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了9份工作才找到方向,过来人给你的一点建议。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萧伯纳曾经说过:“一个尝试错误的人生比无所事事的人生更荣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今天有位朋友来跟我咨询工作发展问题:

他说自己很迷茫,上大学学的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

自己比较喜欢英语,毕业之后就去做了外贸,

做外贸半年之后又觉得外贸这个行业自己不喜欢,转行去培训机构做了英语老师。

当了1年老师之后又转行去做了HR,

拿着一份饿不死但也吃不饱的工资,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应在哪里。

其实之前也有很多人来跟我咨询个人发展定位的问题,

这个问题对于大学生以及大学刚毕业几年的人来说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

而解决迷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多尝试,

用时间换空间,用努力换成长。

我自己也曾有过比较长时间的迷茫期,换了9次方向才终于找准了自己的定位,

接下来我就谈谈,具体应该怎么做。

1 为什么要多尝试

首先,对于还未走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不知道第一步往哪迈是最大的问题。

这种担心第一种原因是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担心一步错步步错。

第二种原因来自于家庭和长辈,临近毕业的时候长辈都会给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而这些建议大多不会符合现在的社会实际情况,或者你本人的实际情况,这是由于每个人视野的局限性导致的。

如果我们现在处在一个职业选择有限的时代下,比如在改革开放之前,可以选择的方向无非是农民,工人和当兵,

你的“单位”会给你提供从工作到结婚到住房到养老的一条龙服务,在这种情况下进入工作之前必须得非常慎重的决定,因为选择了就意味着一辈子。

但现在的社会还是这样的情况么?

改革开放之后,工作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多,各行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可选择的职业增加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人生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

为什么很多人的父母以及祖辈会建议现在的学生找个稳定的“单位”工作,是因为他们就是从上个年代的过来人,已经无法对我们这一代人作出良好的职业发展建议。

根据统计,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年,除非你一进入职场就在大型公司工作,否则你一定会面临跳槽的局面,既然迟早是要跳槽,那又何必纠结第一份工作呢?

迷茫就要多尝试,只有多尝试才能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什么可能性,才能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又不适合什么。

2008年我考上了大学,专业是法律系。

那时候的理想是做一名律师,成为正义的伸张者,但是入了行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法律。

当时我的想法就是“既然不确定以后要做什么,就先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多给自己一些可能性吧。”于是开始了我的职业探索之旅。

09年那年的暑假,我发现有一家魔术道具店正在招导购,

从小就喜欢魔术的我赶紧去应聘,在销售魔术小道具的同时,自己也学会了很多的魔术技巧,

暑假结束回到学校之后,我就开始在外面接一些商业的表演机会,

当时接一个10分钟的商业表演能拿到300-500块演出费,对于上大学的我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但中国观众的素质实在有待提高,不尊重演员的行为时有发生,

让我感到不被尊重的同时也让我放弃了成为职业魔术师的想法。

那一年还自学通过了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认证和日语3级,做过快消品的销售员,

还承包过学校食堂窗口做餐饮,学过金融操盘。

大学4年,我就已经尝试了7种工作,虽然最后都没有成为我的选择,

但是我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我认识到了各行各业不同类型的人,

这些人际资源的积累以及阅历的提升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开始不再盲目的尝试,而是开始思考,是否有更加高效的方式。

2 如何高效尝试

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所以选择尝试的方向也应该不同,如果你的价值观是稳定地安全感,那你可以尝试各种公考。如果你的价值观是奉献,那可以选择老师等职业,

而通常情况下来讲,大学毕业所面临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养活自己,

如何度过生存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所以经济报酬应该是大多数人重点来考虑的,

但问题是,什么样的工作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报酬?

这里要讲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你的工资是由市场的需要决定,而不是你的学历或能力决定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读了研究生甚至博士出来找工作,却依然拿不到高薪的原因,

虽然他们能力很强,但是他们的能力是市场上饱和的,或者根本不需要的能力,

这样的人也只能叹一声怀才不遇了。

如果现在市场上有一个岗位,极度缺乏人才供给,那么这时这个岗位的薪酬通常来讲会比较高,而且入职的门槛会比正常的岗位要求要低。

这是由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的。

那么这样的岗位会出现在哪呢?

答案是,高速发展的朝阳行业。

只有当行业高速发展时,才会出现大幅度的扩张,创造就业岗位,

而同时又因为是朝阳行业,市场上缺乏人才的储备,所以会出现高薪岗位。

90年代初期的时候,在浙江和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就出现了这样的岗位,

随着制造业的高速发展,需要生产技术来支持的岗位很多,但掌握技术的人却很少,

这就使得在普通工人平均工资只有几百块的时候,技术人员可以拿到上千块的工资。

2000年之后是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期,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因为缺乏建造师证书而无法注册,所以一时间建造师证书洛阳纸贵,仅靠挂靠一个月就能有几万元的收入。

掌握了这个规律之后,你需要做的是看看你所处的社会环境,哪一个是高速发展的朝阳行业,那个里面的稀缺岗位人才是什么。

那你可能就要问了,我怎么知道哪些是高速发展的产业。

要知道这个答案很简单,去看新闻联播,

新闻联播会告诉你国家正在扶持哪些产业,有了政策支持的行业通常来讲都是高速发展的,

而与政策相违背的,则最好不要轻易选择,

顺势而为是高效尝试的关键。

我20xx年毕业的时候,移动互联网正在高速发展,

当我确认了这一点后,就开始留意移动互联网的岗位需求,

发现iOS开发工程师的需求量极大,而人才供给很少,于是我开始学习编程。

是的,我这个学法律的文科生开始学编程了。

很多事情不是你做不到,而是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

当我跟其他人说我在学习编程时,他们都觉得这是一项高深莫测的技术,而正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当你真正开始潜心学习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技术是学不会的。

到这里,我已经做了8次尝试,获得了一份比同龄人高很多的薪酬,

但这依然不是我的终点,我从正式成为程序员的第一天就知道,我一定还会转行的。

为什么呢?

