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职场人拒绝“夫妻档”。

职场百态频道整理了各种职场技巧,各种职场故事。感谢阅读《六成职场人拒绝“夫妻档”》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七夕,一个被称作“中国情人节”的日子,表面上看似和职场并不相干,其实在现如今的职场上,存在着不少牛郎与织女。看过杜拉拉升职记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与其说主人翁的升职记还不如说成恋爱记。对于发生在办公室里的恋情,每个职场人都有他们不一样的看法。

()就此议题开展的一项名为“假如你是老板,你怎么看待办公室恋情”的网上投票结果显示,65.15%的网友不支持办公室恋情,而表示办公室恋情很正常的人仅占34.85%。因此,绝大多数人是不赞成办公室恋情的。

除了个人的这些看法以外,HR也对办公室牛郎和织女的存在与否有着不同的见解。据论坛--“HR聚会所”中HR网友的投票结果显示,七成人表示企业是不允许夫妻在同一部门的,其余三成人表示能够把“夫妻档”安排在同一部门。

从以上两项调查不难发现,大部分职场人和企业是不赞同办公室恋情的,他们认为这会影响同事的工作效率并最终损害公司利益。而其余赞成方又认为,保留办公室恋情不仅体现企业对待员工人性化的一面,而且增强了员工的稳定性。笔者认为,职场虽不是情场,但职场人也不该甘心成为其中的“螺丝钉”,毕竟除了事业,家庭也是成功的一部分,所以在不影响工作的条件下,大胆地去爱吧!(完)

ZC530.com延伸阅读

夫妻能否成同事


职场百态频道整理了各种职场技巧,各种职场故事。感谢阅读《夫妻能否成同事》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你想象过和朝夕相处的夫君或太太成为同事吗?这一定是一件美妙而不俗的事情。

当你在年度的总结会上慷慨陈词公司下一步的蓝图时,你的行政主管,当然也是你的妻子,却提出异议,要你注意节源开流,这时你是否会有一个一半红色一半灰色的脸。

当你在与客户发生激烈争执时,你的董事长,自然是你的老公,陪着笑脸与客户周旋。

…………

同事,让你们有了很多其他夫妻没有的乐趣,也有了别人没有的苦恼。既是夫妻又是同事的你们,是否真的愿意做同事?

丈夫:秦雷 26岁 自由撰稿人

妻子:杨阳 24岁 模特

妻:天哪,已经是朝夕相处的夫妻了,还要成为天天见面的同事,太痛苦了。要是我和雷子在一个公司上班,那我俩有一个肯定会选择辞职的。因为我们俩都是做艺术的,骨子里浪漫的情怀就比别人多。我希望两人在一起每天都有新鲜的感觉,这样就要求有距离造成的美感,婚姻才能长久。如果成为同事,一丁点的个人空间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浪漫呢?

夫:我支持小阳的观点。婚姻是一件长久的事,需要不断的磨合和经营。在这个过程中,距离产生的美感就很重要。个人的私人空间也就是创造新鲜感的源泉。夫妻本来就是接触最多最亲密的人,属于自己的空间已经很小了,还要再成为同事,那肯定会有很多别的家庭不存在的矛盾,挺累的。

记:真是人不可貌相,小阳看起来根本就是一副家居女人的样子,恬静优雅,没想到在被访的人群里,她的反应是最大的。不愧是一对搞艺术的两口子,反对的声音都那么有个性!

范毅 男 43岁 某公司总经理

我有一肚子的话想说。我同意刚才一对夫妻反对的观点,但可能因为他们年轻,反对的理由也洋溢着青春的味道。可我和爱人是夫妻同事“事件”中的“受害者”,所以我现身说“法”。

我和我的爱人原来在一家公司上班,我是她的直接领导。她是一个业务能力非常强的人,所以提升得也快。风言风语也就接踵而来,说她是靠我的关系才被重用的,还有更难听的。我们都一把年纪了,当然一开始也没把这些流言当一回事,还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谣言止于智者。她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可别人又说,她是这在出风头。

为了不影响我的地位和下级的关系,她主动递交了辞职信。

现在她在别的公司干得比我还好,也向以前的同事证明了她的提升靠的是个人能力。反而,以前相处不融洽的同事现在都挺佩服她的,经常向她虚心讨教!所以她常说,她的离开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既成全了我的事业,也为她自己赢得了友谊。

记:范先生说的时候情绪激动,又是一口纯正的“京腔”,挺吸引人的。所以他的话音刚落,就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在此,让我们把这热烈的掌声献给范先生的爱人,以表达我们对她才能的赞赏和过人勇气的钦佩!

武红 女 35岁 女性杂志主编

我觉得这个问题对于已婚的女士来说,都会有同样的观点。

我们考虑的更多的是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比如说,两人在一个单位,如果效益好,那其他的诸如个人空间没有了,才能遭到别人嫉妒了都不先去考虑,哪还有可能在一起工作,因为生活是很实际的,如果单位效益不好,要面临下岗,这还能成为同事吗?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我的观点很恶俗,可生活是柴米油盐,随着婚姻的平淡,实际的问题就会真实放大,你就不会在吃穿不保的情况下想俩人没有距离美了。

(这时,小阳笑着插了一句:我听出来了,这是在“批判”我的生活观。)

记:不愧是做女性杂志的主编,对这种问题一针见血。她的话,引起了人群中的频频点头,不过,还真是已婚的人士多!

