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人。

第三部分,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环境分析、例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等。感谢您阅读《职业焦虑困扰30而立职场人》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受经济形势的影响,被职业焦虑困扰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在互联网上吐槽,形成当下焦虑帖泛滥的现象。30岁上下的职场人尤其受焦虑的困扰,对于他们,焦虑为何而起,又因何才能解呢?

职业焦虑成为一种时尚

龚先生,在广告行业工作了9年多,从一个最基层的业务员做起,慢慢提升为总监级的中层领导。在旁人眼里已经很成功的他,上个月作出了辞职的决定。龚先生的公司不大,业务基本由他带着大家干。在公司里,决策层一般由总公司委派,像他这样由基层成长的人最多做到中层总监,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公司的薪水偏低,月薪4000元,外加少量的提成,实在无法养房、养车、养老婆孩子。这种焦虑从30岁以后愈加强烈,今年,龚先生决定,无论怎么样都不能这么不明不白地干下去了,他注册了一家小公司,希望白手起家。

龚先生的30岁遭遇并不是个案。某网站一项调查显示,超五成职场人受职场危机困扰,表现为发展无方向、升职没机会、工资上不去,许多事业处于发展期的70后80后因为职场危机而陷入焦虑。

30多岁职场人焦虑尤甚Zc530.coM

职场有30岁或35岁现象,有人认为到30岁还不成功,你就没希望了!到35岁还不升职,你就没戏了!与此对应的是,30岁或35岁是职场焦虑的高发期。

刚过三十有二的谢先生也很焦虑。他焦虑的倒不是现在的工资与薪水,而是未来10年的职业发展太过于不乐观。据说职业生涯有内生涯和外生涯之分,内生涯是指个人内在的经验、技能、理念等,外生涯指公司背景、薪酬、职位等。谢先生个人很努力,内生涯的发展并不担心,但外生涯就忧虑重重了,谢先生所在行业属于走下坡路的行业,由于业务不景气,未来十年都不太可能有升职的空间,对此,谢先生岂有不担心之理。

职场人远离职业焦虑方法

1.首先要调整心态。要把眼光从别人身上往回收一收,和自己比,一步步积累。

2.职场上要减少抱怨,要更主动去面对困难,这样将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青睐你。

3.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这会让30岁职场人更容易获得机会。

4.结合自身条件及市场需求做好长期职业规划。有了明晰的长、短期职场规划,就以避免在关键时刻陷入迷茫,远离职业焦虑。

精选阅读

30岁职业人的职场规划心得


30岁,这是许多人职业生涯的一个门槛。他们已经没有了工作初期的新鲜感,对职场充满了焦虑与倦怠,却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问题:未来如何保障?

30岁,对企业文化或是企业愿景之类的华美说辞早已麻木。在他们看来,企业并不是员工的家,企业和员工说到底是一种交易的关系企业支付薪水,员工提供劳动力或是智力。

他们的倦怠和迷惘,不仅因为他们是企业人,更因为他们还是社会人。作为企业人,他们按照职位的标准来做事,从而得到相应的报酬。但作为社会人,这些报酬并不能保障他们的未来,员工在企业的任职结束,也意味着交易的结束,企业就不再对这个员工的未来负责了。但员工却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或者创业机会。

在保障制度缺失的社会里,一个职业经理人是不可能不产生焦虑与倦怠的情绪的。在市场经济初期的很多企业中,甚至连为员工买个保险都舍不得,如何谈得上为员工的未来设计?

职场的倦怠,是因为这些人实在看不清楚职业的未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今日的努力只是在为公司付出,充其量是锻炼了自己,但这种锻炼如果不能成为行业顶尖,事实上对未来的益处也是有限的。

选择创业,在很多职业人看来,也是为了摆脱这种焦虑和彷徨的一种途径。

他们选择创业,就是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也是为了获得保障。中国东部发达地区是创业人数很高的一个地区,这固然和机会多有关系,但深层次上,恐怕他们更需要的是要通过创业来为自己的未来做出主张。

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包括对财富、社会地位的渴求和实现自我。很可惜,大多数工作是很难满足这些人生目标的,工作至多能获得小康或者中产,实现自我的就更少了。大多数职业人过了40多岁就会走下坡路,能在职业上持续上升的只是少数。

广义上来说,无论是创业还是做职业经理人,都是一个生意。因此很多人会按照生意的成本、风险和收益来综合考量。

职业经理人选择创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在现阶段的中国,创业的机会很多,而且创业的风险未必比打工的风险高多少,而其收益却要高很多。

在中国,外企的职业经理人平均2到3年跳一次槽,中国民企的平均寿命为3.5年,企业并不能对你的职业前途做出什么保障,在中国做职业经理人,风险其实是很高的。很少有职业经理人能把握自己的职业命运,他们的命运总是被别人掌握或者左右。这是一种令人感到悲哀的现实。

在西方,由于市场经济长期的发展,市场比较规范,雇主和雇员之间也有一种长期的心理契约,因此大家都会选择长期博弈。但在现阶段的中国,企业和雇员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短期博弈,当企业对员工没有什么承诺时,就不要指望员工对企业有什么忠诚。

在欧洲国家,从社会地位和收入上来讲,普通白领甚至也要好过小老板。但在中国却不是这样的状况,中国的普通白领收入远不及一个小老板。

在中国这个社会福利保障有待完备的社会,你的人生要过得好,就需要你今日所做的投资是能为你的人生带来长久收益的。可惜的是,在现阶段的中国职场中,职业生涯通常是高度不确定的。

