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职场礼仪知识。

职场心理栏目教您熟悉各类职场心理,提供各类职场心理故事、职场心理学、女性职场心理、职场心理测试、职场人际心理、职场心理作文等相关内容。让您全面的了解各类职场心理。感谢阅读《职场知识:职场人恐惧八字:周末团建,不许请假》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心理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还有什么事比逼着当代职场打工人周末团建参加集体活动更残忍的事吗?

每当收到公司团建消息,打工人都恨不得马上辞职!

好不容易到了能休息的周末,还要被公司拉着到野外去素质训练,被迫透支体力,想想都令人窒息。

本来公司团建是为了促进同事之间感情,增加公司凝聚力,是团队管理的手段之一,但为什么现在却沦为当代打工人闻之色变的活动呢?

如果说团建形式是聚餐、聚完餐玩乐、公费旅游型,那谁不想参加团建呢。

但偏偏有些公司不走寻常路,非要搞一些有的没的东西,让人反感。

职前菌今天就来给大家唠唠,那些令人窒息的团建。

周末团建,不许请假!

让人最讨厌的团建,首当其冲的必然是“周末团建,不许请假”。

在打工人眼中,周末团建=周末加班。

辛辛苦苦上班一周,就盼着周末两天好好给自己回个血,结果还要被团建给挤占,甚至还需要花自己的钱。

周末之后,还要拖着疲惫的身体,按时出现在工位上,重新开始新一周的工作。

想要请假还不允许,要是请假成功还要被扣上一顶不合群的帽子!

做一个只想要兢兢业业做自己工作的打工人,怎么那么难啊!!!

突如其来的才艺秀

很多公司团建中必有一个活动,那就是才艺秀,还是随机的才艺秀。

不管是谁,大家都围坐一圈,轮流开始表演才艺。

这个时候才知道原来看起来很普通的同事,居然有着一项令人惊叹的才艺。

五音不全+四肢不协调的你在一旁默默鼓掌的同时也在默默祈祷不要轮到自己。但往往事不如人愿……

当众表演节目,这真的让无数社恐星人想要当场消失,只好硬着头皮给大家表演一个自己也不知道在表演啥的节目。

属实心累!

拉练式团建

拉练式团建,是大多数人心中反感的拉练形式。

它不仅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还要更早起就到公司集合,集体坐大巴到荒郊野外,准备开始身心上的双重折磨。

并且还要统一服装,穿着一套套劣质迷彩服,开始一项项令人捉摸不透的活动。

比如让人围在一个高台旁边,奋力爬上去,再一个一个地扔下去;又或者是一群人围在一起抱着巨大的铁环,四处拉扯……

各种高空项目,简直让恐高症员工吓得都快把遗书给写好了。

一天下来,浑身上下没有一处是不难受的。

平日里再精致的打工人,在这样的团建生活下,也早就没有什么形象可言。Www.zc530.cOm

要知道,当代年轻人只想在下班后追追剧,聊聊天或者和朋友喝喝酒,这才是他们的理想生活。

而这些令人窒息的团建,强行占用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只会让年轻人们越来越反感这种没有必要的活动。

团建不是不可以有,但需要尊重员工的个人时间和自由,毕竟强扭的瓜不甜。

精选阅读

职场知识:身处职场,如何避免沦为工具人?


所谓的工具人就是指某人对他人任劳任怨、随叫随到的付出,在情感上和经济上始终不能得到平等对待。一直被他人当工具使唤,长此以往的工作状态除了让人产生倦怠,对工作失去信心以外,本身的工作岗位还很容易被随时替代,对个人职业成长无益。沦为职场工具人是很多的人都不愿意出现的结果,但是往往太多人无法避免,那么如何做出改变呢?

