有自己的长处,自己的做事方式和自己的价值观。因此,要想卓有成效,你就必须知道共事者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这个道理听起来让人很容易明白,但是没有几个人真正会去注意。一个习惯于写报告的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在第一份工作时就培养起写报告的习惯,因为他的老板是一个读者型的人,而即使下一个老板是个听者型,此人也会继续写着那肯定没有任何结果的报告。这位老板因此肯定会认为这个员工愚蠢、无能、懒惰,肯定干不好工作。但是,如果这个员工事先研究过新老板的情况,并分析过这位老板的工作方式,这种情况本来可以避免。

老板既不是组织结构图上的一个头衔,也不是一个职能。他们是有个性的人,他们有权以自己最得心应手的方式来工作。与他们共事的人有责任观察他们,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并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去适应老板最有效的工作方式。事实上,这就是管理上司的秘诀。

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与你共事的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做事方法,也有权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工作,而不是按你的方法来工作。重要的是,他们能否有所作为以及他们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至于工作方式,人各有别。提高效力的第一个秘诀是了解跟你合作和你要依赖的人,以利用他们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工作关系应当既以工作为基础,也以人为基础。

人际关系责任的第二部分内容是沟通责任。在我或是其他人开始给一个组织做咨询时,我们听到的第一件事都与个性冲突有关。其中大部分冲突都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别人在做什么,他们又是采取怎样的工作方式,专注于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以及期望得到怎样的结果。而这些人不了解情况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去问,结果也就不得而知。

这种不去问明情况的做法,与其说是反映了人类的愚蠢,倒不如说是历史使然。在以前,人们没必要把这些情况告诉任何人。比如在中世纪的城市,一个区的每一个人从事的行业都一样。在乡村,土地刚一解冻,山谷里的每一个人就开始播种同一种农作物。即使有少数人做的事情和大家不一样,他们也是单独工作,因此不需要告诉任何人他们在做什么。

而现在,大多数人都与承担着不同任务和责任的人一道工作。市场营销副总裁可能是销售出身,知道有关销售的一切,但是,对于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比如定价、广告、包装等等,就一无所知了。所以,那些正在做这些工作的人必须确保营销副总裁懂得他们设法做的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他们将如何去做以及期望取得什么结果。

如果营销副总裁不懂得这些高层次的、知识型的专业人士在做什么,错主要在后者身上,而不在自己。反过来说,营销副总裁的责任则是确保他的所有同事都知道自己是怎样看待营销这项工作的:他的目标是什么、他如何工作,以及他对他本人和他的每一个同事有什么期望。

即使一些人懂得负起人际关系责任的重要性,他们和同事的交流也往往不够。他们总是有所顾虑,怕别人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冒昧、愚蠢、爱打听的人。他们错了。因为我们看到,每当有人找到他的同事说这是我所擅长的工作。这是我的做事方式。这是我的价值观。这是我计划做出的贡献和应当取得的成果,这个人总会得到如此回答:这太有帮助了,可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

如果一个人继续问道:那么,关于你的长处、你的工作方式、你的价值观以及你计划做出的贡献,我需要知道什么?他也会得到类似的答复据我的经验,无一例外。事实上,知识工作者应该向与他们共事的每一个人,不管是下属、上司、同事还是团队成员,都提出这样的问题。而且,每次提出此类问题,都会得到这样的回答:谢谢你来问我。但是,你为什么不早点问我?

组织已不再建立在强权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彼此喜欢对方,而是意味着彼此了解。因此,人们绝对有必要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负责,这是一种义务。不管一个人是公司的一名成员,还是公司的顾问、供应商或经销商,他都需要对他的所有共事者负起这种责任。所谓共事者,是指在工作上他所依赖的同事以及依赖他的同事。

管理后半生

当多数人的工作是体力劳动时,你不必为自己的后半生担心。你只要继续从事你一直在做的工作就行了。如果你够幸运,能在工厂或铁路辛勤工作40年后撑下来,你就可以快乐地度过余生,什么也用不着干。然而,现在的多数工作都是知识工作,而知识工作者在干了40年后,仍能发挥余热,他们只是有些厌倦。

我们听到了许多有关经理人中年危机的谈论,厌倦这个词在其中频频出现。45岁时,多数经理人的职业生涯达到了顶峰,他们也知道这一点。在做了 20年完全相同的工作之后,他们已经得心应手。但是他们学不到新东西,也没有什么新贡献,从工作中得不到挑战,因而也谈不上满足感。然而,在他们面前,还有20到25年的职业道路要走。这就是为什么经理人在进行自我管理后,越来越多地开始发展第二职业的原因。

发展第二职业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完全投身于新工作。这常常只需要从一种组织转到另一种组织。例如,一家大公司某事业部的会计师成为一家中型医院的财务总监。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转入完全不同的职业。例如,公司经理在45岁时进入政府内阁;或者中层管理人员在公司工作20年后离职,到法学院进修,成为一个小镇的律师。

还有许多人在第一份职业中取得的成功有限,于是改行从事第二职业。这样的人有很多技能,他们也知道该如何工作。而且,他们需要一个社群因为孩子已长大单飞,剩下一座空屋。他们也需要收入。但最重要的是,他们需要挑战。

为后半生做准备的第二种方式是,发展一个平行的职业。许多人的第一职业十分成功,他们还会继续从事原有工作,或全职或兼职,甚至只是当顾问。但是,除此之外,他们会开创一项平行的工作,通常是在非营利机构,每周占用10个小时。例如,他们可能接手教会的管理,或者担任当地女童子军顾问委员会主席。他们也可能管理受虐妇女庇护所,担任当地公共图书馆的儿童图书管理员,或在学校董事会任职等。

