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繁重的工作可能让你剪不断理还乱,效率也久久不见提高。其实,这都是因为你没有用对方法!小编来告诉你。感谢阅读《“倚老”成潜规则 拒绝求职“倚老族”》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如今工作不好找,求职“倚老”现象频出。一些求职者表示,家长们早就开始为子女就业作打算,就业简直成了父母“公关”的竞争。

“倚老”成潜规则

眼看开学后就要步入求职大军,准应届生张铭悦有些焦虑。“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消退,下半年要找到好工作,估计不太容易。暑假里,我们寝室四个人出来打篮球,我才知道他们三个都已经托父母找工作了,也落实得差不多了。”小张表示,相比起室友,自己的父母都是工薪阶层,亲朋好友之中也没有什么能够帮得上忙的人,未来的求职之路让他觉得有些迷茫。

随着“80后”独生子女们开始进入职场,职场中“倚老”现象越来越普遍。近年来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进行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通过家庭社会关系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而持有这一想法的大城市学生比率更高。在就业资源越稀缺的岗位上,可能这种“倚老”的发生率就会越高。

刚进入某家著名外企就业的苏秦就是这样的一位幸运儿。由于父亲在外企担任高层管理人员,与许多知名外企的管理人员都非常熟识,因此小苏早在大二时就进入现在的这家公司实习,毕业后更是顺利拿到了这个人人艳羡的offer。不过,小苏认为,父亲所做的只是为自己叩开门,而进门之后的道路都是自己踏踏实实走过来的。“如果我的表现不够好,公司也不会最终留用我!”但这样的说法却广受质疑,不少人认为,如今的人才市场中,仅仅是叩开著名企业的“实习门”就已经很不容易。

近日,一份针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也显示:36%的学生希望自己找工作;23%的学生希望能通过父母、亲友的关系帮忙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41%的学生持观望态度,摇摆不定,或者说随机应变。而对那些有过一年以上谋职经验的往届大学生进行调查,希望父母能帮助找份工作的比例增至62%。这些数据无疑已经描摹出部分大学生就业的心态。

用人制度要透明

已经工作了四年多的傅佳表示自己当初“倚老”求职实属无奈。刚毕业那年,她跑了多场大型招聘会,网申了多家知名企业,仍是高不成低不就。“那时候,妈妈正好要退休,于是就建议我顶替她进单位。”傅佳表示,母亲供职的那家国企薪酬、福利都很吸引人,她就半推半就地顺应了母亲的意愿。“去面试那天,我巧遇了高中的班长,无论从个人能力还是学历专业,我都不如他。但他最后没被录取。”这一次经历,让傅佳深感求职的艰辛。

2000年以后,随着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全面推行和公开招聘的开展,招聘不公开透明的现象逐渐有所缓解。目前《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暂行规定》也已经出台,对公开招聘的范围、条件、程序、权限、方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以此改变目前事业单位进人不规范、不严格的状况。但是,“倚老”求职的“潜规则”仍然存在。

中国社科院曾公布过一份《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中,子女的代际继承性明显增强,低阶层子女进入较高阶层的社会流动障碍在强化。

网友yali认为,要改变就业机会不公的现状,关键还在于用人单位不应被“父母名片”所左右。“找工作固然是学生实力的比拼,但同时也是一场学生社会资源和关系网的PK。一些抢手热门的单位招聘人才不再大张旗鼓地走出去,而是只在小范围内发布信息,除非内部有人或者有相应的社会资源关系网,才能获得相关的信息。”她认为,当大学生的父母地位和社会关系左右其求职成功率时,这是一种巨大的不公。而只有用人单位坚持“唯才是举”的招人理念,怪象才能得到遏止。

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如果求职变成“比爹”,会致使毕业生就业态度消极,不利于企业人才挑选和内部竞争。而求职者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学识和能力方面,即使拥有人情和社会关系等的影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内在能力才是决定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求职者从提高自身能力这一途径求职,才是正道。

zc530.COm小编推荐

职场上遇到倚老卖老的同事,怎么办?


一个新员工进入职场,面对全新的工作,肯定有一段适应期。这个时候,多数人都需要依靠老员工的关照和带领,才能尽快适应工作。可是,现实中,一些老员工倚老卖老,即使带领新同事,态度也很不好。作为新员工,这时该怎么办呢?初入职场,总有那么一点不如意,接下来接跟着小编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要学会理解

职场上存在倚老卖老的同事,的确不是什么好现象,不仅让新人感到为难,其实对于整个部门的发展也会有所阻碍。然而,由于这是个摆在眼前的事实,就不得不去正视了。新人们会发现,领导级别里极少会有这样的人存在,倚老卖老的大多都是一些在部门里待得时间很久的,虽然工作年限长、经验丰富却始终没能升迁的人。这类同事往往是业务能力都不错,但是却不具备领导特质的人,所以一直没能得到升迁,并且他们也渴望升迁,以至于面对新人时,“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感觉一下就来了,所以,他们的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

尊重才是上策

身为职场新人,当务之急除了需要尽快掌握工作技能还得适应公司的环境、文化以及人际关系等问题,所以与这类老同事的相处也是其中的一项,要知道的是,这类同事常常比较爱面子,如果真的比较反感他们对你的指手画脚,可以只听不做,只要完成主管交给的工作任务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和他们有正面的冲突,否则,一开始同事关系就被你搞砸了,说不定还会让其他同事对你产生不良的印象,时刻谨记对其尊重才是你平稳的过度新人期的良策。

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老同事的指导并不一定全部没有用,去粗取精,挑精华的部分听一听,肯定也会找到一些捷径来。既然他们那么喜欢指导,就不妨利用他们的耐心多问问,业务内容和流程他们势必会比你熟悉。作为职场新人,要学习的定西太多了,除了业务上的,也可以观察一些老同事平时为人处事的方式,对于好的方面多学习并为之己用,不好的地方要杜绝发生在自己身上。

用事实证明你的能力

如若真的是运气不好,遇到的就是个一无是处的老同事,并且你也真的不能忍受他对你工作上的干涉,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尽快做出一些成绩,获得其他同事和主管的高度认可,这样的话,他肯定没有办法再在你面前指指点点了,因为他失去了卖老的资格了。

初入职场的新人,要面对的事情有很多,千万不要遇事就苦恼,找到方法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慢慢的积累和学习,终有一天会你也会很好的驾驭职场,祝所有的职场菜鸟都能迅速而稳健地度过新人期。

同事倚老卖老,你见过吗?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呢?欢迎讨论。

老板、同事拒绝“零距离”


职场,繁重的工作可能让你剪不断理还乱,效率也久久不见提高。其实,这都是因为你没有用对方法!小编来告诉你。感谢阅读《老板、同事拒绝“零距离”》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人际关系的距离是无法用尺来衡量的。有时候人与人之间太过接近,就避免不了摩擦,尤其在职场中,“零距离”接触只会令人失去安全感。那么职场中的哪些行为最让人觉得没有安全感呢?

()就此议题所做的网上调查显示,35.91%的受访者选择了“他人对你的工作内容指手画脚(侵犯你的工作内容)”;18.24%的受访者选择了“肢体距离太近”;17.58%的受访者选择了“工作时他人过度关注你的一举一动”;16.68%的受访者选择了“过度关心他人私生活(不结婚、不生子的原因等)”;还有11.59%的受访者选择了“语言上过分自来熟(第一次见面就称兄道弟)”。

由此看来,与人保持“距离之美”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在和不同关系的职场人打交道时,之间的职场距离也有着不一样的微妙之处。

熟悉的同事:不可逾越的安全线

“列车即将进站,请乘客们站在黄色安全线内候车。”相信每天乘坐地铁上下班的职场人都很熟悉这句话。或许你也早已摸透了某条地铁线的特性,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出哪节车厢相对较空,哪站下车的人数最多等等。你对某条地铁的熟悉程度就好比你和办公室某些同事的熟悉程度一样。但你是否知道,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各自都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黄色安全线。

非常距离:

Andy和Grace是共事多年的老同事了。有一次,Andy在其他同事都在场的情境下大大咧咧地问Grace:“你真的没怀孕?为何你的肚子那么大?”Grace无奈地反回:“你是在说我胖吧?”话音刚落,Grace的脸色立马就变了,恨不得挖个地洞钻下去。

注意要点:

1.切忌以同事的痛处来开玩笑,这就好比揭人伤疤;

