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要学会识别求职陷阱。

在求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您知道?需要的求职技巧您知道?职场小编告诉你,在求职过程中切忌夸夸其谈,切忌过于自信,切忌自我炫耀,切忌左顾右盼以及切忌形象糟糕。感谢阅读《大学生要学会识别求职陷阱》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求职技巧知识,希望能够帮到您。

因招聘而被骗的常常都是大学生,这是为何?因为大学生的社会经验短浅,所以大学生要学会识别并防范求职陷阱

1、拒交各种名义的费用!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要求求职者收取抵押金,服装费,产品押金,风险金,报名费,培训费等收费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

2、不要轻信许诺到外地上岗、到外地企业、到国外打工或某某外地分公司、分厂、办事处的高薪招聘!无论其待遇多好,求职者千万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不要轻信他们的口头许诺,一是不去,二是到劳动保障部咨询,否则会吃大亏,被骗工、骗钱,甚至被人贩子骗卖,悔之晚矣。

3、不要将重要的证件作抵押。不要将自己的身份证,学生证,毕业证等相关重要证件作抵押。有的用人单位以保证学生实习时间等为由扣住学生的证件,根据相关的规定,任何单位都不能扣押证件。

4、掌握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主动学习一些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提高自己的求职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WWW.Zc530.COM

5、多种途径了解公司的背景。在求职者正式进入公司之前,想法设法加强对企业的了解以免误入骗子设下的陷阱。

比如:上网查找该招聘单位的相关资料,注意招聘单位的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正规单位的招聘单位一般会将设在单位的办公室,会议室,一些以租用房间作为应聘地点的单位,要警惕。工商部门咨询电话:123156、谨慎签订劳动合同。与用人企业签订合同是要注意三看:

一看企业是否经过工商部门的登记以及企业注册的有效期限,否则所签的合同无效;

二看合同字句是否准确,清楚,完整,不能使用缩写,替代或含糊的文字表达;

三看劳动合同是否有一些必备的内容。劳动合同的一般内容包括: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违反劳动合同者应承担的责任;双方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其中前8项为法定条款,必须具备;第9项为协商条款。

6、发觉被骗应及时报案,通知辅导员,应拨打110与公安局取得联系,以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求职过程中的常见陷阱

陷阱1、不通过正规的渠道招聘人员招聘是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单位对该项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会派专人通过正规的局道招聘。不要毫不防备的就把自己的简历等材料交给单位。

陷阱2、要求应聘者交纳保证金等费用刚参加工作,薪酬不高是正常的。相反,如果出现一个不熟悉的单位提供高薪酬时,毕业生就应该引起注意,因为不少不法人员企图利用高新待遇的幌子,骗取毕业生所谓的押金,培训费,服装费等。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千万不要相信在工作的初期就很容易的获得高收入,对有些单位提出的所谓押金,培训费,服装费要敢于说不。

陷阱3、要求应聘者介绍他人加盟有些大学生因被骗而涉足非法传销,到头来后悔不已。因此,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如遇到类似单位对你非常主动,把加盟后的前景说的异常振奋人心,并要你介绍朋友和同学一起加入时,就要想想这句老话: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陷阱4、不签订就业协议书就业协议书是传递毕业生人事关系的依据,如不签订就业协议,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户籍等人事关系就无法转入工作单位及所在的城市。而这些关系的办理涉及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如办理社会保险,购买经济使用房,评审职称等。因此,单位不予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对毕业生的工作,生活,职业发展是不利的。毕业生应主动要求用人单位解决这些问题,并通过当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协助办理人事档案,户口等关系的接收。

陷阱5、不将承诺写入合同用人单位对招聘中的内容并非必须承担履行义务。作为毕业生,如想要招聘的那位兑现招聘广告中的承诺,最好将这些承诺写入双方的劳动合同条款中,由劳动法的约束力来督促用人单位向毕业生履行承诺。

陷阱6、窃取应聘者的私人资料或作品企业以选人为名,在笔试、业务考察等环节中让求职者撰写策划案、翻译文章,而这些都应是公司员工的本职工作。除了把求职学生当免费劳力外,学生在简历中把自己的毕业设计和研究理念写得一清二楚,也让不少企业坐享其成。

