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求职信。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对口难 大学生跨专业就业“风光无限”》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大学生找工作难,找对口工作更难。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历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对口率最高仅在三成左右,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与专业方向不对口。有职业指导师指出,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不妨跨专业找工作,只要努力学习、克服心理恐惧,一样可以在人生职场上风光无限。

案例一:师范生转型销产品

小牧是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物理学07届的本科毕业生,教育世家的家庭背景使她从小就树立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根据小牧所读专业的就业方向,大学毕业后理应从事物理师范方面的工作,但从近期了解的就业情况看来,她发现,要做个物理教师并不容易。有的学校,进去当教师还得花钱找托才能'搞掂';有的学校却不招女生,标明'男生优先'愈是临近毕业,小牧愈清楚认识到梦想与现实之间有巨大落差。这时,小牧把眼光投向了非师范类的就业岗位。

在找工作期间,小牧了解到一家本地空调集团的国际公司招聘懂英语的技术工程师,小牧向企业投了简历,凭借自己扎实的物理专业知识以及大学英语六级证、不错的雅思成绩,她成功进入企业。在入职至今的短短两年中,小牧出色的工作表现受到上司赏识,还被派到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地公干;此外,原角色仅是技术工程师的她,现在还身兼公司市场部要职,负责集团的部门产品推销项目。

谈及自己的转型,小牧从来没后悔放弃教师职业,来到企业打工。两年间,我的人生每一天都没有浪费,工作不断遇到新难题,让我无时无刻都要学习、调整、进步。有时我在攻克变频器技术问题,有时我又跟国外客户协商采购价格。在小牧看来,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奋斗,比成为一名桃李满天下的人民教师更有成就感。

案例二:医科生踩界做记者

事实上,医学专业毕业后从事媒体方面的工作,也没有想象中突兀。阿羽在大学期间学的是医科专业,但毕业后从事的却是媒体方面的工作。从专版编辑到卫生医疗的跑线记者,阿羽可谓踩过界。但从事当前这份非专业对口的工作,阿羽并没有受跨专业的影响,经过多年的打拼,她已成为了报社的中层干部。

谈及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的经历,阿羽表示,当年自己陪着几名医科专业的同学,来到报社应聘健康版编辑一职,当时,身边的几位同学才是来应聘的主角,我仅仅是来'陪跑'的,所以自己的简历资料准备得并不充分。但面试结果却出人意料,在校当学生会干部的同学,竟没能入围,自己倒是成功通过了面试!原来,面试官相中阿羽曾在相关报业集团进行实习,这次专业方向以外的实习经历,成为她被成功招纳的关键所在。

记者从阿羽处了解到,她在报社专版部当编辑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但在工作过程中,领导发现阿羽竟是当记者的好苗子阿羽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大胆的创新思维,正是一名线上记者所需具备的必要条件。于是,报社把阿羽调派到采编部门,担任卫生医疗线上的跑线记者。依托自身的医科专业背景,阿羽的记者工作能力很快显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理学最新医学成果报纸版面上总少不了阿羽采写的新闻报道。

回想当年入职新闻单位以及多年来的工作经历,阿羽多少还是觉得有点阴差阳错。但她坦言:毕业后,若是单纯当医生或是成为非卫生医疗线记者,自己未必是行业内最棒的。但正是因为自己的学科与工作有交集,个人综合能力一下就发挥出来了。

案例三:工科生换工当美编

工科出身的大学生,毕业后五年一直从事着专业对口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在一次面试过程中,却觅得一份跨专业且感觉良好的美编工作。这是发生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Wain身上的真实个案。

Wain是一名工科大学生,父母以及亲戚大都是从事与工科相关的工作。Wain毕业后就进入了专业对口的岗位。尽管能在自己熟悉的行业里面工作,但我还是一直干得很痛苦。Wain向记者坦言,在毕业后的五年间,自己就已经换了三份工作,每一份工作都是与大学专业对口,但每份工作干的时间都不超过两三个月。Wain表示,自己无法适应专业领域上的这几份工作,他一直怀念上学时的文娱生活。我从小学画漫画,每天闲时都涂涂写写的。到了大学,我继续延续着美术的兴趣,在美术社团是骨干成员,另一方面又是校内摇滚乐队的主唱,郑钧来我们学校演出我还为他做过海报设计呢!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Wain应聘一家出版社的美术编辑职位。面试时,用人单位基本没考虑到他的大学专业背景,倒是被他自小积累的漫画作品以及美术天赋所折服。出版社马上通过了面试,并且对Wain试用了一个月后就正式录用。现在,Wain负责着出版社的版面编排、美术设计以及部分文字编辑工作。工作即娱乐,Wain对当前的工作非常满意。

专家观点:跨专业找工作要提高心理素质

记者从多场招聘会的现场情况看来,专业是否对口仍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重要依据,因此大学生找工作总会先从对口的工作岗位着手。另一方面,大学生找工作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心态:大学所读专业成绩不错的,未来就铁定要从事该专业岗位;要是跨专业找工作,就要承担风险、内心不安。

对于大学生不敢轻易尝试跨专业从业的现状,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宁佳英指出,这跟学生的心理素质相关。在严峻的就业情况下,学生要是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岗位,并且无法调整面临跨专业的心理恐惧,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抱有怀疑,最终影响就业心态。宁佳英建议,大学生不妨利用在校选修课的机会,多方面充实非对口专业方面知识内容,积累更多学习知识,这对提高个人心理素质、调整就业心态很有帮助。

