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面谈职场基本礼仪。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关于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否重要,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认为:第一份工作是职业生涯的起点,有时甚至决定了一个人终身从事的行业,按照男怕入错行的古语,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有的人认为,在人一生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多次换工作是很正常的,第一份工作不会干一辈子,在年轻的时候多尝试不同的工作,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

这些说法都有一些道理,从长期的职业发展来看,第一份工作能够带给你的东西其实还是很多的,从以下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

1、第一份工作会成为一个标杆,一个标准,从而影响你对新工作机会的判断。

2、第一份工作形成的工作经验,包括企业文化、工作方法、工作习惯、工作态度、思维方式,可能会使你形成思维定势,以为企业就应该这么工作,从而无法适应要求更高,更有发展的机会。

3、第一份工作遇到好的老板,会挖掘你的潜能,帮助你了解自己的优势,以及职场中适合你发展的路线,使你在几年后能够站上更高的平台,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因而,凑合找一份工作,会因为得不到有利于自己的指导而走弯路。

4、第一份工作能够帮助你积累起有利于以后发展的人脉,这些人会成为你的圈子的一部分,影响你以后的发展机遇、活动范围。

5、第一份工作的薪水会影响你对未来收入的期望与企图心,因而,也不能过低。

综上所述,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第一份工作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进入职场之前,对职场有多少了解,取决于你在学校中学到了多少与职业有关的知识与技能,取决于对自己职业特长、职业兴趣的了解,对自己职业目标的定位,因而,在正式工作之前就开始在职场中尝试、探索是很有必要的。

zc530.cOm编辑推荐

职业生涯规划应从第一份工作开始


“如果可以没有任何限制地到一个地方度假,您最愿意选择哪个岛?”这不是一个旅游意向调查,而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最平常的测评。

 眼下,正是在校生求职的高峰,有关专家提醒求职者,职业生涯规划应从第一份工作开始。

 2008年4月北森公司与新浪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开展的“第一次就业调查”的结果表明:33.2%的人是“先就业后择业”,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把第一份工作当成职业的跳板,而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是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大学生就业后1年内,有一半的人换了工作;两年内,有近四分之三的人跳了槽。而且,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有24.6%的人完全没有考虑过职业规划问题,66.8%的人考虑过但不全面,只有8.6%的人比较充分地考虑了职业规划问题。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为工作而忙碌的人越来越多——跳槽的多了,但是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的人也多了。但是,真正能理智地给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人却很少。正如一位职业生涯资深规划师所说:“许多人在失业、就业压力下,‘找到工作就行’成为最高指导原则,盲目就业。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和正在从事的工作没有什么交集,而自己的兴趣和所学专业、正在从事的工作也没有交集。”

 从一个实事中找到另一个实事

 那么到底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呢?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周伦女士说:“就是从一个实事中找到另一个实事。”也就是根据求职人员自身的人格、兴趣、掌握知识等多方面的特点,找到求职人员真正适合从事的职业。

 这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简单的过程,很多求职者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却无法找到自己真正适合的是什么”。

 周伦讲述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一位出版商非常痛苦地找到周伦,他不知道自己今后将如何发展。当规划师问他最擅长的是什么时,他想了半天仍然回答自己擅长的是:出版、发行。“很多求职者没有弄清楚自己的兴趣和自己曾经从事的职业之间的关系。”周伦说。

 周伦介绍说,一次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通常分为8步:导入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自我评估(兴趣和人格评估)、自我探索、职业调查与分析、职业生涯计划、职业准备、成功工作、反馈调查。

 其中,关键的步骤是自我评估和自我探索,“因为,只有清楚地认识自己才能作出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其中的关键是弄清楚Being(我是谁)和Having(我有什么)的问题。为了分清“我是”和“我有”的关系,资深职业规划师杨开用简单的两个圆进行了解释。

 人们出生的时候就是一个“圆”:“我是”。随着自己慢慢长大,“我是”这个“圆”旁边又慢慢地发展出了一个“圆”,这个“圆”包含了“性别期待”、“家庭期待”和“文化期待”,这个“圆”是“我有”。随着继续长大、教育程度不断加深,通常,“我是”和“我有”两个“圆”的距离越来越远。

 很多人找工作时更多地考虑的是“我有”这个“圆”,渐渐忽略了“我是”,这样的工作并不真正是适合自己的。

 其实,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就是给求职者找到“我是”这个“圆”。尽可能地找到“我是”和“我有”的交集,找到两方面的连接。

 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才匮乏

 求职者们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与我国目前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才不足也有很大的关系。仅以上海人才市场为例,每年到该市各级劳动力市场登记求职的人员近60万人,到人才市场求职的也约有200万人。如果按照国外的职业规划/指导人员的平均服务人数———每3000名求职者配1名职业规划师进行计算,上海市至少需要1万名以上的职业规划师。

