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该如何渡过35岁职场尴尬期这道分水岭?。

第三部分,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环境分析、例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等。感谢您阅读《HR该如何渡过35岁职场尴尬期这道分水岭?》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可阻挡的是时间,它像一把利刃,无声地切开了坚硬和柔软的一切,恒定地向前推进着,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使它的行进产生丝毫颠簸,它却改变着一切。”

时间,对世界上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不因你贫穷而歧视你,不因你富贵而偏袒你。若非要说时间偏袒了谁,那它一定是“偏袒”了那个有计划并付诸行动的上进之人!

在此,建议无论你是刚入职场的小白,还是已经步入充满“危机感”的30岁,你都应该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如何让自己安然度过35岁的尴尬年龄?

35岁,避不开的尴尬

35岁,总是带着让人尴尬的焦虑,不愿面对,却又避之不开。

公司的同事越来越年轻,曾经你是部门最小的,如今你是部门最老的,看着年轻人一年一升职,而你三年了,还丝毫没有动静;

同期的同事都是总了,而你还只是个主管,大家见面依旧是笑嘻嘻,但你清楚,你们的距离越来越远。

领导总是给你描绘着公司的各种未来,却从来不直接告诉你什么时候升职,然后突然有一天你发现,公司招聘网站上,挂着你上面空缺职位的招聘信息。

你升职无望

想离开,却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市场竞争力了;

想换职业,却发现自己除了HR,什么都不会,你不怕从头再来,你只是怕,如果失败,你连仅存的一点经验优势都失去。

你无从选择

留在公司,职业没有希望,工资不够开销。

离开公司,家里的小孩儿还要读书,年长的老人还要看病。

35岁,是你输不起的年龄。

35岁以上的HR都去哪儿了?

这是和团队偶然聊到的话题,我们问了数百位的HR朋友,才打听到20多位这部分人的下落,选了3位有代表性的进行了采访。

事实上,大家离开公司的理由各有不同,但是离开职场的原因却高度统一,年龄偏大,职位没到总监,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同时对于还在职场的HR,建议也都基本相同:

尽量28岁之前,选好行业、公司和领导。

领导决定职场机会

人在职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领导。

有的领导安排大量没有价值的工作给你,

一边给你画着大饼,让你安心工作;

另一边又指责着你没有成长,做的不够深度;

有了功劳是领导的,出现错误是你的。

而有的领导从一开始就规划着你的职业发展,安排着所有能让你学习提升的工作,承担着所有在他领导下团队犯的错误。

公司决定职场高度

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发展机会。

有的公司稳健保守,稳定性倒是很好,但是领导也很稳定。

而有的公司高速扩张,部门扩张,开设分公司,管理职能都是优先从公司内部选拔,公司员工一年一升的情况比比皆是。

行业决定人生高度

同样是HR总监,你在制造业花15年时间,而你的朋友在地产只用了5年;

你拿着40万的薪酬,而你的朋友拿着上百万的年薪;

而你们曾经都拥有着相同的行业选择机会。

zc530.Com小编推荐

如何应对职场35岁现象


你所有不曾料想过的问题,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与你不期而遇;你所有曾经潇洒的随遇而安,同样也会随时间流逝而让你承担那些似乎命中已经注定的代价。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可阻挡的是时间,它像一把利刃,无声地切开了坚硬和柔软的一切,恒定地向前推进着,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使它的行进产生丝毫颠簸,它却改变着一切。

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虽然你我皆是凡人,只是这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但我依然希望每个人的生命都能够迎着太阳开花结果。不管以你现在的阅历是否能够理解这段话的涵义,请先记下来。

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明白。

因为,时间能解释一切,时间能证明一切,时间能解决一切。

在最近的一年的职业规划咨询过程中,我明显地感觉到35岁以上人群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的迫切性。也正是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得以清晰地洞察到,时间点的把握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如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们的客户中,遇到的往往是两类较为极端的案例:一类是已经做到一定级别至少是总监级以上,在公司具有一定地位,年薪不少于20万的人;另一类是工作多年,但依然处于一个相对低的位置,无论是职位层级和物质回报,还是个人的价值感,均无法得到较高认同。这两类案例虽然极端,但却给我们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考。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但凡那些在职业发展上获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长的领域,至少精耕细作了10年以上。而那些在职场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往往属于每隔一两年换方向,从来没有在某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下去。当然,除了频繁跳槽的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已经在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但这种积累属于重复劳动式的,并没有上升,致使职业发展原地踏步。

不管你是否承认,你都必须重视

35岁现象。很多企业在招募人才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如果你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的话,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当然,根据我们的实践咨询经验来看,如果你真到了35岁甚至更高的年龄才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这个问题你已经无力解决了,很多现实的困难会让你有心无力,束手无策。

到了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因为当初的选择后悔不迭,但却欲哭无泪。所以,无论是为了避免走更多的弯路,还是迈向更大的成功,你都必须提前思考你未来的谋生之路。已经有太多的案例证明:未雨绸缪会比临时抱佛脚有用得多。

在我们的客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80后,也是职业规划问题的高发区。年龄最大的一批80后,已经过了三十而立的年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80后,正在迈向三十而立的路上。如果说年轻是上帝给予你的犯错的资本,你还有时间去弥补;但如果你已经到了二十岁的尾巴上,这种资本将不再是你的专利。从大学毕业,到你的而立之年,这个时间已经足够长,让你有足够的机会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并反思自己的成长。

从30岁到35岁,这其中有5年的时间。假如给你足够犯错的时间,那么,为了不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变得一塌糊涂,你至少应该在30岁就确立明确的目标,并利用5年的时间去追赶。这可能是你成长的最后的最佳时机。错过了这个时机,你已不再年轻,社会也不会再以包容的心态去原谅你的年少轻狂。否则,你多走一步错路,就必定要在以后以十倍的代价补回来。从30岁到35岁,你应该学着为你芸芸众生般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以便让你下半生的职业生涯不要在 假如一切能够重来的悔恨和遗憾中度过。

30 岁:你必须要面对的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家庭与责任的问题。

不要以为自己还年轻。不要以为有些问题离自己还很远。无论是颓废还是忙碌,你的时间都在飞快地逝去,你感觉自己在加速变老。有些问题,不管你是否愿意去面对,但你的成长阶段决定了你必须要承担与年龄相匹配的责任。大多数的人,到了这个年龄段,都必须要考虑一下家庭问题。

如果你已经成家立业,你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你的职业到底该如何发展,才能确保让你支撑整个家庭的负担?这不仅仅包括你的爱人,还包括你的孩子及父母(尤其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时候,你要承担的是双方四位老人的供养)。

到了这个阶段,你的压力是成倍增长的,但如果你在职场上的成长无法实现倍增,甚至还在以某种形式进行着倒退,那么,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就会面临更多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更多的时候,会使你没有余力去谋求更好的发展。

很多人在跳槽时,往往会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如果我跳了,如果收入没有现在的高,那么,现在的工作,我还会轻易再动吗?说得更不客气一点:我还敢轻易再动吗?我还有那个胆量与勇气吗?所以,要想行动,就趁早,趁你还没有背上家庭的包袱的时候,轻装上阵,拼尽全力向前冲,这是你唯一的选择。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享受安逸,否则,你的后半生都将永远在碌碌无为中被安逸下去。

第二个问题,是能力与年龄的匹配度问题。

为什么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明确规定要5年经验、10年经验等等类似的工作经验要求呢?因为工作时间意味着与之匹配的能力等级。同样的工作,5年经验和10年经验所积累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所能承担的责任也是不一样的。你的工作年限越长,往往也意味着你的能力越强,这二者之间是一种正向倍增的关系。

但如果你违背了这种关系,那么,你就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进而丧失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在我们的很多客户中,其中较为棘手的一种情况,就是能力与年龄不匹配的问题。很多工作3年、5年的人,甚至和工作一年的人在能力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所以当他们的职业想向上突破时,会遇到很多的阻力。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是频繁跳槽,没有在一个方向上积累,无一技之长;二是虽然在一个方向上长期积累,但只有第一年是成长的,剩下的几年都是在做重复劳动,原地踏步。

35岁之前,你该知道的事


环顾四周,有人混的好、有人混的差。我要提醒的是,不要极端的把别人混的好与坏都归咎于运气;但同样的,也不用消极的认为是因为别人天赋比我们好。

Bryan前几天写了一篇「35岁前别急着当第一名,BUT」,我也兴起了或许应该给「社会新鲜人」一些建议。毕竟社会的一些潜规则,比方说Bryan提到的门槛分级或是我接下来这篇要谈的内容,大部分学校都不会教,很多时候你我父母也常没想过这些问题。加上时代变迁、就算父母那代适用的规则(金融铁饭碗、考公务员、找个稳定的工作),往后走也未必还继续适用。

如果只是自己碰撞,然后像我们这样自己摸索与理解,其实风险是很高的。若运气不好(如背了债、太早有财务负担、或选了个前景不高的工作)、人生搞不好根本就没翻身机会了。

所以在看了Bryan那篇后,我想更深入的谈几个新鲜人该知道且思考的职场潜规则。尤其当你离开学校,试了几份工作并终于决定要在一个位置上稳定下来时,你更该好好想想下面几件事。因为如果没有好好在35岁之前,或甚至在30岁以前打下某种基础。那Bryan在35岁前别急着当第一名,BUT文章中所提人生后段的「比赛」,你甚至连参加的机会都没了。

1.关于上升趋势VS下降趋势

在你选择一分打算稳定下来的工作前,你可能要思考一下这产业的长期趋势。在一个往上趋势的环境中,你就算没甚么天分与能力,也很容易会跟着水涨船高。这包含几个部分。比方说产业赚钱时,你能有分红的机会。台湾高科技产业爆红的年代,连当生产线的作业员都有可能致富。但是那些同时期在较不景气的金融与传产公司的同学,可能工作一样努力、一样加班与拼搏,却未必得到相同的回报。

再来,产业受到重视,表示会不断有有趣的工作挑战(如新的案子、新品牌、新产线等)。更重要的,当这产业前景看好时,就可能有很多人愿意投资在这领域上。长期而言,这领域的相关职缺会越来越多、同领域的伙伴会增加、新技术也会不断研发出来。只要你能力不差、工作态度好,你长期的选择就会增加。就算目前待的公司有甚么万一,你也还能跳去别处。

但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产业是在你就业时已经过了颠峰(如现在的电子与资讯),你可能就得要小心思考一下。思考一下这产业的荣景还能延续多久?因为35岁之前的你,若决心要在一个产业中长期待下来,你很可能会在那边继续做30年以上。如果待下来后的第五年或第十年这产业开始走下坡,那就尴尬了:要换不一定容易,待着又越来越没有竞争优势,就可能掉入负螺旋回馈了。

尤其当产业走下坡时,自己的状态通常也可能跟着往下熘。公司可能获利不如以往、公司可能缩编、公司可能缺少动能、整体产业的相关公司也可能减少。就算这些缩编没打到自己,工作Loading最少可能增加、成就感也可能下降、薪资提升率降低、甚至因为组织变小而更难升迁,这些都是可预见的。
所以在你在一份工作上稳定下来前,产业前景恐怕是你优先要思考的问题。

2.关于核心职位VS非核心职位

核心职位指的是在一间公司里,对营运(及营收)有直接帮助的位置。因为就算使用同样技能的职缺,在不同公司里头,都有可能因为是否处在核心位置而影响其权力大小、重视程度、加薪率、以及升迁的畅通度。

比方说,一间以接案为主的公司。PM主要是接触客户,所以你若能把客户搞得服服贴贴,每次案子都能带钱回来,老闆就可能授予你较高的权限、你有较高的说话分量、资源取得会较容易、你也可能在公司中升到较高的位置。

但若你在另一个非专案导向的公司。虽然明义上是PM,但其实可能只是帮忙写计画书、做些文书支援、整合其他部门、或甚至只是带些如帮公司安排员工旅游这类案子。做这些,你就很难在组织中取得强大的支援力量、很难接触目前工作以外的事情、很难被高层主管注意。升迁的空间与机会也自然将小的多。

当然,你若只是想找个安稳的位置待着,35岁前你待在非核心的位置上,看似差异不大、薪水可能也不坏。可是就「长期的竞争力」而言,你会比另一个在核心职位的PM差的多。你的眼界与经验很可能都会越来越不如另一个待在核心职位上的人。一旦过了35岁,对方进入管理圈、而你还在做一样事情时,差异就会一年比一年增加了!这是因为非核心职位的部门,升迁空间通常是很有限的。

