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别被“生涯决策平衡单”所误导。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生涯决策平衡单”是生涯决策时经常使用的工具。

新精英选对职场导师 李宏

“生涯决策平衡单”是生涯决策时经常使用的工具。如下图所示,是某个毕业生的生涯决策平衡单:

选择项目

重要性

的权数

(1-5倍)

中学教师

销售总监

考研

加权分数

考虑因素

个人

物质

方面

的得失

1.符合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

5

3

9

5

2.适合自己的处境

4

8

9

7

3.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3

5

3

9

4.工作比较稳定

5

9

9

9

5.

他人

物持

方面

的得失

1.优厚的经济报酬

4

5

8

9

2.足够的社会资源

5

8

7

9

3.

4.

5.

个人

精神

方面

的得失

1.适合自己的能力

4

8

9

7

2.适合自己的兴趣

5

5

9

8

3.适合自己的价值观

5

6

8

5

4.适合自己的个性

4

7

9

6

5.未来发展空间

5

3

8

9

6就业机会

4

3

8

9

7.

他人

精神

方面

的得失

1.符合家人的期望

2

6

5

9

2.与家人相处的时间

3

7

4

9

3.

4.

5.

加权后合计

312

30

399

54

384

65

加权后得失差数

282

345

319

作为一名生涯规划课程讲师,相信各位同仁在讲到生涯决策时,都会重点讲生涯决策平衡单的应用。

这个工具我一开始接触的时候,也觉得很神奇,算一算分数,就能够知道应该选择哪一个,做决策竟然如此简单!

在给学生讲授的时候,学生也觉得很有趣,也对生涯规划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更多的认可。我自己还以此为佐证:看看,生涯规划还是很讲科学性的嘛!

但讲授时间长了,就会发现,这个工具用来自我觉察还是蛮好的,可用来决策其实就不太靠谱了,搞不好会误导决策者。

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原因如下:

首先,看似一个个无可辩驳的加权分数和重要性的权数,其实还是个人的一种主观感觉。众所周知,感觉具有不确定性和变化性,今天环境是这种情况,可能分值是这样的,明天环境变了,可能分值又有了新的考量。比如,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时候,健康在他看来可能所占分值并不高,并不是不重要,而是他拥有的时候就不太在意。但当有一天他身染重病,健康可能就成为第一位的了。分数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用最后的总分多少来确定哪个选择最优,是有些荒谬的。

其次,这种分值的叠加是不是有道理,也值得怀疑。就像结婚找对象一样,爱情能和房子、车子叠加吗?爱情占多少,房子占多少,车子占多少。如果叠加,爱情又占多少分呢?本人认为,如果没有爱情,结婚对象可以一票否决,根本无须考虑别的选项占多少分。职业选择也是一样,有的价值是你最看重的,你打了最高分,可如果这项价值最高的职业的总分,并不比其他职业总分高,你会选择其他职业吗?根据我的观察,一般人们都会选择哪个满足最高价值的职业。

再次,除了个人状况会发生变化之外,社会环境也会发生变化。比如,收入一项,恐怕人人都要列上,此时的高收入,未必是未来的高收入。职业总是在变化中,此一时,彼一时。所以,生涯决策平衡单是就当下的情况进行评估,缺乏前瞻性。而生涯决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前瞻性,就是预期,就是未来的收益。生涯决策平衡单是很难把前瞻性和预期考虑进去的。

那这样说来,很多专家学者研究出来的生涯决策平衡单,岂不是毫无意义了。也不是,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对自己在职业中看重的价值进行一次全面的盘点,考虑各方面的平衡,同时也给自己看重的价值排排序,看看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价值。这是一个深入了解自己价值观的过程。一个人知道了他都看重哪些价值,最看重什么价值,决策也就有了依据。

其实,这篇文章想表达的是,千万不能像电脑算命一样,把一些个人信息和数字输入进去,得出来的结果就当成是你的命运和前途的指南。如果这样,就违背了生涯规划的精神了。现在很多人学习成长过程中迷信技术,觉得有了某种技术,就能芝麻开门。我却觉得,重要的还是背后的理念。比如,人际交往学再多的沟通技巧,缺乏真诚尊重的态度也是没用的。

我自己的职业和老婆,都不是用生涯决策平衡单“平衡”出来的,都是在风云际会中,跟随自己内心的感觉选择的结果。当时就觉得自己的内心就是这样的意愿,至于结果如何,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和计算。现在返回头来看,follow your heart是对的。WWW.Zc530.COm

“我们的决定,决定了我们”,人生决策很重要,尤其是年轻的时候。而决策的工具有很多,大家尽可以学习和使用,但不能迷信和盲从。

如果你正面临人生重大决策,可以使用生涯决策平衡单进行价值观的检视,但绝对不能用于做决定。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一张表单,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情。当然,如果你实在拿不准,也可以到新精英选对平台找我。我会帮助你挖掘内心真正想要的方向,从而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

真正了解你的,还是你内心的神龙侠。好好地想一想,它向你发出了怎样的召唤,追随这些召唤,去选择人生的道路和方向,未来将会一片光明!

要有勇气追随心声,听从直觉——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成为的样子。其他事情都是其次的。——乔布斯

精选阅读

职业生涯规划决策技术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职业生涯规划决策技术》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职业生涯规划决策是一种问题解决活动。你对有关职业问题的解答,如同你对数学问题或科学问题的解答一样。你的职业生活质量是以你怎样进行职业决策和怎样解决职业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生涯决策技术中的CASVE循环,可以帮助你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一、沟通

在这个阶段,我们收到了关于职业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通过内部或外部交流途径传达给我们。内容沟通包括情绪信号,例如不满、厌烦、焦虑和失望,还有身体信号,如昏昏欲睡、头痛、胃部疾病等。外部沟通包括父母对你的职业规划的询问,同事、朋友对你的职业评价,或者是杂志上关于你的专业正在逐渐过时的文章。

这是意识到自己需要做出选择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通过各种感官和思考充分接触问题,发觉存在一个差距已不容忽视。

二、分析

在这阶段,问题解决者需要花时间去思考、观察、研究,从而更充分了解差距,了解自己有效地做出反应的能力。好的生涯决策者阻止用冲动行事来减小在沟通阶段所体验的压力或痛苦,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无效的,甚至可能令问题恶化。他们弄清楚,要解决这个问题我需要了解自己的哪些方面,了解环境的哪些方面,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解决问题,为什么我有这样的感受,家庭会怎看待我的选择等等问题。