最后一种方法是社会创业。社会创业者通常是在第一职业中非常成功的人士。他们都热爱自己的工作,但是这种工作对他们已经不再有挑战性。在许多情况下,他们虽然继续做着原来的工作,但在这份工作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们同时开创了另一项事业,通常是非营利性活动。例如,我的朋友鲍勃布福德创办了一个非常成功的电视公司,现在他仍然经营着。但与此同时,他还创建了一个与新教教会合作的非营利组织,也做得非常成功。现在他又创建了一个组织,专门指导社会创业者在经营原有业务的同时,如何管理自己另外创办的非营利机构。

管理好自己后半生的人可能总是少数。多数人可能一干到底,数着年头一年一年过去,直至退休。但是,正是这些少数人,这些把漫长的工作寿命看做是自己和社会之机会的男男女女,才会成为领袖和模范。

管理好后半生有一个先决条件:你必须早在你进入后半生之前就开始行动。当30年前人们首次认识到工作寿命正在迅速延长时,许多观察家(包括我自己)认为,退休人员会越来越多地成为非营利机构的志愿者。可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一个人如果不在40岁之前就开始做志愿者,那他60岁之后也不会去做志愿者。

同样,我认识的所有社会创业者,都是早在他们原有的事业达到顶峰之前就开始从事他们的第二事业。请看一名成功律师的例子。这位律师是一家大公司的法律顾问,他同时在自己所在的州开办了模特培训学校。早在他 35岁左右的时候,他就开始志愿为学校提供法律咨询。40岁时被推选为一家学校的董事会成员。50岁时,他积累起了一笔财富,办起了自己的企业建立并经营模特培训学校。然而此时,他依旧在那家他年轻时参与创建的公司里担任首席法律顾问,而且几乎是全职工作。

发展第二兴趣(而且是趁早发展)还有一个原因:任何人都不能指望在生活或工作中很长时间都不遭遇严重挫折。有一位很能干的工程师在45岁时错过了晋升的机会。另一位也很能干的普通学院的教授在42岁时认识到,即使她完全具备担任教授的资格,她永远也不会在一所有名的大学里获得教授职位。还有一位则是在家庭生活里出现了悲剧:婚姻破裂或者痛失子女。在这样的时刻,第二兴趣不仅仅是业余爱好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例如,这位工程师现在知道他在工作上并不十分成功。但是,在公司以外的活动中,例如负责教会资金的管理,他是成功的。一个人可能家庭破碎,但是他能在第二兴趣的活动中发现还有社区这个大家庭。

在一个崇尚成功的社会里,拥有各种选择变得越来越重要。从历史上来看,却没有成功一说。绝大多数人只期望坚守适当的位置。唯一的流动性是向下的流动性。然而,在知识社会里,我们期望每一个人都能取得成功。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对许多人来说,能避免失败就行。可是有成功的地方,就会有失败。因此,有一个能够让人们做出贡献、发挥影响力或成为大人物的领域,这不仅对个人十分重要,对个人的家庭也同样重要。这意味着人们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有机会成为领袖、受到尊重、取得成功的第二领域可能是第二份职业,也可能是平行的职业或社会创业。

自我管理中面临的挑战看上去比较明显,甚至非常基本,其答案可能不言自明,甚至近乎幼稚。但是,自我管理需要个人,尤其是知识工作者,做出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实际上,自我管理需要每一个知识工作者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要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更进一步来看,这样的转变从一切听从别人吩咐的体力劳动者到不得不自我管理的知识工作者也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历史上每一个社会,甚至是个人主义倾向最强的社会,都认为两件事情理所当然(即使只是下意识的):第一,组织比员工更长寿;第二,大多数人从不挪地方。

如今,情况恰恰相反。知识工作者的寿命超过了组织寿命,而且他们来去自如。于是,人们对自我管理的需要在人类事务中掀起了一场革命。

如何通过能力管理,获得自我突破


当生活因过度掌控而失衡,需要我们主动出击,寻求自我突破,走出舒适区,为自己留出一片成长的空间。

我们往往希望自己能牢牢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那种不让生活出轨、不让工作入流的掌控感,其实是我们对安全感的过分追求。这种在五指山下的生活,往往会因单调重复、一眼望穿的无意外性,掐灭了生活的其他可能,让自己被掌控感给锁死。看似因掌控而获得的成就价值,却逐渐因太确定而产生低成就感,导致成就反被掌控束。

能力有分区,策略各不同

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的能力,根据能力高低及喜欢与否可以将能力分为:优势、潜能、退路和盲区四个不同的区域(如下图)。优势区的能力是我们“打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这部分的能力需要我们不断聚焦、精进,同时也需要我们刻意使用、主动宣传,为自己带来各种机会与资源。退路区的能力常常是我们生存阶段积累锻炼起来的能力,目前这部分能力不能在情绪上带给我们很多收益,但它们可能成为我们生存的基础保障,需要进行重新定位,与优势区的能力组合使用、发挥优势、带动发展。潜能区的能力是我们希望未来能提升的能力,对于这部分能力我们要加大投入、刻意学习。最后,盲区的能力是我们需要审视自我、积极回避的能力,我们可以采取授权与合作的方式规避能力盲区。

工作不突破,反被领导控

朋友小林进入目前工作领域已四年,由于在所学相关专业领域工作,所以已基本掌握了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每次领导所分配的工作任务,也都能不出差错的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对目前工作的掌控感,让他不用抱着上班如上学般的焦虑,去面对一天的八小时工作。然而,当工作进入舒适区后,他逐渐丧失了对手中工作的热情,也很难从如扯线木偶般的工作中,再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小林的领导似乎看出了他在工作上的倦怠感,曾试图分配其他业务板块的工作给他,让他承担更多的责任。起初,他被动接受了这项额外的工作任务,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努力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方面的工作内容,一不小心他被推入了能力盲区中。当我们被掌控感所束缚时,如果自己不寻求突破,及时调整,那么你将会被迫让出一些自己能掌控的空间给别人来掌控,比如你的上司、同事、朋友等等。