2.尽量不要在人多的时候问同事的私密问题,这会让对方显得很尴尬;

3.可以尝试把对方的缺点说成优点,例如把肥胖说成福态,把瘦小说成灵活等。这样也能给对方一些心理安慰。

办公室是个特殊的环境,大家往往既是同事关系又是朋友关系。但如果处理不当,把握不好一个“度”,很多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情”就会影响到人际关系,以致影响到正常的工作氛围和团队合作。以下几点是容易逾越对方安全底线的大忌,如不遵守,那再熟悉的同事也有可能因此变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1.过多关注他人隐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请不要轻易涉足,记住职场不是娱乐圈,你也不是一名狗仔;

2.在公共场合不尊重对方的发言。当别人开口说话时,你便是一名听众,随便插话和心不在焉的做法都是让人不安的表现;

3.在背后议论同事是非。职场并不是一个密不透风的环境,你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别人的把柄;

4.经常向同事借钱。原本友好的同事关系一旦牵扯到利益,就容易变质;

5.肢体接触过于密切。切忌因为关系密切了就对人“动手动脚”,这是极其不礼貌的;

6.工作时间制造噪音,影响其他同事工作。当你打破良好的办公环境时,其他同事不向你提议并不意味着他不介意,所以你还得自觉维护一个相对安静的办公环境。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安全底线,但是距离因人而异。所以职场人士在与同事的日常交往中还需学会把握分寸,即使再熟悉,也记得留意脚下那条不可逾越的黄色安全线。

熟归熟,但也要注意分寸,“零距离”接触只会让人产生不安全感。如果遇到讨人厌的同事,一件“虚伪”的外套是你必备的选择。

讨厌的同事:对方只是“路人甲”

说到讨厌这种情绪,每个人都会有,只是区别在于是先天造成的,还是后天由其他原因造成的。因为,人与人在接触交往时不可能总是遇上能让彼此都顺心顺眼的友人,偶尔也会很霉运地碰到几个令自己讨厌的存在。运气好点,彼此相处只需要做到萍水相逢的程度;但若是运气背一点,那么在双方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就要看你到底有多“虚伪”了,尤其是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职场里,“虚伪”的外衣则显得更加重要。

非常距离:

Lily第一次见到Alice是因为自己的另一位同事Vivian。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Lily还是没由来地对Alice这个人产生了抗拒心理,并且通过之后的几次接触,Lily对Alice的讨厌心理越发严重了。而原因,正是由于Alice这个人太过虚伪且总是喜欢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

注意要点:

炫耀这件事本身没有错,但也要掌握一定的度,一旦超过了该有的尺度是要遭他人忌恨的。同时,在职场中与同事相处,远远不如平时对待一般人那么随意,往往一个动作或是一句话都有可能踩到对方的底线,令人产生反感情绪。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时候都会抱怨对方没素质,不懂礼貌,可事实上却是我们在不经意间触及到了对方的容忍底线。

然而,职场毕竟是个“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地方,即使你再讨厌一个人,都必须牢记在见到被你讨厌的人时要笑脸相迎并亲切地说声“早安”或是“你好”,不然,被你讨厌的那个人还不知会在背地里如何大肆向他人宣扬你的不是。要知道人类的语言是拥有一定魔力的,当一句假话被人说上一百遍之后,即使它原本是虚假的,到最后也会变成真实的。因此,即使你的评价在他人那里再好,久而久之也会因为这份“恶意”而一落千丈。

若你无法完美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不到笑脸相迎并且愉悦地向对方进行问候的话,请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

1.纯粹地将对方看作是你一个重要的客户;

2.尽可能地绷紧“工作”这根警示弦;

3.在心中默念十遍或是更多遍“对方只是路人甲”,尽量淡化对方在你心中的存在感;

4.与对方说话时,可以选择将视点落在对方以外的其他地方,但痕迹不可太过明显;

5.三思而后言,宁可让人感觉你是反应慢半拍,也千万不要与对方“针锋相对”;

6.即使对方会在背后说你坏话,但你自己要切记勿在背后说他人的坏话。因为职场是个人多嘴杂的地方,指不定哪天你说的话就落到了当事人的耳中。记住,“这个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方法很简单,但越简单的方法往往做起来越难。而且,越是你讨厌的人,他们的存在感对你而言也就越强。因此这个时候你不妨大大方方地将“真诚待人”这四个字收拾收拾扔进垃圾筒里好了,没有人会因为你的这份“虚伪”而责备你的。

无论是熟悉还是讨厌,员工之间的安全距离还并非是最难控制的,世上最难把握的距离无疑在老板与员工之间,它直接影响着你的“生”与“死”。

老板与员工:世界上最难控制的距离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在冷风瑟瑟的冬日里,有两只困倦的刺猬想要相拥取暖休息。但无奈双方的身上都有刺,刺得双方无论怎么调整睡姿也睡不安稳。于是,它们就分开了,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了一起。几经反复的折腾,两只刺猬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又能互相取暖,又不至于刺到对方,于是舒服地睡了。

员工与老板之间的相处就像两只相互取暖的刺猬,需要调整距离,相互磨合,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但无论怎样调整,始终要记得,老板终究是老板。

非常距离:

场景一:办公室一对一谈话

Lucy接到老板电话询问季度绩效的问题。老板日程很满,难得有时间找她谈事情,Lucy想借此机会把其他工作也与老板沟通一下。于是她马上整理了一下手头资料,风风火火地赶到老板办公室前。门是开着的,Lucy头也没抬地冲进去:“老板,这件事我是这样想的……”话说一半,Lucy才发现,办公室里还坐着另外一个部门经理,显然Lucy得等这位经理谈完才能轮上。

注意要点:

1.进入办公室前,不管门是否开着,在门上敲几下,这样能让老板有个思想准备。或是老板需要整理一些并不适合员工看到的资料,或是加紧安排手头的其他工作;

2.正式进入主要话题前,可以带一个与生活或是天气有关的小话题作为开场,以期缓和彼此谈话的氛围?;

3.切勿四处打量老板的办公室或是办公桌,或是给出一些自己的评价。任何人都不喜欢私人领地被评论,更何况是老板;

4.谈话前,可以询问老板是否要关门,如果要关门的话,请把门留下一条缝隙。

场景二:厕所或是茶水间

小A经常在茶水间遇上老板,每次相遇时小A总想着要打个招呼,但总找不到合适的话题。比如有次小A说:“老板,您这件衣服很可爱。”老板回了句:“你是不是觉得我并不太适合穿这样可爱的衣服?”还有次小A说:“老板,您饭吃过了吗?”老板一看,时间正是下午四点,这是吃的哪顿啊?

注意要点:

1.选择一些保险的话题进行聊天。比如天气、食物、地域风情等;

2.如果没有合适的话题,点头微笑是个不错的选择;

3.可以借机约见与老板会面时间,但不可就此拉住老板讨论公事。

场景三:与老板同桌吃饭

年终了,老板请大家吃个饭,用以肯定今年、鼓励来年。老板把菜单递到了Alex的面前,于是Alex心领神会地点起了菜,心里还一直告诫自己要遵循“N+1”(饭桌人数+1)原则,避免让场面看上去过于寒酸或过于铺张。差不多点完时,Alex突然想起这么多爷们没点酒怎么行呢,赶忙拉着服务员叫道:“开三瓶茅台!”当下,老板的脸就绿了。

注意要点:

1.让老坐最舒服的座;点老板最喜欢的菜;谈最不痛不痒的话题。 就算同桌吃饭,老板还是老板;

2.不要替老板做主,你可能是老板的分身但绝对不是替身;

3.在老板面前不可显露醉态。酒能成事,但也能误事。

如何保持好与老板适当的距离,能够以非常“艺术化”的方式既让老板对你信任,而且也不会使你远离老板的视线,这的确是个难题。“人际传播学”里面提到四种与周遭环境保持安全舒适关系的。1.公众距离:350公分以上,例如看表演、上课。2.社会距离:120—350公分之间,例如谈公事。3.个人距离:50—120公分之间,例如与亲朋好友聊天的距离。4.亲密距离:30公分以内,例如与亲密的伴侣亲密接触的距离。显然员工与老板的距离应维持在第2与第3之间。同时我们还需要遵守以下一些规则:

1.尊重老板;

2.认清自己并演好自己的“角色”;

3.多沟通建立信赖;

4.成就老板的决策;

5.不要固执的与老板顶着干;

6.谨言慎行养成良好的习惯;

7.要与老板保持一定的“尺度”。

世界上最难控制的距离,既不是与仇人保持距离,也不是与恋人分享秘密,而是与老板保持有礼有节,能公事良好沟通,私事互不侵犯的距离。这样的安全距离,你能做到吗?