肖灵 女 22岁 翻译

因为我刚走上社会,我喜欢交友,过夜生活,有独立的私人空间。我找丈夫肯定不找同事。现在,很多外企已明文规定,夫妻不能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劳动法也在这方面有了新的规定,据调查表明,有79、5%的人赞同有隐私权,女性的比例比男性高3.2个百分点。

夫妻成为同事,就会影响你和别的同事相处,假如你和同事因为工作上的事情闹矛盾了,谁看谁都别扭,可是你的丈夫还要和他或她共同处理工作上的业务,这期间,肯定也会存在着私人的感情,相处起来就不会那么自然了。本来你对一个人并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和意见,可是你的丈夫或妻子跟他或她不和,必免不了在你面前发牢骚,你就不可能不受影响。莫名其妙地就会对他或她有了猜疑,影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我觉得,有什么样的年龄就应该有怎样的活法!我还年轻,我也没有像武大姐的经历,我只能把它当成经验。

记:没想到,小丫头,对法律法规还挺了解,让人一听就很有说服力。年轻真好!(完)

深圳六成机构缺乏专业社工人才


深圳市社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培养能力十分有限,只有深圳大学为数极少的社工专业学生,基本要从全国各地引进。此外,在供需上存在失衡,社工在中国已遍地开花,需求的猛增与实际供给不成比例。最后,社工职业仍缺乏吸引力,全国仅有1万多名社工专业毕业生,真正从事这个职业的比例相当不乐观,长期看来难以根本解决。

社工为何人手不足,究其原因,不少受访者表示,收入是首要因素。“一个月三四千元很难吸引到大学毕业生,而且除去购买各类保险费用,拿到手的钱就更少了。”一位社工坦言道。

据介绍,目前深圳市政府购买一线社工岗位经费标准为7万元一年,但在实际执行中个别区还低于此标准。扣除社工机构运营必需的管理、行政、财务人员和办公场地等费用,一线社工每月的工资在4000元左右,再扣除个税、公积金等,社工到手收入就只有3000多元。“2006年深圳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926元,社工工资在此标准上定为每月3500元,实际薪酬远高于平均工资。但到2012年,深圳市平均工资水平达到4000元左右,几年过去之后社工的工资仅与平均工资持平。”一位内部人士介绍道。

而相较于深圳,周边东莞、广州等城市在社工薪酬上较高,这也让不少最初选择深圳的社工,转战他处。“不少当初一起来的社工,后来都去了广州、东莞。那里社工的薪酬比深圳高,比如东莞,中级的社工收入每月有六七千,加上生活成本低,还是很有吸引力的。”龙华一家社工机构的工作人员说。在她看来,深圳因为社工试点较早,所以政策标准制定得也较早,而其他城市起步晚,政策后推出,兼顾了形势的变化。虽然其他地方的薪酬待遇和深圳差不多,但是深圳的消费水平要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导致社工在深生活压力很大。  

六成企业对志愿者员工态度不明朗


据报道,2008年预计直接服务于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总数约为7万人,直接服务于北京残奥会的志愿者约为3万人,共计约为10万人。

据统计,报名参加5·12汶川大地震志愿者的人数达到118 575万人,派遣人数已达到15 378万人。

自1993年以来,全国累计已有2.68亿多人次的青年和社会公众为社会提供了超过61亿小时的志愿服务。按照《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进行注册的志愿者总人数已超过2511万名……

在西部扶贫的征途上,我们看到了你们的身影;在汶川地震灾区的临时帐篷里,我们看到了你们熟悉的笑容;在即将开幕的北京奥运会上,你们依旧奋斗在赛场的最前线……这就是志愿者。因为你们的存在,让2008年成为感受大爱的一年,由此也引起整个社会对志愿服务的关注。据()近期所做的网上调查数据显示:约有92%的白领有意愿加入志愿者组织,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开始体会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这让我们感到非常欣喜。只是白领投身公益事业的热情固然高涨,可随之带来的问题也是接连不断:加入志愿者组织是为了什么?个人究竟能够做些什么?企业对于员工加入志愿者持何种态度?当工作与志愿服务发生冲突时,到底该如何解决?……这些牵绊或许也是你正在遭遇到的难题。

加入志愿者——社会责任感的驱使

志愿者是指在不为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的人和人群。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志愿活动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并发展了100 多年。有资料显示,在美国有50%的人都是志愿者,尤其在9·11事件之后,美国人做志愿者的数量又有了新的增长。伴随着美国经济,志愿服务事业同样也在蓬勃发展。如今,志愿者的数量多少,他们付出有多少,已经成为考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

