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公司是怎么决定升迁的?。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到底公司是怎么决定升迁的?》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这大概是所有人力资源相关的问题当中,我觉得最难回答的其中一个:到底公司是怎么决定升迁的?因为每一家公司都不一样、每一个主管也不一样。

只要在企业里工作一段时间的人,大概都曾经在茶余饭后听过身边的同事朋友讨论过类似的讨论主题,或是自己就参与过这样的讨论:
为什么那个某某人表现这么差还会被升官,老板是瞎了眼睛了吗?
为什么我工作这么努力,老板都没有看到?
我一直在这边等待升迁的机会,但公司从来没有告诉过我怎么样才会轮到我升等
这大概是所有人力资源相关的问题当中,我觉得最难回答的其中一个:到底公司是怎么决定升迁的?因为每一家公司都不一样、每一个主管也不一样。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职等是和职责有关的。如果你现在是资深专员而你想要升迁到主任的位子上,你的职责应该要有所不同。

■有能力承担更大的责任

也就是你必须要对公司有更大的价值,而且这个价值是你老板觉得有意义的,他才愿意拿他的credit出来向公司争取(用争取不见得是贴切的动词,但关键就是,除非你待在一家小公司里,你的直属主管就是公司的董事长,要不然你的主管要升迁你,就必须面对他的主管对这个人事决策的检验),让公司花更多钱在你身上。
从以前到现在,我观察到最多对升迁这件事情的错误认知是,很多员工误以为每天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就会升迁到更高的职位上。完全错误!公司付你资深专员的薪水,你也把资深专员的工作给做好,说得机车一点,你和公司叫做两不相欠,怎么会因此得到升迁?
你要得到升迁,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你要证明自己有能力承担更大的责任。不过这样说你大概会不服气,自己还没有得到升等,是要怎么证明自己的能力?
我待过一家外商公司,公司的人力编制非常精简,绝大多数的员工所面对的工作状况只有比正常下班时间晚一点点下班、工作到很晚才能下班以及不只工作到很晚,假日还要来加班这几种选项。
但就算是这样,当我们远在海外的总公司来了一位好大喜功的总经理的时候,除了每天的例行工作之外,还有各式各样来自总公司的专案任务需要执行,再加上每个月例行的报告需要缴交,几乎所有的人对此都叫苦连天。
但日子还是要过,上级的工作还是要完成。我们这些当主管的人当然跑不掉,至于基层员工,有一些同仁会很主动积极地答应参与这些专案,不过我也遇到过一些觉得我又不会因此多领到什么钱?既然这样,那我就作好现在的工作就好了啊的同仁。一两年下来,不管总公司推动的是什么样的专案,老板信得过而且会指派来参加专案的员工,永远都是差不多的那几个人。
参与总公司的专案任务往往是一门苦差事,除了确保每天例行的工作都能完成之外,还要付出额外的时间和心力来进行这些专案计划,也所以,伴随着这些专案任务的往往是一大堆的加班,但不见得会有加薪。
公司的高阶主管都是外国人,他们之中大多数人中文说得不好或根本不会说中文,而且他们都是任期制,来台湾工作个几年就准备被调到另外一个国家去。这种种的因素加起来,这些高阶主管有时候真的不是那么在乎台湾的生意究竟好不好。
相反地,他们还比较在乎他们在这里工作的这几年间,台湾这家子公司在总公司主管心目中的印象如何。所以在我们公司里,参与过总公司的专案任务几乎是升任主管职的必要条件。这不是一个白纸黑字的标准,但每一次的人事评议会,在讨论到升迁案时,高阶主管几乎都会询问同样的问题:他参与过任何总公司的专案任务吗?
我不是想要替谁的恶行合理化,但现实社会就是这样运作的。连你买东西都希望挑到价廉物美的商品,主管当然也希望花最少的钱请到最有产值的员工。你想要在公司里升迁到更高的职等并且领到更多的钱,你恐怕必须先让你的主管感觉到,至少在工作态度上,你有意愿承担更大或更重要的责任。

■工作绩效不差

然后是你的工作绩效。我好几次问我们公司的单位主管:请问你们在考虑要不要升迁一位员工的时候,会不会考虑到他过去的工作绩效?十个主管有十个人会举手表示自己会考虑员工过去的工作绩效。但是这实在是个很有趣的事情。
假如我们从外面招募一位经理,我们会关心他在过去的公司的绩效表现好坏吗?不是不会,而是我们不能。我们很难得知某一个应征者在之前的公司到底绩效是好还是不好,就算知道了,参考价值也相当有限。所以我们只能够在甄选的过程中确定这位应征者在专业或管理能力上是否符合我们的需求,就必须作出录取与否的决定。
担任主管和担任基层员工在很多地方是不一样的,工作内容不一样,需要的能力也不一样。这是为什么有一句话说:把业绩最好的业务人员升迁到主管的职位上,结果公司失去了一位最佳业务人员还同时得到了一位烂主管。如果我们从公司外招募一位经理的时候,只关心这个应征者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那为什么在公司内选择升迁的时候不这样作,还会考虑员工过去的绩效?
因为升迁还隐含了一个有为者亦若是的宣示效果。企业给予员工升迁,其实有一个很主要的用意,是要鼓励其他没有得到升迁的员工再接再厉。
用很简单的说法就是:如果在公司里,得到升迁的员工是绩效最好的员工,那么就会让其他同仁一起效法,努力提升自己的绩效;反过来说,如果最后得到升迁的同仁并不是绩效最好的员工,那么就是在暗示大家工作绩效不重要,而产生无可挽回的后果。
但是绩效是不是那么绝对?似乎又不尽然。有时候某一些主管做出了升迁某人的决定,部门内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个众望所归的决定,日后部门绩效和团队士气就会比较容易维持;但我也看过某些时候,主管决定升迁某某人,结果招致半数以上的同仁私下议论纷纷,那问题就大了。
这世界上不应该存在着绩效表现很好的烂人vs工作绩效很糟的好人这种选择,硬要把这两种选择放在天秤上是陷主管于不义。只是实务上总是会有那么一点点不完美,我是说,公司还是常常必须在绩效很棒但作人没有同样好的员工vs.绩效在水准以上但作人非常成功的员工的问题中作出取舍。
而一样的,因为人性,落败的员工势必会放大这个遴选中较不被重视的那一环,告诉大家原来在公司里业绩不重要或是原来不择手段来达成业务目标才是对的,而不管是哪一种,对公司都有同等的伤害。
所以在企业内考虑升迁一个员工,会比从企业外寻找一个员工,有些时候会有更多的考虑。简单地说,正是因为大家都在看。

■建立深孚众望的声誉

在单位里外建立深孚众望的声誉。我待过某一家公司,公司试着导入一个客户管理系统,但客户管理流程太复杂、程式开发商专业能力不足,在穿着衣服改衣服的状况下,历经了几任总经理都没有办法把这个系统推上线,结果这个专案从亚洲各国的指标性专案变成了一个大家看笑话的烂摊子,每一次出国开会就会有人问到:你们的客户管理系统现在进度如何?
有一年,总公司宣布新总经理的人事任命案,在新任总经理报到没多久,公司里有一位主任决定自动请命接下这个专案,他放弃原来的例行工作,全职投入这个专案计划当中。
我记得那时很多人都为他的决定捏一把冷汗,因为大家都会担心,这个专案成功的可能性实在不算太高,而且就算成功,这个任务性的编组也会被裁撤,到时候岂不是连个位子都没有?
但是正因为这个计划已经经历太多任总经理,当中好几位也早就不知道高升到哪里去了,在没有人敢放手让专案失败的情况下,这个专案无论是在人力和资源上都比其他单位充裕一些。
过了二年整个系统终于顺利上线,当年接下这个计划的那位主任则变成了连总公司许多主管都认识的英雄人物,现在的他已经在几年内连升好几阶,稳坐公司高阶主管的位子。
要讨论升迁,你知不知道哪些人对你的职涯发展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你是不是能够成功地让他们知道你是谁?或是你知不知道那些工作在公司的高阶主管眼中是重要的,而你有没有参与在其中?你一定有一些特色和专长,而你现在的工作是不是在发挥这些专长和特色?