 北森2008年7月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也表明:曾经接受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群体仅占5.2%,这说明大部分学校的就业中心尚没有提供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或服务体系并不完善。其次,社会层面也缺少相应的服务机构或组织。面对职业困惑,70%以上的人表示“需要”或者“非常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但在实际生活中,选择专业机构对自己进行指导的学生仅占1成。

 职业生涯规划业的软肋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业存在着几个明显的不足。

 首先是整个行业还不成熟。我国由于长时间受计划经济影响,在很长时间内不存在失业压力,基本不存在就业困难,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也失去了实际的意义。在改革全面启动后,特别是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也越来越紧迫地排上了议事日程。但因为缺少积淀,所以行业内从业人员的认识、指导思路和方法普遍需要提高,人们接受职业规划的概念,接受由第三方提供职业指导的服务方式也需要一个过程。

 其次是理念上的差距。国内的职业指导人员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职业规划、职业指导就应该有一个结果,就应该告诉来咨询者、来寻求规划帮助的人,路应该如何来走。而国外成熟的职业规划指导思想是:职业规划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自我探索的过程。来寻求规划帮助,接受咨询的人员应该得到的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职业生涯规划从第一份工作开始


如果可以没有任何限制地到一个地方度假,您最愿意选择哪个岛?这不是一个旅游意向调查,而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最平常的测评。

  眼下,正是在校生求职的高峰,有关专家提醒求职者,职业生涯规划应从第一份工作开始。

  2004年4月北森公司与新浪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开展的第一次就业调查的结果表明:33.2%的人是先就业后择业,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把第一份工作当成职业的跳板,而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是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大学生就业后1年内,有一半的人换了工作;两年内,有近四分之三的人跳了槽。而且,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有24.6%的人完全没有考虑过职业规划问题,66.8%的人考虑过但不全面,只有8.6%的人比较充分地考虑了职业规划问题。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为工作而忙碌的人越来越多跳槽的多了,但是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的人也多了。但是,真正能理智地给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人却很少。正如一位职业生涯资深规划师所说:许多人在失业、就业压力下,找到工作就行成为最高指导原则,盲目就业。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和正在从事的工作没有什么交集,而自己的兴趣和所学专业、正在从事的工作也没有交集。

  从一个实事中找到另一个实事

  那么到底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呢?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周伦女士说:就是从一个实事中找到另一个实事。也就是根据求职人员自身的人格、兴趣、掌握知识等多方面的特点,找到求职人员真正适合从事的职业。

  这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简单的过程,很多求职者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却无法找到自己真正适合的是什么。

  周伦讲述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一位出版商非常痛苦地找到周伦,他不知道自己今后将如何发展。当规划师问他最擅长的是什么时,他想了半天仍然回答自己擅长的是:出版、发行。很多求职者没有弄清楚自己的兴趣和自己曾经从事的职业之间的关系。周伦说。

  周伦介绍说,一次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通常分为8步:导入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自我评估(兴趣和人格评估)、自我探索、职业调查与分析、职业生涯计划、职业准备、成功工作、反馈调查。

  其中,关键的步骤是自我评估和自我探索,因为,只有清楚地认识自己才能作出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其中的关键是弄清楚Being(我是谁)和Having(我有什么)的问题。为了分清我是和我有的关系,资深职业规划师杨开用简单的两个圆进行了解释。

  人们出生的时候就是一个圆:我是。随着自己慢慢长大,我是这个圆旁边又慢慢地发展出了一个圆,这个圆包含了性别期待、家庭期待和文化期待,这个圆是我有。随着继续长大、教育程度不断加深,通常,我是和我有两个圆的距离越来越远。

  很多人找工作时更多地考虑的是我有这个圆,渐渐忽略了我是,这样的工作并不真正是适合自己的。

  其实,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就是给求职者找到我是这个圆。尽可能地找到我是和我有的交集,找到两方面的连接。

  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才匮乏

  求职者们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与我国目前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才不足也有很大的关系。仅以上海人才市场为例,每年到该市各级劳动力市场登记求职的人员近60万人,到人才市场求职的也约有200万人。如果按照国外的职业规划/指导人员的平均服务人数每3000名求职者配1名职业规划师进行计算,上海市至少需要1万名以上的职业规划师。

  北森2005年7月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也表明:曾经接受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群体仅占5.2%,这说明大部分学校的就业中心尚没有提供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或服务体系并不完善。其次,社会层面也缺少相应的服务机构或组织。面对职业困惑,70%以上的人表示需要或者非常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但在实际生活中,选择专业机构对自己进行指导的学生仅占1成。

  职业生涯规划业的软肋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业存在着几个明显的不足。

  首先是整个行业还不成熟。我国由于长时间受计划经济影响,在很长时间内不存在失业压力,基本不存在就业困难,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也失去了实际的意义。在改革全面启动后,特别是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也越来越紧迫地排上了议事日程。但因为缺少积淀,所以行业内从业人员的认识、指导思路和方法普遍需要提高,人们接受职业规划的概念,接受由第三方提供职业指导的服务方式也需要一个过程。

  其次是理念上的差距。国内的职业指导人员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职业规划、职业指导就应该有一个结果,就应该告诉来咨询者、来寻求规划帮助的人,路应该如何来走。而国外成熟的职业规划指导思想是:职业规划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自我探索的过程。来寻求规划帮助,接受咨询的人员应该得到的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何选择人生第一份工作?


