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从“自我认可语言”谈起。

第三部分,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环境分析、例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等。感谢您阅读《职业发展,从“自我认可语言”谈起》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接到26岁的黄小姐从西安打来的异地咨询电话,了解到黄小姐目前已经擅自从当地的通讯公司辞职了,但是她的父母和朋友几乎都对黄小姐的这种鲁莽而草率的行为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亲友的这种观点渐渐对于黄小姐产生了影响,以至于黄小姐自己也对于当初的辞职的决定动摇了,现在正好有个机会可以重新回到公司,于是在左右摇摆的情况下黄小姐选择了向阳生涯的异地咨询。

询问道黄小姐当初提出辞职最主要的原因时,黄小姐告诉向阳生涯的职业顾问她辞职前在公司客服部,部门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通过各种渠道的关照性质,造成的工作状态就是大家上班纯粹为了消磨时间,她不想年纪轻轻就适应这样的工作节奏,对于自己的长进自然是毫无帮助。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黄小姐发现她身边的同事们常常会为了你的月奖金比我的多五块钱而打小报告,看到别人比自己少拿个十几二十块的就会偷乐。几个月前发年终奖的时候,黄小姐发觉自己比别人少拿了近200元时,心里顿时感到一种莫名的嫉妒。事后,这让黄小姐对自己感到十分可悲,自己怎么也有了和她以前所看不起的甚至鄙视的那种短视而小鸡肚肠式的计较呢?当黄小姐发现自己已经在被环境慢慢同化的过程时,毅然选择了摆脱这个环境。

在密码学里面,有个现象叫做自我认可语言,意思就是讲,如果一个人足够聪明,能看得懂密码,那么这个人就是被允许知道密码的含义。

其实这个现象在职场发展上也十分适用,许多人就好比是在冷水中的青蛙。如果把青蛙丢进热水里,它就会一下子跳出来,因为青蛙知道在热水里不需要多久就会死去;但是如果加热冷水,里面的青蛙就会不知不觉中适应温度的变化,最终当水开始沸腾的时候就会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当然,在职场发展没有那么恐怖,笔者在这里只是想借用这个寓言故事来阐述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处在一个特定工作环境中势必需要我们做出自我调整来适应环境,这也是一个职业人所必需具备的素质。但是工作环境中需要我们做出改变的因素是否完全有益于个体的发展,这点事需要我们冷静而客观去看待和分析的。

如果是由于黄小姐那样的工作环境,而使人也趋于同化,使处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的人的思维产生了固化、健康心态发生了质变、目光变得短浅、心胸变得狭窄,那么这种变化(笔者更愿意把其称之为伤害)很有可能是不可逆的,它将伴随个体的职业发展轨迹,始终影响工作的态度、方式、绩效表现等,往往这种定势是很难再次发生改变的。

面对这样的环境,我们需要的是从理智中得来的职场自我认可语言:如果一个人足够聪明,懂得从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目前工作状态,并且能够做出分析和判断,知道哪些对自己发展有利,哪些相反是起到阻碍和限制个人成长的因素,那么这个人就是被允许能得到更大发展机会的聪明人了。在笔者看来,黄小姐当初选择离开这家公司的决定,仅凭这一点的理由,就已经是相当充分了。

zc530.Com小编推荐

从职业心理学看职业决策的发展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职业心理学的研究最早产生于19世纪二十年代,美国职业心理学的诞生以弗兰克·帕森斯教授创立“波士顿地方职业局"为标志。职业心理学是研究人在职业生活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科学,即人在工作环境下,人与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个体心理差异和各种群体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目前,职业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在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企业人力资源的各个方面得以充分运用。一般来说,职业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流派:“职业匹配",“职业现象",“职业发展”和“职业决策”。

职业匹配以考察个体的特征是否与职业相匹配,源于差异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而后有学者开始将研究目光转移至个体的成长环境、人格结构、社会化进程对个人特征如何匹配特定职业的影响。

帕森斯的职业匹配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性,都是独特并且可以客观测量的,每种能力模式和人格模式与某种职业相关,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应的职业。罗伯茨认为家庭出生会使青少年形成特定观念,影响着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因为谋职机会总是带着一定社会阶层的特定观念出现在人们面前的。

职业现象主要考察作为职业的决策者的个体的职业自我意识和其职业选择的依据。霍兰德最初研究中认为影响职业选择的重要影响指标之一是个人职业兴趣。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将人归纳为六种类型:企业型,艺术型,研究型,社会型,现实型和传统型,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延伸和表现,人总是寻找适合个人人格类型的环境。舒伯提出了“职业自我概念",指个人对职业与自身关系的认识及其定型。

职业自我概念定型后,工作职业选择才能定向,这个过程中的变量包括职业选择能力和职业选择态度。职业发展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两种研究的不足,因为不管是职业匹配的研究,还是职业现象的研究,都忽视了人作为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其职业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舒伯在其生涯发展理论将人的职业发展分为五个时期,成长期,探索期,创立期,保持期和脱离期,每个时期还可以细分出阶段,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相应的心理发展任务。总体来说,职业成熟是指个人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综合考虑决策情境、当下的现实状况做出最合适自己的职业决策的能力,这一行为和人的年龄和社会期望有关。

职业生涯发展的起跑点从哪里开始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职业生涯发展的起跑点从哪里开始

日前,就职场人的第一次跳槽进行了调查。据调查数据显示,在跳槽的时机选择上,选择工作后13年进行第一次跳槽的受访者为43.18%,工作后1年内就会选择跳槽的受访者为29.86%.在跳槽原因上,提高工资、换一个工作环境以及职业发展需要位列前三,受访者的选择比例分别为30.11%、22.43%以及16.44%.而在跳槽方式上,选择裸辞跳槽的受访者为49.33%,选择骑驴找马的受访者为50.67%.

