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三)行动胜过态度。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如何改变(三)行动胜过态度》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在成功学中有句话叫做“态度决定命运”,强调心态的重要性。但对于很多人的困境在于,心态往往是日积月累,很难突破的。所以命运也就被羁绊在想改变但无法改变的沮丧和无力感中。

幸好我们看到,另一种反作用力也同样存在,我们称之为“行动决定态度”,或者更完整地说是“行动的改变更能影响态度的改变”。

因为我们对于世界的态度和看法,是以行动、感受和结果为原材料,并不断被我们的大脑编织出来的心智之图,这张图的核心可能是安全感、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感(0-6岁形成基本轮廓),并不断向外扩张。

值得注意的是:

1.这张图并非真实的实景,只是我们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解释;

2.这张图的核心(对世界的态度和基本信念)对整幅图有巨大的影响,但同时又是需要长期持续的努力才能改变的。

3.当新的元素(新的行动和行动引发的觉察)加入,这张图也会发生改变。

关于第1点,在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个人看她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并讲述当时的故事,其中有一张照片是工作人员故意PS合成的,是这个人抱着一个小熊站在迪士尼乐园前拍的照片,于是被试者马上讲出了一个非常感人的,父亲带她去迪士尼的故事。然而真相是,这个人小时候从来没有去过迪士尼,所有的一切都是她编造出来的。

通过类似实验,心理学家看到了很有趣的现象——大脑往往是编造理由的“骗子”,它会创造一些观念以与我们的行动保持一致,让我们的行动不是混乱的和非理性的。我们会将一些潜意识的信息扭曲做出貌似合理化的解释,这就是俗话中“自圆其说”。如果大脑不能创造一个圆满的解释,我们就会感觉自己是分裂的,陷入困惑、后悔、无助感中,对于“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我为什么做这样的事”产生质疑

大脑希望保持它在人身体中的主宰地位,因此它必须证明自己的理性的、有逻辑的、前后一致的。

让行动与观念保持一致,大脑最喜欢做的事情是“给行动找到合理充分的理由”。大脑会通过你的行动来反馈给你,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大脑更加相信你做了什么而不是你说了什么。因为与观念相比,行动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比如今天你想早起,但没有能早起,你可能会安慰自己说“昨晚工作太累了,多睡会有益健康,身体比早起更重要”,如果你一个月说早起都没能早起,你的大脑会解释为“我是一个没有韧性,不能坚持的人”。

当然这并不是真的。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不能坚持,为什么我们会每天坚持刷牙?在那个“不能坚持”背后,或许有很多限制性的信念在作怪。

这些对于现状的貌似合理、实质荒谬的解释,往往会带给你很多错觉——我是这样一个人,我是无法改变的。这些限制性的信念让我们没有动力去行动,去尝试新的可能。

但世界的吊诡之处在于,很多真相、很多答案你需要穿越那些让你无力的信念才能找到,如果你不去行动,单是希望通过在一些书本中找寻真理,你就永远找不到属于你的真正的答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了很多伟大的书,却没有成为伟大的人的原因之一。

真理在身体中,而不是在思想中。所以当你脑中的想法与行动不一致时——就像两个人在拔河——获胜的往往是行动。

举例,如果你希望更加自信,光看“让自己自信的100条法则”而不去练习是没有用的,每天都对自己重复三遍——“我是一个自信的人”也是没有用的。如果你遇到事情就逃避,那么你大脑的解释只能是“我是一个假装自信的人”。

另一种情境,如果你做了很多自信的人会去做的事情,即使你每天对自己说“我不自信”,你的大脑也会告诉你“我是一个自信的人”。

再举一个自己的例子,我一直以为,旅行并不是我的爱好,直到有一天,我被一句话打动“到一个未知的地方发现自己”,然后去了西藏。在海拔5400米的一座无名雪峰上,四周是陡峭的悬崖,积雪没过膝盖,风很大,行走艰难,我们一行四人还是把经幡挂到了雪峰的最高点。在那一刻,我发现我爱上了旅行。我开始对这件事充满了热情。我改变了对旅行的态度。与此类似的是,有很多人说他们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许就是因为没有去行动、去尝试。譬如一个从来没有吃过榴莲的人,你问他:“你喜欢吃榴莲吗?”他很难回答你。因为他从来没有吃过。

所以好消息是,我们可以先通过改变行动来改变我们的态度,而不必等大彻大悟后采取改变,反倒是只有在行动中、在体验中我们会更接近我们的真理。我们可以带着不爽先去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可能我们还未看到它的价值,还不理解它的意义,但当你做过之后,你会自然地收获很多东西。这胜过停留在原地。反之,当你要等到一切确定采取行动,往往黄花菜都凉了。因为你永远会找到一些新的理由说服自己停留在原地——因为在原地是最安全的。

当我们遇到一个女孩想去搭讪的时候,不妨先去行动,哪怕一个微笑——尽管这种异乎寻常的行动让我们觉得自己有点奇怪,甚至有些丢脸,但这就意味着巨大的改变。

改变行动的一小步,是改变态度的一大步。

行动很有效,很快,但它的困难点在于如何开始。有时候逼自己一下是很好的方式,我称之为“把背包扔过墙”;还有一些时候,先从一个非常小的改变开始,也非常有效(在下篇文章中,我们会聊聊“渐变”与“突变”的话题。)

一个跟你的价值观相链接的好问题可以让你更快地做决断,比如对于一个渴望获得自信的人来说,他可以在做任何事之前问自己:“哪种做法会提升我的自信?哪种选择会降低我的自信?”这种即时的收益——“自信的提升”,会驱动我们勇敢向前。

在新精英的咨询案例中,对于那些需要计划周全才愿意去行动的人来说。我的建议是,行动能够增加成功的概率。很多事情不能成功,并非在我们行动之前没有计划,而是在计划之前没有行动——没有尝试我们就无法获得进一步的信息,进而无法做出合理的计划。

所以,

如果你有勇气,就带着勇气去行动;

如果你有犹豫,就带着犹豫去行动;

如果你有恐惧,就带着恐惧去行动;

如果你有迷茫,就带着迷茫去行动;

如果你一无所有,恭喜你,那你还怕什么,任何行动都会通向比现在更美好的可能。

行动中自然有天赐的勇气和智慧。

延伸阅读

职场生涯如何改变?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很多职场朋友可能对自己的工作现状不是很满意,甚至有辞职的想法。那么,职场生涯如何改变呢?

