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问题。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职业发展管理的问题及其对策》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职业发展管理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职业发展管理:缺乏技术支撑的口号

职业发展管理是组织和员工个人对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和反馈的一个综合性的过程。职业发展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员工的职业发展自我管理,员工是自己的主人,自我管理是职业发展成功的关键;另一方面是组织协助员工规划其职业生涯,并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轮岗等发展机会,促进员工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很多组织也纷纷将职业发展管理作为吸引员工或者组织文化宣传的工具大肆宣扬,但是在实践中真正能将职业发展管理落实到位的组织却少之又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2004年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显示,被调查样本企业中,仅274家有明文发布的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占有效总样本的15%;其中只有132家企业按规划行事,占有效总样本企业的7.2%;不能按制度执行的企业则有142家,占有效总样本的7.8%。可见,员工职业发展管理的缺位,是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组织的职业发展管理,是将个人职业需求与组织机构的劳动力需要相联系而做出的有计划的努力,做好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必须在了解自己特质、职业兴趣和组织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并将二者有机结合找到自己发展的起点、方向和路径。这个过程是在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的战略方向一致的情况下,通过个人申报、工作设计、工作轮换、工作专业化、工作丰富化、培训开发、组织发展等方法,并通过定期的检讨,切实帮助具体的个人开发他们的职业生涯,以期实现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企业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制度的技术支撑,员工个人是无法制定和实施职业发展规划的。但很多企业即使有了口头或书面的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也缺乏具体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支持,使这些规划成为一纸空文。由于员工的职业发展管理在企业中未能得到有效的建立和实施,员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明晰的方向和信心,极大地影响了员工工作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是导致员工离职的最主要原因。

二、我国企业职业发展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单一,官本位思想普遍。

在我们的很多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甚至某些民营企业,员工薪酬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所处的职位在组织中的行政级别高低。因此,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发展到一定层次后,就把精力转移到了谋取职位晋升方面。很多时候,虽然专业技术人员不喜欢跟人打交道,也不了解如何跟人打交道,甚至根本不愿意搞管理工作,但是由于只有管理工作才能获得职位等级的晋升,因此,许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最终都以放弃专业技术工作为代价获得了职位的晋升。然而,专业技术人员的这种取向对于企业来说却未必是有利的,因为一部分不懂管理也不喜欢搞管理的优秀技术人员转变角色之后,实际上给企业带来双重的损失:一是因为失去优秀技术专家所遭致的损失;二是由于接受了不良的管理者而遭受的损失。所以我们在很多企事业单位看到一种令人沮丧、两难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组织的经营管理远离专业化水平,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些专门研究科学、研究管理的科研机构或大专院校,自身的管理往往乱糟糟,没有什么科学性可言;另一方面,在业务领域又往往是重大的科技投入项目却看不到什么重大的有用成果产出。

2.人才没有分层使用,人才利用效果不佳。

精选阅读

职业生涯的规划及其技巧


怎样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人生的饿各个阶段,每位当事人都得称称自己的斤两,并分析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及价值,这一行为,人们将其称为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设计由审视自我、确立目标、生涯设计、生涯评估四个环节组成。

首先。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并且正确地认识自身的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对自我及环境的了解越透彻,越能作好职业生涯设计。

其次,有效的生涯设计需要切实可行的目标,以便排除不必要的犹豫和干扰,全心致力于目标的实现。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目标做驱动力的话,人们是很容易对现状妥协的。

第三,有效的生涯设计需要有确实能够执行的生涯策略,这些具体切且可行性较强的行动方案会帮助你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实现目标。

最后,有效的生涯设计还要不断地反省修正生涯目标,反省策略方案是否恰当。以能适应环境的改变,同时可以作为下轮生涯设计的参考依据。

职业规划的技巧

如果你想有计划地做些事情,如果你认为确实需要一个计划来引导你,如果你想人生有意义,你就必须制定某种程度的计划。

计划的步骤及内容

我们在拟订计划之前,先要想想我们要订的是什么?需要多少时间?大体上说,在自我了解自我定位以后,先要做一个评估,确切地找出实现计划的程序、方法、资源等

自我评估一例(假使我在一家中型企业电子公司担任电子工程师)

我的现职:电子工程师,负责生产制订。

我的年资:两年4个月。

我的主管及同事:同事有3位;直接主管是主任,再上面是副经理或经理。

1、我的计划:一年半左右,担任资深工程师。3年内,计划升主任,或调开发工程师。5年至7年,担任副经理或类似职务。

2、我的限制:个性内向,不想钻营,又缺乏人事关系。技术方面,电子线路设计能力尚差。贪玩,每天几及假日决不加班,缺乏自信。解决问题的能力嫌弱。

3、如何进行:广交朋友,建立良好自信,从小目标、小成功开始。参加(自费或自修)问题解决课程。

4:所需辅助:部门内及公司内同事的协助与鼓励。女友及家庭的支援,晚上上课,减少约会。存钱买书、请教老师或到图书馆。每周定期运动,加强意志力量。

5、目标实现的时候:给朋友、同事、家人小小的礼物或贺卡。安排休假。制订下一个计划或目标。

上面是这几个步骤,是大略性的,你自己可以把它列得更多;每一个步骤中的每一项还可以细分。这只是一个工程师在职业生涯中的晋升调职的简单计划。其他如企划人员、业务人员等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订出计划。

如何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

麻省理工学院人才教授指出,职业定位可以分为五类:

技术型:持有这类职业定位的人出于自身个性与爱好考虑,往往并不愿意从事管理工作,而是愿意在自己所处的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在我国过去不培养专业经理的时候,经常将技术拔尖的科技人员提拔到领导岗位,但他们本人往往并不喜欢这个工作,更希望能继续研究自己的专怠?