这是了解我自己和我的各种选择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生涯问题解决者通常会改善自我知识,不断了解职业世界和家庭需要。简单说,在分析阶段,生涯决策者应尽可能了解造成在第一阶段发现的差距的原因。

分析阶段还需要把各种因素和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例如,把自我知识和职业选择联系起来;把家庭和个人生活的需要融入到职业选择中。

三、综合

主要是综合和加工上一阶段提供的信息,从而制定消除差距的行动方案。其核心任务是,确定我可以做什么来解决问题。

这是一个扩大并缩小选择清单的过程。首先,尽可能多地找到消除差距的方法,发散地思考每一种办法,甚至采用头脑风暴进行创造思维。然后,缩小有效方法的数量,通常缩减到3至5个选项,因为这是我们头脑中最有效的记忆和工作容量就是这个数目。

四、评估

评估阶段将选择一个职业、工作或大学专业。

它的第一步是评估每一种选择对生涯决策者和他人的影响。例如,如果选择了服兵役,这一选择将会给自己、伴侣、父母、孩子等重要他人带来什么影响?每一种选择都要从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代价和益处两方面进行评价,并综合物质上和精神上因素。

第二步就是对综合阶段得出的选项进行排序。能够最好的消除差距的选项排在第一位。次好的排在第二位,依此类推。此时,职业规划决策者会出选一个最佳选项,并且做出承诺去实施这一选择。

五、执行

这是实施选择的阶段,把思考转换为行动。很多人都觉得在执行阶段制定行动计划是令人兴奋的和有价值的,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开始采取积极行动去解决问题了。

六、再循环

CASVE循环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在执行阶段之后,生涯决策者又回到沟通阶段,以确定已经选取的选择是不是最好的,是否能最有效地消除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

最后,CASVE决策技术,无论是对解决个人职业规划问题,还是解决团体问题都非常有用。用系统的方法思考这五个步骤,能够提供一个有用的工具,使你成为一个更有效率的人。

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生涯决策


第三部分,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环境分析、例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等。感谢您阅读《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生涯决策》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每一个选择,决定每一条路;一条道路,到达一方土地;一方土地,开始一种生活;一种生活,形成一个命运。职业规划的选择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多种农可能性迫使我们在众多的选择中作出决定,这几乎成了现代人永恒的困境。有自由才有选择,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但当选择真的来临时,我们常常作出错误的决定,发出昏招。今天的生活是由你季倩倩的一个选择决定的,你今天的选择将决定你几年后的生活。比尔盖茨若不是果断退学,他可能义务了发展时机,成不了世界首富。所以如何做好选择,做好职业规划,至关重要。

广义上来看,整个职业定位的过程都是不断选择的过程。在职业生涯上的重大选择面前,你必须做出决策,这就是生涯决策的过程。生涯决策就是个人在多想可供选择的方案之间权衡利弊,选定最优方案,以达成职业生涯最大价值的过程。狭义的生涯决策是指当我们有两个或多个职业选择时候的决策活动。生涯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此过程,决策者组织有关自我和职业环境的信息,仔细考虑各种可供选择的职业前景,做出职业行业行为的公开承诺。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出:生涯决策是一个循环过程,而不单单是一种结果,它是个系统性工作,贯穿整个职业生涯活动的始终。

在整个职业生涯发展历程中,大学的专业选择,辅修专业、培训课程的选择决策,就业、考研、出国、考公务员等众多出路中哪一条更适合,你接到了又两三个offer中哪个机会更好,都是典型的生涯决策问题。

为什么研究职业决策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毕业步入职场后,平时交流的话题就只围绕着一个焦点:工作。我的工作有什么发展吗,如果我想换工作的时候该怎么办,在大城市还是回家,我怎样才能在职场有所突破,月入五万的工作,我怎样才能入门。作者自己也曾遇到因曾经的职业规划和摆在面前的种种出路有所矛盾而困惑,在这之后开始思考,刚刚步入职场的毕业生经验还不是很丰富,面对职业决策常常感到迷茫,怎样能运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给与大家最好的建议,即使暂时难以做到这一点,那可不可以用自己的所思所想来给大家一点帮助,如怎样提高自己职业决策时的信心。

一方面,通过向在校生和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发放问卷,调查他们的基本情况。针对已经大学毕业步入职场的人士,主要调查他们目前的就业情况;针对在校大学生,主要调查就业心理准备和行为准备现况;在这基础上,施以专业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出两个群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群体差异,分析可能的原因,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另一方面,通过一对一的半结构化访谈,以个人曾经做过的重要职业决策和对即将做出的职业决策为访谈焦点,探究职场经历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影响机制和干预措施。最后,根据调查研究、心理测验和半结构化的访谈分析总结的结论,向相关人士提出心理学层面的建议,从而能更好的帮助就业咨询和辅导工作者的工作,以及提高个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自己的职业期望和和职业选择。

5个关键决策塑造你的职业生涯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人生是由众多选择来形成的,一些关键性的选择甚至会影响你的一生。比如选择什么行业,和谁结婚,在哪里生活等等。同样,对于一个好领导来说,他们要成功,除了有智慧,努力工作,有决断力以外,还有更多必须的方面。可以说在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上,一定会遇到某些决策点,在这些关键点上的选择,为他们剩下的职业有了决定性作用。美国的管理顾问Julia Tang Peter表示,职业就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所以这些选择对于那些在大公司中职业阶梯的人关键,对于另一些开始创业的人也是关键的。在她的新书,《轴点:每个成功领导者必须做的5个决策》,探讨了这些关键的决策点。Peter 认为,当你到这一步时,明白这5个关键点,做正确的决策,就是会成为更有效的领导者。

1.开始

第一个决策点通常在一个领导者职业的早期出现,但也未必。这个时候,你要决定去掌握你需要的技能。一般来说,但我们开始我们的职业生涯时,我们必须面对这个决定。比如我真地想在哪些方面做到最好?可能未必是你的第一或者第二个工作,但是年轻人应该开始反思这个决定。一些人较晚才有这个开始的点。他们尝试了2个或3个工作,但是没有一个感觉有激情。或者可能你是学会计的,但是你已经30多岁了,你不想未来的30多年依然做个会计。这是你的开始点,了解自己,下一次,做一个更加深思熟虑的决策,这就会成为你的一个开始点。

