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进入了“死亡模式”。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你是否进入了“死亡模式”》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我在飞机上遇到一位女士。她去年本想考自己喜欢的研究生,结果失败,却出乎意料地遇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今年是考还是不考?她害怕考了又考不上,浪费时间;但是不考又不安心,已经纠结半年了。

我问她,去年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学习?

她说我去年每天大概4个小时,学了3个月,考前一周突击了一下,就差3分。

我又问她,现在你每天烦这件事情大概花你多少时间?

她说从过年到现在(6个月)每天都在想,上班下班都想,烦死了。

花时间来郁闷,是等待成本。花时间来尝试,是穿越成本。这位女生花来郁闷的时间,如果是每天5小时(上班下班都在想),一共6个月,那就是9000小时。而去年她差3分就过的考研,每天用4小时,3个月,考前突击一周(算每天20小时),成本计算如下:

穿越成本:(4h × 3 × 30)+(20h× 7)=500 h

等待成本:5h× 6 × 30 = 900 h

等待成本几乎是穿越成本的1.8倍!

在这个故事里面,这个人陷入一个这样的心智模式:越等待,越没有时间和信心;越没有时间和信心,就越不敢考研。这个人会在今年考研前最终放弃,在新的一年,等待的焦虑会继续消磨这个人的信心和能力,一直到她终有一天完全放弃为止。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我在一个聚会中间谈到了等死模式。听完我这个故事,我的一个朋友走出去,十分钟后满脸喜色地回来告诉我们,YEAH!成了!

什 么成了?原来这几天,她一直在纠结自己是不是该给一个大客户打电话。这个客户是她的一个重要资源:如果打了,她担心人家觉得自己公司刚创业,对自己印象减分;如果不打,这个单子肯定就没有下文了。比这个更加纠结的是,她已经为这个事情头痛了一星期,开始失眠,和家人发脾气,面对客户越来越没有信心了。

她听完故事,迅速计算了一下自己的等待成本和穿越成本:

等待成本 穿越成本

身心俱疲 身心愉快,早死早超生

拿不到单 还有成功的可能

影响自己其他业务 实在不成功,集中精力应付新的单子

与其在等死模式中消耗自己的心力与体力,还不如去试一试!她走到洗手间,心跳加速,打通电话,惊喜地听到对面的客户爽快地答应自己,对方还开玩笑责怪她说:为什么现在才说,还以为你找别人了呢。

一旦你陷入了等死模式,最好的选择就是行动起来,进入穿越模式!穿越也许会有短期痛苦,但是等死往往会带来更大的永久损失。《战胜拖拉》的作者尼尔·菲奥里在书中写道:

“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

zc530.com推荐

你的职业是否被“套牢”


一切选择都是主动之选。你可以主动选择为梦想飞奔,你也可以主动选择“混日子”,柴米油盐。但只要是你主动选择,就会积极,人生就过的有趣。

近日股市倾泻,市场门可罗雀,相信诸多股民已经套牢多年,炒股炒成股东者比比皆是。尽管现在讲如何炒股能让自己咸鱼翻身更能赚眼球,但我要专门提一下另一个方向,我们的职业。
我们的职业也存在套牢!
想想那些股市套牢的股民,卖?都跌成这样了会卖了白菜价;持?真是不甘心啊,早卖一天就少亏不少。最痛苦的感觉就是进退维谷,骑虎难下。
在我的咨询者中,很多人的职业困惑来自于:深处一个不咸不淡的企业,工作时间不长不短,工作回报不高不低,职业没什么发展,工作没什么动力。此时纠结于是否离开,换更有发展有兴趣的行业、企业。离开了,万一现在这份工作开始来了转机,抑或是万一老板慧眼识英雄,升职加薪,岂不后悔;而不离开呢,那要是这今后关键几年还一直不咸不淡,人生可就这么白发苍苍去了,谁都只有一个25岁,一个30岁啊?
于是乎每天开始郁郁寡欢,干工作不得劲,搞业余也没情绪,每晚靠7点档的著名电视节目带来幸福,之后就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淘宝或魔兽。
这就是典型的职业套牢。用六个字描述就是:
求不得,舍不掉
其感觉跟股市的套牢如出一辙。
那该如何解套呢?
如果你是个老股民,你大概知道,炒股炒一辈子,除了计算、判断,更多是炒心态。因此如下为解套的几个策略:
A.主动买套。就是老子就看好这只股票了,越跌越买,坚信未来一定会涨。典型的人就是股神巴菲特,几只股票越跌越买,果然度过难关,N年间连翻数倍。这个策略适合做长线,看基本面的操作。
B.果断斩仓。套成这样,不如全部空仓,先做个了断,调调自己的心。然后再给自己设定规则,重新选择票票。这个策略适合做短线,看技术面的操作。
C.等待,但是设定一个期限和规则。既然还报希望,不如在给伊一个机会,没准人家还你个奇迹。但是这个机会绝对不是一万年,而是一个更短的时期,比如三个月,或者某个警戒点。一旦期限一到或触发事件,还没起色,则果断结束。而这个策略适合做中短线,看技术面的操作。
作为职业规划师,我炒股的功力差的很远,但却明白了些职业套牢的解套思路。
首先,你得知道你这份职业是长线还是短线。
长线,叫愿景驱动,那就完全是自己一辈子想干的事,无论此事当下是否有前途,或钱途,自己都愿意投入。记得一个学员是做航天事业的,他说干这个的都是一辈子投身于此的,他们的梦想就是为了看到那个神5、神6点火升空,进入轨道后的那一刹那,那种热泪盈眶的感觉,他们就是为了这种感觉而默默无闻干一辈子事业的。
短线,那就是机会驱动。这事不见得是自己想做,但经过自己的投入有几率或得回报,行业大发展、公司上市。于是给自己几年的时间,沉于一个行业或企业,跟着行业企业成长,从而获得持续增长的收入获红利。典型的案例就是这几年的互联网创业,很多硅谷的创业团队并非把这事做成梦想,多数就是做到一定程度把公司卖掉。(当然我也承认这其中总还有点愿景导向的企业)
在此,我支持你对自己职业的任何判断。不要以为机会驱动这种投机就很mean,也不要把愿景驱动想的太崇高。你的任何判断和价值无对错之分。
其次,当你不幸套牢时,你内心就会有相应的计较。
如果是长线,愿景驱动。那你要做的也许就是坚定信念,把牢底坐穿。你需要坚信你做的事能影响更多人,能改变世界,能让你更有成就。这是一笔长期买卖。
如果是短线,机会驱动。那你要做的就是给自己设定一个主动等待时间,一个离开的理由。在这个时间内,继续主动工作,谋取行业或企业的发展。一旦你的等待时间到期,就要思考一下你那个长线的愿景是什么。
当然,你也可以如一些股民,搭配持股。一部分资金做长线,永不卖出;一部分资金做短线,止损止盈。对于职业而言就是:花部分精力时间碰机会,花部分精力时间养梦想。尽管这个策略看上去有点鸡贼,但是如果能做好时间管理,没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丰收呢?这叫给现实加点理想。
再次,莫忘了自己的策略。
很多股民,短线炒成了长线。就是忘了自己原先炒股策略的认定。而职业同样如此:本来是机会驱动,结果耗了几年,发现机会在远去,但又不舍得,人生大把时间耗尽,晚景遗憾连连。而另外一些人,本来把这事当愿景,结果急功近利,半年看不到成效就弃若敝履,换行业、换企业,哪知十年过去,曙光行业蓬勃发展,当年的老东家翻倍增长,岂不追悔莫及。
最后,一切选择都是主动之选。你可以主动选择为梦想飞奔,你也可以主动选择混日子,柴米油盐。但只要是你主动选择,就会积极,人生就过的有趣。
秃头是一种无奈,而光头却是一种选择。

你的职业发展是否“缺氧”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又是一届大学生就快毕业了,校园招聘早已拉开了序幕,随着一批又一批的新生代力量对职场发起强烈冲击,职场老板凳们紧张无比,新一轮的职场动荡又即将开始。

  生活在地球上,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其中一种资源,人在缺氧情况下很容易死亡。那么作为职场人来说,职业缺氧又会怎么样呢?缺乏工作热情,无精打采,失去职业目标,导致职业倦怠职业枯竭等。长此以往,不仅自身没有好的职业发展,还容易竞争力倒退被新来者所替代。

Cici 29岁 工作五年 出版社编辑

工作看不到前途,遭受精神折磨,处于缺氧窒息状态

  Cici大学学的是中文专业,同时对英语也进行了辅修,毕业后,因为双语优势,被一家出版社选中,做了一名文字编辑,平时也做一些策划工作,但是都是比较简单。工作不是很忙,可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但是因为这家出版社是比较老派的作风,政治色彩比较强,市场竞争意识比较弱,而在自己来之前已经是财政自负盈亏了,所以在整个市场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勉强在维持运营。

  到了这里后,Cici开始还是蛮有激情的,但是时间久了就发现自己做的都是重复性的工作,而且付出根本没有什么回报,薪资也不可能有大的飞跃,渐渐的也就松懈了。现在不知不觉五年过去,Cici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了,突然发现身边的同学朋友都是家庭事业有了成就,自己已经从刚毕业被羡慕的那个变成了被抛弃的那个,两面都无所成就。在这个高消费的城市,拿着可怜兮兮的三千大元,本来就是杯具了,更杯具的是,再继续呆下去也没有发展也没有大的加薪,单位本身也是岌岌可危,指不定哪天不行了,那么自己到时候年纪大了还有谁要啊。这个事情已经想了整整半年了,一直想不出什么头绪,但是越来越不想去上班了,感觉真是浪费时间,每天就盼着赶紧下班,下班后却又更茫然,想着去参加什么培训也没有方向。也想着换个单位,但是杭州好的出版社很少,就算有,没有关系也很难靠自身的能力进去,去其他地方呢也不知道能找什么工作?