管理型:这类人才有强烈的愿望去做管理人员,同时经验也告诉他们自己有能力达到高层领导岗位,因此他们将职业目标定为有相当大职责的管理岗位。成为高层经理需要的能力包括三方面:1、分析能力:在信息不充分或情况不确定时,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人际能力:影响、监督、领导、应对与控制各级人员的能力;3、情绪控制力:有能力在面对危急事件时,不沮丧、不气馁,并且有能力承担重大的责任,而不被其拖跨。

创造型:这类人需要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或是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产品或工艺,或是自己的公司,或是能反映个人成就的私人财产。他们认为只有这些实实在在的事物才能体现自己的才干。

自由独立型:有些人更喜欢独来独往,不愿像在大公司里那样彼此依赖,很多有这种职业定位的人同时也有相当高的技术型职业定位。但是他们不同于那些简单技术型定位的人,他们不愿意在组织中发展,而是宁愿做一名咨询人员,或是独立从业,或是与他人合伙开业。其他,自由独立型的人往往会成为自由撰稿人,或是开一家小的零售店。

安全型:有些人最关心的是职业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他们为了安定的工作,可观的收入,优越的福利与养老制度等付出努力。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人都属于这种职业定位,很多情况下,这是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而并不完全是本人的意愿。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将不再被迫选择这类型。

以上的描述,也许每一条都有似是而非的感觉,为了更好地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可以尝试以下方法:首先拿出一张纸,仔细思考以下问题,并将要点记录在纸上:

1、你在中学、大学时投入最多精力的分别是哪些方面?

2、你毕业后第一个工作是什么,你希望从中获取什么?

3、你开始工作时的长期目标是什么,有无改变,为什么?

4、你后来换工作没有,为什么?

5、工作中哪些情况下你最喜欢,最不喜?

6、你是否回绝过调动或提升,为什么?

然后在根据上面五类职业定位的解释,确定你的主导职业定位。正如许多分类一样,以上的分类也无好坏之分,之所以将其提出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据此重新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

职业生涯规划,即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发展机遇,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其事业奋斗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职业,确定相应的教育、发展和培训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安排[1]21。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指导大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一、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意义深远

1.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指导大学生的职业定向,明确奋斗目标。职业选择是人生价值的初步定位,能够选择一个理想的职业,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很多大学生受传统择业观的误导,往往追求的并不是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比如,片面追求政府机关,向往高薪热门职业,迷恋沿海发达地区,等等。孰不知,不适合自身的发展,再好的职业也谈不上理想。而相反,如果一进校门就能培养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科学地评价与认识自我,合理地选择职业方向,瞄准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潜能的职业方向,有意识地锻炼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奋斗目标,事业的发展也会大有希望。

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全面发展的青春期,各种心理矛盾冲突相互交织,是一个迅速趋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希望正确认识社会,但又缺乏辩证思考的能力;自我设计愿望强烈,但 自我评价 片面;要求独立,但又心存依赖;等等。此外,由于大学生面临着升学、就业、恋爱等人生的一切基本问题,常常会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对自身的定位和未来的职业方向也没有清晰的目标和计划。

正是以上诸多矛盾和职业生涯的盲点,导致大学生渴望实现人生价值但又往往具有盲目性,难免遭受挫折。现代教育理念,实际上就是注重开发学生潜能,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第一要务。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是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落脚点,以一种长远的发展眼光指导生涯规划,使学生终身受益,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2.当今时代对高等教育的现实要求

社会需求希望高校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据北森测评网与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浪网联合进行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表明: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1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惊;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正确的职业选择应兼顾兴趣和未来的发展空间,但事实是仅有17.5%的人在择业的同时考虑了这两个因素[2]。依据职业发展理论,选择一份符合自己天赋与兴趣的职业,不仅能带来人生的快乐,而且能让个人在工作中更有竞争力,但上述调查结果所揭示的与此明显悖逆,这些都敦促我们深入思考其内在原因是什么?因此,不少用人单位建议:高校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指导,使他们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特长、兴趣,自己想干什么,该干什么,能干什么。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高等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是生涯发展理论,它诞生于20世纪初由工程师帕森斯(FrankParsons)创建的因素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职业生涯的内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在关注职业选择与发展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工作以外生活的选择与发展。这时候先后有麻省理工学院的施恩提出的职业锚理论和萨帕提出的生涯概念。

