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规划职业有害无益。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过早规划职业有害无益》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近年有一些所谓教育专家,卖劲鼓吹职业意识从娃娃抓起,似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就要面对将来职业选择,似乎职业规划愈早,就愈易获得成功;而家长呢,担心将来就业压力大,便视一些专家为孩子美好前途的救命稻草,在孩子心智尚很不成熟的时候,就越俎代庖开始规划着孩子未来的职业,并不惜代价送到各类培训班去开展培训。在笔者看来,孩提时代最重要的应该是夯实基础,快乐健康生活,至于将来职业选择,完全应该由孩子根据自己学业发展与兴趣爱好再作决定。企望孩子学步之时,就同步能够获得将来从事的职业,很可能事与愿违,还会影响孩子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处决于多种因素,一是自身的素质与兴趣,二是时代的要求,三是人生的机遇。这些因素在孩提时代可以说都是未知数,面对这些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在职业选择上很难一步到位。况且一个人对职业选择,不可能在还未成年时候就可以固定下来,因为随着孩子的心智成熟,视野扩展,思想的变化,会及时作出相应调整。既然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充满各种变数,就不可能在孩提时代有捷径可走,可以一路顺风顺水朝着规划的职业挺进。

假若职业真的可以从孩提时代开始规划,孩子沿着所沿着规划的路径心不旁骛,那么,就不会有孔夫子、屈原、陶渊明;就不会有鲁迅、叶圣陶、莫言;就不会有陈胜、刘邦、朱元璋。不要说这些名人伟人英雄,扪心自问,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现在所从事的职业,有几个是儿时就规划出来的?有几个孩提时代就有了明确的职业选择?我们的绝大多数的职业完全是在步入成年后在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基础上结合当时环境做出的选择。

为何当下人们置自古至今择业基本规律不顾而非要鼓吹让孩子在懵懂无知的时候规划自己的职业呢?笔者想,一定是有那么一批头脑活泛的人利用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心理谋求最大利益所致。看看现在那些教育培训机构生意火爆,我们就不难想象假借教育之名行豪夺百姓钱财之实如何宰你没商量。一节课几百甚至上千的培训,靠什么引诱家长入彀?就是所谓的兴趣特长培训。家长为何甘愿入彀?就是希望孩子早早技高一筹在择业上占得上风。家长为何要这么做?很可能就是受了孩子的职业规划要从早做起的蛊惑。职业早规划,势必就要让孩子在将来职业上有特殊本领。在家长看来,学校的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不可能获得这样的特殊本领,于是就只好将钱财撒向那些课外培训机构。如此看来,所谓孩子职业早做规划,只不过是为课外培训生意营造的一种理论氛围忽悠百姓罢了。

如果说孩提时代就着手规划将来的职业,仅仅是让家长破财而已,也还不是什么大事,毕竟钱财乃身外之物,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是这样提前规划孩子职业,还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强的负面影响。如果将孩子未来职业超前规划,势必会围绕职业要求对孩子加以超前压力,迫使孩子去为了将来的职业去加班加点补充能量,这样补充能量结果就是无形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与精神负担,可以预见的是这样不顾孩子身体心理的补充职业需要的能量,无形中增加了巨大压力,这种早到的职业压力将会让孩子变得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这样提前给孩子职业压力,让孩子失去童真童趣,失去应有的童年快乐。

提前规划孩子的职业,将会让孩子失去对其他知识的兴趣,导致孩子畸形发展。作为孩子,首先要的是夯实各方面的基础,提升自己综合素质。但是在超前职业规划环境下,就会将求知的重点放在所规划的职业上,而对其他无关紧要的知识与能力就会有意无意忽视甚至放弃,形成偏科偏向。这样培养的结果就是一旦未来未能如愿以偿获得自己的职业,便注定会灯下黑。事实上,未来对人才的要求更需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很高,这些被职业误导的孩子很容易在将来的现实生活中碰壁。在近年的现实生活中,因为有些家长开始盲目提前规划孩子的未来,结果是孩子的某方面专业有了一定水平,但由于忽视了全面发展,最终难以获得自己设置的职业。有一位刻意将孩子培养成演艺圈人才家长,据说为孩子花费了20余万,甚至不惜耽搁正常学习而远赴大城市培训。可由于综合素质太低,最终连进入演艺圈资格都没有取得,不得不子承父业跟随父母做点小生意。孩子父母事后感叹:如果不用演艺行业过早绑架孩子,让孩子在学校夯实基础,孩子绝不会是这样状况。