Cici工作缺氧原因:没有职业规划,机械的重复性工作,缺乏成长空间,发展缓慢,导致职业倦怠,失去工作激情,焦虑迷茫痛苦,缺乏安全感

  Cici所从事的文字编辑工作由于长期伏案工作,工作内容相对单一,缺乏升职机会,报酬相对偏低,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加上目前所在单位不仅让她看不到发展空间,甚至连生存都岌岌可危。Cici一方面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另一方面因为岗位有一定的替代性,加上单位生存问题,缺乏安全感,由此产生精神折磨导致职业陷入缺氧窒息状态也是非常的正常。当然,引发Cici的职业缺氧窒息不仅仅只是表面看到的岗位原因和单位平台问题。这些都是一些可见的被动因素,任何人都可能会遇到。独之秀职业顾问认为到了现在的境遇,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来自于Cici自己。

  Cici很早就发现了问题,却没有主动积极的寻找解决方法,为自己做好职业规划,进行自我的发展提升,而是消极的对待,过一天算一天,等到年龄越来越大,眼看再拖下去不行了才开始真正的重视这个问题。而Cici现在的年龄,加上大龄未婚未育尴尬身份,如果只是单纯的进行充电培训,也很难只靠一张证书来谋求理想的机会。所以,Cici最重要的还是要明确自己合适的职业方向和目标,趁年轻赶紧跳出目前死气沉沉的单位,寻求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平台,在单位发展的同时去积累自己实践能力经验以及核心竞争力,打好自己的事业基础,增强自己以后结婚生育阶段及返回职场后的不可代替性。最后,到了新的单位和岗位上针对自己的欠缺性来进行自我的充电学习,才能有更好的成长和回报。

  职业发展有纵向发展、横向发展、综合发展三种路径。纵向发展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晋升道路,

职业生涯你是否感到“缺氧”


职场老板凳们,你们是否感到缺乏工作热情,无精打采,失去职业目标,导致职业倦怠职业枯竭等不良情绪了呢?这些都是职场缺氧的症状。如今,又到毕业季,新一届大学毕业生也站在了求职的关口上,校园招聘早已拉开了序幕,随着一批又一批的新生代力量对职场发起强烈冲击,新一轮的职场动荡又即将开始。职场的老板凳们,你们是否又感到紧张无比,怕自身没有好的职业发展,还容易竞争力倒退被新来者所替代呢?一面是激情昂扬,充满斗志的新生代力量,一面又是奄奄一息的老员工们,该如何做,才不被一波又一波的职业浪潮所淹没
Cici 29岁 工作五年 出版社编辑
工作看不到前途,遭受精神折磨,处于缺氧窒息状态
Cici大学学的是中文专业,同时对英语也进行了辅修,毕业后,因为双语优势,被一家出版社选中,做了一名文字编辑,平时也做一些策划工作,但是都是比较简单。工作不是很忙,可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但是因为这家出版社是比较老派的作风,政治色彩比较强,市场竞争意识比较弱,而在自己来之前已经是财政自负盈亏了,所以在整个市场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勉强在维持运营。
到了这里后,Cici开始还是蛮有激情的,但是时间久了就发现自己做的都是重复性的工作,而且付出根本没有什么回报,薪资也不可能有大的飞跃,渐渐的也就松懈了。现在不知不觉五年过去,Cici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了,突然发现身边的同学朋友都是家庭事业有了成就,自己已经从刚毕业被羡慕的那个变成了被抛弃的那个,两面都无所成就。在这个高消费的城市,拿着可怜兮兮的三千大元,本来就是杯具了,更杯具的是,再继续呆下去也没有发展也没有大的加薪,单位本身也是岌岌可危,指不定哪天不行了,那么自己到时候年纪大了还有谁要啊。这个事情已经想了整整半年了,一直想不出什么头绪,但是越来越不想去上班了,感觉真是浪费时间,每天就盼着赶紧下班,下班后却又更茫然,想着去参加什么培训也没有方向。也想着换个单位,但是杭州好的出版社很少,就算有,没有关系也很难靠自身的能力进去,去其他地方呢也不知道能找什么工作?

Cici工作缺氧原因:
没有职业规划,机械的重复性工作,缺乏成长空间,发展缓慢,导致职业倦怠,失去工作激情,焦虑迷茫痛苦,缺乏安全感
Cici所从事的文字编辑工作由于长期伏案工作,工作内容相对单一,缺乏升职机会,报酬相对偏低,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加上目前所在单位不仅让她看不到发展空间,甚至连生存都岌岌可危。Cici一方面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另一方面因为岗位有一定的替代性,加上单位生存问题,缺乏安全感,由此产生精神折磨导致职业陷入缺氧窒息状态也是非常的正常。当然,引发Cici的职业缺氧窒息不仅仅只是表面看到的岗位原因和单位平台问题。这些都是一些可见的被动因素,任何人都可能会遇到。独之秀职业顾问认为到了现在的境遇,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来自于Cici自己。
Cici很早就发现了问题,却没有主动积极的寻找解决方法,为自己做好职业规划,进行自我的发展提升,而是消极的对待,过一天算一天,等到年龄越来越大,眼看再拖下去不行了才开始真正的重视这个问题。而Cici现在的年龄,加上大龄未婚未育尴尬身份,如果只是单纯的进行充电培训,也很难只靠一张证书来谋求理想的机会。所以,Cici最重要的还是要明确自己合适的职业方向和目标,趁年轻赶紧跳出目前死气沉沉的单位,寻求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平台,在单位发展的同时去积累自己实践能力经验以及核心竞争力,打好自己的事业基础,增强自己以后结婚生育阶段及返回职场后的不可代替性。最后,到了新的单位和岗位上针对自己的欠缺性来进行自我的充电学习,才能有更好的成长和回报。
职业发展有纵向发展、横向发展、综合发展三种路径。纵向发展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晋升道路,即职位头衔的上升,大多数人所追求的晋升就是此类情况。横向发展是指钻研本职岗位方向业务,从一般的职员发展成为有关方面的专家,称之职级发展。综合发展指横向、纵向发展相结合的综合发展通道,可以轮换。Cici的编辑岗位如果还是在本行业发展具有的是横向发展的趋势,主要在于积累丰富的资源,加深自己的专业度,建立人际资源平台。但是,根据我们对Cici的评估,她并不适合做专家型人才,自身的职业期望和能力倾向更适合纵向的发展。我们最后帮助Cici谋求到一家企业的offer,打开了她新方向的发展通道。
职业规划机构点评
久走职场江湖,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的工作要么失去兴趣,厌倦松懈,没有冲动和激情;要么紧张焦虑,因为工作含金量低,害怕被人取代自己的位置;要么前景黯淡,甚至看不到希望。根据某网站发起的职场是否缺氧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6.82%的职场人或多或少有上述种种反应,正处于缺氧状态,职业发展缓慢。
职场好比战场,面对缺氧的职场,不能坐以待毙,让自己窒息而亡,最好的应对方法是找出缺氧的根本原因,积极找到解决方法,给自己做好职业规划,让职业持续发展,让自己成为职场造氧机。

总结:面对枯燥乏味的工作,你如果感到厌倦,那就积极主动行动起来,不断从深度、广度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找到突破口,由被动变为主动,更好得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想想自己刚毕业的样子,还不是一样的踌躇满志?努力调整自己,找到那个丢失的新鲜感,给职业生涯注入新的血液。相信你,脱离缺氧不会只是梦。

如何改变(四)觉察模式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为什么我们不愿意长大?

为什么我们会追求自由而逃避责任?

为什么我们总会在同一个地方反复跌倒?

为什么我们会在不同的关系中演绎相同的情节?

为什么我们做得不错,却一点都不开心?

在成长为新精英职业生涯规划师和舞动治疗师的过程中,我越来越看到一个人童年及原生家庭对他心智模式的深刻影响,不仅在职业中,更在生命中的每个方面。

当 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通过跟父母的互动,开始形成对世界的假设(这个世界是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发展我们的自我价值感(我是有价值的吗?我有资格获得生命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吗?)和自信(我是有能力的吗?我可以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吗?),选择应对负面事件的方式(逃避、背负、隔离,还是转化?),这就是我们 最早的心灵地图。在这个地图中,还有童年的创伤和未完成事件。

这种影响是习焉不察但影响深远的,如果缺少觉察,它将会让我们应对新的情境中遇到挑战。

改变是困难的,最困难的是改变心智模式;改变又是容易的,当我们能够开始觉察的时候,我们会对自己更加接纳,对过去更加释然。(我们常常能够原谅别人,却很难放过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变已经发生了。

以下是我自己的例子。当我写出这些的时候,我发现许多以为无足轻重的童年经历,是那么鲜活生动、历历在目,象一条长河延伸至今。

我的关键词:内向、笨拙、逃避、助人与理想主义

“人生而孤独”

我在山西省临汾地区一个农村出生,出生在阴历10月,初冬时节。

我的父母都是民办教师,父亲教小学语文,母亲教小学数学。

刚 出生的时候,听母亲说,我是由大姨和一个保姆(母亲的一个学生)带大的。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样,让我后来对世界缺乏太多安全感。母亲说我小时候很安静,只要往脸上盖一块手帕就可以睡着。(现在回想起来,我不知道,那时候小小的、无力的我,是真的安静,还是对这个世界失望了呢?)

在我上三年级之前,因为父母职业转换的原因,我三次转学,每次总是跟小伙伴们刚熟悉就分开,当时觉得没什么。前段时间,看到一位国外心理学家所说的 “frequently mover”。我才醒悟,这对我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三年级时我们家办了“农转非”,从农村户口转到城市户口。我记得是我跟母亲先搬回县城,然后才是父亲。那时候母亲没有时间照顾我,于是把我寄养在姑姑家。但是姑姑上班也很忙,没空管我,当时我记得天天吃泡面,那个时候还叫干吃面。

我7岁的时候,我妹妹出生了,当时一家四口挤在一间十几平米的房子里。后来搬了新家,是单位分的房子,我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那时候我15岁。那时只要家里来了客人,我就会躲进自己的卧室看书,所以很长时间在人际交往方面一直很差。

当我把这些串连起来,我的感受是:小时候的“安静”以及被寄养的经历,包括经常转学,这些都形成了我性格中的孤独感。

“创造力”与“文字之美”

父亲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一位能工巧匠。他性格比较内向,但自学了电工、木工、摄影,还会理发,象棋、乒乓球也很厉害,字也写得漂亮。

他曾经是学校的兼职电工,我们家的家具是他指导小工打制的,他自己还做过一个冲洗胶卷的暗房。小时候我的头发都是父亲理的,但他没有教过我象棋和乒乓球,这两样是我跟表哥学的。

我觉得他在这方面象一个超人,现在知道这个叫做创造力。如果在文艺复兴时代,应该是达芬奇式的多才人物;如果放在今天,也算得上是才子了。可能因为这个,他对于我是否聪明特别关注。

3、4岁的时候,父亲教我唐诗,我几乎一遍就能记住,虽然不解其意。于是父亲会经常把我放在肩头,去朋友家炫耀。

小 学一二年级时,父亲教我练字,那时候是被称为“四线三格”的作业本,我写字很用力,所以一般的铅笔往往写两个字就会折断。于是父亲会赶集的时候给我带回来 比较坚硬的2H铅笔。当时为了练字,我右手中指被磨出了泡,然后又磨出了茧。因为努力,字写得还不错,后来父亲提起时,还深以为傲。

我对文学的兴趣,对文字之美的喜欢,似乎就是在那个时候种下的种子。

我感觉,将“创造力”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在潜意识受到父亲影响的。

“害怕犯错”、“追求自由”与“逃避责任”

我 5、6岁的时候,父亲对我的管教开始严格起来。我记得一年级的时候,我不知道是因为记性差还是不上心,经常丢三落四,弄丢自己的笔,家里的钥匙,以及别人的东西。为此没少挨父亲骂。我直到今天还有一些纳闷,为什么我总丢三落四。(或许这跟我小时候没有养成“间接”的内驱力有关。)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次同学来我们家让我赔东西。我怕父亲责骂,闷头装睡。我以为这样就可以不用直面父亲的训斥。当父亲在院子里骂我的时候,我始终不敢睁开眼睛。

这似乎是一个我后来面对人生方式的隐喻。

小学之前,我一直在父母身边,受到他们的管束,没有自由过。

而到初中,我觉得终于没人管我了,于是象出笼的小鸟,开始逃课,整天打乒乓球,租小说看,装病翘课,成绩一落千丈。

童年的经历,让我特别追求自由而逃避责任。或者说,而在自由未满之前,不愿意承担别人强加于我的责任。我想这会跟我小时候家庭的管教和约束有关。

那时候我学习不好,又不擅处理日常生活,笨手笨脚,经常遭到父亲责骂——小到身体的姿势、吃饭是发出的声音、擤鼻涕的方式、洗碗的顺序等等。反正就是看我不顺眼。

如果稍犯错,更是马上就会遭到各种责骂和批评。我害怕犯错,同时,要时刻提防突如其来的责骂,小心翼翼确保每件事不要做错,这也让我的身体总是处于紧张而非放松的状态——而这让我做事更加笨拙,不能轻松地尝试。