如果说员工与老板的距离是世界上最难控制的距离,那么如何保持与客户之间的距离更像一个高深的控制理论。

客户:这么近,那么远

“人说恋爱就像放风筝”,其实和客户之间的距离也像放风筝,拉得太紧会让客户感到密不透气的厌烦,放得太松又怕竞争对手会趁虚而入。一天打三通电话去问候客户的公司、问候客户的家人、问候客户的宠物都会让人觉得你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调查户口挖人隐私;而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往政策,又会让客户觉得自己的重要性不够。和客户保持安全距离的学问,有时比猜女人的心还要难。

非常距离:

场景一:初次见面,请勿靠近

Julie刚送走某公司的销售,笑容立即从脸上消失,转身就对经理摇头道:“这家公司的规模一定不大,一看都没有大公司的范儿。这销售一直把身体贴得很近地跟我说话,我都能闻到他的口气看到他的头皮屑了。一开口就‘咱们’、‘咱们’的,还没谈正事就要请我们吃饭了,套近乎也不是这么个套法。”经理对Julie会心一笑。可怜那个销售估计还没意识到这次拜访客户的结果是把自己送上了黑名单。

注意要点:

1.与客户保持身体上的安全距离:初次拜访,面对不熟悉的客户,保持至少1米以上的安全距离。安全距离之内的位置只能留给亲朋好友,生人勿近;

2.在客户的办公区域内拜访时,客户面前的办公桌范围是安全距离的界限,不要随意走动,不要四处张望,不要偷窥客户的电脑屏幕和文件夹;

3.与客户坐着面谈时,可选择有技巧地让客户背对窗户而坐,自己面对窗户而坐,这样更有助于你把控时间,而不会让客户留意到窗外的天光变暗,从而感觉到时间流逝过快,匆匆告辞;

4.在和客户还不熟的情况下,用饭局来约人是下下策。在温饱问题早已解决的今天,吃饭已经诱惑不了日渐有追求的人民大众了,那些手握大权的领导和老总们更是早把山珍海味都吃腻了。赶紧抛弃这个已经out了的拉近距离的做法吧!如果你不够睿智,不能用热点时事、幽默笑话或者与客户的兴趣爱好相关的话题打开话匣子的话,不妨真诚一些,诚恳地和客户分析探讨行业大势,或者干脆赞美一下客户的办公环境吧。

非常距离:

场景二:有些话题不能碰

Sasha是个很善解人意的公关高手,很多客户渐渐地都跟她发展成不仅限于合作而是朋友的关系。Sasha也一直很自豪于这一点,直到有一天她的客户Effy跟她聊起了自己不如意的婚姻问题。Effy可能当时想得不多脱口而出,但Sasha觉得这个话题太过私密,聊过以后必然会让双方的关系产生涟漪。果然那天过后,Effy竟开始有意疏远Sasha。聪明的Sasha早有准备,在2个月里仍旧对Effy保持着既不过分关心但又绝不冷落的状态,并且绝口不提Effy的婚姻问题。有一天Sasha看到Effy的MSN上的签名档挂着“生病吊针工作压力大”的状态,便给Effy快递了营养品以及Effy最爱听的歌手的最新CD。Effy主动示好,又和Sasha恢复了旧日良好的关系,但两人都很有默契地不再聊过分私密的话题。

注意要点:

1.要与客户走得勤,但不要与客户走得太近。你可以把客户当作朋友,但客户毕竟不是发小知己,和客户的交往毕竟只是工作关系,且涉及到很多利益问题、利害关系,靠得太近反而会引起对方尴尬、进而让对方产生防范心理;

2.了解客户的喜好很重要。只要客户有爱好,那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切入点,你就可以利用客户的爱好对其进行公关。运动是团队活动,可以共同参与,客户若喜欢运动,可以约他一起去打球;然而客户喜欢看电影看音乐会的话,最好还是送上两张票,让客户自行选择和他同去的人;

3.聊私事只是辅助手段,聊工作内容才是正经事。在办公室以外的场合你可以和客户聊些轻松的话题,但记住大家熟稔了后,不要把重心落在客户的私事上,你要了解的还是客户的公司运营情况、新项目计划、人事变动等。当客户谈论过于私密的事情时,可有技巧地转换话题,知道得越多也许越难处理双方之间的关系。

与客户之间的距离看起来“这么近”,但实际上又“那么远”。既要保留有小小的私人空间,更要开辟出一块大大的工作区域,这着实是最需要技巧性的安全距离。

六成职场人拒绝“夫妻档”


职场百态频道整理了各种职场技巧,各种职场故事。感谢阅读《六成职场人拒绝“夫妻档”》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七夕,一个被称作“中国情人节”的日子,表面上看似和职场并不相干,其实在现如今的职场上,存在着不少牛郎与织女。看过杜拉拉升职记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与其说主人翁的升职记还不如说成恋爱记。对于发生在办公室里的恋情,每个职场人都有他们不一样的看法。

()就此议题开展的一项名为“假如你是老板,你怎么看待办公室恋情”的网上投票结果显示,65.15%的网友不支持办公室恋情,而表示办公室恋情很正常的人仅占34.85%。因此,绝大多数人是不赞成办公室恋情的。

除了个人的这些看法以外,HR也对办公室牛郎和织女的存在与否有着不同的见解。据论坛--“HR聚会所”中HR网友的投票结果显示,七成人表示企业是不允许夫妻在同一部门的,其余三成人表示能够把“夫妻档”安排在同一部门。

从以上两项调查不难发现,大部分职场人和企业是不赞同办公室恋情的,他们认为这会影响同事的工作效率并最终损害公司利益。而其余赞成方又认为,保留办公室恋情不仅体现企业对待员工人性化的一面,而且增强了员工的稳定性。笔者认为,职场虽不是情场,但职场人也不该甘心成为其中的“螺丝钉”,毕竟除了事业,家庭也是成功的一部分,所以在不影响工作的条件下,大胆地去爱吧!(完)

职场人情潜规则


职场百态频道整理了各种职场技巧,各种职场故事。感谢阅读《职场人情潜规则》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凡事都有潜规则,不写在条例里,不挂在嘴边上,只有在行为表现中体现。常说新人“涉水太浅”,其实就是对其不懂潜规则的一种评判。人情是职场中的一门必修课,不懂人情世故则不可能在职场中逢缘,没有贵人就没有升迁。两颗重磅炸弹——“人情”与“潜规则”的组合——人情潜规则,你了解多少,是否有触雷的可能呢?

为什么人情一定要还

为什么人情一定要还?你敢不还吗?

又有同事要结婚,今年办事的太多,存折一直在大出血,我心疼的辗转难眠,想了万种逃避的理由,但却是有心无胆,谁让我一个月前收了他一个人情呢。人情是债,不还,便要遭到自己内心的谴责。即便能找个不错的理由使自己内心开脱,但怕事情一传出,只是换了另一种更惨烈的“死法”——被别人的唾沫淹死。要明白,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所以,不要轻易地接受人情。

还真有个同事“人没去,礼没到”,说当事人告知的太晚,他已有安排。不到两个月,他找我聊天时大吐苦水:“得罪人了,项目审核卡在他哪了。”

专家提点:无人可游离于人情之外,所以不是不能接受人情,而是要有选择的接受。

人情必定循环

循环,简单地说就是一次“送”与“受”的完成。因为“人情必还”的特殊性,“人情循环”也成了一种必然。

“上饭桌解决”的行事风格是人情循环最典型的表现方式之一,但这种循环多为一次性,事办成了,人情就断了。“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就体现在此。对于这类商业性人情,一定要有“收进一粒芝麻,拿出一棵西瓜”的觉悟,否则就是“刀光剑影”的结局。

而钱钟书先生生前在孤岛上写《围城》的时候,曾十分窘迫。恰巧黄佐临导演上演了《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现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时隔多年,黄佐临导演之女黄蜀芹之所以独得钱钟书亲允,开拍《围城》,实因她怀揣老父的一封亲笔信的缘故。

