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这有什么用吗?

有段时间,我和太太很喜欢打台球,我们两个人都打得不好,但是在台球厅一边打着球一边聊天,在这个城市里,是件比在空气污染的街道上散步更好的饭后运动。

就是在有一次这样的无意间,我们聊到父亲,妻子问:“为什么你爸爸去深圳那么早,却没有做得很好?我看你爸爸的老同事都还不错的。”ZC530.CoM

在我的父亲退休时,是一个机械公司的研究所的所长,是个非常专业细致的机械高工,在深圳退休工资不算高,不如在民企做经理的妈妈。

我告诉他,在我初中升高中的一年,爸爸有一个机会,升做发展部主任。当年很多在内地无法运作的项目,都在深圳特区进行。发展部则是谈商务合作的部门,毫无疑问是个肥差。爸爸走马上任。做了半年,发现有两大不适应,第一是平时总是需要出差,第二是在家的时候应酬多。很多人过来拜访送礼。我小时候是人来疯,一有人来,我就不好好做作业。而那一年我初三了。

作为孩子,我不知道爸爸是义无反顾还是轻轻松松做了这个对他事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决定——他就和公司提出换岗,成为了公司的研究所所长。从此他不再出差,那个学期的晚上,我们家关上大灯,不开电视,拉上窗帘,躲开所有希望来坐一会的同事。我在客厅借着应急灯的灯光看书,而他们则在阳台小声聊天,偶尔过来摸摸我的头和背,送来一碗水果。那是我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太太有点奇怪的打断:“有人来,你爸爸可以让你在房间里面学习啊,而且那个时候你又不要你爸辅导功课,他完全没有必要在家——其实我觉得这个牺牲对你考上高中没有什么用。”

我瞄准一个绿球,呼出一口气,推出一杆,说:“你这么一说,好像的确没起什么用。但是从那以后,我们家庭的每个人都更加信任对方。年龄越大,我就越了解父亲的牺牲有多大。我们就越知道对方能为这个家付出些什么,这让我们家庭这么多年,虽然有很多冲突,但是一直很幸福。”

她点点头,没说什么,我们继续打了下去。

一直到晚上临睡的时候,她才突然说:“我想起自己家里的很多事,我突然明白,原来我的家里,缺的就是这么些没用的付出。”

说完这句话,她哭了。

高度在很多时候可以转化为宽度,温度,效果却不会马上显现,信任会作为账户,在很多年以后储存起来,酿成美酒。

而一件事情有用没用,也许只有时间与生命知道。

zc530.Com小编推荐

赵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好


赵星:大家好,我今天的题目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好,你才会看到一点点不一样。我听到前面嘉宾讲了很多光辉伟岸目标的东西,我跟他们相比较起来,我一直 是被追着赶着往前走的人,所以我一直以来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刚才听一位嘉宾说他有五年的计划,后来我跟朋友说,我连五个小时都做不出来,因为我的 生活总会有各种各样突发的情况。

刚才说我在事业上有所成功。其实这是不对的,我老板今天本来想要来,但是我严厉的拒绝了他。因为他跟我前几任领导都觉得招我之后是他们职业生涯的一个污 点,他们需要用一辈子来偿还这个污点。我的HR也非常头疼,所以我不能让他们看到我更加狗血的故事。我老板从来不知道,他很迷惑为什么有很多小孩会在网上 特别喜欢读我的文字,他觉得像我这种狗血的人应该没有什么励志的作用,但是有时候我混不下去的时候,我也会读我以前写的博客,我也觉得挺励志的。

这是我18岁以前所有的生活,我4岁的时候被钢琴劝退。我妈说,老师能忍的话也不会把你劝退不挣这份钱。我小学三年级写作文的时候,第一篇作文我不会写, 我端着板凳坐在厨房,我妈一边做饭一边说,最后我才能靠我妈帮助我才能维持神坛的位置。我数学特别差,后来初中的时候在课堂上睡了一觉突然好了,我也不知 道为什么。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把老师气的在课堂上直接晕倒,我转学了。我小时候有阅读障碍症,看东西连续十分钟就觉得字跑了,阅读理解不了,跟标准答案始 终有巨大差距,老师没有办法。中考的时候,没什么理由,失常了,高考的时候接着完败了。中间活的挺好的,23岁的时候被查出重度抑郁症,还有一个是重度焦 虑症,但是我觉得抑郁症更好听一点。上面写着“易自杀人群,请家属注意观察。”那个报告特别查,大家如果想查的话去朝阳医院查,每个人都可以查出来。我 24岁的时候做了特别失败的事,我妈来北京看我,我带她看《杜拉拉升职记》的电影,我妈你说什么时候写本书拍部电影我就满意了,也不说你什么了。所以24 岁之前整个非常完败的感觉,但是我这个人有一个比较好的品质,就是不要脸,说什么我都不往心理去。

我毕业进第一家公司的时候,我的人生转折点就在这个时候开始的,我的HR带我签约的那一瞬间,签下我名字的瞬间说了一句话,他说你的英文没有母语好,回去 练习一下。我当时第一反映是,谁的母语能有英语好。对于GRE和托福好考的还算一般的人来讲,对于英语成绩还算不错的人来讲,这句话是很刺激我的,让我在 那个公司长达三年一句英语都没有说,每次被逼着,别人说英语我就是不说,因为他刺激死我了。但是我很快反映到一个问题,我要去补我的英文吗?在那样一个特 别华丽的外企里面,所有人英文都比我好,90%的员工来自于外国语学院或者任何大学的外语系,我跟他们比不了,不管比什么我都比不了,所以这时候我想我到 底补母语还是补英文,后来我确定补母语,玩不了英文我跟你玩母语。

这是我人生做的第一件能坚持下来的事情,就是我开始写了一个博客,这个博客从2009年6月开始写,那个时候我每天晚上不管几天回家,因为我做公关,第一 年特别辛苦,每天晚上十一二点回家,还会坚持写1500字左右的狗血文章,因为太狗血了,被频频推上了新浪首页。两年半的时间,有将近300篇文章都是在 那个时段密集发布的。那个时候基本两到三点钟睡觉,所以我现在各种各样的身体疾病都是那个时候留下来的。我8点起床上班,通常都会迟到,迟到老板就批评, 批评也会悔改,但是改了再犯,千锤百炼,最后老板不说什么了,默认了。