高校专业改革应该是让学校专业设置更适应市场人才需求。高级职业指导师何小雄认为,高校加快专业以及课程设置的改革,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有促进作用。近几年来,已有不少高校尝试'低年级学公共课程、高年级分专业方向'的教学安排,按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业前就已掌握一系列的专业群知识架构。学生的专业口径大了,就业面也会来得更宽。

zc530.cOm编辑推荐

跨专业求职并非那么难


在职场供大于求的今天,想跨专业求职谋到了心仪职位,对于不少求职者近乎奢望。其实,如果你有足够的自信、毅力和专注,这座高山也并非不可逾越,不是那么难。

挑毛病胜过恭维话

案例:黄盈是某大学中文系女生,毕业后想从事化妆品研发工作。由于专业不对口,几次应聘都被招聘企业拒绝,但她没有气馁,而是及时改变求职策略。

她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到市场上详细调查了某化妆品公司的产品,采访了一些职场人士以及爱好美容的女士,找出该公司产品的一些毛病,并讨教了一位化工企业专家。随后,她发挥自己学中文的优势,整理出一份详细的报告书,直接找到那家化妆品公司。该公司总经理看到报告书后,被黄盈对工作的热爱与执著所感动,遂破格录用了她。

点评:

一些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认为求职就是求人,在求职面试时总是说些恭维话,以引起对方的好感。这虽然不失为一种方式,但一味说好话往往并不能打动考官。如像黄盈那样指出公司产品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往往可以达到成功求职的目的。求职应聘时的主见与个性也是一种风采。

先入为主亮出简历

案例:李小东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在招聘会上,他相中了一家国内著名的汽车代理公司提供的职位营销员,但对方要求应聘者是市场营销专业毕业。李小东还是决定试试。

招聘人员告诉他,公司要扩大业务,需要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学生。听完介绍后,李小东随即表示自己具备市场开拓能力,并列举了大四期间在某药厂实习时,参与开拓市场并取得不俗成绩的经历。听了李小东的自我介绍和具有专业水准的表述,招聘人员对他的专业素养很满意。三天后,李小东接到了面试通知并顺利通过。

点评:

在应聘过程中,很多应届毕业生一看到和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扭头就走,但如果你非常喜欢并自认为适合这份工作,就应该勇敢地去应聘,采取先入为主的策略:不先亮出自己的简历,以避免考官先发制人说抱歉。在与考官对话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专业才能,让考官相信你具备胜任这个工作岗位的能力。

无薪求职以退为进

案例:留学生小锦在取得了博士文凭后的一天,看到了一家著名金融公司的招聘广告:要求求职者有商学院学位、至少有三年的金融工作或银行工作经验、能开辟亚洲地区业务。小锦很快就整理好个人资料寄了过去。 此后,她每天坚持与该公司联系,以致该公司人事部门一听到是她的声音,便想着各种理由婉拒。最后,她鼓起勇气拨通了公司总裁的电话,并在电话里坦言:我没有商学院学位,也没有在金融业的工作经验,但我有文学博士学位。我在读书期间,遇到了许多歧视和困难,我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变得越发坚强我相信贵公司会为我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如果贵公司感觉在我身上投资风险太大,可以暂时不付我佣金。

总裁最终被打动,让她来公司参加面试。经过七次严格筛选,她成了那次面试中唯一的胜利者。

点评:

面对面试无望这一窘境,小锦没有气馁并鼓起勇气给总裁打电话,坦诚地向他表明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及时而适时地亮出自己的优势,达到了扬优补劣的效果。惊人的胆量加上与众不同的优势帮助她赢得了很好的工作机会。

许多用人单位十分反感应聘者在薪水方面的斤斤计较,尤其对初出茅庐、没有实践经验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更是如此。如果你真是一个人才,在求职遭到拒绝后不妨尝试一下零报酬,求得机会后再充分表现自己。

大学生就业难 “瓶颈”何在?


全国两会召开,代表、委员最为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大学生就业难题。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610万,几乎占到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而且,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中,仍分别有100万人和150万人尚未找到工作,仅在甘肃省就有16.8万名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撇开金融危机影响和人口膨胀因素不谈,制约大学生就业的瓶颈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政策性壁垒太多;二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太大;三是城乡二元体制长期存在。

其一,在我国,同是接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却有截然不同的政策对他们进行限制。如深圳市2004年就明确规定:各单位在岗位空缺的情况下,应优先接收安排深圳生源的毕业生。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各单位优先接受拥有本地户籍的大学毕业生。在事实上破坏了就业竞争的公平性原则,同时导致人才无法按市场配置原则实现流动。

此外,我国的用人单位被严格区分为企业、事业和政府机关,而人员身份也由此被分为工人、干部、公务员。由于身份不同,可能享受的待遇和发展机遇也会因此不同。对于一名大学毕业生而言,进入事业单位或机关,不仅可以得到一份稳定的收入,还会在养老、医疗、住房方面享受较多的优惠政策。更为重要的是,进入这些好单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

正是由于政策限制,导致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极为突出。发达地区、机关、事业单位人满为患,而基层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得不为缺乏人才发愁。

其二,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地区发展差异直接导致收入水平差异。在此背景下,大学毕业生自然会不断流向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则面对人才断流的严峻问题。欠发达地区因人才流失、断流严重,影响经济发展,进而形成无法吸引人才的恶性循环。

其三,在城乡二元化体制作用下,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对于农村毕业生来说,他们就业的首选是东部发达地区,其次是省会、中心城市,很少有愿意回到农村就业的。而农村毕业生滞留城市也冲击了城市人力资源市场。

全国两会召开,代表、委员最为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大学生就业难题。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610万,几乎占到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而且,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中,仍分别有100万人和150万人尚未找到工作,仅在甘肃省就有16.8万名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撇开金融危机影响和人口膨胀因素不谈,制约大学生就业的瓶颈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政策性壁垒太多;二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太大;三是城乡二元体制长期存在。