良性的人情循环其实处处在我们身边演绎着,人情可能大过天,可能薄如纸,不论如何都应铭记与心,择日涌泉相报。

专家提点:细水长流才能使我们获得一生难求的情谊。

人情也有保质期

食品有保质期,过期了食用会损害身体健康;人情也有保质期,过期了效用就降低或者消失。两星期前示好送去的西瓜,两星期后在对方心里只剩下西瓜籽。

L在学生时代的一位友人如今是一家名医院的医生,L在四年前得知了该消息后,便开始与他联系,当他有求与L时,L都尽力而为。前些日子,L的家人突发急病急需“床位”,想到找友人帮忙,在他的帮助下,L的家人两周后便顺利出院。

可见,L十分善于把握人情保质期。人情的保质期像是手机号码的有效期,只要及时充值便可增长有效期期限,只是后者更透明。记得一位人际关系应用专家曾这样教导:拿一本小本子,记录下你所有认识的人,写上他们的联系方式及所拥有资源,然后按照资源的量和质对其进行分类,确定下每周需要联系的人是谁,谁可以每个月联系一个,谁只用寄送卡片等。这样便能花最少的精力去维护人情,使其保质期延长。对于现在生活烦琐零乱的我们,这不失为一个良方,但切记不能让其他人看见小本子。

专家提点:人情的回报和维护规则都是宜早不宜迟。

人情讲究生态平衡

物种讲究生态平衡,人情也讲究生态平衡,平衡既是和谐。每个人都有一个社交容度值,社交容度是衡量一个人人情密度是否平衡的箱体,在箱体内即为平衡。每个人的社交容度不用,悟空小一些,八戒大一些,而这主要取决于性格。

A已经做了七年销售,自己悟出一个道理:一定要常做人情给潜在客户。她认为这样订单的成功率会大增,但怕他人受恩之后会忘记或不知受了恩,所以她总在施恩后有意无意的加上一句“这是给你的人情哦”,有一天,一个大客户拒绝了她的销售,表面上说公司没有需求,但经过A多方打听才知道,大客户原来是对她本人有意见,嫌她心计过重,斤斤计较。

其实,我们不仅应该让自己的人情生态保持平衡,勿自闭勿滥交。也应为别人的人情生态平衡尽一份力,不要增加对方负重或打破对方平衡。这对别人、对自己都不是一件好事。

专家提点:过度的开发是一种人情污染。(完)

拒绝“脆弱”


前段时间,富士康的“连环跳”事件占据了各家媒体的报道版面,由此引发社会效应令富士康不惜开出60万元的高价年薪聘请心理咨询师,这也使得心理咨询师一夜之间迅速窜红,成为众人追捧的“香饽饽”职业。同时,这一事件还让各家企业在招聘时纷纷开出求职者必须要具备一定“抗压能力”的招聘条件。

压力是“洪水猛兽”?

说到职场压力,或许大部分人都会把它视为“洪水猛兽”,认为工作一旦有了压力就必定会很辛苦,而现下很多初入职场的职场新人最不喜欢这种“压力”的存在。只要觉得工作稍稍繁重,“压力”过高,新人们就会直接甩手不干,这也迫使职场老人对职场新人存下了相对性的偏见。

事实上,只要身在职场,不管工作的难易程度如何,压力始终会如影随形的跟随左右,只是个人对它的承受力与见解均有所不同罢了。

据BBS的一项数据调查显示,有62.5%的白领在职场压力的压迫下经常感到精神不振、情绪烦躁。长此以往,还将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生活以及健康。此外,岗位职能因其技术性不高造成的可替代性强、对自身职业发展前景感到迷茫(例如职业发展瓶颈、跳槽目标方向不明确)等等问题也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个人对于职场压力的承受力。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佳的

其实,压力就像一把“双刃剑”。适当的压力会让人对自己面对的一切事物充满斗志;可一旦超过界限,它就会引发一系列恶性循环的连锁效应。如何摆脱它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寻找减压方式。

据BBS的一项调查,听音乐、找朋友聊天是人们惯常使用的减压方法,有66.67%的白领都会使用这两种方法。可要注意的是,找朋友聊天不比听音乐,千万不能把朋友当作是你烦躁情绪的“垃圾筒”,即使关系再铁再硬,朋友对你的“压力”倾听也会有其底线的时候。因此,如何自我减压也就显得很重要了。

此前,在开心网等SNS大行其道之时,众多白领便以此排遣自己的压力情绪;而现下,代替它的则是三国杀等谋略性桌游,这两者笔者都曾尝试过,总结下来,SNS的网页游戏的吸引度对我就如同网游——纯粹的三分钟热度;而三国杀则实在过于费神。因此,当朋友推荐三国杀作消遣的时候,笔者当即否决了这个提议。

毕竟减压方式不比其他,不能像现下许多一概而全的事物一样跟风,只有当找到属于且最适合的自己方式方法,才是自我减压的最佳方案。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和压力说“拜拜”,将一切使我们变得“脆弱”的根源拒之千里外。(完)

老实人在职场中如何避免被欺压?心理学家:拒绝软弱!


职场百态频道整理了各种职场技巧,各种职场故事。感谢阅读《老实人在职场中如何避免被欺压?心理学家:拒绝软弱!》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人间三月,春色无限。随着疫情高峰的离去,被封印了一个多月后,人们终于踏出家门,投身到复产复工的浪潮中。重回职场,回到那个让我们看尽人间百态的微缩社会,继续禹禹前行。今天跟大家聊聊老实人在职场中如何避免被欺压。

老实人在职场中如何避免被欺压?心理学家:拒绝软弱!

为什么这里要特指“老实人”?老实人身上会有这样一些特征:单纯、善良、包容、羞涩……还有软弱。这些特征里大部分其实都是正面的、美好的,但往往就是这些美好善良的老实人,在职场中更容易被欺压。因为他们看起来好欺压,容易欺压。

小林就是这样一个老实人,为人友善,不善交际。办公室里的同事其实都还挺爱搭理小林的,只不过通常都是:“小林你去茶水间吗?帮我带杯水!”“小林今天是情人节,晚上我有约,跟你调个班吧!”“小林这个月的凭证帮我整理一下吧,你最擅长做这个了!”“小林这个数据太多太烦了我不想做,你帮我做吧!”……然后小林就要来回茶水间三四趟,帮全办公室的人接水;情人节晚上原本跟男朋友约好的看电影泡汤;中午饭都没时间吃,要赶在下班前整理完一个月亮的各种凭证;加班到很晚核对数据,赶在第二天早会前形成报表。

对此,小林很少发表意见,别人一开口拜托,她就没法说“不”字,别人对她温和一点,她会回以更温和的微笑,想拒绝的时候,话还没出口,对方表现的稍微不高兴了她便默默咽下拒绝的话。所以,后来有人怀着更明显的恶意,欺压她的时候,她再不愿意,也只敢把委屈和泪水往肚子里咽。

其实小林这样的“老实人”职场上并不少见,就跟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小胖一样,几乎每个办公室都有一个沉默的小林。她/他话很少,活很多,每个人都能使唤她/他。实际上没有一个人内心里是愿意被这么对待的,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造成了目前的这个状况,而这样的状况,让他内心其实充满了屈辱,不甘与怨愤。

曾经有心理学家关注并分析过这个现象,他指出,软弱是被欺压的最根本的原因。如果学生小林在第一次遭遇到同事进行无理行为要求的时候就明确自己拒绝,那就一定不会影响发生改变现在中国这样的情况。人的动物性决定人的本能会自动避免与强势的一方起冲突,而掌控欲又驱使人通过各种欺压同类中的弱者从而可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快感。这就直接造成了对于一个小集体中,总有人会被人欺压,这个人信息就是“老实人”。

那老实人在职场中如何避免被欺压?正确的补救办法是拒绝软弱。 拒绝软弱始于拒绝让别人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 很多人不明白拒绝,也许是因为很多原因,不敢,不好意思,不知道如何开口拒绝,但无论什么原因,都需要“勇敢”。 给我一杯水。“ 对不起,我很忙。 去吧,“ 对不起,我晚上有个约会,对不起,我不太擅长,我只是在磨我的时间,你可以自己磨,对不起,我也不喜欢分析数据“...自己。如何在心里思考,如何在嘴上说,其实拒绝并不难。

当然,正如心理学家说的,我们要从内心拒绝软弱,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方法。毕竟,职场是一个小团体,在集体中生存,除了需要勇气智慧。我们拒绝在同一时间不合理的要求,我们必须保持自己内心的和平,心理素质差点的,或者至少保证了表面上和和气气,毕竟我们睁开眼睛的在办公室度过大部分时间。

所谓的“老实人”,经常把善良、包容、羞涩或者无限的扩大,导致学习别人无底线的逾越,在软弱的引导下,招来一个无穷以及无尽的欺压。如何有效避免被欺压?请将你的善良与包容发展保持在企业一定的底线内,请抛弃一些羞涩,用勇气进行武装我们自己。这样你就可以通过抬头可以挺胸,获得“自信”!

