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划你的职业。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如何规划你的职业》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可能会犹豫,是否要像这样来设定并实现你的职业目标?

为了竞选总统,竞选者的幕后团队总会以倒计时的方式来进行备战。他们会计算预期结果,预估大概要得多少选票才能当选。竞选前的每个月,团队都会制订详细计划,为了实现这个结果,得开展哪些具体活动。这些活动都具体到最周密的细节,比如在每一个地理区域需要招募多少志愿者,需要筹集多少钱,亲自拜访多少选民等。

答案当然是:YES!

从选举政治中学习,意义不在于成为马基雅维利式的权力斗争者。因为从长远来看,操纵和利用别人只会伤害到自己。但是如果你花时间设定清晰的目标,改善工作技能,寻找支持者,建立并运用影响力,就会像总统成功当选一样,实现自己的职场抱负。

你可能还会犹豫,毕竟日常工作已经占用了你的全部时间,真的还需要这样深谋远虑吗?努力工作本身不是已经说明问题了吗?这些问题就像是一个总统竞选者坚持说他不需要竞选策略,坚持说选民们会自主看到他的成绩。

令人遗憾的是,事情真的不是你想的那样。

琳达-希尔(Linda Hill) 和肯特-莱恩巴克(Kent Lineback)在《做老板:成为伟大领导者必须做的三件事》中谈到,组织天生就是政治实体,所有忽视政治动态的人最终都将变得力不从心。只有当你确定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并且制定出实现目标的计划之后,成功才会到来。

1确定职场里程碑设定目标

进行职业规划的第一步是确定目标,哪怕只是暂定的目标。你可以周期性地更新自己的计划,或者创建新的、预先写好简历,使之与改变后的新目标相匹配。然后,选择一个目标并开始准备。就像在总统竞选中,你需要写下职业生涯的关键日期。然后就像政治人物的竞选团队一样,倒计时开始执行你的工作计划。

在职业生涯之初,伦尼-亚干(Lenny Achan)是纽约西奈山医学中心的一名护士。一次上夜班的时候,伦尼决定,自己的目标是成为一个高级医疗经理,所以他便开始制订计划。我开始提前写我五年或者十年后的简历,所以在2002年的时候,我就有了2012年的简历。我会列出需要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加入什么委员会或者团体,以及在空闲时间需要做什么等。我把这些都写下来,以便让自己有前进的目标。

2建立职场日志设定日程

你为职业生涯所设定的日程是职业规划的核心内容。但是,该如何确定具体步骤?记得要保持灵活度。候选人总是会留出时间,为竞选辩论,政策评议和公开演讲进行相关的准备,你也应该为你想要获得的技能做准备,最大程度地利用日程表上的空闲时间。

为了实现目标,伦尼详细研究他想要模仿的人拥有什么技巧和社会关系,同时找出自己的差距。当他意识到医院高管需要很强的财务背景时,他找了一个可以让他负责有关损益业务的行政职务。他说:我能找出自身不足之处,是因为我了解自己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伦尼的准备计划开阔了他的视野。这变成了一项长期而不是短期策略。他说,这跟我想要得到提拔或者想在一两年内拥有更多钱无关。而是,十年后我的工作会是什么状况?现在,年仅35岁的伦尼已经是西奈山医学中心的宣传主管。然而十年前,这样高级别的职务对他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你可以运用下面三步来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

●对于那些已经实现你目标的人,确定他们所拥有的技能。

●确认哪些是你可以自学的技能。对于不能自学达到的,确认正式的学习需要多长时间。

●在你的竞选日历上绘制出你的技能发展规划。

3瞄准职场贵人搭建人脉

政治和职业生涯的关键因素都是你所认识的人。当一家财富500强的财务人员克里斯想要得到一个令人垂涎的副总职位时,他意识到是整个委员会而不仅仅是他的老板决定了他是否会被提升。所以他开始行动起来。他把公司网站上所有副总的简历打印出来并标上不同的颜色:绿色是他的盟友,黄色是有一点熟识的人,红色是他完全不认识的人。我发现页面上有很多红色,我需要改变它。克里斯有了下一步目标。

除了有直接权力的人,你也要考虑有间接影响力的人。找到一个对你老板有影响力的人,比如他的配偶,不同部门的同事等。政治人物们早就了解到,影响力并不总是明显的,所以他们总是制定出一些利用间接影响力的竞选策略。

最后,加入并参与有影响力的团体活动很关键。正如政治人物需要当地选区委员会或者退伍军人协会的支持一样。想一想,哪些团体可以帮助你与想要认识的人建立联系,同时避开那些浪费你时间或者会产出最少回报的活动。

以下方法,可以帮助你精确找到你的职场贵人:

●画一个权力地图,利用圈子来显示谁对你的职业有最大的影响力,相应地,什么人对这些人最有影响力。

●找出你能为这些贵人做什么:贡献你的专业知识,提供项目协助,帮忙建立关系网络,并找到方法学习有价值的特殊知识和技能。

●对于你想加入的团队,列一个清单。

4争取职场选票建立影响力

在政治学中,有一条谚语是:选民至少七次听到你的名字才会记住你。同样,为了有效进行职业规划,你必须让人们知道你是谁。

在总统竞选中,一个通常有效的政治竞选策略是:候选人经常拜访有影响力的捐赠人,并培养一群意见领袖。在职场中,你也需要制定策略,通过回音室,让权力地图上的所有人都认识你。总之,确保他们在哪都听到你的名字。

最后,当确认了有影响力的目标和策略之后,你就应该做出预约安排,并设定最后期限了。这周轮到和谁吃午餐?什么时候提交你的会议发言提纲?你的计划应当包含所有关键因素,从由外部确定的标志性大事件(你的年度评审)到长远目标(获取一个博士学位)到短期策略(志愿到一个会员委员会担任领导工作)。所有这些事情都有助于开创出一条清晰的路径图,从而帮助你达到目标。

像竞选战略家那样思考,能够帮助你设定清晰的目标、学习新的技能,以及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人士建立联系。制订竞选计划,能够保证你每天都有持续和重要的进步,让你更好地定位自己,去迎接制胜的未来。

延伸阅读

职业女性 如何规划你的职业生涯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素质特征和人生目标。有的人追求稳定安逸,有的人追求挑战与自主,有的人偏向管理,有的人钟情于技术。众所周知,当人们从事适合的工作时,才能发挥自身优势,以积极心态投入工作,更容易取得成功。

在职业发展中,职业女性更要善于发现并运用自身的优势。调查显示:感性型、亲和型、思考型、细致型、沟通型和智慧型,这些都是女性特有的气质属性,也是女性从业的几大优势特性,而行政、咨询、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策划、法律等职位,都是符合女性气质属性的。但是如何在这些职业里更精准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呢?

女性职业规划分类

职场精英版:

适用人群:志存高远、敢做敢为、干练洒脱,向往功成名就的事业型女性

A.事业规划

起点:从事你最擅长的工作,如果初出茅庐的你还不清楚自己擅长什么,那么就从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行业做起,不一定非要是你的专业,也不一定是你熟悉的行业,只要你有基础或者有兴趣。

工作规划:

工作第一年熟悉本行业工作并且尽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工作第二年到第五年打好事业基础,建立人际网络,成为单位里不可或缺的行业人才 。

工作第五年到第十年争取在这个行业里成为小有名气的专家,在本单位获得中级领导职位,并且谋求学习进修的机会。

工作第十年以后提高自己在本行业的知名度,努力成为这个行业的顶尖人物

提示:以上工作规划建立在始终如一坚守在一个行业内的基础上

警戒:在不同行业间频繁跳槽,忙碌到最后只不过是挖了很多口浅井,却没有一口能够打出水来。隔行如隔山,轻易更换行业只能让你从头做起,以前的积累都会化为灰烬。

B.生活规划

职场精英们在生活中往往比较马虎,马虎胃,马虎睡眠,甚至马虎男友。

其实这些都不可怠慢:有了病,你的事业就失去了前进的基础;有了感情纠纷,你的事业多少会受到干扰。所以要认真照顾自己,在感情面前当断立断。同时,在成为中级领导前最好不要结婚,结了婚也最好不要生孩子,否则你的事业必定要间歇性中断。

平淡职场版: 适用人群: 厌倦职场纷争,只喜欢温馨家庭生活的从业女性

A事业规划

起点:你关注的是职业的稳定性,所以,起点不要太高,否则你就不可避免地要卷入职场的纠葛。

工作规划:

工作第一年熟悉本职位并确保本职工作的安全落实

工作第二年到第五年打好人际基础,牢固自己在这个职位的必要性,以保证在事业间歇性停顿后还能回到该职位,成为这个职位最合适的工作人员。

工作第五年以后使自己成为这个单位里老大姐式的人物,具有一定的亲和力,能够在各方面获得本职位应得的认可和赞同。

B生活规划

对生活要投入,对家庭付出百分之百的精力和真心,对自己要时刻关注,关注自己的美丽,关注自己的魅力。建议在工作初步稳定后,即工作第二年到第五年内结婚生孩子,当然,在家做全职太太也未尝不可,但别忘了自立。

两全其美版: 适用人群:既要职业也要家庭,二者都不愿放弃的职业女性

A事业规划

起点:对于事业和家庭,都要抱着平和的心态,事业的起点不宜太高,但也不能过低,以中等偏高为宜,同时一定要选择自由度相对高些的行业。

工作规划:

工作规划阶段性不强,可以随时寻找同行业里更好的单位,也可以依据喜好的城市和生活的舒适性来更改自己的工作规划,但始终在同一个行业里,要成为这个行业的活跃分子,广泛了解本行业的知识和发展态势,随时寻找更好的薪酬。

B生活规划

爱情要浪漫,家庭要温馨,个性要独立,在适当纵容自己快乐的同时要注重家庭的整体感觉和整体幸福。

在工作第五年到第八年结婚生育最好。如果你能够合理调配事业和家庭二者的时间,你可以自主选择结婚生育的时间

如何看待影响你职业规划的因素


在社会上,每个人都会打造自己理想的职业规划,规划自己理想的职业前景,多少人为之苦苦追问一生相求。有人身在桃林,肩落桃花,好运连连。有人却身陷误区,雾里看花,一片茫然。那么,大家要如何看待影响你职业规划的因素呢?小编为大家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心理因素理想职业之基础

有些人性格内向整天郁郁寡欢,使人望而生畏,无形之中与人产生距离。人际关系淡化,缺乏必要的适时沟通,久而久之脱离了群体。在今天这个强调团队精神的职场里,他们能不掉队吗?人要学会合作,要学会融入群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集思广益取得胜利。否则,孤芳自赏只能孤掌难鸣。到头来一无所获,两手空空。永远不能适应变化的时代需求,适应变化的职场需求。

二、信息因素理想职业之过程

信息时代的到来,就在眼前,这一点您清楚吗?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里,感受于信息带给我们的便捷。无论您承认与否,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 们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对选择理想职业显得至关重要。有针对性地广泛收集来源于不同渠道的职业信息,通过理性分析及时做出科学决 策,从而取得理想职业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片理想天空。有人把握契机先行一步,而胜人一筹。而有人错失良机与机遇擦肩而过,抱憾终身。

三、判断因素理想职业之关键

就像赛场上一个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一样,他的门前一射对于取得胜利来说至关重要。同样有针对性地收集于特定的相关职场讯息,经过理性的、科学的分析后,如 何因地制宜、把握时机,占据主动性及时出击,适时做出抉择,而不至于错失良机追悔莫及。这一点您能深切体会吗?判断来自于对各种信息要素做出适时分析,有 的放矢对症下药,将有利于自己的一些信息要素加以提炼,得出最后结论,直至取得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来。

四、潜力因素理想职业之延续

就象一个教练选择运动员一样,他首先需要了解该运动员是否符合该项目的标准,是否有潜力可挖,是否是可造之才,在做了相关综合测评后,才能决定是否培养 他。选择理想职业,同样也需具备潜力因素。因为人是最大的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和开发人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效应,使人在一定意义上保持长久的职业 竞争力,让自己永远走在职场的前列,领先于他人。这就需要我们无时无刻都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成为我们取得职业成功的法宝。

五、学习因素理想职业之法宝

一个人的学历在很大程度上讲决定着其个人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决定着其本人能否适应本职工作,能否在本职岗位上做出一些成绩,取得一些成就,开创自己的美 好前程,走好自己的美丽人生。学习在今天看来是一个终身的话题,面对日益加剧的职场竞争趋势,只有不断学习有针对性地充电,不断补充新的血液才能满足 不断变化的职场需求,避免遭遇淘汰的厄运,驰骋于风云变幻的职场。

如何做好你的职业规划路


第三部分,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环境分析、例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等。感谢您阅读《如何做好你的职业规划路》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这篇文章告诉你如何择业、如何跳槽、如何面对逆境、如何在职场成长,网友评价为见过的最好的职业规划文章。这篇文章可能不会让你成为一个顶尖的风云人物,却清楚地告诉你了如何成为一位优秀的普通人。事实上,我们大多都是普通人。

