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那声轻微的破碎声。

第三部分,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环境分析、例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等。感谢您阅读《古典:那声轻微的破碎声》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环游世界的豪华游轮正在航行在北大西洋上。晚上八点,豪华的舞会正在进行,人们盛装在船上穿梭。突然,船底部甲板传来震动,伴随着船底部传来的轻微破裂声。有些乐师听见,只犹豫了一个音符,马上又被热闹的气氛席卷,人们继续欢歌喜庆,不知道巨大的风险慢慢来临……

这不仅是泰塔尼克号的故事,而是今天在职业世界天天发生的事情——行业就正如一条巨大的游轮,即使眼前繁华再盛,脚底巨轮再稳固,总有人能听到那声轻微的破碎声。

不是新闻了吧。近年来,胶卷、手机、出版、传媒、汽车、银行……一艘艘巨轮被慢慢的颠覆,在那之前没有人能相信他们也会沉没。

随着王利芬、罗振宇、崔永元、柴静纷纷离开央视,人们能嗅到这个全世界收看人数最多的电视台的衰落气息,但破碎声早已出现,从8年前网络视频、然后是微电影 整体从电视分走一大块人群和眼球开始,到地方卫视从《快乐大本营》到《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继续分走已有的电视观众,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这10年 我一直陆陆续续和电视台的人谈起,他们一开始觉得互联网是个笑话完全不懂电视,然后觉得网络太乱国家会控制,后来终于有一天意识到其实麻烦在自己身上该怎 么办,不知道哪一天开始,人人开始哀叹行业下滑人心不古了。

当趋势一开始,你看不到;大一点,你看不懂;有一天你听到了破裂声,人们却总乐观的认为这是个小事。最后,就来不及了。

行业会消失吗?行业只会凋零,行业不死。近千年来,科技极大程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有了无数便利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比起需求的产生者——进 化20多万年的基因来说,这只是一瞬。我们用着互联网时代的智能手机,最新工业设计的跑步机,满足的还是山顶洞人的心理和身体。今天我们在MOOC上演讲 的需求,和2000多年前古希腊人找个石头站上去的需求一样;我们在微信上聊天的动机,和古人飞鸽传书也无差别。基于需求的行业不死,基于专业的行业会逐 渐沉没。

所以,如果你听到了那声轻微的破裂声,你该干什么?

第一是根据需求选择方向

有很多人尝试进去全新的领域。却只是逃命,不是追寻。这就很容易逃到第二首沉船,倒霉蛋获得的,甚至只是块木板。你需要谨慎选择新的方向——如果你很年轻, 进入新领域是个好尝试,第一因为老人们也被拉回起跑线,第二因为你还年轻,熬得住失败。但如果你已经在一条船上,你需要判断好行业的不死需求到底在哪?以 及自己到底想干什么。

我的三位出版书的编辑,一个去做了产品经理,一个去了电子书的编辑,一个开始做众筹的出版,因为他们一个认为书需要向产品方向进化、一个认为阅读不死只是换了媒介,而另一个则关注互联网时代新的购买方式。

逃命去的人会一辈子逃命,而追寻的人,会越追越好。

第二个要关注的是阶层。

很多人只关注平台,不关注阶层。比如一位咨询者纠结于家里安排的稳定银行的柜员和金融公司的小助理选择。银行与小金融公司的平台相比自然是巨舰。但柜员如果 没有深厚背景支撑,根本永世的食物链低端;而小金融公司的助理,却可以通过自身能力获得更高的阶层,而金融公司本身就已经在行业的上游,认识几个老板,阶 层直接就在总监级别了。

平台决定了你有可能做的事情有多大,但是阶层决定了你在其中有多少胜算。这中间有微妙的算计——走的越早,平台越小但阶层越高。走的越晚,平台越大,但你的 阶层变低。类似大龄女青年择偶——年龄越小,可能性多但是你眼光心智不行,等你百炼成精眼光心智素养一流,选择面却越来越小了。所以找到中间那个点相当重 要。更多的例子,可以看我上一篇,机会窗口的文字。

如当年的杜月笙,在上海滩简直是威风八面!解放后没有跟蒋介石去台湾而选择去香港,因为香港平台虽小却是“自由港”,台湾平台虽大,却“寄人篱下”。到港后 虽然没有威风,跟孟小冬唱唱戏,也算是自得其乐。蒋介石深谙他的小算盘,采取“神经战”,暗中告诉他解放军要找人带他回大陆批斗,不行就就地正法。恰逢此 事又看到“黄金荣扫大街”这种刺激新闻,最终一命呜呼。平台小了,阶层还那么低,做惯老大的怎么活?