或许有人会拿理想梦想来说事,我们不是要求孩子从小有理想有梦想吗?是的,教育孩子树立理想拥有梦想是对的,但理想梦想不是简单的规划未来的职业。理想、梦想追求的是精神境界,是孩子天天向上的动力;但规划职业追求的是就业境界,属于束茧自缚,很容易形成无形压力。那些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人,小时候绝不是简单用具体职业套住自己人生,而是用理想激发自己不断进取。在选择职业上,鲁迅的人生经历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孩子的一面镜子。设若鲁迅在小时候就将自己捆绑在某一具体职业上,他还会成为万人敬仰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吗?正因为鲁迅从小怀有救国救民远大理想却没有用具体的职业捆绑自己人生,才会成为着力改变国民精神的大家。

过早规划孩子的职业,不仅浪费家长钱财,更影响孩子全面发展,影响快乐的童年。作为家长,千万不要被被人忽悠,还是尊重孩子心身发展规律、尊重人才培养规律吧,让孩子全面发展快乐成长,至于职业选择,相信孩子成年后自然可以有自己的正确选择。而有关专家,请先多多想想自己的职业选择的时间节点在何时,不要动不动就去打孩子的主意。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童年就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至于将来干什么,等到他们成年后,自会有自己的标准,犹如专家自己,并不是从孩提时代就已经规划好了自己的职业的。

延伸阅读

职业规划如何规划


中国的发展总有那么一些思悟晚于国外,在国外讲人生规划,国外企业讲职业规划时,国人听到时觉得新奇,有那么点新意,但听过就忘了,体会不深。最近一两年我国才渐渐悟出道理来,也思考得多了。 阅历广阔一点了,成功失败都经历过一点了,国人思想开始成熟了,这个原来一直没有关注的问题一点点突现出其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来了。但并不是所有的人所说所做的职业规划都是完善而适合自己的。

有些人对于职业规划就是瞎想,这个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是不断修正的过程;这个不是一劳永逸的过程,是不断选择的过程;这个不是理想化的过程,而是现实性的过程;这个不是空想的过程,而是脚踏实地探索的过程;这是一个关于心态调适、情绪管理、价值观澄清、时间管理、执行力、思考力等等的综合体。

职业规划,该如何规?如何划?

没有开始人生层面的思考,职业规划与开创事业的规划就会沦为空谈。一颗强大的内心,要想生根发芽健壮成长,要从探索自己的人生使命开始,走出自我建立的心理保护,真正地了解自己,破茧重生,张开化蝶的翅膀,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待人接物的能力,之后开始自己的新路。

人力资源专家说,大学生的优势在于拥有完备的知识体系,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从职业发展潜力来说,和长期从事简单工种、重复劳动的农民工没有可比性。 建议应届毕业生,要充分认清自身优势,求职时,应事先做好长远的职业规划,不要简单用薪水来衡量一份工作的价值。而没有方向的努力,只能是漂泊,永远也到不了自己要去的地方。

想找工作或者是继续学习,关键的是给自己进行职业规划及职业定位,作出一个好的人生规划之前,对人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是前提;同样,对各职业的了解是作好职业规划的前提。

只要你识别和接受自身的天赋和性格,配以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寻找需要你所具备天赋和性格的岗位,持续地使用它们,并坚持下去,就有望成功,有望建立幸福的人生。还要善于学习,在这方面经而久之,对于掌握新事物的能力和反应力各方面得到很大提高,每个阶段都有新的收获,慢慢一点一滴地积累下来,以后的职业规划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和阻碍。

有这样一个案例,小A17岁毕业做QA,和同事谈职业规划,什么时候做主管、多长时间做经理。之后做到主管时,却因承受不住压力,于半年后逃离了。只能说是刚刚涉世就怯场了,还没有在各方面都做得游刃有余恰到好处的提高,做主管实际是一个所以很好的锻炼自我提升得机会,可是...所以我想,这是是一个不合格的管理者,从来都不是。

