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职场礼仪有哪些方面。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有没有发现在雨天,出租车总是不太好打? 但是在没有下雨的平日,却偏偏到处都有车? 这不仅仅是打车人多少的原因,调查显示,出租车司机在下雨天,收工也特别早,这让这个事情火上加油。

心理学和经济学者都专门研究过这个话题,他们发现,司机倾向于通过每天"要赚多少才能够不亏“的方式来计算自己的工作时间,一旦到了这个份额,他们就会停止工作。雨天打车人多,所以收工早,而平时活不多,他们的工作时间则加长。

仔细想想,这个做法与司机师傅平日舌绽莲花的高智商显然不匹配,更加聪明的做法是,在雨天(单位时间收入高)的时候多干,在晴天(没活的时候)早点回家休息。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平日聪明的司机师傅,会在这个事情上这么"笨"?

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 (Prospect Theory) 给我们一个不错的解释,该理论由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心理学家卡尼曼( Kahneman )提出。心理学家拿经济学奖,这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关于心理与经济的理论。卡尼曼发现,我们对于“多赚”与“少得”的敏感程度不一样——我们对于让自己"不亏"的心理动力,远远高于让自己"多赚"的心理动力。

比如说,如果工作内容一样,你是愿意进入一个大家都拿2800,你拿2400的公司,还是愿意进入一个大家都拿1800,你拿2200的公司? 虽然前者明显多赚200元,还是有相当比例的人选择后者。因为害怕"吃亏"的感觉,远远无法用"多赚"200元来弥补。

现在,回到职场来,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我们对于弥补我们弱势的时间,远远胜于发挥自己的强势的时间。为什么我们对于查缺补漏的热情远远高于我们关注优点的热情。我们暂且把他称之为"怕亏"模式。

怕亏模式让我们在自己的"晴天"领域,那些乏善可陈的领域花了亲命的干,在我们本可以收获更多的"雨天"领域,则随便划拉几下对付。“怕亏模式”让我们不愿落下各种潮流话题,让我们觉得不亏,但是却不愿意花时间让自己活得杰出一点,让我们多赚些自己的幸福。

做个计算,正常人每天花在上网追潮流购物的时间约90分钟左右,这其实足够你读完60页书,一周下来就是400多页,一年下来,基本上就是一个硕士的阅读量——你如果不是已经在网上追潮流3年,你应该已经能读完个博士了。

我们是如此的希望不比人差,甚至于放弃了自己成为强者的机会,这真让人震惊。

团购就是这种模式发展的极致,宁愿买来不用(不赚),也不要错过机会(别亏),这种情绪在网页上以秒计算的时间和一群人的裹挟下被放大,渲染,变成潮流。

看到了吗? 宁愿不赚也别亏,这让我们大部分人变成庸人。

我们内心如此热衷于成为庸人,那么我们自己又喜欢庸人吗?

试看另一个心理学试验,两个冰激凌放在你的面前,一个是半满的大杯,一个是堆到溢出来出来的小杯,你的理智告诉你,两份数量几乎一样。你会选择哪份?

大部分人如你一样,选择了小而满的一份,而不是大而缺的一份。简单来说,在实力一样的情况下,人们宁愿选择鸡头,也不要凤尾。

事情分析到这个份上,我想庸人的悲剧不言而喻。我们总是下意识的选择成为平庸者,但是当我们挑别人的时候,我们又下意识的宁要鸡头,不要凤尾。我们自己努力成为什么都有的山寨机,但是又哭喊着去买优缺点同样突出的苹果6。

我们一边自己热烈投身庸人事业,一边又急切期盼英雄出现,我们实在是贱到忧伤。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才一辈子都无法成为天才的原因。天才和人才的区别是什么?从字面上看,天才比人才多了一个"二”。作为一个职业生涯规划师,分析和观察各行业天才是我的工作内容之一,我很愿意在此分享我的结论:那就是,天才的确比较二。

天才们总是很二的与潮流脱节,而专注做点自己的事;天才们很二的放弃人人都要的大而全,而聚焦小而美。天才很二的自动屏蔽掉那种你一听到就觉得“哎呀原来我TM吃亏了”的各式花招,一门心思二不拉几,却往往一点突破,成就大器。天才很二,二在能够抵御"怕亏”模式,专注多赚。

所以说,如果你足够努力,却还是没有结果,你和天才差的,就是一个二。

zc530.com推荐

@职场人:你在利用碎片化时间,还是将时间碎片化?


现代职场人士可能不差钱,最差的却是时间。对于职场人士来说,大部分人感觉到可供利用的时间有限。工作中忙忙碌碌,整块时间被各种零碎的事务打破。

据小编观察,身边八成的职场人士都陷入了把自己工作时间“碎片化”的怪圈。在每个人拥有的时间总量恒定的前提下,取得成就不同的最大原因就在于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效率差别。职场人士如不掌握碎片化时间提升自我的方式,很难在短期内进步神速。作为职场中渴望成长的我们,如何在碎片化时间内高效充电成长呢?小编精心整理总结,这篇文章里有你想要找的答案,欢迎阅读借鉴。

1、两个“碎片化”的区别

将时间碎片化和利用碎片化时间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

我们先来讲一下什么是将时间碎片化。顾名思义,就是将本来整块的时间人为地分割成若干个零碎的小块时间,期间穿插处理和切换着不同的工作和事务。打个比方,整理报告的过程中开个小差,打开手机刷一刷朋友圈、一会儿又拿起手机回一下微信聊天、看到来邮件了又切屏出去回复个邮件、再写敲几行文字之后出去打个电话、再加上时不常过来一个同事讨论一下问题……这样看似我们一直在工作,但这无形中将自己原本做报告的整块时间切分成了一个个的时间碎片。

而利用碎片化时间是我们充分利用日常原本零零散散的时间。比如上下班路上看看当天的工作计划、复盘一下完成的工作。等待电梯的间隙用手机回一封邮件。吃饭排队的那几分钟回一下微信留言,等等。

显然,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是高效人士的习惯,这类人的能力通畅都不会差,可以清晰精准的判断出哪些琐碎的工作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完成。

许多人认为自己这样一心多用可以处理更多的工作,然而事实是我们的大脑在某一时刻只允许我们思考和处理一件事,一心多用只会使我们的大脑来回快速切换。所以,这真的不是所谓的多线程工作,相反,这仅仅是快速地任务切换。

看到这里,你会说将时间碎片化只是工作效率不高而已,我有的是时间,影响并不大啊。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它对我们产生的危害。

2、将时间碎片化的危害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大脑快速切换对人的短期记忆存在着消极的影响。何谓短期记忆?它是指一段时间内在大脑中保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切思维活动的基础,也是我们学习的第一步。

此外,当我们专心地工作或学习时,新的想法和记忆会传输进大脑的海马体中,海马体对处理、存储和回忆信息起关键作用。可一旦当我们注意力分散时,新的知识就会进入纹状体,这是大脑中比较不灵活的区域,所以很多人发觉自己越来越“健忘”,实际上并不是我们老了,而是我们用脑的方法错了。

另外,多线程式的工作会使我们大脑迅速增加皮质醇(又称为压力激素)的分泌。从而让我们感觉到压力的存在,进而感到焦虑。增加了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风险,也可能会导致我们不堪重负、精疲力竭。

3、避免将时间碎片化的小技巧

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时间碎片化的危害这么多,那我们如何才能避免呢?