第一,选定生活方式。马克透露了自己50年前的一段经历:当时,他和奶奶到了一片海滩。他迫不及待地扑进大海,奶奶则一点一点地向水中迈进。她撩起水,先撩向胳臂,又撩向身体的其他部位。奶奶在适应水温的变化。马克瞬间就做成的事情,奶奶却似乎用了整整一生。故事包含了许多内容。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给自己的未来增加保险系数。下水之前,你先要清楚自己会遇到什么,以便在事情来临时胸有成竹,而且有逃脱的方法。做出改变生活的积极决定之前,你需要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权衡选择的利弊。

第二,保证家庭第一。1984年,参议员保罗。桑切斯被诊断出患了淋巴癌。为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一些,他放弃了名望甚高的工作。正像一位睿智的朋友所说,“没有人希望临终前在办公室度过更多的时光”。你可以挣得生活所需,解决财务上的问题--甚至富裕繁荣--但并不一定就要你去扮演工作狂:没有时间去玩玩游戏、修缮篱笆,或者停下脚步嗅一下玫瑰的芳香。总之,无论是传统家庭还是现代家庭,家庭的意义都跳不开同样的意义:一家人相聚相守,让生命繁衍下去。

第三,养成创业习性。想获得成功,你就要养成创业的习性:多才多艺、灵活自如、善于推销自己、精于个人理财、排定事情的优先顺序,而且时刻准备着弃职而去。今天的员工需要有跳槽的心理准备。平均来说,跳槽常常是4到8年一次。然而可能你每一个所在的公司都不能达到你真正的满意,这样,你可以选择创业啊,自己当自己的老板。首先,将你的创业念头付诸实施前,先经营一两项小产业,对你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历练。它对你的起步、经营、经验积累都有很大帮助。我们把它看作你手中的“王牌”。你可能因为喜欢手中的“王牌”而辞掉工作,也可能为工作的转换做好各种准备。

第四,节省每一分钱。也许你不相信,节省小钱是值得的。小钱虽小,增加的速度却很快。假如每天你都成二倍地往储蓄罐里丢硬币(第二天,两个;第三天,四个,八个;一直持续下去),到月底,你的储蓄罐将昂贵无比,因为,里面已经是500万美元--5亿分的硬币。随手节省几分的硬币,能给你带来多么巨大的财富。如果我们充分运用积攒的每一分钱--我们照样可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和心中广博的欲望。

第五,投资你的债务。有一则故事到处流传:当声名浪藉的威利被问到为什么要抢劫银行时,他回答道:“因为这里有钱。”威利可能是个恶棍,但不是个笨蛋。他选对了目标。不过如能够到银行里投资,而不是到这里抢劫,事情当然会好些。负债相当于财务上的俄罗斯轮盘赌--枪膛里上满了子弹!你永远不知道,哪一天失业、医疗危机、离婚,甚至漏雨的屋顶,就会引发你的财务危机。所以,让债务降到最低是最明智的做法--还有另外一个理由:你可以为自己省下一大笔财富。

第六,规划理财前景。假定你的财产没有巨大的增加、工作生涯中也没有什么一流的投资,但你仍将挣到一笔财产。比如说你和爱人都年方25岁,你们家的收入和普通的美国家庭一样---每年挣到最新估计的数字54910美元。如果你们二人都工作到65岁,即使你们的收入从不增加,也没有过分的生活费用,到头来,你们的收入将超过200万美元。如果你的薪水以3%的比例逐年增长,最后你的收入将超过400万美元。还说什么呢?你成了百万富翁。那么,你如何利用这些钱呢?听任它点点流失,还是善加利用?最好的理财设计师,是你自己。

从家庭到工作,再到理财,一条龙的计划好了,按照自己的策略去做,还愁自己职场不会如一吗?凡事有章可循,按部就班地来,成功、致富都能实现了。

如何改变(一):允许为人


如果问我在积极心理学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我想是“允许自己生而为人”。

“允许为人”是要看到自己不是“神”——这一点大家虽然嘴上不说,但很多人在潜意识中都会用“神”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比如“不能犯错”、“不许失败”、“不要痛苦”等等。

“允许为人”是回到生命的原点,接纳自己是一个“人”——是人就会犯错,就会有弱点,就会失败,就会痛苦,同时我们也会在犯错中成长,在失败中学到经验——这些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我”,并让生命完整。

所以,“允许为人”是一种最本质的“自我接纳”。

这种接纳,不是不思进取,而恰恰是改变的前提。

当我们陷入自责、抱怨、或内心冲突中时,精力都花在内耗上,就难有力量做出真正的改变。

我在大学求学的四年间,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当时我觉得自己没有进入感兴趣的专业,成绩也不出众,又陷入令人煎熬的暗恋中。那时候的我,缺乏自信,看不到未来,内心焦虑到在睡觉时也经常眉头紧锁。为了逃避让我不爽的现实,我会经常翘课,寄托于游戏、网聊和武侠小说中。金梁古温黄的小说,大多都是在那个时候囫囵吞枣看完了的。

那时候的我,很不能接纳自己,但又无法做出改变。

毕业后,我进入了广告圈。很长时间我无法接纳过去的经历,甚至不愿怎么回想起它,因为每当想起时,总会无法原谅自己在当时不敢面对现实,没有为自己的梦想做点什么。

即使到今天,我也还远远未达到对自己完全接纳的状态——当然,要比过去好得多。要做到完全接纳,这需要更长时间的努力。那么,就让我先接纳自己当下还未能完全接纳的状态。

不知道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是否也会为过去一些愚蠢的行动和错误的决定耿耿于怀,内心中有这样的对话——“我当时怎么那么傻,要是……就好了。”你无法原谅那个过去的自己。

有没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接纳自己?

上面我们说过,不能自我接纳意味着内心的冲突——“我”不能接纳“自己”,就像内心中有两个小人在对话,“我”是指责者,代表情绪是不满和愤怒的情绪;而“自己”是那个犯错的孩子,代表的是委屈、内疚、不满等。不接纳,有可能是因为各种情绪缠绕在你的大脑中,剪不断、理还乱,或是某些情绪被压抑了,你没有允许自己表达出来,比如委屈、内疚等。所以你被卡在了自己的情绪中,无法走出来。

下面这个“自我对话”的练习,是我这两年发现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它可以让你跟过去的自己达成和解,它也同样适用于解决其他的自我指责。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出现一些情绪,如痛苦、悲伤、愤怒等等,这是很自然的,而且是很好的。你会发现,有一些未曾觉察的情绪会浮出水面。