任何公司中,90%的有影响力的高阶职位,一定是「核心部门」的人升上去的(财务倒是唯一的例外-就算不是金融产业,财务部门的主管也有可能进入管理核心)。举例而言,一间做硬体的公司,CEO背景大概不脱业务、工程、设计研发等背景出身。你几乎不太会看到CEO是MIS、行政管理、採购、人事出来当的。至于一间贸易公司,高阶经理人可能多是业务出身;学PM的在那可能就没甚么用武之处。

PM的职涯如果对某些人太难想像,那我举个更通俗的,如「设计」好了。同样学校毕业的设计人才,去设计公司的一位,可能一开始薪水略低,可是能接触的层面广、周围同样技能的人也多,有机会不断成长。而且设计是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他若在设计公司待个十年二十年,有可能当上总监、甚至公司CEO。反过来说,若设计科系毕业却找个工厂去当网站美工的。则有可能一开始的薪水较高,但整个单位可能就只有一个人会用Photoshop,也只有他会有兴趣关注设计圈的事情。更重要的事情是,在那边做个五年十年,别说CEO了、甚至根本不可能捞到甚么管理职缺。
这就是核心职位与非核心职位上升空间的差异了。

3.关于深度VS广度

当然,没人说你一定要在同一产业待一辈子。Bryan的前篇文章提到,「鸡口」很多时候好于「牛后」。若你也是打算採取这样的出牌策略时,你可能就得考虑一下我这篇接下来要提到的几件事。

首先请思考深度与广度这件事。

深度能让你在一个职位上扎根、往上爬、并拥有安稳感。但缺点在于,长期而言,你往其他领域(甚至同公司其他职位)的切换弹性会缩限。

这点相较于前面谈到的两点,我倒可以给年轻的朋友一个大原则。就是在当你在一份工作上稳定下来后,请最少花三年的时间在那位置上扎根(就是先有深度)。比方说提升该领域所需要的技术与学识技能、多认识那领域的人、认真投入并给别人一个正面与积极的形象。

深度通常是你第一次升迁的关键。

但当你开始当一个小主管后,可能就得开始广度的训练(尤其是管理知识)。比方说学习专案管理、流程设计、了解经营工具、提升沟通能力、强化横向业务的认识。你是设计部门、就试着往前去了解SaleorPre-sale;往后则去了解工程部门。你是工程部门、就试着往前了解设计部门、採购部门;往后就去试着了解QA、QC或是客服的部门。行有余力,继续了解财务、法务、总务、人事对你掌握一个组织运作的能力是绝对有帮助的。

如果你能在35岁前培养这些经验、能选到一个上升趋势的产业、又能处在一个核心职位上,你就有可能比几乎一半的同学更有竞争力了。

至于过了35岁,你则可以思考Bryan文中建议的:「思考到底要参加哪一个量级的比赛」。必要时,也可以调换到不同部门(或公司)来做尝试。毕竟有时候,随着时间演变,原本自己的部门变成了非核心部门,这时候手上的资源也少了。这时候赶快跳去另一个部门、公司、甚至产业,恐怕也就是不得不为的行动了。

职位转换虽然想像起来难度似乎很高,但某些位置「社会意识」会低估转职的难度,并在机会上提供不同的差异。比方说,有十年经验的资深工程师要转业务,虽然实际上是很难的;但一般人会觉得应该有可能,公司也通常会愿意给你这机会。但十年经验的业务要转去技术部门,一般人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有那能力,公司也未必敢给。所以选择一个弹性大的进入点,始终是非常关键也重要的一件事!(像我自己当年就是先当工程师,后来则开始当Pre-sale的)

另一个要提醒的是,别太早提升广度。如果一只脚没站稳,却有太多不同工作的经验时,往往会造成后面工作的妨害。一个简单的测试:若到30岁以后,履歷表拿出来还没有办法勾划出一个「有一贯性」的发展路径时,你将会让自己只剩下自行创业一条路。

4.关于大公司VS小公司

另一个新鲜人该思考的是你想为自己累积甚么东西。

大公司提供了某种虚幻式的生涯保障,好像能有组织的学习与成长。但实际上大公司分工很细,有可能你进去三年了,做的事情只是一个无聊的小事情(如不断帮新人加保;或是不断帮新人装电脑)。若你没有太大的工作野心,找个在上升趋势的大公司,做些简单的小事,机会就只能一股脑的赌在经济产业未来的荣景上。唔,我也不会说这不好,毕竟确实很多人採取这策略。

唯一的问题,只在于35岁后,这选择的风险有可能越来越高-如果产业没有爆发力、自己又还是只当个小职员时,突破的机率就越来越小。毕竟大公司有能力的人多,卡位激烈、升迁并不易。

小公司则因为人少,所以若你有能力,其实很容易出头。你若真有能力,六个月到一年内就有可能掌握到足够的资源。像我每次跟来找我抱怨工作的年轻朋友都会建议,你若真觉得自己能力被埋没,就去小公司试试看。如果一年内一样没能出头,那保证就不是没有伯乐的问题了(笑)

小公司因为人少,所以有可能甚么事情都得自己来。要找个包商,从询价电话开始就得自己打、提需求也是自己、甚至写合约看合约也是你自己、执行时监工怕也是自己、甚至最后厂商要请款、跟会计连络怕也得是你自己(这其实不就是PM了吗?所以小公司主管更该学专案管理)。但好处在于,你若自己愿意学,常常一下子就能把整件事情从头到尾都摸过,个人成长性绝对较高。而且你若办事能力强,一下子学会且能办得服服贴贴,老闆一定重用你。所以如果你真有能力,半年到一年左右必然就能出头。

另外一个间接好处是,小公司出身的、真做出点成绩,你能继续待着、能创业、也能去大公司。但大公司若待到40岁之后的,几乎会没办法去小公司了。因为很多基础的事情别人都帮忙你处理妥当了,一旦出去会发现甚么都要自己来。可是这时候你不可能真的还自己去做所有这些杂事(也很难重头学起),工作成果就会落差很大。我自己看过好几个大公司抱着光环出来小公司当高阶主管或是带个案子的,几乎结果都不太好。

5.关于兴趣VS第二专长

再来我要提醒,年轻人不要用兴趣来决定自己的工作。因为你最有兴趣的,未必是客观上最有长期发展的一个产业领域。你可能投入很多心血,可是社会并不给你任何回报。这一方面在经济上打击了自己,另一方面也消磨了自己对兴趣的那份感情。

能的话,尽量把自己的第二擅长的能力当成选工作的优先考量。第二专长虽然未必是我们最喜欢的;但这最少能在经济上带来回报。而带来回报后,拿收入继续滋养我们的兴趣,其实是风险最小的一条路。你一方面提升第二专长的竞争力,也透过这样子继续滋养你的第一专长。万一你这第二专长的选择不成功,你还能退一步继续用你的兴趣与热情,去开拓另一条路。这也是增加自己弹性的一种做法。这也是一种人生层面的风险管理!
详细这概念我之前另外写过一篇文章「人生的风险管理」,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

6.关于人多VS人少

上面给的建议,大部分都是建立在既有规则上的出牌原则。但我与Bryan一直的相信就是,你走在人多的地方,其实就已经很难在地上捡到黄金了(请参考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特别写给还在学的读者看))。找一条能累积深度、有前景、培养自己多方能力的路,恐怕才是下一时代胜负的关键。
当然,听我这样讲,有人可能质疑,这选择有这么好找吗?

我的感觉是,时代是一直轮替的。当过去10年大家都一窝蜂来读大学研究所时,技术性的人才其实已经越来越缺乏。像最近一些被广泛报导(或檯面上)成功的人、如吴宝春、牛尔、九把刀、或昨天Bryan在FB粉丝团分享的三星主厨等这类人,做的并非是甚么了不起的高深知识。都是你我愿意去学也做得到的事情。

只是他们选择一个跟别人略为不同的路、尝试一个不同于传统的运作模式、加上认真、投入、以及付诸时间,最后就成为一个顶端的星星。

我不觉得现在社会比之前更难混。我相信这社会还是会对愿意投入的人提供充分的养分。唯一只在于,你想怎么样去争取。但肯定的事情是,若你只是想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走,你就很难突然跑到前头去。给自己正面观点,并尝试不一样的路线,恐怕才是年轻人应该尝试的路。(也请参考Bryan要收穫,就别灌溉杂草)

结论

环顾四周,有人混的好、有人混的差。我要提醒的是,不要极端的把别人混的好与坏都归咎于运气;但同样的,也不用消极的认为是因为别人天赋比我们好。

选择的路线其实一样重要。

因为有些路线真的比较好走,你能取得较大的槓桿;顺风的路、不用用力划桨也能一帆风顺,是所谓事半功倍。但有些路真的崎岖的多,你很难取得胜例所需的资源;逆风行驶、用力划船都可能翻船到转,是所谓的事倍功半。

而到底甚么策略适合自己?其实是年轻人应该在毕业后的三年内,好好思考,并付诸实行的!

职业规划:如何应对职场35岁现象


你所有不曾料想过的问题,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与你不期而遇;你所有曾经潇洒的随遇而安,同样也会随时间流逝而让你承担那些似乎命中已经注定的代价。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可阻挡的是时间,它像一把利刃,无声地切开了坚硬和柔软的一切,恒定地向前推进着,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使它的行进产生丝毫颠簸,它却改变着一切。

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虽然你我皆是凡人,只是这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但我依然希望每个人的生命都能够迎着太阳开花结果。不管以你现在的阅历是否能够理解这段话的涵义,请先记下来。

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明白。

因为,时间能解释一切,时间能证明一切,时间能解决一切。

在最近的一年的职业规划咨询过程中,我明显地感觉到35岁以上人群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的迫切性。也正是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得以清晰地洞察到,时间点的把握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如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们的客户中,遇到的往往是两类较为极端的案例:一类是已经做到一定级别至少是总监级以上,在公司具有一定地位,年薪不少于20万的人;另一类是工作多年,但依然处于一个相对低的位置,无论是职位层级和物质回报,还是个人的价值感,均无法得到较高认同。这两类案例虽然极端,但却给我们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考。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但凡那些在职业发展上获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长的领域,至少精耕细作了10年以上。而那些在职场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往往属于每隔一两年换方向,从来没有在某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下去。当然,除了频繁跳槽的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已经在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但这种积累属于重复劳动式的,并没有上升,致使职业发展原地踏步。

不管你是否承认,你都必须重视

35岁现象。很多企业在招募人才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如果你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的话,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当然,根据我们的实践咨询经验来看,如果你真到了35岁甚至更高的年龄才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这个问题你已经无力解决了,很多现实的困难会让你有心无力,束手无策。

到了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因为当初的选择后悔不迭,但却欲哭无泪。所以,无论是为了避免走更多的弯路,还是迈向更大的成功,你都必须提前思考你未来的谋生之路。已经有太多的案例证明:未雨绸缪会比临时抱佛脚有用得多。

在我们的客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80后,也是职业规划问题的高发区。年龄最大的一批80后,已经过了三十而立的年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80后,正在迈向三十而立的路上。如果说年轻是上帝给予你的犯错的资本,你还有时间去弥补;但如果你已经到了二十岁的尾巴上,这种资本将不再是你的专利。从大学毕业,到你的而立之年,这个时间已经足够长,让你有足够的机会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并反思自己的成长。

从30岁到35岁,这其中有5年的时间。假如给你足够犯错的时间,那么,为了不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变得一塌糊涂,你至少应该在30岁就确立明确的目标,并利用5年的时间去追赶。这可能是你成长的最后的最佳时机。错过了这个时机,你已不再年轻,社会也不会再以包容的心态去原谅你的年少轻狂。否则,你多走一步错路,就必定要在以后以十倍的代价补回来。从30岁到35岁,你应该学着为你芸芸众生般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以便让你下半生的职业生涯不要在 假如一切能够重来的悔恨和遗憾中度过。

30 岁:你必须要面对的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家庭与责任的问题。

不要以为自己还年轻。不要以为有些问题离自己还很远。无论是颓废还是忙碌,你的时间都在飞快地逝去,你感觉自己在加速变老。有些问题,不管你是否愿意去面对,但你的成长阶段决定了你必须要承担与年龄相匹配的责任。大多数的人,到了这个年龄段,都必须要考虑一下家庭问题。