这个狗血故事写了很久,很多人不会相信一件事情你一直在做,它总会有质变的变化,所以我三个月之后开始有媒体的约稿,六个月的时候有出版社约书稿。但是这 个书稿一直没写出来,因为所有人希望我写一个杜拉拉第二的故事,但是我写不了那个东西,所以这个书跟着古典老师的书好象是明年五月的书一起出来。点击量, 因为我没有刷过,原来我的朋友老是怀疑我刷屏,我跟他们讲,据我了解刷一晚上不见得能刷350万,我要刷肯定一口气刷1000万。我的文章大概是在12月 第一个100万两个点击量,200万是六个月,到300万的时候用三个月时间,现在好象是380万左右,我没有再去统计了。这个事情让我觉得,一件事情一 直坚持去做,它会有质变的过程。很多人会觉得我出身于中文系,其实我原来学化学的,后来转到中文系,结果给自己推向更深的深渊里。我没有什么太大的天赋, 我只是想跟别人拼一下母语,后来发现我终于可以以母语在公司比较稳妥的站立下来,不用跟别人拼英语,这是我唯一觉得比较欣慰的地方。我一直以来都觉得我的 母语的书,以我的博客文章为主题的书,有各种各样出版社来约稿,我都在努力配合他们,但是我一直没有狗血出来这本书,这个时候突如其来的事情又打断了我的 人生,我没事干去了一趟台湾。回来之后我在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我当时写的时候想过有很多人环球旅行,出了很多文章,有很多旅行名博,但是我什么都不是, 所以我不想写很多风景和美食,我只是想写一个别人没写过的。这个思维很简单,你如果做的一件事情是没有人做的,你做的再垃圾也是第一个,你也是永远不可能 被超越的人。我觉得这个观点是对的,后来经过验证也是对的,后来我写了一些我在台湾各种各样的狗血故事,包括有很多的艳遇。

比如第一个是艳遇故事,这个在博客上点击量特别高,很多人看完之后潸然泪下,哭的要死要活,希望自己去也有一段这么浪漫的艳遇。这个文章在博客上登完之 后,它也没有比我其他的点击量一下去很多,它好象是突然文章转型之后的变化,但是我没有太在意,我知道没有人写过这样的主题,我知道没有人写过大陆到台湾 这条线,我知道这个市场什么都没有,所以我是第一个,我就是那个空白突破的人,所以后来这个文章特别火,在台湾火的更厉害。在台湾5月份出版了,大陆因为 十八大的问题还在等。有一些不可抗拒我们遵守它就好,不用争。

这是在5月份的时候,我在台湾的签售会,我带我妈去了,她看了一半就回来了,她觉得她想看到的东西还行,凑合,就回来了。我一个人孤军奋战了后半场。我回 来的时候发生这样一个事情,我去年买了一个签证花4000块钱,虽然我把钱挣回来,但是我被人发现了,我就变成了违规入境,我第一次以作家的名义放在头版 头条。我第一次看到有人说我是作家,我一直以为有人说我是作者就不错了。这还是放的好点的照片,其他报道都放特别恶心的照片,不知道是什么想法。这个报道 特别奇怪,这里给我的介绍全是错的,没一个对的,就把我的名字写对了。这个事情后来特别火,或到全世界,很多海外华人报纸纷纷响应进行报道转载,一时间我 长达两个星期时间我占据了港澳台及海外媒体的头版头条,我一直严密关注境内网站和境内报纸杂志,没有太大声音,这是我的公关教会我的,要学会监测。

那个时候有一个台湾的新闻叫做塑化剂,塑化剂救了我,在港澳台媒体排行榜第一名是塑化剂,第二名是外。在海外报纸上,我和卡扎非和利比亚一个版面,特别有 面。特别是澳大利亚报纸上,他们会有一个新闻头条先报出来,先是卡扎非,然后利比亚,然后是我。我一直不知道这三个怎么排到一个版面上的。特别好玩的是, 我有很多在国外的朋友,甚至他们的父母看到我的头版头条放在报纸上,都特别激动,他们的孩子,就是我的同学,纷纷扫描传到国内,看到我在世界各地新的进 展,我感到非常的奇怪的一种感觉,其实那个时候特别郁闷,因为你会看到很多负面新闻和正面新闻,但是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当我在台湾一路正面新闻的时候我的 书卖的一般般,但我负面新闻群起而攻之的时候我的书火爆了。后来我发现人生一定要有负面,只有负面才能变得好玩,你也能承受很多,比如像这样的新闻,其实 我也很委屈,那么多人把我一个人查出来了,但是我也一句话没有说,这也是需要练习你的承受能力和扩大你的心胸,你要看到一定的格局。

那个时候新闻吵的很热的时候,有很多导演跑来找我,那时候我不想招惹任何新闻,所以我严厉拒绝了他们,他们进行各种各样的游说,有一个导演游说半年时间, 不光他游说,还有他的狐朋狗友一直游说说,所以长达半年时间我一直跟各种各样的人吃饭进行思想斗争,最后我决定铤而走险再拍一部电影。这个是上星期台湾报 纸全版的报纸,我要开始拍也部电影了。这部电影,因为我只是签售权,我不太知道所有投资商和演员的情况,他们好象比较喜欢用李宗盛或者五月天,他们正在 谈,我也不太清楚。

这一系列的事情,很多人觉得我是做公关的,我会推着这些事情往前跑。其实没有,我是一个特别懒的人,能不干就不干,能拖就拖,像今天这个PPT也是早上凌 晨四点写完的。我一直被人拖着往前跑,但是得到很多东西,我有一个很明确的想法,把一个事情做到极致好的时候,该有的东西都会有,该来的东西都会来,不用 争取,它们会自然而然的来,你只需要专注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剩下来交给上帝就可以,他会安排好一切。整个事件虽然特别乱,但是让我学到一个真实的道理。我 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没有特别远大的目标或者野心或者一个愿景。

我那天签约完了之后,我问我妈说,我24岁的时候你说过一句话,你什么时候写本书拍了电影就满意了,我签完了,明年能看见,而且是大陆和台湾首部两岸合拍 的电影,创了很多新的记录,我想听我妈说我满意了。结果我妈又加了一句,你什么时候给我找个靠谱的女婿回来我就满意了。我跟我妈说你是贪得无厌的人,实在 没办法,就这样吧,也别再幻想了。这件事情让我觉得,我工作上面一直也是平平的,虽然有很好的公司、很好的老板、很好的团队支持我做乱七八糟的事情,我还 是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了,其他的事情交给上帝就好了。