那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是个笨拙的人,个子低,学习又不好,人际交往能力又差,简直一无是处。在那个时候,我觉得人生是一场苦役。

我觉得因为父亲对我一直是责骂的多而夸奖的少,所以我特别看重他人的认可,同时对他人的批评也很敏感。

除了看重他人认可外,我也形成了逃避挑战的模式。

我对自己说:“既然做什么都是错,犯了错就会被责骂,那我就不做好了。”于是我开始逃避那些我不擅长的领域,只呆在自己的安全区中。有时候我觉得,我的人生没有真正的青春期或者叛逆期。我一直在逃避我担心的,却没有勇敢追求我想要的。

“怕犯错于是不做”——这也影响到我对爱情、对人际关系的态度,让我很长时间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所以我会分别在高中的大学暗恋两个女孩,而且每个都长达三四年之久。

“不求人”与“助人”

从小学起,我的印象是,每当向父亲求助的时候,他也总要先训斥我一顿,很多时候也不提供具体的支持。这让我觉得“别对世界有太多要求,那是没用的,你只能靠自己”。

所以我一直很难请求别人帮助,也很少对别人说自己内心的感受,很多事情宁可闷在心里。因为你对别人不抱期望,你就不会那么失望。

而另外一面,我很喜欢帮助别人,因为我能感受到支持一个人对他是多么重要。另外,帮助别人也让我觉得自己“被需要”。

“江湖”与“童话”

小时候,父亲偶尔会买小人书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清末民初“神鞭”的故事,那时候让我对武侠就产生了向往之情。

那时的村子叫做天马村,村里的学校叫做“天马小学”。学校里有位体育老师叫王为民,据说是少林寺俗家弟子。父亲说我那时跟他学过拳,但我的印象很模糊。现在我的相册中,还有一些我自己的“宗师style”的照片。

小时候虽然喜欢舞拳弄棒,但其实非常胆小(或许是从小缺少安全感的原因),是和平主义者,那时候我的口头禅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当时只是觉得做一个行侠仗义的大侠,而且可以帮助别人,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在姑姑家的那段时间,我第一次看《童话大王》,那个帮孩子们说话的郑渊洁叔叔。郑渊洁是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一位作家,他不仅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丰富的、多彩的、充满了乐趣和冒险的童话世界,更说出了很多孩子们的心里话。

上 了小学四年级,我越来越沉迷于书的世界中,《童话大王》是每月必看的,那时候是五毛钱一本,此外还有《故事大王》、《故事世界》、《故事家》,来者不拒。我看的第一本武侠小说是父亲从后来的单位——职业中学图书馆给我借的,名字叫《鸟尽弓藏》。回想起来,小时候父亲就鼓励我看书。然后我迷上了武侠的虚幻世界。然后又被父亲勒令要好好学习,不许看小说。我只好偷偷把小说藏起来看。

这些大概是我的理想主义的雏形。

“公平”与“平等”

父亲喜欢抽烟,所以我小时候经常咳嗽,他会斥责我说,不许咳嗽。我勒个去!我觉得特别委屈和愤怒,因为咳嗽是他造成的,反而来怪我。我觉得这特别的不公平,但又觉得自己的力量无法跟他对抗,就把话咽回肚子里。

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一些调皮的同学,也有一些成绩差和被欺负的同学。

我特别喜欢我特别不希望有自己高高在上的感觉,也不希望去仰视别人。我希望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公平的。对于弱小的人,我愿意俯身,对于强大的人,我不喜欢仰视。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我更喜欢咨询而非培训的原因之一。

“好人”、“不爱钱”和“对亲密关系的恐惧”

在那段时间,父母经常会因为一些跟亲戚的经济纠纷吵架,妹妹在旁边哭,而我不知道做什么好,内心中充满了恐惧。当时我应对这种恐惧的方式是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把这种恐惧隔离掉。

这让我特别追求和谐而害怕冲突,并影响到未来我好几次的职业决策。我会为了感情而不敢追求自己应得的利益;我的潜意识中觉得,钱是引发冲突的重要来源。比如,我更喜欢有人情味的小公司,而没有主动追求进入大平台的机会。

在朋友交往中,我愿意支持弱小者而非强大者,我愿意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在情感经历中,这也让我经常被喜欢的女生发“好人卡”。

我对于亲密关系有一种潜意识中的不确定感;我容易在恋爱的某个阶段止步,或者进一步退半步。

今天,改变在发生

虽然不愿承认,但是的确,我受父亲的影响很大,他是我关于这个世界上男人应该是什么的第一面镜子。我对他的很多缺点不以为然,然而今天看起来,我有很多象他的地方。最明显的是正直和内向。

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的原因,我跟父母的关系一直是比较疏远的,礼貌但不亲密。我觉得在我的内心中,藏着很多委屈和对父亲的愤怒,这也让我内心中对他们的爱很难流露出来。

有人说,我们跟世界的关系本质上都是我们跟自己的关系。我特别认同,同时我想再补充一句,我们跟自己的关系,本质上都是我们跟父母的关系——他们是我们对于男人、女人、关系的第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我们以为世界就应该是这样的。

这 面镜子也在改变,近几年,父母学会了上网。近几年,母亲跟我沟通的方式更加的柔和和接纳,她虽然不太了解我的想法,但总是愿意探询和尊重。父亲也在发生改变,他努力地改变跟我沟通的方式,甚至会晚上睡不着给我写一封长信,会因为思念我而哭。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次他亲口对我说:“你小的时候我还很年轻,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对你做了很多错事。”

以上是我对自己人生的感受和反思,这篇文章写了很久,修改了很多遍,这个过程让我对自己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能够接纳自己。

推荐大家也来一起做这个练习——写下你过去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并思考它对你的影响。在这个练习之后,下一篇我们会继续谈谈,如何改变模式。

如果你希望更加接纳自己,或者你希望有所改变,就请进入你的内心,你浩浩汤汤的人生故事中,去寻找为什么你成为今天的你的答案吧!

职业规划带你走出“死亡回旋梯”


第三部分,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环境分析、例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等。感谢您阅读《职业规划带你走出“死亡回旋梯”》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时至今日,不少职业规划师还是喜欢拿这个故事举例:亚美尼亚的马努杰是一名平凡的推销员,在他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曾经为207个公司工作,平均一年换5次工作。而这个纪录,已经成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案例——“马努杰死亡回旋梯”。今天将教你如何让职业规划带你走出“死亡回旋梯”

和“职场跳蚤”马努杰一样,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的其实大有人在。

“××公司下午5点让我签约,不签就放弃,但是我还想等另外一个单位,怎么办?”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王欣涛副主任就经常面对这样的求助。

“这是个特别实际的问题。”每次,王老师总是耐心地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咨询,包括职业测评,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兴趣,什么样的价值观等等。

“以前的就业指导主要停留在就业政策,只是一般性地号召大家去基层、去西部;现在则是以人的价值观、职业机会和发展为核心的。”王欣涛告诉记者,这些年,他们面向毕业生的职业指导,也从“怎么面试”、“如何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之类的技巧性问题,转变成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分析自己到底适不适合某个岗位。

职业规划与职业指导被西方很多国家视为“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已经从几年前的“新概念”和“陌生话题”,变得“热门”和“耳熟能详”起来。职业规划的提供方式也从简单“做做职业测评”、“解读解读报告”,进入到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指导阶段。

职业规划与职业指导,作为“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受到我国政府部门、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多的关注。11月中旬,首届中国职业生涯规划国际论坛暨GCDF全球峰会将在北京召开,据介绍,这是我国第一次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举办全球性大会。

有研究表明,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职业规划可以改善一个人的知识层面,认清目标,指向性更明确,从而有效增强就业能力。”

15个阻碍你发展的心智模式,一定有你正在经历的!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主讲:古典

问题一我从事……不行,从事……不行。很想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擅长做什么?

信念剖析:

这个信念背后的信念是:“我现在的痛苦是完全是因为外界不适合我的原因所导致,只要找到自己适合做什么,就会完全没有痛苦地做好所有事情”。这种太过于关注外界是否匹配的人,常常拥有的一个信念是“我做不好是因为外界不合适(而不是自己做不好)。”这个信念怎么来的呢?有可能是因为看了太多的名人传记,里面每个名人都说我很感动自己年轻的时候遇到了热爱的或适合的工作……励志书常常强化某个人成功的某一个点,而弱化其他的点,让人很容易就建立起这样的信念:只要我能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就能成功。

现阶段的大学的职业规划也是这种理论导向,跟你讲兴趣、人格、能力、价值观和特质,然后就直接能够推断出来你适合做什么职业,但是这个推断出来的职业,往往你又无法进入。你就很容易就形成一个这样的信念,“我的需求是找到好工作,我的手段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如果有一个工作我做不好,那肯定是不适合自己的工作”。

应对思路:

“转念”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区分”。

所以我会说,所谓的“适合”,是指这个职业方向在你众多的职业方向中,在每一个方向能力都相同的情况下,你最适合的方向。但是你自己觉得适合并不能构成一个职业,职业的另外一端还需要考虑到企业也觉得你适合。企业的适合是在众多应聘同一职位的人里面,你是最适合他设定的能力要求。这两者同时达成才有可能让你进入一个适合的职位。

也就是说即使你找到自己适合的方向,也需要跟众多同样适合这个方向的人PK能力,才能达到双方都满意的状态,这才是一个好的或者正常的职业发展状态。所以,如果你的职业不适来自你自己做这个事情的时候经常有内在的冲突,那么帮自己找到适合的定位的确能帮到你;但如果你的不适主要来自在外界的要求、竞争,那其实所有的职业都有这个部分。因为即使你有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也是需要让企业觉得你适合,所有的职业都有这个部分。

问题二A工作没有意思/B工作学不到东西/C工作感觉团队不和谐……所以我现在都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信念剖析:

这背后更深层次的信念是“我希望工作能满足我所有的人生追寻。”如果这个人是超级富二代+官二代,这个信念绝对合理,因为他资源足够。但大部分人却没有同样足够的资源,那就会很痛苦。他的A工作满足A需求,B工作满足B需求,C工作满足C需求,但没有工作满足他所有的需求,他就不断地跳槽。就好像一个胖子坐小凳子,左屁股坐上了右屁股疼,右屁股坐上左屁股疼……他总以为是凳子问题,老换,其实是——屁股太大了。

应对思路:

生涯三阶段,就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可以跟他谈,我觉得在你这个年纪对工作有这么多系统的、复杂的、敏感的和整体的需求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你有没有意识到你所困惑的问题是你希望同时满足所有的需求,但你又没有那么多的资源,所以你就比较痛苦。不如我们设定个目标,让自己分阶段的、有步骤的、有重点的、有主次的一个一个来满足。

我的建议是你应该为自己的这些需求做两件事情,首先排出一个先后的顺序,其次排出一个基本上满足的标准,比如你觉得生存最重要,其次是钱、其次是平衡、其次是发展,这个排序很好。你告诉我大概多少钱你就能生存,大概赚到多少钱你就觉得需要考虑平衡了。当你把这两者先后顺序和具体目标定下来,然后一个个来就能解决同时实现的那个话题。

