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派职业规划。

职场,繁重的工作可能让你剪不断理还乱,效率也久久不见提高。其实,这都是因为你没有用对方法!小编来告诉你。感谢阅读《职场新人的“狼派”与“羊派”之争》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职场新人要灰太狼的做派

【现象一】

要做一头好斗的“狼”

毕业才3年的李正鑫现任南宁市一家四星级酒店的客服经理,说起这样的成就,他归结于自己的“狼性追求”:敢作敢为,勇于争取。刚来部门时,虽然只是普通小职员,但李正鑫事事力求尽善尽美。有一次部门开会讨论一个假期客服计划,有公司高层参加,部门主任汇报了计划后,领导询问是否有补充,大家都静坐着,表示认可,李正鑫却“不知天高地厚”地提出意见。在他讲话时,明显地感觉到主任用欣赏的目光在看着自己。“我觉得有想法就要讲出来,也是为了工作更好。”李正鑫不畏惧的态度赢得了高层的赞许。此后两年里,由于业绩突出,他被提升为客服部经理。在李正鑫看来,职场上作为“狼”,不仅仅意味着做事强势,还要有极强的耐心和绝不放弃的精神。

【现象二】

喜欢有挑战性的环境

在私营企业工作的杜小梅,她在“喜羊羊”与“灰太狼”之间选择做“灰太狼”有自己的一套观点:“一个企业虽说是顾及到总体的利益,团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现实的工作环境中,总有些人将团队取得的成果归为己有,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想表现自己,不然,你就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杜小梅的看法中,不同性质的单位,对于“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理解是不同的,比如说像搞科研的研究性机构,团队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得靠各方面的人配合,因此,这样的单位,每个人必须团结一致。“但是像我们这种私营企业,根本就是以每个人的业绩说话的,因此,只要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把利润做出来就好了。我喜欢如狼般的处事原则,这样具有挑战性。”

喜羊羊的做派

【现象一】

谦虚低调留下好印象

同样,陈永豪毕业于一所普通大学,刚进入投资公司时,看起来才智平平,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发展总比其他员工顺利很多,陈永豪自己也十分清楚,有的时候,耐心与机智比埋头苦干更有效。从参加第一天的员工会议发言开始,陈永豪就自觉地将自己的缺点说了出来,公司领导对这个勇于坦言自己缺点的新员工大加赞赏,他的谦虚给公司领导留下了初步印象。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当其他新员工埋头苦干、甚至还分不清单位里谁是谁的时候,陈永豪已经掌握了老员工的大致情况。

【现象二】

勇于担责得到赏识

当一起做项目的同事大姐因为家里孩子生病而疏于工作的时候,陈永豪勇于将责任扛在肩上,使得项目圆满完成。而当领导对做此项目的员工进行嘉奖时,陈永豪反倒将荣誉让给了同事大姐。此后,陈永豪的人品在公司内被广为赞扬,在进入公司不到两年的时间,陈永豪被领导任命为项目部副主管。“埋头做好领导交办的事情本是无可厚非,不过要想迅速攀上职业‘顶峰’,这是远远不够的。许多人为了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常常加班加点工作,其实,这些人错误地认为惟有这样才能得到上司的赏识,其实工作效率与工作业绩才是最重要的。在职场上,不妨低调一点,谦虚一点,多做点事,少长点傲气。”

专家总结

求职者要根据不同企业定位

职场专家说,职场人选择当“狼”或当“羊”,应与所在公司文化、部门职能设置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对于销售岗位来说,销售人员更强调个人业绩,竞争文化比较浓。在处于创业期、发展期的公司里,“狼性”员工很受欢迎,因为,狼有一往无前的开拓精神,可以迅速为公司打开局面;但是,当企业逐步走上正轨,“羊性”员工的踏实、机智、尊重领导也逐渐被老板青睐。所以,只有将“狼”和“羊”的精神巧妙结合,职场才会更精彩。一直以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企业将“狼文化” 作为自己的标杆,而在越来越多的压力来临后,不少职场人士也开始倡导比较温和的“羊文化”。因此,一家成功的企业应该有“狼性”,也要有“羊性”,而求职者也要根据不同的企业文化来定位自己的工作态度。

zC530.Com编辑推荐

寻找梦想的行动派


80后曾一度颇受争议,被民间、媒体和学术界贴上自私、叛逆等标签,甚至被拿来与美国的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80后自身却并不认同这些说法,他们认为,80后不顾忌那些别人认为是必须去做的传统,破除成规,只做最正确的事。

黄恺:特立独行做三国杀

1986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2004级游戏设计专业,不插电游戏三国杀设计者。

他不是三国迷,不玩光荣,不玩三国志,对三国没有特殊的爱好,但这不妨碍他发明一款以三国为背景的游戏,令万千人迷恋。

三国杀设计者黄恺,最开始只是手工做游戏,制定规则,画小兵,用骰子和卡片进行战斗,他设想过众多场景,甚至将自己的老师和同学设定为游戏人物,但最终他选了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三国。

他很早就显露出一种天赋:小学课间,他拿出自己手工绘制的角色小纸牌,让周围的同学一起参与到游戏中。但他并不喜欢天赋这个词,觉得这个词太容易抹杀掉做成一件事所需要的努力。

他更愿意将今天的一点成绩归功于特立独行。他事事要求自己与人不一样,就连选择大学专业也如此。当时,他站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招生简章前,仔细浏览了一遍,发现互动艺术才是自己真正想学的专业,尽管这是当年新开的一门学科。

三国杀游戏的风靡程度让黄恺自己也感到吃惊。2006年,北京桌游玩家不过两三百人,到了2009年,活跃用户就高达400万,一条桌游产业链逐渐形成。

如今的黄恺已是游卡公司的总设计师,比起以前单干时的自由,他觉得这份工作还需要一定的克制和责任。他开始考虑更多事情,比如整个公司的利益,员工的利益。他仍怀念三国杀游戏刚诞生时,在淘宝店上出售的经历。他在电脑上设计出牌样,送到美工店喷绘,再贴到剪成一样大小的纸板上。第一个买这款游戏的人,他到现在还记得十分清楚。那是两个星期以来的第一个客户,他十分详尽地给对方解释相关规则。

之后的他,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人,而是更为复杂的规则。

游戏刚风靡时,常有人对三国杀模仿国外的一款游戏提出质疑。他只是平静地解释:我从来没有否认过模仿,但游戏里也有我的逻辑和设计。这并不是抄袭。

黄玉浩:沉迷绝

世好题

1983年出生,《新京报》深度报道部记者,写过阜阳白宫书记的覆灭、王亚丽造假骗官等调查报道。

2010年元旦,黄玉浩在微博里写下新年愿望:让远在安徽老家的爸爸妈妈坐飞机到北京来,陪他们去看天安门,请他们在饭店吃顿团圆饭。

他花了3年时间,终于有能力来实现这个愿望。

来自安徽省泗县的他,上大学时从家里带走一万块钱,还是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从大一我就开始打工,基本上什么都干过。我卖过电话卡,发过传单还跟几个同学一块儿成立过广告公司,为商家设计传单。再加上学校的助学贷款,基本能解决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黄玉浩说。