陷阱7、招聘单位无限期试用依据有关规定,试用期人员底薪通常是正式员工的1/4,劳保用品、物质奖励、各种保险和其他福利等又不与正式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因此一些用人单位为降低人力资本,大量招募短期员工,且不签订劳动合同,待三个月试用期满,就以各种各样的借口予以解雇。这样一来,求职者总是辛辛苦苦给单位低薪干了几个月,然后被扫地出门。就这样,一群又一群学生被单位榨取劳动果实。实习期过长,以有问题为名予以辞退,这是大学生以往找工作的普遍遭遇。

职场资讯网精选阅读

大学生求职常见陷阱


陷阱1:招聘会陷阱

此类招聘会大多名不符实,常常对外宣传有多少用人单位和岗位,职位层次有多高,等等,实际上多为虚假宣传。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只有主管部门组织或批准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活动才是合法的。

陷阱2:高薪诱你搞传销

一些传销组织和传销人员利用大学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在网上以高薪招聘为名引诱毕业生上当,一些求职者因不了解情况而受骗。只要你加入我们的团队,3个月后就拿到月薪3000元左右,随着你业绩的增加,你的工资将逐月增加。两位上当的学生称:他们与这家公司洽谈时,公司不看毕业证书,只填一张表格,随后便通知他们说被录用了,并准备带他们去广西、云南等地。在去广西的途中,他们意识到是传销后,便在南下途中下车,逃了出来。目前,传销骗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新的形式,值得大学生求职者注意和警惕:一是跨省招聘。一些传销组织和传销人员知道,网上诈骗在当地很难实施,因为当地人都熟悉情况,编造的谎言很容易被戳穿,而外省的求职者往往不了解当地情况,容易得逞。二是高薪引诱。在网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时,提供所谓的好职位和高薪,引诱大学生求职者上当。三是共同创业。一些传销人员为了引诱大学生求职者上当受骗,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时,向大学生伸出橄榄枝,表达共同创业的愿望,一些大学生求职者信以为真,结果受骗上当。四是网上恋人。一些传销人员以在网上寻找恋人为名,诱骗大学生,一旦上当,便以各种理由拉其入伙。

陷阱3:高职诱惑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毕业生小薛同学向记者述说了自己求职受骗的经历。一天,小薛接到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的电话,被告知她已被该公司录取为储备经理人。小薛在兴奋之余不免纳闷,自己从未向该公司投送简历过呀?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的电话?但小薛还是兴冲冲地来到该公司,可去过方知,原来是该公司从某招聘网站上的公开资料里选中了自己。而所谓的预先被录取的职位储备经理人则被换成了理财专员。经过一番培训后,小薛才知道,原来该公司把自己招来就是做保险业务员。有多名大学生有这样的经历:广告上说是招聘经理,月薪1800元。当他们交了50元的中介费,办完手续后,被安排在离中介所不远处的一家公司工作。结果上班第一天,公司负责人就叫他们先从基层干起,让他们先在1个月内,每人推销价值1万元的保健品。1个月下来,他们6人中,没有哪一个完成了任务,自然被辞退了,不但连基本工资没拿到,还出了中介费。后来他们通过明查暗访,发现这家所谓的公司就是职介所的人开的,专门用来骗人的。

据了解,目前很多公司招聘业务员都是到各招聘网站搜集应届毕业生的资料,以高职加以诱惑。对于诸如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招聘伎俩,毕业生一定要警惕,清楚自身实力,从基础做起,逐渐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要轻信高职诱惑。

陷阱4:骗培训费

以录取作为诱饵骗取培训费已屡见不鲜了,但仍有毕业生求职心切,掉入此类陷阱。毕业生小刘同学接到某公司的面试通知,于是高兴地到该公司参加面试。一番面试后,该公司并没有当时就向他收取培训费,只是说让他先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录取他。小刘十分高兴,想好好表现一下,争取能留在该公司工作。于是,他起早贪黑地干了近一个月,结果却被告知:你干得不错,但专业知识不足,公司需要对你进行培训,请先交300元培训费。当小刘对此进行质疑时,该公司却说,不交培训费可以走人,但此前工作一个月的薪水免谈,令小刘气愤不已。

