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公司这匹“马” 拖着狂奔。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一直接受集体主义教育的我们,总是把集体利益的序位排在个人的前面,这样的惯性从学校延伸到职场,延伸到家庭。当一种信念成为信仰的时候,我们就会忘记了初衷,忘记了方式与目的的关系。

既然是方式,就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适用。现在的互联网思维,现在的共享经济,现在的新型组织与个人关系,就是在召唤对个人的尊重,在倡导一种对个人实现的对话方式,在建立一种组织与个人的盟约:越是关注个人,组织的发展越健康。

是的,组织不属于任何人,组织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wWW.zc530.cOM

坐在我咨询室的亚诺在满脸愁容的同时,还有一些不易察觉的轻松。来做咨询之前,他向老板提了辞职,老板没有同意,推荐他先来找我咨询。老板告诉我:亚诺是公司的骨干员工,平时的工作表现很好,可能是最近工作的压力太大了,企业不希望这样的优秀人才流失。我告诉他,我只做咨询师该做的事情。

亚诺的轻松或许是因为已经提交了辞呈,他开门见山:“我其实早就想来做咨询了,我们今天能不能不谈离职的事,只是谈谈我的职业发展?”

“当然可以,”我点头,“我不是你老板的代言人,生涯咨询的话题是我们一起确定的。请放心,我会对咨询内容保密。”

“无所谓了。”亚诺苦笑了一下。“其实,是我对不起公司,我一直跟不上公司发展的节奏。”

入职的时候,亚诺是过关斩将进公司的,老板就是看中了亚诺身上那股子“闯劲”,他被当做重点骨干培养,进了市场部。虽然亚诺之前做过数据分析的工作,但是对于市场部的工作还是比较陌生。这也是显示能力的时候,不出三个月,亚诺的工作就已经能做得漂漂亮亮了。一年后,亚诺被提升为主管。又一年,亚诺出乎意料地提出辞职。

“为什么你说跟不上公司的发展呢?”我问亚诺。

“公司发展的太快了,我虽然能做好老板交代的工作,但是不想总是这样被动地接受任务。我想主动一些,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考虑下一步,似乎自己的考虑总不能和公司战略合拍。现在让我带团队,作为团队管理者,我自己都不知道方向,这个团队还怎么带?我怎么对团队成员负责?”亚诺有些无奈,“慢慢地,我就想,是不是我不适合这份工作啊?或者说我已经上升到了一个不合适的位置?”看来,亚诺把自己和彼得定律对应上了。

“你当初进入这家公司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呢?”咨询师不能臆断来询者的想法,我需要了解更多的情况。

“刚开始很开心了,这家公司的团队氛围好,同事之间像朋友一样,而且老板鼓励创新,鼓励尝试,甚至可以在尝试中犯错,公司给了我们新人很多的机会。这也是我最初应聘这家公司的原因。不过,随着我慢慢做了一些管理的工作,我发现自己根本做不了管理,老板让我们自己做管理,甚至不要求KPI,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想到一些想法的时候,我又发现自己不会提需求,和老板的沟通似乎也有问题,原来以为提一个想法就好,但是实际上,只是有想法却得不到老板的资源支持。于是,我就会有畏难情绪。公司的发展总会出现新的方向,我却跟不上。给别人的感觉可能我就是一个保守的人吧。总之,我的感觉是有心无力。”亚诺摊了摊手。

“你对自己比较理想的职业状态有期待吗?”我似乎看到了问题症结,于是开始找调适的方向。

“我希望自己的工作是自己喜欢的,能够胜任的,还能得到足够的回馈。”亚诺回答道。

“之前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我在探索可能性。

“有过,之前那份职业有过,这份工作刚开始的时候也有。”亚诺开始和我聊起这两段工作的经历。

我发现,在这两段工作经历中,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有新鲜感,都是在一份新工作刚开始的一段时间;而且有明确的目标,有业绩要求;还能获得及时的回馈,得到了客户、老板或者同事的良好评价,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能得到及时的满足。

我把我的发现分享给亚诺,问他:“你觉得是这样的吗?”

“是啊,所以,我才会觉得有心无力,”亚诺一边确认,一边表达自己的无力,“我对于自己的工作都不知道是否能产生效果。”

“嗯,其实,你不是有心无力,你是无心无力。”我感到亚诺有些惊讶。

我开始和亚诺分析:无心,指的是缺乏目标。无力,指的是在没有目标和方向的时候,不知该如何努力,一些尝试或是得不到验证,或是难以达成自己的预期。

亚诺频频点头,“原来是无心无力啊!”

我在纸上画了一匹马,后面画了一根绳子,绳子上拖了一个人。

这才是问题的真正原因:企业和亚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匹狂奔的马拖了一个疯狂追赶的人。人在后面追,马在前面跑,后面的人越是追的紧,前面的马越是跑的起劲。就像是在企业里,老板充分授权,积极培养,希望不要耽误了骨干员工的发展。而员工紧跟企业发展,一心想追上发展的节奏。就这样,双方都陷入了焦虑之中:人希望追上马,马认为是自己跑得不够快,就这样一个开始好玩,后来双方疲惫到极点的游戏里,反倒没人受益。

我把图解释给亚诺,“你觉得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

“我只能赶上来,骑上马。”亚诺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有两种结果:一种是你所说的,赶上来,骑上马;另一种是,切断和马的绳索链接,退出这场追逐的游戏。”我呈现出两种可能。

接着,我提供了详细的方案。

第一种可能,赶上来,骑上马,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策略,但是需要渡过一个艰难的时段:赶上马的阶段。可以这么做:与老板主动沟通未来三个月的工作任务,一定要十分明确,并且和老板谈好三个月内自己的计划,不再接受突发的、新的任务,保证自己可以有30%的精力资源是可以空出来的;然后将任务尽快分解到团队,保持一定的节奏;这时候已经追上了马,并骑上了马,接着就是驾驭马,就是要了解下一步的方向。

亚诺要解决自己“无心无力”的状态,需要提升两种能力:一种是和上级主动沟通的能力,有沟通才明方向,有沟通才不至于双方陷入焦虑而不自知的状态;一种是战略眼光,有了战略眼光,才能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自己的决断,才能骑上马并驾驭马,利用企业平台,在组织发展的同时,实现自己的发展。

我告诉亚诺如何“驾驭马”:先和老板非正式地沟通公司的战略方向,不以自己部门的工作为限制,充分了解企业发展的方向;然后自己将公司的整体战略进行拆分,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如果这部分内容正好和目前的工作有链接,那就想办法把目前的工作向公司战略上靠近,制定出可实现的计划;如果这部分内容和目前工作没有链接,那就在做好目前工作的同时,主动争取新的机会。

“是啊,我们公司最大的好处就是比较开放,鼓励主动积极,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亚诺听了这个方案,开始兴奋了。

“这只是一种可能了。”我平静地告诉亚诺,“还有一种看似消极,但也是一种积极的调整:切断和马的绳索链接。”

切断和马的链接,也需要主动沟通的:沟通自己的焦虑,沟通自己的调整,退回到原来的状态,等待调整好之后,重新开始。沟通的作用在于让马也停下来休息,这样做,更轻松一些,但是可能会失去自己的发展机会。不管如何,解铃还须系铃人,一种双方默认而开始的游戏,一定需要有一方开始主动作为,才能打破已经形成的焦虑。

当然,继续漠然,也是一种选择,结果可能是:马在狂奔,忽然发现后面没了人;被拖累的人,索性不玩了,丢掉绳子,另谋新马,极有可能的结果是,重复之前的经历。

亚诺说,“咨询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自己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模式,让自己更有能量,感觉自己可以更加主动和积极了。”

对抗的假设是有输赢,是资源的争夺。在企业和个人之间,应该是另外一种假设:企业是组织,是平台,是系统。从组织形成之初,它就不是为了对抗,而是为了个人的整体价值更大。明白了这一点,就不必心有戚戚焉了。

精选阅读

职场好马要不要吃回头草?


随着疫情临近尾声,招聘工作的大力开展,除了有很多的新面孔,也有部分曾经离职的人在找工作,还有直接来到公司,开玩笑似的询问,能不能回来,其实我明白,只是为了要一个合适的台阶给自己下。

职场好马要不要吃回头草?