好的,我们开始。这个练习大概需要10-20分钟时间,在做这个练习之前,最好找到一个安静的,不被打扰的环境,能让你的情绪自由地表达出来。

1. 准备1张白纸、1只笔。

2. 选择一件让你后悔的、一直耿耿于怀的、无法接纳自己的事情。把它写在这张白纸的顶部中央。比如:“我不能接纳自己在大学时没有努力”。

3. 在白纸中间画一条竖线。左边和右边,代表两个自己的内心对话。左边可以写下现在的自己,右边是过去那个时候的自己,比如对我来说,左边是32岁的自己,右边是18岁的自己。

4. 让内心中的两个“我”在纸上大吵一架。象辩论赛一样,让左边和右边以第二人称“你”的方式依次发言,可以由现在的自己开始。比如:32岁的我会指责18岁的自己说“你那个时候为什么不努力,害我现在混得不好!”而18岁的自己会回应:“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么做,我不喜欢那个专业,我没有办法逼自己。”然后32岁的自己又会接着说:“你不是有一些梦想吗?为什么不为自己的梦想做一些事情?”然后……

5. 一直这样辩论下去,直到双方达成和解。你可以让两个自己分别送给对方一句话。

在这个练习的最后,你会与自己和解,并非感受到对自己的爱。

最后,你还可以做出一个关于你生活的新的决定,并把它写成一句咒语,用来提醒自己。比如对于我来说,这句话是——不管过去如何,我可以重新设计我的人生!

注:如果大家在做这个练习中有所收获,可以把你的感受发给我。祝每个人都更加爱自己!

如何改变(四)觉察模式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为什么我们不愿意长大?

为什么我们会追求自由而逃避责任?

为什么我们总会在同一个地方反复跌倒?

为什么我们会在不同的关系中演绎相同的情节?

为什么我们做得不错,却一点都不开心?

在成长为新精英职业生涯规划师和舞动治疗师的过程中,我越来越看到一个人童年及原生家庭对他心智模式的深刻影响,不仅在职业中,更在生命中的每个方面。

当 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通过跟父母的互动,开始形成对世界的假设(这个世界是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发展我们的自我价值感(我是有价值的吗?我有资格获得生命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吗?)和自信(我是有能力的吗?我可以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吗?),选择应对负面事件的方式(逃避、背负、隔离,还是转化?),这就是我们 最早的心灵地图。在这个地图中,还有童年的创伤和未完成事件。

这种影响是习焉不察但影响深远的,如果缺少觉察,它将会让我们应对新的情境中遇到挑战。

改变是困难的,最困难的是改变心智模式;改变又是容易的,当我们能够开始觉察的时候,我们会对自己更加接纳,对过去更加释然。(我们常常能够原谅别人,却很难放过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变已经发生了。

以下是我自己的例子。当我写出这些的时候,我发现许多以为无足轻重的童年经历,是那么鲜活生动、历历在目,象一条长河延伸至今。

我的关键词:内向、笨拙、逃避、助人与理想主义

“人生而孤独”

我在山西省临汾地区一个农村出生,出生在阴历10月,初冬时节。

我的父母都是民办教师,父亲教小学语文,母亲教小学数学。

刚 出生的时候,听母亲说,我是由大姨和一个保姆(母亲的一个学生)带大的。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样,让我后来对世界缺乏太多安全感。母亲说我小时候很安静,只要往脸上盖一块手帕就可以睡着。(现在回想起来,我不知道,那时候小小的、无力的我,是真的安静,还是对这个世界失望了呢?)

在我上三年级之前,因为父母职业转换的原因,我三次转学,每次总是跟小伙伴们刚熟悉就分开,当时觉得没什么。前段时间,看到一位国外心理学家所说的 “frequently mover”。我才醒悟,这对我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三年级时我们家办了“农转非”,从农村户口转到城市户口。我记得是我跟母亲先搬回县城,然后才是父亲。那时候母亲没有时间照顾我,于是把我寄养在姑姑家。但是姑姑上班也很忙,没空管我,当时我记得天天吃泡面,那个时候还叫干吃面。

我7岁的时候,我妹妹出生了,当时一家四口挤在一间十几平米的房子里。后来搬了新家,是单位分的房子,我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那时候我15岁。那时只要家里来了客人,我就会躲进自己的卧室看书,所以很长时间在人际交往方面一直很差。

当我把这些串连起来,我的感受是:小时候的“安静”以及被寄养的经历,包括经常转学,这些都形成了我性格中的孤独感。

“创造力”与“文字之美”

父亲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一位能工巧匠。他性格比较内向,但自学了电工、木工、摄影,还会理发,象棋、乒乓球也很厉害,字也写得漂亮。

他曾经是学校的兼职电工,我们家的家具是他指导小工打制的,他自己还做过一个冲洗胶卷的暗房。小时候我的头发都是父亲理的,但他没有教过我象棋和乒乓球,这两样是我跟表哥学的。

我觉得他在这方面象一个超人,现在知道这个叫做创造力。如果在文艺复兴时代,应该是达芬奇式的多才人物;如果放在今天,也算得上是才子了。可能因为这个,他对于我是否聪明特别关注。

3、4岁的时候,父亲教我唐诗,我几乎一遍就能记住,虽然不解其意。于是父亲会经常把我放在肩头,去朋友家炫耀。

小 学一二年级时,父亲教我练字,那时候是被称为“四线三格”的作业本,我写字很用力,所以一般的铅笔往往写两个字就会折断。于是父亲会赶集的时候给我带回来 比较坚硬的2H铅笔。当时为了练字,我右手中指被磨出了泡,然后又磨出了茧。因为努力,字写得还不错,后来父亲提起时,还深以为傲。

我对文学的兴趣,对文字之美的喜欢,似乎就是在那个时候种下的种子。

我感觉,将“创造力”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在潜意识受到父亲影响的。

“害怕犯错”、“追求自由”与“逃避责任”

我 5、6岁的时候,父亲对我的管教开始严格起来。我记得一年级的时候,我不知道是因为记性差还是不上心,经常丢三落四,弄丢自己的笔,家里的钥匙,以及别人的东西。为此没少挨父亲骂。我直到今天还有一些纳闷,为什么我总丢三落四。(或许这跟我小时候没有养成“间接”的内驱力有关。)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次同学来我们家让我赔东西。我怕父亲责骂,闷头装睡。我以为这样就可以不用直面父亲的训斥。当父亲在院子里骂我的时候,我始终不敢睁开眼睛。