进入21世纪,时代对 人才 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知识为基础,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之上的经济,其显著特征是拥有知识、信息和能力的人,才能够成为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经济元素。因此,学习知识仅仅是 人才 培养的一个方面,而提高掌握与交流信息,整合与强化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成为日益重要的教育单元。这引起了包括教育界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高校作为培养 人才 的摇篮,为顺应市场需求,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大学生中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没有普及

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真正普及的面还不够广。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及学校有否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或讲座时,13.68%的学生回答有,49.47%的学生回答无专门的课程但偶尔有讲座,还有36.84%的学生回答什么都没有;在问及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主要从什么地方获得时,回答主要从网络上获得的占51.3%,通过讲座获得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知识的占34.26%,从课堂上获得的仅为9.26%,还有15.74%的学生认为是凭自己的经验知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在问及学校就业网站中有否足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时,只有14.29%的学生认为已经足够,有48.57%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的就业网站中几乎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还有37.14%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网站中有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但无法满足需要[3]729。这些调查结果都反映出,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还未有效地普及。

2.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缺乏科学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模糊必然导致其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科学性,存在很多心理误区。例如,有的认为计划不如变化,没有必要做生涯规划,有些大学生认为 职业规划 等到即将毕业时再做不迟,未认识到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已经让一些大学生意识到职业规划 从大一起就应该作为重点工作来做。有的把 职业规划 等同于职业目标或学习计划,其实,职业规划并非学习计划,达成职业目标往往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所以,职业规划的重点是工作能力提升的规划。有的制定职业规划急功近利,曾有一份在数百名大学生中所做的调查显示,95%的学生表示自己两年之内要做主管,5年后成为部门总监[4]74,他们往往忽视了对个体年龄和发展的考虑,就业目标定位过高,导致择业过程中的眼高手低。有的认为专业就是职业,认为专业就决定了职业。有的认为高文凭者就有高技能,只要是高学历就等于好人才,就有高就业能力。甚至还有的把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大学生涯规划,认为整个人生生涯规划一部分的大学生涯规划就是职业生涯规划等等。

关于职业生涯管理的几个问题


关于职业生涯管理的几个问题。职业生涯管理学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 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是现代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企业界引起广泛的重视。在学科领域, 有关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模式研究颇多。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对相关职业生涯理论的研究文献做出了一些总结,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生涯管理概述

1908年, 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波士顿创办了职业咨询所,1909年,他又撰写了《选择一个职业》一书,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运用了“职业指导”(Vocational guidance)这一专门学术用语,标志着职业指导活动的历史性开端。帕森斯提出的人职匹配理论开启了职业指导理论的先河,建构了帮助青年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使人的特点与职业要求相匹配的职业指导模式。1937年,美国职业指导学会对职业指导做出了进一步的界定:帮助个人选择职业、准备就业、安置就业并在职业上获得成功的过程。1951年,美国生涯理论专家萨帕(Donald E. Super)对职业指导做出了全新的定义:协助个人发展并接受完整而适当的自我形象,同时发展并接受完整而适当的职业角色形象,从而在现实世界中加以体验并转化为实际的职业行为,以满足个人的需要,同时也造福社会的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它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工程师帕森斯创建了对生涯发展理论有巨大影响的人—职匹配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职业生涯阶段的内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在关注职业选择与发展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工作以外生活的选择与发展。这时候先后有麻省理工学院的埃德加·施恩(Edgar H.Schein)提出的“职业锚”理论和萨帕提出的“生涯”概念。

美国生涯理论专家萨柏认为,生涯是个人终其一生所扮演角色的整个过程,生涯的发展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只有个人在寻求它的时候,它才存在。

通常,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书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从某一类工作或某一组织出发,把职业生涯看作其中一系列职位构成的总体;另一个观点则把职业生涯看作个人的一种功能,而不是某种工作或某一组织的功能,这种观点认为,每个人实际上都在追求一个独特的职业生涯。

米切尔·阿瑟(Michael Arthur)、道格拉斯?霍尔(Douglas Hall)和芭芭拉·洛伦丝(Barbara Lawrence)认为,职业生涯就是个人长期从事一系列工作的经历。

著名管理学家诺斯威尔曾指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

二、职业生涯管理发展理论

1.人的发展理论。人的发展是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许多学科的共同课题。对人的发展问题的探讨历来就是中外思想家们关心的重大课题之一。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提出了“六艺”的要求,即礼、乐、射、御、书、数。古希腊理想中的“完人”是在理性支配下,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的人。人的发展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题之一,实际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终生所追求的目标”。

美国的生涯发展专家施恩认为人的发展过程,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1)生物和社会成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随着人的成长和发展,人的身体和化学方面出现了预期的变化,诸如形成青春期和更年期,与此同时,社会和文化的“年龄层”系统使一个人应当做什么和应当如何行事有了一系列的预期,如儿童时期耍性子、好冲动和贪玩。(2)涉及个人的家庭关系。例如青年时期,一个人的家庭问题与自己的亲身父母和取得独立地位的问题相关。(3)涉及人要有工作和建立一种生涯。现在的男女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2.生涯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家克内菲尔坎姆(Knefelkamp)和斯列皮兹(Slipitza)从认知发展的观点出发,在综合了他人研究的基础上,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认知发展的生(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涯发展模式。这一理论认为认知心理学中强调循序渐进、步步上升的观点非常有价值,学生对于生涯发展的看法就是从最简单的层级逐步向较复杂而多元化的层级推进的。在生涯认知发展理论中,克内菲尔坎姆和斯列皮兹认为:生涯发展的过程中会有一连串的质变现象,概括起来共有九项,形成一个系列。他们分别为:语义结构、自我处理能力、分析能力、对变通观点的开放、承担责任的能力、扮演新角色的能力、控制点、综合能力、自我冒险能力。这一理论描绘出一副详细的生涯选择和发展的进程图。