如果你已经成家立业,你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你的职业到底该如何发展,才能确保让你支撑整个家庭的负担?这不仅仅包括你的爱人,还包括你的孩子及父母(尤其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时候,你要承担的是双方四位老人的供养)。

到了这个阶段,你的压力是成倍增长的,但如果你在职场上的成长无法实现倍增,甚至还在以某种形式进行着倒退,那么,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就会面临更多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更多的时候,会使你没有余力去谋求更好的发展。

很多人在跳槽时,往往会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如果我跳了,如果收入没有现在的高,那么,现在的工作,我还会轻易再动吗?说得更不客气一点:我还敢轻易再动吗?我还有那个胆量与勇气吗?所以,要想行动,就趁早,趁你还没有背上家庭的包袱的时候,轻装上阵,拼尽全力向前冲,这是你唯一的选择。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享受安逸,否则,你的后半生都将永远在碌碌无为中被安逸下去。

第二个问题,是能力与年龄的匹配度问题。

为什么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明确规定要5年经验、10年经验等等类似的工作经验要求呢?因为工作时间意味着与之匹配的能力等级。同样的工作,5年经验和10年经验所积累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所能承担的责任也是不一样的。你的工作年限越长,往往也意味着你的能力越强,这二者之间是一种正向倍增的关系。

但如果你违背了这种关系,那么,你就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进而丧失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在我们的很多客户中,其中较为棘手的一种情况,就是能力与年龄不匹配的问题。很多工作3年、5年的人,甚至和工作一年的人在能力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所以当他们的职业想向上突破时,会遇到很多的阻力。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是频繁跳槽,没有在一个方向上积累,无一技之长;二是虽然在一个方向上长期积累,但只有第一年是成长的,剩下的几年都是在做重复劳动,原地踏步。

35岁成职场“生死线”


 35岁竟成职场老人,一过了35岁似乎就很讨人嫌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之下,一种日益突出的35岁现象引发网友热议,不仅公务员招考年龄要求35岁以下,很多企业也将进人的门槛限定在35岁,35岁俨然成为职场生死线。

很多人可能忘记了,中国向来就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说法。所谓的三十而立,既有人到了30岁就应该成家立业的含义,同时也有人到了30岁,就应该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的意思。时代发展了,现在我们说三十而立,更多的是取后一种意思。而四十不惑,则是指人到了四十岁,才逐渐成熟稳重起来,具备了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表明一个人开始走向睿智和成熟。

但是到了现实中,恰好处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中间的这个35岁,却变得如此让人尴尬和难堪。35岁现象的出现,意味着你刚刚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很快就成了别人眼里的鸡肋,甚至你的睿智和成熟,还没有表现的机会,没有用武之地,就面临被职场淘汰的境地。很显然,这样的所谓职场生死线,实在是对人才的一种莫大浪费。

不管是公务员招考,还是企业招聘,都只是看到了35岁以下的人精力充沛,充满活力,但是却没有看到35岁以上的人更成熟,更稳重,工作经验更丰富。相比之下,35岁以上的人,身体条件不输于年轻人,但是心理素质和工作经验却远远胜于年轻人,年富力强这个词语,正是给这一年龄段的人准备的。这也就预示着,他们这一年龄段的人,正是在人生和事业上出成绩、有收获的时候,如果遭遇所谓的职场生死线,不管对于他们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还是对于用人单位,都是一种损失。

35岁以上的人,一般都已经成家立业,生活稳定,心态也稳定,只要岗位合适,待遇合适,他们在一家企业供职的时间会更长久,而年轻人却更喜欢频繁的跳槽,企业更难留得住人才。

所以说,35岁成为职场生死线,屡屡被各种招考招聘拒绝,既涉嫌年龄歧视,对劳动者不公平,同时对用人单位也没有什么好处。全社会都应该扭转这种错误认识,让35岁从职场生死线成为职场黄金线。

职场“35岁现象”:请别浪费你30岁前的时光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无论你有没毕业,也无论你有没过30岁,都建议读下这篇详细的职业规划。每个人踏入职场时都会犯错,我犯得还要多。但谁在这条路上纠正越早,直接代表谁将来爬得越高。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可阻挡的是时间,它像一把利刃,无声地切开了坚硬和柔软的一切,恒定地向前推进着,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使它的行进产生丝毫颠簸,它却改变着一切。

在最近的一年的职业规划观察过程中,我明显地感觉到35岁以上人群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的迫切性。也正是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得以清晰地洞察到,时间点的把握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如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遇到的客户中,往往是两类较为极端的案例:一类是已经做到一定级别,至少是总监级以上,在公司具有一定地位,年薪不少于20万的人;另一类是工作多年,但依然处于一个相对低的位置,无论是职位层级和物质回报,还是个人的价值感,均无法得到较高认同。这两类案例虽然极端,但却给我们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考。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但凡那些在职业发展上获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长的领域,至少精耕细作了10年以上。而那些在职场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往往属于每隔一两年换方向,从来没有在某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下去。当然,除了频繁跳槽的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已经在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但这种积累属于重复劳动式的,并没有上升,致使职业发展原地踏步。

不管你是否承认,你都必须重视35岁现象。很多企业在招募人才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如果你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的话,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当然,根据我们的实践咨询经验来看,如果你真到了35岁甚至更高的年龄才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这个问题你已经无力解决了,很多现实的困难会让你有心无力,束手无策。到了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因为当初的选择后悔不迭,但却欲哭无泪。所以,无论是为了避免走更多的弯路,还是迈向更大的成功,你都必须提前思考你未来的谋生之路。已经有太多的案例证明:未雨绸缪会比临时抱佛脚有用得多。

在我的客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80后,也是职业规划问题的高发区。年龄最大的一批80后,已经过了三十而立的年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80后,正在迈向三十而立的路上。如果说年轻是上帝给予你的犯错的资本,你还有时间去弥补;但如果你已经到了二十岁的尾巴上,这种资本将不再是你的专利。从大学毕业,到你的而立之年,这个时间已经足够长,让你有足够的机会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并反思自己的成长。

从30岁到35岁,这其中有5年的时间。假如给你足够犯错的时间,那么,为了不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变得一塌糊涂,你至少应该在30岁就确立明确的目标,并利用5年的时间去追赶。这可能是你成长的最后的最佳时机。错过了这个时机,你已不再年轻,社会也不会再以包容的心态去原谅你的年少轻狂。否则,你多走一步错路,就必定要在以后以十倍的代价补回来。从30岁到35岁,你应该学着为你芸芸众生般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以便让你下半生的职业生涯不要在假如一切能够重来的悔恨和遗憾中度过。

30岁:你必须要面对的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家庭与责任的问题

不要以为自己还年轻。不要以为有些问题离自己还很远。无论是颓废还是忙碌,你的时间都在飞快地逝去,你感觉自己在加速变老。有些问题,不管你是否愿意去面对,但你的成长阶段决定了你必须要承担与年龄相匹配的责任。

大多数的人,到了这个年龄段,都必须要考虑一下家庭问题。如果你已经成家立业,你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你的职业到底该如何发展,才能确保让你支撑整个家庭的负担?这不仅仅包括你的爱人,还包括你的孩子及父母(尤其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时候,你要承担的是双方四位老人的供养)。到了这个阶段,你的压力是成倍增长的,但如果你在职场上的成长无法实现倍增,甚至还在以某种形式进行着倒退,那么,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就会面临更多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更多的时候,会使你没有余力去谋求更好的发展。

很多人在跳槽时,往往会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如果我跳了,如果收入没有现在的高,那么,现在的工作,我还会轻易再动吗?说得更不客气一点:我还敢轻易再动吗?我还有那个胆量与勇气吗?所以,要想行动,就趁早,趁你还没有背上家庭的包袱的时候,轻装上阵,拼尽全力向前冲,这是你唯一的选择。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享受安逸,否则,你的后半生都将永远在碌碌无为中被安逸下去。

第二个问题,是能力与年龄的匹配度问题

为什么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明确规定要5年经验、10年经验等等类似的工作经验要求呢?因为工作时间意味着与之匹配的能力等级。同样的工作,5年经验和10年经验所积累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所能承担的责任也是不一样的。你的工作年限越长,往往也意味着你的能力越强,这二者之间是一种正向倍增的关系。但如果你违背了这种关系,那么,你就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进而丧失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在我们的很多客户中,其中较为棘手的一种情况,就是能力与年龄不匹配的问题。很多工作3年、5年的人,甚至和工作一年的人在能力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所以当他们的职业想向上突破时,会遇到很多的阻力。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是频繁跳槽,没有在一个方向上积累,无一技之长;二是虽然在一个方向上长期积累,但只有第一年是成长的,剩下的几年都是在做重复劳动,原地踏步。

所以,对于那些年龄30岁的朋友来说,从现在开始,你必须要慎重审视一个问题:从毕业到现在,我工作几年了?我身上所具备的能力是否与我的年龄相匹配?如果不匹配,那么,你一定要及早树立危机感,并跑步前进,以弥补与那些先知先觉者之间的差距,确保自己不会在竞争的过程中被他人挤下马。

第三个问题,是知识结构的构建与提升问题

我们曾经服务过一个客户,做销售做了五六年,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战操作经验。有一次跳槽去应聘某知名快消企业的区域营销经理的职位。在面试的过程中,所有关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他都能够对答如流,但上升到系统层面及战略层面的问题时,他的脑子就一片空白。我相信在职场上做过五六年的人都有这种感受:感觉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无论是流程,还是技巧与方法,都能够熟练掌握;但如果从更高一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往往又不知道如何下手。

身在职场,不同职位等级的人,所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他们所具备的眼光与思维模式同样也有差别。一个最基础的业务员,想着如何维护好终端,这是战术层面的东西,也是他的职责所在;但如果一个营销总监这样的角色,还和业务员一样天天想着如何去和终端老板打交道,那就是他的失职了。每一个企业的运营,都会由战略与战术所构成。大的战略会细分成小的战略,小的战略会细分成一个一个的执行战术,由基层人员去付诸实施。不同层级的人,分别负责不同高度的工作,各司其职,这也是团队协作的意义所在。同样,每一个不同层级的人,也存在不同的知识结构。层级越高,你看问题的眼光和思路就要越高,你的整体知识结构层次也要向上发展和突破。要不然,你的能力,永远只能停留在具体的基层操作层面上,不会有大的发展,职位上更不可能有上升。

另外,从沟通的层面来说,你的职位越高,你与老板的距离就越近,你与公司最高领导接触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果你看待问题的思路无法与老板们保持在高度上的一致性,那么,你的能力是无法得到认可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向上晋升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职业生涯也会就此止步。

30岁之前:如何打好基础

30岁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如果你30岁之前几乎没有任何积累,那么,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要想获得突破是十分困难的,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无法解决。这是硬伤。所以,要想让你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不后悔,顺利渡过30岁这道坎,你就需要在30岁之前对自己负责,未雨绸缪。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准一个可以为之奋斗5年、 10年甚至更久的目标。

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因为一个清晰的目标,可以让你的职业成长围绕着一个点去积累经验,而这种日积月累的经验积累,也是你日后升职加薪的筹码。虽然经验并不一定与能力相关,但如果没有经验的积累,你的能力也基本没有提升的可能。

关于目标与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所谓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有一个核心才行。围绕着这个核心,你才能构建你的竞争力。而这个核心,就是你的职业目标方向: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解决了,方向明确了,哪怕你走得再慢,也可以比那些走弯路的人走得快,因为你明确你的目标,你一直在朝着你的目标前进,你是在走直线。捷径是什么?捷径就是不走弯路,永远走直线。

我们去年曾经访谈过一个客户,7年换了6家公司。按照通常的理解,大家往往会认为这个人的职业发展很糟糕。其实不是。这个人目前的税后月薪是1万元,属于还不错的那种水平。大家也许会纳闷:为什么频繁跳槽的一个人,会有这样的职业发展水平呢?有些人会觉得他很幸运,运气比别人好而已。其实不是。观察他的成长经历,我们发现,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每一次跳槽,他都没有偏离既定的方向。只要方向不错,那么,他的每一步行动,都是在接近这个方向,都是在为以后的职业发展积累更多的筹码。你积累的厚度,将最终决定你未来的发展高度。现在房价、物价这么高,很多人的生存压力也骤然增加,由此也导致很多人迫于生存的压力而变得浮躁和随波逐流。