2.转折点

当你决定拥抱一个主要机会,或者理解一个主要问题时,这就是转折点。不只是看这个机会,还要真地认定它。为什么承诺在这个瞬间是如此重要呢?因为,不可避免地,你会遇到拦路虎,尤其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创业是一个更艰苦的挑战,有很多障碍,少得可怜的资源。你会感受到更多的挫折。所以做情感上的承诺,投入其中是多么重要。挫折来了,不要放弃,要做任何可以做的,去克服。如果你真的承诺,其他人会在你身上看见这种承诺。人们也会尊重这种表达。如果你的能量出自这样的方式,就是以一种承诺去做,对于你来说重要的具体事情的方式。这会非常吸引人。人们会注意到,想和这种能量和动力一起。这就在你的领域建立你的领导力,搭建了一个平台。

3.引爆点

引爆点一般产生在,当你遇到基本的障碍,并且决定通过采取一个重大冒险去突破。这个障碍可能是内部的,比如,一个你之前从未做过这个事情,而你要必须完成它。也许是一个环境的障碍,比如对你企业的重大的竞争性威胁,所以未来保持竞争性,你不得不真的做大胆的事情,或者在一个全新的方向前进。你会说,好吧,我会过去的,突破这个障碍,我的领导力会到一个新的层次。Peter曾经见到一个企业老板,他的引爆点是在经济下滑期间。他通过建立他的管理团队,当好的高管需要工作时就聘用他们。这种举动是有巨大回报的巨大冒险:一旦经济复苏,他的企业翻番了。

4.再次委身

20-25年在一个领域,每个人面对这样的决定。你已经有了一些成就,也取得了成功。事情很长时间都进展顺利,但是你不能带同样的激情到你过去的工作中。当需要再次委身给同样的公司或者工作,真的是基于委身一个更有意义的目标。你已经有了生意上的成功,你想创造你的传奇。这就是把你的目标变得更加远大。这样的再次委身给了决策制定者能量和驱动力,继续前行。不过Peter也表示,有时候,再次投入意味着做改变。你认为你已经在这儿做了你想做的每件事,现在你想做其他的事情。你已经50多岁了,也正是再次投入的年纪,而且机会稍纵即逝,最终要对自己再次有个委身的事情。

5.放手

放手是一个战略性的企业决策,尤其对于企业的创始人。如果你到达了你再次委身的点,你觉得要继续前进,还是委身同样的公司,且花更多的时间在你的角色里,即便最好的领导也需要从他们的角色中变化的时刻,迟早会来。你如何很好地做此决定,且处理转变,取决于接班人计划。可能这要花5年的时间来选择、辅导,训练这个会接替你的角色的人,当他准备没有人来进行领导时,你要退到一边。很多创始人会想,这是我的孩子,它要完全依靠我。事实上,要想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是担起选择下一任领导者的责任,准备这个领导者可以去成功。

其实,人的职业生涯很长,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对很短。没有人希望企业随着自己的淡出而消亡。要想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取得成功,给别人留下丰厚的遗产,那么就在这些关键点上,做智慧的选择。

关于职业决策的诸模型


职业决策是在职业心理学发展到近代才出现的研究对象,是心理学和经济学跨学科结合的产物。乔普森认为人会有目的的根据自我态度、行为和思考选择职业,使之符合大众期望,这个过程就是职业决策。西方对职业决策的研究采用不同的理论模式,试图解决不同的问题,同时由于职业决策领域广泛的内涵,所以理论模式也较为复杂。

(1)经典职业决策模型,经典职业决策的模型包括三个子系统,预测系统、价值系统和决策系统,人在职业决策时会根据客观资料、自我内在的价值体系和综合信息进行考量,用不同的策略应对最终做出判断;人在决策时所使用的策略有期望策略、安全策略、逃避策略和综合策略,相同条件、不同的策略下人们可能会做出不同的职业选择。

(2)迪德曼的职业决策模型,迪德曼认为职业决决策贯穿人的一生,职业决策发展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一致的,他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将提出了一个职业决策模式。整个职业决策过程分预期和实践适应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一步分为探索、具体化、选择三个步骤:第二阶段分为入门、转变、整合三个步骤。他强调人应当是主动并且独立的,只有各个环节的问题都得到解决后解决,整体认知得以提升,个体才能做出适合的职业决策。这是职业决策的描述型模型。

(3)贾勒特的职业决策模型,贾勒特认为应该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职业生涯决策,在强调主体价值观、期望值和客观可能的重要性的同时,以理性的方式进行决策。他认为职业决策分为五个步骤:(1)意识到产生的决策需要,确定想要达成的结果;(2)搜集有助于实现目标的信息,作出几种解决方案;(3)对方案做预判,设想不同方案的结果以及结果出现的可能性;(4)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评估可能结果是否和要达成的目标相一致;(5)评估并做出决策。他将决策分为最终决策和试探性决策。最终决策是指切合需要、与目标一致的决策;试探性决策是指有待继续判断的决策。试探性决策可能结果之一是演变为最终决策。他的职业决策模型被称为诊断型模型。

(4)职业决策的社会学习理论模型,克虏伯尝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来解释职业决策,据此提出了职业决策的社会学习模式,他认为影响职业决策的四个因素是遗传因素、外部环境、习得经验和知识技能。他的一项研究成果是区分了认知、情绪、行为上的五类决策困难,并提出职业指导的一个工作就是区分这些情况,并与决策者一起分析原因,做出方案应对。因此他提出就业指导者在帮助他人有关职业决策问题是可以采取的步骤是:a.界定问题:什么时候要做出怎样的选择b.制定行动时间表;c.澄清价值观:哪些是不能动摇的,底线在那里;d.描述可能的选择方案:e.找出方案对应的结果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f.结合来访者的价值观和现状,让来访者自己选择理想的方案;g.一起做出能达成方案的行动计划。

(5)职业决策的认知加工模型,认为,个人职业决策的目标是找到与个体的偏好和能力最相符合、重合度最高的可选职业,但无目的性的海量尝试所有的可选职业是不现实的,因此将职业选择分为:事先挑选部分职业,对已选择的职业中有意愿的进行尝试和了解,选择自己最适当的职业这几个阶段个体是主动的,不同发展程度的人可以从任意阶段进入选择过程,是敏锐度最大的模型,可以解释个体在决策发展阶段的的及时变化。PIC模型的不足之处是只考虑到了认知的角度,但是职业决策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不可忽视,且尚未证实深度探索阶段是否确定存在。