2006年,23岁的黄玉浩第一次从安徽老家来北京,揣着500块钱。就是想找工作,也不知道去哪儿找。我背着一个大包,睡过火车站,睡过协和医院。他说。

2007年,他已经成为《新京报》深度报道部的实习生。瘦小,其貌不扬。同事形容他。

但第一次出差,他就让人刮目相看。那是一次矿难,有人在事故现场驱赶记者。他跳下采访车,从地上抓起一件不知谁遗落的黄色矿工服,伸出手来抓了把煤灰,顺手抹了自己一脸,成功混入到矿工家属中进行采访。

3年里,他写了许多调查报道,从阜阳白宫书记案到王亚丽骗官案,他已经不是当年的小男孩。没有变的是他的眼神,找到一个好选题,他会眼睛发亮,兴奋地说:这是一个绝世好题。随后,他提着行囊,即刻出发。

他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一个月的时间里,20天在采访,5天在写稿,剩下的5天在改稿。他习惯了用长久的时间来磨出一个好稿。他说:也许有一天,我在一个小旅馆没睡醒、死在房间里,不认字的爸妈都不知道我在做什么。

转眼,他又投入到下一个稿件中。关于父母的那个梦想,又被搁置到一边。

他拾起了另一个梦想:我只是喜欢记者这个职业,想做一名好记者。

伍声:世界电玩冠军开始迷惘

1987年出生,中国DorA界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游戏ID2009被业内人士尊称为9神,现任LGD,sGty战队经理。

伍声有一双适合玩游戏的手,修长白皙,在按键上灵活飞舞。

小学时,他已明白自己玩游戏比周围人玩得都好。他没有多少零花钱,但这并不妨碍他放学后去游戏厅里观摩。每到周末,他才会掏钱去实践20分钟。半年后,他打败了这个区的所有玩家。他说自己喜欢胜利的感觉,这是他玩游戏的直接动因。

就连上大学,也是游戏的缘故。为了更好地玩游戏,他和父母交换了一个条件:只要考上大学,就再不干涉他玩游戏。结果,他考上了浙江大学的生物医药专业。

一进入游戏,他俨然是一位国王,发号施令,带着自己的队伍冲锋陷阵。

但这个国王也没用。伍声突然叹道。

2011年,这位前世界电子竞技大赛的冠军,突然说不想再玩游戏了。身为2010届毕业生的他,开始考虑如何抛开过去的生活,来重新打量和审视这个世界。

在大学里打了4年游戏的伍声突然感觉到了迷惘。手握着浙江大学生物医药专业的毕业证,但他并不觉得自己的简历在同龄人当中有多光辉。

过去的4年里,游戏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游戏。他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4年的时间里好好玩游戏,玩出一个世界冠军来。他成功了,也感觉到了疲倦。

毕业后的这段时间,伍声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越来越察觉到自己做每件事情都带着一定的功利性和目的性,他把这种变化归结于现实环境所致。

只是更现实了,琢磨着怎么把游戏世界里的影响力转换为财富。伍声说。

罗成:从愤青变成留学中介

1983年出生,江西高安市人,现任上海互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马来西亚东方学子留学有限公司董事长,开创留学新模式。

很少有人知道,大学里的罗成是个愤青。他注册了一个马甲,在天涯里跟帖,骂社会上的种种不公。父母当官的世袭制,凭关系上位的,我都跟帖骂过。他说。

那时的他,从来没有想过创业,只是希望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

生活里的第一个挫折来自于毕业招聘。在农村长大、毕业于一所二本学校的他,被面试官批评英语发音不准。此后,他意识到英语不足,开始想出国进修,参加了好几个月的英语培训,却仍旧只考了一个让他觉得羞愧的分数。无奈之下,他选择了留学马来西亚,那里对英语的要求相对较低。

走下飞机的那一刻,罗成感觉到了孤独。我该去做什么,怎么和人交流,甚至怎么吃饭,我一无所知。罗成说。

2007年,他把眼光瞄准了马来西亚的留学市场。我想提供一个免费的中介,先打开市场。罗成说。于是,他开创了一个留学马来西亚的新模式。

罗成的创业经历并非一帆风顺。他曾经与合作的股东发生了一些矛盾,对方不同意他免费的中介运营模式,而是希望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些人先后离开了罗成的团队。

如今,罗成的公司已占据马来西亚留学市场的最大份额。

周围人对罗成的评价是行动力强、踏实,即便是半夜3点钟,他想到什么点子,也会致电自己的员工要求落实。

罗成说:跟前几代人相比,其实我们80后一代特别幸福,可等我们一踏入社会,压力就来了。比如房价,你得有很多现实的考虑,这些东西会钳制你的梦想。

职场上,做狼,做羊还是做人?


【导读】:在“狼性文化”最被推崇时,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工商管理学教授在MBA课堂上向学生提问,在市场经济中,我们应该选择做“狼”,还是做“羊”?