虽然志愿服务的概念进入中国已经有15年的时间,但是民众的参与率始终徘徊于30%—40%之间,相对于欧美国家和日本来说,这个数字还有些距离。直到在今年抗震救灾的过程中,骤然“催生”了数十万规模的志愿者大军。他们有的是经理、有的是律师、有的是医生、有的是自由职业者……地震之后,他们第一时间请假奔赴灾区,去救助那些素未谋面的人。还有很多人报了名,却还在等候派遣中,在某世界500强企业从事销售工作的韩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我学过心理学,并且获得了心理咨询师的证书,我希望能够用我的特长去为灾区人民做点事,”韩先生的神情略微有些沮丧,“虽然我报了名,打算去灾区从事心理援助,不过至今还未得到派遣通知,我一直在等消息,都快急死了。”

“怎么突然会想到报名参加志愿者呢?”笔者问道。

“这个想法已经放在心底很久了。工作了几年,一直都想尽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点事,这可能就是社会责任感的驱使吧!”

的确如此,在本次在线调查中,有40.16%的受访者认为“服务社会”是自己加入志愿者的初衷(见图1),尤其对于物质生活已然充盈的白领来说,回馈社会、帮助他人成为他们丰富精神生活的一大途径。另有31.36%的受访者选择了“体验生活”,长期担任西部扶贫志愿者的Roy就是一个真正的“体验派”。从小生活在环境优越的大都市,从来不知道贫困是什么。大学毕业后,他加入了西部扶贫的志愿者队伍,利用自己的法律专业为当地的老百姓做基层法律援助。如今,他虽然已经回到了城里,进入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但那段经历始终难以让他忘怀。“没有去过那些地方的人,根本无法想像他们的生活,”说起这些,Roy显得有些激动,“这几年的亲身体验,让我对现下的幸福生活更为珍惜,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图1 你加入志愿者是为了什么?

数据来源:

在众多选项中,选择“增加经历,在简历中多写一笔”的也占到13.94%。倘若抱着功利目的去加入志愿者,意图用这个经历来打动企业HR的话,还是奉劝大家放弃这个念头吧。真正的志愿者需要有爱心、恒心、信心、耐心的人,而并非是用来做秀。某知名IT企业招聘经理Jessica坦言:“求职者有志愿者的经历,的确会引起HR的关注并增加印象分,但这并不是招聘过程中的参考标准。况且假如他只是为了迎合我们企业价值观而去做这些事的话,那我反而会觉得他很虚伪,要知道HR的眼睛是雪亮的哦。”

还有很多白领加入志愿者是带着其他目的,如“结交同道中人”、“个人兴趣”以及“打发时间”等。无论是抱着哪一种目的,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就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奉献,只有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从内心去付出,这才是真正的志愿者行动。

六成企业态度并不明朗

个人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让我们看到了志愿者组织进程加速的希望。但是,由于大部分的青年志愿者都是在职人员,参与志愿服务有可能会影响到日常的工作。此时,企业对于员工的这类行为持何种态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当被问及“你会向公司说明你参加志愿者组织”时,63.59%的受访者选择了“看情况,只要不影响工作应该问题不大”(见图2)。我们尝试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白领选择的模棱两可,是否也映射出其所在企业态度的不明朗呢?从事公关工作的Lily就一直在为这件事犹豫不决。她报名参加了某个志愿者组织,有些时候志愿服务活动会在工作日进行,于是她就只能向领导请年假,而每次的请假理由都只是旅游、探亲等,从来都不会写“从事志愿服务活动”。“不想告诉公司我参加志愿者,原因主要有两个,”Lily无奈地告诉笔者,“一来不想让别人误以为我是在刻意标榜自己,显得自己有多么高尚;二来我们公司历来没有对员工参与志愿者有任何明确规定,况且请假制度也很苛刻,就怕使用这个理由会很难得到批准。其实我也一直在寻找机会想探探老板的口风,目前一切还在观望中。”

图2 你会向公司说明你参加志愿者组织吗?

数据来源:

受访者中只有30.01%的人会向公司说明情况,并且公司也持支持态度。不过,仍有6.40%的人选择了沉默,理由就是公司会反对。值得庆幸的是反对者只是很少一部分,尽管六成企业的态度模糊,但至少还保留可以积极争取的空间。作为全世界最大、发展最快的非营利教育组织——JA(Junior Achievement),在100多个国家对青少年进行经济和商业教育,它的运作模式就是依靠众多企业的赞助,例如微软、花旗集团、摩托罗拉、波音等等。这些支持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同时还包括从自己的企业中推举员工成为JA的志愿者。JA China的项目经理Judy说道:“到目前为止,在JA注册的志愿者人数已经达到了15 000多人,其中有75%以上的志愿者来自和JA合作的公司,这些公司为员工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例如通用、英特尔等企业就非常提倡员工在安排好工作的前提下,外出做更多服务社会的事情。还有一些企业的员工俱乐部始终积极地在公司内部推广志愿者概念,为JA志愿者的招募做出了很多贡献。”