(6)职业锚沙因教授提出职业选择时的职业锚概念,是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放弃的至关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帮助自己确定自己一生的职业轨迹和最终归属。

如何做出“最对的”决策?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导读】:既然预估力不能精准,还不如在执行策略上增加自己的弹性,让自己的「适应性」提高。不管面对任何不确定性的决定时,先「试单」,然后逐步加深你对这选择的投入以及承诺。

之前去某大学演讲,结束后有个同学趋前问了一个问题:「Joe你好,我想知道,在你过去面对困难决定时,比方说创业,你怎么知道你做了对的选择呢?」

我听了一愣,回答说:「当然不知道啊,不走到最后,谁会知道选择是否正确呢?」

她又补充:「我是说,你怎么知道某个选择是机会而不是风险?或是怎么知道这选择的机会是大于风险呢?难道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更容易判断出结果会是偏好还是偏坏吗?有没有可能我以为很好的机会,其实有很多我没看出来的问题呢?」

这倒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满值得写篇文章来讨论讨论的。

老实说,我的答案还是一样,当没有走到最后一刻时,谁都不知道任何选择是否是个机会,更没办法简单评估「好的比例」跟「坏的比例」各占多少。唔,应该这样讲,当然管理上有各类手法,什么SWOT、五力分析、蒙地卡罗分析之类的可以在事前有个判断,可是不到最后一刻,终究没人知道这类判断跟实际是否一致。原本判断轻易的事情却在开展后急转直下,或是觉得很难的事情实际却轻而易举,人生中实有太多这类例子。所以问我预估的话,我真的没有100%的预测方案。(事实上,我也不相信有人能有)

不过,虽然没有能「完美预估」的方法,但这其实未必真是大问题。只要在「执行策略」上有周详的规划,这类未知其实没有这么严重。事实上,我在很多文章中也有提到,尝试提高预测率其实不是最有效益的投资,帮自己设计一套机制能对抗模糊,其实才是能一辈子都受益的事情!

这怎么说呢?先谈谈为何只是提高预估能力的帮助有限!

大部分人之所以会有这疑问,是因为大家以为,别人做成某些事情纯粹是因为眼光精准。所以他们也想训练自己的眼光,以为选对了方向就是一切。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买股票。大部分人其实在投资上没有策略,唯一做的往往是到处找飙股(问人、看股市老师分析、听小道消息)。有人给了个明牌,如果他认为这人很可靠,他立刻会去买,然后就等着市场开牌。

职涯规划、或是选择创业机会这个人难题时,大部分人的思维其实也是一样的。到处问人什么产业有前景,或是看新闻说未来什么人才需要,自己就去念某个科系。过程中再也不抬头张望市场环境,也不注意经济脉动,等毕业出来找工作,发现怎么跟原本想像天差地远。就算别人预估的胜率很高,但以这种闷头下注的策略来执行。一旦哪天猜错时,是可能受到很大的伤害的....

比较好的作法,其实是设定一个方向后,过程中要随时从环境取得反馈,并机动调整我们的步伐。

这概念其实在很多领域都有类似的概念。金融投机有「试单」的概念,创业圈有「最小可行产品」的概念,系统导入有「POC」的概念,Agile开发的「AdaptivePlanning」,连GoogleMap的导航都能自动修正路径。我们平时谈专案管理,也总强调计划的目的是用来分析变动,并在过程中要不断Re-Planning。而才是所谓「有策略」的意思。

这概念背后的原理是这样的:任何事情其实都不太容易一次看对,本来就得在过程中收集状况,并机动调整。唯一的关键在于,我们得自己设计一个机制,让每次实验(与调整)的伤害降到最低,并能取得有用的资讯让我们越来越趋近对的选择。

这概念如果很抽象,那我换个具体的问题好了!如果你正准备要结婚,想要找一个菜色完美的餐厅,你该怎么定你的策略?

有可能第一步先是上网找几个候选的餐厅。你大概知道两个家族长辈的口味喜好,偏离太远的肯定不会在名单上(两家长辈都喜欢吃中菜,选个泰国菜的餐厅肯定是自找麻烦)。剩下在名单上的,大概都是菜色可能会符合她们喜好的选项。假设其中有间A餐厅,似乎是最能符合长辈需求的一个选项。

然后呢?就下定了?等着婚宴当天开牌看结果?当然不能如此。通常我们可能还会亲自去看看场地、看看菜单、跟饭店/餐厅业务聊一聊,看看想要的桌数是否放的下、进场动线在哪里、新娘休息室如何、有什么加值服务等。更谨慎的,可能还要试菜。试菜可能发现味道跟想像有落差,这时候可能再找B餐厅,整个流程重来一遍....

换言之,这策略是「逐步增加你的投入」这样的概念。如果这整个验证的过程发现有问题,我们停止继续投入,并换到B餐厅、甚至C餐厅。

回到创业、梦想、职涯发展等议题上,也是一样的概念。你永远不会知道你一开始选定的那条路(如A餐厅)100%是正确的。就算看了一堆大师测评都说好,也不表示那条路能完全符合自己需求。工作、产业发展往往更难预测,我们如何训练,我们永远不能参透未来、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成为预估神人。换言之,预估力怎么样也不可能达到100%。

既然预估力不能精准,还不如在执行策略上增加自己的弹性,让自己的「适应性」提高。不管面对任何不确定性的决定时,先「试单」,然后逐步加深你对这选择的投入以及承诺。人生选择自然就会轻松许多了!