其实公司本身就有规定,原则上公司不接收离职员工,无论是主动辞职还是被动辞退,一般情况下,如果员工实在是因为客观原因实在不适合 继续在公司从事工作,而彼此都还很认可的话,公司会出具一纸长休协议,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返回公司,原则上会按照原岗位及待遇进行安排,此岗位如果满编,会协商安排。

但是这几名员工不适应此制度,都是由于个人主观意愿离职或公司辞职,本意无法接收,但是考虑到疫情期间很多企业进行裁员,遂通过调查,并与员工深刻谈话,留下了几名意愿比较强烈的员工。

当然除了员工主动返回,也有公司进行返聘,返聘一般情况下会比之前的岗位有所提升,最不济也会加薪。

但是无论哪种情况,其实能达成最后协议的不足四分之一,而且入职又很快离职的人业很多,这又是为什么呢?那么企业和员工为什么都会排斥呢?

首先,这次虽然进行接收员工,其实在我们内心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他们不一定会待长久,毕竟心理已经出现了一丝隔阂。

其次,企业并没有打算这些人会为企业带来太大的效益,之前有太多的案例证明,当然不排除有浪子回头的,只是比较少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出具长休协议的原因。

最后,除非特别的天赋,也不会是一个短期的时间内重复使用,毕竟,担心不适应,并再次离开,进步的公司陷入了被动。

所以对于企业发展自有企业的考虑,而员工进行更多需要考虑的应该是会存在具有一定的陌生感,跟离职多久没有丝毫关系,其实离职问题就是这样一道裂痕,弥补也挡不住猜忌。

而员工回去应该是太无奈了,否则任何人都会尴尬,而被重新录用应该是对原来公司还有感情,并被领导感动,但如此感动,是否能见面,值得画一个问号。

那么如果已经走到了非要吃回头草的地步,那么我们一定要分析一下原因,不同的原因对应不同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简单的分析一下。

第一、自己要回去的原因

只有看付出与得到值得与否,才能进行一个更好地判断,如果是自身想回去的原因是外面实在是没有好工作,还是原公司好,那么你就要有一个好的理由回去,并做好付出的准备。

无论是调岗还是降薪,如果一些都没有问题,就想想尽办法尽快融入团队,并尽可能地消除领导的猜疑,使自己的工作可以更加的安稳。

第二、被返聘的原因

如果公司重新录用,就要分析这个职位是不是不容易招人,还是感觉自己的价值,如果是前者,尽量不要回去,如果回去,看自己的规划,是否进行过高的薪酬很多,因为如果是简单的工作问题,公司肯定会保留..

要是后者的原因,那么将心比心,可以适当地提高待遇,以匹配自己的价值。但是不能恃才傲物,虽然是返聘,但是在领导心里还是有考核期的。

所以,综合而言,无论是哪种原因吃回头草,都是值得慎重的一件事,不只是要我们自己的价值值得是好马,还要看企业的诚意,并且磨合期也很关键。

一般新人的磨合期是工作能力与团队的适应,而吃回头草主要是信任的磨合,让彼此重归于好。

职场中,好马到底要不要吃回头草


在职场中,我们总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因为某些原因离开了上家公司,进入新公司以后,前东家又伸来了爱的橄榄枝。就像爱情里面前男友求复合一样,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不吃回头草,因为研究表明,情侣破镜重圆以后再分手的概率是99.9%,并且在分手的原因和第一次是一样的。

职场中,好马到底要不要吃回头草

那么这样的情况是不是也同样适用于职场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恋爱里,爱情是一对一讲究绝对的忠诚的,但是职场就不一样,公司是一对多的。对于忠诚度,其实也是利益相关,和每个人的道德责任感有关系。

如果前东家伸来了爱的橄榄枝,请思考一下这6个问题:

一、我上班的初心是什么

初心就是刚毕业的时候最想做什么样的工作,想通过工作获得什么,更看重什么。是挣很多的钱,还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还是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走着走着,就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并且愿望和目标不断的变大,导致到最后不记得自己究竟想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东西。

那当时进入目前这家公司,是更看重它的什么,这个点是不是上家公司不能给予的。比如你当初离开东家来到现在的公司,看重的是这个职位的发展,那么前东家现在提供的岗位是不是职位发展更好,或者还有薪水很高这样的附加值,相信你会有答案。

二、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短期涨薪,长期的买房。那么你当初进入这家公司的目标是什么,有没有实现,如果没有实现,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还是公司的。

比如你进入一个公司的时候是想要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学生能力的。那么半年或者一年时间过去了,有没有提升到预期的程度。进入中国公司所设立的目标有没有实现,公司管理问题研究还是对于个人信息问题。

如果没有更高的挑战或目标回到你的老雇主,根据你以前对公司的了解。 与两家公司相比,老主持人平台不好,工作氛围不太合适。

三、离开的原因

什么是不得不离开不能在这个问题上一个永久性的解决方案的原因。

比如当初因为薪资低离开,现在涨薪了,并且对于公司的涨薪机制也建立一个完善了。那这个社会问题就是学生可以进行解决的;再比如你当初离开是因为被领导边缘化,现在换了直属领导了。这个环境问题研究也是教师可以有效解决的。

一般个人原因离开公司,再一次进宫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如果公司原因而提出离开,则需要慎重考虑,原来离开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四,离职后如何个人发展

离开以后发展自己有没有得到提高能力的提升,这也是判断学生自己离职是否能够正确的最直接的一个国家标准。

如果你走到了人生的巅峰,你就不用说了。

如果开发现在是平的,那会不会是新公司的工作氛围并不适合他们,或者如果他们不能充分融入,发展的工作仅限太多。只有他们知道好和坏。

五、搞清楚前东家现在企业职位的能力发展需求

虽然公司邀请你回来了,但他们目前需要看看公司为什么邀请你重新进入工作岗位,他们的价值状况是什么。

对于企业员工的忠诚度不宽容的态度,以及企业老板的个人行事风格是怎么样的,就不会出现现在回去,以帮助解决问题,但考虑到员工的忠诚度将晋升受阻后解决。

所以我们搞清楚前东家现在的职位发展需求,再匹配自己的能力,看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够通过胜任。最好的状态就是以学习能力分析获得尊重和平等的待遇。让自己生活变得更加有价值。

六、总结之后分析利弊得失再做决定

人总是趋利避害的,如果这件事的弊端多国利益,显然是不可取的。一一考量以上的几点,如果进入前东家可以实现自己的初心,目标。又能解决以前离职的原因。岗位也匹配,发展也良好,没有什么理由不去,也不要因为“好马不吃回头草”的谚语禁锢了自己。

刚进入新公司,千万不要踩到这些雷


对于职场新人来说,刚刚进入一家新的公司,一方面想快速融入新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不敢太“暴露”自己。俗话说“职场如战场”,哪怕你再小心翼翼,也会有不小心“踩雷”的时候。

刚进入新公司,千万不要踩到这些雷

犯错不要紧,要紧的是犯错而不自知,又或是犯了不该犯的错误。要想在试用期内快速融入新的环境,被大家所接受和认可,不仅要爱岗敬业,还要懂得如何自律,避免大家对你产生不好的“首印效应”。

1. 对同事过于热情

这一点可能有的人会很奇怪,对同事太冷漠肯定不行,但是热情也不好吗?俗话说“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你一个新来的,整天没事献殷勤,总会让人觉得心里不踏实,毕竟“无功不受禄”。

单位来 了一个新的同事,小伙子看起来很精神,每天早晨来的第一件事是帮所有人把电脑打开,每次去茶水间都帮同事顺带茶杯,没事就在群里面发一下有趣的内容,每次开会或者是培训也是最积极的。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这个小伙子很上道,可时间一长大家就有点接受不了了。其实,这就是因为好心办了坏事。热心、热情没有错,刚来想好好表现能力也没有错,但错就错在没有掌握管理好一个“度”字,任何其他事情必须要做到适可而止、点到目前为止。

2. 太过于娇气

对于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初入职场,心态上难免比较脆弱,上级主管稍微严厉一点或者语气稍重一点,小小的头脑感觉就像收到了一万分的批判性攻击..