选择职业

职业的选择,总的来说,无非就是销售、市场、客服、物流、行政、人事、财务、技术、管理几个大类,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500强的CEO当中最多的是销售出身,第二多的人是财务出身,这两者加起来大概超过95%。现代IT行业也有技术出身成为老板的,但实际上,后来他们还是从事了很多销售和市场的工作,并且表现出色,公司才获得了成功,完全靠技术能力成为公司老板的,几乎没有。这是有原因的,因为销售就是一门跟人打交道的学问,而管理其实也是跟人打交道的学问,这两者之中有很多相通的东西,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让别人去做某件特定的事情。而财务则是从数字的层面了解生意的本质,从宏观上看待生意的本质,对于一个生意是否挣钱,是否可以正常运作有着最深刻的认识。

公司小的时候是销售主导公司,而公司大的时候是财务主导公司,销售的局限性在于只看人情不看数字,财务的局限性在于只看数字不看人情。公司初期,运营成本低,有订单就活得下去,跟客户也没有什么谈判的条件,别人肯给生意做已经谢天谢地了,这个时候订单压倒一切,客户的要求压倒一切,所以当然要顾人情。公司大了以后,一切都要规范化,免得因为不规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同时运营成本也变高,必须提高利润率,把有限的资金放到最有产出的地方。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股东才不管你客户是不是最近出国,最近是不是那个省又在搞严打,到了时候就要把业绩拿出来,拿不出来就抛股票,这个时候就是数字压倒一切。

前两天听到有人说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开始的时候我们想能做什么?,等到公司做大了有规模了,我们想不能做什么。很多人在工作中觉得为什么领导这么保守,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错过很多机会。很多时候是因为,你还年轻,你想的是能做什么,而作为公司领导要考虑的方面很多,他比较关心不能做什么。

我并非鼓吹大家都去做销售或者财务,究竟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和你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有关系,有些人就喜欢下班按时回家,看看书听听音乐,那也挺好,但就不适合找个销售的工作了,否则会是折磨自己。有些人就喜欢出风头,喜欢成为一群人的中心,如果选择做财务工作,大概也干不久,因为一般老板不喜欢财务太积极,也不喜欢财务话太多。先想好自己要过怎样的人生,再决定要找什么样的职业。有很多的不快乐,其实是源自不满足,而不满足,很多时候是源自于心不定,而心不定则是因为不清楚究竟自己要什么,不清楚要什么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没得到。

我想,我们还是因为生活而工作,不是因为工作而生活,生活是最要紧的,工作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总是觉得生活的各方方面都是相互影响的,如果生活本身一团乱麻,工作也不会顺利。所以要有娱乐、要有社交、要锻炼身体,要有和睦的家庭最要紧的,要开心,我的两个销售找我聊天,一肚子苦水,我问他们,2年以前,你什么都没有,工资不高,没有客户关系,没有业绩,处于被开的边缘,现在的你比那时条件好了很多,为什么现在却更加不开心了?如果你做得越好越不开心,那你为什么还要工作?首先的首先,人还是要让自己高兴起来,让自己心态好起来,这种发自内心的改变会让你更有耐心,更有信心,更有气质,更能包容否则,看看镜子里的你,你满意么?

有人会说,你说得容易,我每天加班,不加班老板就会把我炒掉,每天累得要死,哪有时间娱乐、社交、锻炼?那是人们把目标设定太高的缘故,如果你还在动不动就会被老板炒掉的边缘,那么你当然不能设立太高的目标,难道你还想每天去打高尔夫?你没时间去健身房锻炼身体,但是上下班的时候多走几步可以吧,有楼梯的时候走走楼梯不走电梯可以吧?办公的间隙扭扭脖子拉拉肩膀做做俯卧撑可以吧?谁规定锻炼就一定要拿出每天2个小时去健身房?你没时间社交,每月参加郊游一次可以吧,周末去参加个什么音乐班,绘画班之类的可以吧,去尝试认识一些同行,和他们找机会交流交流可以吧?开始的时候总是有些难的,但迈出这一步就会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而每天工作得很苦闷,剩下的时间用来咀嚼苦闷,只会陷入恶性循环,让生活更加糟糕。

跳槽与积累

首先要说明,工作是一件需要理智的事情,所以不要在工作上耍个性,天涯上或许会有人觉得你很有个性而叫好,煤气公司电话公司不会因为觉得你很有个性而免了你的帐单。当你很帅地炒掉了你的老板,当你很酷地挖苦了一番招聘的HR,账单还是要照付,只是你赚钱的时间更少了,除了你自己,没人受损失。

我并不反对跳槽,但跳槽决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频繁跳槽的后果是让人觉得没有忠诚度可言,而且不能安心工作。现在很多人从网上找工作,很多找工作的网站常常给人出些馊主意,要知道他们是盈利性企业,当然要从自身盈利的角度来考虑,大家越是频繁跳槽频繁找工作他们越是生意兴隆,所以鼓动人们跳槽是他们的工作。所以他们会常常告诉你,你拿的薪水少了,你享受的福利待遇差了,又是薪情快报又是赞叹自由奔放的灵魂。至于是否会因此让你不能安心,你跳了槽是否解决问题,是否更加开心,那个,他们管不着。

要跳槽肯定是有问题,一般来说问题发生了,躲是躲不开的,很多人跳槽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开心,如果这种不开心,在现在这个公司不能解决,那么在下一个公司多半也解决不掉。你必须相信,90%的情况下,你所在的公司并没有那么烂,你认为不错的公司也没有那么好。就像围城里说的,城里的人拼命想冲出来,而城外的人拼命想冲进去。每个公司都有每个公司的问题,没有问题的公司是不存在的。换个环境你都不知道会碰到什么问题,与其如此,不如就在当下把问题解决掉。很多问题当你真的想要去解决的时候,或许并没有那么难。有的时候你觉得问题无法解决,事实上,那只是你觉得。

人生的曲线应该是曲折向上的,偶尔会遇到低谷但大趋势总归是曲折向上的,而不是象脉冲波一样每每回到起点,我见过不少面试者,30多岁了,四五份工作经历,每次多则3年,少则1年,30多岁的时候回到起点从一个初级职位开始干起,拿基本初级的薪水,和20多岁的年轻人一起竞争,不觉得有点辛苦么?这种日子好过么?

资本靠的就是积累,这种积累包括人际关系,经验,人脉,口碑如果常常更换行业,代表几年的积累付之东流,一切从头开始,如果换了两次行业,35岁的时候大概只有5年以下的积累,而一个没有换过行业的人至少有了10年的积累,谁会占优势?工作到2-3年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工作不顺利,好像到了一个瓶颈,心情烦闷,就想辞职,乃至换一个行业,觉得这样所有一切烦恼都可以抛开,会好很多。其实这样做只是让你从头开始,到了时候还是会发生和原来行业一样的困难,熬过去就向上跨了一大步,要知道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会碰到几个瓶颈,你熬过去了而别人没有熬过去你就领先了。跑长跑的人会知道,开始的时候很轻松,但是很快会有第一次的难受,但过了这一段又能跑很长一段,接下来会碰到第二次的难受,坚持过了以后又能跑一段,如此往复,难受一次比一次厉害,直到坚持不下去了。大多数人第一次就坚持不了了,一些人能坚持到第二次,第三次虽然大家都坚持不住了,可是跑到这里的人也没几个了,这点资本足够你安稳活这一辈子了。

一份工作到两三年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变成熟手,这个时候往往会陷入不断的重复,有很多人会觉得厌倦,有些人会觉得自己已经搞懂了一切,从而懒得去寻求进步了。很多时候的跳槽是因为觉得失去兴趣了,觉得自己已经完成比赛了。其实这个时候比赛才刚刚开始,工作两三年的人,无论是客户关系,人脉,手下,和领导的关系,在业内的名气还都是远远不够的,但稍有成绩的人总是会自我感觉良好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跟客户关系铁得要命,觉得自己在业界的口碑好得很。其实可以肯定地说,一定不是,这个时候,还是要拿出前两年的干劲来,稳扎稳打,积累才刚刚开始。

你足够了解你的客户吗?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你足够了解你的老板么?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你足够了解你的手下么?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如果你不知道,你凭什么觉得自己已经积累够了?如果你都不了解,你怎么能让他们帮你的忙,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如果他们不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你又何来的成功?

等待

这是个浮躁的人们最不喜欢的话题,本来不想说这个话题,因为会引起太多的争论,而我又无意和人争论这些,但是考虑到对于职业生涯的长久规划,这是一个躲避不了的话题,还是决定写一写,不爱看的请离开吧。

并不是每次穿红灯都会被汽车撞,并不是每个罪犯都会被抓到,并不是每个错误都会被惩罚,并不是每个贪官都会被枪毙,并不是你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得到回报,并不是你的每一次坚持都会有人看到,并不是你每一点付出都能得到公正的回报,并不是你的每一个善意都能被理解这个,就是世道。好吧,世道不够好,可是,你有推翻世道的勇气么?如果没有,你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么?有很多时候,人需要一点耐心,一点信心。每个人总会轮到几次不公平的事情,而通常,安心等待是最好的办法。

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等待,需要耐得住寂寞,等待属于你的那一刻。周润发等待过,刘德华等待过,周星驰等待过,王菲等待过,张艺谋也等待过看到了他们如今的功成名就的人,你可曾看到当初他们的等待和耐心?你可曾看到金马奖影帝在街边摆地摊?你可曾看到德云社一群人在剧场里给一位观众说相声?你可曾看到周星驰的角色甚至连一句台词都没有?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段低沉苦闷的日子,我几乎能想象得出来他们借酒浇愁的样子,我也能想象得出他们为了生存而挣扎的窘迫。在他们一生最中灿烂美好的日子里,他们渴望成功,但却两手空空,一如现在的你。没有人保证他们将来一定会成功,而他们的选择是耐住寂寞。如果当时的他们总念叨着成功只是属于特权阶级的,你觉得他们今天会怎样?

曾经我也不明白有些人为什么并不比我有能力却要坐在我的头上,年纪比我大就一定要当我的领导么?为什么有些烂人不需要努力就能赚钱?为什么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的人能那么容易赚钱,而轮到我们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正规化了?有一天我突然想,我还在上学的时候他们就在社会里挣扎奋斗了,他们在社会上奋斗积累了十几二十年,我们新人来了,他们有的我都想要,我这不是在要公平,我这是在要抢劫。因为我要得太急,因为我忍不住寂寞。二十多岁的男人,没有钱,没有事业,却有蓬勃的欲望。

人总是会遇到挫折的,人总是会有低潮的,人总是会有不被人理解的时候的,人总是有要低声下气的时候,这些时候恰恰是人生最关键的时候,因为大家都会碰到挫折,而大多数人过不了这个门槛,你能过,你就成功了。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耐心等待,满怀信心地去等待,相信,生活不会放弃你,机会总会来的。至少,你还年轻,你没有坐牢,没有生治不了的病,没有欠还不起的债。比你不幸的人远远多过比你幸运的人,你还怕什么?路要一步步走,虽然到达终点的那一步很激动人心,但大部分的脚步是平凡甚至枯燥的,但没有这些脚步,或者耐不住这些平凡枯燥,你终归是无法迎来最后的那些激动人心。

逆境,是上帝帮你淘汰竞争者的地方。要知道,你不好受,别人也不好受,你坚持不下去了,别人也一样,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你坚持不住了,那只能让别人获得坚持的信心,让竞争者看着你微笑的面孔,失去信心,退出比赛。胜利属于那些有耐心的人。

在最绝望的时候,我会去看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Jerry Maguire》,让自己重新鼓起勇气,因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总还是有希望。当所有的人离开的时候,我不失去希望,我不放弃。每天下班坐在车里,我喜欢哼着《隐形的翅膀》看着窗外,我知道,我在静静等待,等待属于我的那一刻。

网友的话我很喜欢,抄录在这里: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特殊者

含着金匙出生、投胎到好家庭、工作安排到电力局拿1w月薪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当然最好轮到自己

红军长征两万五、打成右派反革命、胼手胝足牺牲尊严去奋斗,最好留给祖辈父辈和别人

自然,不是每个吃过苦的人都会得到回报

但是,任何时代,每一个既得利益者身后,都有他的祖辈父辈奋斗挣扎乃至流血付出生命的身影

羡慕别人有个好爸爸,没什么不可以

问题是,你的下一代,会有一个好爸爸吗?

至于问到为什么不能有同样的赢面概率?我只能问:为什么物种竞争中,人和猴子不能有同样的赢面概率?