因此,如果当创业的收益远大于打工,但风险却不见得就比打工大很多时,付出也未必比打工多很多时,一个理性的选择似乎就是创业,三十而立的古训更推动了这种焦虑的现实转化。

这个出路不是职业的出路,而是人生的出路。大多数有能力和胆识的人做出的投资选择便是创业。

然而,一个纯粹职业人真的是不值得肯定的吗?这也未必。职业人生的肯定来自于对未来的保障,它需要社会福利保障的完善,也需要企业的成熟和长期稳健经营,当然也需要我们的市场经济越来越成熟。

职场人做好职业规划:30岁前变富翁的秘诀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投资的李雨,对于理财工具的知识比一般人还要强,却没有用于自己的资产规划,我没有很刻意存钱或寻求投资,我认为投资自己最重要!他说:李雨对自我的投资,包含了进修与人脉两项。他曾在上海一家最高级的休闲俱乐部待了7年,做到市场总监,举办过数十场的大型休闲运动赛事,招待过阿加西、张德培等世界运动名将。

有些俱乐部是达官贵人的汇聚之所,在那里可以接触到很多优秀的人。李雨从一个小专员开始,只有一千多元的薪水,他却舍得请客吃饭、多结交朋友,而非存起来。你知道吗?光听他们讲话就觉得收获颇丰!他觉得这交际费花得太值了。他的专业是市场营销,深耕人脉的作用很快便发酵般扩散,各方人士大力赞助并参与他所举办的活动。不过三年,他便跻身年薪百万一族了。

李雨实行的就是人脉理财法:藉由结识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协助事业或眼界的拓展。

理财专家也认为:投资在理财的时间愈长就表示投资在自己身上的时间愈短,而增加自己这个人力资本,如增加学历、才能、提升工作技能与人际关系,比投资所得的利息更多。这个建议特别适合初入社会三五年的青年,正逢职涯起步,最重要的是积累专业知识与建立职场关系,与其算计一些蝇头小利,倒不如将时间成本花在经营本业,工作表现好,升官加薪也不远了

内修:打响自我口碑

人脉理财,需要真才实学相辅相成,指的是专业知识与敬业态度。在工作上肯下苦工是第一步,博得客户、上司、同事的信任,先有工作表现为基础,人脉的加分效果才明显。

27岁的杨庆,前一份工作是精品公关公司的专员,如今,则是国内某知名钟表代理公司的公关经理。当初尚未正式上班,公司就送来一支市价20万的名表当作员工福利。不少人欣羡她能得到这个好职位,杨庆则说获得职涯攀升的机会连自己都觉得意外,因为是老板主动找上她的。

原来现在的老板曾经是她的客户,认同杨庆的办事能力;当底下有缺,便将她列为候选人之一。而之所以被公司选中,后来我才知道,老板曾问过几位媒体记者的意见,最后选了我。

由于她与媒体接洽时,会针对不同属性的媒体提供多元的新闻角度,这份努力让记者肯定其专业,若有人问起杨庆的工作能力,想必多是美言。往往就是因为共事的好印象,就算没有刻意经营关系,无形之中也帮你牵起好人脉,因此实力与人脉的养成不能偏废。

真诚付出,心薪相印

人脉理财法并不适合急欲一步登天的人,关系是一种长期投资,要细火慢炖,谁也算不准它在何时才开花结果,甚至要有心理准备,不一定有职位、薪资等实质回馈。

人脉的回馈是以各种形式展现在你的生涯中。结识优秀的人就像李雨所说,听他们讲话都有收获!当你面对人生关卡、遭遇困境之际,往往能从好的人脉那儿得到指引和帮助,他们或许无法在事业上给予直接帮助(通常若你值得信任,他们必会拔刀相助),但有时一句话就让你受益无穷。

职场中焦虑的4种人,你中招了吗?


在职 场中,当你遭遇了职场瓶颈的时候,当你工作得身心疲惫却有些许失落的时候,当你为未来发展而倍感焦虑的时候,当你感到迷茫不知努力向何方时候……或许你会 为自己定制一份能力培训计划,或许会找一些高人聊一聊前景,或许会找家人朋友倾诉一下苦衷,或许你会计划跳槽改变现状。但是,你想过没有,在你努力之前, 在你改变之前,该为自己做一个职业规划,诊断一下到底哪方面出现了问题。

平时在新精英做咨询的时候,我发现一般的职业问题会表现为以下四种主要症状:

1、能力焦虑症张 平是学IT的,毕业之后做了三年工程师,各种待遇都还不错,就是感觉越来越苦闷,自认为是一个外向性格的人,喜欢和人打交道,看到有同事做销售的,经常外 出有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而且挣钱也多,就很心动。但他又感觉从技术跳到销售还是有难度的,没有之前积累的人脉,虽然想做但是不知道怎么做,这个问题让他 很焦虑。

张 平的情况是典型的能力焦虑症,他不是没有目标,甚至目标非常清晰,但因为对未知领域的恐惧,使得他难以迈步。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看,张平需要明确自己的能 力,要知道除了可能突击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通过实践来逐渐掌握的可以在不同职业之间迁移的技能,比如沟通的技巧,展示的技巧,公关的技巧等等。同 时做销售,还需要具备对人的洞察力,具有耐心和韧性,具有抗压力的能力,这些能力不仅要学、要练,更重要的是结合个人性格特点有所侧重地进行发掘。