阻碍职业生涯规划决策的五大因素


职业生涯规划的决策制定非常重要,这些重大的生活决定在很多年里都会保持影响。然而做出决策的过程对某些人而言非常困难,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什么东西会阻碍我们进行有效的决策呢?下面列出其中最常见的。对这些事情的意识和觉察,能够帮助你采取必要的行动而逐渐接近决策的成功。


一、缺乏信息基础


回想一下:也许你今天已经做出了一系列小的决策,一些生活中的决定。我该穿什么衣服?想吃什么?该在什么时候打电话给朋友?每种决定都要对自我和周围信息进行核查。例如,决定今天要穿什么衣服,就可能要评估一下当时的感受,感觉是冷还是热?也许还得参考一下天气预报,考虑今天有那些活动,需要与什么人见面等。


职业生涯规划的决策也是如此,需要考虑到你的职业价值观、天赋、兴趣、个性等自我情况,以及你在职业、家庭、个人生活方面的各种选择。这些东西构成了你决策信息基础。缺乏信息基础进行决策,就像医生不进行诊断就开药,是盲目的、鲁莽的,严重损害生涯决策的有效性。俗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是这个道理。


二、缺乏制定决策有知识和技能


我们发现,有些人似乎有很好的自我知识,对自己的各种选择也很了解,但却做出了糟糕的职业规划决策。他们总是在不断地尝试纠正错误。有还一些人,做了大量职业测试来了解自己的兴趣、天赋等个人特质,用了大量时间,但依然做不出决策。他们不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做出一个选择。在以上情况中,尽管他们为了解自我和职业知识付出了努力,但都无济于事,因为他们缺乏如何制定决策的知识和技能。

三、个人状态


要做出有效的生涯决策,我们就必须保证我们在决策中身体、情绪和精神都处在巅峰状态。就像我们正在进行比赛,我们需要以良好的状态作为参赛准备,这样才能出挥出最高的水平,增大获胜的机会。如果疲惫不堪,或者紧张焦虑,或者无法集中精力进行职业规划决策,那么最终的表现肯定不理想。这道理听起来非常简单,但职业规划师们发现,那些在生涯决策中感觉困难的人,通常没有处于良好的决策状态下。


四、家庭和人际影响


无论你的年龄多大,家庭成员以及与重要他人的关系,都会干扰有效决策的生成。当然,他们有时候也会很有帮助,但这里关注可能的阻碍。对于年轻人,问题可能来自家长;对于稍年长一些的,问题可能来自配偶、情侣或者孩子。职业生涯规划专家,通过研究家庭系统和生涯决策发现,那些与家庭其他成员高度融洽或密切相连的人,往往在决策中很难保持自己情绪和心理上的独立;另外,家庭成员之间无法就义务、经济、责任、价值观等达成共识,就会使个人决策出现问题。


五、社会因素


从宏观上看,社会的、经济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力量,都能干扰个人有效决策的制定。同一范围的人都面临国家经济衰退、性别等问题,年龄歧视也可能阻碍你的教育或就业选择,从而使你的生涯决策变得更复杂。


综上所述,以上五方面的情况都会使职业规划决策变得困难,有效的决策者应该逐渐发展出一套策略,用以克服阻碍因素。

为你的职业生涯决策装上方向键


面对生涯发展的决策,方式其实很简单,用“三个圈圈”就可以搞定了。

第一个圈:有兴趣、有热忱或觉得自己擅长的领域与条件(主观)

第二个圈:曾获得身边人们称赞或肯定的事实与特质(客观)

第三个圈:市场存在的职位、机会、和专业领域(市场)

思考的方法是: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拿出纸笔,画出第一个圈并仔细想想里面有那些内容,然后才画第二个圈,并试着找出和第一个圈的交集。最后再拿这两个圈的联集(非交集),试着去套第三个圈,寻求三者间的完全交集或部分交集。

讲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多少懂我的概念了。这个思维模型最重要的是第一个圈(探索自我),其次是第二个圈(客观意见),一般人特别在意的产业发展这第三个圈,反倒被我放在最后。

为什么不把第三个圈当成第一考量?很简单,首先,因为经济发展就像是个永远转动不息的轮盘,球会停在哪个数字格里是很难预测的,就算侥幸被你猜对一次,轮盘很快又会再度转动,球跑了,但人却老了。如果把“追逐明星产业”当做思考主轴,你等于是把自己的职涯投入一场盲目的赌局,赌的筹码是我们的年华,人一生能赌几次呢?

不该把产业发展列入第一考量的原因之二,是因为“人是有个性的动物”这件事实。就像谈感情一样,有些人明明客观条件很好,但另一方就是看不上眼,这其实没什么道理可言,纯属个人喜好罢了!选了一个“政治正确”却“味道不对”的职业,就像是勉强结婚,这也是一种赌局,赌的是“能不能忍受一辈子不爆发”,这样会不会太辛苦了?

可惜我们自小受到的教育,比较重视社会需求而非个人性向。和美国同事的小孩聊天,我发现外国小朋友非常喜欢大聊自己将来想做什么,想变成什么厉害的人之类的话题。其实华人的小朋友一开始也是,但不知怎么的,从学校出来之后似乎被“正规化”了,社会认同的“光明前途”逐渐变成众人共同的选项。我认为这是相当危险的,这等于把“认识自己”这堂人生必修课,推迟到进入社会之后,甚至年近三十才开始修习。

“极端”所带来最大的危害,是引来另一个“极端”。就像暴君统治被推翻后,往往紧跟着一段暴民政治。在过度强调主流价值的社会里,往往会酝酿出过度的个人主义。就像媒体大肆报导一些传奇的创业故事(如苹果贾柏斯、脸谱祖柏克),或是一些名人追求理想的传奇,往往把年轻人引导到另一个极端,只要我有个好点子,只要我坚持理想,我也可以像他们一样!我不能说这样是不对的,只是这在我眼里绝对是另一个极端。关键在于,对于你的人生,你想要痛痛快快地赌上一把,赢了爽上了天,输了反正老命一条;还是真正有策略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且找到幸福呢?所以我认为最有系统化,最有弹性且不走极端的方式,就是好好画这三个圈圈。

第一个圈,好好问问自己,从小到大,什么事情你自己觉得比较擅长,或是,什么事情你觉得真的非常有趣,常让你乐此不疲。看似这是两个不同问题,但答案往往是一致的。Howard Gardner写的畅销书“发现你的天才”就强调,我们的热情往往就透露出我们天赋,这两者乍看之下或许不完全契合,甚至有矛盾之处,但仔细观察一定可以找到背后的共同点。有个例子是一个个性非常活泼外向的女生,她从小就对艺术着迷,在大师的画作前一站就是半个小时,常常看到出神。但矛盾的是,她在艺术学校里却总是嘻嘻哈哈坐不住,一幅像样的作品都没有,倒是和同学都打成一片!仔细分析后才了解,原来“艺术监赏”跟“艺术创作”是不一样的,但都是独特的才能。这女生后来成为美国知名的艺术评论家和艺术经纪人,你可能听说过,这行业做到顶尖收入是相当可观的,重点是数不清的人愿意付钱给她做她最喜欢的两件事:欣赏画作、与人交流!股神巴菲特说过:“我很幸运,既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又能赚很多钱。”要做到这样或许没哪么简单,但我认为值得努力,作法就是花够多的时间精力好好了解自己。