优势要突出,退路待整合

在明白了这一点后,小林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工作现状,并对自己的能力分区进行了深入探索,认识到近年来所积累的业务技能也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它们已然成为自己的能力退路,但他也挖掘了自己在宣传写作方面的能力优势,确定了未来希望进一步提升行政后勤方面的潜能,同时他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能力盲区。

突破掌控感的方式就是尝试不同的业务模块并做系统的整合。结合自身的经历,小林开始领悟:这种尝试是让自己从舒适区走向学习区,而不是把自己从舒适区一角踢到恐慌区。对他来说,最好的突破方式就是结合自身的能力优势,挖掘自己的潜能,找到一个自己适合又感兴趣但目前能力还有待提升的业务模块,主动承担责任,并与目前本职工作进行系统整合,从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格局去完成工作。只有为自己量身打造的突破方式才能真正给自己留出一片成长的空间,让自己尝试更多的职业可能性。

盲区需规避,沟通有技巧

在理清了自己该如何突破掌控感后,小林与领导进行了一次深入沟通。向领导详细汇报了目前自己的工作状态,表示愿意承担更多的工作职责,也感谢领导给了自己成长的机会,但由于这项业务工作正是自己的短板,很难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业务能力,担心影响项目进展,所以恳请领导让自己退出这项业务。同时,他也向领导提交了自己对今后工作的规划,详细分析了自己的能力优势及期待学习提升的业务能力,并申请在自己擅长的宣传写作以及愿意学习提升的行政后勤工作模块分担部分工作任务,也详细列出了如果未来能承担这些工作职责,自己如何通过学习提升系统整合各项工作的计划,望领导能给予这次成长的机会。小林为自己量身打造的自我突破方案,得到了领导的认可,最终让自己成功破茧,赢得了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当生活因过度掌控而失衡,需要我们主动出击,寻求自我突破,走出舒适区,为自己留出一片成长的空间。

“管理”老板助你晋升,向上管理的7个建议


你不必喜欢或崇拜你的老板,你也不必恨他。但你得管理他,好让他为组织成效、成果,以及你个人的成功,提供资源。

你不必喜欢或崇拜你的老板,你也不必恨他。但你得管理他,好让他为组织成效、成果,以及你个人的成功,提供资源。彼得德鲁克
老板对于你的意义和作用:
□少了老大的支持或资源,你不可能干好工作。
□协助老大升迁,你也可以顺利上移。
□与一个有前途的老大工作是成功的捷径。
向上管理7点建议
1.了解老板的处境与需求
了解目的: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做给谁看的?想达到什么效果?
检视言行:主管表扬过什么事儿?批评过什么事儿?哪些事上曾亲自指导过你?闲聊时是否曾无意表达过他的期望与标准?
分析现况:他最赞赏的人是谁?他对我手边工作的要求是什么?把答案记下来,寻找蛛丝马迹。
打听情报的方法:
□探询对工作的看法:工作的目标是什么?工作中最重视什么?
□探听识人的标准:您觉得刚来的新人怎么样?(以新人为例避免顾忌)
□正面提问:您觉得我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2.摸透老板偏好的工作习性
3.了解老板的强项弱点
提醒和解围是你必须要做的。代替他完成不擅长的、无法照顾到的、甚至是不愿意做的工作。
4.让老板知道你在忙什么
工作时不要表现出分身乏术的样子,应该从容不迫。
5.给老板的充足的资讯,不让他意外
别让老大问出那件事办得怎么样了?只要让老大说出这句话,就表示你老大获得的资讯不充足。
■开始阶段: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问明白,并商讨资源与时限。
■执行阶段:检查项目,有偏差即时修正。
■总结报告前的确认阶段:完成90%以上的工作之后,与老大进行最后沟通,先以草案进行最终检讨,确定后才100%地完成报告。
■报告坏消息:应一并提出解决对策。
6.别高估或把老板当笨蛋、当敌人
7.别挥霍老板的资源
提案技巧:拿出98分的企划案,让主管补充2分,尊重主管的意向,提案才容易获得主管协助。
别让老板怀疑你到底有没有用脑;告诉老板时间就行,不用解释如何制造手表。
给老板选项,别问他该怎么做。把成功公式化: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提炼出标准做法就好。

如何管理自己的上司


在现实的管理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实例:一些管理者很少注意或尝试管理上司的课题,他们会说:管理下属,我没有什么困难。但是我如何能管理我的上司呢?管理上司其实不难,但只有有效的管理者才能了解其中的奥妙,这个奥妙就在于如何运用上司的长处。

暂且不谈谨慎小心,实际上,运用上司的长处,也是下属工作卓有成效的关键。只有如此,身为下属才能将精力集中在自身的贡献上,完成自己想做的工作,取得希望取得的成就。

要使上司能发挥其所长,不能靠惟命是从,应该从正确的事情着手,并以上司能够接受的方式向其提出建议。

有效的管理者了解他的上司也是人。上司既然是人,所以肯定有其长处,也肯定有其短处。若能在上司的长处上下功夫,协助他做好想做的工作,便能使上司有效,下属也才能有效。反之,如果下属总强调上司的短处,那就像上司强调下属的短处一样,结果将一无所成。所以,有效的管理者常问:我的上司究竟能做些什么?他曾有过什么成就?要使他发挥他的长处,他还需要知道些什么?他需要我完成什么?至于上司不能做些什么,那就不必细究了。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的上司是人,所以也知道他的上司一定自有一套有效的方式,他会设法探寻出上司的这套方式。所谓方式,也许只是某种态度和某种习惯,但这些态度和习惯却是客观存在的。

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读者型和听者型。(只有极少数的人是例外。例如有人靠与他人谈话来获取资料,从谈话中来观察对方的反应,好像装备了一个心理雷达。美国罗斯福总统和英国的丘吉尔都属于这一例外的类型。)此外也有读者型和听者型兼而有之的,也该算是例外例如律师。我们面对读者型的人侃侃而谈,那是徒费口舌,因为他只能在读过之后才能听得进去。同样,我们面对听者型的人递送一册厚厚的报告书,那是徒费笔墨,因为他只能听了之后才能掌握要点。