第一点,一旦某个行业出现高薪职位,一定会出现很多的培训机构大量的培训相关人才,增加供给需求。

当你发现了一个岗位是高薪岗位时,别人也会发现,从而造成大量的人才供给以满足市场和个人的需要,

还记得我们上面的定论么,你的工资是由市场的需要决定,

当市场需求被不断满足时,工资水平就会相应的降低,

而入职的门槛也会相应的提高,所以我可以预见到未来会面临着大量的竞争者。

第二点,我根本不喜欢编程。

因为编程是整个移动互联网项目中视野较为狭隘的一环,每天都在跟代码打交道,

至于功能为何设计,用户是否喜欢,这些事情统统不用一个程序员来操心。

时间长了,就给我一种我自己是一台会编程的机器人的感觉,

由别人给我指令,我处理好之后把作品交付给他人,

至于为什么做和做了有什么用,我管不着。

所以我开始了第9次尝试,

但是这次的尝试跟大学里的尝试不一样了,我不会抛弃前面所有的积累而重新找工作,

一方面是因为移动互联网依然是当时乃至现在的热门行业,依然处于高速发展期,

第二是编程给我带来了这个的行业基础,可以为我的行业内转岗带来优势。

现在,我是一名由程序员转岗而来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负责一款在线教育app的产品策划。

我喜欢这份工作,他让我可以纵观全局的看到整个项目的发展,

看着自己设计的产品服务于用户让我有着很棒的成就感,给我带来工作的激情。

而在这之前,我已经尝试了8次。

过来人的一点建议

1

积累你的人脉资源,

如果你觉得换一个工作的代价很高,自己犹豫不决是否应该更换时,可以尝试着找你期望从事的那个行业的人员聊一聊。

问问他们,你是如何找到这份工作的?你最喜欢它的什么方面?你最不喜欢他的什么方面?

内行的指导总比外行的观察要更加符合现实。

2

有一些工作从招聘简历上来看可以带来很高的经济报酬,而且入职门槛相当低,

比如月薪上万的信用卡销售,保险代理。但是这些工作都是需要有一定的人脉基础才可以做到那么高的薪酬,如果自己没有相应的资源是拿不到的,慎重考虑。

还有就是要小心一些高薪低门槛的工作,社会险恶,当心被骗。

3

多读书,多思考。读书可以说是最高性价比的提升视野和能力的方式,而思考可以让你的心智更加成熟。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只有当你的能力和心智都达到了一定高度时,你的人生才会有更多的可能。

总结

萧伯纳曾经说过:“一个尝试错误的人生比无所事事的人生更荣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以,自我探索就得去尝试,去实践,去接触

而尝试的过程就是一次自我认知的过程。

慢慢来,比较快。

希望对你有帮助

扩展阅读

给职业规划中的迷茫族的一点建议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职业规划,对于每一个职场人士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指的是根据对自身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因素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对于大学生来说: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人生做职业规划的最佳时期是在高中时代,因为高考是人生的第一次职业定位,这时如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兴趣和特长,以此为据选择志向,以后的各阶段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让职业规划从大学入校读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与四年学习生活同步。到了大学毕业才不会临时抱佛脚,出现就业恐慌。特别是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不早下手,就要晚就业。谁先专业化找工作,谁就先挖到第一桶金。 

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场定位、生涯设计在大学时务必完成。我国高校中,就业辅导目前做得很不到位。尚有63.8%的学生填报大学志愿时,没有考虑将来从事的职业,50%的学生职业理想是在大学期间形成的,20%的大学生毕业时仍未形成比较明确的职业理想。导致有三分之二的大学生感到职业迷茫、看不到未来前途,属于迷茫一族。

一、 甘愿留在茫区的迷茫一族

职业是人生最大的大事之一,职业最怕没有规划,没有规划的职业生涯会是前程光明吗?每个专业的各个职位都有所不同,要早日做好职业规划,做适合自己的。不能做迷茫一族,盲目做事,走了弯路,赔上时间成本后悔不及。可是有的人到了大学快毕业了,甚至毕业后已经做了一、两份工作了,还没有自己的人生职业规划,怎么能不迷茫?

职业案例一:小寒刚上大一的时候,就从师哥师姐们那看到了求职的狼狈相,自己也感到前途迷茫,还经常与职业咨询部门联系,可是一让他做职业规划,他就说:我自己最了解自己,自己会做自己的规划。可是真正做起来,又信不着自己,心中总是没底,所以,一直到今年大学毕业,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奋斗目标,依然是个迷茫族,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找工作还是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好。后来,看到做了职业规划的同学都早早上了班,而自己毕业半年了还没有头绪,跑来找职业顾问,结果看到30多岁的白领补做的最多,有的人取得一定成绩甚至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又发生职业瓶颈,走了弯路,深受当初没有规划之苦,才知道应该好好珍惜、规划后半生。小寒很受教育,这才感到这东西真的很有用。于是在职业规划师的指导下做了职业生涯规划,并拿到合适的Office。

马华兴:一点


马华兴《一点》

马华兴:各位好。我的题目是为梦想多做一点。你们看到这张图有什么样的感觉?是不是觉得特别分裂?每个人其实都是很分裂的,如果你把你的左脸遮住翻过来这是完全不同的脸,一张脸有一点点愤怒,另外一张脸有一点点温馨。今天我讲的故事就是有一点点分裂的感觉。

在现在这样的场是梦想的场,梦想这个词在最近甚嚣尘上,我们每个人都会回顾自己的梦想,我也一次次盘问自己的梦想,我当年的梦想到底是什么,是小时候每天都吃到奶油蛋糕?还是天天玩电脑游戏?等等。我现在想到我的梦想,那时候是在1994年,那个时候我正在上高中,在高中的时候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想到自己的梦想、自己的理想这样的话,在那个时候我想了很久,因为我看书特别多,而且我也特别喜欢看书,所以我的梦想就是想要一墙的书,整个这面墙都是我的书,并且这其中还有我自己写的。各位我再强调一遍,并且这其中还有我自己写的。所以我会把我这种特别另类的梦想炫给所有的人,炫给我的家人和同学。但是当我说了一次又一次的时候,我妈说了一句让我大跌眼镜的话,她说你不得要一墙书吗,你首先得有一面墙才行。我们家在90年代时候,大家的生活都很局促,客厅、卧室、书房都是在一间房子里面的,沙发可以当沙发床来用的。在那个时候,我很纠结,我相信每个人内心都有两个小人,这两个小人总是在打架。比如说你们可能有吃零食的小人跟减肥的小人打架,你们有那种玩网游的小人跟学习的小人打架,有懒惰小人跟勤奋小人打架。我那一段时间有两个小人在打架,就是理想小人和现实小人。当他们两个开始打架的时候,当然最后分出输赢,你们猜谁赢了?现实赢了,现实一下把理想打倒在地。所以那个时候我决定跟现实妥协。