又到了毕业季,如何选工作,成了人生头等大事。选择一个企业,应聘一个职位,光靠是不是喜欢未免太感性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对于我们未来职业发展还是会产生重要影响的。4个问题,帮我们梳理择业难题。

1、我要到哪里生活

大家可能觉得奇怪,怎么第一个问题是“生活”,而不是“发展”。择业当然影响的是个人发展,但选择一个就业地点,同时意味着在那里生活。你的生活幸福度影响着你职业的发展。所以,年轻人择业前,恐怕要把一些问题先想清楚。诸如:我希望在什么样的城市生活?我是否要和父母生活在一个城市?我近期有打算组织家庭的计划吗,另一半期望在哪里工作生活?如果我组织家庭就会面临生育宝宝,那么宝宝的看护、入学等我如何计划?我的父母年纪身体状况如何,是否需要子女的照顾?生活和工作从来都是我们需要平衡的左右手。大城市意味着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同时意味着更多的生活成本和家庭计划的可预期推后。小城市更容易保证生活的品质,但可能失去一些事业发展的机会。你的第一次落脚,恐怕至少会影响3-5年左右的时间,要把目光适当的放的长远。

2、我要选什么样的职业、行业

每个职业都像一个“圈子”,“圈子”里的人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工程师们都是务实的,技术导向的,实操能力强,高智商。财务人员都是讲究实际,追求安全,喜欢规则,倾向保守不冒险的。销售都是目标导向,自我激励能力超强,追求结果的。同样,这个圈子,也会影响着未来的生活。技术专家门的圈子,日子过得悠闲自得,不见得会有太高的物质收入。销售的圈子,生活新鲜度高,朋友多。这些是否和你未来对生活的期许,是符合的呢。

另外行业,也对圈子及圈子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制造业和房地产,显然有着不同的利润率,也会带来不同的生活节奏。会反映在你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等各个方面。

建议各位多多了解各类就业信息,比较行业薪酬报告,多做一些师兄师姐的访谈,自己也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之后做出理想的选择。

3、我要选择什么样的组织

组织的匹配是指企业的土壤是不是适合你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一,企业文化你是不是认同,这决定了你是否有发展,工作起来是不是开心。你可以从公司的布置,办公的环境,面试官的风格等现实感受来体会文化。如果你是一个非常个性、自由的人,那么如果一个公司要求穿正装面试,墙上贴着“服从是最重要的执行力”,显然这地方和你不大合适。如果你崇尚不断奋斗的人生力求卓越,那么和一个小资的“时尚杂志”也可能很不合拍。

第二,组织的人力资源配备战略是否与你的条件一致。组织的人力资源配备战略是指企业在当下和未来5年内用人的策略是什么。比如,高速发展中的公司,它的人力资源配备战略就是能者上,不看学历背景,这意味着更多的升职机会,但也意味着辛苦的工作。也有一些公司,人员流动不大,业务客户高端,它的用人策略就可能是员工家庭背景好,最好有客户资源。还有的企业目光锁定在名牌高校的“高质”毕业生,走的就是大牌路线。组织匹配,仿佛就是找对象中的“门当户对”,对你的发展影响深远。找工作就像找对象,选好了,你可以靠组织“改变命运”,选不好,难免身心疲惫,发展受阻。

4、我要选择什么样的团队

如果你还有机会更进一步了解你应聘的企业,建议你了解下你即将加入的团队。你的上司的管理风格你喜欢吗?团队成员在一起感觉舒服吗?你和你要加入的团队“搭”吗?遇到一个懂管理、会带人、有爱心的上司,犹如遇到一位好老师,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也是非常关键。

第一份工作怎么如何选择


每个人都有理想,但绝大多数人是自身梦想的旁观者。你打算做什么确实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每天每刻都去努力。不能等到未来的某一天,你要去做自己想做的工作时,才发现自己并没有相应的准备。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面临着自我规划与被规划相对抗的局面。如果你不懂得为理想付出更多,通常只有接受被规划的命运。通常而言,先就业后择业是为了提高就业率数字的官方说教,是最后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但决不应该是一个有头脑的人的首选策略。因此,求职者要慎重选择自己的工作,尤其是第一份工作!