■不要抱怨公司

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不要抱怨公司。我看过一些员工,工作表现很不错、所交付的任务也都能如期完成,但比较糟糕的地方是,常常跟其他同仁一起抱怨公司。而这样的员工常常会和升迁失之交臂。
原谅我这样说,老板也是凡人。不管我们这些当主管的人有多么心胸宽大,你私下针对我的缺点给我建议是一回事,和其他同事一起高谈阔论我在哪些地方处置不当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回事。没有主管会希望自己辖下有一个会在公开场合唱衰这个部门的部属,更别提还升迁这个员工以为鼓励,这是个很简单的人性。
我在职涯中遇过不只一次,单位主管提出要晋升辖下某一位员工的申请案,而总经理对这个申请案的疑虑是因为某某某?是不是就是上回在员工大会中质疑公司策略的家伙?就算不要谈你的直属主管是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如果你在公司里的形象就是个能力还不错、但一肚子抱怨的员工,你的直属主管要在升迁上替你背书,是必须要承担相当程度的风险的。
年轻的时候,政坛上流行一句话叫做关爱的眼神,当时的我认为这句话很可笑,有能力的人,哪会需要靠长官关爱的眼神才能往上爬。但是这么多年在职场打滚之后,我才终于发现,原来老板的关爱的眼神其实比我想像中的重要许多。
古时候毛遂的故事说:一个有才能的人在世上,就好像将一把锥子放在口袋里,锥子很快就会穿破口袋而显露出来,让其他人得以发现那么要怎么样才能作到显露出来,让其他人得以发现呢?
我会说,和直属主管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绩效不差、在工作态度上积极主动、在公司内有一些人脉、对公司的政策正面乐观,这些大概会是让你更接近升迁的条件。或是这些年我偶尔会和一些年轻朋友分享我对职场生存之道的简化版本:七分靠实力、二分靠人脉、一分靠表演。

精选阅读

工作——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假 使一个人18岁开始上大学,22岁本科毕业参加工作直至60岁退休,他的职业生涯,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工作经历,至少有38年(在未来几年,国家规定的退休 年龄可能还要延后)。而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这意味着,我们人的一生中,50%以上 的生命时段离不开工作。那么,工作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座落在亚洲的心脏地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阿富汗,派别割据,战乱频生,却供应着全球90%以上的鸦片消费。2010年,国际鸦片价格由每公斤64美元大幅上涨到169美元,引发当地抢种热潮。为了专心且长时间工作,从事种植的成年人靠吸食鸦片提神;更不可思议的是,同样为了工作,他们将鸦片当做巧克力喂给小孩吃,好让孩子安静,致使许多小孩3、4岁因此染上毒瘾。多年的战争也使该国的儿童深受其害,不少儿童10来岁就担负起挣钱养家的生活重担,在街上兜售食品、气球、擦皮鞋、给汽车轮胎打气等。工作,对阿富汗人而言,更多的意味着生存。一箪食,一瓢饮,工作是活下去的手段。

1995 年开始,国家逐步取消了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社会由封闭向开放转型,人生的选项大大增加,外企潮应运而生。有外企工作或实习经历的人,应该很熟悉这个场 景,一群中国人被招进去了,慢慢地就不会说话了。他们通常是这样沟通的:“这个project的schedule有些问题,cost也偏高,看看能不能找 个solution把这个cost 给cover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流利的英文似乎等同于拥有国际思维和战略视野。在笔者访谈的一些在外企工作半年至一年的毕业生,问“什么是公司带 给自己最为深刻的印象”。答:“收入,比其他同学起薪高”、“出差必须入住五星级酒店,有面子”、“年会出入豪华会所”等等。工作,从某种角度看来,似乎 是财富身价的同义词。中国人喜欢说“功成名就”,当财富、地位直指成功的指标,工作是社会价值观的投射。

有一个很老的笑话。小时候,在农村,奶奶总是摸着孙子的头,说:“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当博士,当博士好,当博士有鸡吃。”今天,“吃鸡”的故事仍在上演,只不过换成了其他的期许。20xx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最多的前七位全部为海关职位,竞争比例最激烈的某海关报考率926.7:1。20xx年底武汉某“211”部属重点大学招收14名辅导员,收到998 份硕士博士简历,其中来自北大、复旦、人大、浙大等“985”、“211”国内知名高校硕士毕业生433人,更不乏来自著名境外高校的“海归”。求稳,折 射着中国人的集体生涯意识。古训云“光宗耀祖”,工作的成功是为了显示家族或祖上的余德。在今天,一定意义上,工作,是一个家庭意识的选择。工作,包含着 至少两代人或更多家庭成员参与决策时的路径依赖。

工 作到底是个什么玩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除了以上三种典型观念,当然也会包括更多的解读版本。短短一生,我们每个人以什么方式,在什么地点,在什么时间 结束,谁都说不清楚。而占据了我们大量生命时长的工作,影响乃至塑造我们的生命情绪,或喜悦,或遗憾,或激情,亦或痛苦,凝结了太多为人之旅的喜怒哀乐。 若以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作为平均样本,从小学入学开始直至大学毕业,我们所接收的长达16年的正规学校教育,一步一个台阶,何尝不是在为未来从事的工作打基 础。然而达成工作的技术要求相对容易,但想清楚何为工作,却未必每个人都具备相应的能力。不少西方国家,从小学生开始,就由老师带队观察各行各行的人是如 何工作的,从感性上走进职业探索,相比之下,我们的职业意识教育是滞后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若能早一点正确地认识工作,就能尽早获得自己掌控人生节奏的金 钥匙,尽早品尝到工作和幸福这对如影随形的“伴侣”真正心神合一随之带来的愉悦开朗的人生滋味。

讲授哈佛大学最受欢迎课程——积极心理学的泰勒•本-沙哈尔博士(Tal Ben-Shahar)提出了人类的四种生活模式:虚无主义型、忙碌奔波型、享受主义型和幸福型,可以用来分析文中所提到的三种关于工作的观点。