第二个圈,多了解周遭人们对你的看法,尤其是你的特质,这会帮助你把第一个圈画的更完整,毕竟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可以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学校毕业后,我做过一阵子结构工程师的工作。设计桥梁楼房是我认为非常酷的事情,但等到真正投身其中后,我竟发现自己对于计算钢筋量、计算力学这些繁琐的思考其实很冷感,反而对于如何增进工作效率这件事情我很热心。当时我发现所有的结构计算最终都要作检核,而检核不外乎是“简支梁”、“连续梁”、以及 “柱”这几种结构元件,重复性很高。因此我自己用Excel的函数把这些共同的计算做成一个自动试算表,计算书的格式也都调整好,将来只要在统一的栏位输入基本数值,做些微的调整,一份计算书就自动完成了,我把这个档案寄给主管和其他前辈,想说可以帮大家省点时间。寄出之后我立刻后悔,因为真正复杂的结构我还是不太行,只能做这些“小儿科”的贡献,想想真惭愧。没想到我的主管竟然特别称赞我,说大家算结构10多年却从没有人这样做,我非常高兴,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认真思考,或许相较于结构设计(当时在我的第一个圈圈内),从“工作流程中找到提升效率的方法”这件事情似乎也挺有意思,而且也强烈地引发我的兴趣,我相信这对后来我走上管理顾问之路有关键性的影响。

以上第一第二两个圈,是每个人都要一辈子好好厘清,并且深深印在自己脑海里的。正如我刚刚说的,这两个圈一开始未必完美的重叠,可能有些事情你自己觉得自己真不赖,但旁边的人不以为然,当然有可能是你在自嗨,也有可能是旁人尚未发现你的好,这都有待时间来证明。另外就是有些特质或长处你自己觉得还好,但却频繁地受到旁人的赞美,或许你也该思考一下这说不定真是你的强项。

作为基础,接下来才是在就业市场与专业领域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试着在瞬息万变的环境捕捉到上升气流(明星产业),还不如踏实地打造自己航空器,这是我自己的策略。其实你看看最近几个当红产业(房地产、智慧手机、社群网站)中的顶尖人物,其实都是在该产业还没成形之前就已经投入了。我甚至觉得,当你听到哪个产业很夯,除非你正好已经在里面了,不然应该把它直接删掉。这跟股市投资的原理很像,当大街小巷都在谈论某支股票的时候,你该做的是出场而不是盲目跟进。

职业“三岔口”——洞悉你的决策风格


“我毕业后是该做市场还是技术?”

“公司想要在传媒领域开展新业务,希望我全部负责,我该怎么办?”

“干到现在,我有三个选择,1.继续留在这里干售后;2.换部门做售前;3.另外一个企业打算猎我,我该如何选择?”

“我该果断离开,还是做兼职?”

我们内心对职业充满问号。

这诸多问号,归结下来都是一种问题,职业决策。

当职业遇到“三岔口”,困惑自然就冒出来。如果你没有属于自己的决策心态和决策方法,这些问题就会屡次在内心响起。

我们的决策困难,往往源自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决策风格,也往往在于我们不知道应该采用何种决策风格。

下面,我们做一个假设:

你准备要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你会如何选择?我更关注的不是你买哪一台电脑,而是你的决策口味、决策风格是什么?

现在,有三个人,张飞、诸葛亮、刘备,他们的决策口味就完全不一样。

l 张飞(直觉型)

这是闪电型风格。“要买便买THINKPAD,想其他作鸟。”直接拍钱买货,不做过多思考。这样决策的人思维都很直接简单。决策过程十分干脆。他们决策的过程就是,第一时间的选择就是我的选择。

这类人,对职业的选择完全依靠直觉,一旦感觉不爽,就会选择重口味极端做法,辞职;但他们也比较执着,一旦想要去从事某个职业,就认准了一个猛子扎过去,不达目的不罢休。

l 诸葛亮(思维型)

诸 葛亮算无遗策。“亮已算定,可买THINKPAD X111,不必多虑。”诸葛亮说这话之前,不定在家里做过多少性能对比,价格查询,甚至电话咨询,然后才出决策方案。典型的思维型决策口味就是这么做的,他们会做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决策平衡表,最后的目标绝对是经过计算而得的结果,他们自身的主观感觉看上去并不参与。

这类人,职业选择中会计算涉及职业的一切因素。钱、发展、市场、环境、产品、员工、老板……,并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工具,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企业年报,企业发展模型,等到一切就绪,全部了解清楚,再决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l 刘备(感受型)

刘 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先主绝对是一个多愁善感(Sentimental)型选手。刘皇叔买电脑,他会先去卖场,试试某一款电脑。然后会跟卖场的人聊天,并听说某款电脑很不错,拥有它就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然后就会亲自去试试那款电脑,繁三次,方购得。是不是很像三顾茅庐?刘备类型的决策方式就是感觉型, 做决策之前要体验一下不同决策的感受,当感觉来了,就多少钱都拦不住。

这类人,强调感受。他们选择职业、行业,会选择先了解、体验,而且他们更关注“人际关系”,并很有觉察力,当感受到整个行业环境、企业氛围跟自己很匹配时时再做出决策。

总结一句话,直觉的人有直觉的简洁、思维的人有思维的周全、感受的人也有感受的觉察。

当你做决策时,首先明确自己的主要决策口味,这样的好处是:能清晰自己的决策过程,决策之后内心会踏实一些。因为,人类的一个本能就是给自己的行为归因,找个能自己接纳的理由。

但 是,不同决策都有各自的缺憾:直觉型的决策者容易忽视职业的风险和弊端,他们风风火火进入到心仪的企业,但因为发现“不是想象的那样”而一次次挫败,正如 张飞那样,只能依靠勇猛,一旦带兵打仗就被人使诈而吃败仗;思维型的决策者过于守正,不愿意走险棋,但是很多职业的大发展都是因为出奇而致胜,诸葛亮不就 是这样么,六出祁山总是不出奇计,而丧失了光复汉室的机会;而感受型的决策者则过于多愁善感,特别在乎人际关系而忽视职业的方向和目标,刘备最后被火烧连 营,也是因为要为兄弟报仇,而忽视了自己的职业目标。