3.成年人的生命发展理论 根据人们通常的思维模式,成人期,尤其老年期,是走下坡路的同义词。在“年轻吃香”的文化中,认为成年人的体力、智力、感官功能都已退化的看法也不足为奇。但也有些发现对此提出质疑。例如,虽然成年人的生理机能的确在不同的方面有所下降,这种下降却是逐步的,一直能持续到成人期的晚期。智力方面也有相似的现象。此外,尽管很多岁数较大的人的某些感知能力(如短期的记忆、速度)确实降低了,以知识积累、经验、智慧为基础的才能在成年期却仍然在继续发展。

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ckson)是最早对生命发展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同时,他也最有影响力。他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共有8个阶段。(1)婴儿期,基本信任或不信任;(2)1岁~3岁, 自信或害羞、怀疑;(3)4岁~6岁,创造或捣乱;(4)7岁~11岁,自立或自卑;(5)少年期和青春期;(6)青年期, 亲和或孤僻;(7)中年期,多谋善断或故步自封;(8)成熟(老年)期,乐天知命或怨天尤人。

埃里克. 埃里克森对人生和职业发展的研究有两大贡献.第一,他提出了人生各阶段的基本次序,我们人生中重大关头的关键问题都依此闪亮登场.虽然每个时期的“成功”不能保证一劳永逸地消除矛盾,但“早期阶段的失败会影响到后面阶段的整个发展”。第二,他区分了成年期发展的3个关键使命:亲和力、多谋善断、乐天知命。如我们即将看到的,这几个使命与我们对职业的理解有着明显的关系。

丹尼尔·莱文森(D. J. Levinson)是对成年人生命发展进行研究的另外一位学者。为使我们理解人生的发展,若干学者已经作出了宝贵的贡献。而对我们理解职业的发展,丹尼尔·莱文森及其同事的工作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丹尼尔·莱文森的研究小组与40位美国出生的35到45岁之间的男性,45名35到45岁之间的女性进行了面谈后提出了他的看法:人的生命周期有4个时期:成年前、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每个时期都由稳定期和转型期交替组成。

三、职业生涯管理测评理论

帕森斯人职匹配理论:帕森斯提出的人职匹配理论,是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他认为,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人职匹配分为两种类型: 1.因素匹配:例如需要有专门技术和专业知识的职业与掌握该种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择业者相匹配;2.特性匹配:例如,具有敏感、易动感情、不守常规、个性强、理想主义等人格特性的人,宜于从事审美性、自我情感表达的艺术创作类型的职业。人职匹配理论强调个人的所具有的特性与职业所需要的素质与技能(因素)之间的协调和匹配。为了对个体的特性进行深入详细的了解与掌握,人职匹配理论十分重视人才测评的作用,可以说,人职匹配理论进行职业指导是以对人的特性的测评为基本前提。它首先提出了在职业决策中进行人——职匹配的思想。故这一理论奠定了人才测评理论的理论基础,推动了人才测评在职业选拔与指导中的运用和发展。

客服的职业规划及其心得分享


一位客服人员的职业规划及其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现在做初级客服的,尤其是坐席类,都是招一些高中、中专毕业的小姑娘,然后封闭式培训,工资都是国家规定的最低限。但是上班的强度却非常高,其实就是象工厂的流水线工人一样,连上厕所都要跑,每天高强度的8-9小时。但是这个工作比流水线累多了,因为那只是体力上的累,客服工作面临客户的压力和公司的压力,精神上也非常的累,并且每天面对电脑,对身体健康也非常不利。

如果没有想好自己以后做什么,那么我建议初级客服只要做一年就可以了,因为这个岗位工作简单、重复,但是压力很大,一年就完全可以掌握其中的一些窍门。如果你的个人需求是求一份稳定的工作,那么我建议可以安安心心的做下去,客服工作受到重视是必然的事,虽然目前待遇方面不尽人意,但是将来的社会一定会得到提升。

按照马斯洛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按照金字塔式划分为5类: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被尊敬------自我超越

生理需求: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

安全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

社交需求:友情、爱情、性亲密

被尊重: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

自我超越: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接受现实能力

(1) 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3)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4) 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广为流传的渔夫和游客的故事:一位游客在一个晴朗的下午,看到一位渔夫在海边悠闲的睡觉。游客兴奋之余问渔夫为什么睡懒觉而不出海?渔夫说已经打到两条鱼了。游客奇怪,为什么不多打些,渔夫反问为什么要多打些,游客说赚钱以后可以到处游玩、买一条游艇,躺在上面享受春日的美好阳光,渔夫奇怪地说,我刚才不就是在享受吗?人生的价值观决定了你的工作状态,为了生存(生理需求),所以我们要工作赚钱,为了房子、健康(安全需求),我们要找好的工作、得到晋升机会或者自己创业赚更多的钱,为了友情、爱情(社交需求),需要时间和优秀的社会形象。