在高中的时候我决定跟现实妥协,于是我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报了当时特别热门的通信专业,我的成绩也还可以,于是我上了邮电大学,成为一名好学生。我们在座很多都是非名校,我是一个好学生,那个时候是一个好学生。在那个时候好学生毕业之后,在学校里面也很容易找到好工作,过了很多年,工作一段时间的时候,我变成了一名好员工。这张图片是我在瑞士开国际会议的时候照的相。如果有些人问说你当时报志愿有没有后悔,我说确实有点后悔,我当时不应该学通信,我应该学金融,因为金融更快能赚到钱。当你赚到钱,随着国家产业的发展,你就能跟着产业发展起来,你的收入会跟着增长。我们今天上午有一位嘉宾是做通信的,那段时间会跟着产业发展,你能在几年之后赚到你那堵墙。当然那一墙书也是很简单的,你只需要买自己喜欢的书就OK了。

但是我深深的知道,那个理想的小人,那个背打翻在地的理想小人,他其实一直没死,它一直奄奄一息的、鼻青脸肿的偷偷的跟我说一些话,他说你不是想写吗,你为我做一点什么,那个理想的小人他没死。我特别同情那个理想的小人,其实我内心一直在想写点什么,所以我觉得写一些书,开始的时候我比较害怕,我不敢写那种小说,什么穿越那些书,因为不畅销就觉得特别不爽,我想站在自己专业角度写一些专业书籍。我写了两本书,第一本书叫《解惑3G业务》,那个时候我不敢自己写,我把团队忽悠起来,我说我写其中一半,你们每个人写一部分,不敢一个人写的胆小感觉,当时现实小人还很强大。然后写成了这本书。大家总觉得写一本书会积累大量素材,往里面填字,再一遍遍的改,其实整个过程不是那么开心,而是充满了焦虑、害怕,尤其是在写到60%的时候,那个时候不想写了,因为找到很多的素材往里搁进去,你要整合起来特别困难,一直在充满这样的焦虑、害怕。而且到最后的时候,写第一本书找出版社是很难找的,我找了很多大的出版社,大的通信出版社我找了很多,他们都拒绝了,他们说我们看不到市场,后来只有一次一次去跑各种各样的出版社,在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他们同意了,这本书出来了。出来之后还可以,像技术的书籍能够做到第二次印刷已经很不错了,已经开始赚钱了,所以这本书做的还可以。

过了几年之后大出版社的人看到我,因为他们觉得我写的还行,问还能不能再写一本。这个时候理想的小人稍微有一点养料,慢慢的起来一点,慢慢的苏醒。我说我们再写一本技术的书,我还是很胆小,不敢写太多那些内心生活上的书,于是我写了《大话移动通信网络规划》,我还是找到我的团队,他们说不写了,太难了。我那时候想放弃,后来想算了,你们都不写,我一个人写。于是我一个人花了一年时间写了这么一本书,其实过程还不是那么开心。这两本是很技术的书。那个时候我母亲已经退休了,她会经常跟她的同事去聊天,那时候略带小小炫耀的说我儿子写了两本书。那些阿姨怎么说?他们说现在是个人都能写本书。我就属于那种是个人,就写了一本书。那种感觉,现实小人一拳打过来。但是我还是想写。就在那个时候,当我感觉自己写的水平还挺好的时候,我开始写第三本书,《职业梦想魔法卷轴》,一个人工作了十几年,总会有一点小小的成就,他总是有一点表达欲,想把自己的工作经历、经验结合一些理论知识告诉所有人,每个人都这样,我想不如把它也表达出来。我在一些论坛里面把我写的所有文章全部发表出来,结果那个论坛变成精品帖子,于是我写了《职业梦想魔法卷轴》,我在里面用了六种魔法来描述我们的职业规划,这六种分别是火系、风系、水系、光明系和黑暗系。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同样中间经历过很多的纠结,有时候想放弃不写了,有的时候又恐惧找不到素材。很多人说我写书像憋大招,你们有没有玩过《三国杀》,里面有一个策略叫憋大招,万剑齐发等等一块用,对方就玩命的下血然后死了。其实憋大招就像憋大便一样,写书的过程是很痛苦的过程。

这是我写的三本书,最后给大家讲我写的第四本书,《这是什么书》,这本书看着很残破,而且旁边拿铅笔画的,这是1994年我上高中的时候,那个时候喜欢看武侠小说,我说我也要写。我相信在座很多人都曾经是文学青年,也都曾经写过各种各样的文字,无论是散文还是被专家所批的垃圾文字,什么穿越、单美那种文字。这是我94年写的书,我用一年的时间,利用各种各样的课余,还有烂课,就是政治课、历史课那样的烂课写,大概写了十几万字。那本书被我们同学命名为《错别字大全》,因为里面有好多错别字,他们帮我改了错别字。正是因为那个时候一些小小的想法,那个理想的小人才逐渐出现,那个理想小人才逐渐站起来,那个理想小人才一脸苦相奄奄一息的跟你说,为你的东西做点什么,哪怕做一点什么。

我想跟各位说的是,我们心里面其实总是会有两个小人在打架,弄的我们很纠结,但是我要给大家送这样一个字,就是“恒”字。你们知道恒代表什么?代表永恒、永久的意思,当你仔细拆解这个字的时候,如果你看这个字的古体字,恒字左边是一个树心,右边像两个小人在打架。如果你内心有两个小人在打架,那说明你还活着,那说明你还存在,那说明是永恒。如果你看到更远更哲学的层面,阴和阳、矛和盾都是永恒,所以你内心有两个小人打架的话就是永恒,只不过我们跟现实妥协的时候,当你其中一个小人把理想的小人打倒的时候,当你看到理想小人一脸苦相奄奄一息望着你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为他做一点什么,哪怕只有一点点就好。