这个案例中,我其实也用到了在需求转念里面的第二项比较重要的工具,前一项是区分,第二项就是“细化”。就是需求满足没问题,关键是如何去实现,解决路径的问题。

你会发现只要可以进一步细化信念,很多信念就会转为合适。举个例子,比如说这个社会全都是坏人,全都是坏人并不合理,但如果多数都是坏人呢?这个信念你不能说他是限制性的,如果这个哥们生活在比较贫瘠落后的地区,这说不定就是一个恰当的信念。你要尝试细化的是,大多数到底是多大多数?他脑子里面可能认为是99%,但是真实情况可能是60%。

再举个例子,“没学历就是找不到好工作”,这显然是一个非合理信念,但是没学历跟找不到好工作的确有关系,所以你也没法否定。但是你可以进一步的细化和区隔——学历不高的确在专业性要求很高,以及科研要求比较高的这个领域里面是找不到好工作的,但是不意味着在一些通用技能要求很高的,比如市场、销售、管理岗位上找不到好工作,反而可能会有优势。所以,细化和区分都是转念的好工具。

问题三单一元素择业观

信念剖析:

有的人可能会说“因为喜欢漫画所以想从事漫画工作”,“因为喜欢电影所以希望从事电影工作”,“只要我能找到自己的优势,我就能换职业”……

这些人都是对于生涯三叶草这个模型理解不透,他有个信念就是职业等于兴趣或者职业等于价值。很多限制性信念都是因为看事情不够全面而产生的。比如说相信“努力就会成功”的人就会一直努力,而看不到机会、眼光、学习、变化带来的成功要素。所以当你看不到系统的时候,你就很容易陷入非合理的信念。

应对思路:

转念的第三个方式就是看到整个系统。比如,兴趣的确对职业很重要,但了解能力和收益也很重要。比如你想做漫画家,但目前收益没那么好,建议把它当副业。先培养能力,等到能力能兑换成价值时再把它应用出来。即使最后兑换不了,这过程本身也很愉悦。如果你没有收益,又不愿意投入,那就当爱好吧。你还可以建议他做行业调查,重点了解入门的门槛和职业收益。

基本上了解完这两个以后,很多单一择业观的人就会打退堂鼓了。因为专业人士真是太不一样了!业余人士的能力只要能做到自娱就可以了,专业人士得用来换钱啊!另外,还可以展示整个系统给他看。比如说用生涯彩虹图或平衡轮,都是特别好的方式。当人们看到整个系统,他自然就会放弃一些跟资源不匹配的需求,或者跟需求不匹配的资源。

问题四我希望探索和了解自己,但是尽量不要付出太多代价。

信念剖析:

当我们帮别人做自我探索时,有人会说:老师,你就告诉我吧,我适合做什么?又或者说,当你尝试让他做一个职业访谈时,他会说,那要是不对该怎么办呢。他背后的信念是:我可以探索一下我自己,但不要付出太多代价,我就希望你直接将答案告诉我。这时有咨询师就要发飙了:你这种人既想探索自己,又不愿意付出代价。可你有没有想过,也许这个阶段他最需要的可能并不是自我探索,而给他一个标准的大路答案先做着?待他遇到个性化问题的时候,再来做自我探索可能会更符合他的需求。

应对思路:

对咨询师而言,头脑里不要有很多所谓的“合理性信念“,因为所有的信念都是相对的。如果头脑里有太多的“应该”和“合理性“的信念的话,本身就是非合理性的。因为人是在不断改变的,你的信念符合一部分人却并不一定符合“奇葩”。对一个“奇葩”来说,一个“奇葩”的信念才是合理的信念。

一般对于上述案例的情况,我的第一反应是他现在的阶段不太需要自我探索,他更需要的是你能提供一些基本方法,例如CD模型和一些基本的职业概念,先按着标准答案走。我一般会跟他讲,我先给你几个基本的原则性的建议,你先按这个走着,如果这个标准答案不能满足你时候,那你就需要一个自己的答案。自己的答案就需要自己的投入,你认同吗?

而当你探索自我的独特性的时候,你也在创造一种独特的生活,而创造就是比模仿累很多的事情。所以如果你希望用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独特的天赋去拿到自己想拿的东西,那么,这就需要你真正的付出。但如果你希望用一些方式来让自己可以达到一个平均水平,那么可能一套标准答案就够了。所以,你愿意在“做自己“这件事上成为一个业余爱好者,还是成一个专业人士?这个取决于你自己投入,以及阶段性的需求。

问题5这个公司/职位/上司不好,所以我不想呆在这个行业/地区了……

信念剖析:

这是一个典型看不到系统的非合理性信念。他认为职业就等于公司,等于上司,等于职位,等于行业,等于城市。还以一个类似的信念是以偏盖全,即非黑即白“因为XXX,所以我辞职了”。比如,因为公司没发展,我辞职了;因为看不到机会,我辞职了;因为行业没前途,我辞职了;因为公司不交公积金,我辞职了……

应对思路:

其实,职位=行业+职业+企业,还应该有一个地域的参数。你可以转换其中一个,而没有必要全部都转换。在职业转换中,这三个要素转换得越少,你在新的职业发展的竞争力就会越强。而如果你同时转换了职业三要素,那你的竞争力就会大大削弱。比如说我是一个不错的老师,那如果我在生涯行业不去做讲师,做个产品经理,换个职位甚至换家公司,都是有可能做得很好的。但如果你让我现在去11楼的舞蹈中心从事肚皮舞的老师工作,我可能是竞争力是很差的。

而辞职则是一个最后的、不得不用的、双方都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即害别人又害自己。最好的方式是主动的沟通。公司的所有制度都是可以调整的。如果你都决定辞职不干了,为什么你不去和公司主动沟通一下呢?你要知道,当你都看不到发展的时候,你的上司应该在一两年前就看到没什么发展了,而你的大Boss在三年前就能看到没什么发展了。那么,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如果你是真的很有实力的话,他们为什么不给你一个更有实力更有价值的领域呢?如果你是没那么有实力的话,你又为什么在继续干呢?所有这些原因你都不知道就辞职了,实在是太可惜了。

问题6我也想做好,但是没有人教我

信念剖析:

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吗,他们会说:“我也想做好,但是公司没有人教我。” 还有人会说“我在公司辛辛苦苦做了这么多年,现在他们要我怎么怎么样,我该怎么办呢”;“我想要……但是现在的公司不能给我,而这份工作我又走不开”;“公司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现在他们却要放弃我!我该怎么办呢”

我遇到过持有这样信念的人,他们在公司里哪里缺人就在哪里上,永远都是后备队员,真的到了企业转型清盘时却发现这个人毫无竞争力。这些人都有个核心的非合理信念“公司、行业和老板都该为我的职业发展负责。”这个信念在我们父辈那个年代或许没错,因为那时企业的生命远远长于个人的职业生涯,所以企业为个人生涯负责。但现在企业的生命比个人的生涯还要短,这时个人就应该为自己负责了。

应对思路:

在现在这个年代,比较合理的信念应该是:公司为公司的发展负责,而公司的发展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只有一种方式公司会为你负责,那就是公司缺你不可,那么公司就必须对你负责。如果你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是没有在公司里占很重要的地位时,公司一定会权衡为一个人付出的成本高,还是把这个人替掉的成本高。一旦后者成本更低的时候,企业一定会采取对你不负责任的态度。所以,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的发展负责任!我经常对来询者讲:只有重要的人公司才会跟你沟通,只有掌握有议价权的人公司才能跟你议价。所以个人与企业的关系是一种互相支持同时又互相博弈的关系,所以在企业中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让自己成为这个组织里面越来越重要的人!你越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你越是能看清楚行业的趋势,越是能看到企业发展的趋势,你就越是具备比自己高一等级的职业意识,你就越在企业里有议价权,而企业就越会为你的职业发展负责任,因为你好他也好。如果你总是等待企业为你负责,越是对自己不负责,企业就越倾向于越不负责于你。

问题7感觉自己性格内向,不适合媒体、销售工作/不愿意做沟通的工作

信念剖析:

这个背后相信的是性格决定能力。其实从生涯来说,性格并不会对你的工作优异程度有所影响,性格更多影响的是你优胜的方式——性格的确会部分程度地影响到你能不能以某个方式把事情做好,但性格本身对你的能力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就好比你喜欢用左手还是用右手搬砖?其实你用左手还是右手企业是不会考量的,企业更加关注的是你有没有把砖搬够。的确一个左撇子和一群右撇子一起搬砖时,可能有时会碰到手,但是这并不会成为没把事情做好的决定性因素。

应对思路:

你可以跟持有这样信念的人讨论这么几个方向:

一是,观察一下身边把这个事情做得很好的人,是不是属于同一个性格的,有没有例外的人呢?那些人是如何用自己的性格做好的?比如性格内向是否就不适合做销售呢?其实如果销售方式是店销、面销的话,性格内向的人可能不如性格外向的人那么好。但是性格内向在面向大客户一对一顾问式销售中往往会取得特别好的成绩,因为内向性格的人更加沉稳和具有观察力,他们对于所卖的东西更加了解和清晰,而大客户销售的单价都比较高,大客户反而比较喜欢那种可以随时深入沟通的人。

二是,如果根据自己的性格找适合的工作,那你能不能先清楚的描述自己的性格?比如说你能否说我擅长以什么方式完成什么类型工作,因为如果你都不能够清楚地描述你的性格,那么你所说的性格适合或者不适合,是不是成为一个不是那么精准或者是比较推卸责任的说法呢?

三是,单一的性格并不一定能让你胜任某方面的工作,而你准备如何让自己的性格匹配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发挥你的优势。

总之,把性格单一影响能力的降到最少,性格决定的是能力的运用方式而并不是能力本身。

问题8很希望自己有所改变,但是总是缺乏动力

信念剖析:

有一类人会认为,人好像是有行动力这样的东西,就好像是肌肉一样。你看我一直都举不起100公斤的哑铃,是因为我力量不够,所以我一直行动不了就是因为我行动力不够。行动力其实并不是像肌肉一样,是一项人的天生特质要求,也并不像心理感受一样,只要感觉有就有。行动力是有很多因素在里面的:

第一,行动力是指向目标的,而成长是指向你的自我感受的。所以其实你希望自己有行动力让自己不断成长,本身就是一个莫名其妙的目标。要么你就以成长为目标,要么你就以行动力为目标。我的建议是你应该建立起一个清晰的关于成长的目标,因为没有目标就不可能有行动力。

第二,构成一个人行动力有三个因素DVF:

D是Dissatisfaction,“不满感”,也就说你要有不满的感受。

V是Value,“价值”,来自于这个事情对你来说到底有没有价值。

F是First step,也就是你有没有一个清晰的行动方向。

行动力=D х V х F

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乘的关系,任何一项等于零就整体等于零。也就是如果有一项接近零,就没有行动力了。

应对思路:

调整的方式也在乎于DVF这三个方面。

第一,找到自己心中真正珍视的价值观,比如我的价值观是智慧,我以前觉得跑步很枯燥,但是等到有一天我调整自己的信念,“跑马拉松也是一件很有智慧的事情“,我就会去寻找跑步中的智慧、想法、修炼等,这些价值就开始推动着我跑起来。

第二是不满,比如说减肥这个事情,你需要对自己有强烈的不满。比如你公开承诺,或者买一个小一码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每天穿上就觉得自己有罪一样。

第三,你应该有一套科学的方法让自己去行动。总之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请确保每一个值都高到爆表,这个人就会行动了。

问题9我不适合做管理

信念剖析:

“我不适合做管理,但是又不知道做什么,真的好痛苦。”

“我不适合做这个,但我又不知道我适合做什么,真的好痛苦。”