从毕业那天开始,学会把每天都当成一个新的起点,每一次工作都从零开始。如果你懂得把归零当成一种生活的常态,当成一种优秀的延续,当成一种时刻要做的事情,接下来就是整个阶段的表现,和锻炼的成果;那么,经过短短几年,你就可以完成自己职业生涯的正确规划与全面超越。所以做好人生的规划,是有必要的,其中职业的规划,更是必不可少的。 要做好职业规划,现在还不算太晚。

职业测评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职业测评能快速发现个人的特点,对确定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具有指导作用。然而,形形色色的职业测评真是求职路上的试金石吗?做了职业测试就等于做好了职业规划吗?
职业规划师在咨询中经常发现类似的情况:很多职场人或大学生过分迷信测评,往往在网站上做了一两个测试后,就机械地套用结果,忽略了个人的实际情况,且误认为职业测评就是职业规划。
实际上,在职业规划咨询的过程中,测评只是用来了解咨询者的方式或方法,是职业规划中的一项工具,绝不能单凭测试导出的结果当成最终的职业定位。如何选择有效的测评工具、正确理解测评工具的作用以及如何准确解读测评结果,都需要审慎而为。
测评上说的对不对?
上海大学财会专业的John因为一直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于是,在求职时暗下决心:只要不干财务,别的什么工作都行。
去年九月,John终于拿到了松江一家民营企业做电子商务网络推广专员的Offer.John觉得做这份工作,可以每天泡在网上浏览大量的网站,与不同的人做沟通交流,甚是欢喜,干劲十足。可是几个月后,重复机械式的工作令他很不喜欢,加上工厂在郊区,生活上远不如在学校时便利,而且厂里的年轻人少,工作气氛很沉闷,做了将近一年的John还是交了辞职信,趁着国庆长假去外地痛快地玩了一场。
玩归玩,迟早要面对现实。工作辞了还得找啊,于是John上各大招聘门户网投简历。本以为有了一年工作经验的自己应该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简历投了几百份,没能等来一个面试通知。
一个月来我投了数百份简历,但一点消息都没有。我急得整夜合不上眼,后悔自己不该学人家裸辞。那时忍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一心想要抓住那根救命的稻草,情急之下我花了近千元做了一套职业测评。沮丧的John对职业规划师说。
测评结果说我比较适合从事咨询、教育/培训类的工作,而究竟怎么做、如何找这方面的工作,那个老师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对此我感到很困惑。如果要转行,究竟该怎么转?迷茫的John来到了向阳职业规划咨询中心,希望能得到帮助。
职业测评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以实现个人的发展成就最大化为目的,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管理来实现个人发展愿望。职业规划的三个核心要素是: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一般来说,职业规划中所需要用到的测评内容包括性格、职业取向、潜能、天赋等。职业测评仅是职业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工具,但测评绝不能等同于职业规划。
1、职业测评仅是参考依据
时下大学生在自己的职业定位及发展目标尚未确定的前提下,求助职业测试来确立定位,甚至单凭测评导出的结果作为自己求职定位的依据,显然是不够科学的。一般来说,职业测评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手段,分值高表明你在某一领域有较突出倾向,如果在此领域内发展,可能会更容易获得成功。但单凭一项或几项参考依据就给自己定位,而不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环境,就有些悬了。
2、测评结果需要专家解读
职业测评并非100%准确,一般来说,测评准确率通常仅为3040%,而职业测评报告也往往只有较笼统的建议或多条选择,测试者常常无所适从。所以,对测评结果应正确理解,往往要有经验丰富的职业规划师结合每个人不同的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行业/职业选择解决方案。只有这样,职业测评才能在实际职业选择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职业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
John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是职业定位问题,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职业取向、商业价值以及职业机会等信息为依据的。职业定位过程中要考虑性格、兴趣、特长、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等,而职业测评是一个快速了解他的工具。
通过职业规划师与John一对一沟通,结合他重新做测试后的MBIT性格分析及SDS职业倾向测试结果,职业规划师发现John的职业性格测试结果为INFJ,确实是比较典型的咨询师性格特质,喜欢从事创新型的工作,乐于帮助别人成长,工作必须符合个人的价值观。从他的性格方面看,非常匹配咨询方面的工作。
而John也说:我认为自己最擅长的就是和别人交流。平时喜欢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拿来和朋友一起分享。我能很好地与别人相处,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上大学时我是班上公认的最佳倾听者。
职业规划师在沟通中还发现,John在大二时就加入了一个公益组织,经常去孤儿院为孩子们做义务的学习辅导,且研读了许多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比较了解,参加过培训师的专业课程,这都是他独特的优势。
经过长达三小时的深入沟通,在职业规划师的帮助下,John确定了自己的优势,找到了新的职业方向培训咨询领域的咨询顾问。当前切入点是教育培训和咨询公司两个领域的咨询助理职位,接下来可以利用35年时间完成从咨询顾问到咨询师的转变。
找到了职业方向后的John终于解开了困惑,信心满满。在职业规划师的帮助下,John还制定了周详的行动方案。针对简历投递没效果的问题,职业规划师给出了修改建议。
不久前,职业规划师对John进行了跟踪回访,咨询结束后的John没再犹豫,锁定了四家求职企业,有针对性地完善并投递了简历,同时,他还参加了求职就业特训营,提高了求职面试能力。John很开心地致电向阳生涯,他已经拿到了一家培训学校的面试通知。
职业规划的目的是实现人适其职,职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终实现人职匹配的目的。职业规划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是通过做一两个职业测评就能完成的。目前,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时缺乏自我定位,不了解自己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更不清楚自己到底适合怎样的工作,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也一无所知,所以,在不考虑现实条件及真实需求的情况下盲目求职。毫无目标的求职带来的结果就是不喜欢、不适合、不胜任、频繁跳槽,职业发展极不稳定。光凭一次测评就确定职业定位和规划风险较大,惟有做好科学的职业规划,职业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顺。