按照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第一层次的“生理需求”应最先得到满足。“民以食为天”,工作的第一要务是为了谋生。比起传统的“人事部”称谓,大多数公 司已更名为“人力资源部”,表明人力已被视同为一种资源。工作,正是一个提供资源交换的通道。按照公司岗位设置的要求,你付出劳力,换取工资。在我周围不 乏这样的声音,有同事说,“混口饭吃而已,想那么多没用”,代表着一定程度的职业观念。“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人生不过是一个过路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蹩脚艺人),《麦克白》中这句话最能反映虚无主义的看法——他们载着随波逐流的工作小 船,隐没在生涯尽头,如影子、过客一般未留下任何痕迹。不少职场人困惑,“我有5~8年的工作经验,为什么找不到好工作,收入还是没有提升?”那是因为, 单纯以“吃饭”为目标的工作方式,只能表明你拥有年复一年的工作经历,并不等同于拥有5~8年的工作经验,经验是增值性的。虚无主义者往往忽略了更高级别 资源的输入、输出模式,即你付出精力和心血,获得技能成长、个人价值和成就感、包括未来更多的机会。而机会,也就是可能性,很多人也许觉得看不见摸不着, 远没有每个月工资卡里的数字来得直观。人总是更容易看到眼前的、业已存在的东西。说到底,人是自己禁锢了可能。

忙碌奔波型在职场中也不乏少数。一种是被动奔波,另一种是主动奔波。第一种人,往往受行业特点、工作性质、职位等级等原因所致,节奏更多控制在别人的手上,状态就像“发条人”。你不会利用你的时间,在组织中总有人会帮你利用,年轻时拿命换钱,年老时拿钱换命。20xx年,就职于某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女白领潘洁在高强度工作压力下因急性脑膜炎去世,她去世前半年的微博“我想睡觉”,令人深思。有句老话说到,“我们每个人都像小丑,在玩着5个球。5个球是你的工作、健康、家庭、朋友、灵魂。这5个球只有一个是橡胶做的,掉下去会弹上来,那就是工作。其他4个球都是用玻璃做的,掉下了,就碎了。” 第二种人,特别是在“社会精英群体”中占比不低。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奋的民族之一,此话有一定道理,因为我们比不过老外的法定节假日数量。当社会飞速发 展,涌现出一个又一个一夜暴富、一宿成名的神话,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价值观越来越高度同质化。人们开始习惯用成功等价于幸福,而衡量成功的标准单一直白:财 富、地位、权力。而作为呈现该标准的载体:房子、车子、奢侈品、出入高档会所……便是一切与高消费相关的物品。忙碌让我们来不及或干脆放弃了思考,越来越 多的人争先扎入成功的快车道,白天在普罗大众的认可中,我们如饮鸡血,亢奋激越,夜晚褪去盛装华服,寂静时却心若空洞,暗涌起无法言状的空虚感,总觉得离 真正的幸福还有距离,却不明所以。空洞,需要合适的东西来填满,而一维的成功,好比麻醉剂,骗过别人,也骗了自己。

享 受主义型和忙碌奔波型不同,他们不愿意工作得那么辛苦,工作之余,他们会用他们自身认可的方式来填补能量。比如变身“沙发土豆”(couch potato),看完一部又一部肥皂剧直至香梦沉酣。又比如“饕餮”,沉醉于不间断的狂吃暴饮中,用“缺嘛补嘛”来安慰自己爆棚的身材。按照资源交换的原 则,工作势必要付出劳动,辛苦在所难免,休息也是为了走更长的路。人性是有弱点的,而最大的弱点就是趋利避害,再也没有比处于无思绪状态的享乐更舒服的事 情了。不少职场人感到特别是小长假后越休息越累,也就是近些年被人们所逐步认识到的“节后综合症”现象,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 (Maria Montressori) 一语道破原委——“完成一项令人愉悦的任务才是最好的休息。”也许有人会问,享乐难道不也是在追求快乐或是幸福吗?享乐主义型和幸福型最大的不同,在于两 者的时态。前者是现在进行时,看重当下的快乐;而后者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既有当前,也有将来。幸福,就是在追求人生意义的同时,享受当下的生活状态。

中国家庭的意识形态渗入或直接包办子女的工作选择,带来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孩子一直没有主见,反倒是最为简单的一种情况,内心冲突值不会高。但持自身 想法的孩子,随着想法的强烈程度,内心冲突的激烈程度随之不断上升。自身的判断VS父母的期许,就像两个打架的小人,要么反抗,要么妥协。很多学生喜欢 问:“老师,我究竟是选择考研还是就业?”我常常会反问他们:“你觉得呢?”答:“我应该会选择考研吧,但觉得工作好像也不错”,究其深层原因继续发问下 去,他们会说:“我爸妈希望我考研,他们说学历高一点,就业层次更高。”决策是一种能力。任何能力的习得,都需要通过练习,哪怕偶尔会出现失误,但错比空 好,你预存并积累了为通过下一次练习的经验。而在小时候,被剥夺了决策练习的孩子,长大后,怎会有独立决策的智慧?反抗的,要么确实子女很有定见,成了大 事,要么成仁,“舍生取义”为“梦想”买单;妥协的,难免不会沦为虚无主义者、忙碌奔波者、或享乐主义者。

好的工作,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原苹果公司行政总裁斯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认为:“你一定要找到你所挚爱的工作,因为工作将会占据你生命中大部分时间,唯一真正能让你自己满意的是做你认为伟大的工作,而从事伟大的工作 唯一的办法就是热爱你的事业。如果你至今还没有寻觅到你热爱的工作,那么不要放弃,继续寻找。”这正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解决方案。我们每个人,也许并不 是一开始,就能明确并幸运地在现实中链接自己的工作挚爱,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不放弃寻找;如果能通过生涯规划理论的一些“定位”方法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热 情代码,那无疑能更容易体验到事业而非工作的快感;假使我们还在找寻的路上,那么我们可以学会提升工作效能,把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情高效完成,从而抽出更多 时间找出和投身真正想做的事情。诚如国内首席生涯规划师古典所说,好的工作,就是“在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什么能带给我快乐?什么是我的优势?什么能带 给我意义?发现兴趣,提升能力,实现价值缺一不可。只有当你的工作超越熟练阶段而成为自身发自内心的表达方式的时候,它才有可能成为一门艺术。

什么样的公司是一家可靠的公司?


公司的中层高管很难判断一家公司,就像前几天,有两位管理层求职者咨询了小编,到底什么样的公司是一家可靠的公司?

根据小编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对周边企业的观察与思考,小编整理总结了以下几点细节,希望能对所有求职者有所帮助。

企业可靠性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看公司卫生间是否干净,所有卫生间都不干净,企业臭味更浓,一般管理更混乱,不赚钱,老板更焦虑,不尊重员工,不要去这样的企业。

2、看看公司的前台专业不专业,如果一家公司的前台就很邋遢不专业,那么这家公司的内部管理一般会更加混乱,或者老板更喜欢“花瓶”。不要低估公司的前台,公司的前台,就像公司的人力资源,是公司向外界展示的橱窗,如果橱窗有严重的问题,这样的公司一定会有混乱的管理,老板的想法不清楚,或者老板喜欢花瓶。

3、面试时看看在职员工的整体表情,如果员工有激情,整体精神面貌都挺好,公司不仅管理好,工资也高。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成员,小编都相信"相由心生"的理论。从员工的面部表情,你可以看到员工的内心世界。

4、面试官不专业,不在状态,没有准时到达面试地点,或者迟到,不道歉等等。这样的企业是最无礼的企业。当面试官面试你的时候,你其实也是在面试这家公司。当你是面试官时,看看面试官的水平,如果面试官的水平很差,公司就不会给出太高的薪水,或者这家公司根部就不靠谱。不要加入这样的公司。

加入一家可靠的公司不仅会给你带来物质利益,还会让你的未来更有价值。在工作场所,你的未来价值是没有价值的,你现在的公司是否可靠,它在今后的职场路上是否能给你带来背书的效果。