实习择业需谨慎 切莫盲目试错

对于现代职场人而言,大多数人都认可工作有以下三个目的:赚钱、学到东西以及收获自我价值的肯定。

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们对此的需求则更加强烈。而这,也正是许多毕业生想要急于求成的原由之一。浮躁的心态让不少人在初入职场的短时间内就选择另谋高就。

据人力资源调研中心2011年4月发布的《2011年应届生调研报告显示》,在6个月内就离职的应届生比例达到了42.7%,而在入职后3个月就离职的应届生也达18.4%.

如果说实习助力了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而第一份工作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个人未来的从业领域。因此,对于不少大学生来说,第一份工作若是奠定了个人职业规划的第一步,那第一次的跳槽就是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个起跑点。

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好工作

今年起,90后的职场新人开始走入职场。对于这些年青人而言,工作不再是他们生活的重心,自我意识非常强的他们更加追求工作中的自我感受,想找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这一点相信很多80后也深有体会。

但是,在职场上摸爬滚打了这些年,80后们也深深明白,结合了兴趣的工作是可遇不可求的,大多数的时候,工作更会是兴趣的坟墓。

85后的Olivia就直言:不要说找份完全结合了自己兴趣的工作了,我就连在大学里学习的专业都被学校人品了一把,申请转专业,学校还推三阻四。第一次找工作的时候也只找到了一份和专业搭了点边的工作,第一次跳槽时我也没特别要求专业对口。不过万幸的是,现在的工作还算是与自己的某一项兴趣搭了一点边。不过在工作了这些年之后我也算是明白了,工作是工作,兴趣是兴趣,若是当初执意要找完全符合自己兴趣或是专业的工作,恐怕我现在还指不定在哪个角落里飘着呢!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第一次跳槽时选择同行业同职位的受访者比例为21.85%,同行业不同职位的受访者比例为24.11%,不同行业同职位的受访比例为19.02%,而不同行业不同职位的受访比例则为35.03%.

职业经历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的过程。身在职场,要想职业生涯得到发展,一靠晋升,一靠跳槽。跳槽是需要谨慎对待的,因为一次糟糕的跳槽很有可能毁了你先前打下的职业基础。

留学生职业规划从认识自我开始


当下,找工作难已经成为社会上的普遍话题,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 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找工作的沉重压力让这些准毕业生还未真正踏入社会,就已早早感受到了竞争的残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走上了出国留学这条路,一方面,学生希望通过海外高水平教育的熏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家长们也普遍将出国与镀金联系在一起,认为海归总会更吃香。

但是现实并非想象中的一帆风顺,据一些招聘网站的调查显示,只有不到五成的海归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明确的规划,而海外归来的众多名校生们,仍有很多还在为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到处奔波。我回国已经一年了,还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这是澳大利亚名校毕业生W同学回国之后的亲身经历。我高中毕业放弃了在国内读大学的机会,希望能出国镀金,因此自费到澳大利亚留学。当时我的父母认为出国留学以后,择业的面自然就宽了,回国找工作的机会肯定很多。然后四年后我毕业回来,才发现当时的想法太天真了。

W同学在澳大利亚学的是热门的金融专业,刚回国时,曾到银行、证券公司、房地产企业等知名公司应聘过。也有一些公司给我发了offer,可是一想到每天要跟那些数字、曲线图打交道,我的头皮都发麻!原来,金融专业是当年父母为他选择的专业,当时懵懂的高中毕业生并不知道自己适合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行业,就乖乖地同意了。而四年的金融课程学下来,W同学越发觉得枯燥无味,虽然顺利拿到了毕业证,但从没有对自己的就业方向作出一星半点的规划。

为了快点找到工作,W同学开始在求职网站一番海投。我是国外回来的,英语还不错,那就去做英语老师吧!多年的海外生活,虽然使他拥有流利的口语能力,但是没有任何的教学经验,也不了解国内的教育体制,因此,从事英语培训工作这条路也向他无情地关上了大门。我还试过去做翻译,但是毕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也没有考过资格证书,在筛简历的时候就被淘汰了。

在我们身边,W同学并不是一个特例,他们的一把辛酸泪背后,有着太多发人深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曾经众企业热捧的海归变成了四处碰壁的海待?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出国前没有对未来作出明确的职业规划,甚至连自己的性格和经历适合读什么样的专业都不得而知。盲目的择校、一窝蜂的投奔热门专业等不理性的留学行为随处可见,所以,在出国之前,每个学生都应该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了解自己最擅长的部分,慎重选择学校与专业。

生活中许多人都曾问过这样的问题:我性格内向(外向),适合从事什么工作呢?哪些职业正好匹配我的性格?以我的个性从事什么行业好?在全球化竞争的大背景下,每个人都要发挥出自己的特长,这样不但能够让自己觉得快乐、幸福,也最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最大的成功。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应试教育,按部就班地读书到现在,等到面临选择专业的那一刻,我整个大脑一片空白,我不知道如何作出这个决定。如果能有一个专业而系统的测试让我能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长,知晓自己最适合从事的职业,我想自己一定会少走很多弯路的!这是许多高中乃至大学毕业生的共同心声,而这一切,不再是一个梦想。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今年5月23日,比尔盖茨先生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支持和敦促美国政府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国待遇。文中,他特别谈到了在清华大学与中国大学生那次对话的愉快经历以及因此而留下的深刻印象。 这篇文章令我不禁想到,在中国的这两年来,我工作中最大的享受也是到国内各高校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这些访问和交流使得我有机会与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就他们所关心的事业、前途等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中国学生的聪明、好学和上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与这些青年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问题是大家都十分关心的。那些已经获得国外大学奖学金的学生,大都希望我谈一谈应该如何度过自己在美国的学习生涯;那些决定留在国内发展的学生,非常关心如何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并以最快的速度在科研和学业方面取得成功;还有那些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则希望我能讲给他们一些学习、做人的经验之谈。最近,更有一些学生关心网络信息产业的发展,希望了解美国的大学生是如何创业和致富的。

看到这么多双渴求知识、充满希望的眼睛,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冲动,那就是给中国的学生们写一封信,将我与同学们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以及我要对中国学生的一些忠告写出来,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留学、工作或者创业的过程中能够人格更完美、生活更顺利,事业更成功。