有人只能阅读浓缩为一页的报告,例如艾森豪威尔总统。也有人需要了解整个理论推演的过程,所以他要的是厚厚的报告全文或是大串数字,虽长达60页也不在乎。有人喜欢及早了解情况,以便做最后的判断。也有人非等你研究成熟之后,他才愿听你的报告。

正因为人有上述的各种类型,所以要了解上司的长处,并发挥其长处,需要有一个过程。它所涉及到的,与其说是提什么建议的问题,倒不如说是如何提出这一建议的问题。换言之,向上司提出建议时,应考虑的不光是轻重是非,更重要的是陈述的先后顺序。如果说上司长于政治能力,那么我们提出的报告就应以政治方面的问题居先,这样才能使上司易于掌握问题的重心,从而易于发挥其所长,使新政策得以成功。

成功跳槽的哲学之道


如今但凡有点儿能力的人,追求的不是在一个地方一辈子有好饭吃,而是一辈子在哪儿都有好饭吃。

而现在的大多数老板也没那么死心眼儿,觉得一个人被培养出来就该为公司效劳到死。一般情况下,员工的雄心壮志得不到满足,转而飞去另一个枝头,老板也会表示理解。

我周围跳槽的人多了去了,最牛的一哥们儿,从他大学毕业那年开始跳,到现在38岁,已经有了跳槽10余次的辉煌经历。诡异的是,他不但越跳越高,还跟前单位领导、同事的关系搞得相当好,一点儿没受跳槽的影响。

这哥们儿是有脑子的人,跳到哪儿要走到什么层次,他都弄得特别明白。说好听了,这叫职业规划,说得物质点儿,就是利益的问题。

为了薪酬、为了升职,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再扎到缸里,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算是职场的一条正路,只要不给原来的公司带来什么麻烦。

跳槽不但能跳出事业,也能跳出让人尊敬来,唐骏是最好的例子,他做得最完美的是,到哪儿都不会带自己的人走,也不会为了利益最大化到竞争对手那边去。

现在我们都讲求个团队作战、团队凝聚力,但是其中一个人或者为了更好发展,或者对上司政策不满,跳槽走了,没什么大不了,但这个人带走一个团队,把所谓凝聚力用到了跳槽上,估计老板不高兴,这个人以后也未必好过,谁还会放心他呢?

有时候我们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以为有绝杀技就可以平趟职场,其实口碑这东西依然相当重要。你本事再大,再能掌控一个重要的团队,但对原来的公司没有一个好的交代,老板不乐意了,往外那么一说,谁的影响力更大?你走了,老板还可以再猎人,你口碑不好了,试试,看你能舒服到哪儿去?

职业生涯的“危机管理”


金融风暴、经济危机强劲地冲击着我们的职业生涯。很多人从原有职位上,纷纷落马,从普通工人到500强企业的高级主管都受牵连。留在原位上的人,有的要减薪,有的要加班。如果用SWOT方法进行分析,就是危机中挑战和威胁增大了,我们应当如何规划与管理呢?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职业危机,总体上有三种管理策略:视而不见、退避、进攻。视而不见就是按来的方式方法继续进行,显然是闭着眼睛往墙上撞,不可取。那么,如何退避或进攻呢?具体操作离不开职业规划方法,只是管理的着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重新进行职业环境分析


由于危机中,不是我们自身出现问题,所以可以跳过自我分析这一步,进入到职业环境分析。此时,危机出现,外部的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必须重新进行管理分析。机遇是永远存在的,因为人的需要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有需要就有市场。职业顾问鲍利斯说,总是有工作(职位)空缺,等人去填补。也是这个意思。只要认真分析,一定会找到职业发展的机遇。


如果你常常在职业规划中,留意职业环境的发展变化,危机还没出现,你就已经有预感,事先进行分析与管理,当危机来了,机遇也就来了。


二、调整职业方向和目标


一般情况下,只要之前的职业规划有过科学认真的自我分析和职业环境分析,所确定的职业方向就有牢固的根基,不应当轻易改变,反而更应当坚持。尽管危机使整个行业遭遇挫折,某些企业倒闭,你也应当慎重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从宏观上看,所有行业的发展都会有起伏,但不至于在危机中突然或很快消失。在风云聚变的情形下,更是你了解、熟悉自己行业的好时机。

职业目标的调整是重要的应对措施。如果你之前的职业目标定得很死板,只是简单地说,我今年内要进入某家知名企业,或是晋升到某个管理职位,或是攒多少钱,那么,你在危机中可能会受到更大的打击,你需要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


具体的目标调整需要根据对职业环境的分析来确定,可以归纳为:


1、保持概念目标与职业方向的一致性,调整行动目标;


2、更多地注重目标的表现功能,调整其手段功能;


3、在内职业生涯目标与外职业生涯目标之间进行调整;


4、对长短期目标进行调整。


三、调整职业规划策略


一方面,职业顾问所总结出来的发展战略仍然是有效的。用心实施,这些策略会让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策略有:


1、胜任工作:在现有岗位上有效开展工作;


2、加班:在艰难时期,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


3、自我提升:提升与工作相关的素质、技能;


4、创造机会:利用各种场合与别人分享你的职业兴趣和志向;


5、结友拜师:发展重要的人脉;


6、形象管理:建立个人的外在形象和行业声望;


7、发展团队:包括加入团队或创建团队,或者在组织中运用政治策略。

另一方面,根据以上形势的变化和目标的调整,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管理策略。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做好个人的健康和财务管理,以及关注家庭的经济和感情。另外,可能需要改变职业发展路线。

工商管理的就业方向


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方向的不同,工商管理各个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取向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大致说来,工商管理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就业选择:

(一)一般传统管理类岗位

由于专业性不太强,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经验或经验不足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应聘一般传统管理类岗位将收到有技术背景并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其他专业毕业生的有力冲击。课堂上讲授的理论一般比较抽象,必须结合工作实际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

企业一般会安排管理专业的新员工下基层接受相应的锻炼,以积累进入管理层所需的经验。这是一个过渡时期,相应的薪酬标准也很低,民营企业的新人月收入一般在1500元以下徘徊,外资企业开出的薪酬标准也不会超过3000元。这样的现实可能与许多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值存在巨大的落差。不少毕业生由于无法接受而选择离开。

(二)市场营销类岗位

市场营销岗位市场需求量大,入行要求低,高端营销岗位收入丰厚使得无数求职者纷纷加入市场营销岗位的角逐。现代商业社会经营与销售的好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兴衰。发展中的中国更需要有专门商品知识的营销人员。

相对于其他专业的从业人员来说,独之秀职业顾问指出,工商管理的毕业生在与市场营销相关的市场管理和项目策划领域更能有出色的表现。行业竞争加剧对销售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独之秀职业顾问建议毕业生和准毕业生们不妨根据自身的职业定位和兴趣爱好,选择某一行业的某家领军公司切入,深入研究该行业的销售模式、销售渠道以及经典的营销案例等,有目的地培养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类岗位

目前,国内大学没有专门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而工商管理的设置了一门专业课。但是,今年来,国内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需求持续走高,他们在企业外部战略和内部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般大中型企业在企业内部都设立有人力资源部,主管企业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人事调度等相关事宜。

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薪酬相对较高,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规模较大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新员工一般每月可以拿到3000以上,资深的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月收入则大致在1万至2万上浮动。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高级管理人员比一般管理人员更容易成长为职业经理人,步入高职高薪的金领行列。

当然,好的工作岗位竞争也非常激烈。独之秀职业顾问建议有志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准毕业生们不妨善用学校的实习安排,尽量争取到一些大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见习,熟悉招聘、考核等日常工作流程,以及一些简单而实用的工作技巧。工作满一年的新人则可以考虑考取国家认可的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书,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添砖加瓦。

(四)物流管理类岗位

物流,继物资资源、人力资源之后,素有有第三个利润源之称。物流的职能是将产品由其生产地转到消费地,从而创造地点效用。物流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产品、服务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对压缩物流成本的诉求已经转化成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物流管理人才被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市场需求量超过600万。物流管理又分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和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管理两类。这是个比较注重管理经验的岗位,一般新人的待遇根据所服务的行业的不同而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但是高级的物流*作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一般的管理岗位,年薪可达到10到20万之间。

物流管理岗位的特殊性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物流、法律、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外语的要求也比较高。独之秀职业顾问建议学有余力的准毕业还可以适当的参加一下全国报关员、跟单员资格认证,有利于熟悉物流*作流程和提高物流规划意识

此外,主要从事企业、文化、体育交流活动的策划项目管理师,帮助企业和个人进行管理咨询、战略规划管理咨询师等其他工作岗位也是工商管理毕业生不错的就业选择。

与其他学科专业相比,工商管理毕业生中出国和考研的比例并不高。一方面,管理类专业在发达国家也很热门,留给外国留学生的空位相对较少,因而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出国深造受阻。另一方面,由于专业限制,一般学校的MBA要求申请人必须具备几年以上的管理经验才能报考,而一般院校开设的MBA进修课程收费又比较高,这也是毕业选择先就业的主要原因。

总体来说,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分类多,适用面广,对口行业比较多,在未来五年内,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会保持比较好的态势。

职场中的平级关系管理


向上管理和向下管理都需要情商,但平级关系的处理、平级合作的展开,才是最考验情商的“界面”。都说带好团队搞定下属很不容易;都说影响上级或向上管理更难。不知有没有人想过,其实平级关系的处理、平级合作的展开,才是情商中最“见颜色”的那个界面。尤其这种情况下,平级关系更加微妙而难处:竞争的加剧不仅展现在外部市场上,也体现在组织内部的各种绩效考核和竞争机制上。矩阵架构和虚拟团队形式越来越多见,没有岗位赋予的权力(position power),而要去牵头管理一些不直接向你汇报的人。有名无权,也很考验情商。

再有,尽管都是平级,但还是有不同的地位、力量高下对比。对情商的考验也带来不同的难度系数,要修炼的也是情商的不同方面:如果双方的强弱对比清晰,情商的难度系数相对低:强势方应尊重他人、宽容大度;弱势方应积极主动、不卑不亢。对于强的一方:因为身处更重要的岗位;或是能力和经验更强,自然话语权和影响力就强。在这种情况下,强者要修炼的情商,是尊重他人、谦逊善良、宽容大度、甚至助人利他(而不要自以为是、甚至仗势欺人)。对于弱的一方:因为身处配合性的岗位,资历和权威少一点,自然话语权和影响力就弱。在这种情况下,弱者要修炼的情商,是心态平和、准确的自我认知和定位、积极主动、服务意识、以及不卑不亢(避免负面愤懑或是阿谀谄媚的两种极端)。如果双方强弱难分伯仲,平起平坐,而且是在动态的局面中有一定竞争关系,甚至处于优胜劣汰的环境,则情商的难度系数大幅上扬,此时高情商的做法是将竞争变为“竞合”。

能在竞争关系中胜出的,情商应该不低,因为除了智商高之外,也要审时度人,去判断人际方面的局面;要影响调动别人做事;还要协调和争取(甚至抢夺)优质资源。但更高境界的情商是:懂得差异化竞争、能把竞争推动为“竞合”。也就是说,以全局角度、超越规则和KPI来看问题;以超脱的心态面对竞争;以欣赏和感恩的心态面对同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优势,主动地和平级同事合作,寻找共同的利益诉求点,找到竞合的模式,谋求共赢,给组织和平级同事都带来更大的价值。