我们是怎么玩死自己的?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空洞,我们如何填满这些成长空洞?很多人一辈子都在玩虚假自我的游戏。

物质的游戏

当遇到空洞,我们几乎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找个东西填上。铺天盖地的广告就是在干这个的,什么东西,能满足你什么需求——房子填满安全感的洞、钞票填满自尊的洞、学历填满智慧的洞、消费填快乐的洞——我们努力搞来这一切的东西,按照说明书塞在自己心里的洞里面,这让我们感到一种充实的满足。仿佛单凭这些东西,我们就已经能成为想要成为的自己。

一开始,物质带来的充实感的确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但很快就带来新的问题——你很快会发现,物质带来的快乐在逐渐递减。第一个一千块钱的快乐,现在需要赚十万才有;第一次开捷达的感受也许在宝马上也找不回来。你于是匆忙投入下一轮赚钱和下一轮消费,等待这轮快感的推背感。但等到快感消失,心里的洞又露了出来。这促使我们迅速再来一轮这个轮回——更多的钱,更好的物质,更短的快感,更多的失落,更多的钱……

当物质越来越多填满心里的洞,满足了你的各种全方位的需求,慢慢的你把他们视为你自己的一部分。你介绍自己的时候先说头衔,你同学聚会“不经意”透露自己收入,你看衣服先看价格……

因为你用了那么多物质填满你洞,就好像补牙一样,你开始把这些物质当成“自我”的一部分,甚至是最重要的那部分。如果你身处一个什么都用钱买到的社会,你自然会认为——钱最重要。无怪很多人会把某个数字的钱做生命目标呢。你肯定自然而然的认为——财富、物质和尽可能的满足自己需求,是生命最重要的三个部分。拜金、成功学和享乐主义,三者合谋,构建出这个建立在物质之上虚假自我的骗局。

用物质填洞的人最大的悲剧是:没有人的能力能跑赢欲望,总有一天,你填入了所有东西,却无力的发现,那个空洞还在。物质也许能带来短暂的一次次快乐,而绝非幸福。快乐和幸福,本就是两个东西。

你占据的东西,也在占据你。

他人认同

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完全靠父母亲的认同生活。婴儿是如此奇怪的一种小东西,每隔2个小时定时发出恼人的哭声,专注于把奶水变成屎尿,而且还全无说明书。如果没有父母的喜爱和认同,我们根本不可能活下来。逐渐我们长大,我们开始把寻求认同的目光转向老师和长辈,在青春期投向朋友、异性和偶像。在我们成年之前,我们一直都在寻找认同。

这也是为什么当爱情或友情破裂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那么的痛苦。经历过真正爱情或友情的人都明白,心疼才不是一种文学的比喻手法,那是一种真实的生理体验。两个人互相用对方填满了自己的空洞,他们如此紧密的在一起,呆了那么久,像一对连体姐妹。日子一长,你把这些被填满的部分认为是自己的一部分。这种感觉如此美丽,就好像“两个灵魂在一个身体”,而等到关系结束,两个人不得不分开,这种感觉又会如此痛苦——这种分离带来的强烈的撕裂感,就好像要扯掉一个已经长在你身上的器官一样。古往今来,已经有太多文字、歌曲、戏剧、艺术记录这种情感的美妙与痛苦。

和上一个故事一样,当你的成长空洞被别人的认同所填满——你会感到安全和快乐——慢慢的,你开始认为这些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当你获得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你就觉得自己在不断的“成长”,越来越“有面子有地位”。当这种外界的认同成为你自我的主要部分,你开始认为,那个“被认同”的部分,那个你的名声、地位,才是你真实的自我。从这一刻开始,你就被别人的认同绑架了。

灵魂只能独行。两个人格独立的人,无法永远一致,当方向不同,意见向左,别人就会拿走填满在你的空洞里的认同而离去。这时你感到巨大的空虚和疼痛感——你会觉得“失去了自我”“没有生活的意义”。为了继续保持这个你认为的“自己”,你只有两个选择——跟别人走,按照别人认同的方式来改变自己。或者迅速找一个一模一样的下家填充进来。

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很容易看到第一种选择——我知道的一位母亲,为儿子安排好了一切人生选择,当儿子到了有力反抗的年龄,每次有冲突,妈妈就当场下跪,儿子偃旗息鼓,妈妈站起来哭着说,你真是孝顺的孩子。这场景我想起来就不寒而栗。为了不失去父母的认同,做一个”好孩子“,很多人被父母所绑架,一辈子按照他们的意愿来生活。为了不失去朋友或同事的认同,甘心一辈子做没有主张和方向的“老好人”,不和任何人冲突;为了不失去大众和旁人的认同,名人们甘心做一个粉丝眼中完美的”假人“,被粉丝所绑架。这并非善良,而是无能的表现。

而在亲密关系中常见到第二种选择。我曾见过一个连续三场恋爱都遇到“文艺贱男”的优秀女子,每次的故事都如轮回一样——天崩地裂的失恋、忽如其来地感动、众叛亲离地投入、让人窒息的24小时全天候连环绝命CALL、爱恨交加地离开、天崩地裂的失恋——不是命运多舛,也不是因为自己点背,全因为他们心里的洞,只能由那一类人填满。如果没有意识到你心里的洞,从内至外的修炼,这个轮回会无休无止。所以,亲密关系中,你是谁,你就会遇到谁。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寻求“被认同”是社会的构成理由,但是一旦过度追求“被认同的我”,则真我遍体鳞伤。尤其在我们这个提倡以和为贵的文化中,每个人都乐此不疲,玩得好的甚至被称为美德。不知道你怎么想,看着那些被称为早慧,年纪轻轻就八面玲珑四面来凤的孩子,我总觉得可怜又恶心。

你以为大家都喜欢和离不开你,其实是你离不开他们的喜爱。

我们渴望成长而产生空洞,我们用非我的东西填洞,我们逐渐认为填充物才是真实自己,现在他们开始反过来占据我们,真实的自己被我们丢了。这就是虚假自我的游戏脚本。

当你把”成长空洞“换成”钱、爱情、关系、认同、自尊”,再填上年代时间地点姓名,就构成了这世间的各种悲剧故事。

你就理所当然的把自己玩死了。

工资的差距是怎么来的


有三千女孩月薪,编辑稿件漏洞百出,老板怒拍桌子,她回了句:琢磨她的话很有意思,“三千一个月的工资,你想怎么样,!”因为我们买了一个便宜的,不休息两天坏了,所以安慰自己:你花更少的钱买到的东西,你想怎么样?当然,她的潜台词是,你给我八千我自然也不错。但问题是,老板付薪水也是一分钱一分货,你必须在拿三千工资时,先体现出八千的价值,老板才愿意买单。

工资的差距是怎么来的

我刚加入公司时的工资是三千,但下个月涨到八千。因为每次老板要复印件,我不仅会写到位,还会拿出两个以上的版本供他选择:一个是按照他的要求写的,另一个是我提出的计划。

那时,我没有想过相关的技巧,只是因为我喜欢写作,我会想出更好的写作方法;因为我珍惜自己的话,我觉得我手上的话与我的个人品牌有关,所以我很小心。在我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经过20多名中国研究生后,我发现这种态度是非常罕见的。那些读中文超过一般人七年的人甚至不想看他们写的东西。课文、标点符号和语法上的错误令人震惊。他们对相关的知识背景一无所知,更不用说布局是否好,布局是否漂亮。他们关心的是是否加班,想要写好文章的人就不会去想。因为磨光文字的辛苦工作,看不到底部--否则曹雪芹将不会“加班”十年,不能完成一栋红色的建筑。?让我问一下,哪个工作不太好?这绝不是一个人需要一份工作来判断他是否想加班,因为他对这份工作的态度是“做好”而不是“做好”。