微软:据Judy介绍,微软公司每年都给员工提供一定时间的志愿者日,员工可以带薪参与任何志愿活动。

陶氏化学:有一位JA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加入了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当时这家公司还未与JA合作,后来在他的努力推动下,陶氏化学的CEO居然亲自参加了JA的志愿服务活动,CEO的身体力行也带动了不少员工加入JA,如今陶式化学已经正式成为JA众多企业志愿者中的新成员。

不难看出,在许多外企里面,志愿者是非常受到认可的。而在中国企业里,这样的理念还有待时日推进。“现在,JA的合作伙伴中已经出现了国内企业的身影,”Judy兴奋地说道,“浦东发展银行等本土企业已经加入到JA的队伍中,让JA对在中国的事业发展有了更大的信心。我们也呼吁更多的国内企业都能关注志愿者,尽量为他们的志愿服务提供更多的方便,只有你们的支持,我们才能做得更好。”

加入志愿者,你准备好了吗?

有了个人的信念,再加上企业的支持,恭喜你已经离加入志愿者更近了一步。只要能再做足以下的准备功夫,那你就能真正成为一名志愿者啦!

时间

在参加志愿活动之前,要确认自己能够腾出空余的时间。一旦志愿服务与工作发生冲突时,你要做出合理安排。专家建议,应先以完成日常工作为前提,再去参加志愿活动。倘若真的十万火急,应主动向公司告知,并妥善安排人员接手你的手头任务。

身体

有些志愿服务需要志愿者有足够的体力,例如抗震救灾。你必须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以免在服务过程中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技能

为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志愿服务需求,国内志愿者组织已经在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教育、大型活动、抢险救灾、海外服务等不同领域实施了一系列志愿服务项目。作为志愿者本身,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相应的组织,同时在志愿服务之前,再参加系统的技能培训,有助于快速展开援助。

除了以上几项之外,参加志愿者还必须做好抗压的心理准备,以及家人情绪的安抚,因为在你付出的同时,你的家人也在为你担心和操劳,顾及他们的感受也是相当重要的。

有人说,2008年是中国的“志愿者元年”,更多的志愿者仍然在呼之欲出。我们坚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会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为社会和谐奉献自己的力量。无论你加入的是哪个领域的志愿者组织,无论你做的是些什么,请记住!我们永远为你们感到骄傲。(完)

近六成白领对薪金不满 薪酬首“蹿”大多都在第三年


入职这些年,你对薪酬状况是否满意?入职多长时间才能迎来一次大幅涨薪?河南商报对近200名职场白领发起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白领对目前薪资不满意;五成多白领认为,第一个薪酬“爆发点”出现在入职第三年。

薪金调查:四成白领期望工资至少涨一半

职场人的薪酬“爆发点”通常出现在什么时间?连日来,河南商报联合河南一百度对近200名职场白领进行了调查。

接受调查的白领中,“工龄”在1-3年的,占到近一半,在职场“混迹”3年以上的占到近四成。受访者年龄集中在25-30岁,占到46.4%。对于目前的薪酬,四成白领希望工资至少涨一半。

在白领心目中,在薪酬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外资企业,占44.2%,其次分别为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

想升职加薪先做自我评估

在接受调查的职场白领看来,第一个薪酬“爆发点”通常出现在入职第三年。

职业有探索期、职业前期、职业中期和职业后期之分。全球职业规划师马菽弦说,“通常我会建议大学生在大二后半学期就开始进行职业体验和了解,发掘职业兴趣点。大三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创造更多机会去了解和体验这份职业。然后是面试上岗。”

工作3-5年为职业前期,这个阶段,要学会自己做事,被同事接受,在某个领域形成技能、开发创造力和革新精神。马菽弦强调,要掌握职场规律,学会分析职场环境。“如果你没有做好职场环境分析和自我评估,最好不要轻易地提出升职加薪。”在马菽弦看来,沟通是加薪的途径,“不妨以书面这种更正规的形式提出,引起老板足够的重视,给自己留一个缓和的余地,也有利于成功实现加薪升职。”

职场问诊:职场遭遇迷茫听听专家咋说

答疑人:人力资源专家刘渊

@雪域游媒0104:虽然现在做的编辑工作待遇还不错,可是我一直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职业。我也想出人头地,可是总觉得一身的力气没处使,到底该如何弄清楚我喜欢什么、擅长什么?

刘渊:职业要有长久规划,最好先确认自己的爱好及特长,然后再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上述情况很多人都遇到过,很多时候是先工作再在工作中发现兴趣爱好,重新确定发展目标,即是我们所说的做一行爱一行!