所以,就如合益集团的情商四象限模型所展现的那样,在平级关系中要修炼高境界的情商,需要从自我认知开始(知道自己的定位和优弱势)、通过自我管理(放妥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借助社会意识(审时度人和以心换心)、运用社会技能(影响感召他人、积极合作),再结合智商的发挥(去创造性的找到可合作的点、摸索竞合的模式)。而且,自己内心的深层次,还需要有足够强大的价值观和动机来支撑(助人利他的社会化动机、以德服人的价值观)。

突破传统的职场生涯管理


除了不断往上爬以外,您是否想过其它职涯管理的可能途径呢? 本文提供突破传统职涯管理的三种新思维:

1.建构更多的连结(认识更多人)使自己的影响圈变更宽广
2.编织更强的绞炼(得到更多的经验及技术)来扩张你的人际网
3.建立自己的技能工具箱,可将技能随身牺带到任何地方

传统上对生涯的概念,多将其视为一阶梯,人们进入职场后,即顺着阶梯一步一步往上爬,直到最顶端为止,不过这个观念近年来有所转变。
为什么人们对生涯的概念有如此的转变呢?在个人的层面,主要是因为现在越来越强调团队合作,很多工作都植基在项目或团队的基础上,因此头衔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薪资及工作品质本身才是价值所在。在组织的层面,过去的建立帝国时代,管理更多的人意谓着拥有更大的权力,而正处扩张阶段的大企业正可提供这些条件,但近十年来,在企业再造、成本缩减、扁平化组织、产业合并动作频仍下,与过去的局面大不相同。

promotion一词的刻板印象是你会在一条线上自动上升至一个更伟大的工作,事实上,今天的情况是你会在项目与项目间、团队与团队间不停的流动,重点在你知道些什么?、你多适合这笔生意?、你的附加价值在哪里?、你能得到多少报酬?。

那么在现今的生涯概念上,要如何往上爬呢?本文建议六项成功的方法:

1)热爱你的工作,首先必需了解你自己
2)不停学习新技术及管理技巧
3)试着去得到一些国际经验
4)创造一些能导致晋升的新生意机会
5)把预期放在实质的晋升上,而非统御或指挥更多的人
6)必需保持自己的杰出表现。

一个热爱这份工作的人往往比不热爱这份工作的人,愿意多付出一些额外的努力,也因此往往表现更为卓越;由于产业环境变动越来越激烈,因此组织及员工均要不断的自我学习新技能,不但要学得新、学得快,还要应用得新、应用得快,因此组织越来越强调创新致胜、创新求胜,近年来很多企业建立内部创业制度,即是源于此因;若要追究近年产业环境变动越趋激烈的原因,全球化竞争可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变量,尤其对于多国籍企业及跨国企业而言,经理人的眼光必须放眼全球,才能使各分公司发挥企业整体综效,因此,具国际经验的人才变得炙手可热。

过去企业在薪资制度的设计上,常将年资视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但是现在很多企业改采broadbanding薪资制度。这个新制度与传统制度的不同点在于,它将几个grades合并成一个band,减化薪资的级数,并使得同级的薪资水准产生很大的差异,另一个特色在于,各部门的经理在某预算额度下,可以自由决定每个人的薪水并将其公开,相同职等职级相同薪资的时代过去了,薪水完全反映个人对公司的贡献及重要性。最名显的例子可能是台湾IBM,过去IBM暗示其终生雇用的理念,现在则完全依个人的能耐、贡献决定薪资及晋升,以吸引最顶级的人才。

过去阶层越高薪水越高,因此造成大家都挤破头往垂直方向发展,如果阶层不再是薪资的重要指针,而是依据个人能耐及贡献,会鼓励员工朝向技能多样化的水平方向发展,而技能的多样化显然对企业而言更为实际。

明智的职业生涯的管理


明智的企业已经开始重新考虑职业生涯的管理,希望它可以成为一个工具,帮助明确和制定一个具吸引力的员工价值观──减少员工流失率、增加员工参与度。不过,这并非是企业应当把职业生涯管理当做关键工具的唯一理由。尤其是在中国,发展职业生涯管理的框架有助于企业在那些员工最难以招募或保留的职能领域,如营销、销售、工程和研发等,塑造其内部的卓越品质。

在中国内地,每5个员工中就有1人在考虑离开现在的公司,寻找新的工作。在香港,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鉴于劳动力市场频繁流动,加上潜在雇主总是伺机而动招揽优秀人才,许多员工都在考虑弃暗投明。美世最近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未来一年,吸引和留住人才是企业的重中之重。

谈到培养和管理一个群策群力的员工团队,许多企业都面临着相似的挑战,他们要确定如何定义和发现所需的人才,根据未来的需要评估当前的能力现状,并不断地介入人才发展的过程,以达成所期望的效果。一旦企业的员工适当地融合在一起,那么企业如何让这个理想的员工团队保持动力并全心投入呢?

根据美世的全球What's WorkingTM研究,无论身处何地,很少有员工认为他们所在的企业在充分发挥人的潜力方面做得很好。

● 在美世调研的16个国家中的12个国家,只有55%的员工表示,他们对于能够通过现有雇主实现其长期职业目标充满信心。

● 在美世调研的16个国家中的13个国家,只有55%的员工表示,他们在自己所在的企业中具备充分的成长和发展机会。

和全球总体趋势一样,中国的员工也表示,他们在培训和发展方面没有获得足够的机会。

● 将近1/4的员工表示他们所在的企业没有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以帮助他们增强自己的职业选择。

● 在所有的中国员工当中,只有大约一半的员工表示,他们的经理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各种各样的培训。

然而,在参与最近的吸引和保留人才趋势调查的企业当中,有87%的企业表示,他们认为职业提升和发展是留住员工的最重要的方法。

明智的企业开始重新考虑职业生涯的管理

在西方,上世纪90年代期间的趋势一直就是鼓励员工管理自己的职业,这与几十年来主导的终身雇佣体制截然相反。随着诸如缩减编制(downsizing)和调整至合适编制(rightsizing)等灵活劳动力战略的出现,关于雇佣稳定性的心理概念受到了威胁甚至是消除。