值得毕业生注意的是,一般正规公司会向求职毕业生说明试用期,即使求职毕业生在试用期没有通过,也会得到相应报酬。至于培训费,一般由公司担负。

陷阱5:皮包公司

毕业生小李收到一个房地产公司的电子邮件,被通知去面试。由于小李并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他怕遭遇皮包公司,为安全起见,决定上网先查一下。让小李惊讶的是,当他用google搜索后发现,该公司居然用同一个电话、地址注册了4个公司,涉及医药、保险、建材等不同领域。该公司提出的给求职毕业生的待遇异常优厚,而招聘信息中对于学历的要求竟然是中专以上即可。该公司以低学历招聘求职毕业生,却提出付相当高的工资,值得怀疑。经其向工商部门了解,该公司已不存在。该公司是以低标准将毕业生招进来为公司干活,而其承诺的高工资是不会兑现的。

对此,求职毕业生们应该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接到一些自己并不熟知或者并未投放简历的公司的面试通知,应该事先向有关部门查询、核实该公司的真实情况,并上网搜索一下该公司的网站,确定其规模与用人需求,然后再去进行面试。

陷阱6:中介陷阱

委托人才中介公司寻找就业单位不失是一种有效的求职途径,但应选择政府主办的或社会信誉好的大型人才中介机构,一些不知名的人才中介往往设施简陋,无正规的人员机构,是不够资源共享质的黑中介,当求职者交纳数目不菲的中介费后,中介方就会列出种种理由来推辞甚至从而骗取求职者的中介费!

大学生求职如何避开陷阱


勤工助学既是学生学习经费的辅助来源,也是通向未来职场的跳板,是为将来走向社会并获取经济独立的有益尝试。这些莘莘学子为减轻家庭负担和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不辞劳苦地在职场奔波。由于他们心地单纯再加上求职迫切,一些不法职介机构便抓住学生自身的薄弱环节进行欺骗。为尽可能地避免广大学生在职业中介服务市场上当受骗,广大同学在求职打工时应避开6种陷阱。

一、招聘会陷阱

天津市某家职业介绍中心,在暑假前夕举办了一次大学生兼职暨暑期打工招聘会,入场门票20元。据投诉学生反映,此次招聘活动主办方并没在媒体上发布任何消息,只是雇佣了一些学生在校园内散发广告,招聘会的广告天花乱坠,宣称本次招聘会有家庭教育、商业促销、市场调查、兼职文员、兼职话务员等招聘岗位300多个。招聘会现场虽有几家正式企业,但招工条件却都异常严格,其余则对应聘者的条件并不感兴趣,面试过程也极为草率,即使面试合格也不签合同。在投诉的学生中,有6名同学面试合格但都被告知回去等通知,从招聘会应聘至今已有两个多月,这些同学根本未接到任何录取通知。

工商机关提示:在正常情下举办类似大型招聘活动,一是要向有关部门申报;二是主办单位都是通过正常渠道发布信息。凡在街头、校园散发小广告的招聘活动切不可轻信,如果贸然前往极易误入圈套。另外,即使正规渠道发布的信息也应慎重对待,应通过查询证实后再参加不迟。

二、培训班陷阱

有些同学为圆自己的明星梦,不惜花钱报考一些模特、影视、表演等培训班。据调查,目前社会上这类培训班鱼龙混杂,有些属于正规的办学,其师资力量比较专业并且是按规定正常招生,但也有招摇撞骗者。据一位曾经被骗的当事人披露,她当初就是受一则广告的吸引而前去某公司试镜,到现场后广告公司要求她交3000元试镜费,虽然交了费用,但在整个试镜过程中既没化妆也无道具,只不过是摄录了几个镜头就结束了。当通知被选中后,对方又要求交5000元培训费。所谓的强化培训除了上几节表演课外,大多数都是在健身房消磨时间根本无人指导。培训结束后还要交4000元拍艺术照参加遴选,有些学员就认为这样反复收费实在承受不起。这时公司便欺

骗大家说:这点钱可千万不能吝惜,如果能争拍到这部广告,片酬可以拿到20万元,否则将前功尽弃。为能使自己尽快成为明星,便反复找父母磨钱,但12000元交完了,得到的最终的结果是本人条件稍差,推荐落选。