网友“阿坝”:毕业后就留在了郑州,因为毕竟是省会城市,工作机会、工资待遇会比地市城市好很多。起初,我是想先在郑州工作积累经验,再存一些钱,然后就回老家发展。可是年龄渐渐大了,一想到回去我就得从头开始,就犹豫了。留在郑州想定居还要奋斗好几年;回老家发展又不甘心从头干起。

刘渊:其实生活在哪里都是一种奋斗,大城市的发展空间会更大些,而小城市稳定,生活成本稍低,压力相对小些。其实这取决于你是想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还是寻求减轻压力、降低成本。

可怕!9成职场人睡眠不足


调查显示,只有6.5%的职场人坚持按时就寝,而推迟就寝时间的最大理由是休闲娱乐活动;逾八成人存在入睡困难、睡不踏实、多梦等“睡眠亚健康”状况;近九成人感觉睡眠不足,其中广告/传媒人最缺充足的睡眠,相对而言,感到睡眠不足比例最少的一类群体是党政机关公务员。

关注职场人士的睡眠健康,《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职场人士睡眠健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了基于实名制的NetTouch网络调研方法,在中国的东、中、西部抽取了14个调查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深(广州或深圳)、杭州、南京、郑州、武汉、长沙、太原、成都、重庆、西安、昆明和呼和浩特。样本的东、中、西部分布为:38.9%、27.5%、33.6%。

调查选取了十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中产职业人群,分别是:党政机关公务员、金融/保险从业者、IT人士、广告/传媒人、医务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私营企业者、职业经理人、科研人员。
受访者的年龄以20岁至50岁的中青年为主,占比92.4%,其中20~29岁、30~39岁和40~49岁的受访者分别占36.2%、35.2%和21%。受教育程度以接受了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为主,其中大学本科学历占52.6%,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22.9%。

调查显示,逾八成(83.9%)受访者表示自己存在入睡困难、睡不踏实、多梦等“睡眠亚健康”状况。近九成(86.7%)受访者感觉自己的实际睡眠时间与理想睡眠时间有差距,睡不够觉。其中,广告/传媒人在十个中产职业人群中最缺充足的睡眠,相对而言,党政机关公务员感到睡眠不足的比例最少。

超8成职场人有压力,年薪越高越惨


——职场人精神压力调查报告

如今的职场人究竟压力有多大?有个网络流行词非常形象地表达了现状——“社畜”,指被公司当作牲畜一样压榨的员工。作为一种自嘲式的说法,这个词也许存在着些许夸张,但现实必然会有与之相呼应的部分,才会唤起广泛共鸣,成为口口相传的流行词。根据近期进行的“职场人精神压力调查”,结果显示:85%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职场给他们带来了压力,其中49%的受访者把压力等级划定为“有一点”,认为“有较大压力”的受访者占比29%,更有7%的受访者认为“压力很大”。可见,职场人被压力包围是常态。

压力值最高人群:年薪20万以上的“90后”女性

职场的压力等级究竟和什么有关呢?为此我们细分研究了样本人群的各项数据发现:压力会随着薪资的增长而逐步攀升;“90后”在职场中感受到压力的人群比例高于其他年龄层;职场女性的压力几乎在各个梯度都高于男性。

首先从薪资上来看,年薪20万以下的人群中,认为“压力很大”的仅占了7%左右,而这个选项的数据在年薪20万以上的人群中高达21%,呈现了跨越式的增长。事实证明,薪资越高,责任越重,压力越大。

其次,从年龄层来看,最大的“80前”和最小的“00后”在职场中感受到压力的人群比例相对较少,分别为78%和71%。“80后”该人群比例提升至86%,“90后”则成了最容易在职场感受到压力的人群,比例达到了87%。这个结果似乎也合情合理,“80后”和“90后”渐渐取代前辈们成为了职场的“先锋军”,又怎么会没有压力呢?

最后从性别上来看,职场男性感受到压力的比例为83%,而女性的比例则高出了6个百分点,达到了89%。在不同梯度的压力等级中,女性几乎都高出男性或基本持平(见图1)。也许让女性压力更大的不仅仅是职场工作本身,还有因生理限制从而产生的社会对“男女分工”的刻板印象,职场女性这条路并不好走。

图1:职场女性和男性不同压力等级比例分布

数据来源:

钱少让人忧愁,但人际关系令人忧郁

职场人的压力究竟来自哪里呢?根据近期进行的“职场人精神压力调查”,结果显示,排名前五的职场人压力来源依次为:人际关系、收入太少、绩效考核、年龄的焦虑、自身能力不够(见图2)。这和平常大众普遍提及的因素相差不大,但在排名上比较出人意料的部分在于“人际关系”打败了“收入太少”,位列榜首,成为职场人公认的第一压力释放源。可见这个世代的职场人虽讨厌物质上的亏待,但更在意人际关系带来的紧迫感。面对糟心的同事、领导和客户,“上班如上坟”的心情也许并不是一句玩笑。

现下的市场行情不算好,因此在绩效考核上,即使指标和往年相同,完成的难度可能也要高于往年,作为排位第三的压力源也并不奇怪。

而排名第四的“年龄的焦虑”除了自身的真实感受外,可能也离不开一次次新闻和舆论的推波助澜:某某公司裁员了,35岁以上员工率先出局;有些工作已经不招35岁以上的人了;30岁还没做到XX,你就已经落后了;28岁想转行已经很难了;刚毕业只有XXXX工资,你输在了起跑线上……似乎每个年龄层都逃不过“被焦虑”的命运,你很难分辨这个压力是被宣传出来的,还是真实的威胁,但不管怎样,只要大家都信了,它也就成了真切的压力,并会随着各类途径继续扩散,循环往复。

“自身能力不够”的上榜反映出当代职场人在观察外界和自省能力上的进步,也和之前几项压力源息息相关,互相影响。这一项是压力也是动力,更是所有上榜压力源中唯一能靠自身努力获得显著改善的因素。

图2:职场人压力来源TOP5

数据来源:

失眠、发胖、掉发,这届年轻人太“南”了!