谢谢。

成功有时只需改变一点点


一位叫卢旭东的河南小伙子在北京三里屯菜市场卖菜。尽管他每月靠勤扒苦做,也能挣1000多元,但干了5年,却只能养家糊口,他做梦都想能早点富起来。
一天,卢旭东卖菜时,忽然发现一位金发碧眼的老外在他的菜摊前认真地挑选一些看上去精致小巧的菜品,他很奇怪:中国人都喜欢挑选大个头的菜品,而老外为什么却偏偏挑选小的呢?
后来,一些老外来买他的菜,也是要个头小的。卢旭东多了个心眼儿,他特地请了个大学生老乡,用英语跟老外聊了起来。原来,这是因为东西方审美情趣差异以及饮食观念不同所致,老外认为小巧的菜品不仅漂亮,而且营养价值高。
了解到这个秘密后,卢旭东后来每次进菜时,就有意挑选同行们不喜欢进的小巧菜品。由于他的菜品紧紧抓住了外国客人的喜好,加上三里屯老外很多,他的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尝到甜头的卢旭东为了牢牢抓住商机,来到蔬菜批发市场,与一些供货商悄悄签订合同:凡是小菜品都归他所有。就这样,他在菜市场里做起了垄断生意。
他的菜品特色慢慢地在老外中有了一定的名气。为了迎合老外的需求,他特地在市场里租了一个店面,为店子取了个洋名字LUS SHOP(前一个单词是他名字卢旭东姓氏的谐音,后一个单词是商店的意思)。
随着名气的增大,考虑到老外遍布北京市区,卢旭东认为有老外的地方就应该有LUS SHOP,想到就做,他前后在北京市区开了11家连锁店。为了保证最优质的货源,他还在京郊的大兴县买了一块地,建立了自己的蔬菜基地。
如今,全北京的老外几乎都知道北京有个LUS SHOP。不仅老外青睐它,京城的海归以及白领也以逛LUSSHOP为时尚。在3年时间里,卢旭东不仅购置了3辆高级轿车,在朝阳管庄住宅区有一套价值70万元的豪宅,而且还在小汤山购了一套价值百万元的洋房别墅。在一些老外顾客的帮助下,他作为中国卖菜工的第一人,受到美国农业部的邀请,远赴美国进行了半个月的实地考察,学习美国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卢旭东在北京卖了5年菜,结果只能养家糊口,艰难度日,可他只是对进什么样的菜做了一点点改变,没想到却使他的命运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有时候,成功真的只需要改变一点点!卢旭东说。

阅读本文后毕业生简历网还为您推荐了更多相关的文章参考:

让职业规划解决就业难题 职业生涯中的三定 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程序员对经验的一点思考[1]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曾经有一段时间对经验不是很在意,甚至有过这样一种想法:总觉得经验会制约思维的能动性,会构成个体客观思考问题的障碍。

举几个自己经历过的例子:

1、在自己现在参与的这个产品研发过程中,一开始设计一组核心数据结构的时候,我们team里一个有经验的同事对一个我和老大作出的设计提出了不同的建议,我和老大也跟他作了一番讨论,他告诉我们以前他在一家大公司里就是采用他建议的方法解决了我们在设计面对的问题,但是具体到以前他们公司为什么要采用这个方法及其前因后果,他不能详细地作出解释。所以最终我和经理还是坚持了已有的作法。数个月后,在后续开发工作中,我的老大发现之前的那个设计的确存在一定的局限,而那位同事基于他的经验提出的建议的价值也显现了出来。于是在经过又一轮讨论,并结合现有的代码进行分析以后,我们决定对以前的设计作出调整,而因为这个设计用于一个比较底层的数据结构,其调整也造成较多的代码需要进行相应的重构。

2、最近我的老大在作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从实现上来看,工作量并不是非常大。但是在确定这件事情的目标特征范围上,他花了比预期要多得多的时间。因为之前没有相应的经验,不知道这件事情作到什么程度,涵盖哪些场景会比较适宜,于是只能通过使用现有的一些工具来获得一些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以协助确定任务的特征范围。这份实验工作消耗了他大量的时间。

3、前一段时间,自己在作一件事情,老大跟自己的观点存在不一致,老大存在不同意见的一个重要的依据是之前在他的公司里,他们对相似问题的解决办法跟我给出的办法有所不同,但是因为这件事情是我具体在负责,细节方面他并不是非常了解,所以我总是能够找到一些具体的理由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在激烈的争论之后,老大没有继续试图说服我,让我选择了自己提出的方案。事隔半年之后,在加入一个新的feature的时候,自己发现之前的设计的确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当初跟老大争论时老大提出的建议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还是比较正确的, 自己也不得不在已经基于原始方案展开一定工作的前提下再度考虑他提出的方案。

在第三个例子里,面对一个问题,自己作完一遍,要在真正遇到障碍以后,才能意识到问题的关键,而我的老大却能在第一次看到问题的时候就作出准确的判断。我想,这固然跟个体能力的不同,思维穿透性的差异有关,但是跟老大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有一定关系。

而另两个例子则更生动地说明了经验的重要性,如果说我的老大或是我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具备相应的经验的话,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少走一些弯路,至少是可以节约一些因为在问题空间里作尝试消耗掉的时间,加快项目的开发进度。

在我看来,经验是主观个体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思考模式的积累,这种积累对于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提供可复用的参考以及借鉴,是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的。但是如果采用不当的方式使用经验的话,也会给个体带来一些局限。

1、随着经验越积累越多,个体会倾向于将自己的经验视作自我的一部分,个体对自己的经验会产生一种维护其正确性,确保其不受攻击的心理,这就可能带来知见障了。

2、经验获取的过程中,有的时候,因为思维的惰性,个体只会知道经验的具体表现,而未必搞清楚了经验背后的前因后果。通过这种方式积累起来的经验往往不扎实,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甚至发生扭曲变形,其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了。

程序员对经验的一点思考[2]


那么,个体应该怎样对待经验呢?