物竞天择。猴子的灵魂不一定比你卑微,但你身后有几十万年的类人猿进化积淀。

入对行跟对人

在中国,大概很少有人是一份职业做到底的,虽然如此,第一份工作还是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两件事情格外重要,第一件是入行,第二件事情是跟人。第一份工作对人最大的影响就是入行,现代的职业分工已经很细,我们基本上只能在一个行业里成为专家,不可能在多个行业里成为专家。很多案例也证明即使一个人在一个行业非常成功,到另外一个行业,往往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情,你想改变世界,还是想卖一辈子汽水?是乔布斯邀请百事可乐总裁约翰?斯考利加盟苹果时所说的话,结果这位在百事非常成功的约翰,到了苹果表现平平。其实没有哪个行业特别好,也没有哪个行业特别差,或许有报道说哪个行业的平均薪资比较高,但是他们没说的是,那个行业的平均压力也比较大。看上去很美的行业一旦进入才发现很多地方其实并不那么完美,只是外人看不见。

说实话,我自己都没有发大财,所以我的建议只是让人快乐工作的建议,不是如何发大财的建议,我们只讨论一般普通打工者的情况。我认为选择什么行业并没有太大关系,看问题不能只看眼前。比如,从前年开始,国家开始整顿医疗行业,很多医药公司开不下去,很多医药行业的销售开始转行。其实医药行业的不景气是针对所有公司的,并非针对一家公司,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这个时候跑掉是非常不划算的,大多数正规的医药公司即使不做新生意撑个两三年总是能撑的,大多数医药销售靠工资撑个两三年也是可以撑的,国家不可能永远捏着医药行业不放的,两三年以后光景总归还会好起来的,那个时候别人都跑了而你没跑,那时的日子应该会好过很多。有的时候觉得自己这个行业不行了,问题是,再不行的行业,做得人少了也变成了好行业,当大家都觉得不好的时候,往往却是最好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金融行业好,金融行业门槛高不说,有多少人削尖脑袋要钻进去,竞争激励,进去以后还要时时提防,一个疏忽,就被后来的人给挤掉了,压力巨大,又如何谈得上快乐?也就未必是好工作了。

太阳能这个东西至今还不能进入实际应用的阶段,但是中国已经有7家和太阳能有关的公司在纽交所上市了,国美苏宁永乐其实是贸易型企业,也能上市,鲁泰纺织连续10年利润增长超过50%,卖茶的一茶一座,卖衣服的海澜之家都能上市其实选什么行业真的不重要,关键是怎么做。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关键是人。

有一点是需要记住的,这个世界上,有史以来直到我们能够预见得到的未来,成功的人总是少数,有钱的人总是少数,大多数人是一般的,普通的,不太成功的。因此,大多数人的做法和看法,往往都不是距离成功最近的做法和看法。因此大多数人说好的东西不见得好,大多数人说不好的东西不见得不好。大多数人都去炒股的时候说明跌只是时间问题,大家越是热情高涨的时候,跌的日子越近。大多数人买房子的时候,房价不会涨,而房价涨的差不多的时候,大多数人才开始买房子。不会有这样一件事情让大家都变成功,发了财,历史上不曾有过,将来也不会发生。有些东西即使一时运气好得到了,还是会在别的时候别的地方失去的。

年轻人在职业生涯的刚开始,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做对的事情,不要让自己今后几十年的人生总是提心吊胆,更不值得为了一份工作赔上自己的青春年华。我的公司是个不行贿的公司,以前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自己的员工也不理解,不过如今,我们是同行中最大的企业,客户乐意和我们打交道,尤其是在国家打击腐败的时候,每个人都知道我们做生意不给钱的名声,都敢于和我们做生意。而勇于给钱的公司,不是倒了,就是跑了,要不就是每天睡不好觉,人还是要看长远一点。很多时候,看起来最近的路,其实是最远的路,看起来最远的路,其实是最近的路。

跟对人是说,入行后要跟个好领导好老师,刚进社会的人做事情往往没有经验,需要有人言传身教。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一个好领导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好的标准,不是他让你少干活多拿钱,而是以下三个。

首先,好领导要有宽广的心胸,如果一个领导每天都会发脾气,那几乎可以肯定他不是个心胸宽广的人,能发脾气的时候却不发脾气的领导,多半是非常厉害的领导。中国人当领导最大的毛病是容忍不了能力比自己强的人,所以常常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是,领导很有能力,手下一群庸才或者手下一群闲人。如果看到这样的环境,还是不要去的好。

其次,领导要愿意从下属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一点其实是从面试的时候就能发现的,如果这位领导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几乎不听你说什么,这就危险了。从下属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不代表同意下属的说法,但他必须了解下属的立场,下属为什么要这么想,然后他才有办法说服你,只关心自己怎么想的领导往往难以获得下属的信服。

第三,领导敢于承担责任,如果出了问题就把责任往下推,有了功劳就往自己身上揽,这样的领导不跟也罢。选择领导,要选择关键时刻能抗得住的领导,能够为下属的错误买单的领导,因为这是他作为领导的责任。

有可能,你碰不到好领导,因为,中国的领导往往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领导,因为他坐领导的位置,所以他的话就比较有道理,这是传统观念官本位的误区,可能有大量的这种无知无能的领导,只是,这对于你其实是好事,如果将来有一天你要超过他,你希望他比较聪明还是比较笨?相对来说这样的领导其实不难搞定,只是你要把自己的身段放下来而已。多认识一些人,多和比自己强的人打交道,同样能找到好的老师,不要和一群同样郁闷的人一起控诉社会,控诉老板,这帮不上你,只会让你更消极。和那些比你强的人打交道,看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学习他们,然后跟更强的人打交道。

选择

我们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其实是选择,因此在谈职业生涯的时候不得不提到这个话题。

我始终认为,在很大的范围内,我们究竟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每天我们都在做各种各样的选择,我可以不去写这篇文章,去别人的帖子拍拍砖头,也可以写下这些文字,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整理自己的思路,我可以多注意下格式让别人易于阅读,也可以写成一堆,我可以就这样发上来,也可以在发以前再看几遍,你可以选择不刮胡子就去面试,也可以选择出门前照照镜子每天,每一刻我们都在做这样那样的决定,我们可以漫不经心,也可以多花些心思,成千上万的小选择累计起来,就决定了最终我们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未来不是别人给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很多人会说我命苦啊,没得选择阿,如果你认为去微软还是去IBM上清华还是上北大当销售副总还是当厂长这种才叫选择的话,的确你没有什么选择,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选择。但每天你都可以选择是否为客户服务更周到一些,是否对同事更耐心一些,是否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是否把情况了解得更清楚一些,是否把不清楚的问题再弄清楚一些你也可以选择在是否在痛苦中继续坚持,是否抛弃掉自己的那些负面的想法,是否原谅一个人的错误,是否相信我在这里写下的这些话,是否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生活每天都在给你选择的机会,每天都在给你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你可以选择赖在地上撒泼打滚,也可以选择咬牙站起来。你永远都有选择。有些选择不是立杆见影的,需要累积,比如农民可以选择自己常常去浇地,也可以选择让老天去浇地,诚然你今天浇水下去苗不见得今天马上就长出来,但常常浇水,大部分苗终究会长出来的,如果你不浇,收成一定很糟糕。

每天生活都在给你机会,他不会给你一叠现金也不会拱手送你个好工作,但实际上,他还是在给你机会。我的家庭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没有任何了不起的社会关系,我的父亲在大学毕业以后就被分配到了边疆,那个小县城只有一条马路,他们那一代人其实比我们更有理由抱怨,他们什么也没得到,年轻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书都没得读,支援边疆插队落户,等到老了,却要给年轻人机会了。他有足够的理由象成千上万那样的青年一样坐在那里抱怨生不逢时,怨气冲天。然而在分配到边疆的十年之后,国家恢复招研究生,他考回了原来的学校。研究生毕业,他被分配到了安徽一家小单位里,又是3年以后,国家第一届招收博士生,他又考回了原来的学校,成为中国第一代博士,那时的他比现在的我年纪还大。生活并没有放弃他,他也没有放弃生活。10年的等待,他做了他自己的选择,他没有放弃,他没有破罐子破摔,所以时机到来的时候,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你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决定在你的每个小小的选择之间。

你选择相信什么?你选择和谁交朋友?你选择做什么?你选择怎么做?我们面临太多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当中,意识形态层面的选择又远比客观条件的选择来得重要得多,比如选择做什么产品其实并不那么重要,而选择怎么做才重要。选择用什么人并不重要,而选择怎么带这些人才重要。大多数时候选择客观条件并不要紧,大多数关于客观条件的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要紧的是选择怎么做。一个大学生毕业了,他要去微软也好,他要卖猪肉也好,他要创业也好,他要做游戏代练也好,只要不犯法,不害人,都没有什么关系,要紧的是,选择了以后,怎么把事情做好。

除了这些,你还可以选择时间和环境,比如,你可以选择把这辈子最大的困难放在最有体力最有精力的时候,也可以走一步看一步,等到了40岁再说,只是到了40多岁,那正是一辈子最脆弱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在那个时候碰上了职业危机,实在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与其如此不如在20多岁30多岁的时候吃点苦,好让自己脆弱的时候活得从容一些。你可以选择在温室里成长,也可以选择到野外磨砺,你可以选择在办公室吹冷气的工作,也可以选择40度的酷热下,去见你的客户,只是,这一切最终会累积起来,引导你到你应得的未来。

我不敢说所有的事情你都有得选择,但是绝大部分事情你有选择,只是往往你不把这当作一种选择。认真对待每一次选择,才会有比较好的未来。

如何为你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分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如何为你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分》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经历,它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并不包含在职业上成功与否,每个工作着的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生涯。

职场人士在职业规划时,必须考虑到行业的特性与个人的优缺点,这样才能制定合理、有指导意义的职业规划。

一、职业发展目标要契合自己的性格、特长与兴趣。职业生涯能够成功发展的核心,就在于所从事的工作要求正是自己所擅长的。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我们会工作得游刃有余;从事自己所喜欢的工作,我们会工作得很愉快。如果所从事的工作,既是自己所擅长又是喜欢,那么我们必能快速从中脱颖而出。而这正是成功的职业规划核心所在。

二、职业规划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并具有可执行性。有些职场人士很有雄心壮志,短时间内工作虽具有一定飞跃性,但更多时候却是一种积累的过程资历的积累、经验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所以职业规划不能太过好高骛远,而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一步一个脚印,层层晋升,最终方才能成就梦想。

三、职业规划发展目标必须有可持续发展性。职业发展规划不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而是一种可以贯穿自己整个职业发展生涯的远景展望,所以职业发展规划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如果职业发展目标太过短浅,这不仅会抑制个人奋斗的热情,而且不利于长远发展。

职业规划的阶段划分

一、成长阶段

(18岁以前),即职业的幻想期。认同并建立起自我概念,对职业的好奇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有意识地思索职业能力培养与未来职业的结合。

二、探索阶段

(18~24岁)。主要通过学校学习来进行自我考察、角色鉴定和职业探索,完成第一份工作的选择,并实现初步就业。

三、确立阶段

(25~45岁)。获取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领域,并谋求发展,这是大多数人职业生涯中的核心阶段,是人适应职业需要逐步走向职业成熟和职业成功的重要阶段。

四、维持阶段

(46~55岁)。维护已获得的成就和社会地位,维持家庭和工作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开发新的技能,将职业强化或转化为职业理想。

五、退出阶段

(56岁~退休)。逐步退出和结束职业生涯,开发更广泛的社会角色,减少权利和责任,做好适应退休后的生活准备。

职业发展加分方法

你是正在力争上游的基层员工、公司的当红炸子鸡、中高阶主管、还是即将退休的资深元老?无论你身在哪一个阶段,当职场趋势已从企业端的终身雇用转变为个人端的终身就业,你必须时时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即使二十年后,依然是企业抢着要的人才。

以下五件事,是你为自己加分的关键思考:

1.不管坐什么位置,都要保持学习的习惯

出社会工作十年到十五年左右,会有一种上下卡住的闭塞感与无力感。

因为,这个阶段的上班族虽然拥有一定的资历与经验,工作也得心应手,但上面有比自己更资深的前辈压着,身边有随时想超越你的同辈,下面又有一群年轻就是本钱、娴熟科技的新世代员工虎视眈眈。

因此,不管你是基层员工、还是担任主管职,都要保持学习的习惯,随时为自己的竞争力加值。因为,在全球化的时代,你不是跟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竞争,而是跟来自全球的顶尖人才竞争。他强调,学习跟智力高低无关,主要是取决于态度,以及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该从哪方面打造个人竞争力?外语能力与使用网络的能力,在现今最为重要。

2.永远做得比老板要求的更多一点

只晓得做好份内工作的员工,等着被淘汰!