最近,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给员工指了两条明路,其一,想要坐在自由而无用的躺椅上享受人生,最好卷铺盖卷儿走人。其二,愿意披上狼皮大氅,改造自我,最后可以跟随他上IT战场冲锋陷阵。除此之外,似乎没有第三条路了。
这两种选择,出自他最近在公司内部发表的一封公开信。这位有海归背景、被媒体形容为谈吐儒雅的CEO,直截了当地表示,淘汰小资,呼唤狼性。
在他眼中,小资青年有良好背景,流利英语,稳定收入,但他们信奉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思进取,追求个人生活的舒适才是全部;与此相比,狼性青年则具有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可以带给公司最大化的利益。
就像出现在新闻中的狼爸那样,44岁的李彦宏对麾下的年轻人语重心长地说:
你一定要吃苦,你没吃过苦,将来不可能干成什么事儿。
因此,如果你是一个刚刚毕业、走入职场的年轻人,在这样的企业文化里,面对的似乎只有两种选择,李彦宏称之为小资与狼,有人则更直白地形容为做羊还是做狼。其背后的逻辑,是职场成功学里一直流行的法则非此即彼,弱肉强食。
十几年前,一家本土通信设备公司在面对全球化危机时,率先提出这种提倡拼搏、奋不顾身为工作的精神。在媒体的记录中,狼性文化表现在这样的细节:那家公司的员工常常加班到深夜,有人索性在工位旁放了一张折叠行军床;先死后生、自我批判等用语在那里随处可见;由于长期加班导致的精神压力,一些员工猝死或者选择跳楼自杀。
尽管如此,这种可以给企业带来快速收益的文化,还是在企业界里颇受推崇。一家百科类网站为狼性文化建立了词条,将狼性描述为贪、残、野、暴,并宣称在一个竞争的时代,没有这种特性就会撞得头破血流,败下阵来。
可实际上,这种动物性与创造力之间到底有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每天在有台球桌、游泳池、按摩房和大沙发的地方工作,穿短裤、带宠物上班,累了就小资地弹弹钢琴,同样可以创造出好产品。
如果说,不认同这种企业文化的员工还有选择离开的权利,那么,当狼性文化已经从商业文明中向社会各个角落溢出时,人们可不那么容易逃开了。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陈建华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了他的观察:新世纪以来,以狼作为文化符号的图书、音像制品被广泛追捧。过去印象中被认为狡猾、阴险、残忍的狼,如今得到人们的崇拜,这种文化范式的转变让他感到惊讶。据他分析,这是人们在弱肉强食的竞争环境中,希望用动物身上的攻击性来武装自己。
这个强调和时间、和对手、和自己赛跑的时代,虽然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本来应该作为社群的企业组织,如今在强调竞争的环境中几乎变成动物园,有狼人、程序猿还有码字猴。人与人的社交关系变成动物与动物之间的食物链,最终在动物世界的竞争中失去自我。这不应该成为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所被普及的价值观。
在狼与羊、狼与小资的道路之外,显然还有很多条纵横交错的小径。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应该鼓励年轻人成为更好的自我,而不是被改造成同一种产品。一个健康的企业组织,即使员工被定义为毫无攻击力的羊、只图享受的小资,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特性。
在狼性文化最被推崇时,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工商管理学教授在MBA课堂上向学生提问,在市场经济中,我们应该选择做狼,还是做羊?
大部分学生选择做狼,小部分学生选择做羊。
这位教授最后颇有警世意味地说:我们既不该选择做狼,也不该选择做羊,我们应该选择的,首先是做一个人。

职场新人,这些要向狼学习


记得英国动物学家绍•艾利斯曾说过:“在所有哺乳动物中,最有情感者,莫过于狼;最具韧性者,莫过于狼;最有成就者,还是莫过于狼。”可见,狼并非许多童话故事中说的那样毫无狼性。狼,也有自己的性情。狼,很重情义。而这一些,并非全部。铸就狼攻击时高成功率的,还有很多很多……下面,咱们挑一些典型的分析分析。众狼一心 狼如果不得不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东西,必群而攻之。一个令人愉快的工作氛围是高效率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快乐而尊重的气氛对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每一天都要身处毫无生气、气氛压抑的工作环境之中,那么员工怎么可能会积极地投入工作呢?同进同退 狼虽然通常独自活动,但狼却是最团结的动物,你不会发现有哪只狼在同伴受伤时独自逃走。很多人每天上班忙忙碌碌,赴汤蹈火、精疲力尽,一切都是为了公司。一旦遇到共事的伙伴每天迟到早退,上班聊天闲谈,强烈对比之下,便让人想当个正义使者,一举上告主管。然而对普通上班族来说,在主动向主管报告之前的自我检视是非常重要的。知已知彼 狼尊重每个对手,狼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所以狼的攻击很少失误。谈判是沟通,但并不一定是口头的。事实上,眼神、手势或姿势能比言语传达更多的信息。因此,留意并研究对手的身体语言所传达的有用信息,是有价值且有助于你谈判成功的。授狼以渔 狼会在小狼有独立能力时坚决离开它,因为狼知道,如果当不成狼,就只能当羊了。我们不难发现,求职者要学会对人微笑,经常微笑。微笑不仅能够展示自信,也向用人单位传递了一个积极的态度,善于微笑的求职者获取职业的机会总是比较多的。自由可贵 狼不会为了嗟来之食而不顾尊严地向主人摇头晃尾。因为狼知道,绝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由上可知,狼聪明,自尊,团结合作。而正是这铸就了狼的高成就。这样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个职场新人学习。

上海餐协派“招工大使”全国招人


在经历金融危机侵袭后,广东、浙江一些地方又遭遇“幸福的烦恼”——订单返、人未归,“招工难”频频见诸报端。有媒体打出这样的标题:“回来吧:珠江三角洲缺工人”。

类似 “幸福的烦恼”,上海一些行业、企业也感同身受:在劳务市场招不到熟练工,有企业老板把招工广告直接贴在同行工厂附近;为了留住人,老板出面为年轻员工组织安排“相亲”活动,让员工在本地解决婚姻大事,安心工作。还有企业派出“招工大使”,奔赴全国各地招人。

上海餐协:部分企业服务员平均缺口超20%

“现在已很难在苏浙地区招到合格服务员,很多年轻人来不及接受培训,一些人员即使掌握了服务的基本要领,但在礼仪、待人接物等方面难以到位。”昨天,肩负招聘重任的张先生诉说了烦恼。他已经多方奔走,一边与外地相关部门取得联系,一边与一些正牌餐饮学校接触,但由于人员的培养需要一段时期,一次带来的二三十位服务员,要五六家甚至七八家企业“瓜分”,着实让企业为难。

昨天,上海餐饮行业协会证实,上海的一些大型餐饮企业几乎都缺服务员,平均缺口为20%至30%。据透露,苏浙汇、丰收日、真功夫等知名品牌餐饮企业,在近来的扩张中非常需要员工,但包括服务员在内的很多岗位招不到人手。原本一位服务员只管一至两间包房,如今高峰时段要管三间及以上包房。部分餐饮企业需要配备30位服务员的岗位,实际只配备了20至25位服务员。

“原先一贴出招聘广告,就会引起很多外来人员的关注,但眼下应聘者似乎对这样的广告很冷漠。”上海餐饮行业协会秘书长段福根不无担忧地说,人员的严重不足势必影响到服务质量。

上海餐饮协会拥有2000多家成员单位,为了让这些企业渡过用人难关,协会已派人外出招揽员工。据悉,派出的员工已经考虑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去河南、湖南、陕西、贵州、四川、云南,争取在年内将符合要求的300位服务员输送到协会成员单位。

服装企业:招工广告贴至同行门口

“招了几个月,还缺几十个工人,现在工人只能加班加点才能完成订单。”这几个月来,代理法国某著名品牌童鞋的上海翡丽服饰有限公司所接订单增加不少。到了6月份,董事长邹乐平一盘算,发现下半年的产量比上半年增加了50%,生产线上的任务也从9月一直排到明年2月。为了抓紧完成订单,公司决定在原有400余名员工的基础上,再多招30%的工人。“原本以为今年招工不会有太大难度,但不知道为什么,今年招人特别难。”