有个女生,刚进公司办入职的时候,很多男生都是眼前一亮,纷纷觉得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难有几回闻。身材娇小玲珑,声音温和甜美,按理说应该是所有人都喜欢的。但过了不到两个月,大家基本上对她是避而远之了。

一方面主要是因为我们说话太过于嗲里嗲气,另一重要方面是完全承受不了没有任何一个困难,甚至通过这些都是所谓的困难在老员工个人眼里已经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了。谁对她说话能力稍微语气重一点,里面还有就是梨花带雨、满脸委屈的样子,这谁受得了。

职场不是校园,同事不是同学,领导也不是老师。职场有很多竞争,有竞争就有压力,大家在一起工作,需要的是可以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而不是校园里的“花骨朵”。想要从校园走入社会,就要学会越挫越勇,要有不再相信眼泪的勇气。

3. 爱打小报告

打小报告,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其他任何场合,都是令人不齿和愤恨的行为。作为职场新人,这一项是千万千万不要踩地雷。也许你觉得打小报告一时爽,一直打一直爽,但职场中绝对活不长。

更何况,一个爱打小报告的人,即便领导愿意听,但听完之后对你的印象也一定好不到哪里去。初入职场,在还没搞清楚状况、看清楚形式之前,多做事、少说话。倘若在日常工作中,你与其他人产生了矛盾,也最好是当面解决。

4.时常无应答

刚进入职场,也许领导在忙其他的事情,无暇顾及你。但你自己应时刻保持准备好的态度,切勿等到领导找你的时候发现你不在,或者无应答。大家都很忙,时间都很宝贵,更何况很多事情都是急事,一次两次找不到人,是很让人无语的。

要不要跟这货合伙开公司?


《中国合伙人》提到人生永远不要做的三件事:千万别跟丈母娘打麻将,千万别跟想法比你多的女人上床,千万别跟好朋友合伙开公司。
《中国合伙人》提到人生永远不要做的三件事:千万别跟丈母娘打麻将,千万别跟想法比你多的女人上床,千万别跟好朋友合伙开公司。

而在生活中,出于资金、人情、关系的考量,许多人都会拉上自己的朋友进行创业,或者寻求朋友的投资。创业一帆风顺自然会皆大欢喜阳光明媚,但如果挫折不断状况频发则可能最后连朋友都做不了。

你自然不希望投给朋友的资金打了水漂,更不希望与朋友多年的情谊付诸东流。不妨看看青年企业家协会(YoungEntrepreneurCouncil,简称YEC)成员分享的经验他们在投资朋友的创业项目之前会提出哪些问题?

1.你朋友是否曾经帮助一个公司成长起来,然后离开这家公司?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才有探讨投资的余地。

AndrewAngus,SwitchVideo

2.时间表是什么?

如果你朋友的商业计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那么他将对所能筹到的资金有个大概的预估。确保你们拥有同一个清晰的愿景和期待。

MattEhrlichman,Porch

3.真正的风险在哪?

对创业公司而言,没有什么投资是无风险的,如果你不能承担风险,那么就不要投资。也就是说,你的朋友应该完全说明项目的风险。

DavidEhrenberg,EarlyGrowthFinancialServices

4.投资人还有谁?

投资朋友的项目很容易附带偏见,从而缺乏理性的判断。建议咨询一下其他投资人的看法,吸纳群众智慧。如果你是朋友项目的唯一支持者,这很可能说明你在进行一项不明智的投资。

NeilThanedar,LabDoor

5.你朋友本人在项目里投了多少钱?

只有你了解你的朋友和他的能力,也只有你能决定是否相信公司愿景以及朋友实现愿景的能力。一个创业公司成功的最大标志便是挣钱。在投资朋友公司前,你得确保他已经投资了自己的项目。

AaronSchwartz,ModifyWatches

6.为什么你朋友是解决问题的唯一人选?

你朋友能否让你确信他能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TrevorSumner,LocalVox

7.这会影响我们的友谊吗?

钱没了可以再挣,但友谊丢了却难以再找回来。与你的朋友提前打好预防针,对可能出现的纠结状况进行预估,分清事业和友谊的界限。制定策略确保你们的友谊是第一位的。

EricBahn,Webflow

8.你还能为朋友带来其他帮助吗?

问问朋友需要多少钱来做额外的事情,如果得到的答复是不需要,那么就别进行投资了,因为当他面临创业中的极端压力时很可能会失败。

DavidSpinks,Feast

9.你朋友打算如何赚钱?

创业者很容易陷入过度兴奋从而忘记一些基本的考量,我必须知道他如何能创造收入。

BobbyGrajewski,EdisonNationMedical

10.你朋友是全身心投入吗?

我有一些朋友启动了项目,但从未去完成它。如果他们真的愿意付出,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我都会对项目更有信心。

RussOja,SeattleWindowsandConstruction,LLC

11.你朋友有一个蓝图吗?

何种情况下能够实现利润?

SarahSchupp,UniversityParent

12.你朋友有付费用户吗?

很多项目即使执行得很好也不具备市场价值。证明顾客愿意为产品付费是非常重要的。

DaveNevogt,Hubstaff.com

马华兴:一点


马华兴《一点》

马华兴:各位好。我的题目是为梦想多做一点。你们看到这张图有什么样的感觉?是不是觉得特别分裂?每个人其实都是很分裂的,如果你把你的左脸遮住翻过来这是完全不同的脸,一张脸有一点点愤怒,另外一张脸有一点点温馨。今天我讲的故事就是有一点点分裂的感觉。

在现在这样的场是梦想的场,梦想这个词在最近甚嚣尘上,我们每个人都会回顾自己的梦想,我也一次次盘问自己的梦想,我当年的梦想到底是什么,是小时候每天都吃到奶油蛋糕?还是天天玩电脑游戏?等等。我现在想到我的梦想,那时候是在1994年,那个时候我正在上高中,在高中的时候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想到自己的梦想、自己的理想这样的话,在那个时候我想了很久,因为我看书特别多,而且我也特别喜欢看书,所以我的梦想就是想要一墙的书,整个这面墙都是我的书,并且这其中还有我自己写的。各位我再强调一遍,并且这其中还有我自己写的。所以我会把我这种特别另类的梦想炫给所有的人,炫给我的家人和同学。但是当我说了一次又一次的时候,我妈说了一句让我大跌眼镜的话,她说你不得要一墙书吗,你首先得有一面墙才行。我们家在90年代时候,大家的生活都很局促,客厅、卧室、书房都是在一间房子里面的,沙发可以当沙发床来用的。在那个时候,我很纠结,我相信每个人内心都有两个小人,这两个小人总是在打架。比如说你们可能有吃零食的小人跟减肥的小人打架,你们有那种玩网游的小人跟学习的小人打架,有懒惰小人跟勤奋小人打架。我那一段时间有两个小人在打架,就是理想小人和现实小人。当他们两个开始打架的时候,当然最后分出输赢,你们猜谁赢了?现实赢了,现实一下把理想打倒在地。所以那个时候我决定跟现实妥协。

在高中的时候我决定跟现实妥协,于是我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报了当时特别热门的通信专业,我的成绩也还可以,于是我上了邮电大学,成为一名好学生。我们在座很多都是非名校,我是一个好学生,那个时候是一个好学生。在那个时候好学生毕业之后,在学校里面也很容易找到好工作,过了很多年,工作一段时间的时候,我变成了一名好员工。这张图片是我在瑞士开国际会议的时候照的相。如果有些人问说你当时报志愿有没有后悔,我说确实有点后悔,我当时不应该学通信,我应该学金融,因为金融更快能赚到钱。当你赚到钱,随着国家产业的发展,你就能跟着产业发展起来,你的收入会跟着增长。我们今天上午有一位嘉宾是做通信的,那段时间会跟着产业发展,你能在几年之后赚到你那堵墙。当然那一墙书也是很简单的,你只需要买自己喜欢的书就OK了。

但是我深深的知道,那个理想的小人,那个背打翻在地的理想小人,他其实一直没死,它一直奄奄一息的、鼻青脸肿的偷偷的跟我说一些话,他说你不是想写吗,你为我做一点什么,那个理想的小人他没死。我特别同情那个理想的小人,其实我内心一直在想写点什么,所以我觉得写一些书,开始的时候我比较害怕,我不敢写那种小说,什么穿越那些书,因为不畅销就觉得特别不爽,我想站在自己专业角度写一些专业书籍。我写了两本书,第一本书叫《解惑3G业务》,那个时候我不敢自己写,我把团队忽悠起来,我说我写其中一半,你们每个人写一部分,不敢一个人写的胆小感觉,当时现实小人还很强大。然后写成了这本书。大家总觉得写一本书会积累大量素材,往里面填字,再一遍遍的改,其实整个过程不是那么开心,而是充满了焦虑、害怕,尤其是在写到60%的时候,那个时候不想写了,因为找到很多的素材往里搁进去,你要整合起来特别困难,一直在充满这样的焦虑、害怕。而且到最后的时候,写第一本书找出版社是很难找的,我找了很多大的出版社,大的通信出版社我找了很多,他们都拒绝了,他们说我们看不到市场,后来只有一次一次去跑各种各样的出版社,在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他们同意了,这本书出来了。出来之后还可以,像技术的书籍能够做到第二次印刷已经很不错了,已经开始赚钱了,所以这本书做的还可以。