职场“傍老”族频现,父母应放手


案例:她的父母为她打理一切

小月在家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快毕业了,父母心急如焚到处给她张罗工作,可是她自己却丝毫不急。从小到大,小月从考大学,报专业,都是父母代劳的,这也养成了她依赖的习惯。最近,父母托朋友给她找了一家公司,可是小月干了没两天,又把工作给辞了。原因是,这份工作让自己感受不到成就感。现在小月毕业证书拿在手里,却依然待业在家。她的父母仍在给她打听各种工作机会,而小月还沉迷在网络游戏中。

虽然已经是20多岁的成年人,可是小月却没有什么责任感,如果父母不给做好饭,在家上网的她可以一天只靠吃方便面度日。谈到自己的孩子,小月的父母也多是责怪,但是每次过后,他们依然会替她办一切的事务。

现状:大学生找工作依赖性强

记者采访发现,像小月一样的大学生,在社会上还大有人在。曾经有位家长,在孩子找工作时,每次孩子面试都陪同前往,原因是孩子不认识路。他的父母给他跑招聘会,把招聘信息带回来,可他自己连投递简历也嫌麻烦。不少大学生找工作,还是把希望寄托于父母身上,期望通过人际关系为自己的职场打开路径,却很少考虑自己去开拓机会。

日前的一项调查就显示,有四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家庭社会关系还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而且,这个比例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不少应届大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如果能依靠父母找到工作自然还是愿意接受的,却不曾想,在接受了安逸的同时,也就失去了拼搏的机会。很多时候,父母还是把自己的孩子当成羽翼下的小鸟来保护。比如读大学选什么专业,多是家长到处打探,哪个专业就业前景好,哪个专业毕业出来收入好,却很少有学生自己主动去搜集这样的信息,主动在自己的专业与兴趣之间平衡。就连有些大学生准备出国,也是父母到处逛留学展,搜集各种留学资讯,回来分门别类向孩子灌输信息,为他们出国之路铺垫平整。

企业:大多拒绝依赖型毕业生

不少企业在接受采访时认为,那些太娇生惯养的学生做事往往没有自己的主见。而现在的商业环境,很多时候企业还是倾向于聘用那些有主见,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毕竟,循规蹈矩的工作由于技术含金量不高,在招聘时非常好招,因此求职者的竞争也很激烈。许多用人单位认为,那些一味依赖父母,连到招聘会上找工作都没有勇气的大学生,他们又怎么能承担单位分配的重任,因此绝不会考虑录用。一家电气公司的负责人严先生就这样表示,在招聘时,他也经常碰到有父母陪同的求职者,单位知道家长是为了孩子好,但他们还是更希望单独求职的大学生,与应聘者进行面对面交流,从而对求职者有更直观的了解,便于寻找和发现人才。由此,这也告诉人们,孩子太过宠爱,其实是给他未来的职业设置障碍。企业认为,在家里父母包办一切,在工作单位,没有哪个单位愿意要一个事事必须有人带教的员工。所以也告诫家长,如果太过于保护孩子,只能阻碍毕业生在职场中的成长。大学生应该养成自我思考、自我摸索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加成熟,职场之路也才能走得更远。

专家:大学生必须学会独立生存

不少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很无奈,他们面对子女不求上进的状况也很困惑,但是如果不帮助他们又怕他们自甘堕落,甚至今后连自己都养不活。记者采访发现,目前这些新毕业的大学生大多还是“80后”,身处独生子女的环境,父母的倍加宠爱也使他们从小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很多人从小只顾读书,在家中很少做事,从报考大学、到专业的选择以及生活难题,父母习惯性地为孩子“包办”一切。在如今的就业当口,很多家长舍不得孩子吃苦,还是愿意为他们分担。

上海交大人力资源相关专家认为,大学生要摆脱这种“傍老”状况,必须要做两个方面的准备,离开父母的财政支持后,自己如何生存;其次,在职场的摸爬滚打中,怎样学得自立的能力。当然,要做到这些,父母必须首先放手,在大的观念上予以引导,而不是凡事都亲力亲为。年轻人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是解决“傍老”的关键。

[实用提醒]

毕业生可就近办理劳动手册

由于目前已进入应届毕业生入职时期,在这里也提醒毕业生可以到户籍所在地的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办理 《劳动手册》,以便顺利求职及单位办理录用手续。具有本市城镇户籍的各类应届毕业生可凭户口簿、身份证、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一寸证件照两张,到户籍所在地的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办理《劳动手册》。也可以到户籍所在地的区县职业介绍所办理。办理《劳动手册》是免费的,一般当天即可办妥,也可由用人单位按《上海市单位招工、退工管理办法》办理用工登记备案手续时,同时办理《劳动手册》。(完)

HR至高机密:公司绝不会告诉你的潜规则


1.别信:入职时的工资高低不重要,只要你努力工作你会得到相应待遇。

我估计几乎找过工作的人都听过这句话,当我们确定被聘用跟公司谈工资时,他们都会说“如果以后你业绩突出、努力工作,你的报酬也会相应增加 的”,特别是当第一次找工作的时候大多数人会相信这些话,但是千万别相信。

刚入职时,你的工资就是你的全部(当然有一些岗位,比如销售或弹性工资的岗位除外,而且你入职以后大部分待遇都会跟着你的工资而浮动,工资调整也是按你目前的工资乘于一定的百分比,保险、公积金也跟工资有关系),当你的基本工资低的时候你今后的报酬增长空间也不大。

所以,找工作时千万不要心软,多争取一些基本工资,因为这是你的所有。

我第一次找工作时就是犯了这个错误,当时心软没要求更高的工资,当时觉得基本工资比别人低几百块钱无所谓,但是后来才发现它有一个杠杆作用,尽管以后每年你工资涨幅比别人大,但是工资还是比别人低。

比如你入职时的基本工资为4000,第二年涨幅为20% (一般的企业极少数人能涨20%),那第二年工资为4800; 如果你的同事入职时基本工资为4500,第二年涨幅为10%(一般涨幅),那他第二年工资为4950。

是不是看到差距了? 请记住,入职时工资就是你的全部,一定不能心软。

2.人事部不是你的倾谈对象

我在公司看过很多员工找人事部经理谈话,而且人事部员工可能会定期找员工谈话,问员工在工作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有没有人事部需要帮员工解决的事情?

但是请你记住,公司人事部并不是你的倾谈对象,人事部的首要任务不是去帮助雇员,而是保护公司利益不受雇员损害,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可能很多人认为人事部门是自己的朋友,有时甚至连对公司、对老板的真实态度都会告知于人事部门。(如果你经常这样的话,我可以肯定的说,你会跌得很惨,而 且不会有人告知你原因的)

无论人事部的人员表现得何等友好,你均要认清,你跟他们的谈话内容,他们必然会与决策部门分享这些信息,例如你的老板、经理、主管及首席执行 官。人事部门的职责就是(有时也是合法的)告知公司决策部门你那些所谓的“ 秘密”。

比如你不喜欢你目前的工作内容、或与老板的关系处理的不好,你千万不能找人事部抱怨,你应该直接跟你的老板沟通。可能当时谈话时人事部的员工会 给予同情,说自己向自己的上司反映这个情况,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人事部门会将你与他们的对话原封不动地转达给你的老板,而你的老板对此是绝对无法原谅的,出 现问题首先不去找老板解决,而是直接找到人事部门,这样你的处境就很被动了,有可能被迫离开公司了。

3.你的能力并不能确保你的安全

很多公司在招聘员工或对外宣传时说我们公司注重员工的能力,提倡员工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确实有一些公司是提倡创新的,但是极少数,大部分都只是打打口号而已)。