目前的职业市场越来越开放,每个人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大,这些自由选择的背后有更多的诱惑和无奈,突破个人的能力焦虑,关键要对自己有更加清醒的认识,结合能力结构调整职业规划。

2、晋升障碍症任铭在一家国企工作,已经五年了,总是原地不动,他自以为能力很强,人缘也不错,平时任劳任怨,和领导关系挺好,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每次晋升没有他,项目的管理岗位已经被他盯了很久了。

任 铭找到我的时候是在年底,正逢企业内部调整前夕,他愁眉苦脸地说,如果这次晋升再没有自己的机会,真就不想干了。我问他,你觉得晋升需要什么条件呢?他似 乎很清楚:就是业务能力强、擅长管理、人际关系好呗。那你的能力怎么样呢?他说,我的业务能力在我们项目组是第一的。通过了解,我给他支了一招:你可以做 一个职业访谈。利用和领导接触的机会,侧面了解一下,你想要晋升的岗位要求是不是像你想的那样?

没几天,任铭就给我打电话,说他从来没有这么想过,通过领导了解的情况,原来正是因为自己业务能力太强,领导才不会把自己放在管理岗位上,而且还准备送自己去进修。现在他明白了原因,决定走业务路线,将来的目标是总工。

很多人晋升遇到了障碍,继续努力却走错了方向,原因就是对职位的要求不明,职业规划中有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就是通过职业访谈来了解职业要求,知己知彼才能无往不胜。

3、跳槽幻想症有很多有职业迷茫的职场人在了解了职业规划之后就很有意愿做职业规划师,他们会觉得职业规划师是一个助人的职业,而且在工作中也能获得自我的成长,况且还看到了一些做培训的职业规划师每天的收入动辄几千元,真是让人羡慕。

袁 刚就是这样的。他化工专业毕业,工作6年了,人很聪明,事业发展的顺风顺水,业余还和几个哥们做网站,发展挺好的,工作中自己还有两项发明专利。但是他从 小对教育感兴趣,对个人成长感兴趣,于是通过网络了解了很多关于职业规划师的情况,他觉得自己特别想做职业规划师,而且还给新精英发了应聘的简历。

做 咨询的时候,我问了他几个问题:在目前的工作中,你做到了中层管理者了吗?你了解除你的行业之外的行职业信息吗?你愿意在两三年内不断地学习,练习,但是 很难真正开始讲课和做咨询吗?你能忍受前期每月两三千元的收入吗?你能忍受没有周末,少有假期的工作时间吗?你能……袁刚很明白我想说什么,嘴张得越来越 大:真的是这样的吗?是的,即便在明确自己的方向和能力适合做职业规划师,也要经历一些转行转职的必经阶段。

我们往往这山望着那山高,在当前职业拿不到一些价值的时候,很多人就会寄希望于另外一个我们还不了解的职业完美出现。这时候我们就会看到职业的艺术照:卸妆之后,或许并非我们所想要的。

4、高薪贫困症这是一类典型的职场病症,拥有高收入,出入高档写字楼,外表光鲜,但是内心诉求得不到满足,一面高薪,一面贫困。

宗 梅在金融机构做投资业务,研究生毕业以后就入行,工作四年之后已经是公司的中坚力量了。但是她抱怨说,工作辛苦得很,总有出差,一年中一半的时间都在空中 飞,加不完的班,这样的工作强度让她身体处于亚健康,三十了,婚姻问题还没有解决。有时候,深夜从公司出来,打车回家,她就在想,工作到底为了什么?

其 实,一个人有多个角色,不仅是工作者,还有自我角色、家庭的角色和朋友的角色,在不同阶段,角色的比例会有不同。刚开始工作的那个阶段,可能需要积蓄经 验,积蓄经济,积蓄人脉,随着自己事业的发展,就应该发现并发展更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生涯,绝不仅仅是职业;生活,也绝不仅仅是 工作。那么,内心的需求是什么?该在哪个阶段达到?这也是职业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职 场是一个交换的场,每个人拿着自己的能力、资源、人脉交换回自己想要的价值。在这个场里,很多人之所以感觉职业发展不好,多是因为不清楚自己有什么可以交 换的,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价值,该如何交换,能否换回来自己最想要的。如下图所示,以上那四种职业发展障碍就是在这四个方面卡住了。

职业规划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帮助职场人游刃有余地在职场上进行交换。职业规划不是制定一个循规蹈矩的框架,而是通过盘活已有资源,看到发展目标,进而提升对职业发展的预见力,更好地平衡职业与生活角色之间的关系。

职业规划,得到是一个明白,一个安心。

@职场人:与其年底焦虑,不如想办法提升自己


焦虑成为了困扰职场人士的一大“心魔”,或焦躁、或倦怠、或越发觉得工作无趣。有朋友表示不到半年就会另谋高就,甚至有朋友在2年内换了5份工作。岁末职场高发“年底恐慌症”,你中招了吗?

纵观职场,当今的职场人多少都有些焦虑,我们到底在焦虑什么?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看看。

1、公司会不会裁员?