凡是有这样信念的人你就会发现他们有一系列的工作经验,但每个都觉得自己不适合,他希望寻求一个自己一定适合的、特别好的工作。这就切入到一个咨询问题了,什么时候我们知道一个人是不适合,什么时候我们知道一个人是不适应呢?因为不适合是需要调换外界环境的,而不适应是需要调内界环境的。

应对思路:

区分不适应与不适合:

1、80分原则:这份工作你是否做到了80分(基本上所有的职业你经过努力都可以做到80分)。如果这份工作你做到了80分还是觉得达不到100分的水平,那也许是不适合。但你觉得如果连80分都做不到的话那其实是自己不适应。

2、有没有选择余地:如果你有三个可以进入的选项,你只是挑其中一个,这叫不适合。而如果你根本就没有别的选项,只是对现在的选择有抱怨,那就是不适应的问题。所以先让自己至少有2个能胜任的选择,然后再谈适合的问题。

3、做成了是否有你想要的价值。如果即使你做到职业顶峰也拿不到你想要的东西,这是不适合,需要做的是调整方向。而如果说因为这个东西太难,我做不到那个水平,这是不适应,需要做的是调整方式。

不适应

不适合

80分原则

连80分都做不到就想换职业

做到了80分还是觉得达不到100分,要换职业

有没有选择余地

只有一个选项

有多个选项

是否有想要的价值

做到最好能拿到想要的

做到最好还是拿不到想要的

最简单,我会问他说,如果今天能让你做领导的位置,你干不干?大部人可能说:我干!那其实是不适应,你能力达不到。但如果说问你让做领导的位置,你干不干,而你说领导的位置我也不干,在这个行业我已经看不到任何的东西了,那就是不适合了。

最后你可以跟他讲说。其实不管是不是适合,如果你没有别的选择的话,往往只有你真正把这个事情做好,才会知道是不是适合。即使最后面的结果是不适合,你也可以带一些技能离开,而人在逆境中成长更快。

问题10我希望有所改变,也愿意有一定付出,但是不希望有什么风险。

信念剖析:

持有这一非合理信念的来询者背后有两重非合理信念在支撑:

第一,他希望你是有一个100%正确的答案,这个答案应该是放之四海皆准。只要你告诉他,他就能做,做了以后就一定能拿到结果。比如,现在有很多人从国企里面跳槽出来。他会说我很希望能改变,也愿意付出,如果以前我肯定会听你讲的,但现在情况太紧急了,所以能不能就算了,你就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办好吗?或者,以前我做了好多尝试,试过很多方法,但我现在实在忍受不了任何一次的失败了,请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吧。

第二,希望可以以现在的他自己,做一件同样的事情,却会有不同的回报。

应对思路:

一、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诉他,任何的投资、改变都是有风险的。

这个风险和你的投入是一样大的,你想搏一个大的收益,你的风险自然就大,你想搏一个小的收益,风险相对就变小。但是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下,有哪些风险是你更愿意承担,哪些收益是你更加看重的。所以,不管你的来询者怎么样装可怜,怎么样说自己情况很紧急,那么你都应该跟他探讨的是,如何把风险控制在你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而不是如何规避风险。最后,如果他说那我实在是没有能力承担任何的风险,那你的建议应该是:我们不如来探讨一下,怎么样让自己变得有能力。也就是,改变并不是你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是尽可能让自己不受这个东西的干扰。

二、明确告知来询者,以现在的他自己,做同样的事情,希望有不同的回报是不可能的。

比如,回到前面国企那个案例,我就会问他说,在此之前,有没有人离开了国企,其实过得还蛮好的,他说有,我问他说那个时候你为什么没走,他会跟我讲一大堆。我再问他说:你什么时候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他说前几年。那从前几年到现在,有没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然后有改变的?他说也有啊。为什么你又没走呢?他又讲了一大堆。讲到最后,我说你有没有意识到,恰恰就是你这种想改变,但是又不想承担任何风险的心智模式让你陷入今天这个绝境。所以如果这个模式再持续发展下去的话,你一天会比一天更加地衰弱,一天比一天更没法走。因为,在当下的状态你是一天比一天下降的,你就像是一个站在沉船上面的游泳者一样,你总是希望不要跳到冰冷的海水里面,而是有一艘航空母舰把你接走。实际上时间越长,你所经历的痛苦就越长。

我有时还会鼓励他们去想像一下:你可不可以假装其实你不是一个纠结和完美主义的人,假装一分钟,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个跟你一模一样的人,他却没有这个完美主义信念的话,他会有什么可能性。你让他真的体验到那个可能性的时候,他可能就会开始跟自己的信念作斗争。请注意,并不是要求他马上放掉这个想法,而是开始跟自己的想法作斗争,尝试一些不同的小过渡的手段,慢慢用脱敏的方式做一些小的尝试。

问题11我应该生活工作平衡

信念剖析:

有的人可能很震惊,“我应该生活工作平衡”也算是非合理信念吗?这难道不对吗?

坦诚地说,它是不对的。各位请思考一下,你人生是平衡的时间多,还是不平衡的时间多?一定是不平衡的时间多。每次不平衡之后,就花时间让自己重新平衡,对吗?

所以好多人会说,唉呀,这个家庭生活呀,好像一块木头一样,按了左边它又从右边浮起来,按了右边它又从左边浮起来,一个手按着中间总算沉下去了,当你不注意它又浮起来,人生就是这么痛苦的吗?

应对思路:

如果你真的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按住那块木头,那的确挺痛苦的。想想看,杂技演员最需要平衡,但平衡其实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从A塔楼走到B塔楼,B塔楼是你的愿景,而平衡只是一种手段。

那么平衡是什么呢?平衡就是一种用最小的能量达到最稳定的一种状态。当你可以用很小的能源来达到稳定的时候,你是不是可以用其他的能源,可以用来迈开腿往前走了?所以你要知道寻求生活工作的平衡,不是为了平衡本身,也不是为了平衡的一点短暂的快感和宁静感,我们更多的是为了寻求让自己的能量让自己走得远一点,去寻求更大的目标。

所以一个人,他本身没有人生目标的话,其实他平衡也是很痛苦的。因为平衡的价值是在乎于往前走,而不是停着不动。

问题12作为一个 XX,我应该……

信念剖析:

很多人会认为:老师,你看我知道怎样才能平衡,我知道怎么样才能让自己重新获得平衡。但是作为一个好妈妈/作为一个好爸爸/作为一个好的管理者/为一个好的同事/作为一个好的朋友/作为一个好的儿子,我应该……

这背面其实有这样的信念:①我做任何一个角色都是有一个标准的;②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我就是有罪的。这两个信念首尾相连就构成了“作为一个XX,我应该……”的这个信念。而一旦一个人有这样的信念,他的生活就一定很凄凉。

应对思路:

一、弄清楚这个标准是谁定的?又到底是什么东西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这个标准?

比如说作为一个好儿子一定要听话,这个标准是谁定的?作为一个好的学生你要考高分,作为好小孩儿你的水平不能比别人差,这个标准到底是谁定的?可能是你的父母亲,也可能是学校,又或者是社会这个系统。还有一种可能是你自己,你能够那么自然地使用这个标准,一定是你曾经在某个时间段从这个标准中获得过某些好处。

二、避免平均数的谬误。

很多人会认为如果我与大家不一样,我就是有问题。这就是平均数的谬误。其实你可以放下“作为一个妻子我是不是就应该贤良淑德?作为一个男人我是不是就应该非常的强悍而不能哭呢?”这样的信念。比如我上大学的第一周,有个人大半夜坐在宿舍门口很郁闷的喝酒,我说怎么了?他说别人都好想家、好想父母,我为什么就不想父母亲?我是不是有点儿问题,不孝吗?其实他很可能不是不孝,而是他的思念并不是以那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所以如果你跟这个平均数不一样,你就要跟自己说我一定是一个某方面特殊的天才,因为慢有慢的好处,快有快的特色,你没有必要活成和大家一模一样。

三、最后还有一种困惑的因素,是这个人他的确是能够达到某个角色的“标准”,他却也没有做到。那么可能是他并没有把这个角色作为人生最重要的角色。

譬如说前段时间,我一个叔叔很郑重的跟我说,你爸爸妈妈年龄大了,我希望你可以把公司开回到深圳,这样可以离你爸妈近一些。我回绝之后我叔叔很震惊,那显然他是把父子关系放到了他人生决策很重要的一条,但其实你知道每个人的人生决策标准是不同的。也许作为一个XX你能做到一个什么水平,但你生命中有更重要的一些决策要做,那在这个时候,也许你跟那些人就会有不同的选择。

所以,我希望所有人都可以理解到“作为一个XX,我应该……”这个信念可以调整。第一,标准不一定是对的;第二,即使是对的,我也并不一定就是那个平均数;第三,即使是平均数,我也是能做到的,但如果我生命中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我也可以选择放弃这个,去从事我真正认为重要的,因为那是你自己的未来。

问题13我应该满足 XX 的期待,否则我是……样的

信念剖析:

如果你可以把平衡这事儿跟别人讲得像上个话题这么深入的话,就会有另外一群人会跟你说,“老师,你讲得特别的对,但是呢,我看到他们的痛苦,我没办法!”。譬如我看见爸爸妈妈在哭,我看见同事的表情,我看见我老婆对我的那个样子,我就没办法,我没有办法不去应和他们。

这种信念我称为“我应该满足他们的期待,否则我就是个罪人”。你注意这种情况下这个人不能平衡的怨念,不是来自于自我的内在标准“我作为一个XX”,而是说“我应该满足XX的期待,否则我是……样的”。譬如“我应该满足父母的期待,否则我就是不孝的”,“我应该满足朋友借钱的期待,否则我是没义气的”。而这里面还有两个深层次信念:

一、既然我理解了他们的期待,我就应该满足他们的期待。这可能是一部分的信念,“我不知道还行,既然我已经知道了他们的期待,就应该满足他们”。譬如以前我年轻我不知道父母亲的期待,现在我自己当父母亲了,我理解了父母亲的期待,我就应该满足他们。

二、我可以、而且我应该满足所有人的信念,包括别人和我自己的期待。

应对思路:

这两条在我看来都是非合理信念,因为这两条信念其实根本上来说就是不可能。

他人的期待理论上来说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你满足了一点点,马上就会萌生出新的期待。不懂得管理别人的期待,一味满足别人期待的,最终一定会活成凄凉的人。举个例子,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说在一些家庭里面,小儿子早早的就出国了,好多年都不回一趟家,老大因为供弟弟上学,所以书也没有念太多,老实巴交的,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亲往往对于小儿子交口称赞,逢人便夸。对这个大儿子反而是挑鼻子瞪眼,为什么?就是因为父母亲的期待没有被管理,这个大儿子在他身边,天天看着,对他的期待就非常非常多;而小儿子十年不回来一次,还能回来看我,还这么有出息,实在是太令人自豪了。所以说期待这东西不能永远被满足,只能恰当满足,恰当管理。所以你可以理解他人的期待,但不一定要满足他的期待。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你绝对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人的期待,而你对自己也有期待。所以最好的状态往往是你先满足自己的一部分期待,再让自己达到有力量的时候,去恰当的满足一部分人合理的期待,而不可能无限制的满足各种期待。

什么是合理的期待呢?就是一个可以让整个家庭、整个系统重新回到平衡的期待。你有没有想过,很多有这种非合理信念的人,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没有想清楚自己如果重新回到平衡状态,他要做点什么?所以他就会牺牲掉这样的平衡状态去帮别人。就好像你兜里有十万块钱,你没想好要干嘛,别人过来借钱你自然就借给他了。那是因为你觉得用在那个人身上比用在你自己身上有价值。因为你也没有想清楚,到底你的未来要有什么价值?