这似乎是一个我后来面对人生方式的隐喻。

小学之前,我一直在父母身边,受到他们的管束,没有自由过。

而到初中,我觉得终于没人管我了,于是象出笼的小鸟,开始逃课,整天打乒乓球,租小说看,装病翘课,成绩一落千丈。

童年的经历,让我特别追求自由而逃避责任。或者说,而在自由未满之前,不愿意承担别人强加于我的责任。我想这会跟我小时候家庭的管教和约束有关。

那时候我学习不好,又不擅处理日常生活,笨手笨脚,经常遭到父亲责骂——小到身体的姿势、吃饭是发出的声音、擤鼻涕的方式、洗碗的顺序等等。反正就是看我不顺眼。

如果稍犯错,更是马上就会遭到各种责骂和批评。我害怕犯错,同时,要时刻提防突如其来的责骂,小心翼翼确保每件事不要做错,这也让我的身体总是处于紧张而非放松的状态——而这让我做事更加笨拙,不能轻松地尝试。

那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是个笨拙的人,个子低,学习又不好,人际交往能力又差,简直一无是处。在那个时候,我觉得人生是一场苦役。

我觉得因为父亲对我一直是责骂的多而夸奖的少,所以我特别看重他人的认可,同时对他人的批评也很敏感。

除了看重他人认可外,我也形成了逃避挑战的模式。

我对自己说:“既然做什么都是错,犯了错就会被责骂,那我就不做好了。”于是我开始逃避那些我不擅长的领域,只呆在自己的安全区中。有时候我觉得,我的人生没有真正的青春期或者叛逆期。我一直在逃避我担心的,却没有勇敢追求我想要的。

“怕犯错于是不做”——这也影响到我对爱情、对人际关系的态度,让我很长时间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所以我会分别在高中的大学暗恋两个女孩,而且每个都长达三四年之久。

“不求人”与“助人”

从小学起,我的印象是,每当向父亲求助的时候,他也总要先训斥我一顿,很多时候也不提供具体的支持。这让我觉得“别对世界有太多要求,那是没用的,你只能靠自己”。

所以我一直很难请求别人帮助,也很少对别人说自己内心的感受,很多事情宁可闷在心里。因为你对别人不抱期望,你就不会那么失望。

而另外一面,我很喜欢帮助别人,因为我能感受到支持一个人对他是多么重要。另外,帮助别人也让我觉得自己“被需要”。

“江湖”与“童话”

小时候,父亲偶尔会买小人书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清末民初“神鞭”的故事,那时候让我对武侠就产生了向往之情。

那时的村子叫做天马村,村里的学校叫做“天马小学”。学校里有位体育老师叫王为民,据说是少林寺俗家弟子。父亲说我那时跟他学过拳,但我的印象很模糊。现在我的相册中,还有一些我自己的“宗师style”的照片。

小时候虽然喜欢舞拳弄棒,但其实非常胆小(或许是从小缺少安全感的原因),是和平主义者,那时候我的口头禅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当时只是觉得做一个行侠仗义的大侠,而且可以帮助别人,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在姑姑家的那段时间,我第一次看《童话大王》,那个帮孩子们说话的郑渊洁叔叔。郑渊洁是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一位作家,他不仅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丰富的、多彩的、充满了乐趣和冒险的童话世界,更说出了很多孩子们的心里话。

上 了小学四年级,我越来越沉迷于书的世界中,《童话大王》是每月必看的,那时候是五毛钱一本,此外还有《故事大王》、《故事世界》、《故事家》,来者不拒。我看的第一本武侠小说是父亲从后来的单位——职业中学图书馆给我借的,名字叫《鸟尽弓藏》。回想起来,小时候父亲就鼓励我看书。然后我迷上了武侠的虚幻世界。然后又被父亲勒令要好好学习,不许看小说。我只好偷偷把小说藏起来看。

这些大概是我的理想主义的雏形。

“公平”与“平等”

父亲喜欢抽烟,所以我小时候经常咳嗽,他会斥责我说,不许咳嗽。我勒个去!我觉得特别委屈和愤怒,因为咳嗽是他造成的,反而来怪我。我觉得这特别的不公平,但又觉得自己的力量无法跟他对抗,就把话咽回肚子里。

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一些调皮的同学,也有一些成绩差和被欺负的同学。

我特别喜欢我特别不希望有自己高高在上的感觉,也不希望去仰视别人。我希望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公平的。对于弱小的人,我愿意俯身,对于强大的人,我不喜欢仰视。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我更喜欢咨询而非培训的原因之一。

“好人”、“不爱钱”和“对亲密关系的恐惧”

在那段时间,父母经常会因为一些跟亲戚的经济纠纷吵架,妹妹在旁边哭,而我不知道做什么好,内心中充满了恐惧。当时我应对这种恐惧的方式是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把这种恐惧隔离掉。

这让我特别追求和谐而害怕冲突,并影响到未来我好几次的职业决策。我会为了感情而不敢追求自己应得的利益;我的潜意识中觉得,钱是引发冲突的重要来源。比如,我更喜欢有人情味的小公司,而没有主动追求进入大平台的机会。

在朋友交往中,我愿意支持弱小者而非强大者,我愿意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在情感经历中,这也让我经常被喜欢的女生发“好人卡”。

我对于亲密关系有一种潜意识中的不确定感;我容易在恋爱的某个阶段止步,或者进一步退半步。

今天,改变在发生

虽然不愿承认,但是的确,我受父亲的影响很大,他是我关于这个世界上男人应该是什么的第一面镜子。我对他的很多缺点不以为然,然而今天看起来,我有很多象他的地方。最明显的是正直和内向。

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的原因,我跟父母的关系一直是比较疏远的,礼貌但不亲密。我觉得在我的内心中,藏着很多委屈和对父亲的愤怒,这也让我内心中对他们的爱很难流露出来。

有人说,我们跟世界的关系本质上都是我们跟自己的关系。我特别认同,同时我想再补充一句,我们跟自己的关系,本质上都是我们跟父母的关系——他们是我们对于男人、女人、关系的第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我们以为世界就应该是这样的。

这 面镜子也在改变,近几年,父母学会了上网。近几年,母亲跟我沟通的方式更加的柔和和接纳,她虽然不太了解我的想法,但总是愿意探询和尊重。父亲也在发生改变,他努力地改变跟我沟通的方式,甚至会晚上睡不着给我写一封长信,会因为思念我而哭。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次他亲口对我说:“你小的时候我还很年轻,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对你做了很多错事。”

以上是我对自己人生的感受和反思,这篇文章写了很久,修改了很多遍,这个过程让我对自己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能够接纳自己。

推荐大家也来一起做这个练习——写下你过去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并思考它对你的影响。在这个练习之后,下一篇我们会继续谈谈,如何改变模式。

如果你希望更加接纳自己,或者你希望有所改变,就请进入你的内心,你浩浩汤汤的人生故事中,去寻找为什么你成为今天的你的答案吧!