为了招到这100多名工人,邹乐平想尽了办法。整个6月,公司人事部负责人就忙着登招工广告、蹲点各大劳务市场。为尽快填补工人缺口,甚至招了部分生手应急。

在劳务市场招不到熟练工,邹乐平把眼光投向了同类企业,开出高薪“挖人”,不仅把招工广告直接贴到制鞋工厂附近,还将触角伸向高管人才。“挖到一个管理人才,往往能带过来十几个熟练工。”邹乐平告诉记者,现在其工厂工人的工资平均在2000元左右,这一数字比去年提高了10%。到了下半年,开出的工资比上半年要再高2%-3%。

为防止工人跳槽,邹乐平想出了“工资保底”方案留人。“工人最怕没订单的时候被裁员,我们现在提出,即使没有订单不开工,工人也能拿到1800元保底工资,让不少工人都放下了心。”

浦东新区的一家丝绸加工企业同样烦恼。除了招不到员工,还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为结婚准备返乡。为此,企业老板不得不亲自出马为年轻人安排“相亲”活动,让员工在本地解决婚姻大事,安心工作。

劳务市场:半小时未见一人应聘

“普工招20名,尚缺7名;塑料挤出机操作技工招10名,缺7名;学徒工缺6名……”昨日在沪西文化宫,记者看到了上海某科技有限公司的招聘信息。

“最近前来应聘这些基层职位的人比以前要少很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杨先生告诉记者,这些职位该公司已经招聘了一个多月,至今未能如愿。为了达到招聘目的,期间还提升过一次工资,每月工资标准从1000元左右提至近2000元。“要是再招不到人也只能放弃了。”对于为何现在应聘者明显减少,杨先生感到很困惑。

昨天,记者还走访了位于沪西文化宫的天天职介,偌大的房间有十多家职介,但前来找工作的寥寥无几,偶尔来几个人也只是看看张贴的职位信息便离开了。在铁路上海站南广场劳动力市场,记者在某职介等了半个多小时,未见一人前来应聘。

职介机构:企业需求大但待遇卡的死

昨日,多家职介表示,去年金融危机后企业招聘一度陷于低潮,不少外来务工者应聘时都碰了钉子,被迫回乡或前往其他地方寻找工作。现在需求开始回升,这些离开上海的务工者并不能马上获得信息。“很多人还是会觉得工作难找,不敢贸然前来。”上海仕加易职业介绍所的招聘经理陈根荣表示,上半年有时一天会接待30多位应聘者,现在每天只接待10-20位。

“如今双方的待遇分歧开始明显。”陈根荣坦言,现在企业招聘量并没有猛增,应聘者数量还是可以满足企业需求,但双方很难谈到一起。“比如这家招聘操作工的企业,给出的工资每月仅960元。”陈根荣指着一企业招聘信息说,不少企业的需求虽然增加,但待遇上卡得很死。职介“蓝领加油”一招聘人员也表示,现在企业对应聘者的要求依然严格,有时要“五选一、四选一”。

天普职业介绍所的一工作人员透露,像餐厅服务员、普通操作工这类职位每月工资1千元多一点,即使包吃吃住,对要在上海生活并希望有所积蓄的外来务工者来说,有些难以接受。“通常务工者的工资预期都在1500-2000元。”“好找的工作不好做,好做的工作不好找。”记者昨日下午在火车站南广场碰到正在找工作的小周,来自河北的他中专学历,在家乡时曾在一家机械厂做过操作工,一周前来上海找工作。“能找到的工作工资太低,多数只有1000元左右,不少还要求加班。”小周表示,虽然这些工作多包吃住,但上海日常花销大,如果休息日出去玩一次,交通和吃饭就要花去数十元,如此省不下几个钱。他告诉记者,来上海一周已花费数百元,如果再找不到合适工作,就只能被迫回家乡。

■专家说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郑东亮

部分地区出现的用工荒和招工难,和前几年曾出现的类似情况有所不同。前几年的用工短缺原因一般是因为经济快速发展,企业需求猛增引起的。此次出现的情况,可能只是金融危机中的经济调整引起。根据经验,现在正是海外市场的消费热季,一些加工出口类企业用工需求会有所增加,而原来不少务工者已因金融危机回乡,无法及时到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用工困难。由于经济还将不断调整,现在难以判断这种情况是否会长久。

●华东师大人口研究所副教授王大犇

“工资谈不拢”是造成招工难的一个原因。现在务工者对自己的权益要求比以往增强,而企业也应该根据市场行情,待遇方面随行就市。

信息不对称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不少务工者不得不回家或者去其他地方寻找就业机会。如今企业重新出现大量用工需要时,原来的务工者对此一无所知,要等待一段时间,需求或者工资的调整信息才会自行传播到他们身边。如果上海劳动部门能和一些劳务输出地区的劳动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及时掌握上海需求信息并和对方进行沟通,就会有效避免用工荒的尴尬境地。

“三证”人力资源第一派司


火爆的才市引来一个又一个求职与招聘热,也为HR认证带来一波又一波新行情。目前本市HR派司有多种,但令职场中人士广泛追捧的主要有“三证”:“上岗证”“资格证”和“注册证”。

上岗证 申城HR验证上岗

HR“上岗证”即《上海市人事管理岗位证书》。据了解,此项考试每年6月和12月举行两次。由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院组织全市统一考试,上海市干部培训中心负责相关培训和颁证,各区县、系统干部人事部门参与筹备与协调。

认证专为广大人事专员更新知识结构,传递最新的政策法规和信息,深化专业管理技能;也可作为各级人事干部考评晋级的依据之一。

考试包括《人事人才政策与管理实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和《人才资源优化策略》等3个科目。培训结束考试合格者,可获得由上海市人事局干部培训中心颁发的《上海市人事管理岗位证书》,有效期3年。

资格证 企业HR全国派司

HR“资格证”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据了解,这一认证由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持开发,既保持全国的统一性、又具有上海地区的独特性。

证书分“人力资源管理员”“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等4个等级。凡高中或同等以上学历、1年以上相关从业经历者,均可申报参加相应等级的培训和鉴定考试。

考试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6个模块。培训结束考试合格者,可获得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相应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全国有效。

注册证 专业HR同行注册

HR“注册证”即《注册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据了解,此项考试由国家发改委所属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组织开发,紧扣企业和专业人员的实际需求,在全国各地组织培训并定期举行统一考试。

证书分“准注册”、“注册”和“注册高级”等3个级别。凡大专或同等以上学历,1年以上人力资源或相关经历者,均可申报相应等级的培训和认证考试。

考试包括《企业培训》《员工任用》《绩效管理》《薪酬福利》《劳动关系》《职业生涯规划》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等7个模块。培训结束考试合格者,可获得由上海认证办颁发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出具相应级别的《注册证书》。(完)

新兵与老将间的颜面之争


在平日职场里,在同一公司,同一部门,同一团队,“合作”两字往往被挂在最高端,最显眼处。不过,一如竞技体育中没有纯粹的合作与竞争一样,同一屋檐下的人们仍然面临着激烈的内部竞争与相当玄妙竞争中的合作。

冠军与神童的颜面之争

2006年迈凯轮新车发布会,卫冕冠军阿隆索与车坛新人汉密尔顿双双亮相,镁光灯闪成一片。阿隆索侧目与汉密尔顿对视一笑,就在这一瞬,他分明嗅到了小黑身上的糖果味,在赛车这个有你没我的运动项目里,经验不仅是左右胜局的王道,更意味着老将将受到车队战术的围绕与技术上的倾斜。而菜鸟——就等着当炮灰吧!