因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有许多比你更积极的人,懂得永远要比老板要求的做更多。你必须超越上司对你的期待,让他对你产生惊喜。别只等着上司传授经验、带领你成长,事实上,你可以靠着自己的努力,提出能够推动公司往前进的漂亮点子。

3.当个用人达人型主管

当你是员工时,你必须力求个人表现,以符合上司的要求;然而,当你成为上司,你的价值就不再来自个人成绩,而是来自整个团队每一个成员的表现。

你必须了解部门中每个员工的特质,引导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避免犯同样的错。

因此,你要让自己成为知人善任的用人达人,带动整个部门的整体成绩,进而成为企业的重要竞争力。

4.随时拓展人脉并懂得维系

别以为只有负责某些职务的人需要人脉,事实上,不管你处于什么位置,人脉关系永远会带给你更多意想不到的益处。

拓展人脉,处处是机会。

除了特定活动的场合之外,从飞机上的邻座到因特网,再加上善用朋友的朋友,都是好管道。人脉建立不难,重点在维系。

最少一年一次,跟连络簿、好友名单上的每一个人聊一下近况,保持住彼此的关系,让对方一听到你的名字就记起你。

5.勇敢迈向绕道型人生

一般人的人生,大抵不脱求学毕业就职结婚升官退休的固定模式,踏着传统上最多人走过的足迹。然而,如果你还年轻,不妨跳脱这样的模式,勇敢走一段绕道的人生。

以德国为例,许多大学生,会先休学一、两年,趁着年轻到世界各地旅行,然后再回学校完成学业。或是毕业之后不马上就业,而是先去旅行几年。在每一趟旅程中,结交来自全球各国的朋友,开拓自己的视野与国际观。这样,当你踏入职场,也许起步会比别人晚一点,但开阔的心胸与观照全球的视野,会让你比别人更加速进步,也拥有更多机会。绕道的人生,途中的各种经历与美好风景,都会成为你冲刺的丰沛能量。

如何做好你的职业生涯规划


如何做好你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个清华MBA,选了一个在我看来既不符合他的个人竞争优势,发展空间实际上又有限的行业中的职位。后来问及他的同班同学兼好友,才知道原因竟然是觉得自己年龄大了,事业未确定,很焦急,有个机会,就想抓住。

作为职业发展导师,我觉得从这种出发点选择工作,恰恰是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大忌。事实上,决定一个人职业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在于你是不是年龄大了,更不能变得很焦急。真正成功的职业生涯实际上高度依赖于你是不是能够真正hold住! hold住什么呢?首先是hold住你的心态。然后用冷静的头脑。

1、首先,选择一个具有发展和成长空间(至少要具有职业延展性或跨界能力的)行业;

2、然后,选择一个能够和自己的个人优势与特长相匹配与吻合的职业;

3、之后,确定一个短期、中期、长期相互支撑和匹配的明确的个人职业发展目标;

4、耐得住成长过程中必然会有的寂寞,扎扎实实做好每一步,每天进步一点点,把职业成长的命运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如果能够这样做的话,即使年龄大了,也一样会成功。大器晚成,其实并不是一种传说。而是正确选择和不懈坚持下的必然结果。

否则的话,迎接你的,将很可能是另外一个年龄更大了、更焦虑的恶性循环,和低水平重复的职业陷阱。

职业规划经验:你的职位如何快速晋升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这段时间,有些同学(也有以往的同事)问我:工作做了一两年了,仍然,原地不前......这到底是为什么?其实,此类问题很常见,我的一个同事甚至告诉我他认识的一个人在一个位置工作了20年......我们来分析下职业生涯如何快速晋升?

我的观点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你的工作与公司的目标是否匹配

你一定要弄清楚你所做的工作,能实现公司的哪些目标。很容易理解,任何企业所有部门和员工的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公司的大目标,并且,你如果主动去做,晋升的机会将相对增大,你说呢?

2、你有没有正确理解你本职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有些小职员总是感觉自己的工作无足轻重, 从而垂头丧气,这样做百害而无一利。其实,你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对同事、对部门、对公司所起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 去寻找公司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相交点。从而,和企业一起成长与成就。

3、你有没有继续学习

进入职场之前的十年寒窗是被动的学习,现在,是带着目标的主动学习。在没有对问题进行认真而细致的观察和思考之前,不要急于说。因为,公司对你的要求不仅仅是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你需要一值的继续学习,做到学习工作化。当你带着解决办法去见部门领导、老板时,他们才认为你是很好的问题解决者和团队合作者。

当然,还会有其它因素,欢迎大家补充,一起交流互助。

规划你的职业曲线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你的职业将沿怎样的轨迹发展?职业发展轨迹并非一条平稳上升的直线。实际上,这条轨迹任何时刻都会受到包括时间、投入、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称其为职业曲线。

职业曲线结构能引导你思考一些现实问题。多少钱才算足够(或者说要多少钱才能还清助学贷款)?你打算在工作上投入多少时间?你想让工作在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在年长者看来,职业曲线往往只有一条。以前所说的一个人的职业进展是指,这个人在一个单位工作多年,其职业曲线一直稳步上升,直到退休离开那一刻,职业曲线戛然而止,犹如从悬崖坠落。现在,这个模式已过时。很大程度上取而代之的是钟状曲线:首先是起步阶段,然后进入充分融入和发展阶段,接下来是逐渐走下坡路阶段或者随着改行而进入发展减慢阶段。但是,年轻人眼中的职业曲线则应该有很多条。你很有可能会经历顺境、逆境和停滞不前的阶段。对你来说,把职业曲线结构称为职业钟可能比较恰当些。因为你的职业发展轨迹往往形似一系列钟状曲线。

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曲线时,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时间:

生活中还有什么其它重要的事情?你打算在工作上投入多少时间?这个问题非常受制于你作出的其它决定。但至少从表面来看,这是你需要考虑的问题中最直接的一个。你决定花多少时间在某件事情上,比如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从中获得多少乐趣。然而事实上,某些职业比其它职业花费的时间要多很多。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节奏:

很多人表示希望工作时间更有弹性,但这到底意味着什么?你需要多大程度的灵活性和可预见性才能完成生活中的其它重要事情?你希望其它活动都极有规律(比如,每天的固定时间进行体育比赛训练),还是更为灵活(比如,心血来潮决定出发旅行)?你愿意每周四天长时间的工作---并固定在每周的某四天---还是忙一阵歇一阵?职业不同,工作节奏也不同。

经济现实:

拿出一支笔或是一张表。下面来制定理财目标。目前这一阶段你需要多少钱?你心目中舒适的生活是怎样的?理财规划的书有很多,但这不是。不过,我还是建议你做一些计划。计划应包括生活费,还应留出足够的钱偿还助学贷款,以及去做未来想做的事情。另外,还要清楚父母和家人能给你提供多少实际的经济支持。对计划开销有个大致的概念能帮你作出明智的选择。

挑战:

想一想你是否愿意在此刻接受挑战、应对困难,包括是否乐于学习新技能、拓展新能力。你对未来工作的新鲜度和难度有什么预期?

责任:

责任能够衡量你和他人在工作上是否相互依赖。你是否愿意担负起直接影响到他人的职责,包括管理别人?你是否乐意让他人在工作中依赖你?你是否愿意被他人当作领导?

这些问题能帮你弄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工作。在寻找理想工作的过程中,时间和金钱虽然不是全部需要考虑的因素,但却是非常重要的现实因素。

身在职场的你如何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身在职场的你如何做好职业规划》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想要在新的一年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新年伊始做好工作和学习的规划十分必要,而对于职场人来说,年初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一个明确的规划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大事。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指出,职业规划不单单是出现问题才想到去解决,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每一个职场人士长期关注。许多职场朋友说很想为自己做一个良好的职业规划,但却不知如何着手。为此,某资深职业规划师指出,不管是职场新人还是职场老人,年初规划时都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先要明确职业定位,然后规划全年职业发展目标

有人说自己过去的一年是混日子,熬时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有人说自己特别地忙,忙得晕头转向,忙得毫无价值;更有人说,工作不是什么好东西,让他从未开心过,甚至影响到了自己的家庭稳定和身体健康,为了这个饭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牛年过去了,虎年还要将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吗?现在找个不受人打扰的时间和空间,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并写下答案:在新的一年我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的职业方向明确吗?在工作中自己最在乎的是什么:好环境?高薪?晋升?学习?锻炼?还是能力的提升?现在的公司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吗?当前的工作是自己喜欢并满意的吗?

先确定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新年的目标,接下来再根据自己设定的方向做出具体的规划。

二、务必做好目标分解,根据自身情况不断进行修正

良好的职业规划源于明确的定位和可行的目标。职业规划因人而异,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制定的目标也不尽同,不过个人为自己做职业规划的方法和流程大致相同,大家可以借鉴一下。

(1)设定总体职业目标

年度职业目标应立足于自身的发展,从内生涯和外生涯两个方面进行,可以短期(1年)、中期(3-5年)、长期(5-10年)不同时间跨度进行规划。内生涯包括从事工作时的知识、观念、能力、经验、成果、心理素质以及内心感觉等方面。外生涯包括工作时的职务目标、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经济收入、工作时间、工作地点等。

例如一位销售人员为自己制定了的职业生涯计划表,我们展示其中一部分内容:短期目标(2010年)、中期目标(2013-2015年)、长期目标(2020年)。

外生涯业务目标:150万/年职务:销售主管工资:8000元希望双休能正常成为独挡一面的销售精英,进入管理层,力争做到上海区域销售总监。在上海有房有车。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最好有一对龙凤胎,可以在大别墅里有更多的时间陪着家人。

内生涯1、提升销售技巧;2、高效谈判能力;3、加强沟通能力;4、报考MBA。

职业发展路径:销售主管销售经理片区总经理营销总监

有了这个总体目标后,再围绕2010年要达成的目标计划进行详细的分解。分解时最好按季度、月度、周计划的时间进度尽可能详细。如提升销售技巧,2010 年1月-2月,加强销售技巧学习,行动计划是:看至少8本提升销售能力的相关书籍(可列出阅读清单,每看完一本做出特殊的标记),至少参加一次有影响力的销售技能培训。这样就有了一个具体的时间和操作方向,列得具体详细,这样也便于定期检查达成情况。需要提醒的是,职业目标切忌定得过高或过低,也不能凭空想像。定高了如果自己尽了力却没达成,难免影响到自己的心态,定得太低没有挑战性,又会遏制自己的发展动力。

(2)明确行动计划

这个流程主要是分析自己与理想目标的差距及其如何进行弥补,可以从工作状况、岗位要求以及学习充电三个方面进行规划。今年能够挑战的新目标是多少?从销售员到销售主管,除了要有出色的业绩外,其他能力要求具体是什么?自己的能力与主管的岗位要求差距有多大?如果想要达到年度目标,自己具体的行动计划是什么?需要进行哪些学习,采取怎样的方式,在什么时间段完成。

(3)加强执行能力

定出目标做出计划,不能只是白纸黑字写了就不管了,而应该让自己行动起来,依照既定的规划进行实施。只有按规划去实施了,才有可能接近自己的目标,要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成功也不是从天而降的。付出不一定得到,但不付出肯定得不到。

(4)适时完善计划

有人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职业规划只是纸上谈兵。我们要说,计划是赶不上变化,但如果不计划,你就可能永远处在变化不定的尴尬中。人只有在一种自知与自信的状态下,才能自如实现各种选择。当你非常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职业目标是什么时,你才懂得理智取舍职场中的重重选择。一旦确定了你的人生规划,在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适时对中短期计划进行调整只会让你加速达成目标,少走弯路。

(5)评估职业平台

现有的平台是否能够让你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或者说你能否在现有的职位上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获得足够多的成就感?如果可以,那就按照你的规划有条不紊地开始你新一年的全新表现,如果不能,那么你就该在同行业中其他企业来寻找更加适合你的发展空间了。

20-50岁,如何规划你的职业生涯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20-50岁,如何规划你的职业生涯》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历经52岁卸任日本麦肯锡顾问公司总经理、投身政治运动、参选东京都知事(等同于东京市市长)失利等重大转折之后,大前研一回顾自己长达25年的上班族生涯,撰写了《后五十岁的选择》一书,与读者们分享自己对职场的种种体悟与观察。

他指出,身为一名上班族,无论你正值20世代(指20~29岁之间的人,以下类推)、30世代、40世代或50世代,对个人及公司而言,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因此,如果不能及早认清自己的年纪,正确判断出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并为接踵而来的挑战预做准备,到了即将退休的50岁上下时,将不得不面对与同事们「命运大不同」的情景;如果大环境欠佳,还可能提早遭到资遣。

大前研一强调一个观念:人生是连续不断的过程。因此,你每个阶段所采取的策略,都将大幅影响下个阶段的表现。换句话说,唯有认真看待职业生涯中的每一段时间,年老后才能安然退场,拥有幸福的人生。

那么,我们应如何掌握每个时期的学习重点,避免影响自身的未来发展?透过管理大师的经验分享,面对往后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你将能描绘出更加清晰的蓝图!

20几岁时,你该拒绝「一个指令,一个动作」

大前研一认为,真正优秀的经理人,在20世代就会崭露头角,创造自己的事业。他举例,松下幸之助从12岁就开始做学徒,学习实务经验,25岁时创立松下电器(Panasonic)。盛田昭夫少年就在家族事业中接受磨练,大学毕业后才创立东京通信工业(即后来的SONY)。藤田田在大学时代就成立贸易公司,日后更成功引进快餐文化,打造出日本第一间麦当劳。

大前研一指出,这些成功经理人最大的共通点,就在于「不把自己视为一个上班族」,并且持续保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他们不曾被繁重的例行公事所「驯服」,反倒藉机把握机会学习,挖掘出自己的才能。

一般而言,20几岁的上班族多半离开校园不久。由于经验不足,容易被主管质疑「有没有听懂我的意思?能不能顺利完成我交代的任务?」

但是,当主管指示你「去做」时,你是否曾停下脚步、仔细思考为何要做?或者,有没有更有效率的做法?如果只一味想着完成上司的嘱付,长久下来,可能演变为一个指令、一个动作的行动模式,甚至因此让你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大前研一为例,他在取得博士学位返国后,即顺利进入日立制作所(HITACHI)工作。当时,这间公司被尊称为「世界的日立」,是日本最受尊崇的重点企业之一。

但是,在任职工程师的2年内,大前研一始终对高层放弃自行研发、由外国引进技术的取巧做法不以为然。由于多次进言无效,他在29岁时毅然离职,才因此找到更能发挥长才的舞台。

度过20世代的方式,将对你往后的职业生涯造成难以想象的影响。切勿人云亦云,以免你的独立思考力悄悄溜走!