多方面塑造人生模式

比如,接受父母通过关系给安排的工作,也就意味着你要接受长辈们安排的人生模式,和谁结婚,什么时候生小孩,怎样教育子女,以至无穷;把小孩养大,再不断地重复着这样的人生游戏。

对此,我想说一句:请开恩赏赐给自己一次失败的机会,做你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按照你自己所想的人生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目标,再根据自己的职业设计,选择通过第一份工作进入社会的方式。

另外,你进入什么样的环境,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国企、外企还是民企,你进入什么样的公司,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如何,从很大程度上将塑造你的职业价值观,甚至是社会价值观,也许目前,大家的选择可能没什么差别,你挣三千,我挣两千,但几年之后,大家可以看出非常大的区别,从穿衣打扮到举手投足都会透露出来的那种典型差别。

第一份不是最后一份

慎重选择第一份工作并不是说认同第一份工作定生死。它是指如果你告诉自己,第一份工作不重要,那么也就失去了一次思考人生抉择的机会。我们从小到大,大部分人的命运都是早被体制化的人生模式所绑架,变得没有了思想、没有见解,甚至没有了渴望。

这样的人生是没有尊严的。哲学史上有句话: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抓住职业选择的机会,去反思人生,而不是早找到工作早超生,这是每个能对自己负起责任的人所要抱有的自尊心态。

适当调整期待

你想要做的一份工作,但没有能力去马上做到,这时就需要调整期待。这应该是一种在战略既定情况下的策略调整,比如我当初想做一个写作者,但是当初没人会花钱雇我,那么我就先选择进入出版社工作。

只要方向对了,起点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不重要的,这是第一份工作所应轻视的那一面。如果你拼了老命,想要一开始就进入自己达不到的职业目标,这就不是一种理性的择业。因为你的人生在当下还没有建立起那个选项。

总之,对于第一份工作,你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来给自己的未来创造出一个新选项,这样的择业才是现实的,有就业基础的择业。

第一份工作要如何选择


第一份工作到底重不重要?怎么选择?

问题来源于一位《大学不知道》的读者,他跟我说,自己面临第一份工作的选择,但是却不知道标准在哪里,身边总是有不同的声音:今天路人甲说,第一份工作不重要,人生就像是一场长跑,大家比的是耐力,最好先就业再择业;明天路人乙说,选对第一份工作太重要了,隔行如隔山,明天你想要转行就没那么容易了。

我在刚出版的《发掘你的竞争力》里也写过一句话,大致是说,没有不就业的择业,也没有不择业的就业。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今天不管你怎么就业,你其实是有选择,也许你的选择的是放弃自己的选择权,比如安心地等着父母给自己找关系安排一份工作,这也是一种人生选择。

你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吗?你为此做过什么特别努力去进行探索?我是说,特别的努力。

通常,人人都有梦想,但绝大多数人是自身梦想的旁观者和门外汉。人们往往也都有自身的远期目标,但是这跟他今天所做的一切惊人地没什么关系。很多人甚至是对自己的目标讳莫如深,把它像是珍宝一样地藏着掖着,好像这种心愿越是留存久远,越会获得资产价格升值的效果。

实际上,你不必告诉整个世界,但是要告诉身边的人,你打算做什么很重要,而且你必须就得每天每刻都去做。不能等到未来的某一天,你要去做自己想做的工作,才发现自己并没有相应的准备。通常做这种准备比考试得高分要艰难和复杂得多,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面临着自我规划与被规划相对抗的局面。如果你不懂得为理想付出更多,通常只有接受被规划的命运。

通常而言,先就业后择业是为了提高就业率数字的官方说教,是最后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但决不应该是一个有头脑的人的首选策略。

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它在很多方面会塑造你的人生模式。

比如,接受父母通过关系给安排的工作,也就意味着你要接受长辈们安排的人生模式,和谁结婚,什么时候生小孩,怎样教育子女,以至无穷;把小孩养大,再不断地重复着这样的人生游戏。

我的呼吁就是,请开恩赏赐给自己一次失败的机会!做你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这件事要从当下开始,从你的第一份工作开始。

我的建议就是,按照你自己所想的人生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目标,再根据自己的职业设计,选择通过第一份工作进入社会的方式。

今天,大家的选择可能没有什么差别,你挣三千,我挣两千,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差别,但是一个人工作上的长劲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在这一行有持续钻研的精神。另外,你进入什么样的环境,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国企、外企还是民企,你进入什么样的公司,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如何,从很大程度上将塑造你的职业价值观,甚至是社会价值观,几年之后,大家可以看出非常大的区别,从穿衣打扮到举手投足都会透漏出来的那种典型差别。

如果要我给出一个简单标准,那就是进入高成长的环境,看看那个选择会给你带来这一点。

我所呼吁的慎重选择第一份工作,并不是说我认同第一份工作定生死,觉得一个人应该在一份工作上尽责到死;而是说,如果你告诉自己,第一份工作不重要,那么也就失去了一次思考人生抉择的机会,我们从小到大,大部分人的命运都是早被体制化的人生模式所绑架,变得没有了思想,没有见解,没有特长,甚至没有了渴望。