今天PPT大概分享到这里,我今天带来一个视频,是之前做的关于台湾梦想的视频,那个视频之前没有放过,今天第一次放给大家,算是今天的结束,祝大家中午吃的愉快。

职业规划:人的一生只做一件事


有这么一家人。男的是教师,在一所中专学校教经济学;女的下岗,在街面开一个纽扣店;孩子是女儿,在一普通中学读初三。

男的没有什么爱好,教学之余,除了到图书馆翻翻经济类杂志,就是到妻子的小店转悠转悠。女的也没有什么大志,除了卖纽扣,最多再卖些头饰、胸花之类的小玩意儿。女儿学习也很一般,没拖拉过作业,也没有得过一次奖。总之,一家都是普通人,过的日子也是普通人的日子,平平淡淡、紧紧巴巴。

一天,男的告诉女的,我有一个新发现。女的问,什么发现?男的说,昨天,我在图书馆看一份杂志,介绍的全是世界上的大公司,叫做“五百强”。我发现,他们都是一根筋,一条路。女的问,什么意思?男的说,打个比方,你卖纽扣,就只卖纽扣,卖所有品种的纽扣,店再大,都不卖别的。女的说,这算什么新发现!不就是开专业店吗?男的说,好像是开专业店,但我搞不清楚的是,为什么成为五百强的都是这些专业店,而不是其他的店。这里面一定有名堂。

男的不是个执着的人。但自从有了这个新发现后,从没有放弃琢磨。他认真查阅了世界第一强,零售业的老大沃尔玛。他发现它自始至终只做零售,钱再多都不买地,都不去做房地产。他又查阅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它是世界第二强,一百多年来,也是只做汽车与配件,资产达到八万亿了,都不去做航空和轮船。他还研究了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他发现此人也是一条路走到底,钱再多,都只做软件,其他行业再赚钱都不去做。男的想,是不是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更容易成为强者?

有了这一认识之后,他有些心动了。一天晚上,他对妻子说,以后再进货,头饰、胸花之类的东西,不要再进了。全进纽扣,有多少品种进多少品种,看看会怎么样。

也许是他发现了天机,也许“从一而终,坚持一条路走到底”这种做法本身就蕴涵着天机。总之,自此之后,一家航母式的纽扣店,在这座城市出现了。所有做纽扣批发和销售的人,来到这座城市,都是这家纽扣店而来。他也因此成了“纽扣大王”。

前不久,这位男教师的女儿要到英国去了,不要以为是他有钱了,送女儿去英国自费留学。他说,女儿成绩差,没有考上大学,但是女儿喜欢英语,于是就聘了老师,专门教女儿英语。在一次外企招聘中,女儿因英语好被聘为翻译。这次去英国,是因为女儿在那儿找了份工作。

曾经有种说法,坚持登一座山峰的人,一定会达到顶峰。从这件事看来,一辈子坚持只做一件事的人,一定会成功,并且会成为一个强者,一个佼佼者。

每个人在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之前,一定要做好一个职业规划,不要求你向做论文一样写上厚厚一摞,但最基本的你一定要能够清楚的明白你要什么,想要在哪一个领域发展,并弄清楚你要怎么样去做来实现你的想法!然后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做,用你的一生来坚持做这一件事,相信最终你会成功的!

工作前必须知道老板的这九件事?


工作了一段时间,你摸透老板了吗?如果你仍然不理解他,那么你可能会被他意外搞死!你必须要看到你必须要知道关于老板的九件事!

工作前必须知道老板的这九件事?

工作了很长时间,你找到老板了吗?如果你不理解他,你可能会被他不小心杀死。你必须了解你老板的九件事!_______

1.老板总是认为他什么都擅长。

当老板工作时,老板经常进入,或计划将其读给他。他总是添加很多自己的意见。有时他会听他的耳朵。真的不可能理解为什么他能这样思考......只能说“老板,或让专业人士加油!”

2。老板们总是希望成为下一个低成本奇迹的一部分。

经常在报纸、杂志、电视甚至电影中,看到很多小公司经历了很多困难,最终创造了自己鼓舞人心的故事,但这并不是说行为不学习,而是真的用小成本使公司达到某一点,一个人需要做很多事情,一个人希望每个人在成功之前分享困难。如果没有很好的匹配。很多人往往很快就会先离开。

3.老板总是认为他的要求很简单

我的要求很简单,只有一个,就是赚很多钱。你知道,简单的两个字背后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啊!把复杂化为简单是一门艺术,是一项大工程。不是你经常说“没关系吧?”这么简单。

4.公司里有两种人是老板最喜欢的,一种很擅长做,另一种很擅长。

老板的爱应该与这两种人分不开。一个是重要的事情,他怎么能让他离开。另一个是老板每天都可以开心,他不愿意让他走,注意,公司必须兼得。

5。老板一年没有四季,只有淡季。

如果你不赚钱,就不要当老板,所以老板不喜欢员工假期,尤其是台风假期,这是一种突然不可接受的情况。如果是年底的旺季,老板会很高兴,每个人都会得到提升。如果淡季时间太长,那么皮肤真的需要拧紧一点。

老板的决定可能很愚蠢,有时与他背后的团队有关。

在古代,当皇帝被推翻时,他们大多与周围的大臣有关。很难倾听一些背信弃义的部长或官员的意见,他们最终只能在不被腐败的情况下做出决定。但现在是一样的。有时候,老板的决定会引起公司的不满,有时候这与他背后帮助他提出建议的人有关。

7.老板不想知道过程,只要结果

老板会问你事情是否好转,但我不会问你昨天做什么,因为他要求你不要听你的痛苦历史,而要听取结果(关闭案例)。

8。老板说的未来(大蛋糕)在听了之后会打折。

老板总是把目标放在“未来”上,但还不知道我们是否能参与未来,所以下次如果老板在没有确定时间的情况下继续谈论未来,那就听听床边的故事。

老板解决问题,有自己的一套。

最近,喧闹的假日终于开始实施。许多公司仍然不是老板。我以前听一个朋友说,他直到工作的第三年才知道特修。

漫画比较搞笑点。我希望你在这个工作场所能更快乐一点!