工作或生活上有些压力是正常的,但当压力过大时身体就会出现一些不良信号。

现在的职场没有谁能轻轻松松,压力之下“80、90后”们“未老先衰”地被打上了过劳肥、掉发、失眠等等标签,至于情绪失控、暴躁易怒等等精神问题已是见怪不怪。

压力表现:失眠

压力下的失眠已不是一个小问题,失眠症状几乎覆盖了全年龄层。根据近期进行的“职场人精神压力调查”显示,超六成人因为工作压力大而失眠,另有三成以上的受访者有时会失眠,仅有4%左右的受访者表示没有睡眠问题。其中男性受访者的失眠情况比女性更严重;在一线城市工作的人,因为压力而失眠的比率达到了七成,远高于二三线城市。

压力表现:发胖

胖是工伤,这已被央视“盖章”确认了,而压力大是胖的元凶之一。本次调查显示67.4%的受访者表示因为压力大造成了体重增加,其中26.8%的受访者表示在压力之下变重很多。从城市看,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受访者体重变重的比率有74%左右,比二三线城市高出了9个百分点。综合来看,城市竞争越激烈,越容易变胖。

压力表现:掉发

如果你以为只有中老年人会担心脱发、掉发,那么你已经与这个世界“脱节”了。2019年天猫“双十一”假发套成交人数中,“90后”成为假发套主力军。而在城市方面,上海市假发套成交量第一,成为全国最“秃”,北京、广州紧随其后,接着是深圳、成都、杭州、武汉、重庆、南京、苏州。

本次调查数据再次刷新了人们对于脱发问题的心理预期,掉发已是全年龄段的问题。数据显示“80前”、“80后”与“90后”因为压力而掉发的比率空前统一,都在85%~86%左右,令人惊讶的是“95后”的掉发比率竟然也有79.7%。

最强解压方式:运动以及找到精神出口

当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总要试着找寻一个出口让它排解出来,否则容易伤身也伤神。那么“买买买”和“吃吃吃”是否是职场人最常采取的排解方式呢?并非如此,职场人面对压力,还是更愿意用较为积极的方式去应对它。“运动”以较为显著优势领先于其他方式,排在最受职场人欢迎的排解压力方式的第一位。

“买买买”排在第二位,可能是因为这是个最容易实现的排解压力的方式,尤其是进入网购时代的今天,手指一动,喜欢的东西到家,压力也随之去了大半,但到了账单日、还款日的时候,压力又会回到身边……

“沉浸于个人爱好”超过“大吃大喝”排在了第三位,精神上的压力还需靠精神欢愉来纾解,因此大家更愿意任性地沉浸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发泄/倾诉”也是种精神放松方式,排在了解压方式的第五位。值得关注的是,“求助于专业人士”排在了最末位,一方面也许是不少人羞于或抗拒承认压力已经大到了需要求助专业人士的程度,另一方面对“专业人士”是否“专业”,大家也疑窦丛生。

图3:最有效解压方式排行榜

数据来源:

在“运动”解压和“买买买”解压上,男女差别并非大家的固有思维所想,仅有2—3个百分点的相差。

从年龄层来看,“80前”人群在解压方式的选择上更积极理性,“运动”解压的选择人群比例最高,而在“买买买”、“大吃大喝”解压方式上的选择人群比例皆最低。“80前”人群相对于情感也较为内敛,选择“沉浸于个人爱好”、“发泄/倾诉”和“求助于专业人士”的人群比例也最低。“90后”和“95后”人群更倾向于直接直观的解压方式,在选择“买买买”、“大吃大喝”上的人群比率均比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群高;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更愿意从精神出口宣泄压力,选择“沉浸于个人爱好”、“发泄/倾诉”和“求助于专业人士”的人群比例也最高。

而从薪资区分人群来看,年薪6万以下人群更愿意通过不需要高成本的“运动”来排解压力,而年薪20万以上的富有人群,则更愿意以“沉浸于个人爱好”和“发泄/倾诉”的渠道消解压力。

至于解压效果,43%的受访者均表示能排解掉一些压力,20%的受访者表示能排解掉大部分压力,更有2%的受访者表示能完全排解掉压力。也有19%的受访者表示排解后压力反而更重。看来还是得找到针对自己行之有效的解压方式,压力才不会反弹。(完)