坚守诚信、正直的原则

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曾有一位刚被我提拔的经理,由于受到下属的批评,非常沮丧地要我再找一个人来接替他。我问他:你认为你的长处是什么? 他说,我自信自己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我告诉他:当初我提拔你做经理,就是因为你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学习的,但一颗正直的心是无价的。我支持他继续干下去,并在管理和沟通技巧方面给予他很多指点和帮助。最终,他不负众望,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人才。现在,他已经是一个颇为成功的公司的首席技术官。

与之相反,我曾面试过一位求职者。他在技术、管理方面都相当的出色。但是,在谈论之余,他表示,如果我录取他,他甚至可以把在原来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随后他似乎觉察到这样说有些不妥,特作声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后做的,他的老板并不知道。这一番谈话之后,对于我而言,不论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样,我都肯定不会录用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实和讲信用。如果雇用这样的人,谁能保证他不会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把在这里的成果也当作所谓业余之作而变成向其它公司讨好的贡品呢?这说明: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

在美国,中国学生的勤奋和优秀是出了名的,曾经一度是美国各名校最欢迎的留学生群体。而最近,却有一些学校和教授声称,他们再也不想招收中国学生了。理由很简单,某些中国学生拿着读博士的奖学金到了美国,可是,一旦找到工作机会,他们就会马上申请离开学校,将自己曾经承诺要完成的学位和研究抛在一边。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已经使得美国相当一部分教授对中国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应该指出,有这种行为的中国学生是少数,然而就是这样的少数,已经让中国学生的名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另外,目前美国有很多教授不理会大多数中国学生的推荐信,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推荐信根本就出自学生自己之手,已无参考性可言。这也是诚信受到损害以后的必然结果。

我在微软研究院也曾碰到过类似的问题。一位来这里实习的学生,有一次出乎意料地报告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结果。但是,他做的研究结果别人却无法重复。后来,他的老板才发现,这个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挑选,只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结果的数据,而舍弃了那些不太好的数据。我认为,这个学生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学术突破,也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人员。

最后想提的是一些喜欢贪小便宜的人。他们用学校或公司的电话打私人长途、多报销出租车票。也许有人认为,学生以成绩、事业为重,其它细节只是一些小事,随心所欲地做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然而,就是那些身边的所谓小事,往往成为一个人塑造人格和积累诚信的关键。一些贪小便宜、耍小聪明的行为只会把自己定性为一个贪图小利、没有出息的人的形象,最终因小失大。对于这些行为,一言以敝之,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

生活在群体之中

与大多数美国学生比较而言,中国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要相对欠缺一些。这也许是由于文化背景和教育体制的不同而造成的。今天,当我们面对一个正在走向高度全球化的社会时,生活在群体之中,做出更好的表现,得到更多的和收获,是尤为重要的。

表达和沟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论你做出了怎样优秀的工作,不会表达,无法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几乎等于白做。所以,在学习阶段,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而应当尽量学会与各阶层的人交往和沟通,主动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意见,甚至在公众集会时发表演讲,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绝不只是你的口才。哈佛大学的Ambady教授最近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他让两组学生分别评估几位教授的授课质量。他把这几位教授的讲课录像带先无声地放两秒钟给一组学生看,得出一套评估结果。然后与那些已经听过这几位教授几个月讲课的学生的结果进行对比,两个小组的结论竟然惊人的相似。这表明,在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中,非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同样重要,有时作用甚至更加明显。这里所讲的非语言表达方式是指人的仪表、举止、语气、声调和表情等。因为从这些方面,人们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判断你为人、做事的能力,看出你的自信和热情,从而获得十分重要的第一印象。

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关键性的。微软公司在美国以特殊的团队精神著称。象Windows 2000这样产品的研发,微软公司有超过3000名开发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参与,写出了5000万行代码。没有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没有全部参与者的默契与分工合作,这项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职业发展:你的发展路径在哪里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职业发展:你的发展路径在哪里

刚从校园走进社会,想过30岁是什么样的概念?也许那简直就是英雄末路,美人迟暮了吧。年少轻狂的时光就这么偷偷溜走,已经30岁的你,握着手里的一官半职,或者看着招聘广告上本科以上、三十五岁以下的硬指标,是否常常发呆?

30岁感悟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李四马上过30岁生日月收入1.2万元-1.5万元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前期开发主管

在学校的时候,一直希望能从事一个自由的职业,比如作家之类的,所以就通过关系到了一家报社实习,做了半年多记者。结果却发现自己喜欢的还是本专业房地产,所以就很自然又进了这一行;因为实习期间对于社会关系把握的比较好,也因为1998年以后上海房地产市场一直发展很好,所以最初的事业都很顺利,几年时间,房子也买了,车子也买了。那个时候总觉得自己的人生大概就这样了吧。然而,不久之后因为一次重大的工作失误,工作也丢了,房子、车子也抵押了,整个人生立刻变得灰暗。很长一段时间,我无法振作。后来,在家人的鼓励下,我慢慢走出阴影,靠着良好的工作经验和能力,重回职场。挫折真的给人成长,自从那次后,我明白了分散风险的道理,目前除了房地产这个主业外,业余时间投投稿,写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是增加收入的一个来源。马上30岁了,我更确切地明白一个道理: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30岁,我跳掉了自己的饭碗

helen原任私企人力资源经理月薪3000元左右

我看到公司的裁员名单上也有自己的名字的时候,离我30岁的生日还不到一个月。虽说惴惴不安地等了好久,但真的一纸通知下来,心里还是有说不出的酸甜苦辣。我的专业是行政管理,毕业以后,顺理成章地到了一家私营企业做起了总经理秘书,虽说工资不高,可活儿挺轻松,每天也就是打打字、处理处理杂事什么的,空下来看看英文,也没有人管自己。就这样忽忽地过了两年,转眼我英语六级也考出来了,这家小公司也呆腻了,凭着不错的英语功底我跳槽进了一家外企做前台,薪水也double了。