这样的人生是没有尊严的。哲学史上有句话: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抓住职业选择的机会,去反思人生,而不是早找到工作早超生,这是我希望每个能对自己负起责任的人所要抱有的自尊心态。

当然,如果你想要做的一份工作,没有能力去马上做到,这时就需要调整期待,但这应该是一种在战略既定情况下的策略调整,比如我自己,当初想做一个写作者,但是当初没人会花钱雇我,那么我就先选择进入出版社工作。

只要方向对了,起点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不重要的,这是第一份工作所应轻视的那一面。如果你拼了老命,想要一开始就进入自己达不到的职业目标,这就不是一种理性的择业。因为你的人生在当下还没有建立起那个选项。

我经常见到各种半路辞职,想要转行的学生,目标公司进不去,原来的工作也不想回去,人生处在一种非常纠结的状态。我的建议就是,你必须确保自己可以找到进入新行业的门路,这样的工作才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你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来给自己创造出一个这样的新选项来,这样的择业才是现实的,有就业基础的择业。

常常有人问我,我应不应该进入某某行业,只有上帝才知道!你要对一个行业有基本的了解和调查,才能探索可行性。否则,这样的择业就是空中楼阁,是一种与世人无关的自我陶醉。我说过,永远不要进入陌生行业,如果你根本对自己所进入的行业一无所知,那么就不要去。或者把它熟悉起来再进去!

浅谈如何选择第一份工作


当面对一个职业的选择问题,但不知道标准在哪里时,总是有不同的声音:今天路人甲说第一份工作是不重要的,生活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大家更多的是比耐力,最好先就业再择业;明天路人乙说,你想转行不是那么容易的,第一份工作的选举是隔行如隔山,今天的选择太重要了。

你有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吗?你为此做过什么去特别努力的进行研究探索?我是说,“特别的努力”。

通常,每个人都有梦想,但大多数人都是自己梦想的旁观者和外行人。人们也倾向于有自己的长期目标,但这与他今天所做的事情无关。 许多人甚至对他们的目标保密,把它们藏起来,就像它们是珍宝一样,仿佛欲望停留的时间越长,资产价格升值的效果就越大。

其实,你不必告诉整个世界,只是要告诉周围的人,你要做的是非常重要的,你必须一直去做的,不能等到有一天,你必须去做了,才发现,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这种准备通常比得到考试高分还要难,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自我规划与被规划的对抗生活。如果你不知道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通常只能接受“被规划”的命运。

通常而言,先就业后择业是为了可以提高就业率数字的官方说教,是最后我们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但决不应该是作为一个有头脑的人的首选方法策略。

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因为它在许多方面塑造了你的生活模式。

例如,接受了父母通过关系帮你介绍的工作,这意味着你要接受长者安排的生活模式,同谁结婚,何时要孩子,如何教育孩子,循环往复;养大孩子,然后继续重复这样的生活模式。

我的呼吁就是,请开恩赏赐给自己一次失败的机会!做你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件事要从目前开始,从首份工作开始。

我的建议是,根据你想要的生活方式选择你的职业目标,然后根据你的职业设计选择通过第一份工作进入社会的方式。

我呼吁的慎重选择第一份工作,而不是我认为第一份工作决定一切,而是觉得应该对第一份工作尽职尽责,如果你告诉自己第一份工作并不重要,那么你将会失去一次人生的选择的机会,我们从小到大,大多数人的命运早已被生活制度化模式所绑架,成为没有思想,没有见解,没有特长,甚至没有了渴望。这样的人生是没有尊严的。哲学史上有句话: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抓住职业选择的机会,去反思人生,而不是早找到工作早超生,这是我希望每个能对自己负起责任的人所要抱有的自尊心态。

只要方向正确,起点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不重要的,这是第一份工作应该轻视的一面。 如果你努力奋斗进入一个你一开始无法实现的职业目标,这不是一个理性的职业选择。

经常有人问我,我是否应该进入某些行业中,只有天知道!你必须对一个行业有基本的了解和调查,才可以探讨可行性。否则,这个择业就是空中楼阁,是一种与世人无关的自我陶醉。

规划应从第一份工作开始


如果可以没有任何限制地到一个地方度假,您最愿意选择哪个岛?这不是一个旅游意向调查,而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最平常的测评。

 眼下,正是在校生求职的高峰,有关专家提醒求职者,职业生涯规划应从第一份工作开始。

 2008年4月北森公司与新浪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开展的第一次就业调查的结果表明:33.2%的人是先就业后择业,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把第一份工作当成职业的跳板,而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是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大学生就业后1年内,有一半的人换了工作;两年内,有近四分之三的人跳了槽。而且,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有24.6%的人完全没有考虑过职业规划问题,66.8%的人考虑过但不全面,只有8.6%的人比较充分地考虑了职业规划问题。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为工作而忙碌的人越来越多跳槽的多了,但是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的人也多了。但是,真正能理智地给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人却很少。正如一位职业生涯资深规划师所说:许多人在失业、就业压力下,找到工作就行成为最高指导原则,盲目就业。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和正在从事的工作没有什么交集,而自己的兴趣和所学专业、正在从事的工作也没有交集。