难升职的六种职场人


想要在职场中顺利升职,一味的埋头苦干,指望水到渠成是不行的,或许你有技术有才华,但是每每升职总是别人的事情,这时候,你就要反省自身了,是不是自己的性格导致了你的升职难题。

1、鸽子型

勤于工作,也有技术和才华,但由于工作性质或人事结构,所学的知识完全与工作对不上号。别人升迁、加薪、晋级,你却只是增加工作量。对这种境遇,你早就不满,但你不能大胆陈述,而只是拐弯抹角地讲一讲,信息得不到传达,或根本被上司忽视了。一切全因你像一只鸽子样温顺驯服,用非所长而又不去改变。

2、水牛型

对任何要求,都笑脸迎纳。别人请你帮忙,你总是放下本职工作去支援,自己手头落下的工作只好另外加班。你为别人的事牺牲不少,但很少得到赏识,背后还说你是无用的老实。在领导面前不敢坦陈自己的意见,而受到委屈后,只好到家中发泄。

3、伴娘型

这种人的毛病不在于做不好工作,而在于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你用心时,你的工作是一流的,但你的处事态度始终像伴娘一样,不想喧宾夺主,也不想发挥主动性,这让让你升职困难。

4、幕后型

工作任劳任怨,认真负责,可是你的工作却很少被人知道。别人总是用你的成绩去报功,你内心也想得到荣誉、地位和加薪,但没有学会如何使人注意你,导致升职困难,注意到你的成就,从而更有成效。一些坐享其成的人在撷取你的才智后,你只会面壁垂泣。

5、仇视型

这种人不能说不自信,甚至说是自信过了头。在工作上很能干,表现也很不错,却看不起同事,总是以敌视的态度与人相处,与每个人都有点意见冲突。行为上太放肆,常常干涉、骚乱别人。

6、抱怨型

一边埋头工作,一边对工作不满意;一边完成任务,一边愁眉苦脸,让人总觉得你活得被动。上司认为你是干扰工作、爱发牢骚的人,同事认为你难相处,结果升级、加薪的机会被别人得去了,你只有“天真”的牢骚。

上面提供的六种不良的工作心态,其共同的特点是不能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缺乏自信心,从而使主观能动性受到挫伤,最终导致升职困难。

在外发展不佳五成职场人春节无颜回家


春节“囧”事之——在外发展不佳无颜回家见乡亲 

自述“囧人”:山野小毛

我2009年毕业,刚毕业那年,因为没有找到工作,春节就没有回家。读了四年大学,结果还找不到一份工作,心里总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此后的四个春节我都没有回家,一是火车票很难买,二是自己在外发展不顺利,挣钱少。家里人都以为你在外面挣大钱,可有时候你觉得自己连工地上的农民工都不如,事实上,也确实没有他们挣钱多。在心里这样一想,我就非常害怕回家过年。

一个人在异乡过年,根本没有什么好庆祝的,本身也没有多少钱去过年。我记得第一年除夕,整整一天我都窝在那间8平米的小屋里,躺在床上,望着那堵白墙发呆;那天早上我做了一锅的稀饭,饿了就爬起来吃稀饭,对,我的年夜饭,就是稀饭!第二年,我想出去吃沙县小吃或者兰州拉面什么的,可是那些小店早早地就关门了,于是一个人在空荡荡地大街上不停地走,倦了、累了,就回去睡觉了。第三年、第四年好一点了,在这个城市有了朋友,相约一起过年,也就少了一些孤独。一个人在外地过年,也不是故意要弄得这么狼狈,只是一个人的春节,没有忙活的动力,想着简单点,简单到最后就什么都懒得做了。

前程视点:

又过年了,又过了一年了,究竟有多久没有回家了?你在那个不属于自己的城市中,每天莫名地忙碌着。是为了当初的梦想?还是为了现在的生存,或许你已经无暇去思考了。家就在远方,心仍旧在漂泊。一个人游走在异乡的新年夜,不禁又成了当初那个因为思念,因为想家而哭泣的孩子。

春节临近,在异地工作的职场人归心似箭。买票难又怎样,路程远又怎样,这些都挡不住那颗归家的心。不过,来自论坛的调查数据显示,约有51.92%受访者表示自己会因为个人发展不佳而选择春节不回家;而根据早前发布的《“异地工作者春节返乡”调查报告》显示,“在外发展不佳,回家压力大”也成职场人春节不回家的首要原因。

论坛网友讲述异乡过年经历:

亲情计算题:我们还能陪父母走过多长时间?