参与项目性质的工作

随着公司的逐步发展,公司体量的扩张,组织架构的完善,工作流程的标准也愈加规范化,这种状态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身处职场中的员工来说,因为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员工的工作沦为流水线性质,并且随着手上工作的娴熟度提升,工作日常便成了处理各类流程性质的事物以及被领导临时安排的各类杂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人成为一个个螺丝钉,长期的重复性劳动会消磨斗志,丧失个人对专业的深度追求。所以在工作中,在有项目性质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主动去参与,甚至要争取做项目的主导人员,哪怕是再小的项目,也要不断地去争取尝试,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避免因能力、经验不足彻底沦为职场工具人。

跳出个人“舒适区”

在该拼搏的年纪就不能选择安逸,在工作中感到安逸、舒适、轻松,感觉自己能掌控一个圈子、一个领域后,个人的感觉是很舒适的,而且在这个“舒适区”里待久了以后,你会发现自己就不太想要有什么样的改变了。即便舒适区外有更好的工作,更高的薪资,但是你会因为自己的当前状态可以将就而放弃改变的想法和动作。

但是长期处于舒适区中的我们会被环境淘汰,与时代脱轨,所以要逼迫自己去改变,时刻抱有“挑战心态”去接触新的工作,新的生活,这样也能改变沦为工具人的悲哀。

有合理的职业规划

很多的时候之所以会沦为工具人,是因为自己没有明确的明标,对职场没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才会一直被别人左右,在别人的驱动下工作。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根据自己的职业和职业追求,对自己全面的做一个SWOT分析,发现的优势能力和欠缺能力,列出哪些能力是自己必须“长期培养”的核心能力,并且细化目标,对目标进行分解,一步一步完善自己。在工作中将被驱动变做自驱动,自然能成为工作中的主动方,而且还会有不错的工作成绩。

不要只关注眼前事物,对自己做一个长期的规划,主动去突破自我、去追光,不要惧怕挑战,这本就是个高速竞争的时代,人人都在争先恐后。当你在工作中成为别人眼中的光,你和“工具人”自然便也没有交集了。

职场知识:职场人要注意的电梯礼仪有哪些?


我们每天上班、下班、出外勤基本都会乘坐电梯,我们乘坐电梯除了需要注意安全问题,作为职场人,礼仪问题也是需要了解的。尤其是和同事、前辈、客户、老板一起乘坐电梯时,你该做些什么,注意什么,说些什么呢?这次,就和大家聊聊职场电梯礼仪这一问题。

基本的电梯礼仪

(1)伴随同事或者领导来到电梯门前时:可以先按呼梯按钮。电梯到达指定楼层之后,若同行者不止1人时,可先行进入电梯,一手按开门按钮,另一手按住电梯侧门,请领导或同事们进入电梯;

(2)进入电梯后:如果离楼层按钮较近的话,可以询问去往的楼层数,帮助领导或者同事按下楼层按钮。若电梯行进间有其它人员进入,可主动询问要去几楼,帮忙按下。电梯内可视状况是否寒喧,例如:没有其它人员时可略做寒喧,有外人或其它同事在时,可斟酌是否必要寒喧;

(3)到达目的楼层:可以一手按住开门按钮,一手最好能用手挡一下电梯,让领导先下,等领导走出电梯后,自己立刻步出电梯。如果是和同事一起乘坐电梯,如果不在一个楼层的话,可以出电梯后和对方进行道别;

(4)即使电梯中的人都互不相识,站在开关处者,也应做开关的服务工作;

(5)上下班时,电梯里面人非常多,先上来的人,要主动往里走,尽量站成“凹”字形,为后面上来的人腾出地方,后上的人,要视电梯内人的多少而行,当超载铃声响起,最后上来的人主动下来等后一趟。如果最后的人比较年长,新人们要主动地要求自己下电梯。

男女同乘的电梯礼仪

升降电梯:男士应该主动按电梯开启键;待电梯门开启后,男士应该手挡电梯边门,让女先进;进电梯后男士应站在按键旁边,应该问女士到几楼,得到答案后帮忙按楼层键。

扶手电梯:应该让女士先上,站在靠右边的扶手的位置。

避免电梯陋习

电梯的方寸空间要靠大家共同维护,狭小的空间要保持干净卫生,空气清新,所以尽量在电梯内不要吸烟、吃东西、乱丢垃圾、喷过多的香水,对着电梯里的镜子旁若无人地梳头发或者涂脂抹粉等。

以上,就是有关职场中,需要注意的电梯礼仪了。电梯虽小,但有时候这些不常被注意的细节往往会对一个人的印象产生重要影响。礼仪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个性与素养,如何保持一定的礼仪,是人们一生的课题,这在职场上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职场女人,“成功恐惧”你有吗?