对于刚入职的员工来说可能都会有一种心理,那就是向同事或领导展示你的才华、展示你的能力,但是请注意:公司或你的领导倒希望先看到你的忠诚,而不是显摆自己的能力。不管你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并不重要,如果你一贯展示你的能力,很有可能上司觉得你卖弄小聪明、是一个不值得信赖的人,或他会感受到威胁,如果他认为你在威胁他的位置,他才不管你有多聪明,他宁愿要一个愚笨但对自己忠诚的人。

所以,当你刚入职或刚调到一个新部门的时候,千万不能先自作聪明,你首先要做的是熟悉环境熟悉上司同事的性格,即使你是一个专家也要先摆低姿 态,当然必要的是关键时刻也需要显示自己的能力,让别人觉得你是深藏不露。

韩国有一个俗语说“要想让婚姻生活幸福,就要当3年聋子,3年哑巴,3年盲人” ,因为以前在韩国婆婆对媳妇很是虐待,你必须是装聋作哑才能熬过去(当然现在已经不是这种情况了),我说这个的目的是新来乍到,你应该学会作哑装聋,刚开 始多听、多学,听到闲言碎语要装聋。

4.报销单是公司测试你的一个工具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你会纳闷?报销单也能测试员工?是的,我们平时不以为常的报销单也是公司或领导测试你的一个工具。

大部分公司都会有月底报销(餐费、交通费、电话费等)或出差报销吧?

你让你的领导在你的报销单上签字的时候,他有没有说过什么?或他有没有做过什么表情? 请注意,其实大部分情况下领导们都会看你报销的金额,而且如果他们愿意的话财务部门可以随时提供每个人的报销明细。

以前看过一些在公司里面贪小便宜的人,餐费、交通费里总是放着一些自己私人用的(而不是为了公司业务)费用,或许这些费用只有100元,但正是 这些小钱会坏了你的前程。

我认识的一个老板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某某员工哪天报了业务餐费,但是那天明明是我付款了。”或许这位员工太大意了。

但是我认识的老板当中也有一些人,他连你打的票上面的时间也核对,然后把属下每个员工的每月费用都记录下来,或许你报销的时候他可能不会说什 么,但是到时候你丢掉的并不仅仅是金钱。

5.在工作场合中透露私事很危险

现在我们大部分人有太多时间跟同事一起过,我们跟同事在一起的时间有时甚至超过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这种情况使我们有时分不清公事和私事,有时候觉得跟同事的关系像亲人一样,跟同事分享自己的私事,孩子养育问题,个人健康问题,经济上遇到的一些困难等,但是请记住,职场就是职场,你这样做很危险。

我的一位同事经常在工作场合说他儿子现在是青春期,跟我们描述怎么怎么叛逆,由于儿子的叛逆,每天回家以后家里的氛围都很紧张,有可能他是想通过倾述减少来自家庭的压力,但是最近公司开始了一个重大的项目,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最佳候选人负责这个项目,但是结果令人意外,公司领导层选了其他人选,为什么呢?因为公司领导层觉得“他家里的事情已经够多了,估计他没有余力做这么重要的项目”或讲得更冷静一点就是“你连自己家里的事情都解决不了,你还能负责这么重要的项目吗?”

如果你自己身体不太好,不需要把自己的健康情况告诉同事或上司,因为对上司来说你不健康说明你不能百分之百投入或有可能影响工作,这样你的上司会不安,他甚至会提前想对策或再额外招人,这样的话到时候即使你的身体恢复了,你有可能会面临失去自己位置的尴尬局面。(完)

新人入职必看“禁老”守则


中华民族历来有敬老的美德。但这个传统美德一旦延伸到了职场上,其功效似乎就要适得其反了。在职场上,“老”似乎是一个被禁忌的话题。特别当你身处在一个女性同胞占多数的办公环境里,与“老”有关的任何言谈都让人唯恐避之不及。更有甚者,当你谈论其他一些话题的时候,一旦言语措辞不当,也会被人误解为“原来你在暗示我已经老了”!

最近,的网友们就“职场上,当别人用到什么语言,会让你觉得自己被暗示变老了”这一个话题进行了讨论。讨论结果发现,不少论坛网友都自认为遇到过“被别人暗示自己变老”的情形,而网友们对所遇情形的描述也是千奇百怪的。结合身边案例和网友分享,小编在此为你呈现一份生动有趣的《职场“禁老”守则》,仅供参考。

“禁老”:慎用人称称呼

职场“禁老”守则的第一条,必须得说到最能体现年龄差别的人称和称呼的使用。到底应该要不要用您来以示尊敬?老师和前辈,哪个会更合适?同事间用的称呼,有那些是只专属于某几个人之间的呢?这些问题,都是平时在职场生活中困惑着许多人、特别是新人们的。

案件回放:Steven是一名实习生。入职第二周,他第一次有机会去面见自己的顶头上司。敲门走进经理Helen的办公室,看到一直以来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经理,Steven多少还有点局促:“您好,经理,您找我啊?”Helen抬眼看了一下Steven,目光又回到自己的电脑屏幕,开口向Steven交待起了任务。等Steven领命正要转身走出办公室,Helen的声音在他身后又响了起来:“以后不要用“您”,我好像还没有这么老,是吧?”Steven一愣,只能连连称是。

点评:您、老师、前辈……这些用语都能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用来表示敬意。但这些词在表示敬意的同时,也无形间拉开了人与人的距离。所以在职场上,这些词更要因地、因人去灵活地使用。有些办公室里是等级分明的,有些办公室里同事间却会用姐妹相称,有些办公室里一律只用外语名,有些办公室里的人和人之间的昵称千奇百怪……这些都是办公室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没有统一的规则,需要身处其中的你自己去探索。

“禁老”:往事不要再提

往事重提,也多会发生在办公室里新员工的身上。当团队里来了一个新同事,老同事需要对其有逐步地了解,新员工也需要让自己变得尽快融入新团体。于是,新员工的过往经历就成为双方交流时不可回避的交集。但作为一个新晋职员,即使个人的历史再怎么光辉夺目,说多了也有“危险”。

案件回放:Selly是部门新来的员工。第一天工作下班后,她和部门里的老员工Peter一起坐班车回家。在班车上,Peter很自然地问起了Selly第一天入职的感受。“第一天上班,觉得还好吗?”“啊!还要适应吧。”“我听说你在学校很不错?”“哈哈!是啊!我2005年进了高中的时候就……,后来在大学又……”“对了,这是你的第二份工作吧?上一个是干啥的啊?”“我第一份其实蛮好的,待遇……福利……工作环境……”于是,一路上两个人的谈话几乎就变成了Selly一个人的经历介绍,让已经工作对年的Peter不禁常要回忆:“上学时候发生的事情?离我好遥远啊!我是不是老了?”“第一份工作啊?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哪一年的事情啊!”

点评:1990年,当你瓜瓜坠地的时候,如今在办公室坐在你前面的那个人可能已经上小学了,你左面的那个人可能已经在中学领到“三好学生”证书了,你右面的那个人可能都拿到大学的第N份奖学金了,你身后的那个人可能都为人父母了……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作为一个新员工完全没有必要处处“怀旧”来提醒周围的同事“你们都老了”,否则老板辞退你的理由可以是“学习能力不强”、“不思进取”、“不能完成新工作”……

“禁老”:处处“标新立异”

前文提到,喜欢重提往事是危险的信号之一。而与“怀旧”相对的,在职场上喜欢处处“标新”也是容易拉响别人变老警报的行为。而与“怀旧”相比,“标新立异”的危险系似乎要更高。

案件回放:Judas创造了本公司历史上最短暂的用工记录——实习仅仅15天即宣告走人!前三天,他就向所有人展示了自己“自来熟”的“天赋”;而后,同事们评论他的一日一变的衣着打扮,他不屑:“我们这一代人喜欢的,你们不懂”;同事Victoria问他平时都有啥好看好玩的,他反问:“我们现在玩的东西,你也会?”直到最后主动提出离职,他给出的解释是:“不能接受一成不变的工作”,而他给同事们留下的印象是:“不能脚踏实地工作、态度浮躁、缺乏亲和力……”