我个人觉得,可以从经验的形成和使用这两个角度来思考一下如何对待经验的问题。

1、经验的形成

在经验形成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还要对产出经验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入系统地思考,确保经验能够有机,系统地融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很多时候,我们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思考过程,是以一种非显意识的,灵光一现的方式得出的,我们的大脑会以一种近似于直觉的形式从记忆深处跳跃性地抓取一些线索,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背景下形成的经验,如果不对其加以整理,回顾,不将经验背后的东西从潜意识翻到显意识的话,不去将经验涉及到的知识点和相关事物进行整理联系的话,这种经验很容易就会淡化,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扭曲。即便是没有发生扭曲和淡忘,但是因为对得出经验的前因后果不甚了解,往往在个体真正需要借鉴经验的时候很难建立出来一个有效的参考系统。在经验形成的过程中,要透过经验,去观察经验背后的本质规律,通过具体的经验接触乃至掌握了主导经验的本质规律,才能够让自己在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有效运用经验。

2、经验的使用

在获得经验的同时,要警惕经验成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以减弱因为人潜在的维护自我完整性的心理倾向所导致的对经验的过度使用。

保持一颗鲜活的大脑,对不符合经验的东西,对经验不能解释的东西要保持一种敏锐的觉知能力和思考的自由度。而作到这一点的关键是要确保内心的纯净,安静。在我看来,只有一颗不带欲望,不带喜好,不带情绪,不带偏见,不带过多自我意识的心,才能够在运用经验和创造经验之间获得完美的平衡。把文章发给了一位朋友,他的回复我觉得很精要,附在下面作为对自己的思考的补充吧:

关键的是要能够透过具体的经验,看到背后的规律,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有的人,事情只做一次,就能成为专家;有的人会不停地在类似的事情上失误,这就是对本质看法的能力不同所致。 能够看到本质的人,一定不会滥用经验。

一份职业规划给你的未来锦上添花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面对这个快节奏化的社会,你做好准备了吗?你是一如既往的重复着单调的生活,还是已经开始充电了呢?如果你一直忙忙碌碌的而且还没有任何收获的话,你应该静下心来想想,原因何在,是因为你不够努力?答案是否定的,你的每一步都需要规划,在你前进的时候也不要忘了,每隔一段时间应该适当的“锦上添花”些才好。如果你只是一味的盲目的这样下去的话,你的人生断然不会绚丽多彩。所以,心动不如行动,动手规划一下你的人生吧。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需要规划的,当下最关键的是要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那么该怎样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呢?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职业生涯规划,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进入社会所从事的职业及发展的科学设计和事前构想,它包括确认职业目标、选择职业类别、规划职业的发展阶段等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事业发展的前置性工作、计划性工作,是在对社会环境进行评估、结合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制订出的个人发展战略。正如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首先要制订企业发展战略一样,个人也要首先制订自己的个人发展战略,即职业生涯规划。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走一步看一步的人是盲目的人,是缺乏科学性、计划性和前瞻性的人,看不清楚方向的人怎么能正确的走人生路呢,他也会在职业规划的道路上犹如一只迷失方向的羔羊,时刻都没有一个充分的定位和规划。在职场竞争中,没有计划和目标的求职者往往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每一个人,应当正确分析,科学计划,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还不知职业生涯规划为何物的人必须补上这一课,这既是竞争的需要,也是求职者对自己未来负责的基本表现。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引个人职业发展的指南针,是个人发展的战略规划。

在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你必须要确定一个方向,明白自己要选择或接受什么样的工作,然后为这个工作制订一个详细的个人职业发展计划,沿着这个计划循序渐进。

对此,我们独之秀职业生涯规划的专家

职业生涯规划每天进步一点点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职业生涯规划每天进步一点点》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目标执行过程中,需要对实现目标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每个阶段的执行进行强化,然后才能逐步达成最终目标。简单说,也就是通过每天进步一点点。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最终目标。

每天做一件实在事是企业家鲁冠球说过的一句话。1969年,鲁冠球怀揣4000元人民币,带着6个农民,开始搞打铁铺,到如今,发展成资产近百亿的万向集团。我们可以想象,创业这些年来,鲁冠球肯定经历过不少挫折和磨难。

鲁冠球有个信条:一天做件实事,一月做件新事,一年做件大事,一辈子做件有意义的事。

有很多人非常急躁,什么事都想做,结果反倒欲速则不达。善于思考的人,通常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每天都比前一天做得更好。这样的人,早晚都会成为精英中的一员。

比如,跑一百米不可能像撑杆跳一样,一下子就跳过去。一百米的终点处有一根红绳,那就是目标。而具体实施中,一百米应该分为五段,每一段怎么跑,跑多久都应该有所安排,尤其是在起跑线上,手怎么摆,脚怎么迈,眼睛怎么看,甚至屁股怎么撅起来,都非常重要。

你是否经常听到类似这样的话:蔡老板又没有签约。李先生看了好几回车子了,却都不要。这房子骆先生又不要。这件洋装李小姐摸了好几次,就是不下手掏钱。这些抱怨中提到的都是目的,但却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每一次有没有更进一步。上一次,李小姐来摸这件衣服,下次她再来的时候,你又做了什么?成功的人在自己前进的每一步上都经营筹划,不断进步。

多走一步

我曾经去过广西桂林的一家酒店,那家酒店对我表示了欢迎。在我进去住的时候,我发现桌上留了一封信,里面写着欢迎我入住,而且还写了另外一件事情:我第二天早上吃早饭的地方在哪里,我的桌子已经订好了,桌子的号码就写在上面了。我在中国住过一两百家酒店,但连早餐桌的桌号都写上的,就只有这一家。至今我对这家酒店还有印象。

这是服务上的深耕方式,每天让自己进步一点点,为顾客多想一点,服务就能往前多走一步。

有一家汽车修理厂规定,客户的汽车在路上出了故障,如果是在晚上,而且是在很远的山路上,修理厂的人通常要开两辆汽车过去,一辆工作人员自己用,另一辆是让客户开。等车修好之后再马上到客户家中去换。无独有偶,一家洗衣机经销商的经营之道也是这样,客户的洗衣机坏了,看样子一时修不好,经销商来时开着他的小货车,上面装着洗衣机(多数时候是新的),他会对客户说,您的洗衣机看样子一时修不好,我们要带回去修,这台洗衣机您先用着。这叫做多走一步,但这也不是人人都能想到的。