职业规划职业测评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职业测评能快速发现个人的特点,对确定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具有指导作用。然而,形形色色的职业测评真是求职路上的试金石吗?做了职业测试就等于做好了职业规划吗?
职业规划师在咨询中经常发现类似的情况:很多职场人或大学生过分迷信测评,往往在网站上做了一两个测试后,就机械地套用结果,忽略了个人的实际情况,且误认为职业测评就是职业规划。
实际上,在职业规划咨询的过程中,测评只是用来了解咨询者的方式或方法,是职业规划中的一项工具,绝不能单凭测试导出的结果当成最终的职业定位。如何选择有效的测评工具、正确理解测评工具的作用以及如何准确解读测评结果,都需要审慎而为。
测评上说的对不对?
上海大学财会专业的John因为一直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于是,在求职时暗下决心:只要不干财务,别的什么工作都行。
去年九月,John终于拿到了松江一家民营企业做电子商务网络推广专员的Offer.John觉得做这份工作,可以每天泡在网上浏览大量的网站,与不同的人做沟通交流,甚是欢喜,干劲十足。可是几个月后,重复机械式的工作令他很不喜欢,加上工厂在郊区,生活上远不如在学校时便利,而且厂里的年轻人少,工作气氛很沉闷,做了将近一年的John还是交了辞职信,趁着国庆长假去外地痛快地玩了一场。
玩归玩,迟早要面对现实。工作辞了还得找啊,于是John上各大招聘门户网投简历。本以为有了一年工作经验的自己应该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简历投了几百份,没能等来一个面试通知。
一个月来我投了数百份简历,但一点消息都没有。我急得整夜合不上眼,后悔自己不该学人家裸辞。那时忍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一心想要抓住那根救命的稻草,情急之下我花了近千元做了一套职业测评。沮丧的John对职业规划师说。
测评结果说我比较适合从事咨询、教育/培训类的工作,而究竟怎么做、如何找这方面的工作,那个老师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对此我感到很困惑。如果要转行,究竟该怎么转?迷茫的John来到了向阳职业规划咨询中心,希望能得到帮助。
职业测评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以实现个人的发展成就最大化为目的,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管理来实现个人发展愿望。职业规划的三个核心要素是: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一般来说,职业规划中所需要用到的测评内容包括性格、职业取向、潜能、天赋等。职业测评仅是职业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工具,但测评绝不能等同于职业规划。
1、职业测评仅是参考依据
时下大学生在自己的职业定位及发展目标尚未确定的前提下,求助职业测试来确立定位,甚至单凭测评导出的结果作为自己求职定位的依据,显然是不够科学的。一般来说,职业测评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手段,分值高表明你在某一领域有较突出倾向,如果在此领域内发展,可能会更容易获得成功。但单凭一项或几项参考依据就给自己定位,而不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环境,就有些悬了。
2、测评结果需要专家解读
职业测评并非100%准确,一般来说,测评准确率通常仅为3040%,而职业测评报告也往往只有较笼统的建议或多条选择,测试者常常无所适从。所以,对测评结果应正确理解,往往要有经验丰富的职业规划师结合每个人不同的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行业/职业选择解决方案。只有这样,职业测评才能在实际职业选择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职业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
John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是职业定位问题,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职业取向、商业价值以及职业机会等信息为依据的。职业定位过程中要考虑性格、兴趣、特长、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等,而职业测评是一个快速了解他的工具。
通过职业规划师与John一对一沟通,结合他重新做测试后的MBIT性格分析及SDS职业倾向测试结果,职业规划师发现John的职业性格测试结果为INFJ,确实是比较典型的咨询师性格特质,喜欢从事创新型的工作,乐于帮助别人成长,工作必须符合个人的价值观。从他的性格方面看,非常匹配咨询方面的工作。
而John也说:我认为自己最擅长的就是和别人交流。平时喜欢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拿来和朋友一起分享。我能很好地与别人相处,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上大学时我是班上公认的最佳倾听者。
职业规划师在沟通中还发现,John在大二时就加入了一个公益组织,经常去孤儿院为孩子们做义务的学习辅导,且研读了许多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比较了解,参加过培训师的专业课程,这都是他独特的优势。
经过长达三小时的深入沟通,在职业规划师的帮助下,John确定了自己的优势,找到了新的职业方向培训咨询领域的咨询顾问。当前切入点是教育培训和咨询公司两个领域的咨询助理职位,接下来可以利用35年时间完成从咨询顾问到咨询师的转变。
找到了职业方向后的John终于解开了困惑,信心满满。在职业规划师的帮助下,John还制定了周详的行动方案。针对简历投递没效果的问题,职业规划师给出了修改建议。
不久前,职业规划师对John进行了跟踪回访,咨询结束后的John没再犹豫,锁定了四家求职企业,有针对性地完善并投递了简历,同时,他还参加了求职就业特训营,提高了求职面试能力。John很开心地致电向阳生涯,他已经拿到了一家培训学校的面试通知。
职业规划的目的是实现人适其职,职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终实现人职匹配的目的。职业规划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是通过做一两个职业测评就能完成的。目前,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时缺乏自我定位,不了解自己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更不清楚自己到底适合怎样的工作,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也一无所知,所以,在不考虑现实条件及真实需求的情况下盲目求职。毫无目标的求职带来的结果就是不喜欢、不适合、不胜任、频繁跳槽,职业发展极不稳定。光凭一次测评就确定职业定位和规划风险较大,惟有做好科学的职业规划,职业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顺。