其一,在我国,同是接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却有截然不同的政策对他们进行限制。如深圳市2004年就明确规定:各单位在岗位空缺的情况下,应优先接收安排深圳生源的毕业生。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各单位优先接受拥有本地户籍的大学毕业生。在事实上破坏了就业竞争的公平性原则,同时导致人才无法按市场配置原则实现流动。

此外,我国的用人单位被严格区分为企业、事业和政府机关,而人员身份也由此被分为工人、干部、公务员。由于身份不同,可能享受的待遇和发展机遇也会因此不同。对于一名大学毕业生而言,进入事业单位或机关,不仅可以得到一份稳定的收入,还会在养老、医疗、住房方面享受较多的优惠政策。更为重要的是,进入这些好单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

正是由于政策限制,导致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极为突出。发达地区、机关、事业单位人满为患,而基层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得不为缺乏人才发愁。

其二,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地区发展差异直接导致收入水平差异。在此背景下,大学毕业生自然会不断流向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则面对人才断流的严峻问题。欠发达地区因人才流失、断流严重,影响经济发展,进而形成无法吸引人才的恶性循环。

其三,在城乡二元化体制作用下,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对于农村毕业生来说,他们就业的首选是东部发达地区,其次是省会、中心城市,很少有愿意回到农村就业的。而农村毕业生滞留城市也冲击了城市人力资源市场。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在倡导大学生走向西部、走向基层、走向农村的同时,必须对现有户籍制度进行根本改革,从而打破人才流动的政策性壁垒,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同时,国家应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有效的支持,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局部就业困难状况;此外,必须给予基层、中小企业工作人员更多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其就业主渠道作用。

定位不清 缺少规划 大学生就业难


定位不清缺少规划 大学生就业难两大症结待解

大学生当洗脚妹、应聘服务员岗位,甚至零工资就业专家认为,这不是大学生多了,而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严重失衡

当大学毕业生在为找不到工作发愁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在为找不到人才而头疼

为大学生提供有效就业培训和快捷、适合的就业信息,解决就业匹配问题,应成为政府工作的题中之义

本有机会选择稳定的教师工作,但西南大学中文系2004级学生潘茜,却放弃了神圣的三尺讲台,端起洗脚盆,应聘普通洗脚妹;6月14日,武汉举办首场餐饮企业专场招聘会,签约的1800名应聘者中,大学生超过1000人,应聘的岗位不少是服务员以及与服务员待遇一样的销售员、基层文员等,这令招聘单位大呼意外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长久以来,上大学、成白领,依靠知识改变命运是诸多家长和莘莘学子的心愿,也是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普遍价值认同。但自2006年,有大学生首次提出零工资就业之后,每年的大学生就业都成为严峻、令人担忧、不容乐观的大问题,就业压力让学子们喘不过气来。

然而,对这种就业的严峻形式,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新浪网6月18日举行的长安讲坛上却表示:总体上来看,我国已走出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最严峻的失业时期已经过去了。

最近有则消息,2008年高校毕业生总量继续攀升,仅江苏省就有42.7万学子要找工作。在辽宁,截至5月末,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仅为44.8%,其中研究生签约率下降了4.8个百分点;本科生签约率为38.9%。

一毕业就失业的冬天似乎依然在继续。

是不是大学生太多了?现在不是大学生太多了,而是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华南师范大学谌新民教授曾表示,大学生就业情况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人才结构、产业结构配置不合理,并非简单的人才、知识贬值的问题。

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于是出现,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时髦专业和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大学毕业生在高呼找不到工作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在为找不到人才而头疼,一些新兴行业和基层及艰苦边远地区人才严重不足,大量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

劳动力市场不是对大学生没有需求,而是这个需求得不到适合的渠道去满足。蔡昉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关键是要匹配。

经济学家在分析失业率的时候,通常将失业划分成三类:周期性失业,与宏观经济形势的周期变化相关,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增长的快慢来决定失业率的高低;摩擦性失业,一般指因为更换工作造成的空档期,即辞掉原先的工作,而新工作尚未落实;结构性失业,由不同产业发展状况,决定该产业就业人群的多少。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统称为自然失业率。

有统计显示,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已经从本世纪初的7.6%下降到如今的不足5%。当一个城市的失业率已经降到5%,意味着这个失业率越来越接近于自然失业率,而这个失业率将是常规性的,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存在。蔡昉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和一部分还没有实现再就业的城市下岗工人,面临的问题就是自然性失业。

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其所学的专业和具备的工作能力,与市场提供的机遇和要求无法马上匹配,这就造成了大学生的自然失业。

接下来面临的问题是常规的就业服务问题和市场功能问题,需要政府负担起应有的责任,运用一些适合于政府促进就业的手段帮助解决这些问题。蔡昉认为,应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即不管政府制定何种政策,包括五年战略规划、产业政策、宏观经济周期政策等,首先要用是不是有利于就业最大化的标准来衡量,如果不符合这个标准,就说明这个政策不完善,需要修改。

有许多专家认为,造成自然性失业,劳动力市场功能不完善是主因之一。在多年的调查研究中,蔡昉明显感到就业前培训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大学毕业生还是失业人群,实际能力都会与新工作需要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需要去补课、培训,从而改变人力资本的构成,让求职者能够胜任新的工作,做好人员与岗位匹配的准备。之后,便是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在求职者与用人单位间搭起沟通的鹊桥。