很多酒店的房间里都有个请勿打扰按钮。房门外面的灯一亮,就表示请勿打扰。但我想到一件事情,客人没有睡觉,或在房间里等朋友时,一般不会打开请勿打扰的灯。如果进了洗手间,刚刚坐上抽水马桶,此时有人敲门,客人怎么办?一般酒店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我在大连时,发现有一家酒店居然做到了。这家酒店抽水马桶的旁边有个按钮,上面写着请稍候。所以客人如厕时听到敲门声,就可以按那个按钮,房门外面的灯就亮了,上面显示请稍候,来访者就能知道客人大概正在洗手间了。

我们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按钮,我在中国住过这么多的酒店,只看到这一家酒店有这个按钮。

如果公司在出现问题以前,就先告诉客户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客户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然而,大部分的公司都不是这样。他们多半是等到客户发现问题,打电话过来后,才在电话里一直道歉。早知今日,为什么当初不多走一步呢?很多公司对于产品的延误交货没有反应,等到客人来催了才说对不起,还会讲一大堆莫名其妙的理由,这样的公司有几个客户能对他们满意呢?

再如,客人离开酒店时,有哪个酒店经理会对客人说一声:先生,这个酒店您住得还习惯吗?这两天还舒服吗?睡得还好吧?真希望下次再看到您。试想,若真有这样的服务,能没有回头客吗?比别人多走一步,需要自己多动脑筋、多思考,为客户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做好一点

李嘉诚先生说过一句话:要成为领袖,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比竞争对手做得好一点。

你在麦当劳吃薯条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麦当劳做的薯条是有要求的。麦当劳薯条对淀粉和糖的含量是有严格规定的,它的糖与淀粉如果不合自己的标准,那就宁可用冷冻集装箱,把美国的马铃薯运到中国来。例如,台湾地区的麦当劳就没有用台湾的马铃薯,因为麦当劳说台湾马铃薯的含糖量和淀粉含量不符合美国的标准,所以台湾的麦当劳炸薯条,是用冷冻集装箱运过来的美国马铃薯做的。这就是麦当劳不能够被别人替代的原因。

麦当劳的油用了一段时间以后,规定一定要倒掉。因为这种油连续加热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对身体不好的变化,所以麦当劳宁可舍弃。还有,麦当劳的牛肉饼做出来以后,20分钟没有卖掉,按规定也要丢掉。我们国内有哪家店的牛肉饼做出来以后,20分钟没有卖掉就丢掉呢?麦当劳还举办过一个活动:挑战60秒。如果60秒内没有拿到你要买的东西,就免费奉送你一大杯可口可乐。

王先生去山东青岛出差,住进了一家酒店。酒店的床上有这么一张卡片,上面写道:我们酒店提供不同种类的睡枕供您选择。原来这个酒店的客人还有权利挑选不同的枕头,王先生马上翻过来看看能提供什么样的枕头,卡片背面写着:本酒店为了能使您有更好的睡眠,提供了不同种类的睡枕来供您选择,有泡沫枕、磁性颈椎枕、荞麦皮枕等,另外还有儿童睡枕、超级睡眠枕等。王先生在他们酒店住了三个晚上,每天晚上换用不同的枕头,第一天晚上用了泡沫枕,第二天晚上用了磁性颈椎枕,第三天晚上用了荞麦皮枕。这个案例也说明了这家酒店能在枕头上做好一点。

多赢一点

航空公司都想争夺旅客,旅客在机场候机或转机的时候,是不是会觉得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作为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桥梁,转机最多的新加坡机场就想到了这一点:它提供电影院让旅客看电影,给旅客提供床铺休息,甚至有人帮旅客擦皮鞋这就是旅客在新加坡的机场可以享受到的服务。

如果一个四川人坐国泰航空时想吃一碗红油抄手,或者一个无锡人想来一碗无锡排骨,没问题,国泰航空可以让旅客先点菜(当然要多付一点费用),到了飞机上就可以吃到自己喜欢的口味了。

旅客下飞机之后发现行李延误了,所有的衣服和资料都没到。怎么办?法航承诺一定会尽快送到家。只要旅客把自己的情况对他们一说,他们会马上请旅客留下地址和电话,一有消息马上就给旅客送过去,而且根据判断,明天早上第一班就可以把旅客的行李送到家。至于说行李是否丢了,或者已经运送到哪里了,旅客都不用操心,只要安心在家等着就可以了。

正是因为新加坡机场、国泰航空、法航能够多走一步,做好一点,所以它们才能在市场上多赢一点。

宝洁和联合利华都是制造洗衣粉的公司。双方都很明白,在美国的洗衣粉市场里,增加一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就是6000万美元,所以双方竞争得异常残酷。双方都宣称自己的洗衣粉可以把衣服洗得很白。但是这个标准双方都具备以后,接下来的竞争焦点是:两家的洗衣粉不但把衣服洗得很白,而且非常亮丽,就像新的一样。后来两家又宣称自己的洗衣粉可以洗净衣服上的污点,包括溅到身上的泥和腋下的汗渍,但是双方也都具备。那么,还有什么招数能想出来呢?最后,联合利华想出了一招,它把洗衣粉做成像方糖一样,并且标明洗衬衣时用一块、洗牛仔裤用两块、洗棉大衣用三块。我们知道,以前的洗衣粉都是粉末状,在倒洗衣粉时往往掌握不好用量。现在用联合利华的洗衣粉像丢方糖一样,而且它同样能够迅速溶解。联合利华这种方块糖状的洗衣粉一推向市场,它的市场份额就马上攀升起来。而美国宝洁也迅速行动,三个月以后推出了宝洁块状洗衣粉,也做得像糖块一样。

谁能比竞争对手多走一步,谁就能赢得市场。比如,在学校里排名次,如果98分是第一名,那么你只要得到分就是新的第一名了,也就是说你不需要得99或100分,而只需要多那么分就可以成为第一名。在商界中也是一样,有时候想赶超竞争者,可能不需要设立多么宏伟的目标,只需要比竞争对手多走一步、做好一点、多赢一点,就可以占据优势。