大批哈佛商学院(HarvardBusinessSchool)女毕业生退出职场并非因为缺乏动力,而是因为高级职位意味着要消耗她们醒着的每时每刻。

为什么在美国没有多少女性执掌大权?她们并不缺乏抱负、技能或职业资质。阻止更多女性晋升高层的真正障碍是时间上的付出,虽然这看起来一点都不冠冕堂皇,但却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现今大公司的高级职位都要求一周工作60小时以上。

Facebook首席运营长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Sandberg)在其引发热议的新书中劝说那些志存高远的女性应更倾心于工作──即更勇于表达展现自我。她的建议不错,但却没有找到问题的真正症结。大批哈佛商学院(HarvardBusinessSchool)女毕业生退出职场并非因为缺乏动力,而是因为高级职位意味着要消耗她们醒着的每时每刻。越来越多的优秀女性选择不倾心于工作是因为她们本并不喜欢这个召唤她们加入的世界。

如果让自己掌控工作?

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只需要一点对于组织架构的想象力,加上来自最高管理层的支持,就能为雄心勃勃的职业女性铺设一条更健康的道路,让其对生活工作皆满意。现在该是直面这个争议的时候了。

我知道这是可行的,因为我自己经营着一家成长中的初创公司。公司里超过半数的职员选择每周工作少于40小时。这些职员都是名校毕业生,曾任职于像通用电气(GeneralElectric)、麦肯锡(McKinsey)这样的名企,他们中大部分是女性。关键点在于,我们的职位设计使得员工能够选择不同的工作时长来完成任务,同时仍能达到公司的整体目标。

这并不是高等物理学,但它的确意味着要通过数学思维考虑如何把一个公司的工作组织起来。它也是个迭代过程;我们并不是每次都能做对。然而,对于真心想帮助女性打破实际存在的玻璃天花板的公司和改革者们──同时使自己的公司能吸引到大批目前仍处于外围的美国人才──建议可从以下四个办法开始着手。

第一,重新考虑工作时长的概念。抛弃那些主观臆断,认为高水平工作只能由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每周工作超过五天、每年工作12个月的人来完成。为什么就不能每周工作三天、每天工作六小时或每年工作10个月呢?
这听起来简单,但唯一的关键是将需要完成的工作进行量化,并且拥有促使工作得以完成的合适资源。高级职位其实应该更容易实现这点,因为高薪人士有能力而且通常希望为了减少工作时间而放弃一定的收入。工作的灵活度以及在家办公当然可以弱化部分矛盾,但仍解决不了整体工作时长问题。

第二,将工作分解成小项目。一旦工作被量化,它就必须被分解成各个独立部分以适应不同的时间投入要求。公司需要以具体、可衡量的任务来定义重要职位,而不是从市场主管、财务主管、业务开发或销售主管等广义的职能来考虑。
一旦把工作当成一系列项目看待,就很容易看出人们应该如何选择工作量。咨询和外包服务就是在各公司意识到可以将工作分成项目,且外包出去更有效率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它的下一步就是内部职能的细化。例如,制药公司一名经验丰富的营销人员可以主管一个大的药品推广项目,而不用负责所有的药品推广。高级职员可以管理包括五个产品的项目而不是10个。如果一位每周工作五天的客户服务高管每个月有10项交易的任务,那么选择每周工作三天的人就只有六项交易的任务。任务减少了,但工作质量和执行人员的资历并不会改变。
管理上的懒惰导致这种方式未能更广泛得以实施:较之以具体项目来安排工作,找到一个主管市场(还可以无限加班)的女超人来得更容易。但即使女超人也有极限,当她到达极限时,公司就只能靠分解工作和扩充员工来进行调整。那又为何不在撞到南之前就这样做呢?