“职场拖延症”到底该如何改变?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总会有那么些时候,我们习惯于会在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上的选择拖延再拖延,但是你不清楚的是,这样的拖延症反而会在悄无声息之中毁掉你,让你从一个高效状态变成低效状态,从而归为平庸,总是把事情拖到最后时刻完成,久而久之,你就会不由自主的感到恐慌,产生焦虑,对自己各方面产生不自信,而后面对事情更加犹豫,拖延症愈加严重,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或许你会为自己的“职场拖延症”找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自己对工作要求高,想要更加完美,所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构想;对自己过于自信,导致错估了完成该项事务所需的时间;其他琐事太多,干扰了了自己的完成进度等,但是对于一个真正想成功的人来说,这些只是“借口”而不是“理由”。

那么“职场拖延症”到底该如何改变呢?在这里,编辑为您整理总结了几种方法,看完之后不妨试一试哦。

1、试试非常经典的“番茄工作法”

意大利的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在1992年发明了一种处理拖延症或番茄工作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把工作时间划分成多个“番茄时间”。“番茄时间”由两个部分组成:25分钟的工作学习时间和5分钟的休息时间。

在进行了25分钟的工作后,就代表着你已经完成了一段“番茄工作时间”。经过短暂的休整,然后继续工作一直到完成你的第二个“番茄时间”,而工作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请记住,“番茄工作法”的终极奥义就是专注!

2、给自己一个可以看得见的奖励

今天的事,应该在今天完成,千万不要想着可以拖到明天,在拖延中你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其实足以让你把那件事情做好。如若自己总是忍不住就想找个借口拖延工作,建议你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可见的奖励,比如坚持一个星期没有拖延,就允许自己吃上一顿最喜欢吃的美食,以激励和帮助你克服“拖延症”。

3、把一切阻碍工作效率的事全部搁置一边

在开始进入工作状态之前,让我们把那些也许会干扰到我们工作和会促使我们忍不住“拖延”的一切事物都抛掷一边。把办公桌收拾干净,一切与工作无关的东西全部收起来,避免自己分心;可以把手机放进抽屉里,把网页、音乐统统关闭,让自己在一段时间内专心的专注于手头的工作任务当中。

4、实在忍不住拖延的时候想想你的老板和同事

在你又想掏出手机翻翻朋友圈的时候,不妨先想想你的老板,没有那位老板愿意长期忍受工作拖拉的员工,如若你要想在职场中顺利前进,最实际的方法就是让手中的工作及时消化,不要让老板在心里给你贴上“效率低、懒散、能力差”的标签;再想想你的同事,大部分的时候我们的工作总是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需要互相配合和支持,试想一下,假如老是因为你的拖延而造成整个团队工作的延误,你的同事该有多讨厌你。

其实小编分享的方法再多,最终的结果还是看你要怎样去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职场人士,那么此刻开始你就需要想办法和“职场拖延症”说再见吧,相信你一定能够自己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如何改变你的职业生涯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如何改变你的职业生涯

秘密一:选定生活方式

马克记得50年前的一段经历。当时,他和奶奶到了一片海滩。他迫不及待地扑进大海,奶奶则一点一点地向水中迈进。她撩起水,先撩向胳臂,又撩向身体的其他部位。奶奶在适应水温的变化。

马克瞬间就做成的事情,奶奶却似乎用了整整一生。

故事包含了许多内容。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给自己的未来增加保险系数。下水之前,你先要清楚自己会遇到什么,以便在事情来临时胸有成竹,而且有逃脱的方法。做出改变生活的积极决定之前,你需要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权衡选择的利弊。

秘密二:保证家庭第一

1984年,参议员保罗桑切斯被诊断出患了淋巴癌。为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一些,他放弃了名望甚高的工作。正像一位睿智的朋友所说,没有人希望临终前在办公室度过更多的时光。你可以挣得生活所需,解决财务上的问题甚至富裕繁荣但并不一定就要你去扮演工作狂:没有时间去玩玩游戏、修缮篱笆,或者停下脚步嗅一下玫瑰的芳香。

总之,无论是传统家庭还是现代家庭,家庭的意义都跳不开同样的意义:一家人相聚相守,让生命繁衍下去。

秘密三:养成创业习性

想获得成功,你就要养成创业的习性:多才多艺、灵活自如、善于推销自己、精于个人理财、排定事情的优先顺序,而且时刻准备着弃职而去。今天的员工需要有跳槽的心理准备。平均来说,跳槽常常是4到8年一次。

将你的创业念头付诸实施前,先经营一两项小产业,对你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历练。它对你的起步、经营、经验积累都有很大帮助。我们把它看作你手中的王牌。你可能因为喜欢手中的王牌而辞掉工作,也可能为工作的转换做好各种准备。

秘密四:节省每一分钱

也许你不相信,节省小钱是值得的。小钱虽小,增加的速度却很快。假如每天你都成二倍地往储蓄罐里丢硬币(第二天,两个;第三天,四个,八个;一直持续下去),到月底,你的储蓄罐将昂贵无比,因为,里面已经是500万美元5亿分的硬币。随手节省几分的硬币,能给你带来多么巨大的财富。

秘密五:规划理财前景

假定你的财产没有巨大的增加、工作生涯中也没有什么一流的投资,但你仍将挣到一笔财产。比如说你和爱人都年方25岁,你们家的收入和普通的美国家庭一样每年挣到最新估计的数字54910美元。如果你们二人都工作到65岁,即使你们的收入从不增加,也没有过分的生活费用,到头来,你们的收入将超过200万美元。如果你的薪水以3%的比例逐年增长,最后你的收入将超过400万美元。还说什么呢?你成了百万富翁。

那么,你如何利用这些钱呢?听任它点点流失,还是善加利用?最好的理财设计师,是你自己。

抱怨其实是拒绝行动


爱抱怨的人,从来都是行动的侏儒。他们眼高手低,抱着“怀才不遇”的心态,总是满腹牢骚,时常激烈地批评别人,总是自怨自艾,一副郁郁不得志的样子。

抱怨其实是拒绝行动

有一位职业咨询师发现,失业者普遍都是充满了抱怨:要么怪环境不好,要么怪老板有眼无珠,却从来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位咨询师在与失业者们交流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10个失业者中,至少有9个人是喜欢批评过去的上司和同事的,而几乎没有人承认主要问题也许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是自己的失职造成的这种结果。

其实,正是抱怨的恶习,使他们失去了责任感和行动能力,他们好像只对寻找不利因素感兴趣,而从来不去设法改变现状。正因为如此,使得他们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