一份工作,往往坚持不了几个月,觉得看不到希望,工资无法提升,往往就选择跳槽。但实际上,跳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的用人单位,都变得非常务实,做多少事,拿多少钱,天经地义。如果你无法为公司发展贡献更大的价值,却还想着得到更多的回报,这样只赚不赔的买卖是没有人愿意干的。你为公司贡献多少价值,取决于你的能力到底有多强。而能力的积累,则源自于在一个方向上的长期坚持。既便是那些看起来令人很羡慕的成功者们,也少不了日积月累的修炼与成长。那些因为走了弯路却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损失补回来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只会让你失去更多的东西。

大家可能听说过10000小时定律:不论你想在任何一个领域成功,你都必须至少付出10000个小时的磨练。Macolm Gladwell在他的新书《异类》中说道,无论是最优秀的运动员,企业家,音乐家还是科学家,经调查,你都会发现他们至少都在付出了长达十年,每天不低于三小时的努力之后才崭露头角的。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34岁的世界顶级小提琴家马克西姆文格罗夫出生在西伯利亚,在4岁的时候接触到第一把小提琴,从此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然而他的天赋和敬业度是成正比的。他每天练习7小时,5岁就举办了独奏会,15岁就获得了国际大奖。文格罗夫说我的母亲每天晚上8点回到家,吃完晚饭之后就教我小提琴直到凌晨4点。对于一个4岁的小孩来说,这简直就是酷刑,但两年后我变成了小提琴手。

很多人在抱怨没有机会。其实并非如此。肯特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弗兰克弗雷迪认为有效投入很多时间去练习的人自然会拥有自己的运气:他们近乎苛求地努力,当运气来的时候,他们早就准备好了。这正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如果你没有遇到机会,不要抱怨,你首先要反思的是自身,到底哪些方面准备不足?根据我们的经验,只有你在一个方向上坚持至少5年以上,你才有可能得到回报,而且这种回报会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产生一个相对长期的影响。同时,也正是这么长时间的积累,让你的基础非常扎实和牢固,你的脚步也会站得更稳。

身在职场,无非要做两件事:一是做事,二是做人

如果说找准目标为是了积累更多的核心技能,更好地做事的话,那么,学会做人,则是你要职场发展要考虑的第二件大事情。我们甚至认为,会做人比会做事还要重要百倍。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业目标,对于很多迷茫中的人来说可能并不是容易的事;但学会做人,则是你在任何公司、任何时候都可以修炼的一种职业素养。即便你的职业技能没有多大的突破与成长,但良好的职业素养则会从另外一种层面为你的职业发展增添筹码。我们也遇到不少能力不足、但态度很好、很积极的客户,他们用自己的优秀职业素养成功征服了面试官,得到了不错的发展机会。有句话叫要做事,先做人。能力不足,可以慢慢培养;但如果不会做人,在任何组织中,都会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在做人的修炼中,有四项要素,是能够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起到致命性影响的:

第一是你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这其中包括与你的上司的关系,以及与你的同事的关系。与上司的关系不好,直接决定着你的升迁。所以我经常说:如果你与上司的关系不好,基本上也就意味着你在这个公司的职业生涯就此终结。而与同事的关系不好,即便你哪一天升迁了,成为了他们的领导,你也会因为缺乏群众基础而导致权力被架空,你的下属对你不是阳奉阴违,就是故意挑衅,你会发现领导这个位置其实很不好坐。

第二项要素,就是要树立不断学习的能力

我们应注重学习的重要性。我去年曾经碰到一个客户,已经近40岁的人了,做会计做了14年,但仍然只是一个基层主管的职位,在公司中也看不到晋升的机会,也已经好多年没有加薪了。我们问了他一个问题,在这14年中,你有没有进行过培训、进修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充电?他说,没有。从来没有吗?从来没有。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但这种现象在职场中却是非常普遍的。

关于自己的学习与成长,你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与一年前相比,我的专业能力明显进步了吗?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吗?假如遇到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我一个人是否能够独立搞定,是否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厚度决定高度。你所以会有厚度的积累,原因在于你不断强化的学习能力。没有学习,你的职业发展就会在原地踏步。你以为你没有退步,但实际上别人在进步,你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你也就退步了。

第三项要素,就是要树立职业化精神

不管你有没有目标,不管这项工作是不是你愿意做的,只要你在这个岗位上,你就应该把事情做好。在其位谋其职,这是最起码的一种职业素养,也是任何岗位上都不可或缺的一种职业精神。既然在这个岗位上,你的岗位职责要求你把工作做好;如果不想做好,那就走人,别在这里浪费大家的时间。良好的职业素养,有时候比能力本身更重要。

良好的职业化精神,是很多优秀人士身上必备的成功素质。即便这份工作你不喜欢,也不要用消极的的方式去对待,因为你不仅在浪费公司的时间,更是在浪费你自己的时间。身在职场,你能收获的无非是两种东西:一是回报,二是成长。在没有明确的目标之前,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把所有你能够在这个职位上得到的东西,统统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你会两手空空,什么也得不到。

第四项要素,就是要有强大的内心

我所遇到的很多人,其实内心里都很脆弱,无法经受漫长人生道路上所降临的各种苦难。要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即便是耶稣,又何尝不会遭受苦难的洗礼?强大的内心可以让一个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而消极悲观只会让你在希望面前错机良机。《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你没有本事成为圣者,但一定要变成强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永远是自然进步的永恒法则。你只有适应这个法则,才能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生存之地。

30岁之后:如何实现质的突破

30岁以后的职业发展,不应该再是原地踏步、停滞不前的状态。要想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实现一个比较大的发展,你应该从30岁开始,好好利用5年时间,着手以下3件至关重要的事情的准备:

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你的专业化品牌构建。

如何构建你自己的个人品牌。你到了30岁以后,再去频繁跳槽,肯定是不行的,最大的不利,就是你的专业知识成长,永远只是停留在一个相对低的层次上,而这又会影响你职位的晋升与薪水的增长。我该干什么,适合做什么,此时应该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定位,并利用剩余5年的时间去积累。否则,35岁现象一定会在你身上上演。

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在其专著《专业主义》中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你凭什么胜出?未来能够牵动世界大势的,是个人之间的竞争。能否独霸世界舞台,锻造他人无法超越的核心竞争力?你唯一的依恃,就是专业。你是一流的商务人士,还是一般的上班族?差别就在这里!给自己一个专业定位,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会为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增加更多有价值的筹码。我们曾经遇到过5年跳槽13次、接触过10余个行业的人。假如你也这样,就毫无专业性可言了。

当然,为了支撑你专业化的品牌形象,你还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知识结构问题,要脱离具体的操作层面的问题,把你看待问题的眼光放得更高一些,更远一些,成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而不是鼠目寸光的人。你要向这个行业里最优秀的人看齐,并以他们为目标,作为自己修炼成长的榜样,一步一步弥补与优秀之间的差距。这个时候,在职学习、进修等等都需要提上日程,学会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

第二个方面,就是树立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每一个行业的优秀人才,都有自己聚集的圈子。为什么有些人出去讲一次课就要好几万?为什么有些人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一个行业的发展?原因就是他们的影响力太大了。你要想成为优秀的职场人士,也必须像那些最优秀的人看齐,树立在这个行业内的影响力,用你的思想去影响别人。

我们去年遇到一个非常优秀的小伙子,至今印象深刻。他是一个印刷专业的大专生,毕业之后去印刷厂做销售。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这个专业、这个职位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正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没有什么含金量的职位,他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构建着自己的影响力。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要求:每月都要写一篇文章,发表在这个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上。当然,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能够达到发表的质量,但每个月必须要保证质量写一篇。

这样做的好处,第一是树立了你在这个行业内的影响力;第二,可以让你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我们前面提过知识结构的问题,这里需要再强调一下。你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得到的知识,终究是别人的,不是你自己的。要想形成你自己的知识结构,你需要将这些外来吸收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在实践的过程中,同样的知识理论,在不同的情况下,每个人的感受和心得是不一样的。你写文章的过程,也就是对你自己在实践中的感悟和心得进行总结和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你自己的知识。

第二件事情,就是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这里指的是中层管理者,也是你的第一个管理者目标)。

除了那些对于技术十分热衷的人,如果你要想在职场上获得更多的空间,职位上的晋升必不可少。走上了管理者岗位,是你职业成长的关键一步。以后的发展空间,都与此次的晋升密不可分。但这个位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坐稳。盖洛普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基础员工之所以离职频繁,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在于公司,而是在于其上司:公司的中层管理者。正因为中层管理的不善,而对于下属员工的发展与成长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他们职业发展无论是在专业能力上,还是在职业修养上,均不能得到有效的成长。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中层危机对于公司的发展多么重要这样比较宏观的话题,单纯从小处来说,你必须要意识到:你的管理,将有可能改变你的下属的终身命运,是你错误的管理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到你的下属,迫使他们离开公司。

管理者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对于频繁跳槽的人是深恶痛绝。但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不得不说的是:当你们在抱怨求职者的不忠、素质低下时,你们是否考虑过建立一种良性的人才成长机制,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成长?你们在抱怨人才短缺的同时,是否考虑过如何去认真地培养人才?很多企业会说我们培养了,但留不住,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这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所以对于人才培养也就不那么热衷了。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你为什么留不住人?如果每个公司都不去培养人才,都想吃现成的,那么,最终的后果将是:所有的企业,都将面临无人可用的境地!

当你的成长因为你的上司而受到阻碍的时候,这是你的不幸,你可以选择用脚投票;当你某一天也成为管理者的时候,我们不希望把这种不幸继续传递下去。唯有如此,人才的培养才能进入正循环,才能够让每个人都能够在职场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其中困难多多,但我希望有理想的人能够不断努力,慢慢改变这一切。

第三件事情,就是找一家成长中的公司,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伴随其成长

在成长的过程中,找一家具有成长潜力和发展空间的公司,并随着公司一起成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是你可以亲眼目睹一家公司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历程,对于公司的运营也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你也能够体会到你的角色在公司成长中的位置和作用。二是在公司成长的过程中,你的价值会有更大的发挥余地,会更容易展现出来。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倾向于寻找大公司,这也可以理解,但是要想快速的成长,寻找规模不太大的成长中的公司,其实是更好的一种选择。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你的职位晋升也会更快。三是你的忠诚度会为你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回报。企业用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忠诚度。没有哪一个企业喜欢朝秦暮楚的员工。尤其是现在跳槽率、流失率在众多企业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忠诚就成为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职业精神。

不论你现在已经奔三,还是正在奔三的路上,请始终告诫自己:不要虚度了大好年华,抓住所有能够抓住的时间,为自己芸芸众生般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当你慢慢变老的时候,回想自己的一生,你希望是令人欣慰的一生,还是悔恨和懊恼的一生?

最后,借用我最喜欢的乔布斯语录,作为本文的结尾。

人这一辈子没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绝伦。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当你觉得收入不如别人时,不要随便和别人攀比,因为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别人在获得收入的背后付出了什么,同理,当我们生活不如别人时,亦无需格外羡慕,因为我们的生活质量是自己通过努力创造来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生活不够好说明你的努力还不够。其实,我们只要坚持就好,坚持3天容易,难的是始终坚持!

35岁的IT人转行的疑惑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35岁的IT人转行的疑惑》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这是网友提出的一个关于职业生涯的话题,他表示: 厌倦了纯技术,累了,同时,又无一技之长,想想转行其它行业,想转oracle ERP,但对对oracle ERP一窍不通。感慨到:35岁IT人,一个字,累。

从这个话题中我们可以折射出,35岁将成为IT人转型的一个关键点。无论是我们普通的程序人员,还是企业的CIO人员,35岁或许是职业生涯的新起点。很多的IT人在面临着这一关卡。或许在IT行业内,有观点认为,业界知名杀毒专家王江民进入IT领域已经38岁,同样也获得了成功,但对于大部分从事IT的人员来讲,王江民38岁进入IT领域的成功则更多是一个奇迹。

三十而立的IT人能接受转行的压力吗?