过了几年之后大出版社的人看到我,因为他们觉得我写的还行,问还能不能再写一本。这个时候理想的小人稍微有一点养料,慢慢的起来一点,慢慢的苏醒。我说我们再写一本技术的书,我还是很胆小,不敢写太多那些内心生活上的书,于是我写了《大话移动通信网络规划》,我还是找到我的团队,他们说不写了,太难了。我那时候想放弃,后来想算了,你们都不写,我一个人写。于是我一个人花了一年时间写了这么一本书,其实过程还不是那么开心。这两本是很技术的书。那个时候我母亲已经退休了,她会经常跟她的同事去聊天,那时候略带小小炫耀的说我儿子写了两本书。那些阿姨怎么说?他们说现在是个人都能写本书。我就属于那种是个人,就写了一本书。那种感觉,现实小人一拳打过来。但是我还是想写。就在那个时候,当我感觉自己写的水平还挺好的时候,我开始写第三本书,《职业梦想魔法卷轴》,一个人工作了十几年,总会有一点小小的成就,他总是有一点表达欲,想把自己的工作经历、经验结合一些理论知识告诉所有人,每个人都这样,我想不如把它也表达出来。我在一些论坛里面把我写的所有文章全部发表出来,结果那个论坛变成精品帖子,于是我写了《职业梦想魔法卷轴》,我在里面用了六种魔法来描述我们的职业规划,这六种分别是火系、风系、水系、光明系和黑暗系。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同样中间经历过很多的纠结,有时候想放弃不写了,有的时候又恐惧找不到素材。很多人说我写书像憋大招,你们有没有玩过《三国杀》,里面有一个策略叫憋大招,万剑齐发等等一块用,对方就玩命的下血然后死了。其实憋大招就像憋大便一样,写书的过程是很痛苦的过程。

这是我写的三本书,最后给大家讲我写的第四本书,《这是什么书》,这本书看着很残破,而且旁边拿铅笔画的,这是1994年我上高中的时候,那个时候喜欢看武侠小说,我说我也要写。我相信在座很多人都曾经是文学青年,也都曾经写过各种各样的文字,无论是散文还是被专家所批的垃圾文字,什么穿越、单美那种文字。这是我94年写的书,我用一年的时间,利用各种各样的课余,还有烂课,就是政治课、历史课那样的烂课写,大概写了十几万字。那本书被我们同学命名为《错别字大全》,因为里面有好多错别字,他们帮我改了错别字。正是因为那个时候一些小小的想法,那个理想的小人才逐渐出现,那个理想小人才逐渐站起来,那个理想小人才一脸苦相奄奄一息的跟你说,为你的东西做点什么,哪怕做一点什么。

我想跟各位说的是,我们心里面其实总是会有两个小人在打架,弄的我们很纠结,但是我要给大家送这样一个字,就是“恒”字。你们知道恒代表什么?代表永恒、永久的意思,当你仔细拆解这个字的时候,如果你看这个字的古体字,恒字左边是一个树心,右边像两个小人在打架。如果你内心有两个小人在打架,那说明你还活着,那说明你还存在,那说明是永恒。如果你看到更远更哲学的层面,阴和阳、矛和盾都是永恒,所以你内心有两个小人打架的话就是永恒,只不过我们跟现实妥协的时候,当你其中一个小人把理想的小人打倒的时候,当你看到理想小人一脸苦相奄奄一息望着你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为他做一点什么,哪怕只有一点点就好。

谢谢。

做自己论坛 | 高地清风:大的拖延,就是拖着不去做自己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今年做自己论坛的主题叫做“在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这是一个很好玩、很嗨的主题,很明显就是“睡你妹啊!起来嗨!”的节奏。

可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故事和方法其实是从悲剧开始的,但它最后却根除了我的拖延症。

它不是在时间管理、心理调节方面的微观方法,也不用辞职改行这么大动静。它是不伤筋动骨,用小改变去获得结果的保守疗法。有时如果小改变真的让你达不到某种结果的话,我们可能就像这张图里的这条金鱼一样,有的时候可能需要跳一下。

故事的开始是2008年,我在北京某著名高校攻读进化生态学博士学位。因为拖延,没有在截止日期前递交材料,错过了去加拿大的交换生留学机会。我特别懊恼,然后在豆瓣上看到一个叫“我们都是拖延症”的小组。那个小组已从当时两三千人发展到现在超过十三万人。

当时看了里面的一些内容后,感觉到膝盖上中了一万箭,于是就毫不拖延地加入了。我就觉得我加入这个小组后是不是就有救了?我开始扫里面的帖子,有些内容挺有共鸣的。其中有一篇特别好,我建议组长给它置顶。可能是因为他是最拖延的人,所以才是组长。过了好久他才回复说:“不会置顶,要不然你替我做吧。”

然后我就自告奋勇当上管理员,就给它置顶了。这篇帖子是在国外的一位网友记录了他因为拖延问题求助于心理医生的过程。我当上管理员之后跟他策划了一下,定期更新,从08年底开始连载了近半年时间。在那个还没有微博的年代,帖子回复了1000多楼,是一个爆款帖子。

他的心理医生给他推荐了一本书《战胜拖拉》,当时中文版刚刚出来。我开始连载那本书的读书笔记,也很火。从此以后,拖延症这个词引起了很多媒体的注意,随之走红,逐渐变得尽人皆知。

就在我对拖延的原因了解越来越深入的时候,我发展其中一种原因跟我很像,到最后甚至开始期待自己是这一种情况,那就是多动症。很多人以为它是儿童的专利,其实真正的多动症是可能会影响一生的。更重要的是,多动不完全是一种病,更像是一种人格特质。

每25个人中就有一个多动特质,缺点就是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容易拖延。但它也有优点,就是创造力特别强。动不动可能就来个“在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之类的。达芬奇、爱因斯坦、卓别林、爱迪生、爱默生,他们都是多动症,也都挺会玩的。

越深入了解多动症,越希望自己是其中一员。那时我鼓足勇气去知名的精神病医院北大六院花了一个上午诊断了一下。大夫说有99.99%可能性,我欢呼雀跃。终于理解为什么每次匆忙快出发时才收拾行李?为什么小时候总是完不成作业?为什么不管怎么样都无法充分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而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因为这个拖延现象梦想可能一点一点被埋葬?

活了三十年,终于知道自己是谁。我把这个经历发了一个长帖子,连载之后发到了豆瓣小组。后来大家哗啦哗啦就去把北大六院这个科室给刷了,到现在那个主任还记得我。

2010年我以记者身份去清华参加第一届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有幸采访到一位在心理学科普方面非常有声望的一位专家,回来之后发现这个稿子完全没法用。里面没有关于拖延的有深度的内容。那时突然发现,我和小伙伴们居然就成了国内在这个领域最有发言权的一群人。

在2010年的圣诞节,我提出了真性拖延的定义。只有后果有害并且本可以避免的推迟才能算是拖延。我们成立了一个协会叫做战拖会,虽然是个民间组织,但是真的能帮到很多人。我们陆续做了一些活动,督促大家写毕业论文,成立教练制之类这种方式帮到很多人顺利地完成毕业。但是比较讽刺的是这其中不包括我自己。相反的我的兴趣已经彻底发生了一个转移。

我没日没夜做网站、改网站,像个程序猿。我发现这件事我完全不拖,而且我会因为这件事去拖延睡觉、吃饭,作息时间整个变成了北美时间。另一方面我对自己学的生物专业已经失去兴趣,能力上拼不过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在那个国内生物方向最好的实验室里天天都特别自卑。按照古典老师的三叶草模型分析,我是即失落、又厌倦、还焦虑,不拖延见鬼了。

到20xx年春节的时候,我父母发现了一些端倪,问我是不是很久不去实验室了。我只好承认。他们不理解,要求我赶紧回去念完学位,然后按部就班地去找一份工作。他们说的好有道理,我居然无法反驳。

不但没有一分钱的收入,相反每年要搭进去两千块钱的费用,还不算没日没夜的时间投入。

就在几近放弃的那段时间,我的腹部右侧经常隐痛,上网一看,说可能是原发性肝癌的先兆。我吓坏了,赶紧去医院检查。我还记得在医院里排队等化验结果的时候,心乱如麻。脑子里是刚挂不久的乔布斯的一句话:“你的生命非常有限,不要浪费它在去重复别人的生活当中。”