蔡昉认为,劳动保障部门的职能定位,不是把太多的职能揽于一身,而应当更多专注于解决自然失业的问题。调整劳动力市场的优化配置,提供好的就业培训、通过有效率的中介机构提供快捷、适合的就业信息,让解决就业匹配问题成为政府工作题中应有之义。

定位不清,缺少规划,大学毕业生毁约多,用人单位很无奈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但似乎与此相悖的是,签订就业协议就毁约的准就业大学生也越来越多。中国北方人才市场近期对200家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有近40%的单位遭遇大学毕业生毁约。

有关人力资源专家表示,目前单纯因为诚信的原因导致违约的毕业生并不多,而八成左右的毕业生是由于缺乏对单位的了解和自己定位不清而违约,导致违约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职业规划。

调查发现,许多签约的大学生都认为,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先找一个工作保底,等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再说。薪水不够理想、专业不对口也是大学生毁约的直接原因。虽然大学生对薪资的期望值已有所下降,但一旦有获得更高薪水的机会大都不会轻易放过。此外,为了捍卫爱情而违约在大学生中也占了一定的比例,我觉得,如果一份好工作和一个终身伴侣让我选,我一定会选择后者,而好工作可以再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学坦言。

对此,人力资源专家指出,专业不对口、签约后迟迟不能工作、与恋人两地分居等等,都是导致大学生毁约的原因。此外,在一些招聘毕业生的企业中,混杂着个别不够诚信的黑心雇主,这些人抱着榨取廉价劳动力等目的招聘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致使公司招聘时所做承诺不能兑现,这也造成一些大学生毁约。

大学毕业生毁约率高发,导致用人单位招聘成本大大提高。随着违约现象的增多,全国各地的高校及用人单位都有各自用于惩戒失信行为的具体规定和做法。然而事实却是,这些措施并未使违约率有实质性的下降。人力资源专家认为,缺乏诚信并不是导致违约的主要因素,缺乏职业规划才是造成毕业生违约的主要因素。

为此,专家们提醒大学毕业生,制订职业规划要尽早入手。首先是自我定位。每个大学生对自身都要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竞争优势。其次是职业目标的确定。盲目攀高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就业,还会对以后的职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对于职业目标的确定,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和自身的专业特点、工作能力、兴趣爱好等分阶段制订。

毕业意味着失业 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牵动社会公众神经的敏感议题,广东省劳保厅发布的2008年上半年人力资源市场供求调查报告,认为新成长失业青年近半是大学生,毕业意味着失业,这样的现象可能还会在一定范围内持续,似乎大学生成为就业第一难。

大学生就业困难首先要厘清三层次概念:一是整体还是部分就业难?从中国现状来看,难以得出大学生过多的结论。二是为什么有的学校学生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供不应求,而另外一些专业学生长期供过于求?三是为什么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公务员事业单位独木桥,而真正愿意到企业尤其是非国有控股企业的却很少?

理性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制度性缺陷和深层结构性矛盾,就会发现都是结构惹的祸。首先,表面来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劳动力市场作用的领域,但其实大学教育才是重要环节:如果不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就业需要提供合格的毕业生,则会产生结构性供给过剩,这就需要从专业结构设置与就业结构相关性上进行反思。其次,应从教育和劳动就业部门联动建立大学生的就业预测和预警机制上进行思考,大学教育如果不能提前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而及时调整培养结构,大学生必然会出现结构性就业困难。

另一个结构性问题是如何在双转移背景下调整就业结构,虽然第二产业仍然是吸纳劳动力的主战场,但对于大学生来说主要是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扩大就业容量有限。增加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是第三产业,尤其是广东大力发展服务业的背景,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自己也要处理好近期就业与终身职业关系。

我们需要的不是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热炒,而是冷静思考和积极应对。在未来广东经济环境趋紧和新增岗位总量有所减少的情况下,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还是应该一方面改善大学生供给的质量和结构,另一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对大学生的就业需求。

近3成大学生跨专业就业 只1成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


近日,某知名招聘网站公布了对往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数据,结果显示:认为工作与专业完全相关的人占一成,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工作的人占28.6%,61.22%的人表示目前的工作与专业只沾点边,大约每3个往届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一个专业不对口。

小张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做销售,当初选择从事这份工作主要因为自己喜欢与人打交道,而且收入也比较可观。小张介绍说,几年来,自己从事的工作与当初所学的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其实,与小张有类似情况的人不占少数。在某高校的新闻专业近3年的500多名毕业生中,仅143人在新闻媒体工作。一家大型民营企业人事部门负责人侯先生在多年的大学毕业生招录工作中颇有同感,侯先生介绍,从他10年的人事管理经验来看,经他招入的大学毕业生近四成大学专业与工作职位不对口。

某招聘网站高级职业顾问王伟介绍,本科院校重在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专业适应性;而高职高专则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职业教育。所以用人单位对本科以上人才的专业要求比较宽松,在招聘时,反而更看重学校身份与学历。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国信息大学副校长张丹海表示,近年来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反映目前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导致了专业设置滞后。张校长说:一般高校都是在新生入学头一两年就制定好了教学计划,随着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结果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一些行业呈现人才过剩的局面。

此外,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扩大,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以及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是影响大学生跨专业就业的主要因素。

据了解,在国外一些高校由于实行转专业制度,其专业界限并不明显。有的高校甚至在学生就读的前两三年,根本就不分专业,让学生自由选课、选师,到了毕业前的最后一年才开始选择专业。这就避免一部分人在当初选择专业时的盲目,导致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据悉,由于民办学校办学比较灵活,目前国内的一些民办高校已经实施了这种教学制度。