规划职业:职业的定位


不久前,媒体有则消息说某省一位省长主动辞去职务,回到阔别19年的母校某大学任教授。一时间一些人颇为不解:一个人正值盛年、事业正旺的时候,为何放下高官不做,而去大学当个普通教师?对此,这位副省长回答说:回到我所熟悉的书房、学堂,再干我终生喜好的写作和教授的本行,真令人开心在他看来副省长尽管是个不错的甚至是令许多人羡慕的职位但对于他自己来说,还是不如做一名教授更有利于自己的能力发挥。

其实当今社会有许多不迷恋高职位、高待遇、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的人,并不一定看他有多高职位、多大的官衔,是否从事热门的、有面子的职业,而重要的是看这个职业能否实现自身的价值。只要是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又是自己熟悉的、喜欢的职业,应该说就是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至于别人怎么看并不重要。而且可以相信随着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已经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大家对这种选择也会越来越理解。

生活中往往有些不能这样考虑问题,而是十分看重自己的面子,爱图虚名,一旦有个什么好的职位或岗位,不论自己能力行不行都削尖脑袋往里占,至于去了那个岗位工作是否职称,就不管了。这种做法不仅使自己工作上受累,将来发展受到限制,也会影响一个单位工作的开展,这种选择除了面子好看,其实并不高明。