那一刻我突然有一个领悟,如果临死前评选谁是最拖延的人,我想一定是那些拖着没有去“做自己”的人。人生最大的拖延就是拖着不去做自己。

在想通了这一点之后,我觉得我想做点什么事。就在这个时候,一位编导朋友邀请我参加杨澜主持的《天下女人》节目。我和战拖会的两个女孩儿一块去的。后来因为发言太深刻,编导怕观众听不懂,掐了几乎所有内容。尽管如此,节目播出之后,父母态度明显缓和。

他们宁可相信没有见过面的杨澜,也不相信自己的亲儿子。因为我们父母那辈人并不理解什么网络、创业、小组之类的东西,但他们能够理解传统媒体。所以如果我们要想跟谁交流,一定要用对方能听得懂的方式。

我觉得该赚点钱了,于是就开始讲课。初期主要是重复一些书上的内容,收费不高。在很长一段时间,为了自己的财务上的平衡,就去做一些兼职。用岛国的一位演员的说法就是:“我在镜头前只是为了生活。”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多,到了20xx年的冬天,因为课程升级,半年没开新课。有点快冬季抑郁症的我偏偏遭遇了一系列的意外:亲人遭遇了交通事故,房东违约房子不租了,重感冒还跟室友有误会,躺在床上连解释的力气都没有。感觉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里尼克说要到30岁了,然后有一种幻灭感涌上心头。我觉得自己这条路应该没错,可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

最终我发现其实兼职之类的花了我太多太多时间,最终我做出一个决定。国内还从来没有看到有人能靠专门解决拖延症来养活自己,我能不能成为这第一个人。我辞掉各种兼职,在20xx自己30岁这一年,如果能够通过这个养活自己,就继续。如果不能,就乖乖认怂,认怂就是别人做什么你做什么,就是不做自己做别人。

也许是幸运吧,我全力地去研发和迭代这样一套课程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我们这个课程的价格逐渐地提高,来的人不但不少,反而逐渐增多。到了年底,收入相当于一般上班族的两三倍。养活自己不成问题,在父母那边有了交代。他们也开始庆幸当初没有听他们的去找工作。

到了今年年初,我成立了工作室,自己一个人把它撑起来。到了今年夏天,我们把小组里面这几年积累的经验总结出来,出了一本书叫做《挑战拖延症》。我们陆续地在把一些全新的心理学、动机科学、认知科学领域的前沿成果引进到这个战拖这个领域。传统的时间管理这个领域已经老化,特别不适应互联网这个时代。我们想在这个领域放一把火,用新的东西做一些小小的革命。这是我的一份小小野心。

我们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命题,都会面临每个时代的疼痛。拖延可能是我们这跟时代人特有的痛,有深有浅。痛的深的,就可能像这条金鱼一样,跳到另外一个缸里。尽管这个行为并不一定会让你更受欢迎,很有可能被当成疯子和二货。但是我想,它最大的好处就是你可以“做自己”。

职场: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说千万不要去小公司?


第三部分,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环境分析、例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等。感谢您阅读《职场: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说千万不要去小公司?》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职场上关于到底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的问题,争论了这么多年,也没有争出一个结果来。但是这场疫情过后,这个平衡好像有点被打破的意思,当看到中小企业的“至暗时刻”,不少职场人后悔,当时没有找一份稳定的“铁饭碗”工作,并表示今后求职会将公司稳定性作为重要的考虑要素。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表示,千万不要去小公司上班,如果去的话也只是过渡,不要太久停留。

那么还是那个问题,当遇到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这种选择时,你会如何抉择?

首先,凡事都有两面性,小公司并不是一无可取。

针对小公司与大公司两者之间的选择,小编给出的建议是:适合自身便好。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在求职时小公司与大公司两者之间谁更适合你。

选择题1:稳定性高与加薪快该择谁?

当面临着大小公司两者之间选择时,想必最先担忧的是两者相比后在稳定性上的差距:大公司有着固定的强大稳定的社会根基,而这一点是众多小公司缺乏的。但有时候稳定性恰好和薪资成反比:身处于不稳定的小公司只要能力出众、业绩优秀的话,升职加薪、平步青云不是梦。

而身处大公司,即使能力突出、出类拔萃,但是公司架构严密,晋升机制需要经过层层选拔,强手众多,竞争也更为激烈,对个人资质的要求也相当高——学历、业绩、管理能力,哪样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小公司即便学历略显欠缺,只要能力突出还是有晋升机会的。

选择题2:要名声还是要资源?

这里的“名声”指工作经历,而这点往往会在跳槽时用到,试想HR看到你简历上的知名企业工作经历与不知名小公司的公司工作经历后,谁的竞争力会胜出一筹呢?

但身处大公司,在管理、流程规范化的前提下,个人更难亲手掌握到整条行业线上的资源与人脉,即便是有机遇接触到重要资源和人脉,多半也限于一个环节,而这些资源和人脉看重的也并非你个人,而是公司的金字招牌。而在小公司,在能者多劳、一人身兼多职的前提下,更容易有机会接触到这条行业线上资源和人脉,。无论在大小公司,能抓住资源便是最好不过的了。

是非题:一个人做三个人的事,你能接受吗?

上面也讲到了,小公司出于对用人成本、公司利润的综合考虑,更容易造就一人身兼数职的局面,曾在小公司就职过的人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手头上的事情还没忙完,领导就将另一个活儿往我脸上砸了过来,这两个还没消化完,接着又是一个,又是一个……而且,入职的时候说好是财务,转眼间又兼了行政的活儿,过不多久,连招聘的任务都不得不接手了起来。在新媒体时代,还做起了公众号,成了免费的“市场”宣传人员。

小编建议:大公司有优点也会有缺点,小公司亦是如此,所以任何一位职业规划师都不会放下“绝对”的说法,说选择大公司好还是选择小公司好。每个人在自己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需要去不同的公司历炼。

大家可以基于自己的职业目标以及职业发展阶段来判别,在做出选择前需要自问5个方面的问题:

1、自己当前正处于什么样的职业发展阶段;

2、目标公司与个人的职业规划是否相匹配,是否有利于提升个人的职业含金量;

3、公司是否能提供更多的个人发展机会,换句话说你能在这家公司干多久;

4、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否与自己的价值观相匹配;

5、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最后,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愿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

马云的职业规划之路


马云痴迷金庸的武侠小说,自称风清扬,办公室是在光明顶,洗手间叫听雨轩。为了弄清楚马云的职业规划,我特意追根溯源地去金庸小说里寻找答案,终于在风清扬的师傅独孤求败那里找到了答案。

他,20年前大学毕业,应聘过30份工作,全部被拒绝;他,想当警察,和同学一起去,只有他没有被录取;他,杭州第一个五星级宾馆开业的时候去应聘服务员,也没有被录取;他,和别人一起应聘杭州肯德基,没有被录取的那个还是他。他是马云。

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条微博,虽然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凭着马云瘦小的身板去应聘警察,自嘲的长相去应聘五星级宾馆服务员,再加上在那个年代ET在中国还没有流行,肯德基还得照顾小朋友的情绪,被肯德基拒绝也情有可原。

马云谈职业规划:4把剑闯天下

但这一切都不影响他成为全球电子商务的教父级人物,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登上《福布斯》封面的企业家,成为一名真正的未来全球领袖。

马云痴迷金庸的武侠小说,自称风清扬,办公室是在光明顶,洗手间叫听雨轩。为了弄清楚马云的职业规划,我特意追根溯源地去金庸小说里寻找答案,终于在风清扬的师傅独孤求败那里找到了答案。在独孤求败的剑冢里的四把剑描述了他的武功发展路径,这四把剑恰好也说明了马云的职业发展之路,我们称之为:利剑期、软剑期、重剑期、木剑期。

利剑期: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想想二十岁前的我们,正处于16年漫漫求学长跑的最后几年。在那个穿梭于各种社团活动,在学校里谈梦想的年代,驰骋在偌大的校园中,陶醉在师弟师妹们的崇拜中。二十岁前的年轻人,年少、冲动,以为手中有了利器就可以纵横天下,却不知道此时的我们,仅仅只能与河朔群雄一争短长而已。

马云的20岁也不例外,不过意外地混到了学生会主席,后来竟然更加意外地混成了学联主席。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心中一片宏图伟业,如果你是马云,面临毕业,你会何去何从呢?考研、就业或者考公务员?