①每天上班路上计划好当天的主要工作和目标。写在工位便签上时刻提醒自己;

②在需要专注工作时关闭微信、QQ等即时通讯聊天软件的主动提醒功能,即便收到信息也不要及时的回复,可以等到休息间隔的时候统一的回复;

③戴上耳机,让别人觉得你是在认真的工作,一些不必要的琐事也就不方便打扰你了(这是跟我们公司美女设计师偷师的);

④学会拒绝和沟通。偶尔会收到来自同事甩过来的“杂事”,要培养委婉拒绝的沟通技巧。避免类似的事项影响自己当天的主要工作。当然,并不是说要让你去生怼别人,真正的高手是回绝的同时还让别人感到舒服,这就需要各位多多揣摩和练习啦;

⑤推荐大家学习和尝试一下“番茄工作法”。集中精力工作25分钟后休息5分钟。这是一种劳逸结合且高效的时间管理法。

4、如何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

学会利用碎片化时间是为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平衡工作与生活。

哪些时间可以作为碎片化时间去利用呢?等车、坐车、排队、候机、坐飞机、上厕所、睡前几分钟等。这些时间里我们都不在办公桌前,而且时间长度也有长有短。我们能够利用处理工作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例如,在等车和排队的时候,不方便打开电脑,那么我们就可以使用手机查看一下邮件、用移动办公APP审批一下OA流程。或者在工作群里面回复和发送一些消息、设置一下自己工作日程等。

而在坐车、候机、坐飞机的时候,时间段较长,我们可以使用笔记本电脑处理一些复杂的工作事项。比如写策划书、做一个PPT方案、编写出差报告、工作总结等等。

如果我们处于行走、开车、运动的时候,可以使用蓝牙耳机打电话、听汇报也是可以的。当然首要还是得注意自己的安全。

以上是小编整理分享的一些利用碎片时间的建议,如果你能合理处置好碎片时间,在职场中更易进步成长。当然了并不是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磨练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而是为了把节省出来的整块时间留给自己的生活和亲人朋友,达到工作生活的平衡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千万不要让工作把我们所有的空闲时间都塞满哦~

人到中年,是选择创业还是二次就业?


小编发现对于已经工作多年的80后一代来说,工作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他们想在工作中脱颖而出,他们不仅需要高专业素质,还需要多方面的技能,以便更好地立足于社会。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许多80后开始自的己就业选择备胎?尤其是那些靠青春吃饭的行业,对于逐渐步入中年的80后,必须选择第二职业还是创业?

人到中年,是选择创业还是二次就业?

这是长江的时代,如果你是中年人,在年轻人到来之前你还没有找到工作,那么你就在海滩上。这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机,无数失意的中年人走出了职场。如果一个人已经38岁了,有一份糟糕的工作,或者随时有被解雇的危险,与其怀疑他前半生的生活,不如深入思考他自己,为他的职业转变做打算。投资是许多中年人的计划之一,但他们总是让自己为难,在采访网络的小社论中,这是没有必要的。

对于中年人来说,无论他们住在什么样的城市,工人创造的价值都是公开的,增加了其他人的职业生涯,到了50岁或60岁的退休年龄,不管他们是否有剩余的精力,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必须按照规定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此时,这位中年男子会发现自己很可怜:在他的前半生,他为孩子们做了他不喜欢的事,但最后他只在银行里存了一点钱,既没有给下一代留下体面的职业,也没有最大化他的生命价值。因此,采访网络的编辑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要创业,他应该在38岁的时候考虑并采取一些行动。虽然这些中年人在身体上并不比刚毕业的年轻人逊色,但他们创业的整体实力却受到业界的青睐。

当然,也有80代人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他们会将就业视为备用轮胎。采访网小编也对此进行了全面分析。就业安置的首选是低压,良好的就业,高收入,更重要的是学习。时间很短,您可以选择零基础专业来学习。

那是什么?我们首先考虑的是IT行业。其最大特点是零基础,其次是行业自身的专业性强。如果我们想进入某一领域,我们只需要高级专业技能。然而,它是一个年轻的产业,不适合中年人学习。看看当今热门的IT行业、广告设计师、建筑师、电子商务、网络工程管理等。对于建筑业来说,资历越老,经验越丰富的人是建筑业的首选;电子商务没有年龄要求,但对于80后经商多年,在电子商务领域需要更多的努力,有着深厚的经验、敏锐的视野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将具有优势。因此,综合分析创业和备胎选择,创业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当然,创业也需要有一定的认识和基础。下面小编给大家分析一下:中年人创业必须要有信心,而这种信心的产生其实是有原因的,比如在计算机和机械工程等行业。只有当你足够大,有了创业所需的经验。至于创业项目的推广和完成,则由年轻人来完成。事实上,即使中年人没有风险资本投资的经验,他们也会积累大量创业资源,例如联网、招聘经验等等。此外,中年人在以前的职业生涯中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因此,他们在创业过程中吸取了过去的教训,可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这无疑是中年人看不见的财富。

一位中年企业家的朋友成功地经营了一个小型创业项目,他告诉世界商业机会:“创业不仅能让你成为一个你喜欢做的事情,还能在退休后获得丰厚的收入,因此你在同龄人中有成就感,并享受创业的过程。”在编辑看来,无论他们最终能否成功,那些敢于在中年寻求职业转型成为企业家的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光环。

你是在追寻梦想,还只是在“歪歪”?


在做了三年多的生涯咨询,积累了近二百个收费个案,有了一千多小时的咨询时数之后,我开始挑客户了。我只做三类生涯问题的咨询:愿景规划、生涯平衡和复杂的职场关系。

原因很简单,我的咨询收费不菲,这三类问题的来询者一般比较有支付能力,这样就比较容易建立合作的咨询关系。而对于职业定位、适应问题的生涯困惑者,我希望更多以写作、讲座等公益的方式来支持他们,他们也可以寻求同样能够很好解决问题但是价格低一些的咨询师。可是偏偏总有打着愿景的幌子,来做职业定位咨询的人,这些人分为两类:

一类是迷信权威的。请原谅我的直接,这和一个解决不了生存问题的女孩非要买个正品LV、PRADA名品包是一样的。花更多钱,解决的只是自己的虚荣心问题,买包不是为了用,是为了显摆。买贵的咨询不是为了显摆,但却是为了内心的安全,而不一定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都知道,咨询师的级别和收费只是代表了过去咨询的经历,积累的咨询时数和满意率,当然级别越高,职业资信也会越高。在能够保证解决当下困惑的同时,自然是价格越低越好。又有谁不是从初级咨询师开始的呢?

还有一类人,是分不清楚愿景规划和定位的区别。当一个人不喜欢自己所做的工作,在视野内进行了一些尝试,无果而终之后,就开始有“梦想”了:一定有一个最适合我的工作,我做起来会特别开心,还倍儿有价值。可是梦了半天,只意淫出了一个特别向往的感觉,具体是什么,根本没想法,于是,就命名为“愿景”。或者是看到张三李四做的工作非常光鲜,自己想做,没有路径,或者不愿吃苦,于是就把那份工作幻化成为“愿景”了。这些问题不是职业定位就是职场适应,根本谈不上愿景规划。

那么,愿景究竟是什么?愿景就一定是高大上的吗?未必。愿景也是一种做事的方式罢了,只不过,愿景是在用自己的天赋做实现自我的事情。

用自己的天赋,这是利用的手段。这就和刚入职场的职业定位不同了,定位的时候有两种方向,一种是看自己有什么能力,就找什么工作,比如大学毕业,多数人都找了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因为自己似乎没得挑,想跳专业?如果没有相关的证书、实践、门路熟人的话,就只能进入销售、行政这些门槛低一些的职业了。还有一种是看自己喜欢什么,如果一个学计算机的真是喜欢画画,没的说,从基础练起来吧。但说到底,定位凭的主要还是能力,能力有多大,选择空间就有多大。这个时候,各种能力还处于萌芽阶段,或者是开发阶段,尚不熟练,未经检验,谈不上是天赋。而愿景就不同了,经历了多年的职业历练之后,天赋就会脱颖而出,虽经训练而显现,但又非训练能达到,这就是天赋。运用天赋去做事,会非常享受其中,做事本身就已经在自我实现了。