人生有许多事情可做,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只有做自己最适合的才是最愉快,也是最容易做好的。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对于刚刚毕业踏出校门的毕业生,在找工作前一定要替自己职业定位,看它是否适合自己,只要适合自己的理当是最好的。以下是一些职业定位的类型。
1、 技术型
2、 管理型
3、 创造型
4、 自由独立型
5、 安全型

职业规划:找准职业定位


在我们为自己做职业规划之前,一定要清楚和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做好职业定位,认清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岗位。在什么样的岗位工作下,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那么,如何才能给自己的职业规划一个较准确的职业定位呢?

一、找准职业定位

如果一个人没有事业方向,你就像《未来水世界》电影中大海里没有方向的船,即使你再努力,燃料再足,你越航行离陆地越远,很难到达美丽的陆地。那么,求职前,如何确定我们所要进入的行业呢?选择具有长远竞争力的行业。你不能只图一时的收获,而忽视了长远发展。

想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不停地为之努力,任何平凡的人都能取得不平凡的成就。这背后的逻辑,就是金融学里复利的概念:一个人积聚财富的多少,不太取决于你开始时拥有多少,而更取决于你的平均利息水平,更取决于你投资的时间长短,时间越长,复利就越大。

同理,一个人的成功,不太取决于你开始时有多好的条件,而更取决于你是否找到了一个适合你的定位,而且能持之以恒,十年如一日,二十年如一日,三十年如一日为之奋斗。所以要把给自己定位、找到自己的领地当作了成长最重要的第一个阶段。

二、明确职业定位

在对自己有了一些认识之后,下面我们应该明确职业定位。哪些领域是你在不断加强,并能很好应用的潜力领域:哪些是你花了大量精力,却在实践中很少被你主动运用或发挥不力的非潜力领域:哪些是你必须改进而且能够改进的缺点领域:哪些是你必须却无法改善的弱点领域。

三、提高信心做好职业定位

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定位,接下来我们需要提高信心做好职场定位。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职场人应对找工作有所准备。其一,应掌握企业招聘黄金期,适时出击;其二,有必要仔细参考近几年本校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干什么,理智评判自己能去什么单位能干什么样的工作,那么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本文总结:在职场中,我们可能面临很多择业选择,在做这些选择之前,应该先认清自己,了解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需求是什么,这就是要懂得如何做好职场定位。然而那些频繁跳槽的人往往无法得到成长的机会,是因为他们总在不停地变换自己的定位。现在,你是否做好了这些准备,随时应对新一轮的挑战呢?

职业规划与职业危机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一个看上去很美的职业生涯,往往是有心人策划出来并锲而不舍地为之努力,才能成就的。然而,能在从业之初就有很明确职业规划的人,毕竟是少数,很多人的职业规划是在工作3-5年间慢慢建立起来的,甚至还有一部分人一辈子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很多人都憧憬过美好的职业发展之路,但最终都没能走下来,或者没能走到底。除了自身条件、能力和机遇等因素,更多是因为其实这条路并不像想像的那么好走,经常需要削足适履才能艰难地把脚穿进鞋里,再用滴血的脚在崎岖的路上一步一步趟出来的。削掉的部分,也许是尊严,也许是家庭,也许是爱情,也许是信任,还有许多许多的也许。而被人在前进途中削掉的这许多也许,可能正是日后危及职业发展的关键,变成不堪一击的死穴。

其实我们在职业规划和发展的路上也会遇到同样的境况。为了和同事竞争,也许牺牲了友谊;为了拍老板马屁,也许牺牲了尊严;为了彰显业绩加班加点,也许牺牲了健康;为了自己的名誉,也许还会牺牲了家人攀登的过程中,甩掉这些所谓的累赘轻装上阵,的确有助于加快攀升的速度,可一旦雪崩、滑坡等危机出现,轻装上阵的人也将是抵御能力最薄弱的。