随着压力的增长,以及IT的日新月累,新的技术不断诞生一个新的技术在经历了几年发展以后,就会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得到普及甚至被淘汰,无论是一名技术人员,还是CIO都需要不断的尝试、学习接受新的理念以及技术,对于快速发展的IT行业来讲,更是如此。然而,作为CIO或者普通的IT人员来讲,随着年龄、经验、以及阅历的增长,IT是否能成为CIO或者IT人的终结者?显然,这不是一个满意的答案,对于三十而立的IT人来讲,转行或者转型将成为未来IT人职业生涯的另一选择。

从现有的状况来看, 现阶段的IT人无论是转型,还是转型都面临着困惑。

第一:现在转行要从头开始,意味着薪水也要从头开始,35岁生活压力应该是存在的;

第二:与比你年轻的人开始实习,是否能接受?

第三、缺少核心竞争力。这一点是最为主要的,现阶段的IT因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IT技术已经不成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对于个人来讲,无论能力有多高,一个人是无法完成项目的,这需要团队的协作能力。而协作能力的发展恰恰在CIO是不足之处。如何提升身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IT人转行的关键。

金字塔式的IT职业路线图

来看下面一组IT人成长的线路:

1、学徒-操作工-小组长-车间主任-副厂长-厂长

2、程序员-设计-应用设计-开发主管/架构师-顾问

网友强调:职业生涯永远都是从后向前走的,没有听人说过谁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拼搏终于从厂长的位置干到了机床操作工的位置,IT人成长结构注定是金字塔式的结构。要么离开这个行业,要么向金字塔的顶端前进。

改变现状的方法:

第一、转行或者转型需及早动手

第一份工作往往决定了未来以后的发展方向,作为未来的CIO,前期需要为成为真正的CIO而努力,当自身在企业或者行业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或者提升,就得重新考虑是否适合这个行业或者企业。无论是普通的程序人员,还是未来的CIO一定要准自己的位置,有些职位,虽然条件非常具有吸引力, 但要和自身结合起来, 是否有长久的发展, 是否有利于发展,都需要谨慎。对于每个人来讲,无论是转型还是转行,都需要尽早动手,当时间积累到一定时候转型者转行这些积累将会一所有,一切得从头在来,属于得不偿失。

第二、跳出技术围城做事情

现代,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对于软件的开发已经不在像过去只有简单的开发命令,全球的开源化,让技术不再是企业信息化的瓶颈,相反,懂管理懂技术的人才更加适合企业的需要。作为CIO,不仅仅要是了解企业的业务,还要了解管理、了解技术,可以说真正的CIO是一个全能型的人才。而国内目前这类人才确又非常少。目前,更多的是一种懂技术而不懂管理的人群,因此,要跳出技术的围城,真正做好管理与技术的结合,才能在未来的职业中生存。

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那么,我们的IT人未来前景如何?网友骑牛后卫认为,未来IT人向前的路子一般以下几条:

1、寻找好的创意、产品、市场,然后自己做企业
2、继续在某个大公司做system architect
3、寻找新东家继续做CIO
4、继续改行为consultant

同时,网友就35岁IT人转行话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如何来看待自己职业生涯,需要坚持一门技术,把握一个方向, 你一定能成就自已, 成为众多年轻人心目中的技术大师!另外,还要学习微软那样,做有市场的东西, 成为技术大师顾然可喜, 穿衣吃饭也重要,要把握好方向!

35岁前的厚度,决定了职场的高度


第三部分,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环境分析、例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等。感谢您阅读《35岁前的厚度,决定了职场的高度》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职场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到了35岁这个年龄,你的上司还没有对你说准备给你升职,你的未来很有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不断贬值。

职场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到了35岁这个年龄,你的上司还没有对你说准备给你升职,你的未来很有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不断贬值。随着你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未来的你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从30岁到35岁,这其中有5年的时间。假如给你足够犯错的时间。那么,为了不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变得一塌糊涂。

你至少应该在30岁就确立明确的目标,并利用5年的时间去追赶。这可能是你成长的最后的最佳时机。

1

35岁,你将面临哪些职业瓶颈?

▌35岁才发现自己求职难

我曾经有一个朋友,她是在一家民营企业做行政文员。每天朝九晚五,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几乎没有压力。

她在这家工作了将近5年,这5年,她从来没有想过工作之外的事情,比如职业规划,工作之外的个人技能提升等。她对自己的要求也不高,能够有钱养活自己就好!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就结婚生小孩了。休完产假之后,她回到公司,发现原来的岗位早已被人取代,自己则被安排到普工的岗位。一年后,她离开了公司。

离开公司后,她只好去找工作,没想到却遭遇了尴尬:找文员的岗位,她的年龄太大,找别的工作,又没有其他工作经验,于是她失业了。

看看她的经历,我终于明白,如果你35岁的时候,还在做一些执行类的岗位,还没办法做到管理层思维,你有很大的可能会面临找工作难的问题。

▌35岁才发现自己一无所长

30岁或者35、36岁,正是人生中最好的年龄。但偏偏有人认为自己老了,已不如年轻人了,自己已是昨日黄花,或者是下山的夕阳,完全没有了朝气。

上个月咨询过一个客户,他今年35岁。

他一开口,就说迷茫。因为在他35岁的关口,他突然发现自己一无所长。

经与他沟通下来,发现他的情况其实并不糟糕!他有着很好的学历和背景,只是,这些都没有成为他职业发展的助推器。

细细分析下来后,其实在他长达十几年的职业生涯发展中,他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在黄金的十年,他并没有让他自己建立起职场核心竞争力。

不肯学习,没有核心竞争力,只能把命运交给别人,这才是问题的核心症结。

如果你35岁还一无所长,那你和优秀的人的距离,可能就是7年以上的距离。

▌35岁才发现错过了最重要的机会

哈佛一调查报告说,人生平均只有7次决定人生走向的机会,两次机会间相隔约7年,大概22岁后开始出现,75岁以后就不会有什么机会了。

第一次机会是在22-25岁之间,也是你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此时,有些人如果做好职业规划,或者有幸进入适合他自己的企业,从事适合的职业,他就能够抓住这次机会。第二次是在32岁,此时,正是一个人职业发展最重要的时刻。如果你能够在前7年打好基础,那到这个年龄段,你就会把握住这次机会,确定你自己的事业。第三次机会是在39岁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已经在家庭和事业中定型了。对大部分人来说,想要再去改变已经很难。

所以,前面两次机会,几乎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可是,大部分人,到了35岁才发现,他已经错失了人生最重要的机会。

由于犹豫,所以不敢行动;

由于害怕痛苦,所以安于现状;

由于安于现状,所以不敢改变。



2

35岁之前,如何打好基础?

35岁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

如果你35岁之前几乎没有任何积累。那么,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要想获得突破是十分困难的,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无法解决。

所以,要想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不后悔,顺利渡过35岁这道坎。你就需要在35岁之前对自己负责,未雨绸缪。

找准一个可以为之奋斗5年、10年甚至更久的目标。

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因为一个清晰的目标,可以让你的职业成长围绕着一个点去积累经验。而这种日积月累的经验积累,也是你日后升职加薪的筹码。

虽然经验并不一定与能力相关。但如果没有经验的积累,你的能力也基本没有提升的可能。

关于目标与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所谓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有一个核心才行。

围绕着这个核心,你才能构建你的竞争力。而这个核心,就是你的职业目标方向:

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解决了,方向明确了,哪怕你走得再慢,也可以比那些走弯路的人走得快。因为你明确你的目标,你一直在朝着你的目标前进,你是在走直线。

捷径是什么?

捷径就是不走弯路,永远走直线。

现在房价、物价这么高,很多人的生存压力也骤然增加。由此也导致很多人迫于生存的压力,而变得浮躁和随波逐流。

一份工作,往往坚持不了几个月,觉得看不到希望,工资无法提升,往往就选择跳槽。但实际上,跳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现在房价、物价这么高,很多人的生存压力也骤然增加。由此也导致很多人迫于生存的压力,而变得浮躁和随波逐流。

一份工作,往往坚持不了几个月,觉得看不到希望,工资无法提升,往往就选择跳槽。但实际上,跳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现在的用人单位,都变得非常务实,做多少事,拿多少钱,天经地义。

如果你无法为公司发展贡献更大的价值,却还想着得到更多的回报。这样只赚不赔的买卖是没有人愿意干的。

你为公司贡献多少价值,取决于你的能力到底有多强。

而能力的积累,则源自于在一个方向上的长期坚持。即便是那些看起来令人很羡慕的成功者们,也少不了日积月累的修炼与成长。

那些因为走了弯路,却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损失补回来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只会让你失去更多的东西。

大家可能听说过10000小时定律:不论你想在任何一个领域成功,你都必须至少付出10000个小时的磨练。

MacolmGladwell在他的新书《异类:成功人士的故事》中说道,无论是最优秀的运动员,企业家,音乐家还是科学家。经调查,你都会发现他们至少都在付出了长达十年,每天不低于三小时的努力之后才崭露头角的。

你积累的厚度,将最终决定你未来的发展高度。

3

35岁后,如何实现质的突破?

30岁以后的职业发展,不应该再是原地踏步、停滞不前的状态。要想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实现一个比较。这里我总结为三点:

第一,做价值规划;

第二,生涯聚焦;

第三,扬长避短。

▌1、价值规划

我们姑且先抛开外部机遇,只看一个人的内在价值,其实用这个模型就可以表示出来。

你去看企业招聘,也是用这个思路来判断你的价值,从而决定给你的offer上面填什么数字:比如,他们会要求一定的学历和专业,这其实代表了你的知识水平;他们要求会使用一些工具,比如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等等。

你能努力的点更多是在知识、技能和能力。所以,你做的每一段工作,都要力求在这些要素上有所提升,你才会不断增值。

如果将来想要创业,那么创业需要什么知识、技能和能力,在这之前的哪些工作可以提升这些要素,这才是职业规划真正需要做的事情。

▌2、生涯聚焦

一旦你到了35岁,你就不应该再走多元化道路,而应该聚焦。

●职业发展路径聚焦。

任何一个职业,都有两条发展通道,一条是管理通道,一条是专业通道。这两条路径,你只能选择一条。

●模块聚焦。

比如,心理学有完型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构造主义学派等。你不可能精通所有模块,所以你必须选择一个模块进行聚焦。

在你所在的领域,看看哪些模块是你感兴趣和擅长的,那请你聚焦在这个模块。

▌3、扬长避短

能力是你实现生涯裂变的条件。

到了35岁,你不再是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应届生,在能力上的强弱上,你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

比如,你可能在专业能力上很强,但是在当众讲话能力方面,却很弱。

而你的工作,却需要你经常进行当众讲话,这是你职业生涯突破至关重要的能力,所以,如果你要实现生涯裂变,你就必须提高你的当众讲话能力。

在35岁的关口,你不能再任性地学习了。

你最好看看你的事业,你工作,有哪些能力是你擅长的,哪些能力是阻碍了你的发展的。

一定要做到扬长,让你的长处变得更长;避短,对阻碍你个人生涯发展的短处,你一样是需要提升的。

前十年人生不升级,35岁后你该“退休”了?


优秀的人太多,你不努力,早晚被淘汰。你原地踏步,停滞不前,永远都是普通员工,35岁后,老板真不想要你了。

35岁的这一天,我遇见了快35岁的M。

M对我说出了自己的尴尬和困惑,她说自己上学那会儿觉得学习很累,就直接读的职业技校,学的是冷门的冶金专业,毕业之后去了对口的国企做质检,虽然工资不高,但是一份挺安稳的工作,没想着再找工作,这一干就是六年,后来又做了两年的行政,接下来就是六年的全职家庭主妇时光,如今的她到了35岁这个关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迷茫。

这个巨大的迷茫就在于,她发现35岁是个坎,好多企业的招聘广告中对于基础岗位都注明年龄35岁以下,同时她发现由于自己这些年并没有过人的一技之长,那些中高级职位根本想都别想,而那些基层岗位要的都是年轻人,35岁,难道就要“退休”吗?!