工商机关提示:很多自身条件不错的青年人都渴望能在影视界一展才华,这种愿望固然很好但不能脱离现实,如果自己确有当演员的天赋或做模特的条件,也应先注重文化知识的修养,并通过正常渠道报考有关专业,尽量不要脱离现实而光想走捷径,那样非但不能成功而且还极有可能付出沉痛代价。

三、非法中介陷阱

某高校外地学生小张,在一家职介信息栏上看到一则招聘信息,感到其薪酬待遇不错便决定应聘。该中介收取小张100元后承诺,会尽快与用人企业联系并确定面试时间,如果这次面试不合格继续推荐其他企业,直到落实工作为止。小张登记三天后便等来了通知,她为此进行了精心准备前往面试,但对方只草草看了遍简历便答复说:您还是去别的企业试试。通过这次应聘失败小张并未气馁,根据中介的安排,她连去了3家公司,但情况都如出一辙。眼看假期就要过去了,但小张的工作却始终没有着落。

工商机关提示:小张数次寻找打短工都遭到了拒绝,原因就在于她委托的是家黑中介。所谓黑中介是指中介服务市场上的无照经营。黑中介为了骗钱,时常利用各种托来蒙骗当事人。他们提供的信息大都是虚假的。在求职过程中,同学们如果碰到一间门脸、一张桌子、一部电话的职业介绍机构要格外当心,要认真查验其有无营业执照和劳动部门的资质证书,另外各种收费是否明码标价,合同文本是否规范,尤其是以种种理由收取介绍费、服装费、抵押金和面试费的,要提高警惕谨防陷入圈套。

四、包分配陷阱

去年7月,某电脑技校学员小李,结业后被推荐到一家数码冲印公司上班,报到时公司告诉他:新来的员工必须要到基层接受锻炼,但分公司目前正在筹建暂时还得回去等信。小李这一等就是4个月,在此期间他无数次向公司打电话催问何时上班,但每次都被公司以同样的理由回绝。半年以后,小李实在等待不下去了便找到学校,要求校方履行当初诺言给自己重新找工作,但学校却反过来指责小李,谁让你当初报到时不与对方签合同,人家公司解聘你我们也没办法,现在毕业推荐工作早已结束,你只能自谋职业了。

工商机关提示:有些根本不具备办学条件的机构,为广揽生源和赚取学费纷纷打出包就业或保分配的承诺开门招生。但通过投诉发现,这些包就业或保分配的承诺其中有很多是难以兑现的。这类机构靠这招生并且暂时还没有引来法律麻烦的原因是,他们一般都是与企业相互勾结,每年确实能让少数学生获得职业,使多数同学蒙在鼓里,还自认为因条件不合格而被淘汰;对有些不依不饶的学生家长则采取退还部分学费的办法息事宁人。另外,还有些学生家长比较老实,认为孩子毕竟学到了一门手艺,找起工作来总比什么都不会要强。

五、假实习陷阱

去年暑假,某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小王利用实习期间到一家软件公司求职,当该公司得知小王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便把他安排到软件开发部实习。初入社会的小王当时并没多想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加班加点也无所怨言。干满一个月后,公司没有任何说法,甚至连基本工资都没拿到。小王找公司询问此事,公司答复,通过考察你的条件,不适合在本公司兼职,因此不能与你签订劳务合同。小王又向公司提出补偿当月工资的要求,未想到该公司讲,你这个月属于实习,根本就没有工资。

工商机关提示:类似小王这样的情况在中介服务市场屡有发生。个别的企业与黑中介相互勾结专打学生的主意。今年有关部门在查处的一家黑中介账上发现,它与三家不法企业联手诱骗求职学生30余名,收取介绍费300多元。企业通过巧使唤人大大降低了成本,用低廉的工资就轻而易举地骗走了劳动成果,都是白使用一段时间后便找理由辞退。让人不解的是,这些学生虽然都受过高等教育,但在被黑中介和不法企业连续坑骗后连起码的证据都无法向执法机关提供,他们手中既没有凭证,也没有任何文字合同,给自身的维权带来很大难度。因此,希望广大同学在假期打工时,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尽量把所有细节问题考虑周全,在原则问题上绝不能迁就让步,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时,只要你手中掌握证据,就能获得维权保障。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焦虑也越来越高,求职心情非常迫切。许多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遍投简历,广搜信息,只要是符合自己意愿的招聘信息,就积极行动,绝不放过,但这也给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有的不法之徒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巧设名目,设置的求职陷阱,给大学生再次求职蒙上难以抹去的阴影,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据公安部门统计,这种案件在近两年内呈急剧上升趋势。面对这些问题,除了学校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外,大学生自身在求职过程中更要注意提高警惕,增强安全自我防范意识。