第三,可工作时间很关键。区分可工作时间和绝对工作时长,这点非常重要。只要一年下来总工作时长有限度,许多职业女性甚至都乐意接受每周七天都查邮件,并且有必要的话也会迅速投入到紧张的项目中去。管理层需要清楚公司要的是什么:7天24小时都有空和7天24小时的工作量可不一样。

第四,目标是质量而不是数量。领导者需要营造一种文化,即按工作质量而非数量去评判优秀人才。这可不是没用的空话。每周工作20小时、业绩按比例来说非常突出的员工应该有晋升的资格,而且应被视为业绩优秀人员。美国公司需要摒弃那种希望工作量少的人就是二流员工的观念。
当公司看上去越来越像是拼图而不是金字塔的时候,促进这种创新必将成为女权主义新议题的一部分。这是唯一能让数百万优秀女性在人生不同阶段得以调整工作时长的方法。

自40年前心理学家马蒂娜霍纳(MatinaHorner)发表其著名的成功恐惧研究以来,我们就一直在鼓励聪明的女性走入职场。但担任高级职位的女性依然少之又少。这是对桑伯格鼓励女性保持雄心壮志的讽刺:她没有看到她自己的想法一点都不够雄心壮志。
全身心投入也许可以帮助相对少数可以忍受目前这种高级职位结构的优秀女性──而且如果这是她们的选择,我们应该鼓励。但只有少数女性会选择这条路。除非我们其他人开始认真考虑改变美国企业的工作方式,否则我们注定只能怒嚎所有的这些不公待遇,但实际上什么都改变不了。

职场知识:「职场生存」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穷?!


罗永浩带货直播想必是最近最热闹的互联网新闻之一了。

数据显示,4月1日,罗永浩抖音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超过4800万人,总交易额竟然超1.1亿元,总销售商品超91万件,创下目前抖音直播带货的新纪录。

罗永浩带货内容多种多样:50000支小米中性笔;45000张奈雪的茶定制100元心意卡;100000盒小龙虾…更可怕的是这些消费品在数秒内全部售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现在的网络安利种草数不胜数,越来越多样化的购物渠道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创造着令人咋舌的天文消费额。

不管是罗永浩还是李佳琦,不管是淘宝直播还是抖音直播,主播在变平台在变,但不变的目的都是变着法的让大家花钱。

罗永浩、李佳琦、薇娅等等主播们创造的记录背后,是盛大的消费主义狂欢:

20/杯起步的奶茶,追不完的新款鞋子衣服包包,OhMyGod连续轰炸的美妆品护肤品,一季度一换的电子数码产品......生活中有太多的信息,商家,KOL,网红,明星,不同阶层的同龄人在煽动着及时行乐,刺激着蓬勃的物欲。

这一届年轻人,一边喊着“缺钱“,一边不遗余力地掏钱买买买,是不是很矛盾?

根据蚂蚁金服《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年轻一代(35岁以下)56%的人没有储蓄,而开始储蓄的人中,每月储蓄仅1389元。

与此同时,不存钱的这部分人恰恰又是各大购物消费的主力军。

在收入尚未达到高水平的情况下,存最少的钱,负最多的债,买最好的东西,这句话看似调侃,也确实透露着目前年轻人的迷幻现实。

月入四千和月入四万的人在共享同一套消费主义,这其实是一件挺可怕的事。

不少年轻人在过度消费的情况下入不敷出,为了面子没有里子也得撑。

还没有等到工资升级,就先迎来了消费升级。

虽然本身的收入没有那么高,但社会消费环境,在推着年轻人朝更敢花钱的路走去。根据尼尔森2019年的调研结果,18-29岁的年轻人信贷用途中,超过50%被用于“提高生活品质”。追求好的生活确实很正常,但是超出个人理性需求的消费其实是掉入了消费主义陷阱。

啥叫消费主义陷阱呢?网上有个解释,消费主义的根基在于你消费了什么,而不是你需要什么,一切皆为消费服务。

你的需求本来是一双好穿的鞋,但是商家通过不停灌输“你值得更好的....”“你是怎样的人”“你的生活多么美妙”这些软性广告,为你制造了更高更好的需求。再加上周围群体的煽动,让你更加认为自己也需要拥有这个本来不必要的需求。

当有一天你突然收拾物件,才会奇怪:咦我怎么会买ta?