每逢年末,总有那么几条关于裁员的新闻。满天飞的新闻和自媒体文章,无不给人一种紧张和焦虑。尤其是自家公司经营状况不大好的,更是担心自己的职场安全。

担忧是有现实依据的。有些企业为了节省年终奖金,会以优化部门结构为由让一部分员工离职。让人措手不及的不是人员优化,而是突然的通知事先却没有任何迹象。

2、追求职场安稳

相信有一大部分人在追求职场稳定。在这几年的职场中,遇到过太多上班混日子的,还有想跳槽换工作但是喊了2年了也没换的。

在一个舒适圈里呆久了之后,人就会变得畏首畏尾不敢做出改变,渐渐地磨掉了自己的意志,给自己关闭了更多的可能。

如果追求了安稳,就不要一边求稳定一边想要升职加薪,升职加薪与安稳之间存在某种难以达到的平衡,只有极少数人实现了这一平衡,因此,焦虑是没有必要的。职场的回报,都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哪有平白无故的好。

3、看不到成绩的加班

加班成了朋友圈里的常态,有人说钱给到位加班无所谓。但是,无意义的加班也会叫人心里空虚。每天有很多事情要忙,看不到成绩,你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最后换来什么,简单重复地执行工作,工作能力基本停留在原地。

虽说现在没有不加班的工作,但是像这样漫无目的的加班,可能就是你升职加薪的阻力。你可以加班1年、3年,但你能一直忍受这样的状态吗?

4、年底跳槽,还没找到工作

常常听到HR说,“现在的90后和00后太不拿工作当回事了,总是因为一些小事就辞职。”

离家远、公司领导脾气不好、跟同事无法相处等等,都是跳槽的理由。自己心里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无论是年底跳槽还是任何时候的跳槽,都很难找到好的工作,因为你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当看到别人升职加薪,却老是认为别人的行业和工作好,看不到别人背后的努力。

跳槽换工作,要清楚一个事实,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几乎是没有的。求职,不要有太高的要求,要事实求是。

如何破解职场焦虑?

大多数人面对五花八门的工作挑花了眼,不确定自己的优势,因此,别人在职场积累时,你还在没有目标性地频繁跳槽。

每个人的优势都不同,但是都包括才干、知识和技能,甚至包括你的价值观等。我们今后的职业路径也要围绕才干的积累、知识体系的搭建和技能的提升上规划。

例如,我的职业目标是要做到运营总监,那接下来我就会梳理自己的才干适不适合做这份工作,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了什么状态,技能上是否还有短板。

这样才会在行业和岗位选择上游刃有余,是选择现在跳槽还是在干几年,是选择先去大厂还是创业公司,是追求高薪安逸还是冲在一线继续提升技能。

写在最后:年轻人,千万不要再焦虑下去了。有那么多焦虑的时间,不如想办法提升自己,改变现状,防止被他人取代。

30多岁职业经理人职业规划


30多岁职业经理人职业规划

很多三十多岁的职业人看到职业规划的字眼,往往就联想到这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需要的,自己已经到了这个年纪,想改变也改变不了了。其实这是个误区。职业规划在不同的阶段作用是不一样的,需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以及当时的客观环境因素出发。

部门经理Andy陷入的困境

Andy打电话过来时,正是他处于事业发展不顺,焦头烂额的时候。Andy今年36岁,现在是一家集团公司设备部经理。为什么说他事业发展不顺呢?其实Andy之前的职业发展道路走的还算是比较顺利的,还没过而立之年,当时已经是一家工程安装公司的销售主管了,之后因为公司内部管理出现问题,自己通过朋友介绍到了目前的集团公司担任了市场部主管的职位,后来因为内部调动又先后担任过行政主管、采购主管职位,一直到四年前升职为设备部经理。看起来,发展的很不错,但是其实危机四伏。一方面,设备部经理这个职位已经坐了四年了,这样重复性的工作,自己闭着眼睛也能完成工作了,没有学到什么新东西,感觉就象混日子了。另一方面,因为这个职位油水足而技术含量低,很多人都虎视眈眈,包括自己下属再积累两年经验也完全可以胜任这个职位了,自己感到既无奈又焦虑。自己已经36岁了,没有几年时间好消磨了,现在原地不动就等于倒退,但是进不知道怎么进,真是急死了,有时候晚上想一想都睡不着觉。

专家分析

Andy陷入困境的根源主要是对现状的不满意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加上自身不清楚怎么跳出来,导致了有心无力,焦躁不安的情况。通过和Andy的交流,发现他的思维敏捷,善于分析,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强,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个人的职业测评报告也指出Andy想象力非常丰富,对已有存在的事物具有变革精神,喜欢不拘一格,强烈要求自主、看中个人能力、对自己的创新思想坚定不移,并受其驱使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他目前从事的按部就班的工作却是违背了自身的内在特征,加上外在对于薪资以及发展空间的不满意,所以表现出强烈的跳槽欲望。我们建议Andy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及自身的主观愿望,转换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上。