当时的马云被分到杭州电子工学院当一名英语老师。按照现在的说法,马云也算抢到了铁饭碗,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学老师还没有今天这么好的待遇,更没有今天这么好的福利,成为一名公务员也还不需要像今天这样挤破脑袋。那时也算利剑在手的马云会甘心接受上帝的这个安排吗?

马云在《赢在中国》的一次点评中讲述过他的这段往事,那时的他也和今天的我们一样迷茫着当老师还是创业?而马云是幸运的,正如他博客签名对自己的评价一样:满大街一抓一大把的普通人!不过运气不错,智商一般,但是个福将。马云在迷茫的时候遇到的良师益友是校长。校长没有多说,只是要马云承诺:到那个学校去教书,五年之内不许出来创业。马云并不懂校长的真实意图,但还是照着做了。学校教书的生活很清贫,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八九十块钱,但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外面的诱惑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断刺激着马云,马云却坚守着自己的诺言老老实实呆在学校里。

表面看来这几年教书生活让马云失去了很多眼前的利益,但事实是他收获了终身受用的东西:戒骄戒躁。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这样的品质更加显得难能可贵,看似简单的道理,却只有那些真正蛰伏、品味过其中甘甜的人才能参透其中。这种沉稳、踏实的心态,也是当今大学生最缺乏的。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刚毕业的学生,工作一年就想当经理、三年就想奔总监。眼高手低,总是在抱怨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觉得身边的人都不如自己优秀。处于利剑期的大学生,锋芒毕露不是什么坏事,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那把利剑到底是只能在校园争雄还是足够在社会厮杀。

利剑期马云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先做好自己能做的,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我认为当不好士兵的人,永远也当不了一个伟大的将军。马云的成功恰恰印证了他说的这个道理。

很多工作在刚入门阶段,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天赋和兴趣,只需要你用踏实的心态做下来。这门功课你在这份工作上没学好,同样要在其他工作上补回来。很多学生刚毕业的时候频繁跳槽,总是觉得自己的才华无用武之地。其实只要你做得足够优秀,任何工作都是好工作,马云辞职创业的时候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在教师这个位置上,马云一样是最优秀的。

所以利剑期的职场秘籍就是:1、收起你的锋芒;2、先求生存在谈发展;3、认真做好每件事,同时关注自己的兴趣,努力尝试。

软剑期: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悔恨无已,乃弃之深谷

古人云:三十而立。如果一个人到三十岁左右还找不到自己有特长的职业领域,那么我们多少要为这个人的职业发展而担忧三十岁后,随着家庭、心态的变换,一个人将很难再去尝试新的行业。

所以在三十岁前使用这柄紫薇软剑有两个寓意:第一,要快,软剑的优势在于快,高手过招,先手将占尽先机;第二,试错,在这个阶段我们允许试错,哪怕误伤一两个职业,我们也有犯错的资本,能够为犯错买单,大不了就是把这一两个职业弃于深谷,从此不相往来足矣。但事实上,任何的尝试都会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不经意地收获一二。

我们来看看马云的这个阶段是如何度过的。1991年,在学校不甘寂寞的马云出来和朋友一起创办翻译社,但创业艰难,于是马云一个人去卖小商品来维持翻译社生存。也许我们难以考证他后来创办阿里巴巴是否就是从中得到的灵感,但我们愿意相信他让天下没有难做生意的商业哲学一定在那时已经埋下了种子。而也正是翻译社的威名让马云有机会出国见识一片新天地,继而让马云坚信自己找到了互联网这个愿意为之奋斗的职业领域。

这一切看似巧合的经历,当我们开始回顾的时候却发现期间一环扣一环的联系。如果马云做翻译没有做到足够好,就不会有出国的机会。如果马云在没遇见互联网之前没有做各种尝试,估计就不可能出国,也就不会这么早认识互联网,更不会有今天的阿里帝国了。(意在说明不应该做各种尝试?与上下文矛盾,打错了一个字,意识是如果马云在没遇到互联网之前没有做各种尝试,就不会有后面的一系列机会。)

白领跳槽:骑驴找马不是罪


最近在职场里流行一个词儿叫劈腿,就是俗话说的骑驴找马。在当今职场上,不管是对于单位还是对于个人来说,可供选择的机会都增加了,人员流动性也增大了。这样的结果就使劈腿现象越来越流行了。

就某家知名公司工作的曹先生来说,做了3年业务员的他认为现在的工作根本就不能让他发挥自己的全部能力,所以,一直想跳槽。但是公司对业务员的待遇很好,况且公司老总在他找工作最初对他有着知遇之恩。所以即使他心里想着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也不敢光明正大地去找,只能偷偷摸摸地投简历,也因为当前的工作压力而没有时间应聘,错过了几次绝好的发展机会。

跳槽是有风险的,如果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跳槽就是一次成本投资的收益问题。如果先辞职再找工作便是这次风险投资的先期效应,这种风险投资的成本很大,并且充斥太多的变数,市场的饱和、个人问题以及机遇状况都有可能将这一投资行为持续。而且,一旦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达不到预期的话,那所有的投资就失败了。那么对于曹先生这种既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着想,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又想不承担任何换工作的风险的职场人士,人力资源经理对此持有什么观点呢?记者采访了某高速网络开发中心的行政总监兼招聘专员涵先生。

记者:如果你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发现一个应聘者没有辞去原来的工作,或者同时应聘多家单位,你会怎么想?

HR:首先会感觉他不太稳定,会根据公司情况考虑是否留用。只是初步判断,真实情况还要通过和他交流,判断他的真实想法是什么。看看公司是否能够给他提供发展空间。

记者:那你们不怕他在你公司呆一阵子继续这样跳槽吗?

HR:不会,如果你不能在以后为他提供发展的空间,他有可能随时离开,所以,要把好源头关。真正了解人才的价值观,以及人才的职业规划。

涵先生还告诉记者说,对于这种习惯职场劈腿的人士在招聘过程中要区别对待。比如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就是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即使进了企业,也没有长远的为企业做贡献的想法,只是暂时把企业当做一个跳板。这样的职员,稳定性很差,会在一个企业工作的同时寻找其他机会。不仅影响了工作,也是企业里的不稳定因素之一。还有一些有着自己职业规划的职场人士。在招聘过程中,如果HR认为他们的发展可以与企业发展同步,他们能够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企业也能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平台的话,HR对这样的劈腿人士是不会有偏见的。

对于多数打算劈腿跳槽的现象,多数人力资源经理都是表示理解的,因为一旦一个企业无法为个人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即使强制人才留下来也是没有用的,还浪费了企业的资源。与其挑劈腿职员的毛病,不如从企业自身的发展找根源,用好的薪酬激励机制、塑造好的企业形象、发展企业文化等方面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只有这样,才能制止职员劈腿现象的发生。只是,有很多人在找到了新工作以后,并没有把自己原来的工作向原单位交接清楚就匆匆离去。这样既耽误了别人,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抹上不光彩的一笔,这样的人让人力资源部门很是深恶痛绝。

其实,做任何事,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善始善终的态度,这样才能使自己无愧于人,也能以良好的状态迎接新的挑战。

马佳佳不哭,表理那些怪蜀黍


昨晚看到的一篇微信文章,早上的朋友圈里已有多人转载。打开再看,破了10万的点击量。因为崇拜王阳明,所以也和《明朝一哥王阳明》的作者吕峥早有神交。我一直关注他的微信号,这篇文章如此高的点击量恐怕罕见。

文章写得好,名字更是夺人眼球:以马佳佳为首的骗子们是怎么荼毒这个时代的?

然而,很多的地方,我不认同,特别是把马佳佳们打成了“骗子”,还夸大到“荼毒时代”。

是成功,不是金钱

吕峥说马佳佳们靠着一张嘴,行骗江湖,追求的是金钱至上。他只说对了一半。

表面看,“大众创业”的时代,90后的小屁孩们似乎越来越现实,整天忙忙碌碌、起早贪黑、糟蹋身体;为的就是尽快挣钱,拿到资源,便于挥霍,名曰自由;其实就是利欲熏心、拜金主义、行尸走肉。

实际上,追求金钱不是目的,成功,才是这些刚入社会的新人看重的。凭什么邻居家小王可以去海边烤太阳?凭什么高考好了就能受人追捧?凭什么有个干爹就神气活现?进入社会了,我要证明:我也可以!