而最好的选择,却是这三类选择的综合。如果观察人民军队,就会发现其军官设置颇 有深意:在一个团/师/军里,都会有三个最高职务:团长、政委、参谋长。而这三个职务就分别代表思维(参谋长)、感觉(政委)和直觉(团长)。这样的组合 能让人民军队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屡战屡胜。

作为职业选择一样同理。

首先,把诸葛亮请出来,仔细分析各个选项的利弊,做个指标对比图:

然后,再让刘备出场,通过看书、电影、混圈子、试用等方式体验一下几个选项的感觉;

最后,依旧纠结时,就像张飞学习,用直觉做出决策好了。

同时,再给出三个建议:

1. 找不同类朋友做助手。因为每个人都很难兼顾三种口味。在明确自己的主要决策口味之后,最好能找不同口味的朋友做帮手。

2. 时间有期限。买电脑、买房子、职业选择都有期限、过时不候。因此,特别是那种思维型决策或感觉型决策者,都给自己一个期限,能分析多少分析多少,能体验多少体验多少。我们要像《红与黑》里的于连那样,为了能抓住纳达尔夫人的肉手,而给自己的纠结设定了一个时间点;

3. 在试探中决策。闭门造车永远没法做出产品。职业选择也必须迈出去一步,至少要先从网络开始,多查查不同人的评价和感受,多了解不同人的体验,多同圈内人做做访谈。甚至如果有机会能亲自体验一下职业的感受,通过试探和深度了解做出决策。

从职业决策的影响因素给职场人支招


职场新人与在校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各个维度上相比都有显著性降低;工作经历上,工作年限、一份工作的时间长短、和职业转换次数都会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因为在职业环境中,个体会不断反思自己对自我能力、兴趣、与职位匹配程度的认知评价,一旦启动这一程序,就会使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产生波动。

个人对工作的满意度显著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标准,因为这会使个体对决策的结果产生怀疑,直接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职业意识出现的早晚程度是影响个人职业效能感的根源,因为在校生很容易建立起不切实际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职业意识较早出现可以帮助个体建立起切合实际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对职场新人的建议,职场新人在步入职场之前,应广泛发掘自己的职业兴趣,学会通过有效途径收集相关职业信息,有目的的提高职业相关技能,最好在步入职场之前能进行相关实习,将职业的试探期提前,这样在步入职场之后不会感到巨大的落差。在职业初期,职场新人很容易对自己产生怀疑,这时应尽可能理智地自我评价和审视自己当前的工作。

对在校生的建议,在校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要比职场新人高,步入职场之后会出现暂时性的降低,一个原因是在校生职业成熟度不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高于真实情况,所以在校生应该有意识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校期间可以多与已经参加工作的人交流、参加学校主办的职业交流会和实习实践。

对职业辅导人员的建议,职业辅导人员在遇到有相关问题的职场新人时,了解其遇到问题的产生根源,引导其多角度了解自己,提供必要信息和获得信息的途径,多予以鼓励和支持,帮助其顺利渡过步入职场遇到的困难。

对职业教育的建议,职业教育的重点应是在早期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很多职场新人遇到的问题都是因为缺乏必须的职业意识造成的。职业意识的出现越早越好,这时职业教育应当承担的责任。

从职业心理学看职业决策的发展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职业心理学的研究最早产生于19世纪二十年代,美国职业心理学的诞生以弗兰克·帕森斯教授创立“波士顿地方职业局"为标志。职业心理学是研究人在职业生活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科学,即人在工作环境下,人与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个体心理差异和各种群体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目前,职业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在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企业人力资源的各个方面得以充分运用。一般来说,职业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流派:“职业匹配",“职业现象",“职业发展”和“职业决策”。

职业匹配以考察个体的特征是否与职业相匹配,源于差异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而后有学者开始将研究目光转移至个体的成长环境、人格结构、社会化进程对个人特征如何匹配特定职业的影响。

帕森斯的职业匹配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性,都是独特并且可以客观测量的,每种能力模式和人格模式与某种职业相关,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应的职业。罗伯茨认为家庭出生会使青少年形成特定观念,影响着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因为谋职机会总是带着一定社会阶层的特定观念出现在人们面前的。

职业现象主要考察作为职业的决策者的个体的职业自我意识和其职业选择的依据。霍兰德最初研究中认为影响职业选择的重要影响指标之一是个人职业兴趣。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将人归纳为六种类型:企业型,艺术型,研究型,社会型,现实型和传统型,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延伸和表现,人总是寻找适合个人人格类型的环境。舒伯提出了“职业自我概念",指个人对职业与自身关系的认识及其定型。

职业自我概念定型后,工作职业选择才能定向,这个过程中的变量包括职业选择能力和职业选择态度。职业发展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两种研究的不足,因为不管是职业匹配的研究,还是职业现象的研究,都忽视了人作为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其职业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舒伯在其生涯发展理论将人的职业发展分为五个时期,成长期,探索期,创立期,保持期和脱离期,每个时期还可以细分出阶段,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相应的心理发展任务。总体来说,职业成熟是指个人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综合考虑决策情境、当下的现实状况做出最合适自己的职业决策的能力,这一行为和人的年龄和社会期望有关。

从职业化过程看探索职场决策的必要性


在一个人的职业化过程中,往往会面临许多的关键时刻。

在兴趣阶段,家长和老师如果正确引导,尊重孩子的兴趣,协助孩子完成能力之外的任务,孩子可以发展出对未来职业最原始的兴趣;反之,如果采取粗暴或者冷淡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丧失兴趣和信心。

在探索期,青少年对自我的能力和兴趣倾向有了一定的自我认知,会有目的地关注符合自我兴趣的行业,学习储备相关的知识技能,初步发展出独立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能力,这个阶段会得到来自学校和家长的帮助,尤其是在学校里都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来帮助青少年完成这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任务。

然而,对于刚刚走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来说,他们带着长期储备的知识技能、满腔热情走入职场的时候,会发现许多事物和他们在学校中理解的不同而产生心理落差。如何处理在步入职场的初期产生的种种心理困惑,进而做好下一步选择是他们无法逃避的。职场新人从校园走入职场,面临了环境上的巨大改变。在校园里,学习知识是主要任务,其他活动也是以辅助这一任务的,大学生在学校了解到的职场知识偏向理论,并且会具有滞后性。大学生对于职业和职场的认识往往来源于他人讲授,实习形式的职场体验有助于形成对职场的初步认识,但是这些和自己真正成为一个职场人士的感受并不相同。