可就从进入那家外企开始,我渐渐地开始有了心理不平衡的感觉:看着公司同年龄的女孩子们,个个衣着光鲜,的来的去,又想想自己,就算再做个5年,也不过是一个一月两千多块的老前台。心有不甘,两年以后,我又跳到一家企业做了物流助理,薪水也不是很高,可想想未来的日子捧上了一个金饭碗,也还是值得的。

日子忽忽地过,又是一个两年,助理还是助理,主管也不见近期内有动我的意思。那时候我又熬不住了,冲动之下把工作辞掉我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去做一个主管。

可真的到了才市我才发现现状并非如此,稍微好一点的工作,都要求相关工作经验五年以上,像我这样的,再去做个助理,都不是人人都要,因为我的经验也太单薄了。没有办法,已经辞掉工作的我开始做起了撒大网捞鱼的事情,终于,在我辞职两个多月的时候,有一家公司让我去做人力资源助理,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新工作其实并不难,也就交交四金,算算工资什么的,可就这个,我却捅了一个大漏子在算工资时不小心多打了一个零,而这个员工恰恰已经办完离职手续了。多付的几万块钱要不回来,人力资源经理也被老板狠狠地训了一顿,并记一过。公司的经营状况本身不好,正好遇上裁员,裁员名单上也就顺利成章地有了我的名字,从新进公司到丢掉饭碗,总共还不到半年的时间。

继续我的恐龙职业?

eric某图书馆李超月薪2500元左右

大学一毕业,我就进了这家图书馆工作。虽然我也算是名牌大学毕业,但学的专业是历史,工作不好找,能到图书馆工作也算是不错的选择。坐在阅览室递递书牌这样的悠闲工作是轮不上的,我就在仓库里拆包、验书,事情不多,我也乐得清闲,更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看到新出的书,精神生活不至于太过落后。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我的工资也从一千多涨成两千多,在我满29岁的时候,我还当上了副主任。但是渐渐地,听说同学们一个个在外面都混得不错,出国的出国,升职的升职,而我,却没有什么上升的空间我们主任的工资和我也差不了多少。看到过恐龙职业这个概念:你做了一个无法使自己提升的职业,日子久了,你自己就会像恐龙一样,缺少适应变化的能力,最终逃不了灭绝的命运看着同学们打拼着自己的事业,再想想自己的这份恐龙职业,我还要再继续干下去吗?

听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前程

初生牛犊不怕虎,跳来跳去,反正我还年轻。30岁的你,还有这个勇气吗?转行害怕精力不够,维持现状又心有不甘。30岁的我,还有这个必要冒险吗?

三个自我发展理念


就业前就要有职业生涯规划,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自我发展的意识,自我发展意识不是出于企业的要求,也不是出于上级的要求,而是以个人的职业发展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为出发点,自发、自动、自觉、自愿树立的职业信念和工作心态,也就是追求职业成功应有的自我发展理念。自我发展理念是从“我”出发、以“我”为本的职业心态。在职场中要想借助企业的平台取得个人职业目标的成功,需要树立以下三个自我发展理念:

一、“打工就是做老板,不用上级说破天”。把自己想象成正在职场中争取一家“一人公司”的CEO职位,你在这家一人公司中身兼数职,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策划经理等等全是你自己兼任,你的工作就是你一人公司的主营业务,公司就是你的大客户,而你取得的薪水就是你一人公司的业务收入,这是美国MBA教授罗纳德阐述的“一人公司”理念。“一人公司”理念绝对不是阿Q式的自我解脱,当你以“我就是一人公司”这种心态面对工作时,你就不会再把任何一份工作当做一种乏味的、需要别人监督或强迫才能去做好的谋生职业,你就会在任何一个平凡的岗位锻炼了自己经营一个公司的全部本领,就等于是拿老板给你的这份工作提前来“练摊”,何乐而不为!

另外,从现在企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企业的边界逐渐模糊,任何一份企业内部的专业服务都可以外包出去,比如人力资源外包、财务外包、技术开发外包、广告策划外包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同样是人力资源部经理或财务经理,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就从原来的打工者身份转换成了另一个专业公司的老板。所以,当你今天以“一人公司”理念去经营你自己时,你就会转变对工作的心态,你就不会只一味抱怨你的客户给你的收入多少,对你重视不重视,而是想办法如何为你唯一的大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你还借助公司这个平台锻炼了自己,积累了成功的资本。

由此可见,工作中必备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不仅仅是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化要求,同时对于个人的事业成功来说,更是一种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

二、“自己人脉圈子中有的,就是自己拥有的”。这条个人发展理念就是善用人脉资源。人脉资源是推进个人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但是,如何管理和运用人脉这笔财富,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个小故事中得到启迪:

一位父亲让自己十岁的儿子去搬动一块很大的石头,儿子用力试了试,告诉父亲:“爸爸,我力气小搬不动。”

父亲说:“你再加把力气试试”。儿子又加了一把力,告诉父亲还是搬不动。

父亲说:“你用尽全力试试”。儿子用足了力气,但是石头仍然一动不动。

父亲问儿子:“你确信你用尽全力了吗?”

儿子回答:“爸爸,我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真的搬不动,我确信我用尽全力了。”

于是父亲问道:“可是,我就站在你的旁边,你并没有寻求我的帮助,你怎么说用尽全力了呢?”