从这一点来说,马佳佳们和当年的窦唯、何勇没有区别;和当年的乔布斯、李开复没有区别;甚至和当年出游关外,要经略四方的王阳明也没有区别。

说一句卖老的话:他们还年轻,需要成功!

我是一名生涯咨询师,从生涯发展角度来说,在职业生涯发展初期,追求的主要价值观就是成功,人们希望通过建功立业来证明自我的价值,在成功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幸运的是,如今的时代,不仅更公平,也更有机会。

这样的机会就是:卖肉夹馍能火,卖情趣用品也能火。我们需要倡导社会价值观,但是也要尊重人性发展的自在规律。这个阶段要的就是成功,虽然,下个阶段就可能要迷茫了。

王阳明是史上少有的“真三不朽”人物,他自有天赋,但他的“龙场悟道”也是发生在年轻有为、步入仕途、被贬追杀、反复迷茫和探索之后的三十多岁。

吕峥说得很好,但是他懂理,不懂人。

交换,就是交换

马佳佳推崇交换,吕峥鄙弃交换。但,交换就是交换,不必感情用事。

马佳佳推崇交换,推崇的是可以交换的能力,特别是不依赖于传承既得资源的交换能力。吕峥鄙弃交换,鄙弃的是交换的规则,特别是拿不到台面上的政商交换规则。

我说都没错。

我不和稀泥。

有“人”的场,就有交换,职场是最明显的一个。有人觉得交换不太好听,希望换成“共赢”、“愿景”这样更和谐的词汇。既然是本质,非要用遮羞布,那一定是心里的肮脏玷污了眼睛。

交换无处不在,职场里,雇主与雇员的能力、资源、薪水、团队感、发展进行交换;家庭中,亲人之间的信任、亲情、关爱的交换;朋友间,友情、资源、能力、信任也进行交换。

只是,不同的交换里有不同的规则,不同的交换里,有不同的价值趋向和风险。交换必然发生,但是价值观决定规则。

马佳佳用好玩的想法和PPT博得眼球,获得认可,那是她付出了努力,提供符合一部分人需求的产品;倡导“良知”,拒绝忽悠,那也得有能够打中大众的作品,把王阳明叫成“一哥”;反观历史,阳明圣人当初如果不善用“交换”,何以平定叛乱,得“神人”之称。只是,他水平高超,对于交换,不简单地遵循,而且驾驭了。

所以,交换也没有那么可憎了。

请允许迷茫

我是一名生涯咨询师,见证了发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太多迷茫。

有自我认识的迷茫,有追求成功的迷茫,有寻求意义的迷茫,也有失衡的迷茫。来找我咨询的人中,有还在读书但是对职业选择困惑的大学生;也有尚未上高中就已经开始考虑职业方向的初中生;有进入职场难以适应业绩要求的新人;也有创业想法但是不知如何准备的热血青年;有职业发展顺利但是十年后遭遇瓶颈的老鸟;也有心性跳脱屡试屡败的探索者;有激情四射活力无限但搞不定关系平衡的职场妈妈;也有准备退休筹划事业的大妈……

迷茫的人太多,所以才有那么多人来新精英学习生涯规划。

这个社会不缺可以争取的资源,不缺发挥优势的机会,不缺撕逼对骂的战场,缺的是对自己内心的关照,以及“致良知”的过程。

王阳明说,良知人人具足,不假外力,事上磨练。那么,如果这个阶段鸡血满满,就冲上前去,做一个成功的斗士;如果有迷茫,有迟疑,也要立刻停下来,看看迷茫教给自己什么,可以为去除迷茫做些什么。

马佳佳们在追逐着成功,追求着自由,向往着平等。吕峥们在倡导着道德,开拓着可能,呼唤着良知。

早晚,有一天,要汇合,而不是开战。

赶自己的路,静待其变。

马云谈大学生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大学生学习成绩不是最为重要,但要有强项,在所有的科目里有你最喜欢的,然后把这喜欢变成你的梦想,规划成你的目标。不要去弥补你的弱项,在你强项上再加强,也就是说在成功的基础上再成功。

1982年的厦天,18岁的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他填报的是北京大学。但是他的高考成绩很差,尤其是数学,只考了1分。

第一次高考落榜后,说实话,马云是很灰心丧气的,他认为自己根本不是考大学那块料,于是他开始四处打零工谋生计。他每天踩着一辆装满货物的笨重的三轮车,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吃力地行驶。我们可以想像,以马云那样瘦小的身子,干着那样沉重的活,是怎样的一副情景。18岁的马云常常望着前方,茫然不知所措,难道自己这一辈子就只能当这样一个踩三轮的骆驼祥子?他不甘心,他当然不甘心!

有一次,马云踩着三轮去给一家文化单位运书,在金华火车站的候车室里,他捡到了一本书,作家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人生》里高加林的故事深深感染了他。他从此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之路,不仅是漫长的,更是充满坎坷曲折的,若要有所成就,必将经历一番磨练。他想起了孟子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经过一番深入思考之后,他决定再战高考。他开始了勤奋的学习。1983年,19岁的马云第二次参加了高考。这一次,他满怀信心。但是老天偏偏喜欢跟他开玩笑,他再次惨败,数学只考了19分。 成绩出来之后,父母都对他不再抱什么希望,认为这孩子注定不是考大学的料,劝他安安心心学点手艺,当个临时工,混口饭吃。

但是马云却仍不甘心,他不甘心一辈子只当个临时工,他要考大学,他明白只有考大学才能改变他的命运。由于父母不再支持他考大学,所以他只有边打工边复习。他那时常常跑到浙江大学图书馆去学习。在浙江大学,他认识了5个落榜生,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谈着他们的抱负和理想。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他们对着天空肆无忌惮地振臂高呼:我们一定会考上大学,我们一定会出人头地!我们一定会考上大学,我们一定会出人头地!我们一定会考上大学,我们一定会出人头地!

我相信,他们每个人狂喊着这些誓言的时候,眼里含着泪水。

1984年的厦天,20岁的马云第三次参加高考。马云记得,高考前,一位姓余的数学老师对他说,马云,你的数学真是一塌糊涂,如果你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着写。

马云的表现让余老师大跌眼镜。考数学的时候,靠10个死记硬背的公式,他一个题一个题地去套,结果这一套,居然给套出了79分(当时数学满分是120分,72分及格),这个分数在马云的数学考试史上,绝对是破天荒的伟大成就。

马云非常幸运地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成为外语系的一名本科生。

马云之所以让当今的无数草根创业者崇拜,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马云也曾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没有高大帅气的形象,没有优秀的学习成绩,没有聪明睿智的头脑。他靠的是他的不屈服于困境的精神,对一定要改变生存现实的决心,对一定要成功的坚定执着的信念。所以他高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我经常这样想:如果马云在第二次高考失败后,听从了父母的劝告,没有参加第三次高考,而去学门手艺,安安稳稳过他打临时工的生活,那么,还会有今天的马云,还会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吗?我想,绝对不可能!

永不放弃是一个大学生 职业规划 的坚强后盾

多年以后,功成名就的马云来到他当年一手创立的海博 翻译 社,题下了四个大字:永不放弃。这四个字,如今在海博 翻译 社的网站首页上赫然在立。它传达着这样一种精神:做任何事情,你可能会碰到很多很多的挫折与失败,但是只要你坚持下去,永不放弃,那么你就一定可以成功!