点评:Judas的事件是一个比较极端但尚属表象的例子,而更多的时候,“标新立异”的情况会在工作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显现,即所谓的“挑战权威”。拥有变革创新的精神是一件好事情,也是社会新陈代谢的催化剂,但具体到每一项工作中,变革创新还是得在原有的体系中按部就班地进行。而这个原有的体系就蕴含着职场先行者的智慧和经验,即使需要与时俱进,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禁老”:评论衣着打扮

在职场上,衣着打扮是泄露一个人的职能工种、身份地位等信息的渠道之一。除去部分需要穿着统一制服的工种外,如今多数坐办公室的白领们还是本着“今天我爱穿啥就穿啥”的心态来拾倒自己的妆容衣着的。于是,在一不小心之中,误会有时候就这么发生了……

案件回放:中午午休时间,Eva正在洗手台边清洗用餐后的餐具,一抬眼,她突然从镜子里看到平日里难得一见的老板就在她身侧的洗手台旁洗手。于是,Eva很客套地打了个招呼:“老板好,您午饭吃完了啊?”老板没抬眼,回了一个词:“嗯!”Eva呵呵一笑,为掩饰尴尬,她立马又笑着说:“老板,您今天这衣服真有童趣,花纹真好看哟!”这时,老板一边擦手一边从镜子里望了望Eva,笑着说:“你的意思是说,我这个年纪不配这件衣服嘛?哈哈!”老板大笑着走了,留下傻在原地的Eva想着刚才老板半开玩笑半当真的口气,一阵冷汗浮上背脊。

点评: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穿着打扮确实具有掩饰年龄的作用。但在职场上,即使你发现对方的穿着与实际年龄不符,也无需明言。特别当这个“对方”既是你的前辈又是一名女性,拿她的衣着打扮说事就是大忌中的大忌了。如果你不擅长当面“溜须拍马”,也不乐于在背后指指点点,那索性就选择“笑而不语”吧! (完)

职场拒绝“零距离”


人际关系的距离是无法用尺来衡量的。有时候人与人之间太过接近,就避免不了摩擦,尤其在职场中,“零距离”接触只会令人失去安全感。那么职场中的哪些行为最让人觉得没有安全感呢?

()就此议题所做的网上调查显示,35.91%的受访者选择了“他人对你的工作内容指手画脚(侵犯你的工作内容)”;18.24%的受访者选择了“肢体距离太近”;17.58%的受访者选择了“工作时他人过度关注你的一举一动”;16.68%的受访者选择了“过度关心他人私生活(不结婚、不生子的原因等)”;还有11.59%的受访者选择了“语言上过分自来熟(第一次见面就称兄道弟)”。

由此看来,与人保持“距离之美”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在和不同关系的职场人打交道时,之间的职场距离也有着不一样的微妙之处。

熟悉的同事:不可逾越的安全线

“列车即将进站,请乘客们站在黄色安全线内候车。”相信每天乘坐地铁上下班的职场人都很熟悉这句话。或许你也早已摸透了某条地铁线的特性,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出哪节车厢相对较空,哪站下车的人数最多等等。你对某条地铁的熟悉程度就好比你和办公室某些同事的熟悉程度一样。但你是否知道,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各自都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黄色安全线。

非常距离:

Andy和Grace是共事多年的老同事了。有一次,Andy在其他同事都在场的情境下大大咧咧地问Grace:“你真的没怀孕?为何你的肚子那么大?”Grace无奈地反回:“你是在说我胖吧?”话音刚落,Grace的脸色立马就变了,恨不得挖个地洞钻下去。

注意要点:

1.切忌以同事的痛处来开玩笑,这就好比揭人伤疤;

2.尽量不要在人多的时候问同事的私密问题,这会让对方显得很尴尬;

3.可以尝试把对方的缺点说成优点,例如把肥胖说成福态,把瘦小说成灵活等。这样也能给对方一些心理安慰。

办公室是个特殊的环境,大家往往既是同事关系又是朋友关系。但如果处理不当,把握不好一个“度”,很多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情”就会影响到人际关系,以致影响到正常的工作氛围和团队合作。以下几点是容易逾越对方安全底线的大忌,如不遵守,那再熟悉的同事也有可能因此变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1.过多关注他人隐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请不要轻易涉足,记住职场不是娱乐圈,你也不是一名狗仔;

2.在公共场合不尊重对方的发言。当别人开口说话时,你便是一名听众,随便插话和心不在焉的做法都是让人不安的表现;

3.在背后议论同事是非。职场并不是一个密不透风的环境,你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别人的把柄;

4.经常向同事借钱。原本友好的同事关系一旦牵扯到利益,就容易变质;

5.肢体接触过于密切。切忌因为关系密切了就对人“动手动脚”,这是极其不礼貌的;

6.工作时间制造噪音,影响其他同事工作。当你打破良好的办公环境时,其他同事不向你提议并不意味着他不介意,所以你还得自觉维护一个相对安静的办公环境。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安全底线,但是距离因人而异。所以职场人士在与同事的日常交往中还需学会把握分寸,即使再熟悉,也记得留意脚下那条不可逾越的黄色安全线。

熟归熟,但也要注意分寸,“零距离”接触只会让人产生不安全感。如果遇到讨人厌的同事,一件“虚伪”的外套是你必备的选择。

讨厌的同事:对方只是“路人甲”

说到讨厌这种情绪,每个人都会有,只是区别在于是先天造成的,还是后天由其他原因造成的。因为,人与人在接触交往时不可能总是遇上能让彼此都顺心顺眼的友人,偶尔也会很霉运地碰到几个令自己讨厌的存在。运气好点,彼此相处只需要做到萍水相逢的程度;但若是运气背一点,那么在双方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就要看你到底有多“虚伪”了,尤其是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职场里,“虚伪”的外衣则显得更加重要。

非常距离:

Lily第一次见到Alice是因为自己的另一位同事Vivian。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Lily还是没由来地对Alice这个人产生了抗拒心理,并且通过之后的几次接触,Lily对Alice的讨厌心理越发严重了。而原因,正是由于Alice这个人太过虚伪且总是喜欢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

注意要点:

炫耀这件事本身没有错,但也要掌握一定的度,一旦超过了该有的尺度是要遭他人忌恨的。同时,在职场中与同事相处,远远不如平时对待一般人那么随意,往往一个动作或是一句话都有可能踩到对方的底线,令人产生反感情绪。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时候都会抱怨对方没素质,不懂礼貌,可事实上却是我们在不经意间触及到了对方的容忍底线。

然而,职场毕竟是个“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地方,即使你再讨厌一个人,都必须牢记在见到被你讨厌的人时要笑脸相迎并亲切地说声“早安”或是“你好”,不然,被你讨厌的那个人还不知会在背地里如何大肆向他人宣扬你的不是。要知道人类的语言是拥有一定魔力的,当一句假话被人说上一百遍之后,即使它原本是虚假的,到最后也会变成真实的。因此,即使你的评价在他人那里再好,久而久之也会因为这份“恶意”而一落千丈。

若你无法完美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不到笑脸相迎并且愉悦地向对方进行问候的话,请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

1.纯粹地将对方看作是你一个重要的客户;

2.尽可能地绷紧“工作”这根警示弦;

3.在心中默念十遍或是更多遍“对方只是路人甲”,尽量淡化对方在你心中的存在感;

4.与对方说话时,可以选择将视点落在对方以外的其他地方,但痕迹不可太过明显;

5.三思而后言,宁可让人感觉你是反应慢半拍,也千万不要与对方“针锋相对”;

6.即使对方会在背后说你坏话,但你自己要切记勿在背后说他人的坏话。因为职场是个人多嘴杂的地方,指不定哪天你说的话就落到了当事人的耳中。记住,“这个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方法很简单,但越简单的方法往往做起来越难。而且,越是你讨厌的人,他们的存在感对你而言也就越强。因此这个时候你不妨大大方方地将“真诚待人”这四个字收拾收拾扔进垃圾筒里好了,没有人会因为你的这份“虚伪”而责备你的。

无论是熟悉还是讨厌,员工之间的安全距离还并非是最难控制的,世上最难把握的距离无疑在老板与员工之间,它直接影响着你的“生”与“死”。

老板与员工:世界上最难控制的距离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在冷风瑟瑟的冬日里,有两只困倦的刺猬想要相拥取暖休息。但无奈双方的身上都有刺,刺得双方无论怎么调整睡姿也睡不安稳。于是,它们就分开了,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了一起。几经反复的折腾,两只刺猬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又能互相取暖,又不至于刺到对方,于是舒服地睡了。