一个需要我们直面的事实是,在中国目前这个发展阶段,绝大多数的人一生都会难于超越第四层。根据每个人的生存需求,在职业规划中,制定合适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目标,目标的制定要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比如象上面的渔夫,只要满足基本的前三项3项需求,比较舒服的度过一生就行了,不想为了名利去苦干、钻营。有些人一定要出人头地,因为追求第四、五层更高层次的需求,所以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精力。有些人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物质和名利方面无所谓,所以去出家修行。

不要相信某些入职以及专业的培训,能帮助你达成自己的目标,培训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你实现你的需求,而是为了鼓舞士气、提高效率,为企业赚钱的目的。某些培训尤其是搞封闭式培训,都是一种方式,使你认同对方的价值观,从而任劳任怨被剥削,结果几年过去了,你发现仍在原地踏步,工作、生活、待遇等没有得到改善。企业需要的是听话的老黄牛,最好都是“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员工。

如果一旦你发现原地踏步好几年这种情况,完全在于你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造成的,你在等着晋升机会,你在等着发财,说的难听点你在等着天上掉馅饼。机会对大家都是公平的,小到一个加工资这样的小事,都是机会均等,只是别人抓到了而你放过了。其实只要一点点转变,做出你的职业规划,你的工作、生活、收入就完全可以有很大改观,例如:我计划一年内从一般员工做到主管,获取更多的报酬,要怎么做呢?

1、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别人做不到的要努力做到,

职业发展:你的发展路径在哪里


职业发展:你的发展路径在哪里

刚从校园走进社会,想过30岁是什么样的概念?也许那简直就是英雄末路,美人迟暮了吧。年少轻狂的时光就这么偷偷溜走,已经30岁的你,握着手里的一官半职,或者看着招聘广告上本科以上、三十五岁以下的硬指标,是否常常发呆?

30岁感悟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李四马上过30岁生日月收入1.2万元-1.5万元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前期开发主管

在学校的时候,一直希望能从事一个自由的职业,比如作家之类的,所以就通过关系到了一家报社实习,做了半年多记者。结果却发现自己喜欢的还是本专业房地产,所以就很自然又进了这一行;因为实习期间对于社会关系把握的比较好,也因为1998年以后上海房地产市场一直发展很好,所以最初的事业都很顺利,几年时间,房子也买了,车子也买了。那个时候总觉得自己的人生大概就这样了吧。然而,不久之后因为一次重大的工作失误,工作也丢了,房子、车子也抵押了,整个人生立刻变得灰暗。很长一段时间,我无法振作。后来,在家人的鼓励下,我慢慢走出阴影,靠着良好的工作经验和能力,重回职场。挫折真的给人成长,自从那次后,我明白了分散风险的道理,目前除了房地产这个主业外,业余时间投投稿,写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是增加收入的一个来源。马上30岁了,我更确切地明白一个道理: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30岁,我跳掉了自己的饭碗

helen原任私企人力资源经理月薪3000元左右

我看到公司的裁员名单上也有自己的名字的时候,离我30岁的生日还不到一个月。虽说惴惴不安地等了好久,但真的一纸通知下来,心里还是有说不出的酸甜苦辣。我的专业是行政管理,毕业以后,顺理成章地到了一家私营企业做起了总经理秘书,虽说工资不高,可活儿挺轻松,每天也就是打打字、处理处理杂事什么的,空下来看看英文,也没有人管自己。就这样忽忽地过了两年,转眼我英语六级也考出来了,这家小公司也呆腻了,凭着不错的英语功底我跳槽进了一家外企做前台,薪水也double了。

可就从进入那家外企开始,我渐渐地开始有了心理不平衡的感觉:看着公司同年龄的女孩子们,个个衣着光鲜,的来的去,又想想自己,就算再做个5年,也不过是一个一月两千多块的老前台。心有不甘,两年以后,我又跳到一家企业做了物流助理,薪水也不是很高,可想想未来的日子捧上了一个金饭碗,也还是值得的。

日子忽忽地过,又是一个两年,助理还是助理,主管也不见近期内有动我的意思。那时候我又熬不住了,冲动之下把工作辞掉我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去做一个主管。

可真的到了才市我才发现现状并非如此,稍微好一点的工作,都要求相关工作经验五年以上,像我这样的,再去做个助理,都不是人人都要,因为我的经验也太单薄了。没有办法,已经辞掉工作的我开始做起了撒大网捞鱼的事情,终于,在我辞职两个多月的时候,有一家公司让我去做人力资源助理,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新工作其实并不难,也就交交四金,算算工资什么的,可就这个,我却捅了一个大漏子在算工资时不小心多打了一个零,而这个员工恰恰已经办完离职手续了。多付的几万块钱要不回来,人力资源经理也被老板狠狠地训了一顿,并记一过。公司的经营状况本身不好,正好遇上裁员,裁员名单上也就顺利成章地有了我的名字,从新进公司到丢掉饭碗,总共还不到半年的时间。