随着2009年高考填报志愿时间临近,家长在为给孩子选择什么专业时颇费一番心思。专家表示,目前不少家长为孩子选志愿往往有从众心理,其实填报志愿应提前关注未来热点,分析目前短缺的人才在四年后的情况以及该专业在四年后可能的发展方向,其次是分析学生自身特点和兴趣。

大学生就业难与大学生质量是两码事


中国农大校长柯炳生在亚太国际教育协会2009年年会上说,大学生数量不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因为只有25%左右的新增劳动力来自大学毕业生,质量问题才是关键。

窃以为,大学生质量与大学生就业难是两码事。质量属于评价范畴,大学自己的评价往往是学习成绩优秀这样的校园标准,而社会的评价则可能是不选优生选差生、不问成绩问酒量这样的社会标准,成绩好的担心你高攀他枝,反而不要。一个人除了知识以外,还有为人处世能力、人际关系、机遇等。评价标准不一致,反映了大学教育产品与社会需要的脱节。

所以,与其说是大学生质量有问题,倒不如说是一个优秀人才没有找对优秀用人单位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现在,一些制造、外贸出口、电子行业等,人才过剩,但一些典当之类的行业,人才却相当稀缺。如何在专业设置上更加灵活,与时俱进,这是大学教育须反思的问题。

而就业难,则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是供大于求了。国际金融危机,企业裁员,大学毕业生数量又达到历史最高,这是明摆着的矛盾。前者无法改变,后者却可以通过转变观念来改变。大学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就业,除了技术性知识以外,大学教育的很多方面是培养文明的人格素养,它包括社会责任感、道德法律意识、文明社会的种种行为意识。如果仅仅要找好职业,多赚钱,那只要学赚钱的学问就可以了,没必要去拿一纸大学文凭。社会多元化,观念转变了,明白了成功并非都要读大学不可,这样,大学生供应量自然就少了。

大学生就业难在“实际操作能力”


58%的单位认为实际操作能力最重要,49%的看重道德品行,有33%的在意工作经验。一直最受重视的学历却仅有6%的用人单位看重。

重庆市人才中心对699家企事业单位参与的《用人单位调查报告》的这一结果显示:唯学历独尊的时代即将结束,实际操作能力阶段已经来临。

从校园到职场大学生亟须专业培训

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对高等教育人才始终保持了旺盛的需求,但是,市场对于人才的供需之间却出现了某种失衡。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在2008年《社会蓝皮书》发布会上表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有100万高校毕业生没找到工作;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也曾透露,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550万人,比2007年增加50多万。

记者走访了京城几大招聘会,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毕业生刘宇对记者讲到:跑了7个招聘会了,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企业都要有23年的工作经验,我没有。我跟他们讲我会非常努力的,人家只是一笑。我是学文的,我有个学计算机的同学,已经在一家IT公司上班三个月了。真的特别希望我也能有一技之长。

企业竞争是瞬息万变的,需要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专材。尽管随着国内企业实力的不断壮大、成熟,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培训机会,但是这种企业级培训,也不可能做到系统、全面,毕竟是在职培训,只能点到为止。

大学、非大学两类高等教育同时抓

如何解决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从欧美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来看,实行高等教育的双轨制已经是非常成熟并且普及的做法。

国外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扩展为相互补充又独立发展的两条道路,一条是传统的大学教育,培养高素质、具有研究能力的学科人才;一条是非大学教育,培养具备高等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经过一个阶段的培训能够更容易地在企业找到工作。两条高等教育发展轨迹一个负责知识结构、研究型人才、爱好兴趣的培养,一个负责工作技能的培养,为学生创造就业机会,从而使得公民获取高等教育的完整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国内非大学教育崛起于民间

中国经济的崛起是企业的崛起,真正创造就业机会的是无数的企业,同时企业的需求也迅速改变了市场的需求结构。与国立大学相比,一些非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较早嗅到了这股风潮,而且更重要的是,迅速地抓住了这种机会。

思远双N人才研究院院长、思远双N课程体系总设计师曾云就是国内非大学教育的积极倡导者。成立于04的思远双N,借鉴了国外非大学教育的成功模式,在中国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非大学教育之路。曾云提出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非大学教育特色:课程体系设计精密结合企业需要、职场模拟的实践教学及充分强调职业素质训练。

中国的非大学教育摸索了仅仅几年时间,远远没有形成成功的模式,但是已经让人看到迅速增长的趋势。与民间蓬勃的非大学浪潮相对的,是社会对这一模式还持怀疑和观望态度。欧美国家非大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共同成长,说明双轨制是完全兼容的,也是社会发展所需的。中国的社会也在向市场经济转化,民间的、企业的声音在日益壮大,社会需求必然会反应出这一趋势。非大学教育,是以创造高层次的就业机会为目的的,是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必将逐渐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大学生因就业难而留级 可取还是不可取?


临近大学毕业生离校的截止时间,不少大学生非但没有忙着办理离校手续,反而因为找不到工作想方设法要留级一年,以便明年还能再享受一次应届毕业生的待遇,还能获得报考公务员和落户北京的机会。

我的好几个同学都办理了延期毕业一年的手续。我前几天去跟系里老师咨询户口和档案的事,听说最近来办延期毕业的学生还真不少。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徐琳(化名)告诉记者,她从过完年回来就开始四处求职,但是至今也没找到满意的工作单位。看到有类似情况的同学都办理了延期毕业的手续,她也不禁心动了。办理了延期毕业,我们明年就还是应届毕业生,还能享受到应届毕业生的待遇,比如说我们还能参加应届生专场招聘会,参加大学生村官和社工的选聘,还有每年上半年的北京市公务员考试也只允许应届毕业生报考。最重要的还是户口,一旦我们变成了往届生,落户就难上加难了,而延期一年毕业就多了一年的机会。徐琳告诉记者。