30几岁时,你该全力以赴,远离「魔之15年」

30几岁,是最适合上班族全力以赴,一步步迈向成功的阶段。大前研一指出,无论待的是什么样的公司,在进入职场10年后,面对所有该学习的事物,不只是学会,更要完全精通、做到连自己都无法挑剔的程度为止。因为,这是上班族学习能力最强的黄金期,一旦过了这个阶段,许多人就只能停留在原地了。

30几岁的上班族,不仅累积了足够的实务经验,体力、精神、能力等各方面也都处于巅峰状态。为达到理想目标,往往可以一天20小时以上全心投入工作,因此,这也是接手管理职务的最佳时机。

除此之外,这个阶段另一项难能可贵的特质,在于「仍保有转换跑道的可能性」。由于你的职业生涯规划尚在起跑期,仍保有相当程度的余裕,即便有心转职,为「改变」而付出的代价也相对较小。

举例来说,在离开日立之后,大前研一决定转换跑道,进入麦肯锡顾问公司,投身陌生的管理领域。身为菜鸟、又得经常向年纪比他大上一倍的企业主提案,他总是比同事花费更多的时间反覆假设、实验,甚至跑遍全国实地访谈,最后才充满自信地整理出结论回报。

他出版就引起热烈讨论的第一本著作《企业参谋》,正是他在麦肯锡前3年的个人笔记集结而成。36岁时,他就正式升任为日本麦肯锡顾问公司总经理。

尽管拥有上述种种优势,对30世代的上班族而言,仍有一个得特别留心的陷阱:避免陷入「魔之15年」!这是大前研一自创的词汇,泛指自认为已熟练各种能力、不打算继续学习、也没有离职意愿的阶段。通常在35岁左右发生,并持续到离开公司为止。

他形容,此一类型的上班族已经丧失所有目标和上进心,每天的工作彷彿「只算减分的纸牌游戏」,只盼不要被扣分即可。长久下来,和升迁之间的距离自然也日渐遥远,只好安静等待退休了。

40几岁时,你该多观察前辈,订出「工作外的人生目标」

如果你已经步入40以上的年纪,不妨环顾周围,想想那些与你同期进入公司的优秀同事们,如今人在哪里?

大前研一指出,40几岁的上班族应该正视现实了──在主管们的眼中,「值得升迁」与「留在原地」的职员名单,到了这个阶段,已经再明显不过。而随着年龄增长,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那么,如何避免面对这种情况?大前研一建议,与其空泛地想象自己的未来,不妨锁定部门内一位令你「服气」、年资又高于你10年左右的前辈,长期观察他的职业生涯。他在公司最得意的时期是什么时候?目前担任什么职务?处于什么状况?大家都怎么评论他?

同部门的资深同事,是最值得你参考的观察对象,因为你们身处在同一个环境,吸收着相同培养皿中的营养成分。观察过程中,也许你会出现「要是他当时这样做,现在会过得更好」的想法。这些建议,请直接赠与你自己,因为资深同事的现状,很可能成为你不久后的未来。

由于已经踏入职业生涯的中后期,大前研一给40世代上班族的另一个建议,是「找到工作之外的人生目标」。

就他个人而言,由于自觉身为知识分子,理应有一份社会责任,因此在49岁时创立了市民运动组织「平成维新之会」,开启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运动,并在3年后毅然辞去麦肯锡总经理一职,参选东京都知事。

即使最后的参选结果不甚理想,但是勇敢踏出第一步,去实践工作以外的人生目标,始终是大前研一口中「不曾后悔的选择」。

50几岁时,你该勇敢Reset你的人生

到了50几岁,已经隐约可以看见职业生涯的尾巴,预测自己所能到达的最终高度了。

大前研一建议,在退休的前5~10年之间,上班族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一次总盘点。这个行动隐藏着两层意义:回顾过去努力的成绩、审视未来30年想要的生活。

「人生过得幸不幸福,才是这辈子是否成功的判断基准,」他强调。所以到了这个阶段,一切都要从结果反推回来思考,什么样的事情令你幸福?此生有什么重要目标还没达到?

总盘点的时候,务必对自己完全坦诚。一旦发现「不做会留下遗憾」的事情,不妨勇敢Reset你的人生!这个动作,也等同于过去人生的「总结算」:一般来讲,认真经营各阶段职业生涯的人,此时往往能拥有比一般人更优渥的条件,依照自身意愿,从容进行人生Reset.

2005年,62岁的大前研一也勇敢Reset了自己的人生。自麦肯锡退休、离开政治圈之后,他不仅在世界各知名大学任教,更创立商业突破(BusinessBreakthrough)研究所,发挥所长,致力于培养更多企业管理人才。

现在的你,身处在文中的哪一个阶段?在看完管理大师以自身经验为基础,为20~50岁上班族分别拟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术后,不妨也套用在自己身上试试。

只要循序渐进地踏稳每一步,拥有让你充满自信、每天都获得满满成就感,最终顺利退场的工作生涯,绝非不可能!

职业生涯两阶段,埋头工作外的重点任务checklist

大前研一建议,上班族可把自己的职业生涯略分为两大阶段。20~40岁为「目标冲刺期」,40~60岁为「退休准备期」,两阶段的重点任务各有不同:

目标冲刺期(20~40岁)

多提出一些大胆创新的想法「惊艳」你的主管,千万不要自我设限!

多看新闻,适时捍卫自己的权益,也关心社会上的其他人都在做些什么。

培养出不可取代的专业能力。这是获得晋升的基本条件,更关系到能否由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形成正向循环。

退休准备期(40~60岁)

写出「上了年纪后想做的10件事」,其中要包含5件室内活动,这样即使体力衰退,也能持续维持,到老都要保有个人兴趣!

盘点你职业生涯中最核心的一样才华,持续加强它。万一突然遭到调职或裁员,到下一间公司也能快速建立个人价值。

挑选适当时机,将自己长年累积的实战经验传承给后起之秀,逐步为公司培养新生代人才。

20-50岁,如何规划你的职业生涯?


你没努力找工作,你说你尽力了真不好找;找了工作,你说不喜欢,于是整天混日子;好不容易跳槽了,你却又恢复了以往的懒散永远不承认自己在给自己找借口,是我们的通病。想改变?尚捷给你推荐10个建议坚持做到90天以上,你一定会给自己一个惊喜!

1、不赖床,比你往常顶好闹钟的时间往前调至少20分钟

赖床是一个坏习惯,要首先改掉。调整好闹钟时间,早起,可以冲个澡、吹个头发,花点时间把自己收拾精神。很难想象,在出门时间半小时内起床的你,发疯一般的洗刷收拾,怎么能精神起来,且不论早上还可能空腹

2、上班第一件事:先梳理工作

先把一天需要做的事按紧急和重要次序全部列出来。每完成一项,下班前画一个对号。充分利用上班的每一分钟,这样可以基本保证当日事当日毕。只要你充实感有了,就很自然会忽略那些负面的东西了。

3、忽略别人的缺点,吸纳他的优点

可以不对自己瞧不上的人笑,但完全可以琢磨下他有什么优点可以被你吸收。不要说没有,说没有那是你没有认真发现,或者你不屑去观察。你可以不和她或者他成为朋友,但你可以暗中留意观察。

4、远离爱抱怨的同事和朋友

抱怨是一种病,而且会传染。几个人聚在一起窃窃私语抱怨公司的体制,抱怨工资低,抱怨老板太苛刻,这对你而言,只不过是过过嘴瘾,过完了,你那种憋屈难受四号不会减少,反而会比以前升级

5、不说同事或者老板的闲话

说闲话这个事,你觉得你很私密,你觉得你是小范围进行的,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当同事聚在一起说的时候,悄悄绕行,再不济嘿嘿两声,别参与讨论就好。

6、每月重列购物清单

把想买的东西写个清单或者建个册子,别一下子都买,每个月买一到两件奖励自己。别随便列,这些东西一定要是能提高你生活品质的

7、断掉朋友圈的刷屏

不是隔两分钟就看一次朋友圈。如果真想看,可以改成每天午间吃完饭或者晚上睡觉前查看一下一天的更新。如果不是很忙的时候,你可以选择浏览职业相关的论坛或是网页学点东西,

8、健身

如果有条件,办张离公司最近或者离家最近的健身卡,不要一次办太久时间,办一年卡,

9、保持阅读习惯

每个月至少四本书,有时间的话,每周看一本,实在觉得时间不够,两周读一本。读书带给你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它也能带来内心的平静。把能提升自己的工具和小说结合起来阅读。

10、投资自己

跨出自己的舒服圈,接触外围的未知区域,无论是知识还是思维,不断地学习和改进,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

毕业生要如何设计你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就业难众所周知,有这样的说法:大学毕业即失业。就业为何这么难?大学生的失业率为何始终居高不下?真的是因为就业岗位太少么?其实,就业难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岗位缺口大,而是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即有的岗位么没人做,有的岗位人太多。而造成供需结构性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求职者的个人因素,大量的求职者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目前,存在于个人求职者身上的问题有:

一、定位不清,目标不明。

大量的劳动者,包括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市场感到茫然,不知道要做什么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做不久,做不长,工作频繁变动。这客观上导致了大量的磨擦性失业;

二、缺乏核心能力,就业竞争力弱。

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大量求职群体跟不上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要求,专业知识和技能都不能满足岗位所需,永远处于被市场淘汰的边缘;

三、工作主动性弱,不热爱自己的职业。

相当部分的求职者职业素养太差,对工作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为此,解决就业难,就必须解决目前存在于个人求职者身上的种种问题。

首先,每个就业者都必须明确自身定位和目标。许多人在选择职业前没有很好的自我定位,也不了解社会需要的是什么人才。在学校的时候,别人去考日语,我也去考日语,随大溜。结果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资源浪费,也造成了社会上热门职业越热,冷门职业越冷的社会现象。等找不到热门工作后才去随便找个工作,结果造成的情况是个人痛苦,企业也痛苦,个人频繁跳槽,累积不了相关经验,而企业则缺少经验丰富的职员。

其次,个人对就业的主动需求问题必须解决。作为就业主体的个人要想就业,想工作。目前许多职场人太过考虑眼前的经济利益,希望付出立即就有回报,然而,职场之道很大程度上在于:你实际所创造的价值跟你的回报是成正比的,而在一个人创造较大的价值之前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历练,一段时间的学习,一段时间的积累。而很多人的价值观恰恰与此相悖,人们追求轻松的工作,喜欢安逸的环境,期望更高的回报,但却不愿意付出更多。特别是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很多人在职场中遇到困难,想到的更多是逃避,所以我们身边出现了很多的啃老族。

如何自我管理并规划你的职业生涯?