我见过一个极有外交天赋的人,在一个相对陌生的大趴上,她能够和很多人一见如故,迅速建立链接。我还见过一个极富洞察力的人,他能捕捉别人的细节,并准确说出对方的想法。这就是天赋,先天赋予,后天训练,如果不加以利用,简直就暴殄天物了。

运用天赋还不够,愿景需要满足自我实现的价值。这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悖论:自我实现既非高尚,又必须高尚。说到愿景,很多人就会想到做公益,做慈善,做改变世界的事情,或者干脆回到自我,做让自己自由的事情。很多时候,这些都不是愿景,而是被社会挤压出来的目标,是一个“不高尚不成愿景”的诅咒。但同时为什么又必须“高尚”呢?这是因为在生存满足了,发展实现了,精神自由了之后,就需要追求一些让自我这个生命个体发挥更大价值的可能,这个价值,一定是与更大的群体,更永恒的时间相关的话题,从这一点来看,愿景又是高尚的。

有个来询者张山在IT行业,职业发展不错,已经做到了部门总监,对于技术领域已经是轻车熟路。在他面前有三条路径可选:一种是继续做技术,做到大牛,其中有些还可以申请专利,下一步就是继续发展自己的技术,甚至通过跨公司的方式建立自己在业内的知名度;一种是从技术转做管理,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这在目前的公司里也有发展的可能;第三种是做一些自己感觉特别有意义,有激情的事情,但是具体是什么,还不知道。

其实,这三条路径只有前两条走得通,而且都与愿景无关。愿景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不以资源为导向。愿景不会在意现在的资源是否充足,而更多的是在意是不是自己想要的。而从职业发展情况来看,张山就是需要愿景规划了:职业发展的还不错,有赖以生存的能力,但是似乎缺乏意义和价值,寻求突破,但是没有方向。

说到愿景规划,其实包括两步:第一步是愿景构建;第二步是愿景实现。愿景构建靠自由,愿景实现靠资源,一放一收,相得益彰。

先说愿景构建,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自己的期待,这个期待或是美好的,或是怦然心动的,或是不做不行的。有人可能觉得正是因为没有这样的感觉才会迷茫,才会觉得满腹才华、满脑子想法而无处发挥。那是因为我们过的过于匆忙,而没有听到内心的声音。可以自己梳理,也可以请专业人士梳理,区别主要在于效率,毕竟自我分析就像左右手互博,难度更大。

而愿景的构建之所以困难,主要原因就在于多数人生活在一种并不自由的状态,有恐惧,有畏惧,有限制,有束缚,以至于我们忽略了那些曾经让我们兴奋的事情,以至于我们不敢直视自己的天赋,以至于我们被种种噪音吵得迷失了自我。构建愿景的方法很多了,主要是通过摆脱束缚,以更加自由的方式唤醒一个人内在的渴望。听一位老师讲叙事趋向的咨询技术时,谈到一个话题:告诉我,你狂野而宝贵的一生,准备拿来做什么?这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愿景构建的方式。

我在给张山做咨询的时候,就在帮他看到,原来他自己总是把眼光放在自己有什么资源上,而自己内心有一个特别的期待,就是助人成长。他在带团队的时候,和下属的关系特别好,主要原因就是总是给下属很多的支持,有人说这是领导力,但他从不觉得是要领导别人,而是由心自发地希望看到别人的成长。这既是他的天赋,又是他可以构建的愿景。在咨询的推进中,张山逐渐看到了让他怦然心动的愿景:他希望成为一名技术培训师,未来有机会能够办一所学校,影响和帮助更多人就业。

这就是愿景,深藏内心,一旦被激发,就会按捺不住。

愿景不止于构建,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愿景实现。如果说构建愿景本身一定不要考虑资源导向的话,那么实现愿景,就一定离不开资源整合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想有多高远,手段就要有多现实”。一旦愿景出现,就需要把资源梳理出来,为愿景所用。

梳理资源,有三层考虑:直接资源、链接资源、发展资源。直接资源是大家都看得到的,追求愿景的人不缺资源,显而易见,直接资源最容易拿来使用。比如张山,希望助人,那么自己的IT技术就可以直接拿来助人。第二层是链接资源,看到所有资源之间的链接,也就是隐形资源的显性化。比如张山就发现其实自己在带团队的时候和下属的沟通比较通畅,进而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比较强,特别是在比喻上,能够用最平实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技术问题,即便是刚入行的人都听得懂。于是,这样的资源就可以和培训助人结合在一起了。第三层是发展资源,也就是现在尚不具备,但是愿景需要发展出来的资源。愿景之所以称之为愿景,就是因为“看得到,达不到,心向往之”的,达不到的这个空隙需要发展出来新的资源来支持。张山就发现,自己需要有相关的技术认证,需要了解教育培训行业,需要通过讲课历练,需要做未来创业的准备,需要……当愿景出现的时候,这些准备,就变得清晰起来了。

有时候,愿景就是这么奇妙,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它永远不会出现,以愿景之名追寻的只是内心那个狂躁不安的内心,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自己挖好的美丽陷阱。而一旦你靠了双脚和臂膀走出丛林,走过沙漠,涉过河溪,准备了一身力量与平和心境的时候,忽然抬头,天际边竟会出现一道绚丽的彩虹,它不仅美,重要的是扣印了你的内心。这时候,远方就不再是远方,它是迈开腿的向往。

高考志愿,你选择“有趣”还是“有用”?


又是一年高考时,作为一名高考的“过来人”和一直以来关注大学生就业及个人成长的“业余爱好者”,忍不住很想吐槽几句。

“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在我小学作文里经常出现的一句话;“学这个有什么用?”这是在我读各种课外闲书的时候经常被问到的一句话。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用”绝对算得上一条非常重要的人生哲学。在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道教中,道长们修炼仙丹并不是为了科学探索,也不是为了探求人生的意义,而是为了自己长生不老;在流传甚广、影响颇深的佛教中,人们为了生儿子而去烧香敬佛,更像是对神明的贿赂,遵循的依然是对自己有用的原则。

对于眼前可见的利益来说,再没有比“有用”更“有用”的了。于是,按照“有用人生”的标准原则,我一路考上好中学、考上好大学,并顺利找到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但却突然有一天发现其实我并不清楚自己的内心究竟想要什么。

以“有用”为标准,也就是按照外部世界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是“削足适履”。以这样的方式成长,无论最后结果如何,内心里那个真实的“自我”或者遍体鳞伤,或者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弱小,以至于有些人根本不清楚“自我”为何物。而“有趣”恰恰是自我对于外部世界最积极的回应,看不清自我的人,自然“有趣”不起来。

如果说“有用”的价值评判标准来源于外界、取决于他人,是让自己根据标准格式活成“成功人士”的样子;那么“有趣”的价值评判标准则来源于内心、取决于自我,是让这个绝对限量、不可重来的自己活出它本来的样子。

所以当有人再次跟我说,你想要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对你最有用的时候,我只有报以最深的祝福,祝福他/她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古典老师在他的新书《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中说道:“无用的人生卑微,而无趣的人生悲哀”。

我理解为:一个人既不能活得无用,更不能活得无趣。很多人认为“有用”和“有趣”不可兼得:我是一个理工男,我就喜欢动漫,可是看动漫赚不到钱;我喜欢打乒乓球,可是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我天天打球也成不了世界冠军;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是它给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来源,总不能放弃工作去看动漫、去打球吧……