继续我的恐龙职业?

eric某图书馆李超月薪2500元左右

大学一毕业,我就进了这家图书馆工作。虽然我也算是名牌大学毕业,但学的专业是历史,工作不好找,能到图书馆工作也算是不错的选择。坐在阅览室递递书牌这样的悠闲工作是轮不上的,我就在仓库里拆包、验书,事情不多,我也乐得清闲,更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看到新出的书,精神生活不至于太过落后。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我的工资也从一千多涨成两千多,在我满29岁的时候,我还当上了副主任。但是渐渐地,听说同学们一个个在外面都混得不错,出国的出国,升职的升职,而我,却没有什么上升的空间我们主任的工资和我也差不了多少。看到过恐龙职业这个概念:你做了一个无法使自己提升的职业,日子久了,你自己就会像恐龙一样,缺少适应变化的能力,最终逃不了灭绝的命运看着同学们打拼着自己的事业,再想想自己的这份恐龙职业,我还要再继续干下去吗?

听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前程

初生牛犊不怕虎,跳来跳去,反正我还年轻。30岁的你,还有这个勇气吗?转行害怕精力不够,维持现状又心有不甘。30岁的我,还有这个必要冒险吗?

用有效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助力


企业在招聘录用、职位晋升、绩效评价等环节适当引入职业生涯理论,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更好甄选出“适合自己的另一半,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

每个企业都希望得到忠诚、高附加值的“完美”员工,并赢得他们长久的献身精神。这种期待 使所有致力于长远发展的组织都倾向于为自己的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工作环境、优厚的福利待遇、张弛有度的工作关系和弹性发展空间,并且有机会尽己之力获得一个有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的职业,是大多数职场人激发工作潜力,自觉奉献忠诚内驱力的根本。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看,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是创造性地进行资源整合的理想方式,是员工在企业中发展的文化基因,影响重大而深远。

面对前瞻性的 HR,你将如何表现?

“适合”常常是招聘工作中的关键词汇,知识、技能、素质像把标尺,将求职者与岗位需求进行匹配与衡量。但更具有前瞻性的招聘企业会把职业生涯管理思想纳入面试,应聘者的个人特质、职业动机、可塑性、可拓展性及学习适应性都会作为可利用资源,进行更多维度的筛选和甄别,而非简单的能力考量,从而大大提高员工入职后的稳定性,有效降低人员更迭成本,促进高效能员工的产生。

其次,对大多数求职者来说,再没有哪个阶段能像初次面试时那样,更需要企业将自身的职业发展情况考虑在内。正是这段“蜜月期”前的反复沟通、试探、权衡与妥协,才能使个人与企业建立起最初的信任感、亲密感和连接感。更重要的是,这段时期可以帮助求职者对自己的才能、兴趣、需要及价值观是否吻合企业的现实情况进行审视和判断。一个真诚、坦率、基于现实的面试更有助于今后忠诚关系的形成。

资历与能力之外,晋升还需要考虑什么?

企业职位晋升的决策常常摇摆于资历与能力之间,对于成熟企业来说,在考虑能力与资历的同时会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晋升决策,从而使员工的注意力导向职业生涯发展的成长性。这样一方面使企业在人员空缺时能更好地找到后备人选,另一方面使员工形成日常工作绩效与职业晋升紧密相连的生涯概念,促进员工对当下工作绩效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主动关注。

职业生涯理论的应用,能够更好兼顾“能力为先”和“资历为先”的优势,更好发挥出个人成长与企业晋升的紧密联系。同时将职业价值观契合度作为关键的晋升考察要素等,可以保证晋升人选更具稳定性、成长性和战略性。

阶段化、多元化的工作绩效评价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工作绩效评价,是将某个时段的工作绩效考核拓展为员工在企业职业生涯中的阶段性绩效评价,并最终形成动态的职业生涯过程记录。在工作绩效评价过程中,更注重初期职责的设定与快速调整,引导和甄别员工的需求偏好,同时提供未来职位发展的多样性。

在培养模式上由紧而松、循序渐进。在入职初期,员工往往会接受严格的履职要求,一旦顺利完成,将被迅速给予更多挑战性工作并进行绩效跟踪,最终开发并培养出员工的最大效能。同时,在绩效考核时利用工作绩效问卷或职业晋升意愿调查等方式,定期捕捉员工的职业偏好、兴趣或需求。同时设置专项工作小组,通过项目工作的绩效完成情况考察小组成员可拓展的能力,探索员工职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总之,利用生涯理论的绩效评价将采取更多元化的方式,注重过去、当下、未来可能性这三个维度的探索,发现潜在的人力资源,帮助员工自我实现。这种评价模式将使员工更具自我意识、责任意识、管控意识和发展意识,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丰富的战略性资源,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长远价值。