每日必做九件事


每日必做九件事

一、招募与训练团队,培训、分享与强化执行,在众人中发现核心骨干力量,一起优秀,才能更优秀、长期优秀。

二、至少投入70%以上的时间在产品服务改进上,提升三条业务线的产品力。

三、分析数字,并且与团队分享,促动团队都能专注在那些能给公司带来业务的数字上。

四、完善风格,微笑、付诸行动、积极、乐观、耐心、充满斗志,每天带动每一人。

五、每天坚持几十分钟的锻炼。

六、查看团队工作日志,沟通与讨论工作进步、成果、问题。

七、写博客,写微博,写评论,阅读,了解行业与其他公司的情况。

八、走出办公室,与客户、合作伙伴、供应商、同行等讨论。

九、发现与熟受乐趣,看看风景,晒晒阳光,或者写几行意兴阑珊的文字。

打造个人品牌,你必须知道的三件事


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

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斯有一句被广为引用的话:

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

的确,按照罗辑思维强烈推荐的那样在这个世纪进行"优盘化生存",就得有自己的良好口碑,逐步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这样才能更好的生存。那么什么是个人品牌呢?个人品牌就是:

个人品牌是指个人拥有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涵养所传递的独特、鲜明、确定、易被感知的信息集合体。

最近看到的《成功打造个人品牌的战略:你就是品牌》一书,围绕着思考自我品牌、构建自我品牌、打造包装自我品牌的主题,详尽的介绍了自我品牌的有关内容,非常值得一读。

定位:建立品牌的前提

以前在大学时代参加过一场辩论会,主题是“有位才能有为”or“有为才能有位”。我的论点是“有位才能有为”,比赛很悲催的输掉了,但这个观点我始终坚持着。因为我感觉,不仅仅是“在其位谋其政”的问题,更多是给自己一个合理客观的定位,才是事业发展的前提。虽然人们在市场、职场、竞赛场上可以通过竞争去卡位、博上位甚至出位,但前提是自己给自己一个定位,了解自己到底适合前锋还是后卫,是挑战者还是领跑者。

这个定位可不是拍拍脑袋做决策,让自己随便说说就能定位的,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想要清晰的把握自己的定位,书中给出了个人SWOT分析的方法:

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进行品牌审计。营销人员通过分析一个品牌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SWOT)来解读这个品牌。SWOT分析法是在实际情况的框架下对优势和劣势进行深入的解读,有助于发挥优势、扭转劣势,在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机会和挑战,甚至发现一些隐藏的信息。

优势和劣势

首先把优势当成与成功相关的资产,市场是可以作为基础的领域,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资产,从技能,经验和成果开始,找找哪部分是自己工作中最有趣的部分。然后把这个范围扩大到包括个人性格、人脉以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潜在资产、独特的技能,通常是问题的关键。

劣势是自己的“短板”,是需要极力避免的领域,不过这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事情,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劣势会因你的目标不同,而需要采取的策略不同。一个不善言辞的律师,可能需要正面应对自己的这个短板,而科研工作者则可以考虑回避这个问题。

机遇和挑战

机遇和挑战在SWOT分析中和未来影响自己的事务息息相关。变革会带来机遇和挑战,关注未来可能给自己带来威胁的事情以及可以带来变革的新机遇上,用SWOT分析法帮助自己找到市场机遇和自己实力与愿望之间的交叉点。

个人SWOT分析法操作

·1. 优势:写下你擅长并愿意去做的事情,写下你的老板客户或同事对自己评价最高的事情。

·2. 劣势:想像你最不擅长、最讨厌的事情,或你老板朋友批评你的事情。

·3. 机遇:这是个没有限制的问题,写下对你来说可以成为机会的任何事情。解决方法就是寻找你自己,公司或事业上可以完成的不完善或不尽人如意的需求。

·4. 挑战:写下那些让你晚上失眠的,关于事业或生意上的事情,不管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

需要提醒的是:从每个项目中前两个或前三个争议性因素中,寻找优势和资源与新的机遇之间的交叉点,进行一下头脑风暴,是最佳渠道。

准备一份有吸引力的“简历”

这里所说的简历并不仅仅是作为求职的简历,而是一份设计属于自己品牌的说明书,这个说明书就是一份“电梯演讲”--用30秒钟的时间,通过语言、形象和细节,给人以深刻 的印象。这需要自己迅速定位,精练信息,展现非凡的表达能力。作者提出一个营造属于你的30秒的概念:

用计时器设定一个30秒钟时限,练习如何在短时间内打出你的个人品牌。重点思考什么样的导语、连接词或故事能够让你的开头更有效果,更加合理?在下面空白的地方写出自己的态度。

当然,准备一份电梯演讲稿虽然难度很高,但难度更高的则是寻找有利的时机把他发表出来。

打造:优化品牌策略

1.争当第一

2.成为领袖

3.从用户角度出发

4.拥有特长

5.融合神奇元素,开创崭新历程

6.成为专才

7.成为首选

8.定高价位

9.充分利用特殊遗产

10.培养目标

记得永澄也曾经一再强调过,想要建立自己的后花园,就必须成为“领袖”,成为专才的“特效药”而不是通才“万金油”。而通过辛勤栽培,塑造品牌,让自己的品牌深入人心,让别人一遇到这个领域的问题,就想到你,至少,百度上搜索这样问题的时候,你的名字能在第一页出现。

包装职业形象

而打造这个品牌需要足够的自我品牌包装,比如通过服装、谈吐、个性化的标志等,让自己显得足够专业化,让人有信赖感,而这种包装,应该从关注自我开始,不要简单模仿那些你崇拜的人,不管是迈克尔的舞步,还是乔丹的舌头或者乔布斯的眼镜,复制他们的造型不如从他们那里获得启迪,如果你是别人的复制品,那么永远难以被人记住。

成龙早期那些模仿李小龙风格的电影只会让人更加怀念李小龙,而有了自己搞笑武打风格以后,大鼻子就立刻让人牢记了。营造自己个人识别就是精心准备你希望通过视觉交流传递的信息,因此打算走知性路线的女性如果天天低胸超短裙的职业装展现在人们面前,大概结果就是让人误认为AV女优,同样,打算告诉别人自己是高效能职场专家,却一幅胡子邋遢形象,多半也会自己毁了自己的品牌。

包装网络形象

除了个人形象以外,互联网时代的专家需要足够好的互联网形象以成就自我。至少建立一个很棒的网站或博客作为自己网络的“招牌商店”,对此作者提出了10条建议:

1.获得一个好的域名

2.有个明确焦点。

3.有个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

4.拥有与众不同的信息和见解

5.传达品牌个性

6.使用主导色调

7.避免过于智能化(如自动隐藏)的导航设计

8.慎用多媒体(视频专家除外)

9.选择风格一致的友情链接

10.加强互动设计

名字和标签

在永澄《个人成长私导课》和李欣频《量子创意课 》里面,这些大咖们一再强调标签的作用。因为标签是简化思维的一种方式,往往定义了一个人在别人脑海中的位置。

如果有人把你贴上了“专家”、“大牛”、“热心”这样的标签,随之而来的光晕效应可以让自己事半功倍,而如果别人贴上“装逼犯”、“滥竽充数”、“废话连篇”这样的标签,则负面作用会毁了自己。因此,精选并营造属于自己的正面标签,并让他深入人心,会更加容易确定属性,给人们头脑中占据一席之地。

而取一个好的名字,尤其是网名或品牌名称,其重要性不仅是当代,即便是千年前的古代,在山的那边水的那边有一群梁山伯好汉都知道这个道理。不管是“及时雨”还是“智多星”,还有“黑旋风”都会让人印象深刻且肃然起敬。。。。。。作者提出的取名原则,因为主要是使用英文,因此参考作用可能会稍微小一些,但一切包装名字的原则还是值得参考的,作者提出一个包装名字的SMART法则:

·S:找到有利点(Sweet Spot)

·M:抓住想法共享(Mindshare)

·A:获得正确反映(Answer and Advice)

·R:获得正确反映(Reaction)

·T:思考策略(Tactic)

对此我有些不明觉厉的感觉,或许今后的实践中才能慢慢领悟这些原则。和这个原则相对立,起名的规则让我很容易理解:

使用短名字

用词鲜明有魄力

使用有新意的词语

讲个故事或描述画面

给品牌名字定位

使用文学手段

从感情上联系

和自己的姓名相联系(比如王永澄和易仁永澄)

取名要朗朗上口

名字意义具有可扩展性

接地气:滑跃起飞

虽然你具有鸿鹄之志,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哈利波特,没法一出生就享有鼎鼎大名,因此我们打造的品牌,总是从籍籍无名到声名鹊起的,可能你所处的行业或领域已经高手遍地,如果想要长江后浪推前浪,自己就得学会从低知名度起步,耐心的积累,这就是我们中国的航母起飞方式,不会像美国航母上的飞机那样,通过弹射器,瞬间加速到时速200公里以上,而是通过上升斜跃甲板,滑跃起飞。在低知名度品牌策略中,你可以从扮演活跃分子开始,寻找合适的方式和机会,专注一个自己可以掌控的领域,策略化的推出属于自己的品牌。

感受:爱惜自己的羽毛

读完这本书以后,感触非常深刻,因为打造自己品牌,的确是一件非常艰苦和长时间的事情。但是,建立品牌不易,毁掉它却轻而易举。最近很多明星,因为涉毒、涉嫖,毁掉了自己辛苦经营多年的好男人形象。很多女明星,因为被黑客攻击,破解相册不雅照,而毁掉自己清纯的形象,几乎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因此,爱惜自己的羽毛,不秀下限,不涉及对自己形象不利的事情,才是明智的选择。而根本的方法则是:

你需要制定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不断向前飞行,这样,就不会因为一点小的成功而志得意满,不在打理自己的羽毛,进而毁掉自己的形象了。

工作有没有前途,看完知道了!


都说打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职场更像是老板和员工的联盟,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像合伙人。老板需要人才创造价值,员工需要平台实现价值,从来都是双向选择。

烂工作就像渣男一样,会将你拖垮。

你需要有“火眼金睛”,认清工作的真相;

也需要“及时止损”,不让自己深陷泥潭。

工作有没有前途,看完知道了!

钱不能体现价值

关于工作要不要看重钱,很多“有经验”的前辈是这么告诫大家的:

“初入职场别太在乎工资,先提升能力。”

“只看钱就太局限了,工作的价值难道只有钱吗?”

“你要关注的是前途,而不是‘钱途’。”

这些话乍一听没什么问题,工作嘛,就得奋斗,多熬几年,工资总会上去的,那时候再谈钱也不晚。

真是这样的吗?

调查显示,2018年应届毕业生(本科生)的平均月薪为5429元,和他们期望的8000元月薪还有很大差距。

5年过后,当初那些起薪较高的毕业生,一般走到中层位置,年薪起码超过15万。

而那些起薪低于4000元的毕业生,依然留在基础岗位,月薪只有六七千。

难怪每年毕业季,应届生都争抢着进500强、大企业,还是那句话,“不谈钱,就真的会没钱”。

其实也不全是钱的问题,但钱的多少,却能体现这份工作有没有前途。

举个简单的例子,领着3000月薪,却干着5000+的工作,谁会接受呢?

职员来上班,却不是为了公司卖命。明明他值得这么多,但只得到一点点,自然会委屈,继而离开寻找更好的出路。

一个公司如果没有到位的鉴别眼光与用人能力,它就只会把职员当做廉价劳动力,而不是充分挖掘其潜力与价值,不断培养,为其所用。

小编就听说过一个新人被破格重用,短短半年月薪破万,一年后就担任产品经理。

刚进公司时,老板就很看重她的学历与经验,给了她不错的待遇。因此在之后的工作中,这个新人一直很努力,下班了还抱着运营方面的书籍在恶补。

她是希望自己能发挥的价值对得起公司的待遇,而老板数次给她提薪酬,不断鼓励她好好干下去。

企业与员工最好的关系,不是雇佣关系,而是相互投资:

企业把员工当做潜力股,用薪酬激励员工不断成长;

员工感恩企业的培养,主动发展,回馈公司以更大的价值。

工作有没有前途,看完知道了!