沟通不是一种本能,而是一种能力。也就是说,沟通不是人天生就具备的,而是在工作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出来的。在执行过程中,沟通是必备素质之一。要想成为一名具有执行力的员工,就需要通过沟通,与上司、同事、客户、合作伙伴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是提升这些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工作中,我们看到执行不到位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沟通不到位,误解或没有理解别人的想法,也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如果要想成为一名执行力强的员工,一定要学会沟通。

放下面子赚钱一点都不丢脸


当下电商作为一个超级火爆的交易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大家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知名的主播,努力卖货。这其中也不乏一些事业转型的名人,如知名主持人李湘就是转型中的一员,在她的直播间里从日常小物到奢侈品一应俱全,粉丝也非常活跃。有一次她邀请赵薇来到她的直播间,当日人气飙升到169万。

放下面子赚钱一点都不丢脸

跳槽时,这样谈薪资才不吃亏

在此期间,不乏有一些吐槽的声音,例如有人吐槽李湘自掉身价,他们认为李湘是一个知名主持人、曾经的湖南卫视“一姐”,怎么就去和网红一样卖货了呢?

事实上,当有人还在质疑直播卖货是一件“掉价”的事时,很多人已从中获取了巨大的红利。

有时候,所谓的“丢脸”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那些肯放下“身段”顺应时代发展的人往往成功的几率要大于他人。

还记得疫情期间,海南的一家酒店因为“卖菜”火遍全网。具体的情况是这样的,由于疫情期间,很多酒店都陷入萧条期,面对高昂的租金以及人员成本等问题,海南的一家酒店开始自寻出路,该酒店的高管们经商榷后一致同意将酒店的大厅改为“菜市场”,他们将新鲜的蔬菜摆满大厅,并以平民的价格出售给周围的居民们,就这样居民们轻松的买到了平价新鲜的蔬菜,而酒店方面也减少了一大笔损失。

当很多酒店还在处于一个亏损的状态时,海南的这家酒店却卖起了平民蔬菜,如此“自降身段”的行为方式却让它在不同行业的低迷期存活时间下来。

当职场人拥有一定的成就时,曾经丢掉的“面子”也会被一点点的拾起来,所以在努力的过程中,尽管朝着目标方向奔跑,不用担心这其中会自掉身价的问题。

有一个老乡大学毕业后回到我们的小城镇自己开了一家废品收购站,然后一个小镇,那里有很多人说那家伙,“读白大学,毫无价值。”两年后,这个家伙挣了不少钱回了家,并建立小二楼,然后我们必须投资于嫉妒。

这位老乡本身是学环境建设工程管理类专业的,因此,他对于“垃圾进行分类”有个人的看法和借鉴,所以他毕业后从事了与专业发展有关的工作,也许在外人眼里,他只是作为一个“收垃圾的大学生”,但只有他自己可以清楚如何将学生自己的专业运用到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存在并且通过转换经济效益。

如今,这位老乡除了继续经营自己的废品收购站,还会通过自媒体将自己在这份特殊的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稀奇的事情传播在网络上,并且由于老乡本身是一个特别幽默的人,因此吸引了很多网友的注意,说起来老乡现在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网红了。

所以,在不明白他人情况的时候,永远不能轻易的低估对方的实力。

最后,笔者想说只要最后的结局是成功的,那么过程中即便受到质疑、甚至批评也不用畏惧,要勇敢的坚持下来,因为通过合法途径获取劳动报酬,没有丢脸的说法。

职场晋升:每天比其他人多做一点


每个员工都希望在职场中能有一番作为,然而,在职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除了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以外,还需要有“每天比其他人多做一点”的工作心态,并努力去执行。每天比其他人多做一点,可以在工作中不断地激发自己和充实自己,同时也会让你拥有更多展现才能的机会。

虽然每天比其他人多做一点事会占去你一定的时间。但有所失,必有所得,你在比别人多付出的同时,也会使你赢得他人良好的赞誉,并增加自身的价值,增强岗位对你的依赖,而这样你也就可能离成功越来越近。要知道,在成功人士的字典里,从来都是“多做一点点”,他们也总是乐于比其他人多做一点点,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每天比其他人多做一点,就会学到比其他人更多的知识,积累比其他人更多的经验,同时也会得到比其他人更多的成功机会。相反,失败者却将“多做一点点”拒之门外,他们害怕自己受损失,哪怕是一点点也不行,因此,他们注定只能流于平庸。

想要老板认可你,你必须先要认可自己,先要自己给自己加足马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属于自己的春天。而乔洽·齐兹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老板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并且真正从平凡走向了传奇。

著名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得出了一条名叫“多一盎司定律”的职场规律。 “多一盎司定律”指出,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与取得中等成就的人几乎做了同样多的工作,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差别很小——仅仅只是“多一盎司”。一盎司是多少呢?一盎司只相当于十六分之一磅,连一两都不到。但是,就是这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区别,就可以把我们和那些平庸的同事区分开来。

在商业界,在艺术界,在体育界,在职场,在所有的领域,那些最知名的、最出类拔萃的人与其他人的区别在哪里呢?答案就是多勤奋、多努力那么一点儿。谁能使自己多加一盎司,谁就能得到千倍的回报。谁能比别人多做一点点,谁的升职机会也就多一点点。

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的人,我们称之为“合格的员工”。但是,要想出类拔萃,让领导重用你,提拔你,仅仅做到“合格”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要是你能够在自己的工作中“多加一盎司”,那么你就成为了一个像亨利·雷蒙德那样的高人一等的“优秀的员工”。

积极主动在工作中“多加一盎司”的人,每天都在向人们证明自己更值得信赖,而且自己还具有更大的价值。具有更大价值的人,自然就会成为上司眼中的升职的热门人选。

多做一些分外的工作一定会使你获得良好的声誉。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为它可以在我们的职业发展道路上起到关键的作用。而且多做一些分外的工作,就会多一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多一项技能,多熟悉一些业务,对自己总是有好处的,它完全能使我们尽快地从工作中成长起来。如果你是一名货运管理员,你也许可以在发货清单上发现一个与自己的职责无关的未被发现的错误;如果你是一个过磅员,也许你可以质疑并纠正磅秤的刻度错误,以免公司遭受损失;如果你是一名邮差,除了保证信件能及时准确到达,也许你可以做一些超出职责范围的事情……这些工作也许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职责,但是如果你做了,就等于播下了成功的种子。