中国的传统哲学中,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人生哲学:中庸。其实就是平衡、就是不走极端。我们为了符合外部世界的“有用”标准而完全放弃自我内心的“有趣”追求不免“悲哀”,但是如果为了追随“有趣”的人生而完全不顾外部世界的评判标准,其结果恐怕也很难真正“有趣”得起来(当然如果你是富二代或许情况会好一点)。

人生既不能无用,更不能无趣。一个人正常的成长过程应该是先有趣,从有趣出发,在外部世界中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而现实是,一部分人一生无趣;一部分人先有用、再有趣,有趣只是作为有用人生中的点缀;也有一部分人干脆放弃了对有用的追求,只为有趣而活,这部分人有的成为了我们所谓的“天才”,也有的成为了我们所谓的“疯子”。

如何让有趣变成有用?其实也很简单,无非“坚持”二字。上文提到的那个喜欢动漫的理工男是我的大学同学,他放弃了清华非常有前途和有“钱”途的理工科专业,转系到新闻学院一心研究动漫,后留学日本,现在是国内动漫圈子里的知名人士;而那个喜欢打乒乓球的业余爱好者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老同事,59岁的他因为持之以恒的坚持,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已是乒乓球国际裁判,担任过国内、国际多个乒乓球重要赛事的主裁判(5年前国内的乒乓球国际裁判仅有200余名),并参加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

送给备战高考的孩纸:有趣而有用的人生,你,值得拥有!

职业定位:你是主角还是配角?


职业定位:你是主角还是配角?

前几天遇到了一名咨询客户,英语专业,工作五年多了,分别经历了行政、外贸、销售、人事等岗位,而每份工作她都是满怀憧憬去做的,因为这些都是朋友推荐的,有前途或有发展的,但自己亲身经历以后,发觉每个岗位都有感到不满意的地方,这让她陷入了深深的迷惘。所以她干脆辞职在家,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来思考到底自己到底做什么工作,不在重蹈覆辙。在家闲赋几个月,虽然期间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不少岗位,但是总是因为各种客观原因而最终放弃了,时间过去几个月了,但是她还停在原点。??? 在和她详谈中,明显的感觉她对自己的期望值是很高的,希望做做单位里岗位里万人瞩目的主角,而不是那些看似打杂的配角。纵观经历的几个单位,她感觉这些岗位都是配角,毫技术含量和发展前途,而自己想做的核心岗位却因为自己专业不对口、自信心不足或单位发展前景不好等原因为借口失之交臂了。眼看着自己的同龄人或朋友很多都已经有所成就,而自己就像漂浮在空中的尘埃,一方面没有飘向远方的能力,希望有人助一臂之力,另一方面也没有落到地面的勇气,那样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所以每天就这么漂浮着。非常讨厌现在的生活方式和想法,但是自己确实不知道该如何捋出头绪。虽然也有过创业的念头,却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并且也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坚持。客观来说,她目前对于职场主角认识上有所偏差,并且尚不具备成为职场主角的能力和气度。

看完这位客户的一些关于主角与配角想法,不由想起在九十年代初期陈佩斯和朱时茂演过的一个小品《主角与配角》,这个小品是自己非常喜欢的。陈佩斯在小品里面成功塑造了一个小人物在厌倦了自己的配角角色后,在不具备主角实力的情况下,突发奇想想与主角对换角色,以为这样就可以实现自己当主角的梦想。后来虽然角色的道具对换了,但是他配角的言行举止还是存在的,反而成为了一个不伦不类的主角,让人啼笑皆非。这个小品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每个人都可以有当主角的梦想,就像生活中的快餐一样,它优势在于速度,而并不保证营养均衡,吃多了容易发胖,诱发各种疾病。因此,我们每个人在追求速度的同时,还需要量力而为,因为稍有不慎,很容易让自己会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甚至是误入歧途。

我们常说,职场其实犹如一个大舞台,职场中的每个人都是这个大舞台上的演员。于是,每个人在进入职场时都会被赋予一个角色,由于每个人的家庭背景、学历、专业、个人素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不同的人在职场初期会有主角和配角的角色差异。有的人因为前期积累比较多,各方面比较出色,所以一开始就是主角或者准主角,比如进了好单位、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或者拿着很高的薪水;而有的人由于自身准备不是很充分,且各方面的能力不是很突出,所以一开始只能甘当配角,工作非常普通,薪水也仅仅够温饱。我们常说职场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赛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这两种角色的称谓只是暂时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工作时间的加长而有所变化。比如有的主角由于心高气傲或者玩物丧志,在经历一些挫折后便一蹶不振,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核心竞争力在丧失,将出现逐渐沦为配角的迹象。而有的配角并没有因为自己岗位普通或琐碎而自暴自弃,而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排除了很多困难,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逐渐做出了成绩,受到了公司领导的赏识,逐渐成为老板的红人,则升为职场的主角。

主配角交替现象在职场中是屡见不鲜的,而这种角色的更迭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自己通过总结多名客户的亲身经历来看,每个人脑海深处都想当主角的想法,不想当配角。因为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职场主角外表是笼罩着光环的,受到公司高层的赏识,拿着高工资,享受着公司提供的各种福利。而配角则大部分时间是默默无闻的,工作内容不仅是简单机械的,升官加薪等好事情一般都不会落到他们的头上。相反,也许他们默默工作数年,公司的领导还不知道他的存在。于是在受这种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出现了大批跳槽族或惆怅迷惘族,他们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并不比任何人差,为什么别人能做到的自己无法做到,于是千方百计想证明给别人看,别人认为好的就去做,别人认为有前途的就去争取,结果工作几年后发觉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了,开始陷入内心的挣扎的漩涡,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少年得志型:他们也许在很多方面要强于同龄人,比如性格外向,经历丰富,外交能力强,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他们也不是完美的,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心高气傲,自尊心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不足。而职场是瞬息万变的,一旦他们在其中遭遇挫折或者走错了几步,就感觉职场太现实了,这个社会背叛了他,对现实生活心灰意冷,无法接受自己沦为配角的现实,开始自暴自弃,让自己的聪明才智付诸东流。

揠苗助长型:就像上面那个客户一样,每天想着成为主角,从未想过大部分主角都是由配角转化而来。自己活在了别人的嘴中,别人说这个好或不好都可以对自己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相反,每天抱着想做主角的梦想发呆,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拿这个梦想慰藉下自己那颗脆弱的心灵,认为自己并不是失意,只是暂时没有成功。于是上网发帖子倾诉,和朋友诉苦,希望哪天能遇到一位独具慧眼的伯乐,发现自己这匹沉寂数年的千里马。他们的生活就像进入了一个迷宫,他们不停幻想,不停的寻找,不停地赶路,却始终转不出去自己思想的迷宫,从未想过自己是否已经具备了主角的能力,自己在各方面和主角还差多远,最终的结果是思想一日千里,能力还停留在原点。

其实,这两种类型的想法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站在公司角度来说,每个职位都有它的工作目标,每个职位都在直接或见解的为公司的利润服务,否则公司也不会设立它,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但是很多人还是始终不能够客观的认识自己,乐观的时候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天生就是来做主角的。悲观的时候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只能接受做配角的命运。其实这两种极端的心理都是不可取的,主角也不是那么好当的,他们的每一点一滴成绩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自己凭借了解自己的天赋和特长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分析和思考,最终在职业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即使有的人发展速度快了一些,那也是厚积薄发而已。所以,很多人盲目羡慕主角是盲目的表现。如果让你肯付出同样的努力和精力,想必你也能做出同样的成绩,只是这个时候你要问下自己是否有足够强的耐心和毅力,数年如一日的在一个岗位上坚持和成长,不要只看到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比如,在日常的咨询过程中,有些好奇的客户经常问到我,李老师,您是如何积累丰富的职场经验和分析能力的?我的回答很简单,当你能够每天睡眠6个多小时,其余大部分的时间大脑一直在思考职场相关的问题,基本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放弃了所有的娱乐活动,并且一坚持就是6 年,

职场上,你是将才还是帅才?