领导格局太小

有句俗话说得好,一个公司能不能做长久,看看老板就知道了。

有马云、任正非、李彦宏坐阵的企业,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毕竟他们知道怎么干才能把企业做大,怎么做才能留住优秀的员工。

和他们形成鲜明反差的,要数最近被万人嘲笑的金立老板。赌博输了几十亿,导致公司面临破产的威胁。

老板凉了,集团也凉了,员工们无奈失业。

可见,领导的格局,足以决定企业的前途。

领导格局太小,只把目光盯在蝇头小利上,宁愿克扣员工工资,节约各种成本,也不愿意开源发展产业,其实只是闭关锁国,最终面临不堪的结局。

有见识、有格局的老板,懂得如何发动大家的积极性,如何导向做出正确决定,知道什么时候该转型,什么时候该升级。

原腾讯副总裁吴军有句话说得好:真正决定企业高度的,是老板的见识与格局。

互联网时代影响下,各种中小型企业应运而生,都想抢占先机大赚一笔。但是这些企业的“生命期”,普遍短得可怜。

中国8000多万中小企业,平均生命周期只有2.9年,每分钟就有2家企业倒闭;

能够做5年以上的,只有不到7%,10年以上的只剩下2%;

是市场竞争过于激烈的问题,又何尝不是企业老板的问题。

有些公司短短5年就能成功上市,有些公司不到5年就被迫破产。5年是一个检测期,可以看出这个老板的眼光与格局,到底能否让企业发展壮大。

◆任人唯亲,只听好听话,会让有本事的员工心寒;

◆过于自大,不愿接受建议,会将企业引入闭塞之境;

◆目光短浅,不懂得转型与升级,会将公司做死。

不要让员工觉得他的存在没有价值,从而放弃了公司。公司想要得到发展,前提是整个团队一起努力。

所有人共同出力,企业才能开疆辟土,开拓版图。

工作有没有前途,看完知道了!

错把平台当能力

一份工作到底好不好,除了钱有没有到位,领导有没有格局,还要看自己本身。

还是那句话,没有真材实料的人,走到哪里都混不下去。

网上有篇流传很广的文章,《离开腾讯三个月,我才知道世界有多坏》,讲得就是员工错把平台当本事的悲剧。

当初在大企业任劳任怨的你,辞职时却没有被挽留,顿生不满,自以为凭自己的本事,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可离开这个公司之后,无论出去找工作,还是适应新岗位,总是感觉力不从心,自己欠缺的不是一星半点。

或许我们都要明白,有时候自己在大企业中做出的成绩,未必是真实本领,有可能是企业平台所带来的影响。

平台自身的影响力,让我们错以为是自己的能力。

并不是否定之前的努力与辛勤,只是我们在工作之余一定要及时反思:

我在这个公司能做好这些事情,在别的公司也能做好吗?

我在这里学到的知识与技巧,已经内化成专属于我的能力吗?

能力,才是公司评估机制中,最不可或缺的因素。

认识一位朋友,医学博士毕业,被三家医院重金聘用,病人们慕名而来,一号难求。

于是飘飘然的他辞职了,自己开了个私人医院。可离开了大医院的他根本无人问津,最终关门大吉。

人贵有自知之明,拥有平台的我们或许发展得很不错,但更难得的是离开平台之后,我们依然能风生水起。

一定要去大平台,去优秀的平台,不仅为了得到其影响力,也为磨练自己的能力。

最优秀的员工,能在小公司干得很好,同样也能在大公司做下去。

职场新人:一定不能做的12件事!


找工作不易,找一份自己心仪且薪水颇丰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大家都知道刚上班的人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可能的多做事。那么对于一个职场新人来说,被组织接纳最应该注意的关键点有哪些?下面是小编整理总结的12件职场新人千万不能做的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工作时间不要与同事喋喋不休的闲聊

2、不管老板在与不在都表现一致

3、不要贪图公司的财物

4、时刻坚守对现在服务公司的忠诚度

5、每天都用一种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心情去面对你的工作

6、记住任何工作都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要知道,你所有的贡献与努力都是不会被永远忽略的。

7、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将不良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

8、不要一到下班时间就马上消失,要对自己经手的每一件工作负责。并且让你的领导知道你在做什么。

9、对于给上司的任何建议或报告,都不要敷衍了事。严谨、负责、用心是每个上司都喜欢的工作作风。

10、不要看见功劳就想占为己有。

11、永远不要当一个没有思想的应声虫

12、千万不要妄想把公司布置得和自己的家一样。

记笔记是一件成长利器


如果你觉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健忘、低效、忙乱、拖延等问题,不妨也来试试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习惯记笔记,很多人都觉得这是我一个值得推崇的优点。我却自认为脑子不够好、记忆力不强、理解也不快,所以需要一些外界的工具帮助自己弥补这一弱项。谁知多年积累下来,在工作和生活中自成一套简便高效的记笔记系统方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个习惯反而成了我的一笔财富,成为我多年来勤能补拙、事半功倍的一项成长利器,也希望它能帮助更多人提高效率、效能以及助力自我提升和成长。

要追溯这个习惯源于何时与何因,大概始于大学时期听选修课和读课外书了,因为读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所以会想要记录下来,便于以后重复查看。这和专业课笔记的动机不同,专业课记笔记纯粹是为了考试复习,是不得已而为之,当场听不太懂所以得记下来过后消化,是为了“记忆”而记笔记。而为了兴趣记笔记却是为了“遗忘”记笔记,好给大脑和心灵留出更多空间、以吸收更多感兴趣的内容。

我记笔记一般分两类,即两个步骤:

一是灵感笔记。

记什么?记录一些随时产生的思想和灵感火花,比如突然想起要做的事、某个观点或感悟、某篇文章的主题或某个创意、突然听到的某个关键字以后可以用于进一步搜索;比如观看电影时触动你心的一句台词、一个场景,随时记下来,日后就是写文章的素材、或是融会贯通的思想链接。所以灵感笔记是零散的、碎片的、未经整理和加工的、没有任何格式要求、是思想和灵感有形化和视觉化的第一道工序。

用什么记?就用随手可得的任何媒介记录,比如手机备忘录、有道云笔记,或随手的记事本甚至单面用过的废纸(我就回收利用了很多阿布同学废弃不用的作业本)。

有什么好处?灵感笔记的好处在于发散思维、不拘于形式、及时并且最大程度的捕捉到思想和灵感的火花,有些甚至是稍纵即逝的。

二是分类笔记。

记什么?经过分类和整理的笔记,包括

·工作笔记(待办清单to-do list, 会议通知与记录meeting appointment/notes, 文档documents, 备忘录memo, 邮件emails等)

·个人思考和规划笔记(个人战略、愿景、目标、计划、任务等)

·读书笔记

·听课笔记

·日程笔记(日历)