问题14平衡应该是很舒服的

信念剖析:

一个人说我不平衡,你给他做了平衡轮,指出他应该在什么地方做调整就可以平衡,他会说:哎呀这么难啊,或者他会说好累啊,我已经都这么累,没法再做了。

这里面大约有两个可能性,一是对于平衡之后的愿景解释不清,另一种重大的可能性是他会有一个幻觉,认为平衡应该是很舒服的,但大家请听好——从不平衡回到平衡的过程不应该是很舒服,反而应该是很痛苦的,或者短暂来说应该是痛苦的。

应对思路:

如果你今天出门看见你的前女友拽着她的新男友在大街走着,你心里一定是不平衡的。这时你要心里调到平衡,你可能会把她以前的照片拿出来,把她的脑袋全部抠掉;或者她的脑袋不抠掉,把你的脑袋换成金正恩的,这个过程你感觉一定是很爽的,但这个事情做完后会让你的心情变得更好吗?其实你一定要明白当你不平衡以后,所有让你短期快乐的方式基本都是失衡的方式。所以每当你不平衡以后,你感受一下自己,如果你做完这个事情获得了短暂的平静,却获得了更加长远的不宁静的话,你是基本上是用失衡的方式来处理的。而你在做了那件事情之后,如果获得了短暂的难受,但获得了长期平静的话,那你是会回到平衡状态的。

综上,如果你希望要整个系统达到更大的平衡,痛苦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你要能看到那个大的系统背后更大的好处,因此选择先经历痛苦,然后换来长期的平静是最佳之选。

问题15我一定要等到机会成熟才开始行动

信念剖析:

在愿景状态中,人已经开始做创造性的工作,而不是在做重复性的工作。因为如果重复性的工作能打造他的愿景,他就不会有愿景的困惑了。所以,愿景的困惑都来自于他以前的方式都没办法达到这个水平,而他想尝试一个新的玩意儿,所以对他来说是一种全新的道路,却指向一个全新的价值。

但是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一个新的信念就是:我一定要等到机会完全成熟才行动。比如说我一定要等到我的水平足够高,才当老师开始讲课。我一定要等到资金、团队、人脉、渠道、方式全都攒齐了,我才开始创业。我一定要等到一切的想法、概念、材料、素材都弄好了,我才开始写作。

其实,创造的思路和制作的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制作的思路是怎么样子的呢?它是先拥有再行动最后成为,英文叫做having doing being。比如我们要做一个凳子,我们会先拥有所有的材料、钉子,然后开始拼一个凳子,我们需要把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接着我们开始拼,拼成一张凳子。但这并不是创造。所以当你希望创造自己生命的不同的时候,游戏规则是完全不同的,创造的思路应该是倒过来的,叫being doing having。

应对思路:

所以关于愿景这部分,我只有一个建议:先让自己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像那个人一样思考,像那个人一样行动,然后终有一天你会像那个人一样拥有。当你倒过来的时候,情况就会变得很糟糕,当你只有在拥有你希望的资源后才开始做行动,最后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吗?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机会早就没有了。

大家有时间可以看一看这个短片,它很清晰地说明白了,什么叫做先成为——再行动——再拥有。

短片:青年励志短片-攀易岛的水上足球场

你的职业生涯是否感到“缺氧”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职场老板凳们,你们是否感到缺乏工作热情,无精打采,失去职业目标,导致职业倦怠职业枯竭等不良情绪了呢?这些都是职场缺氧的症状。如今,又到毕业季,新一届大学毕业生也站在了求职的关口上,校园招聘早已拉开了序幕,随着一批又一批的新生代力量对职场发起强烈冲击,新一轮的职场动荡又即将开始。职场的老板凳们,你们是否又感到紧张无比,怕自身没有好的职业发展,还容易竞争力倒退被新来者所替代呢?一面是激情昂扬,充满斗志的新生代力量,一面又是奄奄一息的老员工们,该如何做,才不被一波又一波的职业浪潮所淹没

Cici29岁工作五年出版社编辑

工作看不到前途,遭受精神折磨,处于缺氧窒息状态

Cici大学学的是中文专业,同时对英语也进行了辅修,毕业后,因为双语优势,被一家出版社选中,做了一名文字编辑,平时也做一些策划工作,但是都是比较简单。工作不是很忙,可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但是因为这家出版社是比较老派的作风,政治色彩比较强,市场竞争意识比较弱,而在自己来之前已经是财政自负盈亏了,所以在整个市场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勉强在维持运营。

到了这里后,Cici开始还是蛮有激情的,但是时间久了就发现自己做的都是重复性的工作,而且付出根本没有什么回报,薪资也不可能有大的飞跃,渐渐的也就松懈了。现在不知不觉五年过去,Cici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了,突然发现身边的同学朋友都是家庭事业有了成就,自己已经从刚毕业被羡慕的那个变成了被抛弃的那个,两面都无所成就。在这个高消费的城市,拿着可怜兮兮的三千大元,本来就是杯具了,更杯具的是,再继续呆下去也没有发展也没有大的加薪,单位本身也是岌岌可危,指不定哪天不行了,那么自己到时候年纪大了还有谁要啊。这个事情已经想了整整半年了,一直想不出什么头绪,但是越来越不想去上班了,感觉真是浪费时间,每天就盼着赶紧下班,下班后却又更茫然,想着去参加什么培训也没有方向。也想着换个单位,但是杭州好的出版社很少,就算有,没有关系也很难靠自身的能力进去,去其他地方呢也不知道能找什么工作?

Cici工作缺氧原因:

没有职业规划,机械的重复性工作,缺乏成长空间,发展缓慢,导致职业倦怠,失去工作激情,焦虑迷茫痛苦,缺乏安全感

Cici所从事的文字编辑工作由于长期伏案工作,工作内容相对单一,缺乏升职机会,报酬相对偏低,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加上目前所在单位不仅让她看不到发展空间,甚至连生存都岌岌可危。Cici一方面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另一方面因为岗位有一定的替代性,加上单位生存问题,缺乏安全感,由此产生精神折磨导致职业陷入缺氧窒息状态也是非常的正常。当然,引发Cici的职业缺氧窒息不仅仅只是表面看到的岗位原因和单位平台问题。这些都是一些可见的被动因素,任何人都可能会遇到。独之秀职业顾问认为到了现在的境遇,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来自于Cici自己。

Cici很早就发现了问题,却没有主动积极的寻找解决方法,为自己做好职业规划,进行自我的发展提升,而是消极的对待,过一天算一天,等到年龄越来越大,眼看再拖下去不行了才开始真正的重视这个问题。而Cici现在的年龄,加上大龄未婚未育尴尬身份,如果只是单纯的进行充电培训,也很难只靠一张证书来谋求理想的机会。所以,Cici最重要的还是要明确自己合适的职业方向和目标,趁年轻赶紧跳出目前死气沉沉的单位,寻求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平台,在单位发展的同时去积累自己实践能力经验以及核心竞争力,打好自己的事业基础,增强自己以后结婚生育阶段及返回职场后的不可代替性。最后,到了新的单位和岗位上针对自己的欠缺性来进行自我的充电学习,才能有更好的成长和回报。

职业发展有纵向发展、横向发展、综合发展三种路径。纵向发展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晋升道路,即职位头衔的上升,大多数人所追求的晋升就是此类情况。横向发展是指钻研本职岗位方向业务,从一般的职员发展成为有关方面的专家,称之职级发展。综合发展指横向、纵向发展相结合的综合发展通道,可以轮换。Cici的编辑岗位如果还是在本行业发展具有的是横向发展的趋势,主要在于积累丰富的资源,加深自己的专业度,建立人际资源平台。但是,根据我们对Cici的评估,她并不适合做专家型人才,自身的职业期望和能力倾向更适合纵向的发展。我们最后帮助Cici谋求到一家企业的offer,打开了她新方向的发展通道。

职业规划机构点评

久走职场************,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的工作要么失去兴趣,厌倦松懈,没有冲动和激情;要么紧张焦虑,因为工作含金量低,害怕被人取代自己的位置;要么前景黯淡,甚至看不到希望。根据某网站发起的职场是否缺氧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6.82%的职场人或多或少有上述种种反应,正处于缺氧状态,职业发展缓慢。

职场好比战场,面对缺氧的职场,不能坐以待毙,让自己窒息而亡,最好的应对方法是找出缺氧的根本原因,积极找到解决方法,给自己做好职业规划,让职业持续发展,让自己成为职场造氧机。

总结:面对枯燥乏味的工作,你如果感到厌倦,那就积极主动行动起来,不断从深度、广度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找到突破口,由被动变为主动,更好得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想想自己刚毕业的样子,还不是一样的踌躇满志?努力调整自己,找到那个丢失的新鲜感,给职业生涯注入新的血液。相信你,脱离缺氧不会只是梦。

八个决定你是否跳槽的理由


 上周,珠珠曾接到这样两个电话:一个是想进入上海的年轻人,他说他在深圳有份工作,3天前刚到上海,并有可能要在上海待上两个半月。他说他很想知道他能不能在上海找到工作?

另一个电话是想跑出上海的。那是一个护士小姐,她说她干护士这一行已将近10年了,一直想买一套自己的房子,可是努力工作的她却看不到钱途。于是她最近正在考外语,想出国去从事护士。一是为了见见世面,当然更重要的也是为了钱。

其实这两个电话里还隐藏着另外一个问题:什么时候该跳槽?一个护士做了10年却发现买房子的钱都没有,为了更多的钱她想跳槽,这应该是正当的理由;一个年轻人喜欢上海的工作环境想跳槽了,这应该也是正当的理由。现在的年轻人很喜欢跳槽,发达城市的年轻人尤其如此。专家也认为,我们的一生中应该从事3-6种职业,所以跳槽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是个陌生的词,只是什么时候你该跳槽了呢?

你被辞退了。在这个变化的生活、变化的世界里,你的工作突然没有了,于是你不得不离开你目前的岗位。所以你得跳槽,你要有所准备,你也不必期望找到一个和过去一模一样的工作。

你赚钱太少了。你要买房、买车,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你是兜里没钱。你需要转换一种能带来更多收入的职业。你大可不必为这种跳槽理由感到局促,大多数人都理应得到更多的钱。

你有转换职业的自需要求。当上班时感到疲惫、沉闷、愤怒、压力太大、精力不足时,你需要另外一种更轻松的工作,你也需要一段时间散散心。

你在原有的工作上很难再有发展。你需要有一个更富有挑战性、更有发展前途的工作或职业。

你想纠正一个错误。你已在这个工作上消耗了10年、15年甚至更长,而这个工作一开始就是个错误的选择,你得马上纠正这个错误。

我喜欢的老板走了。你有一个理想的工作,可是你喜欢的老板走了,工作发生了变化,理想的工作也变得一团糟。于是你想要一个新的老板,或是你愿意追随老板而去。

人到中年的变化。你已人到中年,来自年轻同事的压力与日俱增,来自家庭的压力也形形色色,为了适应中年的变化你得跳槽。

你不断地追求人生目标。也许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但你若知道现在从事的工作不是向着人生目标迈进,那么跳槽或许能起到关键性作用。

以上任何一条理由,你该跳槽了。

刚毕业?你是否做好了职业规划?