 从一个实事中找到另一个实事

 那么到底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呢?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周伦女士说:就是从一个实事中找到另一个实事。也就是根据求职人员自身的人格、兴趣、掌握知识等多方面的特点,找到求职人员真正适合从事的职业。

 这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简单的过程,很多求职者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却无法找到自己真正适合的是什么。

 周伦讲述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一位出版商非常痛苦地找到周伦,他不知道自己今后将如何发展。当规划师问他最擅长的是什么时,他想了半天仍然回答自己擅长的是:出版、发行。很多求职者没有弄清楚自己的兴趣和自己曾经从事的职业之间的关系。周伦说。

 周伦介绍说,一次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通常分为8步:导入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自我评估(兴趣和人格评估)、自我探索、职业调查与分析、职业生涯计划、职业准备、成功工作、反馈调查。

 其中,关键的步骤是自我评估和自我探索,因为,只有清楚地认识自己才能作出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其中的关键是弄清楚Being(我是谁)和Having(我有什么)的问题。为了分清我是和我有的关系,资深职业规划师杨开用简单的两个圆进行了解释。

 人们出生的时候就是一个圆:我是。随着自己慢慢长大,我是这个圆旁边又慢慢地发展出了一个圆,这个圆包含了性别期待、家庭期待和文化期待,这个圆是我有。随着继续长大、教育程度不断加深,通常,我是和我有两个圆的距离越来越远。

 很多人找工作时更多地考虑的是我有这个圆,渐渐忽略了我是,这样的工作并不真正是适合自己的。

 其实,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就是给求职者找到我是这个圆。尽可能地找到我是和我有的交集,找到两方面的连接。

 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才匮乏

 求职者们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与我国目前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才不足也有很大的关系。仅以上海人才市场为例,每年到该市各级劳动力市场登记求职的人员近60万人,到人才市场求职的也约有200万人。如果按照国外的职业规划/指导人员的平均服务人数每3000名求职者配1名职业规划师进行计算,上海市至少需要1万名以上的职业规划师。

 北森2008年7月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也表明:曾经接受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群体仅占5.2%,这说明大部分学校的就业中心尚没有提供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或服务体系并不完善。其次,社会层面也缺少相应的服务机构或组织。面对职业困惑,70%以上的人表示需要或者非常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但在实际生活中,选择专业机构对自己进行指导的学生仅占1成。

 职业生涯规划业的软肋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业存在着几个明显的不足。

 首先是整个行业还不成熟。我国由于长时间受计划经济影响,在很长时间内不存在失业压力,基本不存在就业困难,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也失去了实际的意义。在改革全面启动后,特别是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也越来越紧迫地排上了议事日程。但因为缺少积淀,所以行业内从业人员的认识、指导思路和方法普遍需要提高,人们接受职业规划的概念,接受由第三方提供职业指导的服务方式也需要一个过程。

 其次是理念上的差距。国内的职业指导人员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职业规划、职业指导就应该有一个结果,就应该告诉来咨询者、来寻求规划帮助的人,路应该如何来走。而国外成熟的职业规划指导思想是:职业规划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自我探索的过程。来寻求规划帮助,接受咨询的人员应该得到的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何选对你的第一份工作?


巴菲特说:年轻时选热爱的工作,否则就像把性生活攒到晚年用一样。

谁不想选择热爱的工作?如果第一份工作就能找到热爱的工作,该是多么幸运啊?不过,这就像恋爱一样,青梅竹马一见钟情就白头偕老的事情,有是有,不过概率很小。

你肯定听说过马云创办阿里巴巴的故事,问题是,那是人家马云主动的选择。不过在阿里还有一位牛人——董文红,你或许没有听说过。

2000年,董文红进入阿里的第一份工作是公司的前台。但是她在所在的岗位上,认真仔细,主动积极。她会把铁路车次表发给常出差的同事做参考,夏天安排冷饮让同事解暑。之后,因为工作的出色,她又陆续担任过集团行政、客服、人力资源等部门的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现在的职务是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兼菜鸟网络首席运营官。

在阿里巴巴上市后,成为亿万富翁,被称为阿里“最励志”的合伙人。

现在回过头来看,你或许说,董文红真有眼光,选对了职业,跟对了老板。如果将时光倒退到2000年,你会有这样的感慨吗?做一个前台有什么用,就是接电话,收快递。

在没有选择的时候,坚持下来就是最好的选择。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职业经历。我从北大毕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当时梦想的媒体工作,成了一家教育媒体的记者。在做媒体的几年间,我努力采访、认真写稿、仔细核实,当年就有作品被评为报社的好新闻奖。由于工作的性质,我会经常去高校采访招办主任、就业办主任、教育专家、中学老师、高中学生。