·时间花销笔记

·文章和博客

·生活类笔记(比如账本、书籍清单等)

重要提示:如果是记录行动计划,则一定要分解到每个最小的动作,一看就知道要做什么的可行动任务(Actionable Tasks),否则因为任务太大、自己不是很清楚需要怎么做而很容易造成拖延。

用什么记?我现在已经基本不用纸质笔记了,所有笔记都存档在硬盘里,最常用的形式是文字、表格和清单,最常用的工具是word, excel, powerpoint和有道云笔记。将来可以扩展至思维导图和图形化笔记(如手帐),当前阶段主要受限于我的思维导图和绘画技能。

在归档时,要考虑文件夹的归类整理和文件名的起名按照什么规则?信息整合时按照什么顺序?我基本是按分类再按主题创建文件夹,文件名里必须带日期标示yyyy-mm-dd。必要时我还会为每一类笔记建立索引目录文件,可以一览无余,并且可以宏观通览的进行一些横向联系。

我以前的读书笔记和一些手稿都是纸质的,经历了到电子媒介的演化,那些纸质时代的钢笔字笔记反而成了值得怀念的岁月珍藏,闲暇时翻看也是一种愉悦的回忆。

有什么好处?分类笔记的好处是归档清晰、易于保存、分享和查找。

重要提示:灵感笔记一定要及时整理、整合到分类笔记里,否则容易丢失、零散不整合,就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有些灵感可能在自己的存储硬盘上已经有了现成的分类归档笔记,只要加上去即可。如果有些灵感导致了新的分类,那就再创建。笔记就跟滚雪球一样一点点积累起来。

以下是我通过这些年记笔记的经历所积累的一些小窍门(tips):

1.记笔记是为了解放大脑、放下负担,如果把大脑比喻成一块海绵,当吸收了足够多的水以后,就要及时的挤到瓶子里,才能吸收更多的水,挤出来的水也更利于长久保存。所以说是为了“遗忘”作笔记。举个例子,如果临睡前或半夜醒来突然想起一件事,及时写下来就相当于在心理上把它放下,有助于睡眠;如果一直放在脑子里想着怕忘了,就成了“心事”会影响睡眠。

2.现在社会信息爆炸并且有很多垃圾信息,而我们的时间精力有限,所以记笔记也是为了过滤信息、提取自己需要的要点。

3.并不是不成熟的想法就不值得记录,我的一些文章和课程开发就是源于一些起初不成熟的点子。

4.记录与总结,可以可视化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经验的积累,避免曾经犯过的错误。

5.记录和总结,是对思路的梳理和挖掘。

6.记录下来,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观点,进而固化为行为、能力和资历。

7.自己记录的才是独一无二的经验和思想成果。

8.记录下来也更利于分享出去,惠及更多人。

9.记笔记是一项技能和习惯,可以训练和培养,很多大家都是记笔记的典范,比如李敖、李笑来等。

10.和做计划一样,做笔记也要适度,过度记笔记或者过于拘泥于形式就类似于心理强迫症倾向,适合自己需要的就好。我在记笔记时忌讳事无巨细,只记录重点和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并且形式朴素实用就好,如果非要用漂亮的纸质笔记本,点滴记录并保持版面的整洁和美观,反而浪费了很多无谓的时间,则是舍本逐末、南辕北辙。因为记笔记本来是为了高效,是时间管理的手段之一。

11.有些过时的不再需要的笔记要适时地丢弃,没必要所有笔记都永远留存。所以记录和保存笔记也要断舍离。

12.记笔记和保存资料本身并不是目的,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高效、更符合自己的期望、帮助我们自己也帮助别人获得更好的成长,才是目的。

13.在我,纸质笔记本如自行车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休闲工具,而非必备物品。我买了心仪的笔记本,用钢笔字写些心仪的句子,是慢生活的享受、是文艺范儿毛病的复发,而不是为了高效和实用目的。

14.定期重温笔记、提醒自己让它发挥作用很重要,而不是记完笔记就让它沉睡百年了。

15.记笔记要易于查找和检索,所以有条理的分类、文件夹和文件命名规则就很重要和必要。

如果你觉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健忘、低效、忙乱、拖延等问题,不妨也来试试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升职加薪没有用了!看懂这3个底层逻辑让你更值钱


你的能力在业内大概是什么水平?哪一项比较优秀?

今天有人在后台问我了一个问题:

写文能不能来点儿实际的,别谈规划,我就一小编,就和我说说怎么升职加薪,让自己更值钱?

其实这个想法,本身就挺傻的。

先说一个案例——你前段时间一定听说过天价学区过道——北京有这么一个过道,炒到了150万,因为中介号称该过道有学区资格。

其实这不是个新现象——以前买房子,别人都告诉你——这是“朝阳区”“三环以里”“中心城区”的“传世珍宝”;但今天你看一个楼盘广告,都是XX商圈,地铁直达,学区房。

什么意思?

是房地产价值坐标改变了——“商圈”代替人为划定的“行政区”,靠近三环因为地铁的出现,时间距离替代了空间距离;而新的价值如“学区”比”小区环境”对某些人更重要——一旦一个系统的价值坐标发生变化,整个楼盘定价都会重新发生变化。天价学区过道就是来自于这种变化的极端产物。

每次有价值坐标的变化,都有整个行业的巨变。

今天的职场,就在面临同样的价值坐标变化。

放在五年前——那个时候人们这样界定自己的——行业+企业+职位,比如说,““我在通信行业华为做经理”;或者 “我在教育行业新东方做老师”,基本你的身价就差不多了。

所以那个时候,职场增值的玩法特别简单——你先选好一个行业,然后努力进入这个行业最好的企业,然后从低职位开始卯足劲儿往上爬。

做了几年,你翅膀硬了,如果组织内能升,你就继续升。如果不让,你就跳到小平台提高职位,积累更高能力和视野。

多年以后,你成为某一个行业的资深人士——你也可以仅凭你的资源,和年轻人PK。这是传统套路。

但这个套路在今天失效了——今天行业变化得实在太快了,随之企业也雨后春笋——互联网的概念热度还未消,VR、人工智能、物联网……基本上你每天都能听到新概念、新行业、新企业以及新职位。

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中关村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1个月。你想,你可能花了10年爬到一个行业或者公司中高层,结果行业整个没了。