知道寻求他人的帮助,这就叫用尽全力!可是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自己不能完成的工作、自己没有能力去做的事情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我做不到”,忽视了寻求有能力的人来帮助自己。善于寻求他人的帮助,才会把人脉关系转化为有助于事业成功的资源。曾经有一位上司让一个下属在一周之内拿出一份项目策划方案,这个下属说:“一周怎么可能拿出方案来,数据测算和打印文稿的量很大,至少要一个月才行。”上司转身把同样的任务布置给另一位下属,第二位下属说:“没问题,不过我需要抽调一名财务人员帮我算数据,需要从办公室调一名文员帮我打印设计文稿。”,上司说“没问题”,结果他如期完成了上司交办的工作,得到上级赏识。企业倡导的是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对个人而言就是你调动和运用同事关系达成目标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不仅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工作目标,更是为了积累有助于自己职业发展的人脉资源。

三、“有机会向上爬,没机会打根基”。可能出于就业形势和职场的压力,现在很多职业辅导教人如何应付职场关系、如何在职场尽快脱颖而出的很多技巧策略是一种误导,过度迷信职场策略对于一个人长期事业的成功不一定是好事。追求事业成功的职场人士必须把心态放平和,耐的住寂寞,有机会就把握住机会向上爬,没有机会也不必硬着头皮往上挤,与其费尽心机钩心斗角,不如把心放下,扎扎实实为以后打根基,酝酿东山再起。一位国外著名作家在一篇《根》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有的人,早年就停止了成长,是由于忽略了往深处扎根;也有的人,年近四十,突然开放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是因为他根底深厚。根深蒂固之人,绝不会结出贫弱之果,因此冀求成长之人,万勿只向上伸,应先致力于向下深入。”

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是自己设计,自己负责,单位只能给你平台,协助你发展,但不会对你的人生成就负责。所以追求职业成功的人士要树立和强化自我发展的意识。要培养自己在职业发展上的核心才能和竞争优势,需要很长时期的积累,要有深扎根基的意识,不过分看重一时一地的得失成败,注重在知识、能力、经验、人脉关系等方面的积累,必定会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

如何职业发展快?


首先,除了要努力研究工作能力之外,在这个数据时代,我们国家还需要会聪明地工作的人。我们要学会如何利用日新月异的技术,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工作管理效率和绩效。

其次是保持求知欲

抓住每一个机会提问。大多数人都喜欢别人问他们问题,因为它可以让他们有分享意见的机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通过提问,你不仅可以得到知识,而且能向周围的人证明,你有学习的欲望。

求知欲会挑战研究现状,进而为你创造出一条更快将事业发展、做好的途径。而要保持求知欲则需要我们具备敢于挑战不同的勇气。

我的第三个建议是做第一个提出问题,挑战现状的人,主动接受最困难的任务,大胆提出不同意见,让少数人的勇气是来自公众的不同。虽然这样做会让你感到害怕,但它可以为你带来巨大的回报。

第四是要有分析思维能力:用事实信息和数据说话。

我记得有个老板曾经对我说过:“小王啊,你是个好辩手,但只要我是老板,如果你和我都有自己的想法,你应该听我说。 这是一堂宝贵的课。 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只有数据和事实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今天,具有分析思维的人成功地整理了大量可用的数据,并将它们浓缩成几个有说服力的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保持乐观。

哪些人的职业技术发展最快?是那些对工作来者不拒的人,是那些相信通过自己企业能够高标准完成工作任务的人。乐观主义精神文化不仅能给自己生活带来更好的结果,并且乐观是可以传染的,可以有效提高其他人的效率。乐观可以使工作更有趣,但最重要的是,乐观的工作态度也会影响一个人的个人生活。 一个人越乐观,他的个人生活就越幸福,他就越有可能取得更大的职业成功。

小编希望大家都能乐观的工作,快速的发展,开心的赚钱。

职业生涯 从“敬业”到“职业”


又到大中专毕业生选择就业的黄金时期。笔者也曾经历过那样的情形,每天都会打了简历和材料穿梭于各种性质的人才交流会,与不同的公司打交道进行面试。一番努力之后成功的幸运儿踏入了职场的门槛,自然还会有一些人需要重新努力,进行下一轮的拼搏。


笔者所在的公司也在前不久招聘了一批应届毕业生充实到公司的队伍当中,他们的表现自然褒贬不一,这里暂不做评价。只是从他们身上折射出的一些问题,我觉得有必要用一个过来人的眼光告诫初入职场的新人:从敬业到职业,要学习的很多,切莫掉以轻心、一叶障目不见!


敬业:成为一个好员工的标准,职场生存的根本!


我们时常会用兢兢业业来评价优秀员工,这是一种认可。要在职场生存下去,必备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敬业的精神。


而在现代企业人才体系中,常常会将企业员工分为四类人:


1、 高能力、高素质者


2、 高能力、低素质者


3、 能力一般、敬业者


4、 能力一般、不敬业者


从这四类人的字面意思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其自身具有的能力和素质。对于第一类人,属职场中的精英,凤毛麟角,一将难求,非常稀缺。而企业往往很明白,企业发展的根本不可能集中在几个精英级的员工身上,更多的是那些普通员工的通力合作,企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而在后面三种人中,能力高而素质低的人,是企业的毒瘤,会害了企业的,所以企业会敬而远之,唯恐避让不及。后两类人,鉴于能力一般,所以是否敬业就成为了企业选择的标准。


综合来看,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也就变得相当简单:敬业。是否敬业,直接决定了你能否在职场生存下去。


那么怎样做才算是敬业?其实很简单。记得一家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说过一句话职场不可能人人都是精英,我们需要的是大量敬业而忠实的员工。你只要可以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勤奋好学、踏踏实实,那么恭喜你,你完全具备了成为我们企业优秀员工的资格!这席话,对于出入职场的新人来讲,一定有很多的启发。你可以胜任你的职位,完全可以成为企业的优秀员工,只要你够敬业,向企业展示出你的敬业精神。当然,这种表现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所为的,而是坚持不懈的一贯作风!


职业:综合能力的体现,个人腾飞的关键!