职场上的将才与帅才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将才会发展成帅才,不管怎样,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找准自己的定位很重要!你到底是将才还是帅才,不妨来比较一下。

职场上的将才与帅才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将才会发展成帅才,不管怎样,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找准自己的定位很重要!你到底是将才还是帅才,不妨来比较一下。

1、执行力

将才:将才肯吃苦耐劳,关键时候一个顶俩,毫不含糊;感兴趣的事情不遗余力的去做,甚至不计成本和个人得失;不感兴趣的事情则毫无成就感,工作起来不快乐;
帅才:帅才善于分解任务,并留置余地以防止突发事件;帅才对于执行力的理解重点在于控制能力;

2、管理水平

将才:将才对于下属的管理颇有师傅带徒弟的味道,往往言传身教,希望下属严格按照自己的章法来操作;不善于处理管理中的矛盾;
帅才:帅才崇尚现代管理理论的应用,倡导提升下属的学习能力,以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善于处理矛盾;

3、沟通能力

将才: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帅才:沟通能力强是帅才的基本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总能找到共同语音,适应能力强;

4、性格

将才:要么内向,要么外向,为人处世直接洒脱,不拖泥带水;
帅才:比内向人外向,比外向人内向,为人处世中庸之道,不温不火;

5、理想

将才:将才的理想在于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追求NO.1;
帅才:帅才的理想在于把擅长、不擅长的事情都做到圆满,追求更高、更快、更强;

6、价值观

将才:将才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少而精,追求单项工作的完美,并善于享受其中的乐趣;
帅才:帅才的价值观在于带领一个团队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并善于享受决胜千里之外的快感;

7、亲和力

将才:将才在接触初期感觉不到亲和力,时间长了才发现很好相处;
帅才:帅才的亲和力无处不在,是形象的标志,时间长了却发现伴君如伴虎;

8、家庭观

将才:男将才怕老婆的居多,不论在外面多么风光,到点了还是得老老实实回家;
帅才:帅才的家庭时间非常有限,基本上不会是一个称职的家庭角色;不过一年也会给家庭一两次惊喜;

9、学习力

将才:对领域范围内的事情兴趣浓厚,研究颇深,不断学习,工作起来事半功倍;
帅才:涉猎范围广泛,讲究学习方法,注重管理和营销方面的综合学习,特别善于从网络中学习;

10、左右脑

将才:将才左脑居多,体系在语词思维,逻辑、理性、分析、数字;
帅才:帅才右脑居多,体现在表象思维,形象、感性、描述、模拟;

11、休闲娱乐

将才:将才的休闲娱乐一般是卡拉OK、网络游戏、小发明创造、全家逛超市;
帅才:帅才的休闲娱乐一般是咖啡厅、网球场、各类小型聚会、全家去度假;
你是将才还是帅才?相信你已经有了初步的答案。
其实在这个社会上将才很多,但真正最缺乏的是帅才,如何做好转变需要修炼三要素:

◎胸怀:要学会吃亏,而且是吃大亏,心胸没有打开,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为名一种为利,他什么都得不到凭什么老跟你干?同样作为一名高管,手下为什么愿意跟着我们也值得思考。

◎人品:首先要有一身正气,不给任何人可乘之机,不怕别人捅脊梁骨;其次要廉,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私欲和贪欲,很多人之所以上当不是别人狡猾,是因为自己太贪,所以财务上一定不能出问题;再其次就是讲诚信,说了一定要做,否则不说;最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坦荡荡。

◎能力上修炼:这种能力不是做事的能力,而是做人的能力,要不断的学习,注重每天都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有三种值得思考:

一种是只做事不会做人;第二种是即做事也做人;第三种就是只做人不做事。

思路决定出路;气度决定高度;格局决定结局,最主要的是:性格决定命运,至少决定命运的走向。毕竟这社会需要将才比帅才多,让更多的人成为将才也许是更好的选择,也不必太奢求让将才处于不快乐的大帅位置。

“潜规则”,你是顺从还是反抗?


今天跟朋友聊到这几天自己完成的行业调查报告,在对广告行业深入调查后,了解了导演这个岗位,我的一位广告届朋友说到导演的职业优势就是可以潜规则,职业风险是潜规则被客户发现了。哈哈!算是一个玩笑,但我不能这么写啊,可是朋友说,要是我,我就写,这就是现实真实情况啊。我告诉他,如果我是你,我也写,可惜我不是;如果你是我,你也不会这么写,因为这个报告不能这么写。

每个人站的立场不同,对于事情的态度也不同。我想这是很多人都明白的事。回到生涯咨询上,也会给我很多启发。你认为你认为的结果,就一定是来询者希望得到的结果吗?在咨询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我想,就是来询者自己真正想要的结果,而我们是协助来询者找到他自己。到底是你潜了来询者,还是来询者潜了你?还是你们都被社会潜了?我们一直说做自己,但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不被社会的评判标准影响,真正做自己,活出自己?

好了,那么问题来了,就像上面所提到的,这个报告我不能这么写,那这个“不能”的背后,是不是也是被某种评判标准所影响了?我想,是的!我们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面对孤独,不敢做自己喜欢的事,费尽心思来满足别人的认可,社会的认同,岂不知在迎合的那一刻,我们渐渐的失去了自己。记得,网络上有过这样一句话“身在社会多年,最终变成当初自己讨厌的样子!”

在西方国家,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个人在路上很快的走,突然停下了,旁边的人问他,为何停下,他说:“我走的太快了,灵魂落在后面了,停下来等等。”我们有多少人一味追求社会地位的时候,忘了自己的初心;有多少人一味追求金钱的时候,忘了成长的过程;有多少人一味追求自己所谓幸福的时候,忘了其实幸福就在身边。

可能我们小时候被太多的“别人家的小孩”所“欺负”。无非就是“你看看别人家的小子,学习多好,每次考全年级前几名,你了?你怎么这么笨?”“你看看别人家的姑娘,多懂事!”同样这些话影响我快30年。这让我不禁想起执业班王颖老师在团建时说的话,孩子在小的时候,语言的“攻击”比皮肉之苦更加影响一个人,因为语言的“攻击”是留在心里的阴影,而皮肉之苦只是在身体层面,过后就忘了。长大后,被亲朋好友“调戏”。“工作怎么样啊?”“工资多少啊?”“有没有女朋友啊?你要求太高啦。赶紧找一个结婚吧!”我们大部分人都这样被潜着,有多少人顺从了?有多少人徘徊?有多少人坚持?

很喜欢这样一个隐喻,第一次听到它,是在咨询师特训营的时候,赵昂老师说的,他说“咨询师就像一个摆渡人,坐船的人去哪儿,不是由摆渡人确定的,而是坐船的人买票去的地方。而摆渡人只是陪伴坐船的人一段时间,未来的路,还需要他自己去走!”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陪伴,可是有没有人在过程中,咨询师的潜意识里有没有一个预判?有没有在用社会的评判标准来“引导”来询者走向咨询师想要的结果了?所以,当结果出来的时候,不妨问一句“这个结果对于你来说,它意味着什么?”我认为这是每一个生涯咨询师都必须时刻保持觉察,并且需要不断地内修的一项技能。

路,还长!

幸好,我在路上!