不管你是在校大学生还是初入职场,职业规划都是一堂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30岁之前,别指望挣多少钱!这是当我刚踏上营销路上的时候,我的上司给我的忠告。有人说良言可以让一个人受用一辈子,我不敢说这句话可以让我受用一辈子,但起码让我至今受用。后来当我做到我上司同样职位的时候,我也将这句话送给我所有的下属。

人在年轻的时候有时总是比较高傲和浮躁,总是想一口吃个胖子或一步能登上天。而这句话虽然朴实,但我却认为蕴含着深刻的职业定位道理。它告诉所有还没有到30岁的营销人(当然也针对其他行业的职业人员),在30岁之前,你的营销职业该如何去定位;它也严厉的告诫所有涉业不深的营销人,30岁之前,做好营销生涯的职业定位和规划比挣钱更重要;他也毫不客气的反问那些轻狂浮躁的营销人,30岁之前你又能挣多少钱?

耐不住性子,心气浮躁,这山看着那山高,看别人吃豆腐牙齿快,眼高手低,只要给更高的薪水,不管什么行业,不管能干多久,不管是否符合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跳槽是义无反顾。到后来正如我在《营销人,你闭关了吗?》一文中所说,30岁的时候出现职业蹉跎,不进则退!这是目前很多30岁未到营销人职业状况的真实写照。

我们可以算一笔账,假设你从出生后上学没有留过级或复读并顺利考上本科院校。毕业后顺利找到理想的单位,你选择的单位是除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之外的中等城市的一家快速消费品民营企业。文中列举的企业均为年销售额过亿的民营企业(选择民营企业更具有代表性)。

从你出生起计算,第6年完成幼儿园教育,第12年完成小学教育,第15年完成初中教育,第18年完成高中教育,第22年完成本科教育。当你完成本科教育的时候,你离到30岁只有8年。我们假设你一毕业就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也没有走弯路(但实际情况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13年都处在一个择业期)。假设你8年的平均月薪是4000元,8年你挣了38。4万元。而这38。4万元正好是一个营销副总裁的年薪。因此,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机会风险。如果30之前,你没有做好一个很好的规划,没有打好基础,你就可能会失去成为营销副总裁的机会,这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30岁之前,对于大多数营销人来说,没有什么资本去要求获得更高的薪水,一没经验,二即使是名校毕业,但文凭也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营销人30岁之前更多的是向前看而不是向钱看,更多的是要渔而不是要鱼。

古语有云叫欲速则不达。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些道理告诉我们,职业发展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自然规律。

30岁之前,对于一个营销人而言,本人认为应该做到六要:要戒骄戒躁,要谦虚务实,要诚实肯干,要勤奋好学,要慎近思远,要大智若愚。只有这样你才能有一个好的心态,心态决定了你有一个好的定位,定位决定了你有一个好的规划,规划决定了你有一个好的未来。

口才难以遮挡长久的无才,外表掩盖不了真实的内在,小聪明只能逞一时的得意,不义之财终究花的不光彩。营销人只有脚踏实地的工作,具备真才实学才会有一个美好的将来。

在此本人想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大家分享作为一个营销人如何进行30岁前的职业规划。我认为营销人要做好职业规划必须要做好五件事。

第一件事,职业规划三要素分析。

职业规划三要素为:爱好、性格和特长。

第一,爱好。我认为爱好应该是放在一个营销人职业生涯规划考虑的首位。因为只有你喜欢营销这个职业,你才可能去主动投入,而也只有你主动投入了你才可能有收获,才可能会取得成就。如果你不喜欢营销这个职业,所有的工作你都是在被动的接受,手到了心却没到,没用心自然不会获得好的结果。所以,当你决定从事营销行业时,你要问自己是否真的因为我喜欢这个行业,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或其他原因。

第二,性格。古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但也并不是不可改变。我认为爱好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通常性格被分为外向、中性和内向,作为营销人你就要分析你的性格属于哪一种?你的职业决定了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和人打交道,因此外向的性格当然较好。但也不代表内向的人就不能做营销,对于一个性格内向(如不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不善言辞、不善沟通)的人,关键看你能不能改变以适应营销职业的需要。如果你无法改变或不愿改变(改变是痛苦的),那么你最好选择其他职业。

第三,特长。特长是你现有专长和潜在专长的总称。特长也分为基础特长和专业特长。基础他长如沟通能力强,组织能力强等。专业特长如计算机熟练、擅长策划等。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职业人在企业一干就是一辈子,改变外部环境的空间很小,所以在那个时代在进行自我完善方面强调的是如何去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人的流动性增强,改变外部环境的空间加大,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点成为自我完善的核心。(梦想 www。lz13。cn)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自然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特长的发挥成为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为有时候不足很难弥补,况且有弥补不足的时间还不如用这个时间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因此,特长分析很关键。

第二件事,选好行业。

古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俗语又说难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因此作为营销人选对行业很重要。在市场经济下,任何行业都需要营销人员。营销人在选择行业时必须从自身和行业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自身方面,要统筹考虑到爱好(如有的人喜欢IT行业,有的喜欢医药行业),性格(如培训行业对性格外向有很高的要求,仪器行业需要营销人员性格中性,不要太张扬给人以可信赖的感觉)和特长(如医药、机械等产品技术含量高的行业要求营销人员必须是相关专业毕业)。

在行业特性方面,有的行业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对营销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有的行业才刚刚起步,需要冲劲大的营销人员;快速消费品行业由于操作精细需要销售人员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医药行业的非处方市场要求营销人员要有良好的医院人脉等。

因此如果你喜欢自己的专业,又喜欢营销,你可以选择专业对口的行业。如果你的专业无法对口(如经济学、哲学等),选择快速消费品行业或耐用品行业中发展成熟的领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在这样的行业中你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第三件事,做好职业细分。

营销工作具体分到企业的岗位有很多,如市场销售人员,市场策划人员,品牌管理人员、产品开发人员、后勤保障人员、销售经理或总监助理等都称为营销人员。

面对这么多职位你如何选择?本人的意见是尽管岗位很多,但从性质上我们可以分为两类:销售与市场。

销售为武,市场为文,具体特征可参阅我的《我是这样理解市场营销的》一文。武者,性格要外向,擅于执行,果断决策,带兵打仗,冲锋陷阵;文者,性格内向或中性,擅于思考,缜密分析,运筹帷幄,斜旁谏言;选择文还是武,要结合自身和当前具体情况。

当然,作为一个优秀的营销人能文武兼备自然最好,但能做到这一点的毕竟是少数。就如同一个销售总监做不好市场总监,一个市场营销教授做不好企业营销老总一样。如果你能做到,那就面临着先做销售还是先做市场的问题。本人认为如何抉择,主要看哪个岗位进入阻力最小,因为刚进入营销行业,刚开始阻力过大会挫人锐气,重者滋生退意,不宜以后的长期发展。如果做不到,那就踏踏实实的做自己擅长的事,不要瞎折腾。因为一个优秀的销售者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策划者,反之亦然。

第四件事,选好企业。

做好职业细分后,就要选择目标企业。当然,世界500强不一定是最好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首先我们要讨论的是,选择外资企业还是选择内资企业。本人认为要结合自身情况权衡利弊,正如我在《中国营销人应该向谁学习》一文中所说,任何一件事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同时任何决定都必须要有前提。

去外资企业,首先你的综合素质要高,否则不会被录取你。在外资企业(如可口可乐),由于其运作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所有企业营销的体系很健全,也很规范,不论什么岗位都会接受到专业化的培训,同时其有一整套完善的销售模式(如可口可乐的101系统)和方法(如可口可乐的线路图),你只要按照他的规则做事就行。因此,好的方面是:第一,你可以接受良好、规范和系统的培训;第二,掌握先进的销售模式和方法;第三,还可以给自己的职业生涯镀镀金。不好的方面是:第一,固有的模式限制了个体的创新;第二,强势品牌让销售人员在销售中始终占据主动,无法锻炼销售人员在弱势状况下的市场问题解决能力;第三,由于要求高,人员变动相互较小,个人晋升的空间有限。

而内资企业的状况正好相反。不好的方面是:第一,很难接受到系统的培训;第二,销售模式和方法需要自己摸索;第三,镀金效果没外资企业好;第四,由于品牌相对处于弱势(如可口可乐和娃哈哈),销售难度相对较大。好的方面是:第一,销售人员可以很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第二,锻炼销售人员在弱势条件下的市场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凭业绩说话,相对考核公平,晋升机会多,空间大。

因此,我们经常说,一个外资企业的销售经理到内资企业就不一定能做好,一是不适应,认为企业不规范;二是品牌既处在弱势,还要面对和解决比在外资企业多得多的各种疑难问题。一个外资企业的销售经理的市场操作能力不一定比内资企业的销售经理强,外资企业好的销售业绩是建立在外资企业的品牌和好的营销模式上,而内资企业好的销售业绩通常是建立在优秀的销售经理身上(相对而言)。因此,我建议一些内资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在招聘销售经理时,选择优秀的内资企业从业人员可能比选择外资企业更好。

讨论完去外资还是内资后,我们要讨论选择目标企业的基本条件。例如你选择的是快速消费品行业,那么这个目标企业应该具备以下特征: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至少五千万),企业所处的细分行业正在高速发展,企业产供销一体化,企业发展势头强劲,老板谦虚敬业。这样的企业首先基础好,同时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趋于规范不至于太乱或变数太大,同时企业处于积极实现规模经济中,企业薪酬也比较可观(比起刚起步或成熟的企业),其次,企业有进一步发展空间,个人发展机会更多。当然,一个新企业、商贸企业或一个规模较小(年销售在一千万以下)的企业,也并不是不可以选择,但选择时相对的风险和对你的判断力要求更高。

第五件事,做好30岁前的职业规划图。

古语说先谋而后动,这是有道理的。做完了以上的分析和判断之后,就要给自己30岁前的58年的营销生涯进行规划。形成一个清晰的职业脉络并按此脉络一路前行。

在规划中要考虑到重要的四点。

第一点,慎重选择,求稳为先。

就是说在选择企业时一定要慎重,哪怕多花些时间,一旦选择了不宜跳槽。为什么这么说,第一,跳槽会让你再一次花时间去熟悉新的环境,出业绩时间显然要推后,这叫耽误时间;第二,由于经验不足,职务不高,跳过去还是主管,等于从头再来,浪费时间。第三,到新环境人员不熟,遇到企业关系复杂,或许干不长久,留下败笔(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可不喜欢频繁跳槽的人)。第四,人脉资源需要时间去建立,或许无法建立,缺少支持的营销你如何发力,最终主动走人。而在一个企业做的时间长一些(一般至少3年),以上的问题就或许不会发生,同时更重要的是,只有你用较长的时间深入到一个企业后,你才能真正掌握一个企业营销的精髓,走马观花,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

第二点,任何企业都有问题。

不要以为到了一个新企业,企业就没有问题。每个企业都有问题,每个企业都有每个企业的问题,只是问题不同罢了。

第三点,搞清时间长度和时间密度的问题。

我们举一线销售人员的例子来说明,通常情况下,一个销售人员在销售职业中要遵循1235的职业发展时间规律,即做1年业代,做2年销售主管,做3年区域经理,做5年省区或分公司经理。为什么这样安排?前3年是基础,要打牢;后7年是带团队、做管理,要扎实。其后再做大区经理或销售总监、营销总经理就驾轻就熟多了。但时间的长度不是衡量经验和能力的标准,这要看营销人员的学习力和悟性。有的人做1年区域经理等于别人做3年,因此我说看的是时间的密度,是看你对老岗位知识的掌握多少和对新岗位的胜任能力。

第四点,在规划中设定不同阶段的岗位及时间目标、知识掌握目标、能力目标和薪酬目标。

岗位目标就是你各个阶段所有达到的岗位层次。如用1年的时间从销售代表做到销售主管。知识掌握目标就是在不同的阶段你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如在销售代表阶段,所要掌握的知识是终端拜访和生动化等;在区域经理阶段,所要掌握的知识就是经销商开发和管理、区域市场促销策划等。能力目标就是你能真正管理多少人和多大的区域。所以不要被职务头衔的光环绕昏了头脑,一个企业给你一个销售经理的头衔,你却只负责一个城市的一个片区,做着业代相同的工作,我认为这不叫销售经理,就是个业代。薪酬目标可以给你增加一些前进的动力,也是你能力和价值的体现,所以薪酬的目标也是要定的,如第一年年薪2万元,第四年年薪6万元等。

目标决定你的方向,方向决定了你的结果。

做好以上五件事后,你30岁之前的营销职业规划就算完成了,但如何按规划去执行和在执行中不断微调也很关键。其实,关于营销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文章和书籍很多,各位可能多有拜读。但本人认为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形式化,要么是理论一大堆,要么是让你做选择题。

本人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做过一段时间人力资源的工作经历来与各位进行这个话题的探讨,希望能给各位营销人带来一些行之有效的帮助。我想,如果运行良好的话,你起码能像我一样成功!