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生小李和中国劳动关系学校的小刘也发现,最近他们身边都有同学莫名其妙地生病了,并且都以因病不能按时完成学业为由办理了延期毕业。小李有一位成绩非常好的同学,本来提前一年修满了学分,已经申请了提前一年毕业并获得批准,如今马上就可以毕业了,却又主动撤回了申请,放弃了来之不易的提前毕业的机会。

记者了解到,一般高校都有延期毕业的制度,主要是针对个别差生,比如因为成绩不及格,论文未完成或者未能修满学分等原因,无法达到毕业条件而不得不留级的学生。如今却有不少优秀的学生为了再次享受应届生待遇而主动申请留级。而满足毕业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如果自愿留级,虽然还和学校保留学籍关系,但是学生也不用再交学费,学校也不再为他们安排课程,不提供宿舍,甚至可以说留级的学生处于一种放羊的状态。

因为就业困难而自愿留级,以图明年还能享受到应届毕业生的待遇,这样做值得吗?国家职业指导师、原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职业指导咨询部主任蒋爱丽告诉记者,因为就业困难而延期毕业是今年新出现的一种情况;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种做法并不值得鼓励:其实工作经验才是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浪费了这一年的时间,得不到正式的工龄,将来就业时还不如工作一年更有优势。

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一、就业形势严峻

2001年,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这是一组来自教育部且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

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6月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超过80%,2002年底就业率降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近几年就业率也维持在70.6%左右。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若干年内都不容乐观。

二、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一些长线专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

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比例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三、知识陈旧,转化率低

一份调查报告反映,60%企业认为,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

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在对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中,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陈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用来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的转化率。大学生在市场中与来自各个群体的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并且转化率高。

四、准备不足,职业目标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要考虑自己的生涯发展和职业前程问题。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确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抱佛脚,有很多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

生涯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没有求职目标,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抱怨用人单位不给他们机会,可是,用人单位可能会反问:你自己没有求职目标,自己都不知道你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我们花钱招你来做什么?不会让你到我们单位来再上一次大学吧!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应该从入学前就应做生涯规划,在确定所学专业前,进行自我评估生涯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行动计划与目标执行评估与反馈,经过这样一个流程,并在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按照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社会需求做好准备。

五、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的理念也存在四大误区:

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一些同学把留学作为首选,由于不考虑对留学专业是否有兴趣,专业的就业前景等问题,结果海归变成海待。

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 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新增产值7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和创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中小企业也有较大发展空间,在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方面不亚于外企。

三是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但是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

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但别无选择。社会实践证明,有些专业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方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

能力是个人就业的核心支点,职业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我们在日常人才市场运行中发现,就业率高的毕业生,自身的职业能力都比较强,这些大学生平时很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按就业岗位说明书指标进行修炼;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使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变得并不十分困难。

六、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独立这一概念应是很强的,近年来我国也经常组织成人节、成人仪式,宣传鼓励青年人成为社会上有用之人。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表现在青年人身上是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我国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

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大多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在发达国家,到十八岁生日时,家长就会主动提醒,孩子,从今天起,自己的事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处理问题。我们的大学生自己做了一件独立完成的大事,家长反而说道:哦,小子长大了,告诉你,长出胡子也是我的儿子。这种反差,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年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七、急功近利,就业心态浮躁

虽然就业形势严峻,可是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仍然普遍存在相互攀比,追求名利的现象,就业心态浮躁。实际上,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但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就有一定的难度了。而部分大学生自身对就业所持的浮躁心态更加大了自己的就业难度,毕竟理想和现实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学生求大轻小,希望进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对小城市、小单位、小岗位不感兴趣。

前程无忧的调查显示:上海、北京和广东成为2006应届毕业生最愿意工作的地区(地区按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其次为浙江省和江苏省。

大学生除了只愿意留在少数大城市就业外,还对公务员岗位异常热衷。2008年中央国家公务员考试竞争极为激烈,通过报名审核人数达80万,竞争比例平均为1∶60,远远超过2007年1∶50。

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超过了高考和研究生招生考试,成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大学生选择考公务员的理由很简单:有权力,名声好,待遇高,有保障,又可以留在大城市,是既风光、又体面的好职业。

一些大学生追求名利、贪图享受,渴望一夜致富,过上有房有车的日子,还没开始挣钱就奢望能享受生活。有的学生在面试的时候,经常与用人单位为了薪水讨价还价,许多用人单位抱怨招到踏实肯干的大学生可真不容易。

有一些商业性公司,冒称可以快速让学生找到工作,在职业生涯教育讲座中,忽视大学生内在素质的提高,过于强调求职技巧重要性。实际上,这是对大学生的误导,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没有内在实力,仅仅通过包装可能会得到面试的机会,但要通过严格的笔试和复试关就没那么容易了。

八、就业效率不高,缺乏求职技巧

有许多大学生平时学习努力,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但找工作的过程同样存在问题,开始找工作的时候,雄心勃勃,经过几个月的就业苦战后,逐渐心灰意冷,究其原因,很多学生是缺乏就业技巧和指导。有人可能会说,写简历、面试有什么难的,可是小小的简历里却藏着大学问。

西方国家的大学生对写简历、面试等求职技巧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中国的学生,他们花在写简历、准备面试的时间也大大多于中国学生,他们往往会针对求职的目标单位,撰写不同内容的求职简历和自荐信,充分地说明自己能够胜任招聘单位的岗位。我们的很多大学生发简历时,是一份简历满天飞,即写一份内容相同的简历,投给想投的所有单位。如果你是用人单位人事经理,你会把面试机会给那些对自己的单位和岗位一无所知的求职者吗?