但随后的状况却是阿隆索始料未及的:汉密尔顿继首站获得亚军后,又在紧接着的分站中登上领奖台。要知道,这等光辉战绩已经40年没人做到过了,年轻人出彩的表现给所有人一个surprise。阿隆索皱了皱眉头,在佩服这个神奇小子的能力之余更担心的是自己的地位不保,但转念想到私人橱柜里安放的那座冠军奖杯:“得了吧,大家都是成年人,我依旧是老板的宠儿,不是吗?”

一点儿也没错。车队依旧理性地站在了卫冕冠军这一边,然而在阿隆索的意识里,除了红色的老对手外,身边的队友也成了需要提防的狠角色。当然这是他自己的大意轻敌,而汉密尔顿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屈居老二。

直至后来,汉密尔顿公然在比赛中违抗车队命令,阿隆索也对记者说出讨厌队友的话语并表示想离开,这两个队友算是撕破脸皮了。他们比面对对手时更显敌意。

菜鸟与老将间的同室操戈。虽然纷乱复杂的车坛背景难以复刻,但无论是新人、老将还是管理者,每一方的表现都与我们平日的职场极具共通性。

新老之争的导火线:

新人的战斗欲

长久以来,菜鸟与老将的称谓被简单粗暴地在时间轴上做了分割——谁来得晚谁就是菜鸟。 然而,出生日期显然是自己不能控制的,因此被套上“菜鸟”的帽子,新人不服。

有能力的新人更期待通过实战改变人们的成见,打上主力,为自己正身。他们会将自己与老将作比较,将老将视作学习与赶超的目标。但他们的初衷往往是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而不是潜心为团队作贡献,因此显得杀气腾腾,不讨人喜欢,也日后的恶意竞争埋下了火药味十足的种子。

老将的防御

老将对新人的防备之心是一种天性,当他们在这个环境混迹多年,获得了一些成就后,工作激情在慢慢消退,工作状态也随之变成一种稳定持续的按部就班,忽然管理者表示需要吸纳新鲜血液时。老将不自觉地就会扣紧神经。

如果新人缺少经验能力平庸,老将们自然高枕,甚至有时还能反衬出他们的优秀,趁机虚荣一把。但如果事实恰恰相反,他们则排斥、打压那些他们认为“杀气”很重的新人,甚至对那些“拼命三郎”也很不待见,这样的心态促成了竞争的循环。

管理者的控制

新入水池的鲶鱼打破了平衡,管理者如何控制?新人出成绩固然可喜,但新人还不够成熟,成绩也尚欠稳定。因此,管理者通常不会改变自己的用人体系,老将仍然是他们最值得信赖的人。即使如神童汉密尔顿一开始便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车队老板也未能给予及时的重视。而正是这份漠视,愈发激起了新人的斗志。

不难看出,尽管老员工戒备心强,管理者的战术保守,促成了恶性竞争的局面,但如果没有锋芒新人的过于耀眼,这一场关于面子的竞争很难被挑起。要使自己不陷入僵局,新人该懂得一个道理:融入团队才能活下去,过强的胜负心只会阻碍这个进程。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那么,新人只要做到低调、谦和、埋头做事、收敛锋芒、不耍心计、一忍再忍、极尽中庸就可以避免与老将间的竞争?事情似乎并没那么循规蹈矩。

职场案例:

小王毕业后来到了一家合资公司做市场策划助理。小王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下了决心要好好干上一番。但渐渐的,小王发现除了和自己一样新来的几名员工努力奋斗着,其他员工对待工作常常得过且过,策划的内容毫无创意。小王心里有些不舒服,却一直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他坚信做好本职工作总是正确的。

然而好景不长,小王一再发现自己的方案不是被无理由的否决,就是受同事的“剽窃”。他明显感到工作氛围变了,同事之间的交流少了,请教问题时也不像以前那样能得到真诚的帮助。小王觉得不知所措,迷惑不解。

显然,小王是名职商挺高的新人,懂得初来乍到以和为贵,更以大局为重,不轻易破坏团队气氛。但不料不想挑起竞争的他,仍然遭遇了老将们的恶意竞争。莫非新老竞争,逃不掉也躲不了?

落败原因:

沟通在哪里?

老将的策划无创意,他们对待工作得过且过,而自己的方案被“无理”拒绝,受人“剽窃”,交流变“少”,提出问题得不到“真诚”的帮助……这一系列稀奇古怪的事件与变化都来自小王个人的主观判断,他并没有寻求沟通来打破僵局,查找原因。

初入职场的新人对职场环境并不熟悉,往往凭借一己猜测来给自己的工作环境下定义,认为某些事应该这样,却忽略了可能隐藏在表象背后的实情。比如,同事没有创意的策划是否可能是因为和客户的定位要求不匹配或者已有既定的框架而不能随意天马行空?自己的方案被迅速回绝是否因为不熟悉规范的流程和框架?受人剽窃会不会是一时凑巧?……

因此,在沮丧与迷惑之前,进行沟通能了解事情的真相,消除误以为的敌对。即便真的是自己所预料的那样,也不用怀恨在心或郁郁不得志,再进行一次开诚布公的沟通,把自己为团队服务的本意说出,从而缓和团队里敌意的气氛。

缺失“空杯”与“历练”的心态

倘若小王的一切“自认为”均是事实,换作是谁都不会高兴,更何况自己已低调为人,顾全大局。但俗话说:“一个碗碰不响”,如果不接对方的茬,也必能化解这场暗战。

这需要一种更低调的处事心境。 “空杯”与“历练”的心态将能使新人化解怨气。所谓空杯心态就是零的心态,把自己倒空成为一个零就不会出现自恃才高,半杯水晃荡的处事姿态了。新人在工作经验方面就是一个零,这样的心态决定了面对前辈时惟有学习的份。而“历练”心态的核心是感恩。把挫折与磨难当作一种恩赐,感谢正是发生了这些事,好让处在积累阶段的自己得以磨练,获得经验,为将来的应对自若打下基础。

竞技心得:勇于沟通扫除误解,空杯心态引导竞争变历练。

新兵与老将的颜面之争


新老之争的导火线:

新人的战斗欲

长久以来,菜鸟与老将的称谓被简单粗暴地在时间轴上做了分割——谁来得晚谁就是菜鸟。 然而,出生日期显然是自己不能控制的,因此被套上“菜鸟”的帽子,新人不服。

有能力的新人更期待通过实战改变人们的成见,打上主力,为自己正身。他们会将自己与老将作比较,将老将视作学习与赶超的目标。但他们的初衷往往是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而不是潜心为团队作贡献,因此显得杀气腾腾,不讨人喜欢,也日后的恶意竞争埋下了火药味十足的种子。

老将的防御

老将对新人的防备之心是一种天性,当他们在这个环境混迹多年,获得了一些成就后,工作激情在慢慢消退,工作状态也随之变成一种稳定持续的按部就班,忽然管理者表示需要吸纳新鲜血液时。老将不自觉地就会扣紧神经。

如果新人缺少经验能力平庸,老将们自然高枕,甚至有时还能反衬出他们的优秀,趁机虚荣一把。但如果事实恰恰相反,他们则排斥、打压那些他们认为“杀气”很重的新人,甚至对那些“拼命三郎”也很不待见,这样的心态促成了竞争的循环。

管理者的控制

新入水池的鲶鱼打破了平衡,管理者如何控制?新人出成绩固然可喜,但新人还不够成熟,成绩也尚欠稳定。因此,管理者通常不会改变自己的用人体系,老将仍然是他们最值得信赖的人。即使如神童汉密尔顿一开始便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车队老板也未能给予及时的重视。而正是这份漠视,愈发激起了新人的斗志。

不难看出,尽管老员工戒备心强,管理者的战术保守,促成了恶性竞争的局面,但如果没有锋芒新人的过于耀眼,这一场关于面子的竞争很难被挑起。要使自己不陷入僵局,新人该懂得一个道理:融入团队才能活下去,过强的胜负心只会阻碍这个进程。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那么,新人只要做到低调、谦和、埋头做事、收敛锋芒、不耍心计、一忍再忍、极尽中庸就可以避免与老将间的竞争?事情似乎并没那么循规蹈矩。

职场案例:

小王毕业后来到了一家合资公司做市场策划助理。小王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下了决心要好好干上一番。但渐渐的,小王发现除了和自己一样新来的几名员工努力奋斗着,其他员工对待工作常常得过且过,策划的内容毫无创意。小王心里有些不舒服,却一直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他坚信做好本职工作总是正确的。

然而好景不长,小王一再发现自己的方案不是被无理由的否决,就是受同事的“剽窃”。他明显感到工作氛围变了,同事之间的交流少了,请教问题时也不像以前那样能得到真诚的帮助。小王觉得不知所措,迷惑不解。

显然,小王是名职商挺高的新人,懂得初来乍到以和为贵,更以大局为重,不轻易破坏团队气氛。但不料不想挑起竞争的他,仍然遭遇了老将们的恶意竞争。莫非新老竞争,逃不掉也躲不了?

落败原因:

沟通在哪里?

老将的策划无创意,他们对待工作得过且过,而自己的方案被“无理”拒绝,受人“剽窃”,交流变“少”,提出问题得不到“真诚”的帮助……这一系列稀奇古怪的事件与变化都来自小王个人的主观判断,他并没有寻求沟通来打破僵局,查找原因。

初入职场的新人对职场环境并不熟悉,往往凭借一己猜测来给自己的工作环境下定义,认为某些事应该这样,却忽略了可能隐藏在表象背后的实情。比如,同事没有创意的策划是否可能是因为和客户的定位要求不匹配或者已有既定的框架而不能随意天马行空?自己的方案被迅速回绝是否因为不熟悉规范的流程和框架?受人剽窃会不会是一时凑巧?……

因此,在沮丧与迷惑之前,进行沟通能了解事情的真相,消除误以为的敌对。即便真的是自己所预料的那样,也不用怀恨在心或郁郁不得志,再进行一次开诚布公的沟通,把自己为团队服务的本意说出,从而缓和团队里敌意的气氛。

缺失“空杯”与“历练”的心态

倘若小王的一切“自认为”均是事实,换作是谁都不会高兴,更何况自己已低调为人,顾全大局。但俗话说:“一个碗碰不响”,如果不接对方的茬,也必能化解这场暗战。

这需要一种更低调的处事心境。 “空杯”与“历练”的心态将能使新人化解怨气。所谓空杯心态就是零的心态,把自己倒空成为一个零就不会出现自恃才高,半杯水晃荡的处事姿态了。新人在工作经验方面就是一个零,这样的心态决定了面对前辈时惟有学习的份。而“历练”心态的核心是感恩。把挫折与磨难当作一种恩赐,感谢正是发生了这些事,好让处在积累阶段的自己得以磨练,获得经验,为将来的应对自若打下基础。

竞技心得:勇于沟通扫除误解,空杯心态引导竞争变历练。

关于毕业生改派、退学、结业、放弃读研资格的政策规定


一、《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1997)关于改派和放弃读研的规定

第三十四条 免试推荐和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毕业生,在学校就业计划上报后提出不再攻读的,应回家庭所在地就业。

第四十条 在派遣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需要调整改派的,按下列原则办理:毕业生调整改派须在一年内办理,逾期不再办理有关调整改派手续。毕业生就业后的调整按在职人员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毕业生,由学校报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批准,不再负责其就业。在其向学校缴纳全部培养费和奖(助)学金后,由学校将其户粮关系和档案转至家庭所在地,按社会待业人员处理:自派遣之日起,无正当理由超过三个月不去就业单位报到的; 报到后,拒不服从安排或无理要求用人单位退回的; 其他违反毕业生就业规定的。

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05) 关于退学学生的管理规定

第二十九条退学的本专科学生,按学校规定期限办理退学手续离校,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退学的研究生,按已有毕业学历和就业政策可以就业的,由学校报所在地省级毕业生就业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没有聘用单位的,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

三、《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后调整办法》(2003)关于改派的管理规定

第三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可提出调整工作单位申请:(一)确属专业不对口,学用不一致的;

(二)要求到基层单位或老、少、边、穷地区工作的;

(三)要求到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科研项目及国家重点加强部门工作的;

(四)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原因的。

四、《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问题的通知》(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05)关于放弃读研的相关规定

专插本已被录取、获免试推荐资格和已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在就业方案编制完成后提出不再读的,应回生源地就业,不再签发报到证。

五、结业生在未取得毕业资格前没有派遣资格,不能打印相应学历的报到证。取得毕业证书之日起三个月内可申请就业派遣,打印报到证,过期不能补发。

新人与老人的职场互怼


春夏之交,又一批毕业生将要离开学校,正式进入职场。在老人带新人、新人学习上位期间,双方总需要有一段时间进行磨合。在这段彼此进行观察的时间内,职场新人最容易令人引起反感的行为是什么?而老人的哪些行为又会暗自滋生新人的不满情绪?