在和一些职场新人的交流当中,让我感受最多的就是他们充满就是他们的热情、激情和抱负。这些很好的方面,正是企业希望看到的东西。俗话说的好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的士兵!同样,没有理想和职业规划的职场人士,也不会有很大的前景。


在职场中,最近几年很流行的就是冠之以职业经理人、职业策划师等说法,其实就是在明确告诉我们一个信号:经理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的,特别是薪水高、身份高、能力高的职业经理人。

我们的职场新人,在完成了在校学生到职场人士的转变后,可以敬业的工作,在企业中占据一席之地后,就要考虑的是如如何发展的问题了。要成为职业人,单单依靠那点敬业精神是远远不够。还需要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达到良好的表达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良好的眼界+扎实的理论修养和实际操作能力。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的职场新人要做到:


1、 全方位的学习


不仅要掌握行业内容的知识和技能,还要了解相关行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要通过各种有效的学习途径(网络、书籍、培训等)提升自己在营销、管理、财务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因为现代的竞争,是综合实力之间的较量,企业的综合实力直接和企业领导者的个人修养息息相关的。职场新人永远要记住的一句话专业型人才只会是企业的栋梁,而不可能成为企业的灵魂。唯有一专多能的人才,才有可能带领企业不断前进。


2、 全面系统的看问题


看问题要全面,切忌以偏概全。道理人人都懂,可是真正做到的却不是那么多。能真正做到全面系统看问题的人,也往往是职场的精英型人才。作为一种职业习惯,初入职场的新人从一开始就要牢牢树立这种工作习惯。面对任何问题,都要仔细研究问题的根本和问题相关联的因素。


3、 能用自己的想法去指挥行动


通过学习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实践有了更多的实践经验,这样具备了成为一个职业人的一半。而重要的另一半则是,如何有效的表达出来你的想法,如何让人可以信服?


要表达自己的思想,不仅要会说,还要会写。说,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沟通交际能力;而写,则可以很好的体现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想法(当然前提是建立在我们对相关问题的全面把握和仔细分析基础上的),就要通过自己的说和写来想对方表达出来,从而得到对方的支持,实现自身的价值。


作为一个人长达数十年的职业生涯,有些人认识的很清楚,通过合理规划职业目标,定位明确,全力打造本身的职业素养,从而成大器;而更多的人则是一辈子在尽心、敬业中度过,虽然衣食无忧,但终无辉煌。对于初入职场的信男善女们,从敬业到职业蕴含的道理,你真的懂了吗?

职业规划从脚下开始


第三部分,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环境分析、例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等。感谢您阅读《职业规划从脚下开始》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王越(化名),一位名牌大学应届研究生,从一个四星级酒店的行李员实习生做起,每天5点起床,帮客人开门关门、接送行李。然后又去一家五星级酒店最苦的客房部实习,打扫房间、更换床单、清洗马桶。8个月的实习生活后,他的勤奋刻苦、虚心好学最终为他赢得了五星级酒店的录取意向。王越说,必须要有自己的判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然后坚持走下去。王越的故事对你有所触动吗?你是否也有类似的职业规划?

从联合国的厕所开始

Saddy27岁留学生

在小公司干了两年,我觉得没前途想出国留学,没想到一个师姐的经历却改变了我的想法。师姐当年在联合国里打工做清洁工、打扫厕所,后来,其他工作人员偶跟她交谈时,发现她原来是个在读研究生,于是有些整理文件的杂活,别人会问她愿不愿做,师姐二话没说接了下来。她做得好,别人给她的任务越来越多,越来越信任她。等到师姐毕业,便成了联合国的正式员工。

之前觉得小公司发展没有机遇,但是说不定这家小公司就是我事业生涯中的联合国的厕所。受到师姐和王越故事的启发,我调低了自己出国读书的期望,放平心态,什么样的工作都可以尝试一下,好的前景是做出来的,不能光靠脑子想。

学的就是一种态度

山姆26岁应届毕业生

我今年也面临研究生毕业,我学的电子,跟王越同学的旅游相差很多,因为术业有专攻,我们的发展规划肯定不太一样。我认识的读酒店管理的同学,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豪华酒店最苦最累的岗位上实习,许多跨国公司招收的管理培训生,遵循的也是你要学管理先学会被人管理的原则,把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派到最基础的岗位实习一年。我自己也不介意从工厂的工人做起,可以熟悉制作的工艺,但这样做是为了有更好的发展而打地基,如果长期在这个岗位上干活,我是不太能够接受的。我想王越同学也应该是一样的想法。

我觉得王越最可贵的是他肯干、谦虚的态度。我现在签约的工作,虽然是研究性质的,但公司也要求我们有入厂培训。这几个月到一年的工人生涯,会很苦,已经有人开始抱怨公司这样做是否有必要,很明显大家对待工作的态度,在这里便拉开差距了。工人的工作不难做,但是有人一脸埋怨地做,有人睁大了眼睛认真地做,做的时间越长两者的差距会越大。王越的成功,简单地看是干体力活干出来的,我看还是他谦虚学习的态度决定了一切。我们有很多刷马桶的机会,但如果我们的态度不改变,恐怕刷不出我们的职业未来。

确定了就认真干

AngelaCao

毕业后我被安排去一家有名的连锁超市实习做收银员。为了能了解超市的整个运作流程,哪里最累我就自愿上哪。恰逢过年,我主动要求加班,一加就是三天,回家后脚肿得连鞋子也脱不下来了,可我坚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一个星期后,总公司招聘财务,不是财务专业的我竟意外地被推荐了,并且因诚实好学的态度被录取。为了能迅速提高专业水平,我利用业余时间报名参加了各种相关培训。在那里工作的几年我没有让相信我的人失望!离开这家公司后,我又很顺利地进了一家外资企业的财务部工作。

有时候职业规划应随实际做调整,这样才实际可行。但确定目标后,就必须认真对待,这样才有希望。

职业发展规划


仇芳冰(Fawn Qiu)说自己在沃顿商学院读本科时没有想太多职业规划的事,看到同学们都挤破头想进投行、咨询公司,她也这么做了。假期里去投行实习,毕业时遇到美国金融危机后的招聘寒冬但仍然获得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的offer。那时她应该没有想到,在走出校园一年后,自己的职业轨迹再也不会这样“顺理成章”了。