1、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

案例:小王是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她想通过网络求职,于是将个人资料在互联网上公开,并将手机、寝室电话同时公布。一段时间后,小王接到一个自称是上海一家公司的电话,称为了核实其大学生身份和家庭情况,要求小王告知其家庭电话号码。小王觉得用人单位想核实她的真实情况也是正常的,于是将家庭电话告诉了对方。就在这段时间里,远在郑州家中的王父接到了一自称是武汉市某医院急救中心主任的电话,称胡女因交通事故在医院抢救,需汇款30000元到院方指定的账户,否则将影响抢救。胡父在与校方、女儿同室同学多方联系未果的情况下,救女心切,当日先后分三次共汇款25000元到指定账号。几个小时后,王父通过电话联系上女儿,才得知这一切竟是个骗局。

现在这种骗术十分流行,有的人无意间被骗子探听到家中的电话号码,就出现了类似的骗局。有的人在手机丢失后,没来得急挂失,骗子就利用手机里存储的电话号码,一一打过去。由于亲友众多,难免有上当受骗的,提醒大家都要对这种骗术提高警惕

2、以招聘之名非法敛财

案例一:大学毕业后,小吴在一家职业中介交了10元注册费,成为会员又交了150元的信息费后,中介将为他联系5个用人单位进行面试。没想到,小吴5次面试均碰壁,对方要么称已招到人,要么称不合适。小吴发现,其他在该中介注册的大学生也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情况,他明白自己碰上了黑职介。

黑职介利用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同时又挣钱心切的心理,收取信息费后提供虚假信息,找几家用人单位来回忽悠学生。甚至有些中介在收费后便人间蒸发,让学生投诉无门。

案例二:大学毕业生小刘在郑州北环一家电器贸易公司面试通过后,被要求交360元服装费,然后才能签合同、培训,再开始工作。交费后,她同该公司签了劳动合同,上面还特别注明:如因个人原因辞职或自动离职,公司不予退还,服装费由自己承担。上班后,小刘因一直未被安排工作就要求辞职并退还服装费,被对方以签有协议为由拒绝。

向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收取所谓的服装费、资料费、手续费、培训费等费用后,却迟迟不给安排工作,迫使求职者自动辞职。

温馨提示:凡应聘时,招聘单位提出收取服装费、押金,或以其他方式变相收钱的,都是非法的,很可能是个骗局,求职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另外,遭遇诈骗后要及时报案,否则不仅本人的损失难以挽回,还会让更多人上当。

大学生常见的求职陷阱


大学生求职:小心试用陷阱

陷阱名称:试用陷阱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并不明确告知试用期,试用期的工资往往很低,企业承诺转正后工资会大幅度上涨。但是,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企业便以各种理由炒求职者的鱿鱼。

危害:如果长期耗在某个企业的试用期内,不仅会让求职者蒙受很大经济损失,同时也对求职者的职业发展不利。

如何规避:在确定去这家公司之前,最好找到该公司的员工打听消息,询问那里的工作情况。如果已经去了该公司,更应该主动多和同事交流这些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做冤大头。一般同一单位在短时间内连续发布相同的招聘广告,说明该企业招聘的人数多且急,求职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若一个单位数周后再次发布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大学生求职:小心岗位陷阱

陷阱名称:粉饰招聘岗位招聘单位在招聘广告上把职位写成是市场总监、保险事业部经理,结果到了岗位,应聘者却发现其实是去做业务员、保险代理员等。有的单位也会以到基层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使他们继续工作下去。

危害:粉饰招聘岗位使得求职者就职后往往大失所望,心理落差很大。但是有些求职者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选择了安于现状,继续这份工作,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如何规避:求职的时候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节。某些用人单位提供的虚而不实的职位,常常冠以好听的头衔,但是却强调无需经验,这里面肯定大有文章。有一些招聘单位虽在招聘广告中列出要招聘的多种职位,其实这些职位都是做业务的,甚至是没有底薪的业务。