不被赏识和重用有三种可能性,而每种可能其实都是当事人自己造成的。

第一种人,工作能力强而个性也较强,给老板很大的压力,觉得很难控制和驾驭,而他又很喜欢摆出一副看不起老板和公司决策层的样子。这种人想跳出职场囹囿最简单的办法是跳槽,换个让他敬佩的老板和公司,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能量,但必须要找到一个包容性足够强的公司和老板;最难也是受益终生的办法,就是尝试改变自己的处世态度,无论走到哪个公司都不会再因为个性问题产生新危机。

第二种人,工作能力实在不堪担当重任,老板对他实在不放心。没有办法了,只有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如果实在能力有限,就要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的升迁。

第三种人最可怕,其实能力不堪担当重任,却认为自己工作能力很强,老板不重用自己是怕功高盖主,还很喜欢摆出一副看不起老板和公司决策层的样子。这类人不在少数,多碰几次壁对他们有好处,有助于帮助他们认清自己。认清自己的能力,才能学会提高工作能力,努力克制不职业化的脾气。

危机来了诚然可以采用公关手段去摆平它,但是无法保证那个引发危机的病根不再复发,只有找到自己职业危机中的因果关系,并从根本上去改善它,才是我们防御职业危机的最好办法。

无论有规划还是没有规划的人,都会遇到职业中的种种危机。而职业危机是无法预料的,即使是再善于规划的人,也无法做一个完美的危机预案,并能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刻就启动它。

但有些危机,则是有因果关系,我们是可以选择性避免的。在职场也是一样,危机难以预测,但是可以选择性地避免最常见的一些危机。最常见的职场危机,就是经常有人喜欢抱怨不被赏识和重用,没有负责重要项目的机会,在升职加薪的关键时刻也没有老板帮忙说话,这无疑是职场危机中最为常见的软刀子杀人状态,不少人都在软刀子的拉锯中丧失了工作的动力,却忘了问为什么和怎么解决?

职业规划工具职业兴趣


兴趣测验的研究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对兴趣和能力倾向测量最早都与智力测验密不可分。这二者之间也联系密切,斯特朗(Strong)指出在实践中要把兴趣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结合起来使用,这样才能够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

(一)兴趣测验的发展

桑代克(Thorndike)于1912年对兴趣和能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1915年詹穆士(JamesMiner)发展了一个关于兴趣的问卷,这标志着对兴趣测验的系统研究的开始。斯特朗(E.K.Strong)于1927年编制了斯特朗职业兴趣调查表(StrongVocationalInterestBlank,SVIB),这是最早的职业兴趣测验。与此同时,库德(G.F.Kuder)也开始了他对职业兴趣测验的研究,并于1939年发表了库德爱好调查表(KuderPreferenceRecord)。而后,霍兰德(Holland)自1953年编制了职业偏好量表(VocationalPreferenceInventory,VPI),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我指导探索(Self-DirectedSearch,SDS)(1969),并提出了人格特质与工作环境相匹配的理论(1970),其影响渐渐增大,与斯特朗、库德形成了鼎足之势。

自1965年后,各个职业兴趣测验出现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现象:首先是库德(1966)在其职业兴趣调查表(KOIS)中引入了斯特朗(Strong)的一些思想;其次是坎贝尔(D.Campbell)(1968)把KOIS中的同质性量表引入了SVIB中;第三是经验的和理论的模式的融合,即将霍兰德(Holland)的理论作为斯特朗(Strong)等职业兴趣量表的理论基础。

1969年,Roe提出了职业兴趣和职业选择结构的八分仪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八种职业类型根据彼此之间相似性的大小被分配在一个圆中。后来,有人把Holland和Roe的理论共同整合了起来。Gati(1991)针对Holland的正六边形模型中有关相邻各类职业群之间距离相等这一假设的局限性,提出了他自己的三层次模型。Prediger(1993)在Ho11and六边形模型的基础之上加上了两个维度--人和物维度、数据和观念维度--形成了维度模型,如此一来,职业的类型和职业的性质得以有机地结合起来。美国大学考试中心(ACT)把Prediger的研究进一步推向了深入,他们在兴趣的两维基础上,将职业群体的具体位置标定在坐标图上,从而得到工作世界图。该图共分12个区域,共有23个职业群被标定在图中。如果受试者知道了自己的兴趣类型,就可以通过计算和查表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在该图中的位置,通过与不同职业群的远近位置的比较可以进一步扩展职业兴趣的搜寻范围。