例如,麦当劳靠近我的门,看看自行车的阿姨,她会给夏天所有的车,盖上塑料布自备。当客户取车离开,她会微笑扭曲湿布擦拭你的帮助坐垫,降温。她从来没有打开,但很多人会主动给她一块钱,也是丰富的。阿姨和其他人看到车之间的区别是“好”和“做”的差距 - 在金钱方面,差距一倍;在成就感,差距是无法估计的。

我完全理解一些新人的想法:如果你不想和他们在一起呆很长时间,为什么还要那么努力?事实上,谁会在一家公司工作一辈子?中国只有不到10%的企业能活三年以上。这是我们每个人迈向更好的事业和更好的工作的旅程。不同的是,优秀的人会为每一个地方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他们走得越高。

成为世界上500强的CEO,在世界应该是工作场所每个人的渴望,但对于新的新手来说,小公司也有小公司。大公司就像"蔡京"厨房,那里的工作被细分为切碎的洋葱,需要全职厨师。你甚至连吃肉都没有机会,更不用说是馒头了。小公司的人力资源很紧,同样的3,000份工资不能让你切洋葱,所以你必须学会做馒头,你必须做各种馒头,当然,你愿意学习。

如果你的第一份工作进入大公司,我要提醒自己,以庆祝该公司只看到一个学生眼花缭乱,你,你的工作场所或零,有可能成为积极的,它也有可能成为负数。很多人误以为强大的机构,因为他们强大的能力 -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离开央视主持人,很快被遗忘的人。 白岩松曾经说过,让狗在中央电视台每天都可以成为狗的名字。但是你知道,不是央视的舞台上,用不了多久就变回狗之前。

规划我的升迁之路


职业选择经历是从模糊的空想走向现实。职业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金斯伯格

如果你志在不断升迁,应当学会毛遂自荐。不过,并非所有的变换工作都是有用的。提升快的经理人员之所以前途光明,是因为他们知道最有把握得到提升的通道(以及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战略),这使他们得以实现自己的目标。此外,他们还借助职业生涯管理中的多面手概念,使他们以提升为目标的职业生涯战略,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整个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不可避免的扭曲和变动。

职业专家们提出有两种升迁通道:表面捷径和真正捷径。

表面捷径包括快速升迁及增薪,反映出个人雷厉风行的个性特点;实际上却阻碍了今后长时期的、升到更高职务时才用得上的那些技能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走上表面捷径的经理人员会因其独当一面和当机立断,而在个人的职业生涯早期阶段收获甚丰。

然而,几年以后,他们就会发现,情况令人迷惑并具危险性了:别人把这种独当一面视为不合群,把这种当机立断视为一意孤行和自我崇拜,他们就会感到困惑,感到愤懑。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这些走上表面捷径者要么会出轨,要么就停滞不前,因为他们无法适应需要相互依赖和多样化的工作环境了。

走真正捷径的人则相反,他们在其职业生涯早期升迁较慢,那是因为他们把大量时间花在培养重要的能力和建立持久的人际关系上面。因此,虽说他们在职业生涯早期升迁得不那么快,薪水也不那么高,但他们所掌握的技能却使其稳坐钓鱼船,避免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脱轨。

有前途的管理者懂得,通往事业顶端的路径,既包括纵向之路(即提拔),又包括横向之路(即平调)。但这种横向之路应该是能使自己长本事的道路。现在最常见的情况是,平调越来越多,而提拔的速度越来越慢。如今,有前途的管理人员都接受下述看法,即在今天的组织环境下,平调是提拔的必要一环,同时,平调还有着促使加薪的正面效果。他们还懂得组织内部的人事调动格局,知道如何避开死胡同,懂得在自己希望多学一点时却受到阻碍,那么,离职的时刻就到了。

高流动性的管理者愿意变换所在组织,他们执着追求的是更公开、更透明的工作。虽说这里的若干建议更多的是针对那些有抱负的管理者而提出的,但所有想改变工作的人都应当了解不同职业生涯通道的寿命年限。研究表明,MBA毕业生无论是男是女,只要有提拔和调动经历,一般都是取得职业生涯成功的重要标志。

个人可以利用自己的行动和各种背景关系,向上司发出信号,表明自己已经为升迁准备就绪,也愿意得到升迁。特别是我们发现,人们以往所任职位、职能背景和经历的工作岗位的多少,所有这些都会提醒决策者,提拔的条件是否成熟。举例来说,一个人所经历的工作岗位的多少能增大他成为候选对象的几率,或扩展他对公司情况的了解面,而以上两者都是一种信号,表明他有升迁的可能。

要得到升迁,制定适当的职业生涯战略是一个关键,但与此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人的个性对改变工作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个性如何将会影响上级对自己的印象。例如,有一项研究考查了自我监督在职业生涯进步上所起到的作用。自我监督理论把人分成责己严和责己宽两大类。责己严者十分重视别人对自己的期望和提醒,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而责己宽者则我行我素,不管别人的期望和提醒。

研究发现,前者更容易在有关管理职业生涯中跨过一个又一个台阶(包括他们升迁的可能性)。这是因为他们能适应各种社会的和政治的要求,能以更高的技巧、规划,来影响主管对自己的印象。这样做的回报就是比较高的升迁水平。

由应届毕业生简历网提供更多的职业-职场相关资料: 签约违约 求职陷阱 劳动法 职场动态 职业测评 范文资料

此刻你的决定,也决定你的以后


亲爱的同学们:

记得有一天,上课的铃声刚刚敲过,我站在阶梯教室的走廊上,看着园中绿树如盖,几只黄蝴蝶时隐时现,枝枝叶叶都在一种安静里,不知道日日在校园里的你们是否留心过这份宁静,是否停一停脚步,思考你的现在和未来。

我给你们看过西蒙的故事。1964年,英国格拉那达电视公司挑选了一群7岁的孩子,每隔7年追踪报道他们的生命故事。其中,有一个男孩叫西蒙,7岁的时候,西蒙说以后他会看看外面有什么机会再找工作。14岁时,西蒙想做的是电机工程师。21岁的西蒙在一家香肠公司冷冻部上班,但非常确定地说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28岁,上一家公司结束营业,西蒙到机场做货物搬运工作,他开始后悔,他说自己以前是个懒惰的孩子,如果在学校更用功一些或许会有更好的出路。35岁,他说自己的例子足以证明,如果想要更好的生活,早年就应该逼着自己努力,现在,再想要选择做什么,一切都迟了。42岁,49岁,一个七年又一个七年,西蒙的职业生涯如诸葛亮《诫子书》中所言,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7组镜头,一生岁月,你们感慨着西蒙的生活:环境的威力太大,努力又来得太晚,梦想只能凋落……我们把目光放到自己身上看看,又是怎样的情形呢?记得第一次作业吗,我让你们说说自己的大学生活。无一例外,你们都希望大学生活精神充实,时间自由,生活丰富。现实是怎样的呢,以满分为10分评分,80%的同学给自己的大学生活评分在6分和6分以下,有的同学说觉得自己还没有体验过真正的大学生活,不少人以西蒙自居。你们一边悔恨时间都消磨在宿舍里,浪费在手机上、游戏上……责怪自己不够勤奋,一边继续如此生活。你们期待的是一种生活,但是你们创造的是另一种生活。你们可曾想到,西蒙也并不想要那样的生活,只是,他还是一步步把生活过成了不想要的样子。我担心不担心你们成为西蒙呢?我是担心的。