放飞自我的故事开头是她大四上的一门创业课。仇芳冰在这门课上结识了三位MBA学生,课程结束的时候那三位比她年长很多的学长邀请她加入他们的团队,去哥斯达黎加创业。“可以说那改变了我的职业规划,在去投行或咨询行业以外,我在想也许可以做一些更有创业精神的事情。”她回忆道。

“做点更有创业精神的事情”的想法就此生根发芽。在科尔尼工作的一年时间里,仇芳冰愈发确认了这条别人眼中的康庄大道并非自己想要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由电子表格、计算和会议演示构成的工作日常流于表面,那些战略建议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被企业客户落实,这让这个称自己是“实干家”(doer)的年轻姑娘感到不满足:“对我来说,我享受思考问题的过程、创造一个解决问题的产品并把它带入市场。我觉得咨询行业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我们总是停留在建议的层面。”

仇芳冰说,自己无论何时发现一个感兴趣的话题都会去一探究竟。

“我对很多事情的好奇心都很重。无论何时我发现一个感兴趣的话题,我都会去一探究竟。”那个首先激发她一探究竟的是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可汗学院是麻省理工学院及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生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2006年创立的一所非盈利教育机构,通过网络提供一系列免费教程。每段课程影片长度约10分钟,教学者使用电子黑板系统授课,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以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衔接课程。在仇芳冰大学毕业的2010年,可汗学院在美国的知名度开始上升。在看到老师可以用网络教授数学和科学、让许许多多的人受益后,她被在线教育给迷住了。

仇芳冰一直对教育有兴趣,因为她本人对“教育改变命运”的说法再清楚不过了。她在10岁时随父母从南京移民至美国。后来获得了许多美国学生梦寐以求的求学机会,而在结识了不同背景的同学之后——他们当中既有含着银勺出生的富家子弟,也有来自芝加哥内城黑帮街区的第一代大学生——她深刻意识到,教育能够让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到一起,并赋予他们相同的机会。“我觉得在美国大学里,教育是最大的公平创造者,而教育则是我们最应该投资的东西。你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你实际上是在通过教育为每个人创造公平的机会,无论他们的家庭收入水平或阶级背景如何。”

“所以我想要了解更多,我就为此回学校读书了。”她说。2012年,仇芳冰成为了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而真正令她大开眼界,甚至决定了她之后职业方向的则是她在麻省理工学院修的课程以及在麻省理工学院Media Lab当研究助理的经历。

在那里,仇芳冰第一次发现原来可以把硬件和手工创作运用到儿童的工程学教学当中。她印象最深的课是一门学习如何在传统面料中融入高科技的课程,比如在布料中放置电路和电脑芯片,再通过编程使布料动起来。“这是我喜欢它的原因,你在学习那些最前沿的技术,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运用这些技术。”

她的运用方式,就是把这些技术化作工程学教育的手段,背后的理念正如她在四年后的TED演讲中所说:“在科技领域缺乏员工多样性。也许一个解决方案是通过创意项目向学生们介绍技术。我不是说这样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这的确会让那些原本因为学校课程无趣而对技术兴致寥寥的人重拾兴趣。”

从商科本科生到教育学研究生,仇芳冰的教育背景可以说和技术、工程学、编程之类的东西完全不搭边,但她偏偏在和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研究生一起上课、讨论、解决问题。她的确学了一些编程,但她坦言至今别人问她一些计算机概念她也会答不上来。实际上,在硕士阶段她学到的最重要一课是,当你把关注点首先放在问题本身以后,你只需要一点点工程学知识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我不需要学那些我在生活中完全用不到的知识,而只需要关注那些我在生活中尝试解决的问题、学习那些解决问题必要的知识就好。我认为这种思考方式真的让我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更勇敢地面对问题,即使我觉得这个项目我只有三名工程师、少得可怜的预算,是不可能完成的,我仍然能够勇敢地接受这个项目,并尝试完成它。”

Make Anything就是她对工程学教育的第一次试水。这原本是她的硕士毕业课题,她找到了一位合作伙伴,将它拓展为一个提供工程学教育工作坊、手工制作工具和教程的机构,旨在通过新媒体和线下工作坊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DIY中亲身体验工程学的乐趣。硕士毕业工作后,仇芳冰仍在坚持做这个项目,她与合作伙伴一起招聘老师,在波士顿和纽约的私立小学和博物馆组织了一系列课后工作坊,“我们设计了有趣的创意项目,它们更像是艺术或手工项目,但实际上教学生机械工程或编程知识”。

硕士毕业时,仇英冰再一次面临职业选择的问题。尽管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教育学毕业生就应该去当老师了,她认为还有获得更大影响力的方法。她的选择,是去芝麻街工作室(Sesame Workshop)当产品经理。

自1969年在美国公共电视台(PBS)首播以来,《芝麻街》(Sesame Street)已经陪伴了全球140多个国家的1亿多名儿童的成长。而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极大普及的21世纪,如何在电视之外为孩子们提供《芝麻街》的优质内容是芝麻街工作室的工作重点。在仇芳冰加入芝麻街工作室之前,芝麻街已经推出了自己的APP,但它们都是帮助儿童识字的,“众所周知美国学生和其他国家的学生相比在数学和科学方便表现更差,我觉得这和在学生生涯早期没有重视数学和科学有关,所以我提议让我的团队做更偏重科学的项目”。

在芝麻街的两年时间里,仇芳冰带领团队发布了三款产品:《芝麻街》视频、游戏音乐流服务平台“Sesame Street Go”、词汇学习APP“Elmo Loves ABCs”和科学学习APP“Solve It with Elmo, Abby, and Super Grover 2.0”。APP的目标使用人群是2到5岁的儿童。在觉得自己在芝麻街做完了自己想做的所有事情以后,她跳槽到亚马逊继续当产品经理,为日本市场开发了一款英语学习APP。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仇芳冰虽然不用撸起袖子亲自下场写代码,但她是团队的绝对核心。仇芳冰用了一个产品经理的段子来解释自己的工作:“产品经理既是一个产品的CEO也是一个清洁工。你需要告诉你的团队,这是产品背后的理念和愿景,我们要做一个什么东西。你需要定义那个愿景,但你要也要在带领设计师和工程师们通力合作的同时做那些没有人愿意碰的杂活。”所谓的杂活,包括为客服部门撰写常见问题答案、调和设计师和工程师的矛盾、经常刷APP检查程序错误、和律师合作过目法律文件。