上班迟到,谁都会抱怨说:! “又堵车了,城市的交通简直是太糟糕了”,“我没在地铁上得到的,我也没办法,中国的人口是更”

没有完成任务的,有人会抱怨:“市场已经改变了,这个人无法控制。” “领导安排的不合理的工作,我是人的工作量相当于三个人”或“其他部门没有。有,我必须先等他们。”

如果他们考试不及格,他们会说:“提出问题的人是一个纯粹的变态。如果他们被解雇了,他们会说,”肯定有人背着我穿鞋。也许是我们办公室的人。”

这样的投诉,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很多。事实上,他们已经做了自己失败的“炒作”,有可能是一些正确的,但绝大多数是没有根据的借口了。

人们喜欢抱怨,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做法是说服自己:我的失败是由别人造成的,而那些谁成功只是幸运的是没有超过自己。

为自己创造这样一个信念,真的可以让你脆弱的心灵暂时得到安慰..但这样的“止痛药”会像毒品一样让人上瘾,养成抱怨的习惯,从不找自己的理由。抱怨,对于那些在精神上和行动上都站不起来的人来说,可能会像轮椅一样工作,坐得够久,甚至会忘记如何走路。

经过简单的回顾和分析,就会知道,从一个人的“好”的抱怨,直到行动能力完全丧失的发现,在一般情况下,这样几个步骤,我们不妨来控制它。

第一步:起初,抱怨的人倾向于情绪化工作。他们本来可能很有天赋,但坏情绪会限制他们的创造力,渐渐地,他们在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他们越来越不知所措。

第二步:随着他们的表现下降,他们变得更加无聊,不那么负责和热情。这样,就容易在工作中犯小错误,难免引起领导的批评。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抱怨,理由似乎越来越充分。过去的抱怨可能大多集中在“工作太多,老板如何分配我比其他人更多的工作,以及为什么我总是加班”等问题上。而且随着他们越来越不受领导人欢迎,抱怨的内容也变得情绪化,不那么理性,他们把别人当成自己失败的替罪羊,比如“公司是真正的恶人,领导没有眼睛”等等。

第三步:如果处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就算不被辞退,也难以在本职工作上有什么出息。这个时候,人们往往进一步寻求“精神毒品”的帮助。每天消极怠工不说,有空就张嘴责怪他人,不仅责怪上司、责怪社会,还时常酸溜溜地在背后讽刺那些努力工作、取得成绩的同事。

到这个地步,如果还意识不到:抱怨正是自己失败的“罪魁祸首”的话,这人恐怕一辈子也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这么倒霉”,也就不可能有改变现状的任何行动了。抱怨造成的恶性循环,就是这样使一个人失去了改变现实的能力。

在现有的资源下行动


小莹是我的来询者,和很多来咨询的人一样,她想去外企工作,她想让自己的英语水平再好一点。于是满街都贴着的某街英语和某孚英语的广告跳入她的脑海,她想起来海报上看起来很自信和老外手绑在一起的 那个姑娘,她觉得这种和老外一对一学英语方式应该很不错,能提升她的英语水平。然后,她就郁闷了。因为她从课程顾问那里打听到英语培训的费用非常高,14 个月要2万多,她根本拿不出这些钱来。她跟我抱怨说,现在的培训都好贵啊,我现在没有钱,那我到底是应该先去培训英语还是先换份工作稳定了再来学英语?她觉得她不换工作,她就赚不了那么多钱,没钱她就学不了英语,英语提升不了她就换不了好工作。于是,她陷入一个死循环。她焦虑地问我,她到底该怎么做。

其 实不单小莹有这样的困惑,好多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会遇到。当我们想做一个事情的时候,有一个解决方案就会跳出来,然后我们一权衡,发现不是缺钱就是缺时间要不就是缺精力,反正这个解决方案就是不行。然后就开始纠结,那我这个事情还做不做了?做吧,看起来实现不了,因为方法行不通嘛;不做吧,我又想办成这个 事儿,不做难受。

说到这里可能好多人都会说,那换个方法不就行了。没错,道理就是这么简单,这条路行不通就换一条路嘛。但为什么这么 简单的道理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好多人都会执着于那个不能成功的方法,围绕这个困惑兜圈子呢?因为我们的大脑有个“未完成”意志,对于一个未完成的事件有着执 着的想实现的“程序”,就拼了命地想把这个方法变成可实现,而忽略了那个背后的目标。要知道,你的方法都是为了实现那个目标的,请牢记这一点。

当 我们把目光盯准在目标上的时候,问题似乎好办多了。拿小莹的事情来说,她的目标是想提升英语水平。那么,花钱去培训只是一种解决方案,一定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提升英语水平,比如去英语角,比如看美剧学英文,再比如手机上有很多应用是可以进行英语听说训练的,坐地铁或是等车的时候都可以利用起来看英语小短 文。每天这样小段时间的积累起来也是很有效果的。其实,我想说的是,当你的资源不够支撑到你的时候,换个角度,看看现有的资源哪些可以支持到你实现你的目标,学会在现有的资源下行动更为重要。

最后小莹和我一起制定了一个不花钱就能提高英文水平的方案,她列出了每天行动计划,并找了合租的姐妹做监督。她跟我说,其实新制定的方案似乎比去英语培训更适合她,更灵活了。

职业态度决定敬业强度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职业态度决定敬业强度》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态度是我们语言中最重要的词汇,它作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一个人的私生活和职业生活。来自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成功中,积极、主动、努力、毅力、乐观、信心、爱心、责任心……这些积极的态度因素占80%左右。无论你选择何种领域的工作,成功的基础都是你的态度,也可以这么说:态度决定结果。

职业态度决定敬业强度

对待工作的态度,是一个道德问题 - 道德。有些员工总是认为工作只是为公司,但并没有得到自己的利益多了,因为没有利益来要求自己,以应付它随随便便做到了。如果一个人很好地开展工作,他们会去的指挥官,谁找到其他工作的公信力,做其他事就没有信用了。如果你做一个严肃的工作,往往有更好的完成更多的任务等待工作给他做,这是健康的发展,因此具有较高的声誉和业绩!