综合而言,经过多年的发展,职业兴趣测验已经在教育、培训、人事组织管理等领域有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兴趣测验本身得到了逐步地完善。同时,随着在应用中产生的问题,近些年来职业兴趣测验的发展也呈现出以下的趋势:1、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对职业兴趣测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JohnHolland关于职业兴趣的理论,是在其多年的职业指导实践中逐步的完善起来的。可以说,在Holland职业兴趣类型理论提出之前,关于对职业兴趣的个体差异的测量以及对职业和职业环境的研究这两方面工作是相对独立的,而Holland理论的提出使这两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Holland的重大贡献是于1982年编撰完成的Holland职业兴趣代码字典(DictionaryofHollandOccupationalCodes,DHOC)。它对美国职业大典(DictionaryofOccupationalTitle,DOT)中的每一个职业都给出了职业兴趣代码。这对职业兴趣量表直接应用于职业辅导和咨询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各种量表之间的相互融合:

自1965年后,各个职业兴趣测验展现了一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首先是Kuder(1966)在其职业兴趣调查表(KOIS)中引入了Strong的以经验性方法编制量表的思想;其次是D.Campbell(1968)把KOIS中的同质性量表引入了SVIB中;第三是在编制兴趣测验中体现了一种经验模式和理论模式的融合,即将Holland的理论作为Strong、Kuder等职业兴趣量表的理论基础。

相应的,在同一量表中将三种编制方法综合在一起,形成三层次的量表结构,成为当今的主流。第一层次通常是Holland的六个维度;第二层次是概括的职业类别,不过在分类上有一些分歧,SCII中有33个职业类别、ACT有23个类别、Kuder分有10类、Roe分有8类;第三层次是具体的职业量表,其数目也不尽相同,如SCII(1985年版)有106个、SDS有115个等。

3、编制无性别差异的职业兴趣量表:

性别角色的确对人的职业兴趣会产生一些影响。但是,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性别差异对职业的影响似乎也正在减小。因此,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在进行职业辅导时更加注重真正的职业兴趣而不是传统文化的社会化作用。编制无性别差异的职业兴趣量表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如1977年ACT编制的UNIACT就是为消除性别差异而进行的一次实践。1981年,SCII也将其男女常模合二为一。如此一来,性别差异的减少在客观上促使人们进行了更为广泛的职业探索。

4、注重与相关测验的综合:

在职业或专业选择的决策中,不仅仅涉及到职业兴趣,还涉及了能力、价值观、个性特征、个人职业成熟度等等。因此,在利用职业兴趣测验做职业辅导时,辅导员越来越注重将职业兴趣的结果与其它相关测验的结果加以综合,并形成一个从测验到信息提供的一条龙服务。随着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纸笔形式的测验已渐渐被计算机测验所取代。而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进行测验和辅导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大型的综合性的职业指导系统软件应运而生。如ACT的DISCOVER系统,ETS的SIGIPLUS系统等。这使得职业指导形成了新的局面,并为兴趣测验的编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免责声明:中国人力资源网心理人生频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中国人力资源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专业和职业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像小陈这样入错专业的并非个别现象。所幸的是,现在许多高校在学生转专业方面推出了一些新规定,有的放宽了申请条件,有的提高了转专业学生的比例;学生还可以选读第二专业、辅修专业等。尽管可以补救,专家仍然建议大学生要慎重考虑转专业。实际上,不少学生经过对一个专业的学习了解,对所学专业“日久生情”,会慢慢产生兴趣。

在求职时,兴趣、专业和职业的矛盾如何调和呢?山东人才网职业指导专家施华锋认为,每个大学生都希望找到一份既符合所学专业又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但往往不能如愿。相反,由于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就业时专业并不对口。专家认为,如果找到专业对口、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当然好,专业不对口也不可怕,关键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对求职者来说,绝对的对口专业是难找的,有的毕业生采取硬性标准,不对口的专业岗位一律不考虑,结果白白失去了不少就业机会。

山东人才网职业规划师王志勇则从职业规划的角度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锻炼自己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一旦就业,对于不对口的专业岗位应该努力适应它,当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时,可以慢慢地向自己喜欢的专业靠拢。

以上《过早规划职业有害无益》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职业规划”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