前程无忧的调查也说明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求职技巧:企业认为,学生简历普遍内容冗长,无关联信息较多,套用时下流行的词汇。毕业生的简历先要经过海选,长篇幅的简历很难过得了这一关。此外,如果简历中出现拼写、语法错误和措辞不当,把企业、收件人和职位名写错,将直接导致应聘的学生失去下一轮面试的机会。

有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自己的文笔不错,写的简历自己感觉不错,洋洋洒洒写了五六页,可总是接不到用人单位的面试通知,为什么?因为你写的简历不符合要求,并不是人事经理希望看到的简历,简历的写作是比较讲究的,你需要学习或向有人事经验的专业人士求教。

面试,同样也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简单,有许多同学,好不容易得到了面试机会,可是因为不懂面试流程和规则,面试前不做任何准备,面试时又不注重细节,同样是高兴而去扫兴而归。现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挑选越来越重视,面试的手段和方法也越来越专业,面试的种类也五花八门,有压力面试、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和案例面试等等。如果同学们对此一无所知,面试时被淘汰的概率就可想而知了。

九、夸大就业压力,就业消极被动

目前,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的热点问题,受到国家、社会、家庭的普遍关注,有些人过于夸大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这种思潮大大地影响了正在就业的大学生。尤其是一些大学生在经历了找工作的四处碰壁后,由积极变为消极,由主动变为被动,甚至开始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抱怨自己的专业不好,抱怨自己家庭条件不好,抱怨自己长相不好等等,为自己找不到工作找借口,而最终放弃就业,成为后大学生,即一些毕业了仍然住在学校附近,不急着就业的大学生。他们通常以明年继续考研为目标,表面上是一批为了美好前景而奋斗的热血青年,实际上是意志品质薄弱,逃避就业的弱者。当然其中也有少数意志坚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真正考研坚持者。

我们不鼓励毕业后不就业,应该选择先就业积累实践经验,越不就业对社会就越不了解,也越没有实践经验。如果再花一年的时间准备,再考不上研究生又怎么办呢?那时,可能会使自己的心理负担加重,自信心下降,会加大找工作的难度。

十、大学生对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法则认识不足

现在,有些老师和大学生都在质疑我国的扩招制度,我们以为这大可不必,为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要知道自己现在身处于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的特性是什么呢?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竞争,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

过去,由于国家的经济所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缓慢,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自然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上,现在近四分之三的同学都能上大学,就是得益于扩招,否则多数人只能拿一个高中文凭。过去大学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现在,大学毕业生人数是过去的四、五倍,一些大学生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吗?另外大学生多了,用人单位希望挑选一些综合素质好、学习好、能力强并且有实践经验的同学,不也很正常吗?抱怨用人单位也是没有用的。

那些平时在学校只会死读书的人,天天上网聊天、打游戏的人,贪图享受的人,懒惰的人,沉醉在爱情中而荒废学业的人,自理、自控能力差的人,自私自利的人,不知道关心别人的人,不会尊重别人的人,考试作弊的人,喜欢啃老的人,不能吃苦的人,做事不踏实的人,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人,喜欢找借口的人,没有责任心的人,只知道索取不知奉献的人,喜欢呆在学校不愿意毕业的人,他们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一点也不会让人感觉到意外。

我们也并非说所有找不到满意工作的同学都是上面一类人,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属于上面类型的人。有些同学会认为自己很努力,但你努力的方向正确吗?如果方向错了,你的努力不一定会换回好的结果,我们认为大学生应该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儿,朝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方向努力,这才是你该做的事情。

职场中流行一句话,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在大学里是不是该流行今天在校园里享福,明天在校园外受罪?我们今天不为将来做好准备,明天也别指望工作从天下掉下来。

专业对口并不绝对 大学生求职各有主张


大学生就业,今年社会对此的关注比以往哪一年都多。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落实用人单位的大学毕业生们着急了,大多希望自己能够尽快找到饭碗。通过采访记者发现,专业的对口与否,似乎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两派。

管他啥工作养活自己先

再找不到工作,我就只有回去'啃老'了。小袁无奈地说,现在只要能养活自己,他什么都愿意干,他不愿意再用爸爸妈妈的钱。小袁现在几乎就只为一件事忙活,那就是找工作。招聘会参加了一场又一场,招聘报纸看了一份又一份,招聘网站注册了一个又一个。他没有想到,自己在这几个月来只接到了两家单位的电话通知,而其中一家还是省外的一家公司,小袁不大想去面试。原来,那家公司在河北,小袁要去面试就得自己出路费、食宿费,万一人家不要我,那我花几千块去一趟岂不是很不划算?

他说,为了就业他已经投资不少了,都是父母支持的,我确实不好意思再花父母的钱了。你知道吗?我小时候曾经信誓旦旦地告诉母亲,我上了大学就会自己去打工赚钱,不再让父母供。当时母亲只是笑了笑,没有说话。后来我真的上大学了,根本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即便是出去打了工赚了点钱,也是和同学一起很快挥霍掉,为父母减轻一下负担的想法都没有。

大学4年了,他已经成为一个23岁的小伙子,这次是真的打定主意要自己养活自己了。经过了这么多天的求职碰壁,他想通了,不一定要做看起来体面的工作,只要能养活自己就先干着,其他的以后再说。于是,他的范围扩大了(所学专业为工商管理):销售代表、客服人员,甚至前台接待、电话营销只要有个1000多元的月薪,他都愿意干。