第三是带资源

别相信一切从头开始的鬼话,所有的新行业都不是从头开始 ,那些在这个行业做得好的人,每个人都从原来行业带来不少硬技能,软资源。

微信只会在QQ身后出现、IPHONE是从MP3开始,余额宝之前支付宝和金融系统磨了7年……因为形式虽然改变,但是需求不死。你需要思考下,自己有哪些技能,值得带到下一个行业去。

所以,如果你也听到了那声轻微的破碎声,想明白为什么要上船,认清不死的需求是什么,看准一个平台和阶层的交接点,带着自己的重要财富和小伙伴一起跳入海水。只要你清晰、坚定又明晰,那条船上能带你去更好的远方。

在这个变化的年代,行业、公司、人际、感情都在变化,你这一辈子,总要上几条新船。

延伸阅读

古典:成为自己的样子


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自己的内心也在每天升级

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自己的内心也在每天升级:因为喜好、能力或眼界的扩大,几年前觉得特好的工作不再适合;当年心累了,一心想找一个能够依靠的踏实人结婚,几年下来却发现还是精神上的理解交流更重要;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后才获得商业成功,才发现自己内心渴望的是意义感与幸福……你不妨回顾一下自己五年前曾想要的生活。今天的你,还会完全按照那个目标活吗?今天,当我们讨论梦想,谈的不再是“你这辈子想干什么”,而是“你希望五年后会怎样”。承认吧,虽然定下来的确让我们安心,但这是一个“定不下来”的年代。

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

为什么是自己的样子?“自己的样子”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能力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并且实现它。为什么是成长?“成长”意味着这并不是一个“发现”或者“碰见”这样bingo(找到啦!中啦!)的过程,成长是一段漫长、艰辛又神奇的经历,随着每个人起点、天赋和目标的不同,这过程会绽放出无数的可能。在这样的人生里,每个人先把自己修炼成生活的高手,然后用自己的独特天赋、不同的方式,追寻自己领悟的人生意义,在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活出最喜欢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才精彩有趣,是不是?这就是这本书想谈的话题——你的生命有很多可能。这本书不准备做真理候选人,也不准备开山立派。只希望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你,能看到这个世界上的光。而当你看到光,希望你有能力成为一个走入光明的人。

古典:我尊敬没有梦想的人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老师,怎样才能有梦想?”

结束完某大学的MBA课程,我走到楼下,已经是北京的深秋。今天晚上甚至能看到星星,好得让人怀疑自己不在北京。从温热的教室走出来,深吸了一口气,冷空气让人心变得如月光般宁静。

一 个学生跟着我走了一段路,也许觉得我实在是不忙。走上来,问我一个问题,算是刚才那个讲座的续集——在结束的时候,我对他们说:“你们在一所很好的学校里 面读MBA课程,毕业后会进入高薪的行业,在一流的平台和最聪明精英团队为伍,这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如果有一天,你有机会想明白你的梦想是什么,遇到一个 能够进入梦想的机会,即使那个时候这梦想看起来简陋又不那么精英,也请你为他做点什么。这才是你来这里学习的目的。”

“但老师,我真的不知道我的梦想是什么。”她说。

“试试看列出你生活的8个领域,事业、财务、健康、家庭、友情、爱情、个人成长,还有一项留给你自己,填什么都可以,比如说旅游。然后每一个都设想一个3-5年最好的样子,这样你有概念吗?”

“有的,我有画面出来。”她点点头,又有点困惑“但是这就是梦想吗?难道梦想不应该是很完整很清晰的吗?”

“算 的”,我笑了“我们都被梦想这个词忽悠得够呛,励志书看多了,我们总认为一定是巨大而遥远的,比如改变世界什么的才能算梦想。其实梦想应该触手可及的。试 试看把每一个小的部分的画面想出来,你会惊喜发现,这些部分之间都有联系。当每一个拼图出现,你3年后的梦想就会立体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就是你 的梦想。”

她的眼睛发光,我想她的拼图已经开始了。过一会,她又问:“那我就不会有伟大的梦想了吗?”

“会的,你一定会有。但是我们要走到这座山的山顶,才能望到下一条路。梦想的力量应该给我们动力,而不是压力——对于登山者来说,脚下的山顶就是梦想,而不是某一天去爬珠峰。”

她高兴的走了。

我们从小的教育中,“梦想”就和“解放全人类“这样的假大空联合起来,于是我们为自己立下了很多和现在没什么联系的虚假梦想——当梦想成为一种青春流行品,甚至成为一种道德判断(我靠你怎么会没有梦想呢?)——你就被梦想绑架了。

真实的梦想不应该这样;真正的梦想应该被你真真切切的看到,应该和生活相关,应该在身边就有能够实现的资源。只有这样,梦想才会成为你成长的动力,而不是成为你成长的负担。