人的一生,如同船行海上,没有航向的人最容易随波逐流。所以,我要求你们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活。你们当中大多数想做和专业相关的技术员、工程师、设计师;也有人说将来想做的职业是长途汽车司机,不用花很多旅费就可以去很多地方,体验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经历更多的事情;也有人想要去做超市的收银员,可以接触不同的人;还有很多想做健身教练、酒吧老板、音乐制作人;还有完全迷茫,打算走一步看一步的……

如果工程师、技术员这些职业是你们内心的渴望和热爱,那最好。但在选择的背后,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故事:工作的方向是出于专业的限制,专业的选择不是自己的意愿而是父母亲友的建议。我们不能穿越时空去修改过去,但是可以站在此刻塑造未来。做什么职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让你有价值感,有成就感,有幸福感,它能让你带着喜悦和期待开启一天天的生活,而不是拖着上坟的心情上班,在时光里一日日埋葬自己。

什么样的事情会让我们有成就感、价值感呢,这完全因人而异,我们成长里经历过不少这样的事情,它在记忆里散发着微光,用心回望,就可以找到丝丝缕缕的痕迹。在你们画的成就事件里,有那么多闪光的记忆:第一次学会游泳,获得新群体的认同接纳;背诵出别人不能背诵的古文;第一次为父母做饭;打完第一份短工;拿到第一份薪水;第一次外出求学……同样的事情,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意义也不同,比如说打暑期工这件事,有人的觉得拿到薪水,证明独立的能力最重要;有的人觉得为父母减轻负担是最重要的;有的人觉得在工作中体现管理能力很重要;有的人觉得获得领导的器重很重要。在获得成功的路径上,你们的方式也不同,有的人愿意更多刻苦的练习,然后一鸣惊人;有的人愿意寻求帮助和团队合作;有的人愿意小步快走;有的人愿意冒险……可见,成功的定义和方法,对于不同的人是不同的。希望你们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模式,有意地在生活中加以运用,慢慢雕琢出那个让你为之自豪骄傲的自己。

我希望你们还要有一些未来眼光,现在德国在提“工业4.0”,中国在讲“中国2025”,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说,工业革命是变革世界的引擎。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淘汰一批旧的产业,催生一些新的机会,2025年,也就是十年以后,那时的你们大约三十岁,三十而立,你们是否都掌握了一份安身立命的本事。我希望你们可以保持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的敏感,在人生每一个阶段都能为自己找到合适的位置。

前些天,学院组织了一场面试比赛,同学们之间的差异开始显露出来,在那些创业的同学身上,可以看见经历所磨砺出来的坚毅品格;在那些把时间用在学业提升的同学身上,可以看到专业精进带给他们的坚定自信……时间去哪儿了,其实是看得见的,在你的经历里,在你的言谈举止间。你们呢,你们的时间要用到哪里去?我希望你们将视线从盯着手机的屏幕上收回来,真正投向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什么东西对你来说很重要,喜欢做什么事情,能够做什么事情;我希望你们到社会中去,看看现实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品格、能力、知识……

我多希望你们以后可以拥有足够的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而不是被生活裹挟,被迫选择一份工作谋生。未来种种,都将受到现在的影响,所以,要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要怎样使用现在的时间,你们需要做出决定。你此刻的决定,也将决定你的以后。

职场如何交友?人际关系是决定职场成败的关键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不管你们承不承认,人际关系就是决定职场成败的关键。

职场如何交友?人际关系是决定职场成败的关键

而职场的人际关系,我将它理解为一句话,怎么交朋友?很多人认为职场是一个竞争关系,这句话是也不是。职场的确是一个竞争关系,大家在一个公司内抢夺着有限的资源;但是职场中不仅有竞争,还有朋友。什么叫做朋友?就是那些能拥护你的人。没有一个领导,手下没有心腹,这些心腹就是他升官之前的朋友。

交朋友,乍一看十分简单,说白了就是利益往来,或者是吃喝玩乐。可是,真的简单吗?我觉得不容易。

第一,先观察,了解对方的兴趣以及爱好

很多人,尤其是新人,为了搞好工作关系,刚进入公司不久就开始请客吃饭.. 毕竟很多前辈都说过酒桌是增进感情的地方.. 但他们只看着那句说酒桌是增进感情的地方,却不知道不是每个人都喜欢酒桌。 如果你雇佣的人不喜欢喝酒呢? 你不是侏儒?

有些人喜欢吃,有些人喜欢喝酒,有人喜欢唱歌。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只有了解对方的性格,你可以对症下药,为了交朋友。

第二,再试探,看看自己对方值不值交朋友

当你了解对方的兴趣和爱好时,你可以探索接触。 这里的诱惑,主要目的是看对方是否值得约会.. 毕竟交朋友的目的是将来有用;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增进感情。 我认识一个主管,他要骂他的一个员工三天,并称他为一个强硬的人。 那么讽刺的是,每次员工被责骂,他都邀请主管吃饭。

我用脚趾头想明白两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显然想讨好的工作人员导演请他吃了一顿饭,这是负责兴致很高的,并且该员工要舔自己,让他体验到的快感当领导,大声骂有一些。这名工作人员还以为他在做的不够,又迅速做好,以这种方式来回,造成今天的局面。

我们在职场中和一个人交朋友,最终目的主要是为了让朋友之间可以在自己国家有难的时候,可以帮一把,可不是来挨骂的。所以在进行试探时,发现学习对方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我们就可以停止投入了,毕竟请客吃饭费钱,而交心也费力。

第三,别想着付出就有收获

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现实中是需要花钱交朋友。君子之交可以,但是当你有困难时,不要认为别人可以帮你卖,毕竟,淡如水。至于要分享利益,那就别想,洗洗睡了。只有真金白银地花下去,才能交上朋友,或者说这朋友才靠谱。

可是,大家在交朋友的时候,千万不要有着今天付出,明天就一定要有一个回报的想法。真用这样的想法去交朋友,你是交不到没有任何的朋友的。即使交到了,那也是酒肉朋友,等你自己没法供他们进行吃喝的时候,这朋友关系也就散了。

职场中交朋友,无非就是站队,或者在未来可以提携一把。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去争取回报,而是全心尽力地投资。既然这个人能被你投资,那么他一定不是个傻子,所以他一定知道你的目的。就以吃饭来说,你连着请他吃饭,并且每一次都很热情地款待他,而且能让他每一次都心满意足地离去。那么你交朋友的目的就完成了。不用你开口提要求,他自己就会回家去想,到底有什么地方可以帮你一下?毕竟吃人家嘴短,拿人手短。而这不就是你在职场中交朋友的目的?

职场上我们到底是在为谁工作?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小编读过这样一句话:公司表面上是老板,但这是每个人的。事实上,该公司只是每个人追求成功的平台!与老板的愿景和态度合作,创造最大价值。迟早,你是公司里最重要的人! “

职场上我们到底是在为谁工作?