职业规划让你赢在明天


如何从一个学生转变成一个精明的从业人员,对于我们来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知识,大致设计好一个自己将要为之奋斗的目标,即自己以后要走的路。做好职业规划让你赢在明天。

没有定位必会出位

1707年10月,在英国发生了一件事,当时有一位海军上将克劳斯里·夏威尔爵士,他在地中海打败法国的舰队后,出了地中海后沿经线北行。经过12天的大雾,结果迷失了方向。在一个依然是大雾弥漫的夜晚,英国几乎损失了整整一支舰队,而且当时并没有发生惨烈的海战。原因是夏威尔爵士把自己在大西洋的位置算错了。他以为舰队在法国西北角不列塔尼半岛外的威珊岛的西边安全海域上,于是勇敢继续北行,却一下子发现英格兰西南海岸外的夕利群岛出现在眼前,他的旗舰撞上了礁石。这支舰队的其余军舰盲目地跟随其后,也一艘接一艘地撞上礁石。结果,四艘军舰和二千多名海军官兵葬身海底,夏威尔也在其中。

威珊岛与夕利群岛的经度相差1度,东西相距约80公里;估计船速决定经度,估计居然差了80公里!对于当时一个自命不凡的海军强国来说,这一悲剧的确令人难堪。不过,这并不是这位海军上将的疏忽大意,而是由于在当时的条件下,他缺乏测算经度的能力。虽然经度和纬度的概念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就已经问世,但是直到1700年,人们尚未发明一种测算经度的准确方法,也就是说在18世纪以前的全部岁月里,那些航行在苍茫大海上的人,无疑都是一群“瞎子”。

军舰没有定位导航系统而沉没海底,人生不也是如此?如果年轻人没有自己的定位,那你的职业之船也可能会在人生的海洋里沉没。

每个人都有人生的梦想,梦想就是一个人生的计划,你必须要有非常清楚的定位,否则就会出位。

所有的人都害怕找不到工作或者失业。其实人永远都不会没有工作,不会失业。因为没有工作时,你的工作就是规划你的职业生涯,首先要“寻找工作”。

人的一生永远都在工作,只不过在一生中的不同时期,工作会发生变动罢了。如果你在为别人工作,那是你的职业;如果你在求职,求取本身就是你现在的工作。你永远不会没有工作。即使人们可能会称你为“失业者”,你依然有一份每天从上午9点到下午5点的全日制工作。它就是你的职业规划,是你一生中将要从事的其他职业的第一步。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每个人多多少少得称称自己的斤两,并分析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及价值,这一行为,人们将其称为“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刚刚完成学业的年轻人,总是意气风发、信心百倍地想干出一番大事业,感觉美好的未来正等着他们。但是面对职业生涯这块空白的画布,你一定踌躇了,一幅好的彩绘,画家掌握先描哪一笔,后描哪一笔是至关重要的,同样,一个成功的人生,先走哪一步,后走哪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做好我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

个人的职业地图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一张个人的人生职业地图,它告诉你身处何处?你该朝哪个方向走?怎样走,才是你的人生捷径?地图怎么指引,你就会走出怎样的道路来。

一个人从寻找第一份工作开始经过一段漫长的经历,一直到成就自己的事业为止,虽然每个人都有其不等的职业高度,但是发展的阶段则是不变的,不同阶段的职业环境,需要有不同的阶段来配合,以符合我们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路。

职业指导专家指出,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基本上可分为自我认识、确立目标、择业策略、职业评估四个步骤。

1、自我认识

一个人必须充分而且正确地认识到自己本身的条件与相关环境,必须对自己本身及所处环境进行深刻的了解,以此作为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及策略的基础。对自我及环境了解得越透彻,越能搞好职业生涯规划。

2、确立目标

立定志向可以成为追求成就的推动力,因为确定了目标以后,有助于排除不必要的犹豫,一心一意致力于目标的实现。

3、择业策略

这是指为实现职业目标的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一般都是具体的,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4、职业评估

择业策略可以通过工作上及其他方面来评估。评估的结果除了可以用来反馈策略方案是否恰当,作为自我修订的依据外,更可以作为下一轮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参考依据。

人是会变的,环境也是会经常变化的。在职业生涯的过程中,非常强调每一个人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时时审视内在外在环境的变化,并且及时调整自己的前进步伐,修正目标,才能成功。

通过以上职业生涯规划,解决了“我选择干什么”的问题。

自我认识一定要全面

在你进行职业规划时,自我认识一定要全面、客观、深刻,绝不能回避缺点和短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参考家庭、同学、朋友、师长、专业咨询机构等第三者的意见,力争对自己有一个真正的、全面的认识。

你的优势

你学习了什么?在学习期间,你从专业学习中获取了哪些知识?你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和升华了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努力学好专业课程是职业设计的重要前提。要注意学习、善于学习,同时还要善于归纳和总结,把单纯的知识真正消化为自己的智慧,为自己多准备点后备能源。

你曾经做过什么?在学校期间担任的学生职务、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的成就,以及工作经验的积累等。你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与职业目标相一致的工作,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这样才会使自己的经历有说服力。

最成功的是什么?在你做过的事情中最成功的是什么?如何成功的?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自己的长处,譬如坚强、智慧超群,以此作为个人深层次挖掘的动力之源和魅力闪光点,形成职业设计的有力支撑。

你的弱势

性格的弱点。人无法避免与生俱来的弱点,这就意味着,你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是你力不能及的。安下心来,跟别人好好聊聊,看看别人眼中的你是什么样子,与你的预想是否一致,找出其中的偏差并弥补,这将有助于自我提高。

经验或经历中所欠缺的方面。欠缺并不可怕,怕的是自己还没有认识到或认识到了而一味地不懂装懂。正确的态度是:认真对待,善于发现,努力克服和提高,你可以打出“给我时间,我可以做得更好”的旗号。

自我分析

我是谁?思考你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及其特征,如儿子、兄长、父亲、科长等,他们的能力如何,个性是什么样的。尽量多地写出各种答案,你将会清楚你承担的责任、角色和个性。想想哪些是暂时的,哪些是永久的,哪些是应该保留的,哪些是必须抛弃或改正的。你也可以到专业机构接受心理测试,帮助自己进行分析。

我在哪里?首先用几分钟时间思考你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画一个图,画出过去也画出未来,仔细考虑,你的人生是什么样的?然后在上面标记出当前你所在的位置。

我将是什么样子?在职业生涯中,我将完成什么事?有哪些成就?仔细思考,然后写在纸上。

回到眼前,思考你的职业梦想。想一想你想在工作中得到的特定东西。

梦想从第一份工作开始

毕业生如何选择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选择行业:选择具有发展前景并符合自身专业特长的行业。选择就业行业非常重要,需要特别谨慎。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如何。比如现在的能源、环保、生物科技、高科技等都是在未来有非常大发展前景的行业。同时也要考虑到自己所学专业能否与行业相结合,以谋求在自己所学专业上有更大的发展和造诣。

选择职位:选择有热情和兴趣的职位,选准行业后确定自己要做什么。事实证明第一份工作所从事的职位将影响一生。销售、业务、技术、研发等都是发展方向,每个职位都有其特性,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特性,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找到适合自己,又充满热情与信心的职位,就是好的职位,好职位可以让年轻人在今后的工作中如鱼得水,发挥优势,并可谋求更加长远发展。

1.选择对的公司

确定行业与职位后,就业要进入公司,选对公司对个人影响深远。如何选择对公司呢?好的公司有以下特征:

(1)具有卓越的企业文化。好公司有很多标准。其中最根本一条凡是卓越的公司都有卓越不凡的企业文化。只有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公司才能永续经营,才会重视人才,能为员工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我个人认为,衡量企业文化最为重要的标准是以人为本、不断创新、诚信、有远大的目标。

(2)燃烧工作热情。虽然你选择了当红行业,可如果不是你的兴趣和热情所在,那么也会无法持久,很难取得成功。热情是有成就的前提。所以,一旦选择了某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不要吝啬你的热情,尽情燃烧工作热情,收获肯定在不远的地方等你!能人与优秀人才惟一区分就是“热情”。