在这种环境中,用行职企定位也逐渐失效——老行业不吃香,新行业又都处于跑马期,谁也不知道谁好;除了传统行业+名企还有一定说服力,新型行业的每个你没听过的企业都有一个奇好看、巨国际的公众号——这些公众号和APP后面,有些蕴藏着估值几十个亿的企业,有些就是1个人闲着没事自己做的。

以前别人还会追问,公司有多大?多少人?但你会逐渐被只有十多个人估值百亿的公司刷了几次认知以后认识到,规模也和牛逼程度无关。

职位更加不可信——所有公司都有一套CXO的班子,当我们进入大堂里的都叫经理、销售都叫顾问、而厨子都叫营养师的时代……职位系统完全乱了。

为了规避风险,理财规划会建议大家做投资组合,同样道理,随着行职业体系在跨界+互联网化中慢慢消解,优秀的人才也会开始思考“工作组合”:

多种技能 在 多个平台 的 多个圈子

在这种新的价值坐标中,升职早已 不等于 升值。

我的一个小朋友在无人机市场做新媒体运营,还在旅游摄影圈里组织高手拍摄,发动过社群——现在她准备换工作,她告诉我说:

“我以前负责市场和新媒体

我们公司是XX细分领域内前三。”

以这个角度下去,她的前途无非是要混到第一的公司去,或者干死自己头儿。路会越走越窄——其实换个坐标,她完全有很多可能——她就可以对别人说我是:

“我在国内顶级的旅游摄影圈子里”

或者“我有搞旅游社群的经验”

或是“我搞无人机推广”

这些定位每个扩展开来,都有无限可能。

而今天你们公司的做产品经理的小兄弟,他根本不太介意他是不是有机会成为你们公司的产品总监,他更在意做出一个小圈子内震惊四座的产品,然后机会就来了。

行业+企业+职位 的老路会像 海淀区+XX街+XX小区 的定价方式一样消亡。

今天的职场人,他们在用这个公式重新定义自己:

圈子 × 能力 × 特色

圈子

为什么圈子放在第一个?因为他对于你的估值其实影响最大。

回想一下,你有多久没有因为广告而买一个东西了?我大部分的购物都是源于朋友的推荐。因为产品过剩,信息爆炸,我信任我信任的人就好。消费有各种圈子,旅游玩家的圈子,高尔夫球的圈子,身心灵的圈子,潜水的圈子……消费正在圈子化。

职场也是一样的啊。

在中高端招聘市场,近40%的职场人的招聘都是通过熟人转介而成,这个数字还在增加。今天的职场,越往上越是个江湖。

朋友公司要招产品经理,通过猎头找到一位腾讯的产品经理,但老板不够满意——腾讯的产品很厉害,但是腾讯产品也太多了,具体是什么产品,做过些什么?做的怎么样?他不是互联网人士,短期聊也聊不出来。

最后他的招聘过程是这样的——发朋友圈求助,被朋友拉进一个产品经理的群,认识了群主,通过群主推荐找到了合适的人。朋友-圈子意见领袖-朋友 ,这就是圈子的链接方式。

一位姐们R是澳洲华人圈里很成功的理财规划师,操盘过10亿,她有一个本来读会计专业→通过教孩子钢琴→打入了澳洲的富人圈的故事。她的理财水平不算一流,但是见过就知道,她是个张罗圈子的高手,大家都信任她。

其实越是新出现、快速变化、缺乏明确标准的职业,圈子越重要,因为难以评估,所以主要靠人品——艺术、投资、金融、咨询,电影、同传、创业……你走近看,都是一个个的圈子。

你以前总以为,年薪100万的圈子的最LOW的人都比年薪10万圈子里的人能力高,但是当你真正进入,你才会发现其实每个圈子里牛人的水平相若,烂人也是。真正区分他们的,不是能力,而是圈子的不同。

这叫不叫公平竞争?其实也挺公平的,因为混圈子也是一种能力。

圈子不仅仅是同行同业,我很多HR朋友常常会想从新精英学员里招人,就是因为他们信任这个圈子。同行、同业、同事、同学、同居……这都是圈子。

能力

当同一个圈子有很多人,靠什么?靠能力。

这个不用多说了,你需要在圈子里面持续的展现能力,输出内容。逐渐大家会理解你。圈子是能力的放大器——如果强,你会比以前更强,如果弱——你也会迅速被不看好。

所以请注意,你不需要是行业内能力最好的,你只需要在圈子里是能力最好的就行。

所以如果能力不是业内第一,你可以不断缩小或者换圈子并成为其中某个细分第一,比如说“教育圈里最懂在线教学运营的人”,就比“运营高手”更是个有说服力的定位。

特色

当圈子和能力一定,你需要找到和放大自己“让人讨喜的特色”——嘴贫的再贱点儿,轻松的逗比点儿,严肃的极客点儿,屌丝的再鸡血点儿;在这个情感消费升级的年代,最大的风险,是大家把你当个毫无特色的好工具。

当面目模糊的专业人士太多——人们就只记得住有特色的人,并与其中认同的人互动。

所以。

醒!醒!吧!

别再整天想搞死你的老板,关注圈子、能力和特色让你更值钱。

好,回到后台那个问题——

假如我就是一个微信小编,你有什么招数提高自己身价?

第一是进入优质圈子——建议你从网络和线下靠近那些你业内身价比你高,比你优秀的人。而不是你公司接触最多的人。从身价来说,同事圈并不是最好的圈子。比如说应该参加业内的课程、参加各种牛人发起的联盟,没事和高手混个活动,用同学圈进入同行圈;进入自己产品的领域的圈子,进入同业圈;在大点儿,做好自己的号,形成粉丝圈。

第二是基于优势提高能力——在圈子里你很快会对比周围,发现自己的优劣势——比如说标题起的好,有人对外合作做的好,有人则特别会搞定作者……抓住一点,做到极致。

第三是持续输出自己的讨喜的一面,以文字、行为、作品和任何方式。

以前——职场是一座山,人人的眼光都看着顶端,想着怎么上去分一杯羹。

现在,地壳运动,

山平了。

看完这篇文字,整个人都不好了,不想上班了?

认真思考下面这些让你升值的问题吧:

你身边接触最多的6个人的身价是多少?

你的能力在业内大概是什么水平?哪一项比较优秀?

你有什么“让人喜欢的特色”?你该如何表达给大众?

以上《古典:一件事有没有用,只有生命知道》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没有职业规划”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