论坛网友“步步为营”说:“假如父母再活30年,我们平均每年回家1次,那么我们和父母相聚的机会只剩下30多次。按照每次回家5天计算,除去和朋友聚会、应酬、吃饭、睡觉等时间,我们在一年中真正能陪父母的时间大概只有24小时左右,30年总共不及720小时,差不多仅一个月的时间。”

计算的结果令人唏嘘,当然,面对这样的极端假设,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怎么可能?30年里每年只回家一次?”有网友提出这样的质疑。不过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对于许多在异乡漂泊的职场人来说,有时连一年回一次家都不能保证。这其中的不少人往往在读书时就奔走他乡、开始漂泊,毕业后留在大城市工作,一晃就是几年不回家。回家不需要理由,可不回家的理由却到处都是。

我们常告诉父母,“过年要加班”、“春节票难买”、“确实走不开”,所以我们不回家过年。父母总是宽容的,无论我们有着怎样的理由,父母们都更愿意站在儿女的角度去体谅,可是那种“梦里盼儿归”的心情却少有儿女能真正地照顾到。我们也会这样告诉父母:“春节不回家了,避开春运高峰,节后找个时间回家看看!”这种托辞甚至会变成一种“欺骗”,因为你我都明白,这是一个遥遥无期的计划,直到明年的明年,我们都不确定是否真的能回去。回家的意志总是那样的薄弱——老板的一句话、客户的一个电话都会改变我们对父母的“允诺”。

这个春节如果你能回家,请不要吝啬,回家和父母团聚一次吧,无论你在异乡吃着怎样苦,家总是漂泊的朋友最温暖的期待!如果你实在走不开,也可以理解,但是请告诉父母,在今年的某个时候自己一定会回家看看。(完)

“倚老”成潜规则 拒绝求职“倚老族”


如今工作不好找,求职“倚老”现象频出。一些求职者表示,家长们早就开始为子女就业作打算,就业简直成了父母“公关”的竞争。

“倚老”成潜规则

眼看开学后就要步入求职大军,准应届生张铭悦有些焦虑。“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消退,下半年要找到好工作,估计不太容易。暑假里,我们寝室四个人出来打篮球,我才知道他们三个都已经托父母找工作了,也落实得差不多了。”小张表示,相比起室友,自己的父母都是工薪阶层,亲朋好友之中也没有什么能够帮得上忙的人,未来的求职之路让他觉得有些迷茫。

随着“80后”独生子女们开始进入职场,职场中“倚老”现象越来越普遍。近年来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进行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通过家庭社会关系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而持有这一想法的大城市学生比率更高。在就业资源越稀缺的岗位上,可能这种“倚老”的发生率就会越高。

刚进入某家著名外企就业的苏秦就是这样的一位幸运儿。由于父亲在外企担任高层管理人员,与许多知名外企的管理人员都非常熟识,因此小苏早在大二时就进入现在的这家公司实习,毕业后更是顺利拿到了这个人人艳羡的offer。不过,小苏认为,父亲所做的只是为自己叩开门,而进门之后的道路都是自己踏踏实实走过来的。“如果我的表现不够好,公司也不会最终留用我!”但这样的说法却广受质疑,不少人认为,如今的人才市场中,仅仅是叩开著名企业的“实习门”就已经很不容易。

近日,一份针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也显示:36%的学生希望自己找工作;23%的学生希望能通过父母、亲友的关系帮忙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41%的学生持观望态度,摇摆不定,或者说随机应变。而对那些有过一年以上谋职经验的往届大学生进行调查,希望父母能帮助找份工作的比例增至62%。这些数据无疑已经描摹出部分大学生就业的心态。

用人制度要透明

已经工作了四年多的傅佳表示自己当初“倚老”求职实属无奈。刚毕业那年,她跑了多场大型招聘会,网申了多家知名企业,仍是高不成低不就。“那时候,妈妈正好要退休,于是就建议我顶替她进单位。”傅佳表示,母亲供职的那家国企薪酬、福利都很吸引人,她就半推半就地顺应了母亲的意愿。“去面试那天,我巧遇了高中的班长,无论从个人能力还是学历专业,我都不如他。但他最后没被录取。”这一次经历,让傅佳深感求职的艰辛。

2000年以后,随着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全面推行和公开招聘的开展,招聘不公开透明的现象逐渐有所缓解。目前《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暂行规定》也已经出台,对公开招聘的范围、条件、程序、权限、方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以此改变目前事业单位进人不规范、不严格的状况。但是,“倚老”求职的“潜规则”仍然存在。

中国社科院曾公布过一份《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中,子女的代际继承性明显增强,低阶层子女进入较高阶层的社会流动障碍在强化。

网友yali认为,要改变就业机会不公的现状,关键还在于用人单位不应被“父母名片”所左右。“找工作固然是学生实力的比拼,但同时也是一场学生社会资源和关系网的PK。一些抢手热门的单位招聘人才不再大张旗鼓地走出去,而是只在小范围内发布信息,除非内部有人或者有相应的社会资源关系网,才能获得相关的信息。”她认为,当大学生的父母地位和社会关系左右其求职成功率时,这是一种巨大的不公。而只有用人单位坚持“唯才是举”的招人理念,怪象才能得到遏止。

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如果求职变成“比爹”,会致使毕业生就业态度消极,不利于企业人才挑选和内部竞争。而求职者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学识和能力方面,即使拥有人情和社会关系等的影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内在能力才是决定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求职者从提高自身能力这一途径求职,才是正道。

《六成职场人拒绝“夫妻档”》由职场百态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职场百态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职场人的举止礼仪”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