当时也没有想到有什么用,只是采访对象受限而已,反而羡慕别的在财经媒体的同学,动辄就跟知名企业家采访喝茶。

不过,我还是坚持自己的采访选题,认真地完成每篇访谈,寻找亮点撰写时评。后来,努力有了回报,有几幅作品竟然获得了教育部好新闻奖、北京市专业报刊新闻奖。也让我在教育媒体职业生涯中得到了肯定。

后来,由于年龄的增长,对于纸媒的发展担忧,我转行做同样热爱的教育咨询类工作。这时候,我惊奇地发现,曾经写过的文章、采访过的对象,探访过的大学,反而成为了我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让我在升学规划和生涯规划咨询领域,后劲十足,如鱼得水。

我相信了,所有付出的努力,都不会白白浪费的,总有一天,它会回报于你的,而且往往超出你的预期。

从阿里的前台到亿万富翁的董文红,通过我自己体悟到的职业转行经验,我还是想跟你分享,你所困惑的,大学毕业人生第一份工作,怎样选择才叫好?

1、盘点下自己存货,看看你到底喜欢什么。

对于如何判断你是否对某个职业热爱?你可以给自己一个简单的设问:如果这份工作没有任何报酬,甚至需要你倒贴钱,你心里是否还愿意做下去吗?

先不要考虑“我是不是能养活自己的”的问题,假设你度过了生存期,仅仅问问你内心的感觉。

如果还不是很清晰,你可以盘点下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价值观。看看自己到底对哪些领域感兴趣、自己大学四年都掌握了哪些能力、你的职业价值观是什么?

比如你想成为一名媒体记者,你的兴趣有喜欢看新闻、爱写文章、热衷旅行等,你的能力有写作能力、编辑能力、搜索能力、人脉链接能力、沟通能力等,而你的价值观是成就感、公平正义、自由等等。

找到这些,然后你再去看看,有没有适合你的职业。

2、如果找不到自己的喜好,就大胆地去探索。

如果上面一步,还不能让你更好地做出判断,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出去,大胆地去探索。看看自己到底真正热爱的方向在哪里?

对于刚走出校门的你来说,探索的职业方向优先选择“解决市场上高难度的、有迫切需求的问题。”这样即便你发现自己最终不是那么热爱这份工作,最起码工作中培养的能力还可以帮你打下生存的经济基础,让你可以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对于职业的选择,你还要尽量去选择哪些有成长空间的职业。

在一本有趣的书《牛奶可乐经济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为什么在高档餐厅,侍者的工资要比助理厨师高?

在高档餐厅,一名侍者一个晚上仅仅消费就能挣到几百块,而同一个餐厅的助理厨师却只能挣到几十块。对于餐厅而言,两份工作都很重要,但大多数想必都认同,成为一名优秀的助理厨师所需要的经验、天赋和训练,要远远比一名好侍者要难的多?那为什么侍者的收入反而要高得多呢?

原因在于,不少需要熟练技能的工作,工资相对较低,是因为它们是迈入你心仪工作的垫脚石。助理厨师的职位就属于此类,侍者却不是。具备熟练技能的人愿意接受较低薪资,从事助理厨师的工作,是因为这个职位为晋升主厨提供了必要的训练和经验。而主厨,是一个受人尊敬且收入优厚的职业。

反之,侍者却是一个终极岗位。不少侍者再也无法步入收入更高的岗位,即便有人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成功也跟过去当过侍者没什么关系。

所以,你可以挑选这样有成长空间的职业,比如同样是行政助理,再往上升的空间和薪资就不会差别太大。而销售类岗位,随着你的能力的提升,晋升空间,尤其是薪资回报就有巨大差别。

职业规划:如何选择第一份工作


一位《大学不知道》的读者,他跟我说,自己面临第一份工作的选择,但是却不知道标准在哪里,身边总是有不同的声音:今天路人甲说,第一份工作不重要,人生就像是一场长跑,大家比的是耐力,最好先就业再择业;明天路人乙说,选对第一份工作太重要了,隔行如隔山,明天你想要转行就没那么容易了。

我在刚出版的《发掘你的竞争力》里也写过一句话,大致是说,没有不就业的择业,也没有不择业的就业。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今天不管你怎么就业,你其实是有选择,也许你的选择的是放弃自己的选择权,比如安心地等着父母给自己找关系安排一份工作,这也是一种人生选择。

你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吗?你为此做过什么特别努力去进行探索?我是说,特别的努力。

通常,人人都有梦想,但绝大多数人是自身梦想的旁观者和门外汉。人们往往也都有自身的远期目标,但是这跟他今天所做的一切惊人地没什么关系。很多人甚至是对自己的目标讳莫如深,把它像是珍宝一样地藏着掖着,好像这种心愿越是留存久远,越会获得资产价格升值的效果。