明明只是一个拿普通工资的上班族,你的需求却膨胀到了和只靠收租就可以过得舒舒服服的富二代一样的水平。

很多人现有的财务实力无法满足每月的消费需求,怎么办呢?

金融产品可以帮你实现超前消费。

越来越方便的超前消费方式在帮助消费主义落地:

花呗,借呗,白条...花样百出的金融产品包裹着我们本不富裕的生活,也促使着我们容易冲动消费。

据统计,中国1.7亿90后中,有4500万人开通蚂蚁花呗(这个数字还在上涨)。“双11”当天,花呗给8000万用户追加1760亿元的信用额度。

便利的超前消费不仅能第一时间满足你的冲动消费,还让人产生了“不贵“”买得起”的错觉。

一次性花3000买个ipad会实打实感觉到肉痛,然后为此犹豫不决,那么用花呗分期24个月,平均每个月125块,每天4块钱,四舍五入好像不用花钱了?买!

明明每个月收入不过万,但是看着花呗2万的信用额度,仿佛自己每个月多了2万。

但是仔细想想,你真的有每月偿还2万贷款的经济能力吗?

知乎一个网友曾经吐槽过年轻人过度消费导致负债的情况:

答主在奶茶店门口偶遇一对年轻情侣,衣着大牌,打扮光鲜,而他们的对话居然是“我这个月xx额度爆了,奶茶你买吧。“”我xx卡也没钱了,刷不了了。“

穿着上千的大牌衣鞋,却连一杯30块的奶茶,都买不起。

消费水平与真实的收入水平不匹配,膨胀的物欲够不上每个月的还款,这才是越来越“穷”的本质。

有人说:“大众欢呼着拥入消费主义的怀抱,而那些有钱人或者未来的有钱人,他们则冷静地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延迟自己的欲望,以便在未来获得更大的收益。”

过度消费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没有存款。

没有存款,最大的问题是当风险来临时,你不堪一击。

有多少年轻人,在这次疫情中,发现自己如果再不上班,就要活不下去了?

有多少年轻人,发现一旦面临收入大幅降低,存款就成了唯一的保命符,而自己目前的存款,显然不足以应对。

疫情期间我们在职场范文网服务号做过一个小调查——假如一直不工作,你的存款够支撑生活多久?

41%的用户表示仅够1个月,总共有65%的用户不够支撑3个月,不上班存款能够支撑超过半年的用户只有26%。

存款仅够一个月有多可怕呢?

如果你在2月不幸被裁员,你在三月就没有足够基本生活开销的钱了,目前形势下找工作势必也将成为持久战,而存款仅够1个月的比例超过了4成。

风险来临前,我们永远不知道推倒现在的生活,有多轻而易举。

这次疫情无疑是在给大家敲响警钟:

旺盛的消费主义应该得到遏制,许多人不爱存钱的生活习惯,超前透支的金钱观念,在这次疫情期间遭到了巨大的挑战。

诱惑你的人不会对你负责,最终面临难关,承受后果的只有自己,所以自己一定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们未来生活会遇到的风险,一定不止一次疫情这么简单。父母逐渐年迈可能面临病痛,车贷房贷的偿还,年幼子女的抚养,如履薄冰的中年危机,未知的天灾人祸......能抵抗这些风险的,只有牢牢握在手上的钱。

重新审视消费观念,回归理性消费,直面自己真实的需求,做好收入规划,给自己留够至少6个月的保险金,这是生活的底线,是基本的物质保证,也是突发境遇下的底气。

希望大家记住,只有拥有更多的底气,你才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愿大家新的一年,理性生活,职场范文网!

《职场知识:职场人恐惧八字:周末团建,不许请假》由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职场心理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注重职场礼仪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