付出多少,得到多少,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因果法则。你的投入也许不会立刻得到相应的回报,但不要气馁,只要一如既往地多付出一点,回报可能会在不经意间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晋升或者加薪。

如今,公司的管理和制度越来越完善,个人的工作内容相对比较确定,并不一定有许多“分外”之事让我们去做。但其实, “不差那一点”和“多做一点点”之间的差异是极大的。事实上,我们在工作中最缺少的往往是“多一盎司”所需要的那一点点责任、一点点决心、一点点敬业的态度和一点点完美主义精神,而这些却正是阻碍我们进步,阻碍我们脱颖而出,阻碍我们升职加薪的关键因素。

9个步骤告诉你如何选择一份职业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由规划师 王利峰老师原创翻译

决定从事什么职业貌似令人头痛,但只要你下功夫思考,给自己多一些选择,其实也没那么难。实质上,职业选择的难点,在于你有没有能力做你爱做的事。如果有,你是幸运的;如果没有,那么根据兴趣培养能力是上策,而根据能力改变兴趣是挑战。人们的兴趣总是慢慢地,不知不觉地朝某一特定的领域发展。因此,父母应该觉察孩子的天赋,鼓励孩子培养相应的能力。等到学生生涯结束时才决定从事什么职业,实非明智之举。

“工作为了谋生”,这一说法已然过时。你选择的工作领域很重要,因为这决定了你将在何处度过大部分职业生涯,也将决定你有多少机会发挥才干。所以,选择一个人尽其才的领域是明智之举,凭借来自于价值和能力的强大自信,发挥才干,让你能够自由的在该领域不同的工作间变换和回旋。

1.首先找到你喜欢做的事

很多人决定自己的职业道路时,都会看看别人:老师,父母,邻居和伙伴,想想你崇拜的人和他们下的功夫。花时间探索你想要的工作和需要具备的能力,然后培养能力以满足工作要求。虽然这需要做些调研,但非常值得。

2.做爱做的事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你所擅长的事,也许暗示了你可能喜欢的职业。例如,你喜欢和动物在一起,这一兴趣为你提供了广阔的工作领域:照顾动物、兽医工作、动物保护、动物运输、安抚动物(比如,马的耳语者)、制作动物服饰和食品,经营宠物店等。一旦你确定了潜在的领域,随后应该准备匹配相应的能力。

3.广泛考虑职业领域

一个职业领域范围内包括很多工作,你应该从兴趣和能力培养方面考虑,找到一条有效的职业路径,尝试某一职业至少5个相关类型的工作。例如,如果你学习工程,你可以考虑做一名现场工程师(比如石油生产),一名油站经理,一名办公室管理者,一名工程技术教员或者一名工程领域顾问。如果你学习法律,你可以考虑成为一名大型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一名非营利组织的律师,一名办公室领导(非法律领域也可),一名公司经理或者一名企业法规手册的作者。对职业领域宽度的认识程度,取决于你接受的培训,自学的最新“技能”,以及你尝试新事物和再培训的意愿。

4.考虑跨界工作

当你清楚自己喜欢的工作,以及你需要学习什么时,在此基础上,考虑跨界的可能性。例如,很多老师都擅长文字处理,因此他们可以成为优秀的编辑或出版商。跳出条条框框,考虑职业头衔带给你的其他可能性。

5.尽可能多地掌握感兴趣领域的职业资格

图书馆、互联网和第一手调研都是需要的。请教学校、当地社区服务机构、大学等也有助于职业选择和发展。全面调研将帮助你快速确定学习领域和学习深度。深入挖掘,找到并准备好今后3、4年所需的主题/技能训练,避免将来出现尬尴的意外,比如当机会降临,你却没做好准备。

6.虚心请教过来人

一旦找到感兴趣的工作,请教过来人,寻求他们的建议,问问他们在该领域的喜恶。有时,你甚至可以找一个感兴趣的地方实习,以获得在该领域工作的经验和感受。

7.根据你的思考和获得的信息评估你的职业选择

结合所获评价和所做研究,深思熟虑后,提出你对潜在职业生涯的感受,判断这份职业是否是真爱。不要忘记取舍之间,考虑你想要的生活。如果你对理想生活做出巨大妥协,你将悔不当初。因此,考虑职业和生活的平衡,是做职业选择时的明智之举,我们只能接受微不足道的短期妥协,而非影响大局的长期背叛。

8.报名职业生涯相关的教育或培训

学期期间,不要忽视利用人脉圈的机会和在该领域工作的机会,哪怕是义务或短期兼职。这些机会将为你提供对该工作的最直观感受,了解在该领域你将和哪种类型的人共事。这些机会还将帮助你了解该领域的侧重点,剔除不必要的学习,增加其他未来可能有用的学习主题或技能培训,有助于你扩展视野。

9.保持积极主动

当你最终完成上述训练,准备从事理想职业时,最重要的是保持积极的人生观,时刻准备着改变,跳出舒适区,去面对不同的职业变化。这是一个真实的,瞬息万变的世界,重要的是跟得上变化,采取积极的方法面对挑战,创造机会。并且,你要始终让自己不可替代,具备老板们想要从能工巧匠身上得到的特质。

小贴士:

做自己,做你想做的事。

当你找工作时,尽可能了解未来的老板,并确定你愿意为其工作,记住,面试的过程是双向的。

调查一所你所喜欢的大学的科目,找出你感兴趣的所有科目并进行分类,看看是否某一科目的教学与你的兴趣相符。

在互联网搜索你感兴趣的专业协会,有助于了解该专业领域,比如把“XXX专业协会”作为搜索关键词。越早加入这样的协会越有利,你可以获得大量的机会加入到协会的在线沟通,参加圈内交流会,并获得协会简报或杂志。

在美国,要想了解一个职业及其需要的技能,通常的方法是查阅美国劳工部的职业发展手册。

以上《换了9份工作才找到方向,过来人给你的一点建议》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职场礼仪故事长一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