根据最近就此议题开展的在线调查显示,排名前三位最容易引起老人反感的职场新人的行为分别是:推卸责任(31%)、欠缺主动性(26%)和做事太自我(18%);而排名前三位最不能让新人容忍的职场老人的行为分别为:因一次错误就否定新人(44%)、功劳归自己,不足归新人(15%)、新人不被信任,老人不肯放权(13%)。

错误是最敏感的地带——推卸责任,喜欢为犯下的错误寻找理由的新人最不能被老人容忍;而新人最不能忍受老人的行为是,老人揪住一次错误,就此全盘否定新人。

理解误区1:抱有成见Vs.推卸责任

我是新人:为何就此“判我死刑”?

讲述者:小枫 职业:网络直播节目主持人 年龄:24

想起那件事情,到现在我心里还窝火!没错,我是新人,可他不是上帝,凭什么掌握生杀大权,断送我出镜主持的梦想,就因为他是老人?

我在一家网络公司的视频直播部门工作,已经上班三个月了。说是被招来做访谈节目主持人,可到现在我发觉自己就是他的一个小跟班,给他打打下手罢了。他只要做好选题,剩余的活我全得包——邀约嘉宾、收集资料、写采访提纲,而他仅习惯于在一旁指指点点,挑我的不是,最后出现在聚光灯下享受所有的光鲜。至于我要出镜主持,那是痴心妄想,他总跟主管说我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而去承担节目流程中的相关工作是最好的锻炼机会。

再怎么说我也是名牌大学传媒专业的毕业生,做网络直播主持人不是小菜一碟吗?可有他在,我肯定没有机会出头。幸有上帝垂怜,因为他出差,主管决定让我做当期的节目。这节目做得倒也顺利,可他一回来立即就到主管那里挑了一堆错,比如主持风格不稳重,现场把控能力欠缺,表情过于丰富……

节目我来做,风格我来定,为啥都要一本正经,商业访谈就不能加点娱乐的味道?但结果却是我们主管也听了他的挑拨,还没等我去申辩就宣判结果:“你的发型、着装习惯、访谈风格都不太符合这档节目的定位。因此团队决定还是让你先做前期的准备工作,等你适应了这里的一切再做调整。”没有突破、没有创新,这档节目必然走向灭亡,可他们坚守着自以为是的风格,还就此“判我死刑”!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做他的小跟班,即使他出差,我也不会是临时替补的人选!

我是新人,看来做事还是要循规蹈矩,否则一定会死得很惨!

老人的话:新人有新的想法是好事,但是缺乏大局观,很多想法就显得不合时宜。我指出新人的错误,无非是想他能尽快补足,以后能担大任。如果新人这点承受力都没有,以后大事多的去了,他怎么承受?不如直接在这道关卡把他筛了。

专家点评:熟悉工作流程,了解部门的行事风格这是新人加入新团队以后的首要工作。而“让合适的人做适合的事”则是管理者提高团队合作效率所坚持的一项原则。新人应当理解、服从领导的工作分配,而非一味地追求自我。当然,作为领导或者老人也应该给新人展示个性的机会,对其新的观点要宽容考虑,切勿揪住小错不放,就此否定新人在某方面的能力。

“被安排一堆与工作无关的琐事”是让新人最易感受产生不满的原因之一。11%的新人都表示自己最讨厌这样的经历;而老人却在琐事安排中观察新人的耐性与悟性。

理解误区2:无关琐事Vs.耐性悟性

我是新人:前辈,能让我喘口气吗?

讲述者:乐乐 职业:销售 年龄:23

“喂!那个谁!有位客户急需你去联系”“快把每个桌面清理一下”“帮我把前台的报纸领来”……没错,主管的声音就这么无时无刻的缭绕在我的耳边,宛如耳根旁的蚊子,嗡嗡作响,让我恨不得一巴掌怕死他。手头的事还没忙完,他就突如其来地让我干这干那,更何况诸多事情都是和我本职工作无关的。凭什么要我清理桌面,难道你们招的是保洁员?正是这些突如其来的事情常常让身为公司新人的我头痛不已。

我是一名中小型企业的新员工,本应该为得到一份新工作而高兴才对,可是我却始终笑不起来。原因就在于身边“老人”总爱惦记着我,不知是嫌我没事干,还是故意捉弄我,总喜欢在我专心做一件事的时候,突然打断我,要求我做些和我手头工作不相关的事。如果只是公事也算了,就连倒茶送水、缴费充值、清洁桌面等份外事都要我来代做。

“新人嘛,多做一些事,技多不压身哦!”老人们这态度是不是还算替我着想?是不是我好好扫地,练就一身本事将来可以和环卫阿姨一起竞聘?还可以进个国企,弄个编制,享受很不错的福利待遇?或者是不是也可以给500强的CEO做秘书?我多才多艺,不仅练过扫地,还经常给人泡茶呢。

作为一名新人,谁不想表现得更加积极,谁又敢对“老人”安排的事情说“NO”。可我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本来已经为手头的事忙得不可开交了,还被要求做点婆婆妈妈的琐事,索性把我变成一条八爪鱼得了!

老人的话:在新人刚上手时,给他们做一些基础性工作,他们往往嫌重复简单,从而不动脑筋不思考,机械地完成任务,难以悟出这些基础性工作的要义——只有完成每一项基础工作,才能充分接触到这份工作的各个层面,对工作职责有更透彻的理解。至于分派一些与工作无关的琐事给新人,比如换个桶装水、订个团队活动的餐厅,这可是新人表现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好机会。你能给老板泡壶满意的茶,渐渐摸透老板的喜好,何乐而不为呢?熟练和老练都是需要慢火炖出来的。

专家点评:职场上难免会有新人和老人之分,久经沙场的老人不该倚老卖老,安排新人做事本是给他们更多锻炼机会,可也需酌情安排,合理分配工作内容,让新人能有条不紊地完成工作任务。让新人工作得既充实又不杂乱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新人爱抱怨做事时不被信任,总觉得背后有一双眼睛盯着自己,每隔一段时间就收到邮件追问,倍感老人不肯放权。而老人对新人埋头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的行为很无语——不按规范不走流程全凭自己一套办事怎么成!

理解误区3:不予信任Vs.过于自我

我是老人:能告知一下工作进程吗?