职业生涯规划及其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其意义当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个时髦的话题,许多大学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或是专题报告与讲座,网络上也大肆炒作,一时间职业生涯规划成了大学毕业生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但不少大学毕业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缺乏进行规划的具体技巧。所以不少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或冷眼相对,或茫然无以适从,或使规划流于形式,或不顾主客观条件任意随自己的兴致来规划,这都会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的应有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职业生涯规划及其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①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②引导你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③使你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④引导你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⑤引导你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⑥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不是首先坐下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总想会撞到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是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的是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条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简直是耽误时间,有那时间还不如多跑两家招聘单位。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跳槽的职业发展误区


跳槽的职业发展误区

最近有没有听到这样的消息:你的某个朋友换了份工作,职位提升了,薪水也上涨了?如果你听到了这样的故事,很正常!经理人跳槽越来越频繁了,据调查经理人在一家公司的平均任期只有3.3年。他们这样做也不是没有道理。随着许多公司缩减管理层级,公司内部的晋升机会越来越少,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机会,跳槽于是成了经理人的经常选择。

然而,换个东家能更快地升至高层职位吗?并非如此!莫妮卡.哈莫里对1001名CEO和14000名非CEO的经理人的职业经历分析后发现,员工在一家公司待的时间越长,他们升至最高职位的速度就越快。相比跳槽而言,内部工作变动带来的升职机会更多,因为公司更了解和信赖内部员工。换个东家也许能换来一次职位晋升,但升至高层的概率不大。

事实上,频繁跳槽显然不利于职业发展。猎头公司更青睐那些在外部与内部工作变动之间做到适当平衡的候选者。一个理想的候选者是在两三家公司工作过,比如先在一家公司工作10年,接着又在另一家公司服务3年,然后在第三家公司连续工作8年。考虑到职业发展的连续性,除非去一家新公司能够大幅提高你的就业能力,否则不要考虑跳槽。

除此之外,在一个方向上的快速升迁也不能确保长远成功。坚守同一职能岗位的员工在其职业生涯的初期攀升得比较快,但是由于过度专业化,他们很快就会到达职业天花板。许多公司都青睐那些曾在专业岗位与综合管理岗位上都工作过的员工,因为这样的人更适合做高层管理者。如果一个人的横向变动若能在不久的将来提供升迁机会,就是合理的。

同样,一个人跨行业或跨职业跳槽,并不比专注于一个领域或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晋升慢。根据莫妮卡.哈莫里的研究数据库,欧洲与亚洲大型公司的CEO中有49%曾在两个以上的行业供职。尽管应聘者缺乏行业经验,但他们可能在其他方面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作为求职者,你需要寻找能让你的技能成为真正财富的行业。因此,偶尔的行业变化不是坏事。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份职业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便你和你的同事的简历和职业目标非常接近,同样的工作变动对你可能非常合适,对你的同事却可能是场灾难。在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关键在于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每一次工作变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合适的选择。当然,也要有面对不确定性时的风险意识,因为没有什么是可以确定的。

作为一个管理者,外来因素也许无法把握,但还是可以在自身上多花功夫。要成为一个卓越的管理者,必须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自我修炼的征程,其时间之久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卓越经理人必须要学会自我开发,从自身的亲身体验中学习,管好自己、管好公司人脉、管好团队,这样才能不断精进,让每个人都创造佳绩,实现组织目标。

跳槽并不是一个最好的职业发展的路径。领导者想要做得更好,必须反复演练,包括尝试、学习、观察、互动、实验,才能进步。领导者应该先树立特定的学习和工作目标,然后开始行动。行动之后,要检视自己的做法和结果,这是学习最有效果的关键环节。只有这样不断演练,时时评估自己的进展状况,才能成为一个卓越的管理者。

阅读了本文继续阅读更多 职业生涯规划范文 文章,请到职业生涯规划列表

员工的职业发展计划


身在职场中,要为自己的职业做一个规划,避免走进迷茫的状态。所以作为员工,根据自己的发展,要如何制定职业规划呢?现提供员工的职业发展计划,希望对你有帮助。

美国惠普公司汇集着大量素质优秀、训练有素的科技人才,他们是企业发展与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被惠普视为公司最宝贵的财富。

惠普能吸引、留住并激励这些高级人才,不仅靠丰厚的物质待遇,更重要的是靠向这些员工提供良好的提高、成长和发展机会,其中,帮助每位员工制定令他们满足、具针对性的职业发展计划,是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惠普公司的科罗拉罗泉城分部有一种职业发展自我管理的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两个环节:让参加者用各种测试工具及其它手段进行个人特点的自我评估;将评估结论结合员工工作环境,制定出每位员工的发展计划。该公司首先从哈佛MBA课程里采撷六种工具来掌握每位员工的特点并作出评估。这些工具包括:

1.让员工撰写自传,以了解员工的个人背景。自传包括接触过的人、居住的地方和生活中发生的事、以往的工作转换及未来计划等。

2.志趣考察。包括员工愿从事的职业、喜欢的课程、喜欢与哪种类型的人交往。

3.价值观研究。了解员工在理论、经济、审美、社会、政治和宗教信仰方面的价值观。

4.24小时日记。要求员工记录一个工作日和一个非工作日的活动,以进行侧面了解。

5.与两个重要人物面谈。让员工与朋友、配偶、同事和亲属谈自己的想法,并电话录音。

6.生活方式描述。员工用语言、照片等方式向他人描述自己的生活方式。

对于员工的自我评估,部门经理逐一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总结出员工目前的任职情况。这些信息可供高层领导制定公司总体人力资源规划,确定所要求的技能。