Andy的职业规划

Andy的语言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察觉细节能力、书写能力比较强,但是数理能力、空间判断能力、运动协调能力一般。他适合的工作特征是能创造和开发新颖的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或改进现有系统。喜欢与责任心强,在专业知识、智慧和能力方面能赢得自己敬佩的人合作以及切磋交流。加上他本身外在的职业竞争力,包括之前的工作经历涉及到公司管理的几个重要模块,熟悉了公司管理运营流程,积累了相应的管理经验;目前自身处理事务方法以及思维方式已经到达了一个高度。我们帮他指出了下一步适合且能力吻合转向同行业中大型规模民营企业总经理助理或者助理总经理管理职位,对内主要协助总经理对公司进行管理,包括协助制定战略计划、年度经营计划及各阶段工作目标分解;起草公司各阶段工作总结和其他正式文件;对公司运作与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协调内部各部门关系;协助总经理进行公司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发展的规划,配合管理办开展企业文化工作。对外则需要协调、处理突发事件。包括配合总经理处理外部公共关系,比如政府关系、重要客户、合作伙伴等;跟踪公司经营目标达成情况,提供分析意见及改进建议;在公司经营计划、销售策略、资本运作等方面向总经理提供相关解决方案。因为Andy之前的竞争力比较分散,所以切入这个平台后,我们建议他报读MBA课程,通过在职充电增强自身的管理知识和技能,熟悉并能操作企业经济运作中的财务管理、资金筹措、投资、营销和资源有效配置,提升自己的战略眼光。另外一方面,工作中通过对外关系,注意积累自身的人脉关系,为以后更长远的发展作好铺垫。等到时机成熟了,Andy下一步的目标,即为分公司负责人或总经理职位。

三十而立VS职场怠倦


企业并不是员工的家,企业和员工说到底是一种交易的关系——企业支付薪水,员工提供劳动力或是智力。他们的倦怠和迷惘,不仅因为他们是企业人,更因为他们还是社会人。作为企业人,他们按照职位的标准来做事,从而得到相应的报酬。但作为社会人,这些报酬并不能保障他们的未来,员工在企业的任职结束,也意味着交易的结束,企业就不再对这个员工的未来负责了。但员工却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或者创业机会。

在保障制度缺失的社会里,一个职业经理人是不可能不产生焦虑与倦怠的情绪的。在市场经济初期的很多企业中,甚至连为员工买个保险都舍不得,如何谈得上为员工的未来设计?职场的倦怠,是因为这些人实在看不清楚职业的未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今日的努力只是在为公司付出,充其量是“锻炼了自己”,但这种锻炼如果不能成为行业顶尖,事实上对未来的益处也是有限的。创业,在很多职业人看来,也是为了摆脱这种焦虑和彷徨的一种途径。选择创业,就是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也是为了获得保障。中国东部发达地区是创业人数很高的一个地区,这固然和机会多有关系,但深层次上,恐怕他们更需要的是要通过创业来为自己的未来做出主张。

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包括对财富、社会地位的渴求和“实现自我”。很可惜,大多数工作是很难满足这些人生目标的,工作至多能获得小康或者“中产”,“实现自我”的就更少了。大多数职业人过了40多岁就会走下坡路,能在职业上持续上升的只是少数。广义上来说,无论是创业还是做职业经理人,都是一个“生意”。因此很多人会按照“生意”的成本、风险和收益来综合考量。职业经理人选择创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在现阶段的中国,创业的机会很多,而且创业的风险未必比打工的风险高多少,而其收益却要高很多。

在中国,外企的职业经理人平均2到3年跳一次槽,中国民企的平均寿命为3.5年,企业并不能对你的职业前途做出什么保障,在中国做职业经理人,风险其实是很高的。很少有职业经理人能把握自己的职业命运,他们的命运总是被别人掌握或者左右。这是一种令人感到悲哀的现实。在西方,由于市场经济长期的发展,市场比较规范,雇主和雇员之间也有一种长期的心理契约,因此大家都会选择“长期博弈”。但在现阶段的中国,企业和雇员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短期博弈”,当企业对员工没有什么承诺时,就不要指望员工对企业有什么忠诚。

因此,如果当创业的收益远大于打工,但风险却不见得就比打工大很多时,付出也未必比打工多很多时,一个理性的选择似乎就是“创业”,“三十而立”的古训更推动了这种焦虑的现实转化。这个出路不是职业的出路,而是人生的出路。大多数有能力和胆识的人做出的投资选择便是创业。然而,一个纯粹职业人真的是不值得肯定的吗?这也未必。职业人生的肯定来自于对未来的保障,它需要社会福利保障的完善,也需要企业的成熟和长期稳健经营,当然也需要我们的市场经济越来越成熟。

职业规划让我“三十而立”


近期收到一封邮件,是零七年初来丽夫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做咨询的小李发来的。邮件中小李说了很多感激的话,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职业规划,让我三十而立。看到许多客户在丽夫职业生涯规划机构的帮助下,能够实现自己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目标,我感到很开心,内心也充满着成就感。当我看到这封邮件的同时,脑中也浮现出小李第一次来丽夫职业生涯规划机构时,那种迷茫与无助的眼神。

案例背景

小李1980年出生,第一次来丽夫职业生涯规划机构时,已经迈入人生的第二十七个年头。当时的小李已经工作了三年多,换过四份工作,都是不同的职位及行业。小李的专业是计算机信息与技术,选择这个专业时仅仅是觉得比较热门,对这个专业后续的具体工作内容及发展,并没有多少的了解。小李第一份工作是与专业相关的,但仅仅做了半年的时间,小李就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做的既辛苦又没有成效。考虑再三,小李选择了离开。第二份工作是保险销售方面的,当时涉世不深的小李,觉得招聘方给自己描绘的前景很不错,而且自己喜欢与人沟通,做起来应该会不错。可是最初的好感,在三个月后荡然无存,小李觉得这也不是适合自己的,又选择了离开。