“你真的需要调节冲突,确保大家看法一致。我觉得作为一个产品经理,你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你的团队是否专注于客户,专注于产品,确保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她说。这正是她在硕士课程中学到的——先发现问题,再找到资源解决问题。

在亚马逊工作一年后,仇芳冰再次因遇到职业瓶颈而辞职。她给自己放了一个长假,在欧洲一边游玩一边思考自己到底要不要再换一家公司做产品经理了。某天在看TED演讲视频时,仇芳冰偶然间看到首届TED驻场项目(TED Residency)的招聘广告:为了进一步发扬“传播优秀思想”(ideas worth spreading)的理念,TED召集20个在某一方面有强烈主张和见解的人成为驻场成员,为之提供工作空间和预算,要求成员在4个月的时间里完成自己的项目并在结束时做TED演讲介绍项目。

仇英冰立刻想到了自己的创业项目Make Anything。事实上,在那时已经有很多人知道Make Anything了。她在2014年以风靡全美的手机游戏《Flappy Bird》为蓝本制作出了游戏机版的《Flappy Bird》,拍摄了一段朋友们在玩游戏机时乐不可支的视频传到了网上。

在短短一周时间内,这段视频就获得了200万的点击量,连《Flappy Bird》APP的制作者Dong Nguyen都留言说他喜欢这个游戏机。很多网友留言询问怎么制作游戏机,仇芳冰趁热打铁地在Kickstarter上开启了众筹,出售《Flappy Bird》游戏机制作和编程工具盒。

这让仇芳冰再次意识到Make Anything的价值——工程学看似枯燥乏味又烧脑,但在恰当的包装之下,即使是孩子也会对它充满兴趣。仇芳冰顺利地通过了面试,成为TED驻场成员之一,她的项目就是在纽约地区为来自低收入家庭的高中生开设免费工作坊,教他们如何制作《Flappy Bird》游戏机。2016年7月,她以《为儿童工程师开发的简易DIY项目》(Easy DIY Projects for Kid Engineers)为题发表了TED演讲,截至目前演讲视频已有74万的点击量。

TED驻场项目结束后,仇芳冰申请了一个艺术家驻场项目,在意大利待了几个月。仇芳冰加重语气强调说这“纯粹是因为好玩”,但不难发现,她再一次以生活中的细微观察为行动指南,并立刻采取行动:在之前的欧洲旅行中,仇芳冰目睹了欧洲各国面临的难民危机,而在英国脱欧后,她告诉自己,“好吧,我真的对边境控制和难民危机很感兴趣”,于是她带着这个话题来到了意大利。

“我觉得艺术是另外一个很有趣的领域,我觉得它还不够民主,因为好像只有你达到了一定的收入水平你才能购买艺术品,或者艺术家必须拿一个MFA学位才能开始创作艺术。但对我来说艺术和技术很相似。人们畏惧技术,他们有些时候也会畏惧艺术,觉得自己不擅长艺术。所以我想要创造更有参与感的艺术。”在驻场项目中,仇芳冰创作了两个艺术装置。一个艺术装置叫做《从这里到那里》(Here to There),观众可以在一张画了三道黑线的白纸上作画,画笔与音箱相连,笔触会触发不同的声音,暗喻人们穿山越岭的旅途。另一个艺术装置叫做《纸边境》(Paper Border),暗喻难民危机下欧盟自身的危机。仇芳冰邀请意大利卡萨诺德莱穆尔杰市民折纸,将折纸作品拼出1957年的欧盟地图。观众可以下载一个增强现实APP,将手机镜头对准折纸拼图就能看到欧盟版图的演变过程。

从管理咨询顾问、科技产品经理到教育创业者、驻场艺术家,仇芳冰的职业轨迹越来越自主、独立,甚至在很多人看来有些无迹可寻。在被问到自己现在算不算是一个自由职业者时,仇芳冰说:“我觉得我们的经济改变了很多,这让成为个体工作者变得非常容易。你不需要总是成为一家大公司的一份子,而且现在也能够很容易地找到对兼职工作有兴趣的人了。”对她来说,当今世界已经高度连结,随着技术日益成熟,人们的交流日趋频繁,各个行的交融也愈发紧密,不同行业碰撞引爆的奇妙化学反应一直令她着迷,这也是她持续不断地物色、投身于新鲜事物的原因。

仇芳冰承认自己在职业规划上不算是个有远见的人,她甚至只会以年为单位来做计划。她觉得这是他们这些在金融危机后进入职场的美国年轻人的普遍特点:“一直以来人们对职业发展的概念是,我们可以预见5到10年以内的职业轨迹。但当我这一级的学生进入职场时,我们面临着多年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很多人没法获得咨询或投行的工作了,所以他们开始考虑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很多计划被打破了,他们就需要制定新的计划。这是为什么我的很多同龄人不会考虑长远问题,而只会考虑一年内或两年内的事情,因为市场变化得实在太快了。”

不过至少在眼下,仇芳冰有了自己的2017年计划。如今她全职在做Make Anything,在新的一年里,她要在两方面下功夫:一个方面是寻找更多线下合作伙伴,继续举办工作坊;另一方面,她希望能够开发网络教程,探索网络教程的盈利模式。

“我很喜欢我现在在做的事,但这的确让人感到害怕,有些时候我也会想,哦,这绝对是个错误的选择!”大笑过后,她继续说,“但我更多是感到兴奋。我觉得当你对某件事情感到兴奋,充满激情的时候,恐惧总是会有的,它永远不会完全消失。”

以上《职业发展,从“自我认可语言”谈起》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职业规划发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