我想M的案例绝对不仅仅只是一个个案,而是当下一些人将要面对的人生尴尬。

一、

诚如一篇文章的开篇所言,你所有不曾料想过的问题,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与你不期而遇,你所有曾经潇洒的随遇而安,同样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让你承担哪些似乎命中已经注定的代价。

古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然而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三十不立、四十仍惑的人大有人在。

我们在年轻的时候恣意挥洒青春,从来不曾考虑三十岁后说的自己应该是个什么样,到了三十岁来到的那一天,依然迷迷瞪瞪,做着简单重复的工作,觉得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吧,并安慰自己说这样下去也好,至少图个安稳;然而当你以为稳固的工作一旦发生变动,曾经效益好到爆棚的公司效益下滑,或者干脆来个破产的时候,你脑海中以为的稳固会顷刻间坍塌,留下一个卡在35岁却不上不下的自己。

于是,一场危机正向你袭来,35岁的你惊慌失措,陷入人生的瓶颈里,与成长起来的90后相比,你已经没有了年轻的优势,学习能力也在逐渐衰退,要命的是还仗着那么一点点自以为的资历不愿屈就;然而和做到中高层以上的同龄人相比,你这么多年,没什么成长和升级,你的内心感到一阵一阵的刺痛,这一切都来的这么猝不及防,假如当初上学的时候能够再努力一些,假如当初刚上班的时候不断提升自己,好好在职业方面进行一番规划,假如不断学习充电,多学几门技能和手艺,也不至于走到今天这尴尬的地步。

然而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可悲的是时间并不会因为你的悔恨就此倒流,或许这正应了那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二、

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写情感文,那些情情爱爱求之不得的心痛多么牵动人心,你看情感文总是能够吸粉无数?

活到这把年纪,如果让我说真话,我最想说的一句就是:越早从情感的泥潭中走出来,越能让你看清现实。

我觉得人活一世,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爱情可遇不可求,根本就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与其耗尽心力放在你无法掌控的事情里,不如早点抽身,掌控你自己能掌控的,比如职业,并且我可以负责地告诉你,职业才是你终生最值得信赖的衣食父母,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我第一次认识到人生不稳定的真相,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

那时候我每天骑着自行车去上学,有那么一段时间,每次途经省政府门前时,我就会看到很多人在那里静坐抗议,抗议的中心思想就是,他们工作了这么多年,如今为什么会遇到下岗这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关键他们多数都已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这下子没了工作,一时间慌了手脚,他们试图向政府发出抗议,希望政府能够给予合理的解决。

那还是改革开放初期,那个时候也是第一波下岗潮。

倒下去的国企中,安纺厂就是其中之一。

之所以提及这家国企,是因为我家有个远房亲戚当初就在安纺厂上班,那个时候能去里面当个工人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都是一件万分荣幸的事情,还记得他们家当初还花了钱打点了关系,这才把这位亲戚也就是家里的长女送进了安纺厂,以为可以从此无忧安稳度一生。

没想到倒闭说来就来了,没想到“下岗”这件事有一天真的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这个亲戚当时着实慌了神,她的女儿刚刚小学毕业,父母身体还不是很好,老公是长途货车司机,每天也忙的起早贪黑,如今这份看起来可以安稳一生的工作突然就没了,然而当她重新鼓起勇气踏入人才市场的时候,却发现自己除了会做基本的纺织活儿,没有任何一样拿得出手的技能。

所以,如果有人告诉你,女人嘛,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别那么努力,我只能告诉你,这是封建糟粕,也是当今时代最恶毒的谎言,职场发展是容不得半点水分的,它诚实地记录了你这一路的轨迹,你今天的样子,就是昨天行为的结果与总和。

三、

第一个问题,所谓的“经验”并不是“工作年限”,它看重的是你的年龄是否匹配你应该有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只是年龄增长了,能力和经验却没什么变化,这样的人早晚会被年轻人淘汰,年龄成了最大的障碍。

我们总是有一个错觉,那就是觉得自己永远年轻,于是我们的头脑就会自动地将一些问题予以屏蔽与过滤,觉得自己应该永远不会遇到这些问题。然而残酷的是,时间一刻不停地在流逝,等有一天你望着日渐长高的孩子,望着镜子里斑白的鬓角,望着满头银发的父母,你会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加速变老,真的,尤其是过了三十岁之后,这种感觉愈发明显。

你可以在二十多岁的年纪无忧无虑地做着一份简单的文员工作,然而年过30岁后,你会发现工资显然是不够用度的,于是你想换个更好的工作,当你好不容易下了决心在网上海投简历的时候,不知道你会不会涌起一种不适的感觉,说不上来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反正这种滋味是很难用语言描述的。是的,好工作你无法胜任,一般工作你又瞧不上,这种尴尬年轻时从没想过。

必须指出的是,不要在35岁危机到来的时候再检视自己,那个时候你在职场中几乎没有什么退路了,真正起到分水岭的年龄,是在30岁。

请检视一下自己,30岁前,你在做什么?或者你打算做什么?

有专业的职业规划文章指出,如果一个人在30岁前缺少积累和提高,那么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想要获得突破是十分困难的,有很多现实问题根本没法解决,这就是硬伤。

所以,如果你不想在35岁惨遭淘汰,提前步入“退休”阵列,你就必须想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30岁前怎么规划?

顺着这种思路,请给自己定一个5年或10年的奋斗目标,然后分解到每一年,再分解到每半年、每季度、每个月,直到每一天。

第二个问题,你的回报其实并不和努力成正比,能与之匹配的,则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35岁,当你还在试图找个文员工作抑或一份出纳工作,甚至一份行政工作,你可曾问过你自己,你比那些处于风华正茂的年纪满身干劲的90后而言,优势又在哪里?

你已经不能接受加班了,孩子的作业需要你辅导;你也不能接受一个离家远的单位了,因为交通太不方便的话,意味着孩子上学没人送,放学没人接,更谈不上给孩子做一顿可口的午饭了;你也不能忍受一份微薄的薪水了,因为你要生存,你有老人要养,你有孩子要养,你的朋友亲戚红白喜事人情往来更是数不胜数,光份子钱就足以让你捉襟见肘了。

那么请问,你比那些90后的优势又到底在哪里?

除了一副被岁月摧残的躯壳之外,用人单位看不到你对这份职业的热情,也看不到你的学习欲望,更看不到你对自己的职业期待,有的只是一颗垂垂老矣巴不得混到退休的心。

在很多职场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永远都是光鲜亮丽的一面,那阳光触不到的阴暗及辛酸,才是我们大段大段的时光里无法规避的人生课题。

难道35岁就意味着“死在职场”了吗?也未必,除非你拥有一样东西。

这样东西,叫做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你拥有别人没有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的第一层面,就是技术层面。

你对你所从事的领域是熟悉还是精通?你能否在任何一个人缺位的情况下,能够迅速挑起重担,迅速开展业务?

核心竞争力的第二层面,就是战略层面。

30岁了,如果从你22岁踏入职场算起,你已经在一个领域里精耕细作了八年。八年,连抗战都打完了,而你有没有从一个技术岗位升职为管理岗位,去负责企业具体的一个项目运作,甚至是参与企业战略层面的制订?

核心竞争力的第三层面,就是看不见的软实力。

比如你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你的时间及情绪的掌控能力,你学习的能力,你的职业化能力,等等。

请记住,如果你能做到以上的三层能力,35岁,就会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主动来找你。

第三个问题,现在,你打算如何度过你的每一天?

我只能告诉你一个事实,那就是正如很多文章揭示的那样,凡在一个领域能够做出成绩的或者取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在自己熟悉且擅长的领域,至少精耕细作了十年以上,而那些经常跳槽,无法在一个方向深入积累下去的人,往往一直游走在职场边缘,迟迟找不到方向。

按照35岁年龄计算,从你踏入职场的第一天开始,真正留给你奋斗的时间只有十来年。

如果让我给初入职场的新人一个建议,那就是,一旦确立了方向,就不要盲目跳槽,薪水对于人生目标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每一次跳槽都要有一次进步与提升,而不是原地踏步重复自己。

谈到这里,顺带提及一点,那就是爱好往往成为很多人逃避现实的借口。

你可以扪心自问下,你有没有真正让你茶饭不思的梦想?如果有,那就勇敢追梦。

而如果没有,或者你的想法很简单,就想过得比较滋润一些,那么任何行业只要你用心去做,都会达成这个目的,不要陷入所谓“爱好”里不停打转,用来逃避任何你可能面临的琐碎与麻烦,而等你醒过来的时候,可能就没有合适的机会了,而机会一旦错过,就永远不会再有了。

因为时间不等人。

以上就是一个站在35岁当口的我,想对你说的真心话。>>>

当然,如果你已经在这样的瓶颈里,也可以换种思维模式,就是非得打工吗?你可以做小生意,开店,如果你还有其他手艺,比如手工制作,烹饪,借助互联网工具,也可以做很多事情。如果你会写作,愿意做自媒体,也是一种出路。

不怕你前十年一事无成,就怕一直不肯努力拼一把。

进入新工作环境的职场小白,应该如何顺利度过尴尬的“低谷期”?


不管你是刚毕业进入社会的小鲜肉;还是久经沙场跳槽成瘾的老腊肉,当刚进入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中,因为对业务和环境的不熟悉,所以总会有一段难熬的低谷期。

进入新工作环境的职场小白,应该如何顺利度过尴尬的“低谷期”?

这段难熬的日子相信每个工作的人都应该经历过吧。因为和同事不熟悉所以看到他们互开玩笑,聊的热火朝天的时候,自己只能在旁边尴尬的陪笑、因为业务的不熟悉所以难免会犯错,从而给同事带来麻烦的自责、因为不太了解公司的潜规则,所以难免会在不知情得罪一些小人。

这段刚入职场难熬的低谷期,每个人刚入职的新人或许都会经历,管理学上把它叫做蘑菇定律。

究竟何为蘑菇定律?

蘑菇定律是指初入职场的人,常常会被置于一个阴暗的角落,经常被忽视,要承担起公司里面跑腿打杂的业务,有时还要被各种无端的批评、指责、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处于自生自灭过程中。很像蘑菇,但是这是每个蘑菇生长都必须经历的过程,人在职场上的成长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叫做蘑菇定律,也被称为萌发定律,等突破阴暗,你就能见到阳光。

究竟应该如何快速、安全度过这段尴尬的低谷期?

这段低谷期或长或短,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但是如果自己天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那又应该如何做呢?那你不妨看看如下几点。

你需要做的是勤学、勤问、善观察、勤思考,在职场上,不怕笨人,就怕懒人。不怕单纯就怕你不善于观察,攻克各种业务难题和交际难题,主要就是在于勤奋和观察。

1.首先靠要自己私下的勤学苦练。

当你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你必须做你的功课提前与了解您的帖子的业务流程需要解决,需要进一步深入的工作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如果发现自己的短板,马上下去学习,找资料,做了整理。我相信这将能帮助您在今后的工作相当多,让他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比如你的岗位是财务之类的,那么你必须先了解,财务人员需要干些什么事情,你必须通过承担对于那些工作职责。该公司记账的流程和方式是些什么,然后如果有一个不太懂的专业理论知识,自己发展下去马上查资料学习。如果你做的是新媒体企业运营,那当然就是要不断努力提高他们自己的业务能力水平,争取早日和公司对员工的要求靠拢。

2.拉下皮肤,不懂的主动和同事请教

虽然他越琢磨这是一件好事,但有些事情是不能够有她自己的结果,也许只会让你越来越远离正确的方向走,在一些新人进入职场的薄皮开始的时候,很多事情和他的同事不敢请同事嫌烦和她自己,这是非常愚蠢的,很浪费时间的行为。

因为在职场上,想要顺利进行完成一件事情,你必须依靠同事的力量才能更好完成。尤其对于一个新人,有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多问,因为多问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充分体现你的态度分析问题,至少说明你愿意通过学习生活态度以及良好,那哪怕刚开始工作方面做的不是很出色也可以根据得到解决一些社会认可,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使用自己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3.善于观察同事的工作方式和相处模式,学会察言观色

新进入职场,很多事情你可能不知道,知道,有时可能不小心冒犯了小人。还有一些客户和业务精英究竟如何相处,并采取行动,这就需要你去观察。

比如你的同事关系表面上是风平浪静,但是我们或许他们正和发展某个公司同事在暗中较劲,互相作对。这就要求需要你学会察言观色,也许从某些国家话语和某些问题行为上,如果你做个有心人,自信进行观察和琢磨,就不难看出对于这些社会潜规则,这也好给自己学生敲警钟不要站错边,也不要说错话。

而且除了关系,存在需要你去观察你的公司领导,商界精英,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事情,如何对待人的一项重要工作。然后尝试靠拢他们,因为有时短命的前辈和学习可能能够击败自己的长期思考。