一项调查显示,学历不是招聘的首要考虑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新员工的态度是正确的。大多数雇主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公司在雇用员工方面的最高优先事项,其次是具有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员工。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丽贝特·博伊尔人说:“雇用一家公司的标准是专业性。我认为工作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在这个世界上是否有生存的权利取决于他是否能认真对待工作。一个公司给一个人一份工作,实际上给一个人一个生存的机会,如果它认真地对待这个机会,它将是值得公司对待的。毫无疑问,工作态度一直被视为组织选拔人才的第一标准。

这是一个敬业的专业态度,也是高性能的职业道德。一个人没有敬业精神,即使它不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接受的能力;相对较弱,但与人民的敬业精神能够逐步找到自己的舞台剧,并一步实现自身的价值,更可能最后的人成为广受尊敬。专业化强度取决于一个人的专业态度。在我国,人们不分等级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专业一致,人们对体力劳动者的工作从事社会服务非常推崇。这种敬业精神可以在机场,酒店,商店等公共场所随时可以看到。在机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女性穿着工作服机场一些年轻漂亮,在地面精心清洗,从他们的脸上看不到任何的自卑感表达。在饭店用餐,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当你的饮料,热情和友好的女服务员用完马上问你:你想,他们都在不断变化的菜肴吃饭的另一个茶杯,擦桌子用餐完毕后,又温暖的手?

不管我们做什么工作,不管理想有多远,第一件事就是把工作做好。 即使是很普通的人,也应该有很强的专业精神。 加州马克西姆酒店的一个老服务员,我经常在那里工作,当了40多年的服务员,但他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以至于他认为没有受过任何高等教育,也能满足于这份工作。 他自己的心态很平静,他做事很热情,他做事很好,很专业。

小改变实现大目标


第三部分,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环境分析、例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等。感谢您阅读《小改变实现大目标》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今年我在制定新年计划的时候,做了一点小小的改变。这个改变也许也会对你有益。

你今年有哪些目标?还记得吗?

还能想起去年年终和新年夜你承诺要做到的那些事吗?现在今年已经过去近一半,正是评估你进展的好时机,当然,也是尝试做出一些改变的好时机。

一年的结尾总能给我们新的希望。随处可见激励人心的文章,告诉我们该如何为新年设立新目标。作为一个教练,其实我很不擅长这类事情,但是就像你们一样,我也有我的年度计划。过去这些年我都会列一个“我最想做的十件事”清单。老实说,那些愿望往往过于不切实际,最终当它们无法实现的时候,我也会感觉沮丧。所以今年,我做了一些改变,并且欣喜地发现这种改变是有效的!

我用“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取代了“我最想做的十件事”清单。首先,列出我想要实现的目标,然后,我问自己“如何在已有的生活和事业计划中找时间去实现它们?”做这些会让我偏离方向吗?会让我的生活更好,还是会毁掉我的事业?然后我发现,我列出的很多目标都跟我的远景规划背道而驰,我只是认为自己应该去做。我真的需要再做一份志愿者工作吗?我真的需要每月参加三次社交晚宴吗?不,其实我并不需要。

现在我有了一个更重要的目标清单,当我检视其中的每一项我都会问自己:“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实现它?”这个问题让我开始探索、想象,并有了新的希望。我认真的思考为什么我仍未能完全实现这些目标,当我看到这个清单中对我来说最为重要的那一项时,我开始意识到我应该成为一个乐于向他人寻求帮助的人,我应该与他们分享我的梦想,并让它越来越丰富。对,我应该让我这个未完成的目标变得更大!

用“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来实现_________”的句型来描述我的目标,让我对自己的愿景有了新的认识。

过去的两年我一直希望能够推动召开一系列妇女会议,我甚至为会议想好了名字,并设计了图标,但也只是进展到这一步而已。今年,我不再强迫自己许下一定要实现这个愿望的承诺,而是问自己“为了在20xx年成功举办这个会议,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开启了我的新思路,让我负责逻辑思维的左脑和负责创造性思维的右脑开始真诚沟通。经过认真的思考和自我对话之后,我终于意识到自己漏掉了什么。我认识到我仅仅只是不愿意独自去做这件事,我希望能够与人分享这个令人激动的过程。

在向自己提出这个魔法问题之前,我一直以时间和精力有限作为不去筹办这个会议的理由。在深入的思考之后,我才对此有了更深的感悟。这个会议的意义非常重大,举办它的想法不应该是我一个人的,它需要被释放并自我重塑。现在我更希望借助一个有经验和天赋的人的力量,来丰富它。是时候去找一个能够帮助我“实现它”的同伴了!

关注这个问题,而不是目标本身,让我能够更清醒的看到问题所在,并尽快找到解决之道。

问题:我一想到要独自组织这次会议,就感到非常孤单和不知所措。

解决办法:寻找一个在助人方面有着同样热情和天赋的人与我分享这段旅程。

这就是我所做的,目前我们的会议已经暂定于20xx年9月20日举行,一切都处于良性发展当中!(如果你是个有梦想的女性,请在9月20日加入我们!)

我的梦想实现了,它充满乐趣,代表着合作和创造力,我感觉如释重负。而你,又应该怎样重塑你的目标并让它们成为真正能让你激动的东西,并且不会在这一年里给你带来沮丧呢?

要实现目标你需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请与我们分享!

改变你的职业生涯的三个经典故事


公司表面上是老板的,实则是大家的,其实公司不过是一个所有人追求成功的平台!以老板的眼光和态度投入工作,创造最大价值,迟早有一天,你是公司最重要的那个人!

故事一:你的心过门了吗?

洞房花烛夜,当新郎兴奋地揭开新娘盖头,羞答答的新娘正低头看着地上,忽然间掩口而笑,并以手指地:看,看,看老鼠在吃你家的大米。

第二天早上,新郎还在酣睡,新娘起床看到老鼠在吃大米,一声怒喝:该死的老鼠!敢偷吃我家大米!嗖一只鞋飞过去,新郎惊醒,不禁莞尔一笑。

此故事没别的意思,只想问问那些新进的员工甚至是一些干了两年、三年的老员工,当初你为何选这个工作?既已选了这个工作,为何身体过了门心态却不过门。

往往新来的人很容易发现公司的问题,因为旁观者清。问题是你是用嘲笑、牢骚、忿然、指责的方式呢,还是以主人的心态来了解并积极地去改正这些缺点和漏洞?

问问自己,我们的心真正过门了吗?

故事二:你是全力以赴还是尽力而为?

一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开始拼命地奔跑。猎狗在猎人的指示下也是飞奔去追赶兔子。

可是追着追着,兔子跑不见了,猎狗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开始骂猎狗了: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回道:我尽力而为了呀!

再说兔子带伤跑回洞里,它的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怎么跑得过它的? 它是尽力而为,我是全力以赴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全力地跑我就没命了呀!

人本来是有很多潜能的,但是我们往往会对自己或对别人找借口:管它呢,我们已尽力而为了。

事实上尽力而为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现在这个竞争激烈、到处充满危机的年代。常常问问自己,我今天是尽力而为的猎狗,还是全力以赴的兔子?