大学生求职:小心短信陷阱

陷阱名称:短信招聘陷阱通过发送类似于某单位因业务发展诚聘业务公关,月薪1万元以上,可兼职之类的手机短信找到可能上钩的求职者,要求求职者在上岗前将一定数额的押金或者培训费存到某账户。

危害:求职者如果轻信这些短信,会白白浪费了钱财或者透露了个人信息。

如何规避:要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回个短信或者交点不明不白的钱就可以获得好的职位是不可能的。

大学生求职:小心噱头陷阱

陷阱名称:招聘只为获取创意或方案由于聘请专家或者专业人才的费用较高,有些设计公司或者营销公司为了节约成本,通过大规模招聘的方式来获取好的创意或者方案。这类招聘往往要求应聘者做案例,进行创意反馈。

危害:这些公司并无实际岗位,求职者会因此失去了别的工作机会。

如何规避:求职者事先要和公司约定好策划或者创意的劳动版权问题,声明你的创意或者策划不得随意使用。

大学生求职谨防传销陷阱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同时求职技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扬长避短掌握技巧是关键。感谢阅读《大学生求职谨防传销陷阱》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求职技巧知识,希望能够帮到您。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企业经营面临困境,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资料显示,全国今年有610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去年毕业未就业的毕业生100万人,总计710万人左右。截至5月底,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45%。

正因为如此,非法传销组织趁虚而入,在人才市场、网络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让涉世不深的大学生防不胜防,上当受骗。看似手法“高明”、手段隐蔽,其实不然,非法传销组织无外乎抓住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利诱”上当,如聘用职位不限学历、不限专业、不限经验,但月薪却很高。凡此种种,乍一看很是大方,不像一些企业要求苛刻,要求这、要求那的。但仔细想想,哪有企业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哪家企业会这般“不限”的慷慨?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切不可“心急吃掉热豆腐”,切不可好高骛远,要立足实际,注意甄别招聘信息的真伪,特别是对招聘企业的具体地址、电话号码、经营性质等情况多从侧面进行了解,知己知彼,方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另外,对亲戚朋友、老乡、同学提供的不合常理、“一边倒”的利好用工信息,也要多加留心,多加分析。若发现虚假招聘信息,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进行举报,让非法传销组织无机可乘,这于己于人于国家都是有益的。

大学生求职如何避免陷阱


日前正值求职高峰期,很多大学毕业生纷纷开始寻找工作,对于刚刚出道或者工作经验欠缺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往往面临着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的严峻考验。据调查,有67成求职者曾落入过求职陷阱。初涉职场,一定要多加注意。

陷阱名称:试用陷阱

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并不明确告知试用期,试用期的工资往往很低,企业承诺转正后工资会大幅度上涨。但是,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企业便以各种理由炒求职者的鱿鱼。

危害:

如果长期耗在某个企业的试用期内,不仅会让求职者蒙受很大经济损失,同时也对求职者的职业发展不利。

如何规避:

在确定去这家公司之前,最好找到该公司的员工打听消息,询问那里的工作情况。如果已经去了该公司,更应该主动多和同事交流这些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做冤大头。一般同一单位在短时间内连续发布相同的招聘广告,说明该企业招聘的人数多且急,求职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若一个单位数周后再次发布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陷阱名称:粉饰招聘岗位

招聘单位在招聘广告上把职位写成是市场总监、保险事业部经理,结果到了岗位,应聘者却发现其实是去做业务员、保险代理员等。有的单位也会以到基层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使他们继续工作下去。

危害:

粉饰招聘岗位使得求职者就职后往往大失所望,心理落差很大。但是有些求职者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选择了安于现状,继续这份工作,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如何规避:

求职的时候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节。某些用人单位提供的虚而不实的职位,常常冠以好听的头衔,但是却强调无需经验,这里面肯定大有文章。有一些招聘单位虽在招聘广告中列出要招聘的多种职位,其实这些职位都是做业务的,甚至是没有底薪的业务。

《大学生要学会识别求职陷阱》由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求职技巧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