知道自己属于何处,可使一个勤奋、有能力但原本表现平平的普通人,变成出类拔萃的工作者。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如果你有雄心,又不乏智慧,那么不管你从何处起步,你都可以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登上事业的顶峰。

不过,有了机会,也就有了责任。今天的公司并不怎么管员工的职业发展;实际上,知识工作者必须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你应该在公司中开辟自己的天地,知道何时改变发展道路,并在可能长达 50 年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努力、干出实绩。要做好这些事情,你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不仅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习新知识和与别人共事的,并且还明白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贡献。因为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

历史上的伟人拿破仑、达芬奇、莫扎特都很善于自我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们成为伟人的原因。不过,他们属于不可多得的奇才,不但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天资,而且天生就会管理自己,因而才取得了不同于常人的成就。而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甚至包括那些还算有点天赋的人,都不得不通过学习来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我们必须学会自我发展,必须知道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才能做出最大的贡献,而且还必须在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投入也就是说,我们得知道自己应该何时换工作,以及该怎么换。

我的长处是什么

多数人都以为他们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其实不然,更多的情况是,人们只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即便是在这一点上,人们也往往认识不清。然而,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只能靠发挥自己的长处,从事自己不太擅长的工作是无法取得成就的,更不用说那些自己根本干不了的事情了。

以前的人没有什么必要去了解自己的长处,因为一个人的出身就决定了他一生的地位和职业:农民的儿子也会当农民,工匠的女儿会嫁给另一个工匠等。但是,现在人们有了选择。我们需要知己所长,才能知己所属。

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唯一途径就是回馈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每当做出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你都可以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9到12个月后,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期比较。我本人采用这种方法已有15到20年了,而每次使用都有意外的收获。比如,回馈分析法使我看到,我对专业技术人员,不管是工程师、会计师还是市场研究人员,都容易从直觉上去理解他们。这令我大感意外。它还使我看到,我其实与那些涉猎广泛的通才没有什么共鸣。

回馈分析法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早在14世纪,这种方法由一个原本会永远默默无闻的德国神学家发明,大约150年后被法国神学家约翰加尔文和西班牙神学家圣依纳爵分别采用。他们都把这种方法用于其信徒的修行。事实上,回馈分析法使他们的信徒养成了一种始终注重实际表现和结果的习惯,这也是他们创立的教派加尔文教会和耶稣会能够主宰欧洲长达30年的原因。

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运用这个简单的方法,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两三年),发现自己的长处这是你需要知道的最重要的事情。在采用这种方法之后,你就能知道,自己正在做(或没有做)的哪些事情会让你的长处无法发挥出来。同时,你也将看到自己在哪些方面能力不是特别强。最后,你还将了解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完全不擅长,做不出成绩来。

根据回馈分析的启示,你需要在几方面采取行动。首先最重要的是,专注于你的长处,把自己放到那些能发挥长处的地方。

其次,加强你的长处。回馈分析会迅速地显示,你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善自己的技能或学习新技能。它还将显示你在知识上的差距这些差距通常都可以弥补。数学家是天生的,但是人人都能学习三角学。

第三,发现任何由于恃才傲物而造成的偏见和无知,并且加以克服。有太多的人,尤其是那些术业有专攻的人,往往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不屑一顾,或者认为聪明的头脑就可取代知识。比如,很多一流的工程师遇上与人相关的事就束手无策,他们还以此为荣因为他们觉得,对条理清晰的工程师头脑来说,人太混乱无序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员常常以他们连基本的会计知识或数量分析都一无所知而自傲。不过,人们要是对这样的无知还沾沾自喜的话,那无异于自取灭亡。其实,要让自己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你就应该努力学习新技能、汲取新知识。

另外一点也同样重要纠正你的不良习惯。所谓不良习惯,是指那些会影响你的工作成效和工作表现的事情。这样的习惯能很快地在回馈中反映出来。例如,一位企划人员可能发现自己美妙的计划最终落空,原因是他没有把计划贯彻到底。同那些才华横溢的人一样,他也相信好的创意能够移动大山。但是,真正移山的是推土机,创意只不过是为推土机指引方向,让它知道该到何处掘土。这位企划人员必须意识到不是计划做好就大功告成,接下来还得找人执行计划,并向他们解释计划,在付诸行动前须做出及时的调整和修改,最后要决定何时中止计划。

与此同时,回馈还会反映出哪些问题是由缺乏礼貌造成的。礼貌是一个组织的润滑剂。两个移动物相互接触时发生摩擦是一个自然规律,不仅无生命的物体是这样,人类也是如此。礼貌,其实也很简单,无非是说声请和谢谢,记住别人的名字,或问候对方家人这样的小事,但就是这种不起眼的细节,使得两个人能够融洽相处,不管他们彼此之间是否有好感。许多聪明人,尤其是聪明的年轻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回馈分析表明某个人只要一遇到需要别人合作的事就屡屡失败,那么很可能就意味着这个人的举止不大得体也就是缺乏礼貌。

把预期和实际结果进行比较,也会发现自己不能做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一窍不通、毫无天分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我们甚至连平庸的水平都达不到。人们,尤其是知识工作者,就不应该试图去完成这些领域的工作和任务。他们应该尽量少把精力浪费在那些不能胜任的领域上,因为从无能到平庸要比从一流到卓越需要人们付出多得多的努力。然而,大多数人,尤其是教师,还有组织,都一门心思要把能力低下的人变成合格者。其实,他们还不如把精力、资源和时间花在将称职者培养成佼佼者上。

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

令人惊讶的是,很少有人知道自己平时是怎样把事情给做成的。实际上,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工作方式和表现。许多人不是以他们习惯的方式工作,这当然就容易造成无所作为。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可能比我的长处是什么?这个问题更加重要。

同一个人的长处一样,一个人的工作方式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由人的个性决定。不管个性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它肯定是早在一个人进入职场前就形成了。正如一个人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是既定的一样,一个人的工作方式也基本固定,它可以略微有所调整,但是不可能完全改变当然也不会轻易改变。而且就像人们从事自己最拿手的工作容易做出成绩一样,他们要是采取了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方式也容易取得成就。通常,几个常见的个性特征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方式。

我属于读者型,还是听者型?首先,你要搞清楚的是,你是读者型(习惯阅读信息)还是听者型(习惯听取信息)的人。绝大多数人甚至都不知道还有读者型和听者型之说,而且很少有人既是读者型又是听者型。知道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人更少。但是,有一些例子说明了这样的无知可能造成多大的危害。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担任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时,一直是新闻媒体的宠儿。他的记者招待会以其独特的风格出名不管记者提出什么问题,艾森豪威尔将军都从容地对答如流。无论是介绍情况,还是解释政策,他都能够用两三句言简意赅的话就说清楚。十年后,艾森豪威尔当上了总统,当年曾对他十分崇拜的同一批记者,这时却公开瞧不起他。他们抱怨说,他从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喋喋不休地胡侃着其他事情。他们总是嘲笑他回答问题时语无伦次,不合乎语法,糟蹋标准英语。

艾森豪威尔显然不知道自己属于读者型,而不是听者型。当他担任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时,他的助手设法确保媒体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至少在记者招待会开始前半小时以书面形式提交。这样,艾森豪威尔就完全掌握了记者提出的问题。而当他就任总统时,他的两个前任都是听者型富兰克林罗斯福和哈里杜鲁门。这两位总统知道自己是听者型的,并且都喜欢举行畅所欲言的记者招待会。艾森豪威尔可能认为他必须去做两位前任所做的事。可是,他甚至连记者们在问些什么都从来没听清楚过。而且,艾森豪威尔并不是个极端的例子。

几年后,林登约翰逊把自己的总统职位给搞砸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听者型的人。他的前任约翰肯尼迪是个读者型的人,他搜罗了一些出色的笔杆子当他的助手,要求他们每次进行当面讨论之前务必先给他写通报。约翰逊留下了这些人,他们则继续写通报。可是他显然根本看不懂他们写的东西。不过,约翰逊以前当参议员时曾经表现非凡,因为议员首先必须是听者型。

没有几个听者型的人可以通过努力变成合格的读者型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努力,反之亦然。因此,试图从听者型转为读者型的人会遭受林登约翰逊的命运,而试图从读者型转为听者型的人会遭受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命运。他们都不可能发挥才干或取得成就。

我如何学习

要了解一个人的工作方式,需要弄清的第二点是,他是如何学习的。许多一流的笔杆子都不是好学生温斯顿邱吉尔就是一例。在他们的记忆中,上学往往是十足的折磨。然而,他们的同学有这种记忆的却很少。他们可能在学校里得不到什么乐趣,对他们来说上学的最大痛苦是无聊。有关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笔头好的人一般不靠听和读来学习,而靠写来学习,这已成了一种规律。学校不让他们以这种方式学习,所以他们的成绩总是很糟糕。

所有的学校都遵循这样的办学思路:只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方式,而且人人都得遵从。但是,对学习方式跟别人不大一样的学生来说,被迫按学校教的方式来学习就是地狱。实际上,学习大概有六七种不同的方式。

像邱吉尔这样的人靠写来学习。还有些人以详尽的笔记来学习。例如,贝多芬留下了许多随笔小抄,然而他说,实际上他作曲时从来不看这些随笔小抄。当被问及他为什么还要用笔记下来时,据说他回答道:如果我不马上写下来的话,我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如果我把它们写到小本子上,我就永远不会忘记了,也用不着再看一眼。有些人在实干中学习。另一些人通过听自己讲话学习。

我认识一位公司总经理,他把一个平庸的小家族企业发展成行业领军企业。他是一个通过讲话学习的人。他习惯于每周一次把全体高层管理人员召集到他的办公室,随后对他们讲上两三个小时。他总是提出政策性问题,在每一个问题上提出三种不同观点。但他很少请这帮同事发表意见或提出问题,他只需要听众听他讲话。这就是他的学习方式。虽然他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通过讲话学习绝不是一种少见的方法。成功的出庭律师也以同样的方式学习,许多诊断医师也是如此(我自己也是这样)。

在所有最重要的自我认识当中,最容易做到的就是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习的。当我问人们:你怎么学习?大多数人都知道答案。但是,当我问:你根据这个认识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吗?没有几个人回答是。然而,知行合一是取得成就的关键;如果知行不合一,人们就会无所作为。

我属于读者型还是听者型?我如何学习?这是你首先要问自己的问题。但是,光这些问题显然不够。要想做好自我管理,你还需要问这样的问题:我能与别人合作得好吗?还是喜欢单枪匹马?如果你确实有与别人进行合作的能力,你还得问问这个问题:我在怎样的关系下与他人共事?

有些人最适合当部属。二战时期美国的大英雄乔治巴顿将军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巴顿是美军的一名高级将领。然而,当有人提议他担任独立指挥官时,美国陆军参谋长、可能也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伯乐,乔治马歇尔将军说:巴顿是美国陆军造就的最优秀的部下,但是,他会成为最差劲的司令官。

一些人作为团队成员工作最出色。另一些人单独工作最出色。一些人当教练和导师特别有天赋,另一些人却没能力做导师。

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我如何才能取得成果是作为决策者还是作为顾问?许多人做顾问时的表现会很出色,但是不能够承担决策的负担和压力。与此相反,也有许多人需要顾问来迫使他们思考,随后他们才能做出决定,接着迅速、自信和大胆地执行决定。

顺便说一下,一个组织的二号人物在提升到一号职位时常常失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最高职位需要一个决策者,而一个强势的决策者常常把其信赖的人放在二号位置,当他的顾问。顾问在二号位置上往往是很出色的,但是换到一号位置,他就不行了。他虽然知道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但是不能接受真正做决定的责任。

其他有助于认识自我的重要问题包括:我是在压力下表现出色,还是适应一种按部就班、可预测的工作环境?我是在一个大公司还是在一个小公司中工作表现最佳?在各种环境下都工作出色的人寥寥无几。我不止一次地看到有些人在大公司中十分成功,换到小公司中则很不顺利。反过来也是如此。

下面这个结论值得我们反复强调:不要试图改变自我,因为这样你不大可能成功。但是,你应该努力改进你的工作方式。另外,不要从事你干不了或干不好的工作。

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要能够自我管理,你最后不得不问的问题是:我的价值观是什么?这不是一个有关伦理道德的问题。道德准则对每一个人都一样。要对一个人的道德进行测试,方法很简单。我把它称为镜子测试。

20世纪初,德国驻英国大使是当时在伦敦所有大国中最受尊重的一位外交官。显然,他命中注定会承担重任,即使不当本国的总理,至少也要当外交部长。然而,在1906年,他突然辞职,不愿主持外交使团为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举行的晚宴。这位国王是一个臭名昭著的色鬼,并且明确表示他想出席什么样的晚宴。据有关报道,这位德国大使曾说:我不想早晨刮脸时在镜子里看到一个皮条客。

这就是镜子测试。我们所尊从的伦理道德要求你问自己:我每天早晨在镜子里想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一个组织或一种情形下合乎道德的行为,在另一个组织或另一种情形下也是合乎道德的。但是,道德只是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尤其对于一个组织的价值体系来说。

如果一个组织的价值体系不为自己所接受或者与自己的价值观不相容,人们就会备感沮丧,工作效力低下。

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十分成功的人力资源主管的经历。这位主管所在的公司被一家大企业收购。收购之后,她得到了提升,从事的是她以前做得最出色的工作,包括为重要职位挑选人才。这位主管深信,在选人时,公司只有在排除内部的所有可能人选后才能从外部招聘人才。但是她的新公司认为应该首先从外部招聘,以吸收新鲜血液。对于这两种方式,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根据我的经验,适当的方式是两者兼顾。然而,这两种方式在根本上是互不相容的表面上是政策不同,实质是价值观的不同。这说明在该公司人们对以下三个问题有着不同看法:组织与员工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组织应该为员工以及员工的发展承担何种责任;一个人对企业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经过几年挫折,这位主管最终辞职尽管她的经济损失很大。她的价值观和这个组织的价值观就是无法融合。

同样,一家制药公司无论是通过不断的小幅改进,还是通过几次费用高昂、风险巨大的突破来取得出色业绩,都主要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这两种战略的结果可能都差不多。实质上,这是两种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一种价值体系认为公司的贡献是帮助医生把他们已经在做的工作锦上添花,另一种价值体系的取向是进行更多的科学发现。

至于一个企业的经营是着眼于短期结果,还是注重长远发展,这同样是价值观问题。财务分析师认为,企业可两者同时兼顾。成功的企业家知道得更清楚。诚然,每一家公司都必须取得短期成果。但是在短期成果与长期增长之间的冲突中,每一家公司都将决定自己所选择的重点。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关于企业职能与管理层责任的价值观冲突。

价值观冲突并不限于商业组织。美国发展最快的一个牧师教会,衡量工作成败的尺度是新教徒的人数。它的领导层认为,重要的是有多少新教徒入会。随后,上帝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或者至少会满足足够比例的新教徒的需求。另一个福音派牧师教会认为,重要的是人们的精神成长。这个教会慢慢地让那些形式上入会但精神上并没有融入教会生活的新教徒选择了离开。