讲述者:古易 职业:产品设计 年龄:32

我不知道是招了个新人回来,还是招了个王储回来——伺候这位新人比伺候老板还难。跟老板产生分歧,还能摆事实讲道理据理力争;这位新人有点什么想不明白的事情,你把道理讲成大英百科全书,他仍坚守在他的神秘国。发展策略、部门目标、行业规范、公司流程……他觉得不在他的理解范畴和做事风格之内的,统统可以忽略不计。

我在做事过程中对其稍加关心,多多跟进一下,他回复的邮件永远是“了解”、“知道”,不会超过3个字,全然不知道他的项目进行到了哪里。那天我问了一句“有没有遇到困难和困惑”,他在MSN上居然委屈地说觉得自己“不被信任”。眼看着就要到deadline了,我在时间节点前提醒催促了他一下,他一脸自信满满的样子,向我保证能“按时交货”。结果他交出来的结果和预期目标南辕北辙,整个儿团队都要因为他的方向错误而加班加点调整修正。

新人的话:老人适当的问询进程是关心,可是过多的询问不就是对我们的不信任吗?谁做事又喜欢被一个人盯着呢?试问,如果你在如厕的时候被一个人盯着,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呢?不是说老板只注重结果吗?我按时完成任务还不成吗?我是新人,你还希望我怎样?

专家点评:正是因为不囿于惯性思维,能跳脱出条条框框,职场新人才有着老人所不能及的看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职场老人要激发新人的新鲜想法,也要循循善诱,帮助新人看到其想法在实现的过程中该如何遵循规范的流程和制度。而新人要理解,那些必要的告知和沟通并非老人对你不信任,而是为了了解任务完成进度,便于统筹规划,从而保证部门目标一致,漂亮地交出成绩单。身为职场人,就应该有专业的做事方法。

新人从学校步入职场,少了自由,多了约束,难免需要适应期。师傅带徒弟,总希望徒弟早点出师,所以老人不愿意给新人太多调整时间。于是有了“老人指责新人缺乏主动性,新人抱怨老人太苛刻”的纠纷。

理解误区4:要求苛刻Vs.缺乏主动

我是老人:把新人都劫走

讲述者:罗宜 职业:编辑 年龄:28

每到16点他就不见了——这是我遇到过最让人无语的新人。他没能熬过试用期,除了他莫名的失踪,还有他总会让你觉得你在和一个黑洞谈话,连“咚”的声音都不曾让你有幸听到。谈“分手”的那一天他破天荒的说了一句实在话:“你能帮我转到其他部门吗?”他走后不久,我才知道他16点时并没有被外星人劫走,而是躲在厕所里打游戏或是在天台谈恋爱。

这样一段经历让我们在日后的招聘工作中变得更加谨慎,也引发了新人难招的感慨。我笼统地总结一下,招聘新人难在——通知十个人面试,两个人没来;四个人的简历描写与面试结果不符;一个没想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一个因为相貌问题不对味;一个由于仪态问题出局;剩下的一个人嫌弃我们公司不好。那时候我想的最多的便是“求缘分”。

但是一旦新人到岗,我想的最多的又成了“求入戏”——但愿新人不要悟性太差,不要总是犯错,不要常常叫累,早日成为团队的一分子。

如果可以,我宁愿让新人都被外星人劫走。

新人的话:打游戏属于是中场休息;谈恋爱也不准,老人们上班不也在那里说闲话吗?总之,无论我们新人做什么,老人都会看不顺眼,真是难伺候的主!

专家点评:新人应有职场普世价值——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和团队规则,否则很难由学生过度为职场人。在新人的适应期里,企业对新人的工作预期通常会低于普通员工,新人可以利用这段期间调整自己的时间观念,并提高一些软性技能,从而更快融入团队。老人应在新人迷惘的时候给予新人帮助,这样不仅团队能力有所进步,自身的素养也得到了修炼。(完)

职场新人要知道的职场法则与技巧


7、公司一大,没人能管得那么细,很多时间的确是自由支配的。这时候你是可以用来逛淘宝或干点别的什么事情。是不是很爽啊!但个人状态和成绩,同事以及领导是看在眼里的。逛吧,时间是你自己的,只不过呢,很快就有新人取代你。

8、事实上就业环境恶劣的同时企业也总是缺人才。这说明什么,说明每个行业里的从业者90%都很平庸,这其中还有至少50%都是大傻逼。这听起来对新人来说是非常好的消息,但这些人也都是从新人过来的啊。想想真是伤感。

9、保持学习。多少人离开校园后几乎停止了学习。特别是想要转行的人更要努力在养活自己的同时为想要进入的行业和岗位做准备。

10、工作上的努力不会白费的。要坚信这一点,即使你现在做的工作没有得到认可,或者你的劳动被忽略了,也不要气馁,因为在工作的过程中的经验是你自己的,谁也拿不走,它可以帮助你不断的成长。

新员工的职场法则

1.出来乍到要学会谦虚

职场新秀最忌讳的就是未看清形势就贸然行动,证明自己固然重要,但保存实力更为明智。还未看清职场的形式走向就跃跃欲试,要是一旦失败,就不仅仅是一次小小的失败而已,会让上司同事觉得你是一个自负并且没有足够能力的人。

2.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

每个公司都有它独特的信仰、观点和态度,这是一个长期慢慢形成的。刚入公司你需要认真的去发现研究这些重要的企业文化。公司的企业文化通常来源于高层领导者的信仰和理念,反映了他们对于管理、客户服务、员工的价值和金钱等的观点和看法。所以熟悉企业的文化对你今后的职场生活是非常有用的。

3.领会公司的成文和不成文的规章制度

员工手册上会有公司的成文规章制度,但是每个公司都少不了一些不成文的小原则。虽然是不成文的,但也是至关重要的,属于大家心知肚明的小秘密,知道这些秘密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问你的同事。偶尔在午餐时喝了啤酒或者白酒会导致被辞退吗?因为流感而需要请3天以上的病假时,必须有医生的病假条吗?或者咳嗽到了怎样严重的程度才能让老板确信你真的生病了?所有的这些你必须事先弄清楚,而不能靠你的直觉。

4.请假要三思

作为一个新员工,你要需要树立一个好的形象―――你在很投入地工作。对于很多外企来说,从你一开始工作,你就有权享受休假,但不少公司还是希望你在工作半年或者一年之后再休假。认真投入工作的职员绝对上司老板非常喜欢的职员。

5.人际关系

刚进公司,除了自身拥有过硬的实力外,菜鸟还得学会审时度势,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刚进公司对很多事情都不熟悉,如果这时有一个熟悉公司的同事来告诉你应该注意的事情,绝对会让你很多事情都事半功倍。一旦有事,有人会来帮助你,哪怕只是为你说上一句话,也会对你益处良多。

办理离职手续、找工作、办理上岗手续,这是每个人在职业生涯中都需要经历的环节,只是办理的次数多与少的区别。那么进入一个新的公司如何才能够快速的适应公司的环境,快速的进入工作状态呢?可能是众说纷纭,每个人都有不同看法。以下谈谈我的一些个人看法。

一、学习公司员工手册,了解公司管理制度

新入职员工可能最先接触的就是员工手册,在这本手册中新员工会了解到很多

《职场新人的“狼派”与“羊派”之争》由职场百态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职场百态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签派职业规划”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