4.面对问题和不解,要勤于思考,避免冲动

在职场上,面对这些问题,你必须有自己的判断意识,对思考,让自己发展成熟起来,这样我们才能有效避免出现很多麻烦。

就像你的领导给你一份工作一样,你认为领导的决定是错误的。 这次你需要抵制冲动,先试着思考,分析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自启动,你认为这个问题确实存在还是不做启动?毕竟,在工作了这么多年的老将领导,如果问题是他自己主观的东西,你提到的冲动,去领导,领导那样只会让你怀疑他得罪领导没有说的能力,但也会让领导觉得降低你的执行。所以,你必须要学会面对的问题多想。

当然,如果确实是领导的问题,那么你可以私下委婉的和领导提意见,避免损失。如果领导改进那更好,但是如果领导依然我行我素,那么又需要你思考了,这个问题究竟是一个小问题还是一个触犯规则的问题。如果是小问题,那么做为下属,你有义务执行领导的命令,但是如果是一个触犯规则的问题,那么就需要你有自己的判断力,保持自己的原则,按照规则办事,不突破底线。

我相信,只要你勤学、勤问、善观察、勤思考,那么无论开始多么难熬,但是你只要像蘑菇一样,突破那层泥土,把业务做熟、做精,你总能看见阳光的。

职业发展遇到瓶颈期该如何规划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相信大家初入工作时都有很多很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钻研,因为我们不会的东西太多,人一旦实现了一些目标就会觉得现在很好,开始忘记继续奋斗,,满足于现状!这个时候就是你的工作瓶颈来了!那么遇到工作瓶颈怎么办呢?以下是小编整理而成的是职业发展遇到瓶颈期的规划,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职业发展遇到瓶颈期的规划

首先找到原因

无论什么问题都是有根有据有原因的,我们首先要找到为什么会遭遇工作瓶颈期!只有找到原因了,那么解决问题也就可以对阵下药了。

把心情放轻松

然后要想办法放松心情,心情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可以去健身房健身、短期旅行、户外运动、朋友聚会等等,都是很好的放松心情的办法。

树立职业目标

找到了遭遇瓶颈期的原因,放松了心情之后就是再次振作的时候了!这个时候需要找准自己的职业目标,找到前进的动力就可以为之奋斗了。

突破职业瓶颈的方法

重新认识自我

☆)其实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对过往的工作反思不足。

★)每当我们感觉到瓶颈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静心感受这一切,只有真正认识到瓶颈的真正所在,才能蓄力突破。

调整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内容并非圣经,能够明确的给我们指引方向,而更多的是自己内心诉求的一种表达。环境的变化、心态的变化等等都会引起职业发展规划的改变,遇到瓶颈的时候,不妨想想是否需要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学习专业的方法

☆)目标管理法、时间管理法等等专业管理方法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应对工作。

★)当工作繁琐、有心无力的时候,不烦试试更多新的方法去应对。

情绪引导、心态调整

☆)工作、生活中总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情,从而导致情绪上的波动,又反过来影响工作的进展。可以旅游疏导一下,可以运动发泄一下,也可以转移注意力无视这种压力的存在。

★)瑜伽、静坐、催眠等方式也可以尝试,对心态的调整有不小的帮助作用。

交流分享

☆)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摸索可能难以找到突破瓶颈的方法,不妨与前辈、领导或者朋友等交流分享,当我们能明确的表达自己的问题,离解决问题就更进了一步。

突破职业瓶颈的方向

横向发展

☆)尝试更多的项目,分析更多的案例,学习相关的管理经验。

★)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延伸学习。也许某天你就需要像现在的领导一样带领团队完成任务。

纵向发展

☆)专业学习、深入挖掘,成为某方面的权威,争取能够领衔负责最前沿、最高深的项目。

★)特别对于技术性人才,接触更前沿更高端的项目将是对工作的肯定。

跳出现在的圈子

☆)舒适是工作发展的最大敌人,除非已经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当我们觉得当前的平台已经不足以支持我们的职业目标时,也许可以选择跳出现有的圈子,寻找更好的前途。

从30岁至35岁:为你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


不论你现在已经“奔三”,还是正在“奔三”的路上,请始终告诫自己:不要虚度了大好年华,抓住所有能够抓住的时间,为自己芸芸众生般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

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虽然你我皆是凡人,只是这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但我依然希望每个人的生命都能够迎着太阳开花结果。不管以你现在的阅历是否能够理解这段话的涵义,请先记下来。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因为,时间能解释一切,时间能证明一切,时间能解决一切。

题记

在最近的一年的职业规划咨询过程中,我明显地感觉到35岁以上人群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的迫切性。也正是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得以清晰地洞察到,时间点的把握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如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们的客户中,遇到的往往是两类较为极端的案例:一类是已经做到一定级别至少是总监级以上,在公司具有一定地位,年薪不少于20万的人;另一类是工作多年,但依然处于一个相对低的位置,无论是职位层级和物质回报,还是个人的价值感,均无法得到较高认同。这两类案例虽然极端,但却给我们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考。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但凡那些在职业发展上获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长的领域,至少精耕细作了10年以上。而那些在职场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往往属于每隔一两年换方向,从来没有在某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下去。当然,除了频繁跳槽的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已经在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但这种积累属于重复劳动式的,并没有上升,致使职业发展原地踏步。

不管你是否承认,你都必须重视35岁现象。很多企业在招募人才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如果你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的话,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当然,根据我们的实践咨询经验来看,如果你真到了35岁甚至更高的年龄才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这个问题你已经无力解决了,很多现实的困难会让你有心无力,束手无策。到了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因为当初的选择后悔不迭,但却欲哭无泪。所以,无论是为了避免走更多的弯路,还是迈向更大的成功,你都必须提前思考你未来的谋生之路。已经有太多的案例证明:未雨绸缪会比临时抱佛脚有用得多。

在我们的客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80后,也是职业规划问题的高发区。年龄最大的一批80后,已经过了三十而立的年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80后,正在迈向三十而立的路上。如果说年轻是上帝给予你的犯错的资本,你还有时间去弥补;但如果你已经到了二十岁的尾巴上,这种资本将不再是你的专利。从大学毕业,到你的而立之年,这个时间已经足够长,让你有足够的机会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并反思自己的成长。

从30岁到35岁,这其中有5年的时间。假如给你足够犯错的时间,那么,为了不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变得一塌糊涂,你至少应该在30岁就确立明确的目标,并利用5年的时间去追赶。这可能是你成长的最后的最佳时机。错过了这个时机,你已不再年轻,社会也不会再以包容的心态去原谅你的年少轻狂。否则,你多走一步错路,就必定要在以后以十倍的代价补回来。从30岁到35岁,你应该学着为你芸芸众生般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以便让你下半生的职业生涯不要在假如一切能够重来的悔恨和遗憾中度过。

30岁:你必须要面对的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家庭与责任的问题。

不要以为自己还年轻。不要以为有些问题离自己还很远。无论是颓废还是忙碌,你的时间都在飞快地逝去,你感觉自己在加速变老。有些问题,不管你是否愿意去面对,但你的成长阶段决定了你必须要承担与年龄相匹配的责任。大多数的人,到了这个年龄段,都必须要考虑一下家庭问题。如果你已经成家立业,你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你的职业到底该如何发展,才能确保让你支撑整个家庭的负担?这不仅仅包括你的爱人,还包括你的孩子及父母(尤其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时候,你要承担的是双方四位老人的供养)。到了这个阶段,你的压力是成倍增长的,但如果你在职场上的成长无法实现倍增,甚至还在以某种形式进行着倒退,那么,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就会面临更多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更多的时候,会使你没有余力去谋求更好的发展。很多人在跳槽时,往往会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如果我跳了,如果收入没有现在的高,那么,现在的工作,我还会轻易再动吗?说得更不客气一点:我还敢轻易再动吗?我还有那个胆量与勇气吗?所以,要想行动,就趁早,趁你还没有背上家庭的包袱的时候,轻装上阵,拼尽全力向前冲,这是你唯一的选择。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享受安逸,否则,你的后半生都将永远在碌碌无为中被安逸下去。

第二个问题,是能力与年龄的匹配度问题。

为什么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明确规定要5年经验、10年经验等等类似的工作经验要求呢?因为工作时间意味着与之匹配的能力等级。同样的工作,5年经验和10年经验所积累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所能承担的责任也是不一样的。你的工作年限越长,往往也意味着你的能力越强,这二者之间是一种正向倍增的关系。但如果你违背了这种关系,那么,你就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进而丧失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在我们的很多客户中,其中较为棘手的一种情况,就是能力与年龄不匹配的问题。很多工作3年、5年的人,甚至和工作一年的人在能力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所以当他们的职业想向上突破时,会遇到很多的阻力。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是频繁跳槽,没有在一个方向上积累,无一技之长;二是虽然在一个方向上长期积累,但只有第一年是成长的,剩下的几年都是在做重复劳动,原地踏步。

所以,对于那些年龄30岁的朋友来说,从现在开始,你必须要慎重审视一个问题:从毕业到现在,我工作几年了?我身上所具备的能力是否与我的年龄相匹配?如果不匹配,那么,你一定要及早树立危机感,并跑步前进,以弥补与那些先知先觉者之间的差距,确保自己不会在竞争的过程中被他人挤下马。

第三个问题,是知识结构的构建与提升问题。

我们曾经服务过一个客户,做销售做了五六年,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战操作经验。有一次跳槽去应聘某知名快消企业的区域营销经理的职位。在面试的过程中,所有关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他都能够对答如流,但上升到系统层面及战略层面的问题时,他的脑子就一片空白。我相信在职场上做过五六年的人都有这种感受:感觉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无论是流程,还是技巧与方法,都能够熟练掌握;但如果从更高一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往往又不知道如何下手。

身在职场,不同职位等级的人,所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他们所具备的眼光与思维模式同样也有差别。一个最基础的业务员,想着如何维护好终端,这是战术层面的东西,也是他的职责所在;但如果一个营销总监这样的角色,还和业务员一样天天想着如何去和终端老板打交道,那就是他的失职了。每一个企业的运营,都会由战略与战术所构成。大的战略会细分成小的战略,小的战略会细分成一个一个的执行战术,由基层人员去付诸实施。不同层级的人,分别负责不同高度的工作,各司其职,这也是团队协作的意义所在。同样,每一个不同层级的人,也存在不同的知识结构。层级越高,你看问题的眼光和思路就要越高,你的整体知识结构层次也要向上发展和突破。要不然,你的能力,永远只能停留在具体的基层操作层面上,不会有大的发展,职位上更不可能有上升。

另外,从沟通的层面来说,你的职位越高,你与老板的距离就越近,你与公司最高领导接触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果你看待问题的思路无法与老板们保持在高度上的一致性,那么,你的能力是无法得到认可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向上晋升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职业生涯也会就此止步。

30岁之前:如何打好基础

30岁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之前,会有一个评估环节,系统评估客户的综合基础,看看是否还适合做职业规划。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考察标准,就是年龄问题,重点是30岁左右的年龄。如果你30岁之前几乎没有任何积累,那么,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要想获得突破是十分困难的,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无法解决。这是硬伤。但凡遇到有这样硬伤的客户,我们只能对他们说很抱歉,我们无能为力。所以,要想让你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不后悔,顺利渡过30岁这道坎,你就需要在30岁之前对自己负责,未雨绸缪。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准一个可以为之奋斗5年、10年甚至更久的目标。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因为一个清晰的目标,可以让你的职业成长围绕着一个点去积累经验,而这种日积月累的经验积累,也是你日后升职加薪的筹码。虽然经验并不一定与能力相关,但如果没有经验的积累,你的能力也基本没有提升的可能。

关于目标与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所谓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有一个核心才行。围绕着这个核心,你才能构建你的竞争力。而这个核心,就是你的职业目标方向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解决了,方向明确了,哪怕你走得再慢,也可以比那些走弯路的人走得快,因为你明确你的目标,你一直在朝着你的目标前进,你是在走直线。捷径是什么?捷径就是不走弯路,永远走直线。