这同样不是一个数量问题。乍一看,第二个教会好像发展较慢。但是,它留住新教徒的比例要远高于第一个。换言之,它的发展比较稳固。这也不是一个神学问题,至少首先并不是神学问题,而是有关价值观的问题。在一次公开辩论中,一位牧师这样说:除非你先加入教会,否则你永远找不到天国之门。

而另一位牧师反驳说:不,除非你先有心寻找天国之门,否则你就不属于教会。

组织和人一样,也有价值观。为了在组织中取得成效,个人的价值观必须与这个组织的价值观相容。两者的价值观不一定要相同,但是必须相近到足以共存。不然,这个人在组织中不仅会感到沮丧,而且做不出成绩。

一个人的工作方式和他的长处很少发生冲突,相反,两者能产生互补。但是,一个人的价值观有时会与他的长处发生冲突。一个人做得好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好、相当成功的事情可能与其价值体系不吻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所做的工作似乎并不值得贡献毕生的精力(甚至没必要贡献太多的精力)。

如果可以,请允许我插入一段个人的故事。多年前,我也曾不得不在自己的价值观和做得很成功的工作之间做出选择。20世纪30年代中期,我还是一个年轻人,在伦敦做投资银行业务,工作非常出色。这项工作显然能发挥我的长处。然而,我并不认为自己担任资产管理人是在做贡献。我认识到,我所重视的是对人的研究。我认为,一生忙于赚钱、死了成为墓地中的最大富翁没有任何意义。当时我没有钱,也没有任何就业前景。尽管当时大萧条仍在持续,我还是辞去了工作。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换言之,价值观是并且应该是最终的试金石。

我属于何处

少数人很早就知道他们属于何处。比如,数学家、音乐家和厨师,通常在四五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会成为数学家、音乐家和厨师了。物理学家通常在十几岁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决定了自己的工作生涯。但是,大多数人,尤其是很有天赋的人,至少要过了二十五六岁才知道他们将身属何处。然而,到这个时候,他们应该知道上面所谈的三个问题的答案:我的长处是什么?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我的价值观是什么?随后,他们就能够并且应该决定自己该向何处投入精力。

或者,他们应该能够决定自己不属于何处。已经知道自己在大公司里干不好的人,应该学会拒绝在一个大公司中任职。已经知道自己不适合担任决策者的人,应该学会拒绝做决策工作。巴顿将军(他自己大概永远不知道这一点)本来应该学会拒绝担任独立总指挥的。

同样重要的是,知道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也使得一个人能够坦然接受一个机会、一个邀请或一项任务。是的,我将做这件事。但是,我将按照我自己的特点,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做这件事,进行这样的组织安排,这样来处理当中所牵涉的关系。这是我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应该会取得的成果,因为这就是我。

成功的事业不是预先规划的,而是在人们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后,面对机遇时水到渠成的。知道自己属于何处,可使一个勤奋、有能力但原本表现平平的普通人,变成出类拔萃的工作者。

我该做出什么贡献

综观人类的发展史,绝大多数人永远都不需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该做出什么贡献?因为他们该做出什么贡献是由别人告知的,他们的任务或是由工作本身决定的(例如农民或工匠的任务),或是由主人决定的(例如佣人的任务)。以前的人大多都处于从属地位,别人吩咐他们做什么,就做什么,这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到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那时涌现出的知识工作者(即所谓的组织人, organization man)还指望公司的人事部为他们做职业规划。

随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就再没有人想让别人来安排自己的职业生涯了。年轻的男男女女开始提出这个问题:我想做什么?而他们所听到的答案就是你们自行其是吧。但是,这种回答同组织人听命公司的做法一样错误。那些相信自行其是就能做出贡献、实现抱负、取得成功的人,一般连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做不到。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走回头路,让别人来吩咐、安排自己要干什么。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他们还不得不提出一个以前从来没有提出过的问题:我的贡献应该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必须考虑三个不同的因素:当前形势的要求是什么?鉴于我的长处、我的工作方式以及我的价值观,我怎样才能对需要完成的任务做出最大贡献?最后,必须取得什么结果才能产生重要影响?

请看一位新任命的医院院长的经历。这是一所享有盛名的大医院,30年来一直就靠名气顺利经营着。新院长上任后决定了自己应做的贡献:两年内在医院的某个重要领域建立起卓越服务的标准。他决定以急诊室为重点,因为该院的急诊室地方比较大,受人注意,而又秩序混乱。他决定,到急诊室就诊的每一个患者必须在60秒钟之内由一名合格的护士接待。一年之内,该医院的急诊室变成了美国所有医院的样板,又过了两年,整个医院的面貌焕然一新。

正如这个事例所表明的,把眼光放得太远是不大可能的甚至不是特别有效。一般来说,一项计划的时间跨度如果超过了 18个月,就很难做到明确和具体。因此,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应该提出的问题是:我在哪些方面能取得将在今后一年半内见效的结果?如何取得这样的结果?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对几个方面进行权衡。首先,这些结果应该是比较难实现的用当前的一个时髦词说,就是要有张力(stretching)。但是,这些结果也应该是能力所及的。设定一个不能实现的目标或者只能在可能性微乎其微的情况下实现的目标,根本不能叫雄心勃勃,简直就是愚蠢。其次,这些结果应该富有意义,要能够产生一定影响。最后,结果应该明显可见,如果可能的话,还应当能够衡量。确定了要实现的结果之后,接着就可以制订行动方针:做什么,从何处着手,如何开始,目标是什么,在多长时间内完成。

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负责

除了少数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和运动员,很少有人是靠自己单枪匹马而取得成果的。不管是组织成员还是个体职业者,大多数人都要与别人进行合作,并且是有效的合作。要实现自我管理,你需要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负起责任。这包括两部分内容。

首先是要接受别人是和你一样的个体这个事实。他们会执意展现自己作为人的个性。这就是说,他们也有自己的长处,自己的做事方式和自己的价值观。因此,要想卓有成效,你就必须知道共事者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这个道理听起来让人很容易明白,但是没有几个人真正会去注意。一个习惯于写报告的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在第一份工作时就培养起写报告的习惯,因为他的老板是一个读者型的人,而即使下一个老板是个听者型,此人也会继续写着那肯定没有任何结果的报告。这位老板因此肯定会认为这个员工愚蠢、无能、懒惰,肯定干不好工作。但是,如果这个员工事先研究过新老板的情况,并分析过这位老板的工作方式,这种情况本来可以避免。

老板既不是组织结构图上的一个头衔,也不是一个职能。他们是有个性的人,他们有权以自己最得心应手的方式来工作。与他们共事的人有责任观察他们,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并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去适应老板最有效的工作方式。事实上,这就是管理上司的秘诀。

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与你共事的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做事方法,也有权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工作,而不是按你的方法来工作。重要的是,他们能否有所作为以及他们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至于工作方式,人各有别。提高效力的第一个秘诀是了解跟你合作和你要依赖的人,以利用他们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工作关系应当既以工作为基础,也以人为基础。

人际关系责任的第二部分内容是沟通责任。在我或是其他人开始给一个组织做咨询时,我们听到的第一件事都与个性冲突有关。其中大部分冲突都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别人在做什么,他们又是采取怎样的工作方式,专注于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以及期望得到怎样的结果。而这些人不了解情况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去问,结果也就不得而知。

这种不去问明情况的做法,与其说是反映了人类的愚蠢,倒不如说是历史使然。在以前,人们没必要把这些情况告诉任何人。比如在中世纪的城市,一个区的每一个人从事的行业都一样。在乡村,土地刚一解冻,山谷里的每一个人就开始播种同一种农作物。即使有少数人做的事情和大家不一样,他们也是单独工作,因此不需要告诉任何人他们在做什么。

而现在,大多数人都与承担着不同任务和责任的人一道工作。市场营销副总裁可能是销售出身,知道有关销售的一切,但是,对于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比如定价、广告、包装等等,就一无所知了。所以,那些正在做这些工作的人必须确保营销副总裁懂得他们设法做的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他们将如何去做以及期望取得什么结果。

如果营销副总裁不懂得这些高层次的、知识型的专业人士在做什么,错主要在后者身上,而不在自己。反过来说,营销副总裁的责任则是确保他的所有同事都知道自己是怎样看待营销这项工作的:他的目标是什么、他如何工作,以及他对他本人和他的每一个同事有什么期望。

即使一些人懂得负起人际关系责任的重要性,他们和同事的交流也往往不够。他们总是有所顾虑,怕别人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冒昧、愚蠢、爱打听的人。他们错了。因为我们看到,每当有人找到他的同事说这是我所擅长的工作。这是我的做事方式。这是我的价值观。这是我计划做出的贡献和应当取得的成果,这个人总会得到如此回答:这太有帮助了,可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

如果一个人继续问道:那么,关于你的长处、你的工作方式、你的价值观以及你计划做出的贡献,我需要知道什么?他也会得到类似的答复据我的经验,无一例外。事实上,知识工作者应该向与他们共事的每一个人,不管是下属、上司、同事还是团队成员,都提出这样的问题。而且,每次提出此类问题,都会得到这样的回答:谢谢你来问我。但是,你为什么不早点问我?

组织已不再建立在强权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彼此喜欢对方,而是意味着彼此了解。因此,人们绝对有必要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负责,这是一种义务。不管一个人是公司的一名成员,还是公司的顾问、供应商或经销商,他都需要对他的所有共事者负起这种责任。所谓共事者,是指在工作上他所依赖的同事以及依赖他的同事。

管理后半生

当多数人的工作是体力劳动时,你不必为自己的后半生担心。你只要继续从事你一直在做的工作就行了。如果你够幸运,能在工厂或铁路辛勤工作40年后撑下来,你就可以快乐地度过余生,什么也用不着干。然而,现在的多数工作都是知识工作,而知识工作者在干了40年后,仍能发挥余热,他们只是有些厌倦。

我们听到了许多有关经理人中年危机的谈论,厌倦这个词在其中频频出现。45岁时,多数经理人的职业生涯达到了顶峰,他们也知道这一点。在做了 20年完全相同的工作之后,他们已经得心应手。但是他们学不到新东西,也没有什么新贡献,从工作中得不到挑战,因而也谈不上满足感。然而,在他们面前,还有20到25年的职业道路要走。这就是为什么经理人在进行自我管理后,越来越多地开始发展第二职业的原因。

发展第二职业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完全投身于新工作。这常常只需要从一种组织转到另一种组织。例如,一家大公司某事业部的会计师成为一家中型医院的财务总监。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转入完全不同的职业。例如,公司经理在45岁时进入政府内阁;或者中层管理人员在公司工作20年后离职,到法学院进修,成为一个小镇的律师。

还有许多人在第一份职业中取得的成功有限,于是改行从事第二职业。这样的人有很多技能,他们也知道该如何工作。而且,他们需要一个社群因为孩子已长大单飞,剩下一座空屋。他们也需要收入。但最重要的是,他们需要挑战。

为后半生做准备的第二种方式是,发展一个平行的职业。许多人的第一职业十分成功,他们还会继续从事原有工作,或全职或兼职,甚至只是当顾问。但是,除此之外,他们会开创一项平行的工作,通常是在非营利机构,每周占用10个小时。例如,他们可能接手教会的管理,或者担任当地女童子军顾问委员会主席。他们也可能管理受虐妇女庇护所,担任当地公共图书馆的儿童图书管理员,或在学校董事会任职等。

最后一种方法是社会创业。社会创业者通常是在第一职业中非常成功的人士。他们都热爱自己的工作,但是这种工作对他们已经不再有挑战性。在许多情况下,他们虽然继续做着原来的工作,但在这份工作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们同时开创了另一项事业,通常是非营利性活动。例如,我的朋友鲍勃布福德创办了一个非常成功的电视公司,现在他仍然经营着。但与此同时,他还创建了一个与新教教会合作的非营利组织,也做得非常成功。现在他又创建了一个组织,专门指导社会创业者在经营原有业务的同时,如何管理自己另外创办的非营利机构。

管理好自己后半生的人可能总是少数。多数人可能一干到底,数着年头一年一年过去,直至退休。但是,正是这些少数人,这些把漫长的工作寿命看做是自己和社会之机会的男男女女,才会成为领袖和模范。

管理好后半生有一个先决条件:你必须早在你进入后半生之前就开始行动。当30年前人们首次认识到工作寿命正在迅速延长时,许多观察家(包括我自己)认为,退休人员会越来越多地成为非营利机构的志愿者。可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一个人如果不在40岁之前就开始做志愿者,那他60岁之后也不会去做志愿者。

同样,我认识的所有社会创业者,都是早在他们原有的事业达到顶峰之前就开始从事他们的第二事业。请看一名成功律师的例子。这位律师是一家大公司的法律顾问,他同时在自己所在的州开办了模特培训学校。早在他 35岁左右的时候,他就开始志愿为学校提供法律咨询。40岁时被推选为一家学校的董事会成员。50岁时,他积累起了一笔财富,办起了自己的企业建立并经营模特培训学校。然而此时,他依旧在那家他年轻时参与创建的公司里担任首席法律顾问,而且几乎是全职工作。