与此同时,在东方,由于企业在社会上通常扮演家长式的角色,员工的忠诚度一直较高。在亚洲,大幅裁员和合理裁员(smartsizing)的理念,传统上就一直不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降本方式。今天,东西方的雇佣模式都在经历着变革。西方企业已经开始更多地关注职业管理,以此鼓励员工的投入,而一些东方企业则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人对职业的自主权和支配力。

哪种方式是管理职业生涯的最佳方式呢?对于这个问题,答案似乎是介于两者之间。

明智的企业已经开始重新考虑职业生涯的管理,希望它可以成为一个工具,帮助明确和制定一个具吸引力的员工价值观──减少员工流失率、增加员工参与度。不过,这并非是企业应当把职业生涯管理当做关键工具的唯一理由。尤其是在中国,发展职业生涯管理的框架有助于企业在那些员工最难以招募或保留的职能领域,如营销、销售、工程和研发等,塑造其内部的卓越品质。

Mercer HR最近就改善职业管理的问题发表了一份全面的见解,题为《职业生涯共赢模式:融合三方合作,构建职业生涯、推动经营业绩》(The Career Joint Venture: forging a three-way partnership to build careers and drive business performance)。

定义职业生涯共赢模式

什么是职业生涯共赢模式?职业生涯共赢模式是一种通过企业、管理人士和员工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改善职业生涯管理实践和成果的模式(参见图1)。作为整体劳动力战略的一个元素,职业生涯管理在一个企业的整体总报酬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基本薪资和福利的补充。

职业生涯共赢模式包括:

定义企业对职业生涯的承诺。是指那些由群策群力和全心投入的员工团队所驱动的经营战略和理念。

识别人才动态过程。包括人才来源,人才在企业内外部的流动状况,以及人才在企业内的典型晋升路径。

构筑和实施有意义的职业生涯框架是正规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的基石。实施职业生涯框架包括:明确驱动绩效的关键职业生涯发展路径;随着员工通过某个特定路径晋升,所需要明确的那些按照角色划分的关键岗位职责;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技术和行为素质;每个职业路径的入口和出口;获得技术和行为经验所需的培训和发展项目;最后,管理人士和员工为了做出明智的决策,执行正确的职业行动所需的工具图1信息和支持。

做出人的决策。指管理人士和领导者就人才准备性,个人职业期望以及绩效和潜能评估展开针对性讨论并做出明智决策的能力。

着亚洲地区的许多企业纷纷寻求增强员工的价值主张,职业生涯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人力资源话题。

无论你的企业是在努力吸引和留住人才,需要塑造内部职能的卓越品质,还是希望增强员工的价值主张,提供有挑战的、有价值的和有意义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将有助于您达到目标。集中互利的职业生涯共赢模式─作为整体劳动力战略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有助于企业通过他们的员工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怎样加强考勤管理的建议


管理包括管理和管理。实质上,“管理”是一种制约、控制和支配,而“理”则是疏通、理顺和引导。在管理学中,“管理”的核心是“物”,即管理反对的东西;“理”的核心是“人”,即管理头脑中的东西。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通过“管理”来约束、控制和控制干部职工的行为,保证干部职工与组织的同向性和同步性;通过“管理”来疏通、理顺和引导干部职工的心,使“管理”成为可能能够明确、合理、合理,使干部职工能够接受、认同和支持。随着首都经济建设和城市管理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城市管理机构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对城市管理机构的内部管理,包括考勤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考勤管理,推进城管机关作风建设,确保城管任务圆满完成,是城管机关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怎样加强考勤管理的建议

1、 加强考勤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

考勤的目的是准确掌握干部和职工考勤情况、各部门考勤率、有效管理、掌握人员流动情况、实现数据统计、改进人事管理。

(三)督查不到位

在考勤管理,覆盖对方的上下级之间,而考勤管理者往往追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愿意做一个简单的登记,统计等,不想去理解,去把握真实情况帖子。随着调查的护短问题,解决问题的撤退,处理问题的怜悯,考勤系统是难以实现

(4) 尚未形成科学规范的考核体系和制度

目前考核是对缺勤率达到一定比例的部门进行扣分。这样一来,为了各部门的利益,出勤的准确性就出现了偏差。一些部门为了不扣分,出现迟到、早退、病假等一系列情况不申报,造成勤劳干部职工心理失衡

加强考勤管理的建议与措施

对于一些考勤管理问题和障碍目前存在的,有的不是,可以在一夜之间改变,但并不意味着停滞。干部职工行为,需要约束,经理有类似的经历,当出勤严密管理,考勤干部职工更好,相反,会有工作懒散,迟到早退现象。如何处理好个人与考勤管理之间的关系,考勤管理,使在发展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需要管理系统,并充分考虑到心理承受干部职工,系统本身仍适度的弹性。事实上,干部职工的原因是经常迟到多,占的非人为因素一定比例,因此适当给予干部职工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1) 全员提高认识,领导干部带头遵守纪律

加强学习教育..要加强对考勤管理规定及相关制度的学习和宣传,使全体干部提高对考勤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把考勤管理作为落实“内部管理、外部形象”的重要工作,进一步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培养更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局面。各单位要明确兼职考勤人员,支持考勤人员工作..考勤人员也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敢于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以身作则,严格考勤..在充分认识考勤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服从自己、宽以待人、超前做人、严要求自己、自觉做到“五个带头”,即带头遵守作息时间,带头坚守岗位,带头参加集体活动,带头廉洁自律,带头树立形象。这也能更好地促进广大干部职工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二)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考勤管理制度

1,文化引领,人力资源。坚持人文关怀凝聚人,培养人的铀浓缩活动,以达到“人人是扇窗,所有重形象”的共识,以增强实干的干部的纪律,积极性工作者和信仰。在后期,病假,休假下来,年假等各类假人文关怀管理的治疗应以干部和工人之间的实际差别给一个宽松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