能人可以做好许多他会的事情,优秀的人可以做好许多原本他也不会的事情,是热情促使他学习。看能人做事情是放心,看有热情的能人做事情是放心加期待,知识经济时代能人不少,热情却弥足珍贵,可以加速成功。

2.第一个主管非常重要

第一个主管能对个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好比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因为第一个主管的人品、办事风格、是否会培育教导员工,都将对你以后的工作态度和职业习惯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最好能在初期的面试中尽量多沟通,了解主管的风格和思想。

3.待遇不是惟一考虑条件

一个人大学毕业大约22岁,60岁退休,可以工作的时间有将近40年,挣钱的机会其实很多,年轻人不要将待遇作为衡量工作的惟一标准,重要的是看是否有发展前景与学习机会,有热情的投入,为成功的职业道路累积深厚的能量。

4.不要骑驴找马

一旦选好了工作,就是对公司有基本的承诺,没有把握在这家公司做足两年,建议在最开始就不要接受。否则不仅伤害公司,也伤害了自己,频繁调换工作实际是为自己未来设置更多的障碍。

没有忠诚度的员工,任何企业都不会认同,选择空间将越来越小。所以在就业的时候千万不要有骑驴找马的心态,希望年轻人的就业道路越来越宽

是什么在影响你的职业观念


职业是一个人在他的整个工作生涯中选择从事的一个中的行为过程。职业规划是一个人制定职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职业规划在人们的职业决策过程中必不可少。它有助于人们发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平衡家庭与朋友,工作与个人爱好之间的需求,而且能使人们做出更好的职业选择。更重要的是,职业规划有助于人们在职业变动的过程中,而面对已经变化的个人需求及工作需求,进行恰当的调整。

组织的发展依靠个人的发展,组织通过引导、帮助和协调员工的职业规划,能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并增加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关注员工职业规划的组织在吸引人才上更具优势。有效的组织规划工作能够把组织的需要转化为员工个人的需要和自己要求开发的职业目标,即获得很高的个人满意度,又取得良好的组织绩效。

人的职业观念主要受三种因素影响:人生阶段、职业冬季和环境。个人在筹划某一职业时,应当认识和考虑到这些最基本的因素。

首先是人生阶段。由于人在不断变化,因而在不同阶段对职业的看法也会各有不同。这中变化有来自于年龄的增长,有来自于发展的机会和状态。人生的基本阶段,第一阶段是个性形成阶段,一个人到达这一阶段的典型年龄在10到20岁之间。该阶段中,个人探索职业的选择并开始进入成人世界。第二阶段是成长和从事了某一职业的阶段,这一阶段往往从20岁持续到40岁。在这一阶段,一个人选择了一种职业并建立起一条职业道路。第三阶段是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阶段,一般能持续到50岁或更老。在这一阶段,一个人要么接受现实的生活,要么就进行调整。

其次是职业动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志向、背景和经历。一定的职业兴趣和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职业选择和为这一选择而作的准备。比如,管理能力,技术/业务能力,安全,创造力,自主和独立。

还有一个影响职业规划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个人所面临的工作环境和组织的内部环境。环境变化的可能性应成为应成为员工职业规划涉及的重要因素。

拒绝还是服从?那些你不喜欢的任务!


心悦老师:

你听过网络流行这样一个段子吗?在一次电视台策划会上,主任对一名实习生说:“麻烦你开完会给大家订盒饭,按人头,我请客。”结果该实习生认真地说:“对不起,我是来实习导演的,这种事我不会做的。”

这条微博被多次转发并引起热议。有大声叫好的,也要严厉指责的。叫好的认为,就该直言不讳,坚持自己的权益,凭什么总欺负新人。质疑的指出,简直太自我,没有规矩。

我也是个职场新人,如果我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那我到底是该拒绝,还是该听话呢?

“拒绝”还是“听话”,这体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能力—“自我肯定”。

“自 我肯定”是我们对自己的一份确认,是我们与环境的一种互动。其目的是帮助我们捍卫利益,获取资源。它需要通过我们的语言,行为表现出来,方可被他人接收 到。当我们的自我肯定不足,我们可能会扮演“老好人”,表现出行动力不足,犹豫不决,难以拒绝。而当我们的自我肯定过分“强大”,表达方式不当,我们又很 可能忽略他人的感受,变得很有攻击性,做事不考虑后果,看上去“咄咄逼人”。

在“压抑慎言”和“咄咄逼人”之间,是有效的“自我肯定”作用的范围。在争取自己的利益,又不损害他人的权益之间;在捍卫自己,又不至于遭致他人和组织的制约之间,是一份有效使用“自我肯定”的智慧。

那么我们如何在自我坚持和协调环境之间寻求平衡呢?

四个问题帮助我们成为智慧的自我肯定者:

第一问:我想要的结果是什么?

所谓结果,不仅仅是当下的结果,还包括未来可能导致的后果。不仅仅是对于你自己的结果,还包括此事波及的相关人、事的结果。结果不是一个人是否“胜利”,还包括大家是否可以双赢、共赢。你对“结果”思考的高度,视角,决定了你使用“自我肯定”的价值。

拒绝定盒饭的实习生可能暂时达成了自己“捍卫尊严”的结果,但很可能导致职场关系破裂,职业发展受阻的结果。虽然在订盒饭的“斗争”中胜利了,却有可能输掉了人心。

第二问 我这样会与“原则”冲突吗?

原则是规章制度,公司守则,也是行业规范,法律法规。

原则还是社会规范,道德准则,甚至人性的品质和良知。

原则甚至还包括团体里的约定俗成的规矩、甚至“潜规则”。

这些都是“原则”,都需要我们的去权衡。违背原则的代价,就是会与环境发生冲突。

拒定盒饭的实习生,也许没有违背自己内心对“我是来当导演的”的原则。然而,他违背了组织中对领导交代的任务需要执行的原则,他触碰了集体中关于“先来后到”的“潜规则”的敏感神经。

因为自己的原则, 而触犯了企业的原则,自己将受到组织的排挤或惩罚;同样,企业制定的规则如果触犯了行业和社会的法律,市场的游戏规则,企业也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当然,社会的进程,如果违背了自然的法则和规律,国家和社会也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小系统的原则不能违背大系统的原则,这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智慧所在。

第三问 我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自我肯定是内在的力量的显现。然而,它的使用也是要讲究策略的。这份自我肯定的表达过程中,我们所选择的方式方法、场合时机,都是需要考虑的。这要求我们寻找到更让人容易接受的途径。在完成自我肯定的同时,也能够尊重他人,照顾别人的感受。

从这点上来看,实习生,当面给主任的回绝,实在是太没有策略了,这不仅另主任很难堪,也会让周围的“老同志”们颇有微词。

第四问 我在代表“谁”说话?

我们在职场中需要扮演很多角色,如果我们公布的立场和观点,违背了自己的职业角色,也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如果你是客户服务人员,在未经过授权之前,你就不能对客户做出任何越权的承诺。

如果你是企业的管理者,你就不能为了获得下级员工的认同,而表达:“公司这个制度我也不支持”的观点。

如果定盒饭的实习生,能够认真琢磨琢磨在中国职场下级关系的特点,扮演好一个下级的角色,也许就不会这么“咄咄逼人”了。

每个人都追求自由,然而,你的自由以他人的自由为界。

职场宝典:你靠什么在单位立足?