发展第二兴趣(而且是趁早发展)还有一个原因:任何人都不能指望在生活或工作中很长时间都不遭遇严重挫折。有一位很能干的工程师在45岁时错过了晋升的机会。另一位也很能干的普通学院的教授在42岁时认识到,即使她完全具备担任教授的资格,她永远也不会在一所有名的大学里获得教授职位。还有一位则是在家庭生活里出现了悲剧:婚姻破裂或者痛失子女。在这样的时刻,第二兴趣不仅仅是业余爱好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例如,这位工程师现在知道他在工作上并不十分成功。但是,在公司以外的活动中,例如负责教会资金的管理,他是成功的。一个人可能家庭破碎,但是他能在第二兴趣的活动中发现还有社区这个大家庭。

在一个崇尚成功的社会里,拥有各种选择变得越来越重要。从历史上来看,却没有成功一说。绝大多数人只期望坚守适当的位置。唯一的流动性是向下的流动性。然而,在知识社会里,我们期望每一个人都能取得成功。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对许多人来说,能避免失败就行。可是有成功的地方,就会有失败。因此,有一个能够让人们做出贡献、发挥影响力或成为大人物的领域,这不仅对个人十分重要,对个人的家庭也同样重要。这意味着人们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有机会成为领袖、受到尊重、取得成功的第二领域可能是第二份职业,也可能是平行的职业或社会创业。

自我管理中面临的挑战看上去比较明显,甚至非常基本,其答案可能不言自明,甚至近乎幼稚。但是,自我管理需要个人,尤其是知识工作者,做出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实际上,自我管理需要每一个知识工作者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要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更进一步来看,这样的转变从一切听从别人吩咐的体力劳动者到不得不自我管理的知识工作者也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历史上每一个社会,甚至是个人主义倾向最强的社会,都认为两件事情理所当然(即使只是下意识的):第一,组织比员工更长寿;第二,大多数人从不挪地方。

如今,情况恰恰相反。知识工作者的寿命超过了组织寿命,而且他们来去自如。于是,人们对自我管理的需要在人类事务中掀起了一场革命。

职业规划师指点你如何辞职


辞职心态一:逃避困难压力

案例1:大学生四年花80多万:花12万找工作干一周辞职。毕业于珠海某独立学院的李雷(化名),他的大学账单是84万余元。3月27日,本报独家刊发了这份账单,一时成为各方舆论焦点。李雷在家人帮助下,找到工作,可仅上一周班,就辞职不干了。家里帮助他找工作花的12万元人情费,也打了水漂。昨日李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那没办法,这份工作不适合我。

攻略:其实当你真正的理清思路去将这个事情完成后,你会发现事情其实很简单。

不少职场新人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解决,而是想通过辞职,逃到没有压力的地方,这是一种退缩的防御机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是他们有着完美主义倾向,总想要找一份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工作。一旦发现在工作中有不足之处,就会长吁短叹,进而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在职场过程中,困难和压力一定是有的,一旦遇到自己迷茫和困惑时一定要及时的向前辈征求意见,向领导寻求积极的应对措施,而不要在自己内心还不足够强大的时候,就选择独自面对,积极去尝试,你会发现事后很有成就感。

最后,还应改变完美主义的性格倾向,允许自己在适应过程中犯一些错误。其实,就算领导也是从基层过来的,曾经也犯过错误。所以,多和同事领导接触,了解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是如何应对的,从而提高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

辞职心态二:没有发展空间

案例2:以前那家公司虽然工作压力很大,时不时地加班,工资也没有现在的这家公司高,但是在业界有很高的美誉度,公司文化、体制也很健全、完善。最主要的是,在公司里,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通过怎样的途径以及多大的努力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现在所在的新公司属于一个集团的下属子公司,公司的主营业务并非集团的主要产业。集团总部只是为了分散经营风险和拓展经营范围才投资设立了这么一个子公司。

所以相比之下,公司在业界并没有什么知名度。由于集团对公司没有很高的盈利要求,公司也没有生存风险,公司对员工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在这里工作,我觉得很忧虑,自己的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很难得到上司的鼓励和肯定。我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

攻略:一个人常常为了谋求更高的薪水,盲目的去选择跳槽,他忘记了去选择这个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这个常常是牺牲自己长久利益的基础下做出的决定,又何况这样的薪水如此短暂。

人更重要的是看在一个公司能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是不是可以将自己喜欢的事情去进行10年、20年,如果只是为了钱去跳槽,那么钱总是会花光了,可是自己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自己所不擅长的事务上,从而得不到资历的积累,长久以往,自己也会对职业生涯丧失目标。

如果职场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就要积极的用一种局外人的心态去问问自己,自己究竟适合的是什么工作,年轻的时候一定不要寻求安逸,安逸的人生会注定你未来的30年将会平平庸庸。

调整心态5大法则:

1、当你的心中有辞职这个意念的时候,就会像一个恶魔一样,你会把你的工作中的每一件不顺心的事都联想到辞职上,并成为你辞职的导火索;

2、心态一定要好,让自己的脑子静下来,想想真正辞职的原因。是否是领导对你不信任?为什么不信任你,你做了多少被他不信任的事?你觉得你的辞职可以报复每个人或者某些人是错误的,只是自己的意淫!

3、考虑好自己的前途和发展,多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是否还能在现在这个行业坚持!或者在相关行业干下去!

4、好聚好散是必须的!学会装假,学会做事谦虚和踏实。

如何把爱好变成你的职业?


今时今日的选择是如此之多,人们很容易便会被从事各种职业的可能性淹没。荒谬的是,人们拥有的选择越多,越努力去寻找其中正确的,他们对自己最终的决定就会越不满。

今时今日的选择是如此之多,人们很容易便会被从事各种职业的可能性淹没。荒谬的是,人们拥有的选择越多,越努力去寻找其中正确的,他们对自己最终的决定就会越不满。

人们经常会采用并不适合自己的思路来决定他们的职业选择。这种思路诸如:我此刻应先努力做好正确的职业选择。也许不会一蹴而就,但如果我选对了,至少未来十年左右我可以好好享受我的职业。如果选错了,那可就要在痛苦中挣扎很久了。

这种思路的问题在于,它在做决定和采取行动之间设置了太多障碍。好像它俩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是两个独立的阶段似的。事实上,这两个阶段并非是各自独立的。职业决定是不断进行的,你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改变方向。

走出去

昨天我和Erin以及孩子们一起去看电影《蜜蜂》。在电影中,由JerrySeinfeld配音的主角要为自己找份持续终生的工作。他被做决定的压力压倒了,于是一直拖着。最后他跟一个花粉工一起,第一次飞出蜂房,探索了一番外面的世界。这让他找到了新灵感,并做了蜜蜂从未做过的事。在影片结尾,他最终的职业选择好像是当个动物律师,但他也可以继续自由地跟花粉工们一起飞进飞出。

我觉得《蜜蜂》中一些不怎么样的幽默可以再改进一下,但我喜欢个中传传递的信息:如果你不喜欢摆在眼前的职业选择,那就别做决定。走出去探索一下,让直觉引导你。

然而,许多人并未认识到的是,这种探索是永不停息的。对于任何圆满的职业生涯而言,探索是其中主要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你做决定之前才要做的一件事。没有什么职业选择是决定性的。

如果你觉得自己被困于职业选择当中,也许是因为这些选择都不适合你。走出舒适的蜂房吧,去做些你一直想尝试的事,即便它们似乎跟你的职业毫不搭界。这种探索会起很大的作用。

探索VS.决定

一种确定的职业,只是一种你决定更加深入地探索的爱好。你无须做出完美的选择,因为快感来自于探索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你不再感兴趣,那就丢掉它,再去试试别的。如果你喜欢,那就接着干下去。

当我10岁开始学习BASIC语言时,并没有想过这是在做一生的职业选择。我不在乎工作的头衔、薪酬或福利。我只是因为喜欢才干。12岁时我每天花好几个小时看诸如《Dr.C.WackosGuidetoDesigningandProgrammingYourOwnAtariComputerArcadeGames》(一本游戏编程方面的书译者注)这样的书。(毫无疑问,这是我看过的最有趣且最独特的编程书。)

许久之后,从事在游戏开发方面的职业便自然而然地成了我爱好的扩展。当我在做其它的职业决定时,我自问:接下来该做些什么有趣的事呢?而不是我该以什么来作为我的终生职业?即便当我在游戏开发行业工作时,我也从未想过那是否一份终生的职业。

爱好第一

如果你致力于找出自己所喜欢的是什么,就算只是找个爱好,你也可能会发现下述过程:

1.爱好如果你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你就可能一直坚持下去。一个有趣的爱好就变成了习惯。
2.技能如果你做的时间够长,便会十分擅长。一个长期的习惯就变成了技能。
3.服务如果你与他人分享你的技能,你就会为他们提供价值。一个技能就变成了服务。
4.收入如果你为足够的人提供足够的价值,你便可以从中获得收入。一种服务就变成了职业。

无论你是自己当老板,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员工,这个过程都会存在。这些步骤也可能会重叠。

以下是这个过程在我的生活中起作用的一些具体例子:

例1:游戏编程

1.爱好我在20岁之前,因为爱好而花了许多年来研究游戏编程。我坚持了那么长时间,不过是因为很好玩。
2.技能如此投入时间、阅读大量书籍,并写了许多小程序之后,我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个熟练的程序员。这用了许多年,但再次强调,我是因为喜欢才这么做的。
3.服务在高中时,我把自己写的程序拿来帮助同学们完成数学作业。有个程序甚至发表在了校报上。我花了几百个小时来编写、优化和分享这些程序。我从没有收过费,只是用我的技能提供价值来帮助他人。局限在于,我只把作品分享给了同校的同学。
4.收入大学时代我开始在本地的一个工作室编写我的第一个商业游戏,并最终从我的爱好中获得了收入。后来我开办了自己的游戏公司,并经营了十年有余。

例2:写博客

在这个例子中,爱好、技能培养、服务和收入这四步更加乱套,但它们依旧统统存在。

1.技能在校时,我根本不爱写作,甚至只要一有可能就逃避。然而,高中时有个非常严格的英语老师,一直逼着我提高写作能力。他并没有让我喜欢上写作,但我确实从他那儿学了不少东西。颇费一番努力后,我的成绩从第一篇高中作文的C+,到最后在他的课程上得了许多的A。比起他的要求比如写一篇通篇没有字母E的文章撰写大学论文简直是小儿科。
2.爱好至少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才开始喜欢上写作。当我1995年开始编写我的第一个网页时,我可以在编写HTML代码的同时写一页的文字内容。我对编程的热爱开始影响我的写作。
3.服务1999年,我开始在共享软件作者协会中活跃起来,并开始为他们的时事通讯撰文。我没有报酬,也并非为了宣传自己。但我为此收到了不错的反馈。我把这些文章加入了自己的网站,这样一来,非共享软件作者协会的成员也可以看到。后来我越写越多,发布得也越来越多。在进入两千年之后的前期,那些文章越来越受欢迎,并在编程业界内广为传播。那时这些文章仍是完全免费,并且没有广告的。最终,在2004年,我建立了StevePavlina.com这个网站,作为一个给更广大的读者提供更多文章的平台。在头五个月里,这个网站并没有产生任何收入,但我一直坚持免费写作。在这段时间,我真正爱上了写作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也非常喜欢听到人们应用我的想法后带来的反馈。
4.收入2005年5月,我在StevePavlina.com上放了第一个Adsense的广告。当时我其实在想,这不过是个蹩脚的做法,但在一些读者的建议之后,我同意权当做个试验。第一个月它带来了53美元的收入,这足以让我感到它长期的利润潜力。到了那年年底,收入增长了20倍,并且当我优化了网站,又增加了新的收入渠道后还在增长。

请注意,在这个案例中,我用上了早期开发的技能,但对于写作的热爱依然是收入的源头。当我开始培养自己的写作技能时,博客这种职业甚至还不存在呢。

从爱好到职业

不管是哪种顺序,当你体验到这些过程时,我想,爱好都是最好的开头,因为清楚自己的爱好更可以协助发展另外三个步骤。我几乎没有看到过什么人是因为追寻能赚大钱的手段而达成快乐而圆满的职业生涯的,除非他们之前就已经对之有着无条件的喜爱。

你现在已经有了什么无条件的爱好?你愿意为做什么事而付钱?对于每种耗费金钱的爱好,有人已经用他们因此学来的技能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而赚了大钱。

比如,许多人喜欢玩电脑游戏。有些人便找到了把这爱好变为公共服务的生财之道:开办游戏评论网站、游戏下载网站、游戏论坛,以及类似的生意。现在,出版商给他们免费寄送一切他们想要的游戏。当他们不想亲自写评论时,还可以雇佣其它的玩家为他们写作。

当然,要把爱好变成职业,需要花上一些功夫。但假如你已经在无条件地做这件事,那为什么不把你的技能分享给他人,提供有用的服务,并以此获得收入呢?

以上《如何规划你的职业》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如何制定你的职业规划”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