我们去年曾经咨询过一个客户,7年换了6家公司。按照通常的理解,大家往往会认为这个人的职业发展很糟糕。其实不是。这个人目前的税后月薪是1万元,属于还不错的那种水平。大家也许会纳闷:为什么频繁跳槽的一个人,会有这样的职业发展水平呢?有些人会觉得他很幸运,运气比别人好而已。其实不是。观察他的成长经历,我们发现,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每一次跳槽,他都没有偏离既定的方向。只要方向不错,那么,他的每一步行动,都是在接近这个方向,都是在为以后的职业发展积累更多的筹码。你积累的厚度,将最终决定你未来的发展高度。现在房价、物价这么高,很多人的生存压力也骤然增加,由此也导致很多人迫于生存的压力而变得浮躁和随波逐流。一份工作,往往坚持不了几个月,觉得看不到希望,工资无法提升,往往就选择跳槽。但实际上,跳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的用人单位,都变得非常务实,做多少事,拿多少钱,天经地义(当然,特权阶层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如果你无法为公司发展贡献更大的价值,却还想着得到更多的回报,这样只赚不赔的买卖是没有人愿意干的。你为公司贡献多少价值,取决于你的能力到底有多强。而能力的积累,则源自于在一个方向上的长期坚持。既便是那些看起来令人很羡慕的成功者们,也少不了日积月累的修炼与成长。那些因为走了弯路却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损失补回来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只会让你失去更多的东西。

大家可能听说过10000小时定律:不论你想在任何一个领域成功,你都必须至少付出10000个小时的磨练。MacolmGladwell在他的新书《异类:成功人士的故事》中说道,无论是最优秀的运动员,企业家,音乐家还是科学家,经调查,你都会发现他们至少都在付出了长达十年,每天不低于三小时的努力之后才崭露头角的。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34岁的世界顶级小提琴家马克西姆文格罗夫出生在西伯利亚,在4岁的时候接触到第一把小提琴,从此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然而他的天赋和敬业度是成正比的。他每天练习7小时,5岁就举办了独奏会,15岁就获得了国际大奖。文格罗夫说,我的母亲每天晚上8点回到家,吃完晚饭之后就教我小提琴直到凌晨4点。对于一个4岁的小孩来说,这简直就是酷刑,但两年后我变成了小提琴手。

很多人在抱怨没有机会。其实并非如此。肯特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弗兰克弗雷迪认为有效投入很多时间去练习的人自然会拥有自己的运气:他们近乎苛求地努力,当运气来的时候,他们早就准备好了。这正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如果你没有遇到机会,不要抱怨,你首先要反思的是自身,到底哪些方面准备不足?根据我们的经验,只有你在一个方向上坚持至少5年以上,你才有可能得到回报,而且这种回报会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产生一个相对长期的影响。同时,也正是这么长时间的积累,让你的基础非常扎实和牢固,你的脚步也会站得更稳。

身在职场,无非要做两件事:一是做事,二是做人。如果说找准目标为是了积累更多的核心技能,更好地做事的话,那么,学会做人,则是你要职场发展要考虑的第二件大事情。我们甚至认为,会做人比会做事还要重要百倍。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业目标,对于很多迷茫中的人来说可能并不是容易的事;但学会做人,则是你在任何公司、任何时候都可以修炼的一种职业素养。即便你的职业技能没有多大的突破与成长,但良好的职业素养则会从另外一种层面为你的职业发展增添筹码。我们也遇到不少能力不足、但态度很好、很积极的客户,他们用自己的优秀职业素养成功征服了面试官,得到了不错的发展机会。有句话叫要做事,先做人。能力不足,可以慢慢培养;但如果不会做人,在任何组织中,都会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在做人的修炼中,有四项要素,是能够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起到致命性影响的。

第一是你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这其中包括与你的上司的关系,以及与你的同事的关系。与上司的关系不好,直接决定着你的升迁。所以我经常对我们的客户说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你与上司的关系不好,基本上也就意味着你在这个公司的职业生涯就此终结。而与同事的关系不好,即便你哪一天升迁了,成为了他们的领导,你也会因为缺乏群众基础而导致权力被架空,你的下属对你不是阳奉阴违,就是故意挑衅,你会发现领导这个位置其实很不好坐。

第二项要素,就是要树立不断学习的能力。我们应注重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在去年曾经遇到过一个客户,已经近40岁的人了,做会计做了14年,但仍然只是一个基层主管的职位,在公司中也看不到晋升的机会,也已经好多年没有加薪了。我们问了他一个问题,在这14年中,你有没有进行过培训、进修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充电?他说,没有。从来没有吗?从来没有。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但这种现象在职场中却是非常普遍的。关于自己的学习与成长,你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与一年前相比,我的专业能力明显进步了吗?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吗?假如遇到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我一个人是否能够独立搞定,是否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厚度决定高度。你所以会有厚度的积累,原因在于你不断强化的学习能力。没有学习,你的职业发展就会在原地踏步。你以为你没有退步,但实际上别人在进步,你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你也就退步了。

第三项要素,就是要树立职业化精神。不管你有没有目标,不管这项工作是不是你愿意做的,只要你在这个岗位上,你就应该把事情做好。在其位谋其职,这是最起码的一种职业素养,也是任何岗位上都不可或缺的一种职业精神。既然在这个岗位上,你的岗位职责要求你把工作做好;如果不想做好,那就走人,别在这里浪费大家的时间。良好的职业素养,有时候比能力本身更重要。

我曾经在新浪微博上看到过别人总结的企业中8类精神乞丐,我觉得很好地描述了当下一部分人的职场态度:领导不和我沟通,我就不沟通;领导不认可我,我就不好好干;领导不鼓励我,我就不好好干;我不开心,是因为领导不会哄我;完不成任务,总是拿一堆客观理由来应付;做错事后,总希望大家不要小题大做;不懂技术,抱怨公司没有培训;不上进,抱怨公司氛围不好。

良好的职业化精神,是很多优秀人士身上必备的成功素质。即便这份工作你不喜欢,也不要用消极的的方式去对待,因为你不仅在浪费公司的时间,更是在浪费你自己的时间。身在职场,你能收获的无非是两种东西:一是回报,二是成长。在没有明确的目标之前,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把所有你能够在这个职位上得到的东西,统统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你会两手空空,什么也得不到。

第四项要素,就是要有强大的内心。我所遇到的很多人,其实内心里都很脆弱,无法经受漫长人生道路上所降临的各种苦难。要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即便是耶酥,又何尝不会遭受苦难的洗礼?强大的内心可以让一个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而消极悲观只会让你在希望面前错机良机。《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你没有本事成为圣者,但一定要变成强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永远是自然进步的永恒法则。你只有适应这个法则,才能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生存之地。

30岁之后:如何实现质的突破

30岁以后的职业发展,不应该再是原地踏步、停滞不前的状态。要想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实现一个比较大的发展,你应该从30岁开始,好好利用5年时间,着手以下3件至关重要的事情的准备。

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你的专业化品牌构建。如何构建你自己的个人品牌。你到了30岁以后,再去频繁跳槽,肯定是不行的,最大的不利,就是你的专业知识成长,永远只是停留在一个相对低的层次上,而这又会影响你职位的晋升与薪水的增长。我该干什么,适合做什么,此时应该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定位,并利用剩余5年的时间去积累。否则,35岁现象一定会在你身上上演。

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在其专著《专业主义》中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你凭什么胜出?未来能够牵动世界大势的,是个人之间的竞争。能否独霸世界舞台,锻造他人无法超越的核心竞争力?你唯一的依恃,就是专业。你是一流的商务人士,还是一般的上班族?差别就在这里!给自己一个专业定位,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会为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增加更多有价值的筹码。我们曾经遇到过5年跳槽13次、接触过10余个行业的客户。假如你也这样,就毫无专业性可言了。

当然,为了支撑你专业化的品牌形象,你还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知识结构的问题,要脱离具体的操作层面的问题,把你看待问题的眼光放得更高一些,更远一些,成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而不是鼠目寸光的人。你要向这个行业里最优秀的人看齐,并以他们为目标,作为自己修炼成长的榜样,一步一步弥补与优秀之间的差距。这个时候,在职学习、进修、培训等等都需要提上日程,学会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

第二个方面,就是树立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每一个行业的优秀人才,都有自己聚集的圈子。比如哈佛商业评论网、职业经理人网、业务员网等等,都是相关人才聚集的地方。为什么有些人出去讲一次课就要好几万?为什么有些人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一个行业的发展?原因就是他们的影响力太大了。你要想成为优秀的职场人士,也必须像那些最优秀的人看齐,树立在这个行业内的影响力,用你的思想去影响别人。我们去年遇到一个非常优秀的小伙子,至今印象深刻。他是一个印刷专业的大专生,毕业之后去印刷厂做销售。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这个专业、这个职位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正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没有什么含金量的职位,他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构建着自己的影响力。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要求:每月都要写一篇文章,发表在这个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上。当然,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能够达到发表的质量,但每个月必须要保证质量写一篇。这样做的好处,第一是树立了你在这个行业内的影响力;第二,可以让你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我们前面提过知识结构的问题,这里需要再强调一下。你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得到的知识,终究是别人的,不是你自己的。要想形成你自己的知识结构,你需要将这些外来吸收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在实践的过程中,同样的知识理论,在不同的情况下,每个人的感受和心得是不一样的。你写文章的过程,也就是对你自己在实践中的感悟和心得进行总结和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你自己的知识。

第二件事情,就是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这里指的是中层管理者,也是你的第一个管理者目标)。除了那些对于技术十分热衷的人,如果你要想在职场上获得更多的空间,职位上的晋升必不可少。有些人会说我不愿意成为一个领导者,我只希望做好自己的份内事,我就满足了。对于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我只能说很抱歉,这不是你能选择的。原因很简单:你25岁的时候,可以做一名基础员工;30岁的时候,也可以做一名基础员工;但你到了35岁以上的时候,你如果还只想着做一名基础员工,那就不太现实了。我们前面提到过35岁现象。如果一个已经35岁的人,他的能力还只是局限在基础岗位上,那么,这样的人基本上是没什么价值的(当然,落后的国企及事业单位除外)。所以,不管你是否愿意,你都必须把职位晋升作为你职业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

走上了管理者岗位,是你职业成长的关键一步。以后的发展空间,都与此次的晋升密不可分。但这个位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坐稳。盖洛普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基础员工之所以离职频繁,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在于公司,而是在于其上司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在我们的职业规划咨询经历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正因为中层管理的不善,而对于下属员工的发展与成长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他们职业发展无论是在专业能力上,还是在职业修养上,均不能得到有效的成长。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中层危机对于公司的发展多么多么重要这样比较宏观的话题,单纯从小处来说,你必须要意识到:你的管理,将有可能改变你的下属的终身命运,是你错误的管理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到你的下属,迫使他们离开公司。管理者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对于频繁跳槽的人是深恶痛绝。但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不得不说的是:当你们在抱怨求职者的不忠、素质低下时,你们是否考虑过建立一种良性的人才成长机制,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成长?你们在抱怨人才短缺的同时,是否考虑过如何去认真地培养人才?很多企业会说我们培养了,但留不住,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这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所以对于人才培养也就不那么热衷了。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你为什么留不住人?如果每个公司都不去培养人才,都想吃现成的,那么,最终的后果将是:所有的企业,都将面临无人可用的境地!

当你的成长因为你的上司而受到阻碍的时候,这是你的不幸,你可以选择用脚投票;当你某一天也成为管理者的时候,我们不希望把这种不幸继续传递下去。唯有如此,人才的培养才能进入正循环,才能够让每个人都能够在职场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其中困难多多,但我希望有理想的人能够不断努力,慢慢改变这一切。

第三件事情,就是找一家成长中的公司,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伴随其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找一家具有成长潜力和发展空间的公司,并随着公司一起成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是你可以亲眼目睹一家公司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历程,对于公司的运营也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你也能够体会到你的角色在公司成长中的位置和作用。二是在公司成长的过程中,你的价值会有更大的发挥余地,会更容易展现出来。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倾向于寻找大公司,这也可以理解,但是要想快速的成长,寻找规模不太大的成长中的公司,其实是更好的一种选择。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你的职位晋升也会更快。三是你的忠诚度会为你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回报。企业用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忠诚度。没有哪一个企业喜欢朝秦暮楚的员工。尤其是现在跳槽率、流失率在众多企业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忠诚就成为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职业精神。

不论你现在已经奔三,还是正在奔三的路上,请始终告诫自己:不要虚度了大好年华,抓住所有能够抓住的时间,为自己芸芸众生般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当你慢慢变老的时候,回想自己的一生,你希望是令人欣慰的一生,还是悔恨和懊恼的一生?

最后,借用我最喜欢的乔布斯语录,作为本文的结尾。人这一辈子没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绝伦。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以上《HR该如何渡过35岁职场尴尬期这道分水岭?》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职场礼仪该注意的细节”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