单位不一定挽留有能力的员工,但对一个忠心耿耿的人,不会有领导愿意让他走,他会成为单位这个铁打营盘中最长久的战士,而且是最有发展前景的员工。

一、忠诚

单位不一定挽留有能力的员工,但对一个忠心耿耿的人,不会有领导愿意让他走,他会成为单位这个铁打营盘中最长久的战士,而且是最有发展前景的员工。
1、站在领导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2、与上级分享你的想法;
3、时刻维护单位的利益;
4、琢磨为单位创造价值;
5、在外界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

二、敬业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知识背景越来越趋同。学历、文凭已不再是单位考量员工的首要条件。很多单位考察员工的第一条件就是敬业,其次才是专业水平。
1、工作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报酬;
2、提供超出报酬的服务与努力;
3、乐意为工作作出个人牺牲;
4、模糊上下班概念,完成工作再谈休息;
5、重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

三、积极

不要事事等人交代,一个人只要能自动自发地做好一切,哪怕起点比别人低,也会有很大的发展,自发的人永远受领导欢迎。
1、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2、主动分担一些分外事;
3、学会毛遂自荐;
4、高标准要求:要求一步,做到三步;
5、拿捏好主动的尺度,不要急于表现、出风头甚至抢别人的工作。

四、负责

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对单位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工作能力可以比别人差,但是一定不能缺乏责任感,凡事推三阻四、找客观原因,而不反思自己,一定会失去上级的信任。
1、责任的核心在于责任心;
2、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
3、言必信,行必果;
4、错就是错,绝对不要找借口;
5、让问题的皮球止于你;
6、不因一点疏忽而铸成大错。

五、效率

高效的工作习惯是每个可望成功的人所必备的,也是每个单位都非常看重的。
1、跟穷忙瞎忙说再见;
2、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3、量化、细化每天的工作;
4、拖延是最狠毒的职业杀手;
5、防止完美主义成为效率的大敌。

六、结果

无论黑猫、白猫,抓得到老鼠就是好猫!,无论苦干、巧干,出成绩的员工才会受到众人的肯定。单位重视的是你有多少功,而不是有多少苦。
1、一开始就要想怎样把事情做成;
2、办法永远要比问题多;
3、聪明地工作而不仅仅是努力工作;
4、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5、把任务完成得超出预期。

七、沟通

不好沟通者,即便自己再有才,也只是一个人的才干,既不能传承,又无法进步;好沟通者,哪怕很平庸,也可以边干边学,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
1、沟通和八卦是两回事;
2、不说和说得过多都是一种错;
3、带着方案去提问题,当面沟通,当场解决;
4、培养接受批评的情商;
5、胸怀大局,既报喜也报忧;
6、内部可以有矛盾,对外一定要一致。

八、团队

团队提前,自我退后。不管个人能力多强,只要伤害到团队,单位决不会让你久留不要认为缺了你一个,团队就无法运转!
1、滴水融入大海,个人融入团队;
2、服从总体安排;
3、遵守纪律才能保证战斗力;
4、不做团队的短板,如果现在是,就要给自己增高;
5、多为别人、为团队考虑。

九、进取

个人永远要跟上单位的步伐,单位永远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记住,一定要前进,停就意味着放弃,意味着出局!
1、以空杯心态去学习、去汲取;
2、不要总生气,而要争气;
3、不要一年经验重复用十年;
4、挤时间给自己增高、充电;
5、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
6、挑战自我,未雨绸缪。

你拥有的是职场“经验”,还是职场“经过”


我们常说实践能锻炼能力,大学生拼命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职场新人总想承担更多更重要的任务。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实践丰富多彩,各种工作做了不少,却并未给自己职场发展带来多少帮助?

这里有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有些人只是做过了一些实践,“经过”却没有“经验”。在职场,用人者看中的是“经验”,即你经历过并收获了实践的价值,比如形成了问题意识、良好行事习惯以及反思能力等。而“经过”,不过是表示某个时间你做过某件事而已。

用一个例子可以帮我们理解“经过”和“经验”的区别。

你的团队接到了一个项目:11月带领某学校300多名小学生去二十几公里外某公园的剧场看一场冰上艺术表演,时间是一个周五下午14点到17点。如果你是负责人,要做什么样的准备,以确保活动顺利?

小A:我能想到要做好预算,与学校、剧场和租车公司三方沟通相关事宜,然后现场每个班配一个志愿者,现场做好秩序维持和疏导工作。

小B:我组织过活动这不太难。无非是分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结束后三个部分来考虑。拿活动前来说,就是从表演时间确定到学生进场活动开始这段时间。要先考虑与学校的活动负责人确认,与剧院商定进退场时间及现场注意事项,与租车公司确认租车数量及价格,然后做出预算。接着把团队的人分好工,有一个人专门对接 租车公司,一个人去学校配合老师带学生,我带其他志愿者提前去剧场准备……

小C:这还不够,要确保各环节衔接不出差错:第一,形成两份任务清单发给合作双方,清单上有每个环节的节点。第二,分线程负责,每个负责人都有所有项目组成员、各学生家长、各班老师、各车司机电话。一个人专门对接车队,并去学校协助老师给学生强调活动注意事项、明确每个老师当天具体任务、查明学生出勤情 况、分发晕车药等;一个人提前到场地,确保停车位空出、学生集合地点不被占用、剧场工作人员准备就绪、厕所及安全出口正常等。第三,各线路负责人预支活动备用金。第四,各路负责人在关键节点汇报进展……作为负责人,我随时都知道我的团队在做什么,到了什么位置,剧场活动是否正常等等,一切要点都在我的任务单上。

小D:等等,还有一些很关键的细节,我还不清楚。

比如我有没有可能在活动前几天去考察剧场场地?怎么停车、怎么进出场、怎么上厕所、安全出口多少,对方有什么注意事项没提到?冰上表演现场温度如何?如果非阶梯座位,低年级是否要坐前面?这么多细节不看怎么有底。

300多人进到一个场,要细致考虑!一定要提前了解人数、性别、每个班多少人。

第一,入场时间问题。男女厕所各多少位置?能同时多少人如厕?如果上完厕所再入场要多久?看完场地我才算得出300多人进场得花多少时间,我才知道什么时候到剧场最好!

第二,坐车也是问题。周五哇,途径地段是否有堵点?要不要给每个车备一点点心和水防备堵车?

第三,学生现场坐定到节目开演,有多久?如果时间太长,我是否要安排一位有跟孩子互动经验的志愿者带学生做一点不需要离开座位的小游戏?否则300多人无聊、骚动可不好看。

……

如果时间允许,这些都搞清楚了,我可以在活动前做好《带队外出活动管理手册》,当天我才安心。以后咱们社团就可以在这类活动上培养更多有经验的人。

你觉得四个人中,自己更像谁?

如果你的答案是A。很遗憾,你就是我说的那种只有“经过”没有“经验”的菜鸟。

答案是B。那你算得上一个不错的执行者。

答案是C。作为一个职业规划师,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你就是很多市场专员、活动执行、项目经理之类岗位用人者要找的人!

答案是D。作为一个项目管理者,我实在忍不住要问:有没有兴趣来见面聊聊?我这里有一个职位空缺。

初涉职场,我们往往没机会承担多重大的工作,做的无非是些打杂的事务。但你面对看似简单的任务,是否真的做得足够好?其实,任何一件事我们都可以把它当一个项目来管。任何一个工作任务都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细节尽在掌握就是让工作做得精彩的开始。

用专业方式做事,远比做专业的事更重要。在忍不住抱怨自己经历丰富别人却不识货,自己有抱负无法施展时,不妨提醒一下自己:我是否眼高手低?是否已有观察反思的习惯?是否在别人看起来简单的事情中能洞察细节?是否主动向更有经验者学习?是否每一个任务都能站在更高一层的视角思考……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在职场三五年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有人职场十年也找不到下家!

让我们回到前面的例子,你觉得如何还能做得更出色?

以上《天才比较二 | 你在晴天还是雨天?》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你在职场礼仪有哪些方面”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