30岁之前,别指望挣多少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关键!这是营销人的一堂必修课。

职场中,是否思考过你是哪种人?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每个人对职场中人群的划分并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对自己的定位也不会完全相同。今天我们把职场中的人分为5种类型,对照这5类人在职场中的表现,做一个分析,一起来看一看你是哪种人?

1、控制型

优点:有担当,有权威感,决策能力很强。

缺点:因为一个特别控制型的人,不太关注对方的感受,同时也会有点轻视对方的能力。所以会让对方不太舒服。

那我们和这样的人相处,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因为他想要控制,所以我们要适当的去满足他要控制的感觉,适当的允许自己被控制。

2、自由型儿童

每个人都是从儿童期长大的,自由,率性,天真烂漫。他不会在意别人认不认识他,也不会考虑这样做会不会不好,这样的人优点是有创造性,不惧权威。但是他的缺点是,有点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是这样性格的同学,要收一点点,给自己增加一点成熟元素。

3、养育型

这样的人有句口头禅,经常会说“我是过来人”。优点是很热情,老好人。为了防止好心办坏事,对于养育型的要适当的划清界限,就是一些你不太想和他分享的东西,就不要说了。与养育型的同事沟通,要学会适当的分享内容。

4、适应型

这种人,比较听话,无论是同事交给什么活(比如,替我打个文件,帮我搬个东西,替我写封邮件等等本不属于他应该做的)或者领导交给什么工作,都一口答应。这种同事,看重领导,同事的看法。每天想的是,领导在乎我吗,对我满意吗,父母喜欢我吗,同事喜欢我吗,不太会拒绝别人。往往这种,会造成被“过度使唤”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分析一下:

“过度使唤”是领导在试用期一种观察,可以用适当的耐性来接受它。如果说你已经过了试用期接单,已经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位置,那么针对这种“过度使用”,要懂得拒绝。

5、成人型状态

优点:比较高效,冷静,什么事情交给他都比较放心,他有能力解决问题。

缺点:就是有点就是论事,有点缺乏人情味。

以上5种人,你属于哪一种呢?其实每一个人更像以上5种人的综合体,也就是说每一种品质自己都有一些,只不过占比是不一样的。让自己拥有多种选择,成为职场中综合能力过硬过强的人,这才是你最应该成为的那种人。

这五种本质的赚钱模式决定了你的选择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赚钱,make money.

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赚钱,make money.

下边这个例子是个真实的例子,我相信你们不少人看完之后会都有同感。

『我现在在一家公司做主管,月收入1万5。但是还是钱不够啊,孩子上学要钱,现在房子的贷款要还。我想知道,除了工作晋升之外,还有什么方法能赚到钱的?』

8小时以外赚钱,在现在的资本寒冬里已经逐渐被人接受,过去港片里讲家里缺钱,于是男主人工晚上『做夜更』,这似乎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故事,而今不光发生在社会主义国家,还逐渐成为正常。另外,一大波自由职业者的来袭,也开启了『如何赚钱』的新问题。

对于make money,我专门研究了国外和国内的方式。经过总结,我发现归根结底就以下五种方式:

1. 用自己赚钱

说简单点就是卖时间,你干一小时的活,给你一小时的钱。厨师卖自己的做饭时间、工程师卖自己的开发时间、咨询师卖自己的咨询时间、专车司机卖自己的路上时间……。本身打工就是一种变相的『卖自己』。

但是从不同领域的角度看,同样是一小时,你给客户的价值决定了你挣多少钱。

怎么能让单位时间赚更多的钱?这里有两种思路。

一种,是客户单价更高。比如,你在一小餐馆做一桌子饭,这一桌子最多三五百块,刨去原材料成本,再多加地沟油,也就赚两三百块;但是你到了大酒店做一桌子饭,花费时间其实差不多,一桌子就能到三五千甚至上万块,刨去原材料成本,肯定赚上千。(当然,大家也知道,饭店的收益中,酒水收益最高,但小餐馆最多是红星二锅头和啤酒,而到了大饭店就可能有82年拉菲对吧);所以,如果你手里有技术,有客户,你找客单价更高的,支付能力更强的客户。

所以这也就是为啥有很多人非要到各种富豪沙龙的群里混,到各种MBA沙龙的群里混,其本质就是凭借自己的某个小技术博得某些大佬们的赏识,并由此挣他们的钱。>>>

举例,我认识一个做人生成长的『大师』,他就在某个名校MBA耕耘很多年,由此吸引了大量有点钱的『学生』,然后就开班谈人生,面授机宜,这其中自然会涉及点身心灵、周易读心的内容,反正信则灵。他只开小班,一个班最多10个人,但每个人收一万,两天的课程。就这样,每个月都能开一个班,也不需要太多运营成本,玩的也风生水起。

另一种,是单位时间服务更多客户。这就是做培训老师的价值,你给一个人讲课是讲,给一百个人讲课也是讲。但是一个人即便客单价再高也是有顶的,而只要你单位时间服务的人足够多,每个人只掏一点钱,你的收益就大了。这也是为何现在一些做高考培训的的老师能一年赚几十万上百万,因为互联网能让他在同一时间服务全国各地的众多客户。

因此,如果你选择卖自己,就这两个路数:要么去找有钱人多的平台,要么去让自己被更多人知道,传递给更多人。

卖自己的人,自恋,要么对自己,要么对自己的技艺,都有着某种程度的自恋。喜欢自己被更多人认识、认可、尊敬的感觉,他们要么把自己打磨成无坚不摧的剑,要么把自己修炼成充满传奇的神。

2. 做产品赚钱

这跟用自己赚钱不一样。你要在之前先做出一个产品,然后把这个产品卖给别人收钱。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用自己赚钱属于,服务即收费,客户给你钱要么是当时就给,要么是提前支付。而做产品赚钱的前提是,你得先花时间、或者花钱做出产品,这段时间是纯投入,然后才能通过卖出产品得到产出。

举例:做个收费的游戏,一旦发布出来有人玩,人会交钱,于是你就可以躺着赚钱;写本书出版,书本身的流量可以给你带来版税;

做产品的一个最大的风险就是,在你做产品投入时,很难判断,产品做出来是否能赚钱,是否有人用,有多少人用。有的人写本书,很少有人买,销量一旦小,就不能带来收入。这就是风险。

但是用产品赚钱的一个好处就是:一旦你能卖出产品,一旦有足够多的用户来买,产品本身就能带来新的销量。于是就会产生『睡后』收入。躺着也能赚钱。

做产品的人,往往爱琢磨,喜欢自己动手尝试,即便失败也想尝试。他们喜欢一款产品栩栩如生出现的样子,然后人们使用,称赞,转发,疯传的过程。即便是做了产品没人用,依然有种虐心的感觉,想继续再做一个。

3. 卖产品赚钱

你也许做不出产品,设计不出衣服来,做不出食品来,但你可以通过卖赚钱,这就是最简单的生意赚钱。找到进货渠道,先进货,做营销和推广,有用户购买,赚取买卖的差价。

广大某宝店主和微商们就靠卖产品赚钱。他们要用各种手段推广,降价促销,设置不同产品的价格和定位,然后他们凭借大量的流水来确保收入和利润。对他们而言,成交比利润更重要。

卖产品的人,务实,短期目标感强,喜欢频繁跟各种人接触,包装产品,频繁成交的即时成就感。

4. 用比赛赚钱

我的一个朋友,现在的职业是专业德州扑克选手,在全球能进前100名。他每天的作息就是,8点钟起床,8点半吃饭,然后运动半小时,打开电脑,开24桌德扑,打两个小时,下午复盘分析,晚上再打一个小时。每个月参加各种比赛,每年参加全国比赛。这其中,光比赛赢的ipad每年就十几个。

我还一个朋友,曾经的职业是『魔兽』电竞选手,在全国电竞大赛中拿过第三,他们三个人组成一个战队,早上5点起床开始练习,9点钟接各种代练,一直打到夜里11点到一两点,通过代练,可以一个月拿2万元。

还有的就是其他体育竞技的职业选手,如果有职业联赛,职业选手通过加盟各地的比赛队,参加比赛,赢,再赢,再赢,拿到奖金。然后会被某公司看到,做个广告,赚取广告费。

参加比赛赚钱的人凤毛麟角,往往要在全国进入前几十名才可以。但是,比赛本身就是游戏,这是最典型的靠玩来赚钱的方式。

这类人往往有超群的技艺,10000小时是必然要练习的,并且,冷静,灵活,果断。

5. 用钱赚钱

话说小红在2010年买了套房子,贷款50万;到20xx年又买了套房子,贷款100万,她咬牙每月还房贷,然后,时间到了20xx年,她把第二套房子卖掉,净赚200万。

这不是段子,就是真事。这是典型的用钱赚钱。

再讲个故事,也是真事。小华,20xx年进股市,但头几年都是熊市,还赔了20万,20xx年半年的牛市,小华嗅到了血味,全仓投入,还配资1:2杠杆,在牛市最高点的时候,一度净赚400万。这也是典型的用钱赚钱。

这种事,说的好听点叫钱生钱,说的不好听点叫:

我在一个微信群,群里有个首席提问官,是知识管理大仙『萧秋水』,她每天都要提一个『每日一问』,有一次她的每日一问是这样的:『你赚钱最多的一次是因为什么?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群里很多人回答,我发现一半人的回答都是:『买了个房子』。

看来在中国,赚钱的方式也许不是去打工,而是钱生钱。

但是既然是赌,自然就是有输有赢。输了要认。

比如那个20xx年靠股市赚了400万的小华,在股灾时没及时卖掉,甚至到最后都卖不出去,400万纸面财富灰飞烟灭,还因为配资爆仓,又贴进去100万。

真正能用钱赚钱的人,需要冷静、不贪,同时还得有点运气。

还记得巴菲特说过那句箴言吗?

第一,不要亏损;第二,不要亏损;第三,记住前面两条。

以上,就这5种赚钱模式,再无其他。

如果你想多赚点钱,看看自己愿意玩哪种?把一种玩好了也就足够了。

以上《你是否进入了“死亡模式”》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职场礼仪进电梯”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