实际上,你不必告诉整个世界,但是要告诉身边的人,你打算做什么很重要,而且你必须就得每天每刻都去做。不能等到未来的某一天,你要去做自己想做的工作,才发现自己并没有相应的准备。通常做这种准备比考试得高分要艰难和复杂得多,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面临着自我规划与被规划相对抗的局面。如果你不懂得为理想付出更多,通常只有接受被规划的命运。

通常而言,先就业后择业是为了提高就业率数字的官方说教,是最后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但决不应该是一个有头脑的人的首选策略。

职业规划从第一份工作开始


如果可以没有任何限制地到一个地方度假,您最愿意选择哪个岛?这不是一个旅游意向调查,而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最平常的测评。

 眼下,正是在校生求职的高峰,有关专家提醒求职者,职业生涯规划应从第一份工作开始。

 2008年4月北森公司与新浪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开展的第一次就业调查的结果表明:33.2%的人是先就业后择业,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把第一份工作当成职业的跳板,而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是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大学生就业后1年内,有一半的人换了工作;两年内,有近四分之三的人跳了槽。而且,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有24.6%的人完全没有考虑过职业规划问题,66.8%的人考虑过但不全面,只有8.6%的人比较充分地考虑了职业规划问题。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为工作而忙碌的人越来越多跳槽的多了,但是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的人也多了。但是,真正能理智地给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人却很少。正如一位职业生涯资深规划师所说:许多人在失业、就业压力下,找到工作就行成为最高指导原则,盲目就业。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和正在从事的工作没有什么交集,而自己的兴趣和所学专业、正在从事的工作也没有交集。

 从一个实事中找到另一个实事

 那么到底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呢?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周伦女士说:就是从一个实事中找到另一个实事。也就是根据求职人员自身的人格、兴趣、掌握知识等多方面的特点,找到求职人员真正适合从事的职业。

 这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简单的过程,很多求职者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却无法找到自己真正适合的是什么。

 周伦讲述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一位出版商非常痛苦地找到周伦,他不知道自己今后将如何发展。当规划师问他最擅长的是什么时,他想了半天仍然回答自己擅长的是:出版、发行。很多求职者没有弄清楚自己的兴趣和自己曾经从事的职业之间的关系。周伦说。

 周伦介绍说,一次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通常分为8步:导入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自我评估(兴趣和人格评估)、自我探索、职业调查与分析、职业生涯计划、职业准备、成功工作、反馈调查。

 其中,关键的步骤是自我评估和自我探索,因为,只有清楚地认识自己才能作出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其中的关键是弄清楚Being(我是谁)和Having(我有什么)的问题。为了分清我是和我有的关系,资深职业规划师杨开用简单的两个圆进行了解释。

 人们出生的时候就是一个圆:我是。随着自己慢慢长大,我是这个圆旁边又慢慢地发展出了一个圆,这个圆包含了性别期待、家庭期待和文化期待,这个圆是我有。随着继续长大、教育程度不断加深,通常,我是和我有两个圆的距离越来越远。

 很多人找工作时更多地考虑的是我有这个圆,渐渐忽略了我是,这样的工作并不真正是适合自己的。

 其实,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就是给求职者找到我是这个圆。尽可能地找到我是和我有的交集,找到两方面的连接。

 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才匮乏

 求职者们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与我国目前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才不足也有很大的关系。仅以上海人才市场为例,每年到该市各级劳动力市场登记求职的人员近60万人,到人才市场求职的也约有200万人。如果按照国外的职业规划/指导人员的平均服务人数每3000名求职者配1名职业规划师进行计算,上海市至少需要1万名以上的职业规划师。

 北森2008年7月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也表明:曾经接受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群体仅占5.2%,这说明大部分学校的就业中心尚没有提供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或服务体系并不完善。其次,社会层面也缺少相应的服务机构或组织。面对职业困惑,70%以上的人表示需要或者非常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但在实际生活中,选择专业机构对自己进行指导的学生仅占1成。

 职业生涯规划业的软肋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业存在着几个明显的不足。

 首先是整个行业还不成熟。我国由于长时间受计划经济影响,在很长时间内不存在失业压力,基本不存在就业困难,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也失去了实际的意义。在改革全面启动后,特别是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也越来越紧迫地排上了议事日程。但因为缺少积淀,所以行业内从业人员的认识、指导思路和方法普遍需要提高,人们接受职业规划的概念,接受由第三方提供职业指导的服务方式也需要一个过程。

 其次是理念上的差距。国内的职业指导人员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职业规划、职业指导就应该有一个结果,就应该告诉来咨询者、来寻求规划帮助的人,路应该如何来走。而国外成熟的职业规划指导思想是:职业规划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自我探索的过程。来寻求规划帮助,接受咨询的人员应该得到的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上《第一份工作对未来职业生涯的五方面影响》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五方面谈职场基本礼仪”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