客观方面,时下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变化,企业和职员不再是终身制的劳务关系,人们不再将换工作看做大事,频率上更加频繁。只要工作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工作流动和职业转换,不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要频繁地做出职业决策。

保持职场平衡


职场是一个成就事业的地方。但是职场应该融入生活。该处理好职场和生活两得,平衡好两者的关系。现可以阅读以下资讯保持职场平衡,希望对你有帮助。

职场江湖,身不由已,一批批“拼命三郞”前仆后继,有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回望2007,加班是司空见惯,有些人除了把大部分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公司外,日常生活中也是个“宅男”、“宅女”,单调乏味;与之相反的另一群人,他们追求健康、高品味的生活,甚至可以抛开工作,全心全意地去享受。“乐活族”、“飞特族”的故事也在我们身边频频发生。然而,刚刚过去的2007年,90%以上的职场人既不“乐活” 也不“飞特”,却同样在工作与生活中拉扯、烦恼着……

十七大关于“法定假日”最新方案引发了新一轮职场人对假期的关注,新增的传统节日休假规定大家都表示赞同,但也有部分人对于取消 “五一长假”的决定,颇有微词。为此笔者采访了上海向阳生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据洪先生透露,向阳生涯在2007年对月收入 3000~8000元的100位职场人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在自由选择的情况下,若每周加班8小时能增加25%的收入,只有2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有近55.4%的人表示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从职业成功到生涯发展

李小姐大学毕业5年多了,从参加工作开始,她就兢兢业业,加班加点,成为公司的模范标兵,老板经常拿她来做榜样。当然,回报也不错,跳了几次槽之后,职位不断攀升,年薪也突破10万。在这样一片大好前程中,单身的李小姐又在上海买了房子,上司夸奖,下属马屁多多,朋友们更是羡慕不已,李小姐尝到了成功人士的滋味。

然而,幸福的感觉转瞬即逝。升职后,李小姐的工作压力翻了番,每天加班要到八九点钟已是家常便饭。人际关系的复杂,更让她心烦不已。失眠的夜晚,李小姐感到自己越来越孤单,周围的同学与朋友一个个已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家庭,而繁忙的工作让她疏于对自己终身大事的考虑。公事家事女人心事,让李小姐感到身心俱疲。坐在向阳生涯咨询室里,李小姐回顾着自己的成功与失落,好强的她忍不住泪水涟涟。

辛勤耕耘多年,为何却遭遇这种一边苦涩,一边光鲜的结局。向阳生涯CCDM职业规划师分析指出,这是片面执着于职业生涯发展的结果。忘记了生活,忘记了其他诸如爱情、健康、青春、人际等方方面面,被奋斗、金钱、事业、成功控制着,终酿就了如今这状况。当今的职场中有太多像李小姐一样的“职场精英”,成为了工作的努力,遗失了享受生活的权利。他们都需要从职业发展走向生涯发展。

把握平衡是生涯设计的关键

职业发展不是人生的全部,生涯的平衡才能锻造健康美好人生。如果说,职业发展仅仅是个人职业能力、薪水、职位等工作上的发展进步,而生涯设计则更加广泛,它把人生价值观、理想、爱好、职业、教育、婚姻、家庭、人际、修养等人生的各方面都包含在其中。生涯发展包含职业发展,属更高层次的范畴。

要想设计出完美的生涯,把握住其中各项因素的平衡,尤其是工作与生活这两地阵营的平衡,是最关键的条件之一。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认为,职业生涯发展中各个方面既和谐又矛盾,比如职业和家庭,理想和职业,它们既可互相促进,也可彼此阻隔。当我们时时刻刻站在生涯发展的高度,进行全盘统筹,而不是拘泥于某个方面的时候,问题自然好解决。

做好生涯设计的三大关键点

★ 思维观念

李小姐的思维在婚姻和事业之间徘徊,痛苦不堪,很难兼顾。经CCDM职业规划师引导,她终于得以转到了一个更高的角度,即生涯发展的层面去分析问题,矛盾得到很好的解决。其实这就像打仗,一场战争中,你是先打西边敌人还是先打东边的敌人,往往很难取舍,而如果你是战役的总司令,思维会很清晰,并且也不会为各种小得小失困扰,能果断地做出决定。

有些人心理把握能力很差,纠缠于其中,难以自拔,这时候不妨求助于专业人士,不要死撑,而导致在两难取舍中熬成心理疾病。

★ 知己知彼

首先是知己,客观地认识自我很重要,有些人不是自卑就是自傲,或者难见庐山真面目。自己个性如何,适合哪方面的职业,在婚姻、人际中有哪些软肋等等。这些不主动认识清楚的话,现实的陷阱也会让你知道,当然是遭遇了太多的痛苦之后,并且还没有回头路可走。然后是知彼,“彼”包括很多,事业、职业、恋爱技巧、成功经验、人生哲学等等。知道了它们的规律和窍门,自然事半功倍。知己知彼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没把握的时候,不要自以为是,免得走错路,最好能去咨询专业人士、前辈或朋友。

★ 时机安排

生涯发展中的每个方面都有其适当的时间表,哪个时段应侧重职业,哪个时段应当多侧重积累,哪个时段应多多关心婚姻和家庭等等。这就像农夫的耕作,哪个季节该种哪农作物,一定要把握好时机;错过了最佳时机,后果不堪设想。

李小姐在该恋爱的时候,继续追求职业,让她在爱情上一直失意,个人生活和职业的成功完全失衡。而事实上婚姻的不如意最后也常常会影响了职业,两败俱伤。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许多人还不具备生涯规划与设计的观念。平衡生活,做到事业和生活双丰收,已经成为新一代白领追求的方向。向阳生涯CCDM职业规划专家预言,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白领开始接受职业生涯设计的理念,每个人的职业和生活之路将会更美好!

李泉《走钢索的人》有这样一句歌词:“往前是解脱后退是自由,我应不应该回头,风吹痛我双眼我看不清楚,我平衡不了躲在我心里的苦。”许多人都像歌词所形容的那样,把握不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2008年,是每个中国公民值得骄傲的年份,也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年份,专业的生涯设计,是我们通向美好生活的不二法则。

以上《决策,别被“生涯决策平衡单”所误导》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职业规划生涯”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