2。在努力进取、和谐平等的文化氛围中,树立考勤管理的公平、公开、公正。为了激发团队荣誉感,消除干部职工的不满情绪,树立榜样的感悟效果,本部门定期公布月度考勤分析比较表。

3。 在引导、约束、凝聚、激励的前提下,明确考勤是管理部门管理职工的一种形式。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指出,人们不仅注重物质利益,而且注重精神激励,注重沟通,调动干部和职工的士气。 在考勤管理方面,注重对团队或个人的良好业绩给予物质奖励,如: 设立部门专职考勤奖,获奖部门可适当增加活动,安排活动经费,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营造更和谐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对高考勤率的部门或个人给予奖励,号召全体干部职工学习,使干部职工认识到考勤对于实现分局目标和个人目标的重要性,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3)严格的标准和制度的有效实施

1,完善的考勤管理制度和法规,一种新的方法来参会的实施。根据形势的变化以及系统的任务不适用部分的规定,及时修订和完善评估方法

传统的职业生涯管理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的管理理论已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的研究领域。21世纪后,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形态的形成,使那些曾经行之有效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框架显得力不从心,企业中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实践也暴露出许多不适应之处,在此,为了便于分析问题,暂且将其称为“传统的职业生涯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和实践都正处于较大的震荡阶段,传统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所应用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时代特征。为此,笔者在前人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整合,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尝试性融入新的理论元素探索现代企业职业管理理论的新视角。

一、现代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实践背景与理论基础

21世纪,人力资本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同时,作为经营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职业生涯管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知识与创新、员工需求多元化、组织的发展与变革等各种力量的挑战和冲击。

(一)组织结构扁平化与职业生涯管理相关概念定义的问题

现代企业时期随着对信息系统的引进,原先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的纵向体系日益扁平化。员工的参与性增强,企业内部采用自我管理团队和微型企业式单位工作方式,使员工的自主性、创造性大大提高。上下之间更多的是伙伴而非从属关系,对员工的管理从强迫转变为说服,激励的手段更多地靠文化而非金钱,突出人本理念。而传统职业、职业生涯定义过多的强调职业、职业生涯的外在性,即主要是从个人在职位、头衔和薪酬等看得见的方面的移动状况来定义职业、职业生涯发展。事实上,职业生涯应该是多维度的。职业生涯除了社会和组织对人的价值和身份的确认外,还有个人自己的认识,这是个人自己对生命和生命的意义的不断变化的认识。实际上,传统的职业概念在新时期职业管理实践中已表露明显的不适应:随着组织结构扁平化,员工的职业上升空间越来越有限,这种客观的“直线型”职业发展已难以实现。因而重视员工的职业经历和内心感受即内职业发展才是未来职业生涯管理的可行之道。

(二)员工需求多元化与职业生涯管理研究假设的问题

现代企业时期企业的构成呈现多元化趋势。首先,员工构成的多元化即员工来自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其次,多元化体现为职业构成的多元化,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职业背景、职业理想和职业途径等。这二者共同决定员工需求的多元化。因此,企业的激励系统应根据不同人的特点而设计不同的激励机制,而不能千篇一律,遵照一个统一模式。而传统职业生涯研究建立在正统的西方社会科学基本假设之上,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方法是实证主义哲学方法。该方法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有规则的,通过理性和客观的研究可以认识这些运动的规则。建立在规范科学基础上的研究常常不能把握现实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没有考虑每个职业生涯所有者特殊的背景和他们的主观定位。如果考虑到人的性别、年龄、文化、民族、经历、家庭、婚姻等诸多变量的作用,这种范式化研究的局限性就更大了。

(三)对人的作用的认识和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认识到,人才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但在作为经营人力资本重要手段的职业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却是另外一种情形,这是与人们所做的对人的价值的判断相矛盾的情形。在理论研究上职业生涯研究有两个重要的领域:一个从个体的角度进行职业生涯研究;另一个从组织的角度进行职业生涯问题的研究。尽管两者都研究职业生涯问题,但这两个研究角度很少进行融合。

二、现代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研究所做的回应

现代职业生涯研究试图解决的问题主要有:重新定义职业生涯概念;对过去的研究假设进行改造;引入新的理论元素来阐释和解决理论研究和实践相脱节及其内部分裂的问题。

(一)重新定义职业生涯等相关概念

有研究者提出“易变性职业生涯”(protean career)的概念。在此,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发展途径就不应只限于垂直式发展模式,而应是多种形式的。今天组织中的职业道路仍然是可见的,仍然需要从客观上判断,但随着组织结构日益扁平化,职业生涯道路出现了堵塞现象。这赋予从主观角度进行职业生涯开发更重要的意义。今后的职业生涯观应该从客观和外在目标向主观和内在目标转化。当客观的职业生涯开发瓦解后,主观职业生涯开发外在化,主观职业生涯应该成为职业生涯开发的框架和基础。对成功和自我实现的判断标准应该是更内在、更主观、更广泛的。在这时,职业生涯的进展应该随时代的变化及其所表现的复杂性而变化。

(二)从结构主义出发展开职业生涯研究

理论界开始质疑职业生涯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一些人认为,应该从现象学的方向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以结构主义方法来重新建设。这些新的发展代表了20 世纪80年代后哲学研究的新动向,这些方法强调综合不同学科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强调考虑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源头。这些方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对个人进行认识的可能,个人是职业生涯所关注的关键。在这样的哲学所指导的职业生涯研究中,个人不再是外部环境的作用主体,他根据历史、文化、教育、经济发展、政治、地理等因素所构成的社会整体所产生的影响来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只有在这样的研究假设中,过去对职业生涯开发研究的批评才能得到解决,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客观的职业生涯和主观的职业生涯才能得到融汇。

以上《“自我管理”的管理哲学》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职场礼仪管理”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