员工与老板之间的相处就像两只相互取暖的刺猬,需要调整距离,相互磨合,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但无论怎样调整,始终要记得,老板终究是老板。

非常距离:

场景一:办公室一对一谈话

Lucy接到老板电话询问季度绩效的问题。老板日程很满,难得有时间找她谈事情,Lucy想借此机会把其他工作也与老板沟通一下。于是她马上整理了一下手头资料,风风火火地赶到老板办公室前。门是开着的,Lucy头也没抬地冲进去:“老板,这件事我是这样想的……”话说一半,Lucy才发现,办公室里还坐着另外一个部门经理,显然Lucy得等这位经理谈完才能轮上。

注意要点:

1.进入办公室前,不管门是否开着,在门上敲几下,这样能让老板有个思想准备。或是老板需要整理一些并不适合员工看到的资料,或是加紧安排手头的其他工作;

2.正式进入主要话题前,可以带一个与生活或是天气有关的小话题作为开场,以期缓和彼此谈话的氛围?;

3.切勿四处打量老板的办公室或是办公桌,或是给出一些自己的评价。任何人都不喜欢私人领地被评论,更何况是老板;

4.谈话前,可以询问老板是否要关门,如果要关门的话,请把门留下一条缝隙。

场景二:厕所或是茶水间

小A经常在茶水间遇上老板,每次相遇时小A总想着要打个招呼,但总找不到合适的话题。比如有次小A说:“老板,您这件衣服很可爱。”老板回了句:“你是不是觉得我并不太适合穿这样可爱的衣服?”还有次小A说:“老板,您饭吃过了吗?”老板一看,时间正是下午四点,这是吃的哪顿啊?

注意要点:

1.选择一些保险的话题进行聊天。比如天气、食物、地域风情等;

2.如果没有合适的话题,点头微笑是个不错的选择;

3.可以借机约见与老板会面时间,但不可就此拉住老板讨论公事。

场景三:与老板同桌吃饭

年终了,老板请大家吃个饭,用以肯定今年、鼓励来年。老板把菜单递到了Alex的面前,于是Alex心领神会地点起了菜,心里还一直告诫自己要遵循“N+1”(饭桌人数+1)原则,避免让场面看上去过于寒酸或过于铺张。差不多点完时,Alex突然想起这么多爷们没点酒怎么行呢,赶忙拉着服务员叫道:“开三瓶茅台!”当下,老板的脸就绿了。

注意要点:

1.让老坐最舒服的座;点老板最喜欢的菜;谈最不痛不痒的话题。 就算同桌吃饭,老板还是老板;

2.不要替老板做主,你可能是老板的分身但绝对不是替身;

3.在老板面前不可显露醉态。酒能成事,但也能误事。

如何保持好与老板适当的距离,能够以非常“艺术化”的方式既让老板对你信任,而且也不会使你远离老板的视线,这的确是个难题。“人际传播学”里面提到四种与周遭环境保持安全舒适关系的。1.公众距离:350公分以上,例如看表演、上课。2.社会距离:120—350公分之间,例如谈公事。3.个人距离:50—120公分之间,例如与亲朋好友聊天的距离。4.亲密距离:30公分以内,例如与亲密的伴侣亲密接触的距离。显然员工与老板的距离应维持在第2与第3之间。同时我们还需要遵守以下一些规则:

1.尊重老板;

2.认清自己并演好自己的“角色”;

3.多沟通建立信赖;

4.成就老板的决策;

5.不要固执的与老板顶着干;

6.谨言慎行养成良好的习惯;

7.要与老板保持一定的“尺度”。

世界上最难控制的距离,既不是与仇人保持距离,也不是与恋人分享秘密,而是与老板保持有礼有节,能公事良好沟通,私事互不侵犯的距离。这样的安全距离,你能做到吗?

如果说员工与老板的距离是世界上最难控制的距离,那么如何保持与客户之间的距离更像一个高深的控制理论。

客户:这么近,那么远

“人说恋爱就像放风筝”,其实和客户之间的距离也像放风筝,拉得太紧会让客户感到密不透气的厌烦,放得太松又怕竞争对手会趁虚而入。一天打三通电话去问候客户的公司、问候客户的家人、问候客户的宠物都会让人觉得你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调查户口挖人隐私;而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往政策,又会让客户觉得自己的重要性不够。和客户保持安全距离的学问,有时比猜女人的心还要难。

非常距离:

场景一:初次见面,请勿靠近

Julie刚送走某公司的销售,笑容立即从脸上消失,转身就对经理摇头道:“这家公司的规模一定不大,一看都没有大公司的范儿。这销售一直把身体贴得很近地跟我说话,我都能闻到他的口气看到他的头皮屑了。一开口就‘咱们’、‘咱们’的,还没谈正事就要请我们吃饭了,套近乎也不是这么个套法。”经理对Julie会心一笑。可怜那个销售估计还没意识到这次拜访客户的结果是把自己送上了黑名单。

注意要点:

1.与客户保持身体上的安全距离:初次拜访,面对不熟悉的客户,保持至少1米以上的安全距离。安全距离之内的位置只能留给亲朋好友,生人勿近;

2.在客户的办公区域内拜访时,客户面前的办公桌范围是安全距离的界限,不要随意走动,不要四处张望,不要偷窥客户的电脑屏幕和文件夹;

3.与客户坐着面谈时,可选择有技巧地让客户背对窗户而坐,自己面对窗户而坐,这样更有助于你把控时间,而不会让客户留意到窗外的天光变暗,从而感觉到时间流逝过快,匆匆告辞;

4.在和客户还不熟的情况下,用饭局来约人是下下策。在温饱问题早已解决的今天,吃饭已经诱惑不了日渐有追求的人民大众了,那些手握大权的领导和老总们更是早把山珍海味都吃腻了。赶紧抛弃这个已经out了的拉近距离的做法吧!如果你不够睿智,不能用热点时事、幽默笑话或者与客户的兴趣爱好相关的话题打开话匣子的话,不妨真诚一些,诚恳地和客户分析探讨行业大势,或者干脆赞美一下客户的办公环境吧。

非常距离:

场景二:有些话题不能碰

Sasha是个很善解人意的公关高手,很多客户渐渐地都跟她发展成不仅限于合作而是朋友的关系。Sasha也一直很自豪于这一点,直到有一天她的客户Effy跟她聊起了自己不如意的婚姻问题。Effy可能当时想得不多脱口而出,但Sasha觉得这个话题太过私密,聊过以后必然会让双方的关系产生涟漪。果然那天过后,Effy竟开始有意疏远Sasha。聪明的Sasha早有准备,在2个月里仍旧对Effy保持着既不过分关心但又绝不冷落的状态,并且绝口不提Effy的婚姻问题。有一天Sasha看到Effy的MSN上的签名档挂着“生病吊针工作压力大”的状态,便给Effy快递了营养品以及Effy最爱听的歌手的最新CD。Effy主动示好,又和Sasha恢复了旧日良好的关系,但两人都很有默契地不再聊过分私密的话题。

注意要点:

1.要与客户走得勤,但不要与客户走得太近。你可以把客户当作朋友,但客户毕竟不是发小知己,和客户的交往毕竟只是工作关系,且涉及到很多利益问题、利害关系,靠得太近反而会引起对方尴尬、进而让对方产生防范心理;

2.了解客户的喜好很重要。只要客户有爱好,那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切入点,你就可以利用客户的爱好对其进行公关。运动是团队活动,可以共同参与,客户若喜欢运动,可以约他一起去打球;然而客户喜欢看电影看音乐会的话,最好还是送上两张票,让客户自行选择和他同去的人;

3.聊私事只是辅助手段,聊工作内容才是正经事。在办公室以外的场合你可以和客户聊些轻松的话题,但记住大家熟稔了后,不要把重心落在客户的私事上,你要了解的还是客户的公司运营情况、新项目计划、人事变动等。当客户谈论过于私密的事情时,可有技巧地转换话题,知道得越多也许越难处理双方之间的关系。

与客户之间的距离看起来“这么近”,但实际上又“那么远”。既要保留有小小的私人空间,更要开辟出一块大大的工作区域,这着实是最需要技巧性的安全距离。

《“倚老”成潜规则 拒绝求职“倚老族”》由职场百态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职场百态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老会计求职信”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