故事三:沙砾与黄金

一队商人骑着骆驼在沙漠里行走,突然空中传来一个神秘的声音:抓一把沙砾放在口袋里吧,它会成为金子。 有人听了不屑一顾,根本不信,有人将信将疑,抓了一把放在袋里。有人全信,尽可能地抓了一把又一把沙砾放在大袋里,他们继续上路,没带沙砾的走得很轻松,而带了的走得很沉重。

很多天过去了,他们走出了沙漠,抓了沙砾的人打开口袋欣喜地发现那些粗糙沉重的沙砾都变成了黄灿灿的金子。

我曾想了很多次,一直未想出这故事寓意所在。

慢慢明白,在漫长的人生中,时间、责任就像是地上的沙砾,惟有紧紧抓住机遇、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能将这些普通粗糙的沙砾变成可贵的金子。不紧紧抓住机遇的人、不愿承担责任的人固然轻松潇洒,但他们生命长河会黯淡粗糙,他们始终发不出金子般灿烂光辉。

问问自己,今天我们抓了多少沙砾?

其实人生最怕一个混字!抱着混的心态,看似偷巧、轻松、没压力,然而就是在不知不觉的混中,混没了青春,混尽了精力,混掉了激情,混失了口碑,到头来混得黄粱梦美一场空!

在任何一个企业工作,你不是在为老板打工,你是在为自己的将来打工,给自己累积经验和财富,

老板只提供平台让你去展现你的人生价值,展现你的事业机会,

学会尊重这个平台,尊重你的老板,尊重你的同事。不要为了个人的利益伤害大家的利益。

抱怨只会让更多的人看不起你让大家知道你是一个没有用只会说的人。

科技革命改变职业


科技革命的伟大成果从电灯、蒸汽机、电脑一直到互联网,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如果只看昨天和今天,只看去年和今年,很难发现技术进步对我们的工作有何影响。如果把镜头拉长三十年或者五十年,会发现科技革命彻底改变了工作的方方面面。技术进步使得生产效率、地理和心理距离、生产组织方式等发生变化,从而彻底改变工作的内容和方式。
从事生产性工作的人越来越少。二十年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最常见的镜头是工厂的流水线:工人们穿着统一的制服,站在一条长长的操作台,产品在上面流过,工人用机械手往上添加零件。今天在新闻联播里看到的是一两个工程师对着控制屏幕,封闭的厂房里机器在自动运作。几年前我参观过西门子的一个未来城市 展览,城市的街灯能够受太阳光照自动控制,只要天色暗到一定程度路灯就会打开,太亮了路灯自己就会关闭。自动化机器的应用必定越来越广泛,大量取代人力。上帝造世界的时候花了六天,规定第七天用于休息休闲。而现在人类很多地方的人民平均劳动时间只需要五天,甚至更少。很少人从事生产就能够养活很多人,剩余的人干什么?人们只要用更少的时间投入工作就能养活自己,多出来的时间如何打发?这些都是科技带来的新命题。
全球人口越来越多,生产需要的人却越来越少,是不是游手好闲的人将会越来越多?或者并不会这样。1973-1995年,在美国全部就业人员的分布中,农业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从4%下降到3%,工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33%下降到24%,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63%上升到73%。我读小学时剪一次头发只需要十五分钟,理发师傅帮剪完头发用毛巾拍拍付钱走人,现在去一次美发店至少要用一个小时。这只是狭义的服务业。更广泛的包括文化、休闲、法律、健康、理财
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新技术和创新,新技术和创新不仅仅改变了产品,更重要的是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人力资源的组织和管理它们都变了,职业焉能不变?
首当其冲的变化,是有些职业死了,有些职业走向衰败,但有些职业却降生了。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千个职业退出了历史舞台。一本叫做《正在消失的职业》记载了100种职业的死亡,弹棉花、货郎、代写书信、磨刀人、说书、修钢笔、补锅、卖跌打药它这样写道:本书写了100种职业,绝大多数与手艺有关。手艺一道,蕴涵着文明的累积和嬗递,它们在物品上所留下的痕迹,反过来为手艺塑造了不灭的形象。只是,这些手艺,在大机器年代却面临严峻的挑战,就更不用说在数字化生存时期的命运了。如果说上一个时代消失的是手艺,那么下一代呢?有些数字时代的职业也不见了,比如寻呼台的寻呼员。可以说,职业死亡的原因是行业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而有些职业虽然没有死去,但在新技术的影响下已经脱胎换骨。
有的职业死了,有的职业还活着,有的职业正在降临的路上。很多人将来不得不被迫换工作,因为原来从事的职业死亡了。时刻准备下一份工作是时代的要求。每个即将进入职场的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哪些职业会死亡?哪些职业的生命更长盛?未来从事生存资料生产的人口数量将会越来越少,未来大量的工作将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一、以经济活动为核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一点也不假,概括来说。经济活动林林总总,但概括起来无非两种:商业和金融。未来尤其是中国所处的发展中国家特性,为商业和金融服务的人才是需求量最大的人才。
二、符合现代生产特征。大分工、小制作越来越成为产业链的组织方式,只要承担一部分小制作就能创造大事业。好莱坞电影是最典型的例子,一家家各自为政的独立工作室为许许多多大片提供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录音、道具、服装等服务,例如几乎所有近年来的迪斯尼动画片的动画效果都出自一家叫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之手。
三、智慧产品。小制作之所以是趋势,是因为他们提供的都是独一无二的产品,那就是智慧知识、经验和专业技术的深度结合。设计、创意和研发这样的智慧产品在商业世界会越来越重要。
四、个性化服务。那种只要赚每个中国人一块钱就可以成为亿万富翁的想法已经过时了。有一家叫诺亚的公司为高端客户提供理财服务,公司的CEO号称只要能为300个客户服务就能盈利。
科技进步对职业的巨大影响是将使专家和技术人主导世界的未来。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和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知识社会 (Knowledge Society)的概念,认为工业社会终会结束,后工业时代知识将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生产工具。按照他们的预测,知识社会大概在2030年到来,从目前的经验看,所有的预测都是保守估计,所以或者它会来得更快一些。工业社会的主要劳动者是工人,而知识社会的主要劳动人口自然就是知识工作者 (Knowledge Worker)。
知识工作者一词,目前普遍用来指称拥有理论知识和学问的人(彼得.德鲁克)注意,当时作者写下这句话的目前是2000年。从目前以后,知识工作者分成两派,一派是专家,另一派是技术人(technologist)。

以上《如何改变(三)行动胜过态度》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如何职业规划”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