薪酬放一边专业不让步

与小袁的想法相反,小刘的原则是一定要做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薪酬再少都没关系,他的理由是:在本专业内做事,是为自己积累行业经验,以后更容易有发展,薪酬不可能永远那么少。

他学的是新闻,从大四下学期开始,他已经托人进入了一家杂志社实习,每天采访、写稿,过得还很充实。我的理想是当体育记者,去报道全球性的体育盛事。在他看来,自己实习的杂志社只是实现目标的第一个跳板,在这里,他结识了这个圈子,开始了解新闻传播行业。我问过带我的老师,杂志社可能会招一批新人,老师答应推荐我了。小刘说,杂志社的薪水很低,如果是试用期还会更低,低到何种程度,他不大好意思开口,总之是除了吃就很难解决其他问题的那种程度。好在他的家就在成都,父母都有稳定的工作,父亲还是一家公司的中层干部,因此他的薪酬对他的生活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我是一定要在新闻圈的。小刘再一次强调,他的父母也曾为他谋得其他工作,他都拒绝了,他坚信,自己的坚持可以让自己学到更多更专业的新闻知识,他在这个圈子里一定会越来越强大。

专家观点:

某求职机构郭建斌先生认为,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无论是放弃专业对口还是放弃对薪酬的要求,这都是大学生们的一种应对方式,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选择,从这一点来说是值得肯定的。郭建斌表示,入职初期,很多大学生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冲突,重要的是要调整心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如果还没有对职业生涯有过考虑的人,更应该现在就动手制订。他认为像小袁这类的学生尤其要重视职业规划,即使目前为了养活自己可能得不到满意的工作,但一定要为之努力,主动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让自己离岗位要求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完全达标。

人事专家称六成大学生专业不对口


高考制度恢复30年以来,外界对它一直褒贬并存,尤其是第三个十年更是漏洞渐多、改革不断。在浮现出的众多弊端中,一试定终身最为人们所诟病。

记者连日来走访发现,在经济环境相对宽松的广州,家长花巨资送孩子出国留学以逃避高考压力这一极端行为竟然渐成常态!而这样做的理由就是惧怕高考制度的一试定终身。

家长建议取消一考定终身

孩子聪明,但不是读书的料,现行高考会打击孩子一生的自信心。

廖大姐的女儿思思从高一起就被送往新西兰留学,在国外参加高考,读大学,目前已经准备进入英国大学学习金融学硕士生课程。像思思这样的情况并非个案,廖大姐所在的省属科研系统里,近10年中的100多名在学子弟中,有20多人在中学阶段就留学国外。理由几乎一样:怕孩子在一试定终身的国内高考中失利,选择了最费钱的逃避高考的方法。

为什么要从高中开始就送孩子出国留学?廖大姐的回答很干脆:怕孩子面对可怕的高考,更怕她辛苦了还考不上重点大学。在熟人眼中,廖大姐的女儿思思是个聪明的孩子,只有廖大姐清楚,思思并不是会读书的孩子,偏偏她很要强。记得从农林下路小学电脑派位进入原沙东中学读初中时,思思情绪就很低落,担心自己就是在班里前几名也考不上重点大学。于是,中考结束后,廖大姐托人交了赞助费,将思思送进了华师附中。但随即她就发现,思思成绩跟不上,自信心更受打击,变得郁郁寡欢。廖大姐担心孩子从此就毁了,认为避开高考才是挽救孩子的唯一办法。

2002年,廖大姐与丈夫一咬牙,将思思送到了新西兰重读高一。思思留学后以学英语为主,其它的基础课程都相当简单,尤其是数学,只是广州的初中水平而已。她重拾信心,甚至主动要求跳过高二直接读高三。高三毕业后,思思自己找到大学,顺利完成学业。

廖大姐表示,如果国内高考不是一试定终身,不是只有60~70%的公立大学本科录取率,她也不会狠心送走孩子。事实上,孩子留学5年的花费已经超过100万元,这还是节省着花的:思思每次回国,别的不带几大箱方便面是必带的;在国外连公交车都坐不起,全靠走路;也不敢在外面吃饭,外出时喝杯饮料(合30元人民币一杯)都算是奢侈的了。孩子在外吃苦,家长在国内也过得紧巴巴。

送孩子出国避中国高考的家长们强烈建议,取消一考定终身,高考要全面考核孩子的素质,而不是只考读书。

国外考试制度三点可借鉴

要考就考我喜欢的!

家长说的,孩子认同吗?思思告诉记者,出国留学的确帮她成功逃过了高考这道人生最大的坎儿。国外的考试入学制度,起码有三点值得中国高考制度改革借鉴。

首先是高考一试与平时成绩合成为总成绩,作为升学成绩。思思说,国外也有高中毕业后的高考考试,不过升学成绩并不集中在这一试,各课程都是高考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上课,教师便会说明哪篇论文、哪次考试是计入平时成绩的。这样,成绩压力就从一试分成了十多试。

其次,思思最欣赏的是外国的高考科目不是千篇一律的规定动作,学科很广,深度属于入门和稍浅。国内高考最多分个文理科,或3+X,总脱不了数学、物理、英语、生物、化学、地理、历史、政治这些课程。事实上,很多科目考试出题偏、深,需要考生死读猛K,但对于以后的人生却一点作用都没有。而国外高考则将科目设置很广,经济、统计、微积分、设计,甚至中文,都可以学,高中就可选修,高考时自选考试科目。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自由度大,而且学到了自己想学的课程,终身受用。国外的中学让学生平时就多尝试各种科目,预先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向,也不会与社会需求脱节。要考就考我喜欢的!这是思思最高兴的。

以上《对口难 大学生跨专业就业“风光无限”》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跨专业求职信”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