此时,小李迫于生存的压力选择了一家网络技术公司做技术。因为是无奈的选择,小李在工作中很难做到全身心的投入,而且技术方面的工作也不是小李的兴趣所在,但小李觉得如果再在短时间内走人,自己再次找工作时也难以解释。因此,无论小李内心多么痛苦,他还是坚持了近两年的时间。但在第二年,小李已经在工作中经常错误百出,自己的状态和情绪也差到了极点,自信心方面也备受打击。小李第三次辞职了,辞职后小李调整了一段时间,重新把简历放在了招聘网上。一段时间后一家物流公司向小李伸出了橄榄枝,就这样小李又进入了全新的物流行业。

小李内心一直不甘心,他知道目前物流公司的工作,不是最适合自己的,只是作为一个过渡。但三年多的时间,自己一直在努力寻找也尝试了不同的行业和职位,为什么还是和应届生处于一样的起点?自己该怎样跳出目前的恶性循环呢?在走投无路之际,小李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丽夫职业顾问。

案例分析

经过与小李的深入沟通,并借助全面的职业测评分析,感觉小李的形象和谈吐都不错,并善于沟通,做事有条理、行动力强。他喜欢与人交往的社会型工作,而且,他非常看重工作中的成就感、社会地位和社会交往。经过丽夫职业顾问专家分析,也说明了为什么小李之前的工作总做得不顺心。丽夫职业咨询师为他重新设计了职业规划,建议他从IT的硬件销售或软件销售做起,往IT销售管理方面发展。这样他专业方面的知识能用得上,自己以往的积累也不至于全盘否定,从零开始。

一个月后,小李告诉我们,他已经在一家知名的IT公司工作了,负责IT硬件的销售,主要负责企业客户。他经常会与不同类型企业的采购人联系,自己与他们的关系相处的很好。而且,小李说,如果按照目前的发展,自己有信心实现三十而立的目标:在目前公司中做到中层管理职位,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会买一辆代步的车子。没想到三年后小李把自己当初设定的目标都实现了。

最后,想借用某某产品的一句广告语来总结小李的成功:如果你知道去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困扰女性职业生涯的因素


尽管当今女性的职场地位日益提升,女性在职场中仍然要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来自社会固有观念的禁锢,来自性别差异的不公正等等。特别是当大多数女性在职业生涯发展到一定阶段,谋求进一步发展时,就会遭遇到职业瓶颈。对女性职业人士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发现,困扰女性职业生涯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传统社会观念——男权社会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社会并不大接受女性担任要职,女性若争取权利便会遭受贬斥,女性对家庭的经济支持作用并不被重视。尽管今天的职场上,优秀女性越来越多地从事着和男性同样的工作,但诸如“女强人”等称呼都表明整个社会对女性事业的成功并非足够认同。

因此,在同等环境和条件下的工作,当男性和女性都能胜任的前提下,相当数量的老板还是会更选择把工作“更放心”地交于男性,习惯性地认为男性在工作中的表现更加可靠。

如何寻找自信,建立权威,几乎是困扰每一位职业女性的难题。积极地争取工作机会并尽心尽力地完成它,让老板和同事认识到你的能力并充分认可你的工作能力,是很多职业女性正在努力的达到的目标。

(二)角色定位——家庭和事业难平衡

社会的变化给女性带来了新的机会,带来了成功。可是,现实生活中的职业女性不仅面临社会及男性世界的压力,还承担着家庭的重任。人事纷扰,家务拖累,角色错位:在职场中,她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与男性同样的成功;在生活中,她们必须照顾父母,关爱子女,维系家庭。这种与男性社会定位的差别,导致了女性职业生涯规划的差异。只有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女性才能更全面的认识自身的优 势与弱点,扬长避短,经营出精彩的职业人生。

(三)性格使然——固有的性别特征

由于性别上的差异,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处理问题、领导能力和驾驭能力方面往往处于弱势,而这些性别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女性向更高的职位攀登。当然,也有女性认为自己反正有退路,工作不顺利还能退位成家庭主妇,所以在职业上常常表现得不够执着和冲闯,做事容易浅尝辄止。

甚至还有很多女性有一种心理障碍,认为自己其实很聪明、很强,完全可以做得很成功,但是又担心,这样的话自己会不会变得不可爱,会不会失掉女性魅力,很多成功女性也经常出现这样的一个心理障碍。

(四)先天“硬件”——相貌身材

相貌对女性的职业发展影响不可小觑。一方面,长相一般或相对较差的女性常常得不到老板的青睐,在应聘过程中常常处于弱势;而另外一方面,漂亮的女性又往往被认为只是一只“花瓶”,能力容易被低估,客观上给事业成功带来了障碍,若想取得成功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证明自己。

当然,很多职业女性已经懂得,身在职场就应该根据企业文化、公司环境和工作职责来合适地包装自己,体现职业女性的知性、成熟、干练。

女性职业发展平衡是“金”

每个人都在渴望职业的成功,但希望和现实常常有距离,职业女性应该懂得如何把握职场中稍纵即逝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也必须懂得如何在生活与职业的选择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化被动为主动,让生活在自己的面前体现出生动的美。具体来说,职业女性如何才能取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呢?