当公司对未来需要的预测结果与某员工所定的职业发展目标相符时,部门经理可据此帮助该员工绘制出在公司内的发展升迁路径图,标明每一升迁前应接受的培训或应增加的经历。在实施过程中,部门经理负责监测员工在职业发展方面的进展,并对其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与支持。

扫地僧的职业发展之道


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有一个传奇人物:扫地僧。这哥们,名不见经传,默默无闻,出手却是登峰造极,而且颇具大智慧。这样的传奇在身份与水平的对比中突出了戏剧感,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这样的人在职场上也时常出现:会好几国语言的出租车司机,对禅道侃侃而谈的按摩师傅,把肖邦夜曲弹的唯美动人的调音师。他们无不是在自己平凡的职业中创造了不平凡的成绩,虽然不像扫地僧那么出神入化,但是他们的职业发展走了和扫地僧一样的策略,这样的策略是关于一般劳动者的,特别是关于如何在如此创新多变的社会里发挥传统技术优势。这样的策略有三个要点:

一、有效搭接。把外语搭接到了出租车司机上,把禅道搭接到了按摩上,把弹钢琴搭接到了调音上,这些都是绝妙的搭接。这样的搭接会产生两个效果:第一,服务的客户群改变了;第二,这样的搭接变成了个人品牌,因为人们视野的限制,就会因稀有而赋予了服务更高级价值。

很明显,搭接之后产品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可以服务或者可以欣赏的人群也就变了,价值自然就增加了。我认识一个比较传奇的按摩师傅,不像是街边开一个小门脸做按摩的,整天盼着顾客来。他自由职业,收费高于一般技师两倍,从不愁没有客户,反而挑选客户,有些人一看气场不对还不给治疗。他也并不总是忙忙碌碌,而是按摩前先请客户坐下来喝茶,聊病痛,聊人生,聊职业,聊人格,聊禅茶修为。如此,客户们总是互相转介,都成了常客,甚至把按摩室当做了修身养性的地方。他自身跨领域地集中了不同的价值,并以此满足了客户的不同需求,方便了别人,自然有价值;因为稀有,自然是品牌。

这样的搭接一定要注意一点,就是有效搭接,这样的搭接使得两种价值叠加在一起,而不是两个完全没有关联的方面。一个会游泳的电工,一个会打桥牌的园艺师,一个会英语的清洁工,可以赚得眼球,但是很难创造出搭接之后持续的神奇效果。

二、恰当展示。我听说这么一个调音师的故事:原来只是一个“调音师傅”,苦练了肖邦的夜曲以后,每次调音之前,必弹肖邦此曲,于是人们开始叫他“调音大师”了。熟悉他的朋友说,他其实就这首曲子弹得特别好,其他弹奏的水平一般,至于他的钢琴调音水准也就中等。那么,他除了很好地将弹奏名曲的本领与调音搭接之外,他还做到了一点:恰当地展示。我想,并非别的调音师不会弹琴,但是调音的时候往往不愿多弹,而他能够在恰当的时候完整地展示一首自己技艺娴熟的钢琴曲,自然就让价值呈现了出来。

出租车司机和国人说外语是没用的,禅道也只有好这口的人才有兴趣,调音师也弹琴给懂钢琴的人。找到可以欣赏的人就找到了客户,懂得恰当地展示就是一种营销。这样的机会总会发生,深谙此道的人源于反复的练习。那个调音师苦练肖邦夜曲是有道理的。

三、收敛而专注。扫地僧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专注于本职工作,兢兢业业,把扫地工作做好,一部小说到了43章才在众多高手之后出场。就像是出租车司机,讲得好外语是加分项,可以揽到不同的客户,但是前提是把车开好,道路熟悉,快捷安全舒适,否则,外语又会没用了。按摩师傅如果只靠了嘴皮子,那就不是搭接了,变成了骗钱。还有那个调音师,我猜想他可能是这样一个人,弹琴是弹琴,调音是调音,不会浮夸。于是这样看似很酷的表现就更加彰显了他们技术服务的魅力,收敛会让一个人的光芒聚焦,这是他们职业成功的秘诀。

这样的职业发展就是这样有趣,一方面做好搭接,恰当展示,另一方面又专注聚焦。对外呈现的惊艳而神奇,好像是十分罕见的一招鲜,其实,更多的职场人,特别是很多技术服务的提供者,很难做到水平高超得无以伦比。要想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只是靠与大家一样的思路进行苦逼工作,也就只是达到一般水平,越成熟的技术越没有惊喜。在这样一个越来越多可能的社会里,多样性需求也就呼唤多样性的服务,那个能够敏感抓住跨界搭接混合需求的人,一定是最先抢滩市场的人。对市场、对客户的定位,也就是对自己的定位。

一眼看自己,一眼盯客户,找对了,职业发展的路子也就对了。当然,客户无处不在。

以上《职业发展管理的问题及其对策》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职业规划问题”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