让我们不要评判它对我们每个人的有效性。毕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平台、所反映的效果以及融入每个人的感受都会因人而异。

如今,许多人不知道自己在为谁工作,或者不知道自己在为什么工作,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为“别人”工作。如果他们工作更多,他们就会“自食其力”。

“无论你在哪里工作,你都不应该把自己视为公司的员工 - 你应该把自己视为公司的老板。”这是英特尔前董事长安德鲁·格鲁夫的发自内心的声明。

在我们这边,很多员工都抱着为老板做事的心态,认为“你付钱,我努力工作”,“我拿着钱在网上做自己的工作”,这种想法是非常狭隘的。

我们在公司工作不仅是为了老板,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因为我们不仅要为我们的工作获得报酬,而且还要从我们的工作中学习更多的经验,这将使我们终生受益。

是的,我们为自己工作。不是因为工资,也不是因为老板“让我这样做”,而是“我想这样做”。生活因工作而美丽,因工作而精力充沛,因工作而有意义,因工作而无怨无悔。

我们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我们的工作中获得。我们不仅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而且积累和建立了良好的声誉。这些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也是我们美好未来不可或缺的基石。

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一些积极负责的员工。不幸的是,这样的员工在企业中很少见,很多人经常为自己找借口,比如“我不想主动,但我缺乏机会”。

但是,工作中是否真的缺乏机会?当然不是,尤其是在这个时代,我们从不缺乏机会。

但仍有人说他们没有机会。为什么?因为这些人一直在等兔子,总是盼望着机会找到自己的门。他们完全不知道他们必须主动争取更多的机会。如果他们总是被动地等待,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你必须明白,这份工作是属于你自己的,任何一家公司都只是一个展示你能力的平台。如果你只是为你的老板工作,你不能充分发挥你的潜能,你想被重用或加薪,你基本上没有机会,也许你会不快乐和沮丧,而不是像这样在工作中得到乐趣,你最好享受你的工作。

公司与员工相得益彰。公司的成长取决于员工;员工的成长需要公司的平台。公司繁荣,员工崛起,公司薄弱,员工萎缩。

公司为我们提供工作机会和发展平台。我们没有理由不为公司负责。对公司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只有当我们有意识的责任感,我们才能取得积极和成功的工作效果。没有责任感和不负责任的人,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因此,责任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你的工作不会白费,你的努力最终会有好的结果。因此,你不妨把“几乎”改为“追求卓越”,把“抱怨”改为“加油鼓励”,把“努力工作”改为“争取进步”。把工作看作是一种职业,一个成长和进步的阶梯,一个实现自己价值的阶段。

对他人负责是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是对你的未来负责。从今天开始,你可以改变你的方式,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成为你所在行业的领导者,无可替代,总有一天,你是你工作的领导者。朋友,为了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在一起!

公司是船,你在船上


每家公司是一条船,当你选择加入公司,成为您在船上的船员。船搁浅或者是一个有益的经验,这取决于你在船上所有船员齐心协力,同舟共济。

公司是船,你在船上

有人问一位企业家为什么喜欢航海。他的答案是,航海和经营企业之间有一个很强的共同点。企业的发展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正如船舶需要破浪前进,全体船员需要履行职责,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这也是我们极力推荐的一个概念。

我们一直告诉合伙人,我们必须”这是我们的船”。

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公司看作是自己的船、船,这样你就可以尽最大努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高效、热情地完成任务,用你的心建立自己的“船”。

即使你的老板,同事和你的船被看作是合作伙伴,你是一条船的伙伴,只有每个人都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该船将向前移动。

每个人的命运都将与船紧密相连,船将共享生死和命运。这就是我们强调的“主人翁精神”。

安迪,前英特尔的首席执行官,被邀请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毕业生发表演讲。

在演讲中,他提出了以下建议:“无论你在哪里工作,都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员工,而是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公司。

他的职业生涯,只有你能掌握。每当你的老板和合作,而且自己的最终受益者。 “

然而,这种心态在当今职场并不常见。他们总认为:“公司是老板,我只是为老板工作,多付出工作,做得更好,老板总会得到好处的。”

如果你有朋友是士兵,或者你了解军队,那么你就改变了这种不合理的看法。

每个士兵都很清楚,他必须和他的军官和同志们在同一条船上;否则,他的死亡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这意味着在战场上的生死,每一个错误可能意味着死亡。执行没有智慧,与盖没有同志,你是无法单独完成的任务。

我们常说“商场就像战场”,这样的原则在商场中也很常见。老板和员工都是船上的成员,但他们有不同的分工和角色。

在公司的船上,老板就是船长。 这个职位不仅赋予他权力,还赋予他责任。 他必须考虑船的航线,以避免撞上岩石或冰山,并保证船的安全。

一旦你进了一家企业,就像上了一艘船,你唯一的选择就是尽职尽责地完成你的工作。

因为谁不希望在茫茫人海中抛锚船,甚至有事故或事件。

从这个意义上说,员工也是公司的所有者。公司的兴衰成败不仅直接关系到公司每一位员工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公司每一位员工的切身利益。

因此,公司在这艘船上,你必须分享公司的命运,和老板必须在同一条船上。 你应该知道,当你刚开始工作时。

你不是乘客

与老板合作,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分担老板的压力,与老板站在一起,支持他,理解他..

每个人都必须记住,在这船上,你是主人,而不是乘客!因为,如果你认为你是一个乘客,然后把该公司的态度将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旦有问题的船,你想到的第一件事是如何逃脱自己,而不是试图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共渡难关

在当今的企业团队中,工作范围的定义实际上是每个人应该做的最小范围。雄心勃勃、对工作充满热情的员工永远不会局限于固有的工作范围。他们知道,如果他们想在工作中有所成就,就必须不断寻找学习的机会,扩大自己对公司的贡献。

今天的生活状态是由三年前的选择决定的


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



选择很重要,三年前,一个特别不招我喜欢的女人,在我旁边说30岁以后还投简历找工作是件多悲哀的事,我不解的问为什么,她说30岁以后一定要让别人挖呀,怎么能还投简历找工作。虽然现在还是非常讨厌她,但不可否认,这段话的确对我有启发,并且对我之后的生活有很大影响。



我以前写过这样一件事。M跟我抱怨金融业不景气,工作不好找,他运气不好,而跟他一起实习的W运气好,已经找到工作。我想了想,说嗯。

其实我想说W怎么找到工作的,因为W认识了一个HR,为什么认识了HR,因为W去年参加了一个策略报告会,W为什么去参加,因为我给了W一张票,为什么给W一张票,因为我给M,M没要。

M跟我抱怨的时候,我特别想说,W真的比他努力多了,他能找到工作真的不是运气好而已,他很主动的为自己创造机会,不怕辛苦的做很多事,这些事促成了他能找份好工作的机缘。
其实我们每时每刻的时候,都决定着我们自己的未来。



前两天跟@李吃饭,聊到了我写的那篇《减肥日记》。不止一个人要求我上照片证明自己不是胖子,还问一些文中写的非常明白的问题。其实我是一个特别懒的人,一般谁要是问什么我不想说我就说嗯,谁跟我争论,我就说你赢了。有些事真的是自己的事,谁都管不了。

就像股票上的事,谁要是特别执着的要买一只股票,要持有一只股票,我都让他试试,这真的都是自己的选择,用我婆婆的话,想死谁都拦不住。看那些人在减肥贴里留言的时候,我就在想到底我写日记原来是为什么来着,后来在刘小昭的一篇文章里想明白,其实真的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在日记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就很好,很让人快乐了,于是一切都如释重负。