1.首先,勇于接受自己的独特性。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们的独特性使我们成为重要的人,我们的独特性使得我们被需要。不需要看那么多成功的书模仿别人,每一位女性应该找出自己的特性,勇于接受自己的特性。接受自己的性别特征、外表、性格、气质以及作为女性身上所承担的责任,包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2.其次,勇敢挑战自我,迎接机遇。

不管男性和女性,在这样一个时代都拥有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女性职业发展也是海阔天空。职业女性要勇于挑战自我,勇于坚持自己的价值观,达到自己的理想,实现自我价值。

3.最后,规划职业和生活,追求平衡之美。

重大的社会压力和激烈的职业竞争中,职业女性必定会承受更多的压力和负担,想在职场上更好地顶半边天,女性更需要完美的、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同时,要善于平衡职业和生活,有的时候,还要学会放弃,有舍才有得。

30岁左右的财会人,应该怎样规划你的职业?


古人云:三十而立。现在的人,到了30岁,大都也该结婚生子了。一旦结婚生子后,生活稳定了下来,对自身职业的考虑可能要显得更重要。对于30多岁的财务人,同样面临着职业前途的不确定性,选择什么方向是让很多人非常迷茫的问题。

按照一般的历程,22岁大学毕业从事财务工作,到30岁已经有了8年的工作经验。这个时候,很多财务人已经成长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在企业的可能已经做到了财务主管甚至财务经理的位置,在事务所的可能已经做到了项目经理。但是,到了这个位置,很多人突然发现,自己看不清前途了。为什么呢?因为在刚开始工作的几年,社会经验很少、专业能力也不高,尚且没有明确具体的职业要求。可是,随着年龄和工作经验的增长,财务人逐步在经济上自立,开始承担家庭的责任,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现实。同时,由于各种天花板的存在,对于继续往上走产生了信心上的不足,而要重新选择,又面临着巨大的机会成本。如何做取舍和选择,难度很大,因而才产生了迷茫。

迷茫的原因是不知道如何选择,也就是说,30岁的财务人实际上有多条路可以去选择。但是,每一条路都有其优缺点,很难有一条是明显优于其他的。那么,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各条路的优缺点,也许能从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路。

财务人的职业天花板

实践中,从事财务专业相关工作的人并不仅仅是在企业从事具体会计工作的人员,实际上还应当包括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咨询公司的财务咨询人员等。因为这些人的专业背景相似,工作中用到的专业知识也基本相同,相互转换也相对比较容易。

30岁的财务人,无论从事这些工作中的哪一种,都可能面临职业的天花板。在企业从事财务工作的,到了财务经理级别后,晋升的空间将很有限,难度也非常大。在外企,高管基本上都是外国人或者台湾、香港人,大陆人基本没戏;在国企,晋升到财务总监或者总会计师仅依靠专业能力非常难,没有政治斗争的眼光和良好的机遇基本不可能;在民企,老板可能会给你一个头衔,但是你很难展开手脚,除非你是老板的亲戚或者跟老板关系很铁。在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的财务人,担任项目经理以后,再往上是部门经理和合伙人。部门经理的竞争已经是非常激烈了,合伙人更是需要有业务资源来支撑。对于大多数专注于专业的财务人来说,难度也是非常大。财务咨询师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

不同职业方向的不同特点

企业财务、事务所审计和财务咨询师这三个方面,都有其不同特点,这也是财务人选择时考虑最多的。

企业财务人员专门为一个企业服务,接触面会比较窄,但对企业和行业了解会很深入,同时面临着假账、税务等突出的风险,还要应对企业里面的政治斗争。从劳累程度看,大多数企业还是比较清闲,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出差也比较少,能多照顾家庭。

事务所审计要为不同客户服务,能接触到不同的企业和行业,面很宽,但是对于具体的行业和企业了解不会很深入。同时,目前的审计环境不太好,事务所恶性竞争越来越厉害,审计人员在客户面前的地位越来越低,越来越难以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但是基本上风险不大。从劳累程度看,事务所的项目越来越多,审计人员需要加班和出差的时间越来越多,对于家庭基本无暇顾及。

财务咨询师也是要为不同客户服务,能接触到不同的企业和行业,面很宽,但是对于具体的行业和企业了解不会很深入。由于咨询师是站在客户的角度,为客户出谋划策,因此存在的风险仅仅是客户不满意,不能收到服务费。从劳累程度看,财务咨询师也是要面临较多的加班和出差,对家庭的照顾比较有限。

此外,从收入的角度来看,现在并没有数据表明哪个方向收入会更高一些。这几年,由于IPO的热潮,很多民营企业对于懂IPO的财务人员给出了很高的薪酬,因此吸引了很多人过去。而事务所由于收费标准未能提高,审计人员的收入提高不够快,造成很多审计人员转到企业或者投行等别的职业。财务咨询师由于面对的客户差异很大,个人能力差异很大,因此收入难以对比。

如何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

建立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要把自己的需求弄明白,哪些最重要,哪些次之,哪些不重要,然后再去和各种职业的特点去对比,找出最合适的一个。

1梳理工作要达到的目标

工作的目标有很多,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重要程度并不一样。可能很多人认为,工作得到的收入越高越好。可是,当你发现高收入要用健康透支和良心违背作为代价的时候,你是不是会犹豫?如果有另一个选择是收入低一些,但是不用透支健康,也不用违背良心,你会选择哪个呢?在工作的目标之中,收入、劳累程度、受尊重程度、稳定性、新鲜感、成就感、风险等等诸多因素,都可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所以,梳理自己的目标,弄明白这些目标对于自己的重要程度,是职业规划的第一步。

2了解从事职业或者职位的特点

大家都有一个惯性,水往高处流,但凡有机会,都要找一个更高的职位。但是,在去承担一个职位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对这个职位有足够的了解?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自己是否喜欢?现在的网络很发达,多找点资料看看,找一些朋友聊聊,应该会有很大帮助的。