永不放弃,这是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是马云终生的信仰所在,也同样应该成为我们所有正在创业道路上或即将走上创业道路的人共同的大信念。

大学生想创业,首先要给自己一个梦想。做好自己的 职业规划 我的梦想是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公司。人没有梦想,没有一点浪漫主义精神。是不会成功的。

所以我想告诉大学生,创业,做企业。其实很简单,一个强烈的欲望就是说。我想做什么事情,我想改变什么事情。你想清楚之后,你永远坚持这一点。创业要找最合适的人,不一定要找最成功的人。

如果我马云可以创业成功,那么80%的年轻人也能够创业成功。创业者最大的快乐就在于创业过程中去学习。去提升。

所有的创业者都应该多花点时间。去学习别人是怎么失败的。因为成功的原因有千千万万,失败的原因就一两个点。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相创业一定要有一批朋友。这批朋友是你这么多年来诚信积累起来的,越积越大。

对一个创业者而言,赚钱仅仅是结果,不是目的。

只有原创的,独创的,才能持续不断发展。模仿者永远只能是二流高手。

投资者可以炒我们。我们当然也可以换投资者。这个世界上投资者多得很。关于这个问题,我希望给中国所有的大学生想创业的一个声音。投资者是跟着优秀的企业家走的。企业家不能跟着投资者走。所以你要如何变成优秀企业家。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

对所有创业者来说,特别对大学生来说,永远告诉自己一句话:从创业的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

激情是大学生创业的发动机

有些人,创业初期是很有激情的。但激情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我希望你们的激情能保持3年。保持一辈子。永远不要放弃,才有机会。创业之初的小企业更应该抓准一个点做深、做透。

这样才能积累所有的资源。我们创业的时候钱很少,所以每一分钱都很珍惜。

可以用抠门来形容。这样的传统一直保持在阿里巴巴的每一个阶段,一直到现在。

创业的大学生书读得不多没关系.就怕不在社会上读书。

上市只是阿里巴巴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一个里程碑。从管理团队角度来看,我们还处在创业阶段。

HR理解“劈腿”跳槽 “骑驴找马”不是罪


在当今经济不景气下的职场,不管是对单位还是对个人,可供选择的机会都增加了,人员流动性也增大了,这样的结果就使劈腿现象越来越流行,不过多数HR经理都对劈腿跳槽表示理解,表明在招聘过程中会区别对待。(综合)

案例:

在某知名公司做了3年业务员的曹先生认为,现在的工作根本就不能让他发挥自己的全部能力,最近一直打算跳槽。但是公司对业务员的待遇很好,况且老总在他找工作之初对他有着知遇之恩,所以即使他心里想着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也不敢光明正大地去找,也因为当前的工作压力而没有时间应聘,错过了几次绝好的发展机会。

分析:

跳槽是有风险的,如果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跳槽就是一次成本投资的收益问题。如果先辞职再找工作,这种风险投资的成本很大,并且充斥太多的变数。一旦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达不到预期,那所有的投资就失败了。那么对于类似曹先生这种既为职业生涯发展着想,又想不承担任何换工作风险的职场人士,HR经理持什么态度呢?某高速网络开发中心的行政总监涵先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有职业规划的劈腿受尊重

涵先生表示,对于这种习惯职场劈腿的人士在招聘过程中要区别对待。比如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就是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即使进了企业,也只是暂时当做一个跳板,这样的职员稳定性差,成为企业里的不稳定因素之一。还有一些有着自己职业规划的职场人士,在招聘过程中,如果HR认为他们的发展可以与企业发展同步,能够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而企业也能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平台的话,HR对这样的劈腿人士是不会有偏见的。

企业从员工劈腿中反观自身

据悉,对于多数打算劈腿跳槽的现象,多数HR经理都是表示理解的,因为一旦一个企业无法为个人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即使强制人才留下来也是没有用的。与其挑劈腿职员的毛病,不如从企业自身的发展找根源,用更好的薪酬激励机制、企业文化等方面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不要让“背景”成“被动”


曾经介绍一个朋友的孩子到姐姐的公司上班,但这个孩子上班以后,不但没有任何对自己背景的避讳,反而经常和其他的同事或是他的主管提及他的关系,希望借此获得一些特殊的关照。但同事们并不买账,姐姐当时也非常为难,可也没办法,本来很好的机会,就被这孩子自己给破坏掉了。拓德英语学习中心袁惠萍列举了身边的一个实例。

对此,南开大学高端继续教育中心的孙涛建议,对于有背景的新人,进入职场的姿态很简单,就是要低调而不刻意避讳。孙涛举例说:我曾经服务过一家公司,我到公司报到后不久就有下属和我说,董事长的亲侄女在物流部门让我多注意。可我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她非常低调,不仅职位很普通薪水也是部门最低的。平时工作也是兢兢业业,在同事中口碑很好。她不刻意强调自己的背景但也不刻意回避,她一般不说自己叔叔如何,可是有时候和同事聊天聊到董事长的生活了,她也不回避,也偶尔透露一下叔叔的信息,不但没有引起反感反而增进了同事之间的关系。

中级:忘记自己的背景

大家最反感的就是那种动不动把背景挂在嘴边的人,这样的人,即使做到了一定位置,也难以在职业中得到真正的承认。

城市环境景观工程设计所行政人力资源部主任张英慧曾经见证了一个从新人到部门主管、却因有背景反而让自己被动的职场衰人。

记得我的前任单位,就在我的人力资源中心,总经理给我一个大学生小S,是个南方人,他其实人本身还算老实,出身农村,但亲戚是我们董事长有所求助的人。这个孩子不会为人处世,普通话又说得很不标准,但是牛气得不行,不但对工资要求很高,而且还认为没有能难住他的工作。尽管我向总经理提出他不符合职位要求,结果还是很不情愿地把他留在了我的部门。

做人力资源工作最重要的是沟通和协调。可他脾气倔,嘴笨,根据筛选的简历通知面试,他蹩脚的普通话、糟糕的沟通真的把应聘者吓到,有很多应聘者干脆直接拒绝前来面试,表现出极大的不信任。后来在我的多次指导下,他改变了方式,才终于有了一些进展。

恰逢集团下属一个企业开业筹备,那边人力资源主管缺少帮手,我就让他过去帮忙。谁知道,他知道人力资源主管是新聘任的,竟然以自己的背景为不服从的借口。安排的工作经常不做,还在办公室其他人面前与主管争吵。

经过调解,他有些收敛,但是终于有一天,HR主管把一个纸条拿给我,我才知道他又开始了背景的借用。在纸条中他用威胁的口气对HR主管说让他小心,那种感觉真的让人很恼火。

集团总经理知道这件事后,也很憋气,严肃批评了他,让他注意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必须服从主管。

他工作了几年,由于背景原因,被提升为一个小部门主管,这更了不得了,后来终于因为某次居高临下、没轻没重地跟别人说话而挨了打。他自己也觉得没有颜面,最后辞职离开,据说又通过关系去了另一家不错的公司。对于他未来的职业发展,如果他没有清醒的认识,我并不为他乐观。

通过这个直观的例子,张英慧认为,一个职场人,如果过分利用这个背景,会给同事、领导、还有个人的成长带来诸多的伤害。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工作业绩是个人创造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有背景的职场人更要踏实地工作,比一般人更应该付出辛苦,一点一滴地在同事和领导面前积累工作经验,虚心向前辈学习,在众人帮助下,取得成绩不自夸,让同事分享自己的进步,为人谦虚和气,那些存心想要排挤的人,也会改变看法,大家在工作中和谐相处,个人的努力会让领导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同事接纳了你,才能体会工作的乐趣,才能体会职场中的成就感。做到了一定位置,就要接受自己的职业身份,做一个进取的职业人,忘记自己的背景!

张英慧还建议,当有背景的人跟不上同事的脚步,知道自己的素质和职位的需求的确不匹配时,一定要学会放弃,只有放弃,才能有适合自己的开始。

高级:完善和修炼职业化素养

拓德英语学习中心的袁惠萍有个朋友从国外留学回来,拿到两个硕士学历,通过关系到天津首屈一指的一家外企做很重要的一个职位。她说:虽然我了解他到这家公司的经过,但我感觉他无论是从学历、经验,还是个性上都很适合这个职位,他也做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这就是件好事。随着企业竞争的不断加剧,现在用人单位选择人才应该是多元的,只要本着人尽其用的原则,通过各种不同渠道进入公司都是正常的。无论是通过正门还是后门进入企业的人,只要抱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态度去工作,都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成绩。

天津格致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事业部CEO褚军忠认同这个观点,他认为,很多人第一步迈入职场是靠背景进入的,但这并不妨碍在职场中的发展。同样,一个人在职场中是否有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不是背景,而是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就是你的工作绩效。现代企业在构建自己人才竞争力的过程中,最看重的人才是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职业行为和职业能力,以上三个要素是决定一个员工能够在职场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当你具备了这三个因素时,背景不背景的其实和你取得的业绩相比,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当然,如果你不具备这些要素,而是纯粹靠关系完成晋升的过程,那么,有背景这个痕迹怎么抹也抹不去,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如果一个有关系或背景的人,真正渴望在职场中完成一种从蛹到蝶的蜕变的话,还是要靠完善和修炼自己的职业化素养,而不是依赖关系。

一句话,有背景可以决定你的第一步,但是决定不了你的一生,别人怎么看你可以决定一时,决定不了一生。有能力不怕别人说,事实与工作绩效是最好的实力证明,没有能力别人说也是应该的。

以上《不要被公司这匹“马” 拖着狂奔》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不要说你懂职场礼仪”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