前两天,跟一个朋友一块吃饭,聊到我们认识多久,突然想到几年前我们认识时候的状态和我们的选择,让我们今天又要开始新的征程和选择了,然后我们聊到这几年我们俩各自的积累,各自的收获,庆幸每次我们选择的时候,都会咨询身边的朋友,占在不同的角度分析,观察这件事。其实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换一个角度,以一个不同的阅历和社会高度看一件事,往往能看出不一样的。高中时候读过一本书上说,经营自己的人脉,你的收入是7个身边常联系朋友的平均收入,换个角度想,是因为他们岁数大,阅历多,懂的多,给你的建议多,让你有更多的收获而已,并不一定是他们在金钱上最你有多大帮助,而是在其他方面能让你学到东西。



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米兰昆德拉

是什么妨碍了你的升迁之路


大多数在公司工作的人都有机会高升。但是与你的主动和努力相反,大部分人都不会被提拔。这是简单的数学问题。底层员工很多,但是管理职位要少很多,行政管理职位更少。

是否受到提拔并非注定。这是一条很好的路线,特别是在职场和商场更是如此。这样要具有勇敢和大胆的品质。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如果完全忽视竞争格局,你就不过是个白痴。

承担风险,追求自己的梦想,但是至少要坚持对你现实情况的观察。这就意味着要了解到底是什么拖住了你,让你不能得到提拔。你会对这些情况的普遍性感到惊讶:

缺乏自信。你对自己敢冒大风险或者敢于表示立场的能力和远见没有把握。就是能够直视权贵的眼睛并且指出他们的错误以及原因的勇气。这在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时候,你不得不抛开自己的恐惧,勇敢的尝试冒险。

不愿意牺牲。也就是被驱赶着不顾一切的付出。在不同的企业中意味着不同的事情,但是通常都包括长时间的工作,频繁的离家出差,以及非常非常勤奋的工作。你知道的,作出牺牲。

不了解规则。每家企业,机构和公司都有自己的脉搏,自己的基因,其自身的交战规则。说它不该这样或者抱怨没有任何用。它就是这样。我不是说要当一名好好先生。有些规矩是要被打破的,但是要找出到底是什么规矩。是的,这就是游戏的一部分。

工作业绩。有些人好像注定要被提升。没有业绩,就没有提拔。另外,在业绩考评中,不要关注荣誉,要关注需要改进的地方。

埋怨他人。如果你整天抱怨你的老板这个,你的同事那个,抱怨你的配偶拖你的后腿,你需要花很长时间仔细的看看自己。商业世界不会围着你转。

缺乏灵活性。灵活性在管理队伍时非常重要。它意味着倾听人们对你所说的话并且打造自己以适合机构、业务以及管理团队的需求等。

经验和知识鸿沟。这很普遍,也很直接,也是最容易改正的一点。如果你时常得到高出你能力范围的面试这对你将会非常有帮助。要问问自己为什么没有得到那份工作并倾听他们的回答。这些通常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需要克服的差距。

你的管理能力是一堵墙。我把这一条放在最后是有原因的。如果你别的条件都具备,这一条就不是什么问题。你会找到方法来绕过老板,拖垮她,调动到另外一个小组,或者跳槽到其他公司。是的,这很让人沮丧,但是你会找到办法。

那么,你想得到提拔吗?是什么在妨碍你?

大公司是如何做人才选择的?


第三部分,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环境分析、例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等。感谢您阅读《大公司是如何做人才选择的?》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每个企业在人才选择方面都有自己的标准,所处的行业和岗位的区别,标准也会有所变化;行业不同、职责分工不同,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也会有不一样的对策,那么,寿险公司在人才选择方面最看重哪些方面呢?

小叮当在“312职术节”期间,有幸邀请到了优秀企业的hr和培训负责人,分享他们关于人才选择和员工培训的想法和经验。

本期专访,我们邀请到了招商信诺人寿保险公司广州银保渠道培训负责人徐春燕,跟我们聊聊人才选择和员工培训的那些事儿!

员工选择有三看

我所处的寿险类企业,员工大多都有如下三个特点:独立、正面、勤奋。

所谓独立,就是无论是人力还是物质,是要靠自己去整合资源、去争取资源。

在一群正面积极的人群中,你很难负面,当然,人总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是与正面的人在一起,总能很好地帮助你化解困难。

所谓勤奋就很好理解了,在各项具体指标的要求下必须勤奋。

那么,我们是如何做人才选择的呢?其实我们主要看三个方面,那就是适应力、持续学习力和积极性。

我们公司在保险行业中属于中型寿险公司,亦是银行系背景的保险公司,日常很少做户外广告,网络广告也不多,所以对于消费者而言知名度并不高。基于公司历史成立及发展的文化,对于应聘人员有着隐藏的要求,当然,这些是从招聘广告上看不见的。曾经有位经理开玩笑对我说“你知道吗?这里的真正试用期是3年,你能熬过3年,就可以在这里生存下来。”因为,对于新入司的员工而言,有许多困难是在同业当中未曾遇到过的,是带着质疑的眼光还是带着好奇的眼光去接受新公司岗位,会有孑然不同的结果,所以首要是适应力。

其次是持续学习力。市场变化很快,除了行业因素,还有新生代的崛起,有赖于互联互通的信息化,越来越多的非同业人员能够快速进入保险行业,随着全民意识的普及,与国家对保险业的大力推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投身保险行业。今非昔比,靠着关系、人情的时代已慢慢退化,现在对保险行业人员要求的是专业素养,毕竟保险除了保障功能外,还有许多与财富管理相关的边际功能。变化的年代、变化的政策,随时代而变,专研财富管理领域中的保险应用,这是你能比他人跑得更快的秘籍。

最后是积极性。职业发展道路上有许多坑,不是所有坑都能躲得过,在重压之下,学会不断自我调整,保持积极心态面对事情,会更利于个人成长,在职场中,自己的情绪终归还是需要自己适应调整的,在此我有三个A可以分享的:Aware(意识)、Accept(接受)、Adapt(调整)。

人才培养必不缺生涯培训

说了人才选择,就不能不说人才管理和人才培养。相信每家公司对人才管理都有横向和纵向的发展计划,我所在的企业也不例外。对于不同岗位和层级的人员每年都会有相应的培训,对重要岗位人员会进行梯队培养。

培训与绩效相关对员工而言最具价值。在当银保培训负责人之前,我就是本司广州电销渠道招聘培训负责人,任职期间,除了常规的培训指标外,还有对业绩指标的要求,例如新人上线1-3个月的业绩要求、流失率要求等,对专项名单或产品的业绩指标等。当有这些直接的数字指标要求落地的时候,培训师们就要学会思考“如何使培训更接地气”,授课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更多的会对培训后期有着更为强的追踪与跟进要求。

现在我负责银保培训,考核直接与单产品业绩挂勾,配合销售团队进行销售前,中,后的客户沟通、销售人员辅导、以及保单成交。各地销售团队玩PK赛,各地的培训岗人员也参与其中。这就是培训岗的价值所在。

学完生涯规划后,我把新精英的生涯培训融入了财富管理工作和员工培训中。所以生涯培训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告诉员工我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还有就是可以帮助他们从生涯发展的角度更新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快速成长。新精英的生涯培训是我们公司员工培训的一门固定课程。

以上《到底公司是怎么决定升迁的?》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公司职业规划”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