3目标与职业进行配比

如果你只是想做财务人员,你的职业发展全都是在财务领域这个范围内的,那么,25-30岁这个阶段,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要轻易放弃,更别想着转行不做会计。

如果你只想在一家小企业一直当小会计,那么在一家公司发展遇到障碍,大可跳槽去另一家企业。小企业对会计人的要求是相似的,所以工作内容差异也不大,凭借几年的工作经验去驾驭相似的问题,并不是困难的事。这种方式十分适合喜欢安稳模式的财会人。

如果你想在财会领域上不断向上发展,那么你此阶段所遇到的障碍绝不是跳槽能解决的问题,更多的是需要沉淀自己。对于追求奋斗的财会人来说,要想在这一领域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不停地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量。不管你是想往财会领域的哪个方向发展,不学习是不可能的,而有些有些证书也是不得不考的,如果你在事务所工作,并且准备一直在审计的方向上发展,那么CPA就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想在财务分析的方向上继续前进,甚至要做到财务经理,那么最好学习CMA的知识,如果自学不行,还可以跟着高顿班学习。面对瓶颈期时,提升自己是才是寻求突破的最佳方式。

4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条件

每个人的天赋、背景、性格等方面都不一样,在职业规划时,还要把这些考虑进去。因为对于不同的人,实现不同目标的难度差异会很大。有些人语言天赋不好,要去大的外企可能性很小,即使再努力也成效不大。有些人没有背景,要想在大的国有企业做到总会计师,希望也很小。有些人非常看重休闲时间,可能就不适合去事务所和咨询公司。

总之,对于30岁左右的财务人,应该好好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确定好职业目标,并为之持续努力。一旦到了40岁以后,发展的方向基本上已经很难改变,再要去规划,选择的余地将会很小。

而立之年职业规划心得


30岁,对企业文化或是企业愿景之类的华美说辞早已麻木。在他们看来,企业并不是员工的家,企业和员工说到底是一种交易的关系企业支付薪水,员工提供劳动力或是智力。

他们的倦怠和迷惘,不仅因为他们是企业人,更因为他们还是社会人。作为企业人,他们按照职位的标准来做事,从而得到相应的报酬。但作为社会人,这些报酬并不能保障他们的未来,员工在企业的任职结束,也意味着交易的结束,企业就不再对这个员工的未来负责了。但员工却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或者创业机会。

在保障制度缺失的社会里,一个职业经理人是不可能不产生焦虑与倦怠的情绪的。在市场经济初期的很多企业中,甚至连为员工买个保险都舍不得,如何谈得上为员工的未来设计?

职场的倦怠,是因为这些人实在看不清楚职业的未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今日的努力只是在为公司付出,充其量是锻炼了自己,但这种锻炼如果不能成为行业顶尖,事实上对未来的益处也是有限的。

选择创业,在很多职业人看来,也是为了摆脱这种焦虑和彷徨的一种途径。

他们选择创业,就是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也是为了获得保障。中国东部发达地区是创业人数很高的一个地区,这固然和机会多有关系,但深层次上,恐怕他们更需要的是要通过创业来为自己的未来做出主张。

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包括对财富、社会地位的渴求和实现自我。很可惜,大多数工作是很难满足这些人生目标的,工作至多能获得小康或者中产,实现自我的就更少了。大多数职业人过了40多岁就会走下坡路,能在职业上持续上升的只是少数。

广义上来说,无论是创业还是做经理人,都是一个生意。因此很多人会按照生意的成本、风险和收益来综合考量。

职业经理人选择创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在现阶段的中国,创业的机会很多,而且创业的风险未必比打工的风险高多少,而其收益却要高很多。

在中国,外企的职业经理人平均2到3年跳一次槽,中国民企的平均寿命为3.5年,企业并不能对你的职业前途做出什么保障,在中国做职业经理人,风险其实是很高的。很少有职业经理人能把握自己的职业命运,他们的命运总是被别人掌握或者左右。这是一种令人感到悲哀的现实。

在西方,由于市场经济长期的发展,市场比较规范,雇主和雇员之间也有一种长期的心理契约,因此大家都会选择长期博弈。但在现阶段的中国,企业和雇员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短期博弈,当企业对员工没有什么承诺时,就不要指望员工对企业有什么忠诚。

在欧洲国家,从社会地位和收入上来讲,普通白领甚至也要好过小老板。但在中国却不是这样的状况,中国的普通白领收入远不及一个小老板。

在中国这个社会福利保障有待完备的社会,你的人生要过得好,就需要你今日所做的投资是能为你的人生带来长久收益的。可惜的是,在现阶段的中国职场中,职业生涯通常是高度不确定的。

因此,如果当创业的收益远大于打工,但风险却不见得就比打工大很多时,付出也未必比打工多很多时,一个理性的选择似乎就是创业,三十而立的古训更推动了这种焦虑的现实转化。

这个出路不是的出路,而是人生的出路。大多数有能力和胆识的人做出的投资选择便是创业。

然而,一个纯粹职业人真的是不值得肯定的吗?这也未必。职业人生的肯定来自于对未来的保障,它需要社会福利保障的完善,也需要企业的成熟和长期稳健经营,当然也需要我们的市场经济越来越成熟。

以上《职业焦虑困扰30而立职场人》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职业规划人”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