我 认识一个女孩子,她从小父母离异,在姐姐的支持之下生活、读书、来到北京。她有一个小本子,里面记录了姐姐为自己花的每一笔钱,这么多年下来,数额可想惊 人。她不知道职业规划,不知道生涯的三阶段模型,也不顾生涯彩虹图里写定的关于人生这阶段的任务……她的职业目标很简单,每个月她从自己工资里面拿出大部 分,坚持每个月给自己的姐姐寄去让自己心安的钱。她说:”我没有什么梦想,我现在就是要赚钱。要早点还清这笔钱,这是我的独立和尊严。”

我 能帮她分析也许她姐姐并不需要这笔钱,可以告诉她人生这个阶段不如先投资自己未来再还,我们能站在除了她的位置给她一万个貌似正确的建议……但是谁又能否 认,这种固执的努力背后的勇敢、坚强和尊严?谁有能说,以自己的方式找到独立和自尊,难道不是人生最需要守护的东西?

我没有给她任何的建议,相反,我向她致以深深的敬意——我发自内心的尊敬这样的“没有梦想的人”。梦想应该是你马上能做些什么的事,他们才是真正找到梦想的人。

20岁的时无“远虑”,那30岁后必有“近忧”


开始走上工作岗位的“90后”常遭非议。“90后”无奈中夹杂着些许愤怒。给社会带来新鲜力量的同时,“90后”也出现了诸多初涉职场的新问题。那么,“90后”的职场新人路该如何走?

近日,一条吐槽90后实习生拒订盒饭的微博引发颇多争议,继闪辞风波之后,开始走上工作岗位的90后再遭非议。面对一波波质疑,90后无奈中夹杂着些许愤怒。给社会带来新鲜力量的同时,90后也出现了诸多初涉职场的新问题。那么,90后的职场新人路该如何走?
1、避免眼高手低
吃不了苦的人,没问题的觉得有问题,小问题的觉得是大问题,大问题的就受不了了。有人总希望找到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最好还是自己喜欢的或专业对口的,这实际上是一种眼高手低的表现。
实习还没结束,我就先把这个公司给喀嚓掉了。他们竟然叫我去打杂!太气愤了,我读书十余载,实习是为了学本领,不是去端茶、递水、订饭,这些杂事本来就应该让后勤的人去做。
如果简单的事都不能做好,怎么让领导相信你,赋予你更重要的工作呢?所谓英雄不怕出身低,许多事业成功人士都是从最底层做起的。如果认为自己是人才,就要相信自己会进展神速。刚刚入职,有许多需要向前辈学习的东西。把提高工作岗位给自己回报的期许,逐渐转变成提高对自己工作能力的期许,促使自己成为人才、成为优秀的人。
2、正确处理人际
进入公司工作以后,很多新人本来以为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交差,但没想到的是,躺着也会中枪不知道谁说我的坏话,现在居然全公司的人都不太爱理我了,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下工作,真让我窒息。更受不了的是,上司看不见我尽责地工作,却偏偏喜欢那个逢迎拍马的同事,真是令人气愤。这种勾心斗角、你争我夺的复杂人际关系,我想我真的不适合工作吧。
人是感情的动物,都会喜欢让自己看起来顺眼的人。在公司这个大家庭里,做人本身也是工作。初入职场,多微笑,多倾听,多学习,像一片阳光撒进忙碌的办公室,会让你的职场进展分外加分。
3、建立自信
缺乏自信通常有两种原因,一是受家庭影响:小时候被父母否定过多,所以没有自信;二是自己造成:自己对学习的态度向来是消极被动的,但是对于玩乐却是激情主动的,虽然大学念完了,但有多少学识自己很清楚。
面试的时候,我极尽所能地鼓吹自己以得到这份工作,结果真的得到工作后,才发现自己在大学所学的,在职场上几乎派不上用场。眼看手上工作无法顺利完成,又不敢承认自己能力不够。于是每天活在担忧之中,害怕哪天被开除或被能力强的人顶替。
既然已经进入公司,能力不够就要抓紧学习相关技能,提高能力,多向前辈请教,不懂不要装懂。同时,还要抱着很多东西我第一次做或许不会、做得不好,但我是一个不怕遇到阻碍、一定会努力去学习做好的人的心态,这种心态能够带给人自信。
4、敢于面对压力
许多人每天扛着巨大的压力工作,不知幸福为何物。老板的训斥、客户的发泄,让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简直备受折磨。许多大学生扛不住,纷纷辞职。
我现在每天都会把单位做不完的工作带回家,晚上休息时感觉筋疲力尽,身体越来越疲惫、越来越虚弱。这也就算了,有时不小心犯了个小错误,不仅遭来客户投诉,连老板都要帮着客户斥责我,鸭梨山大,这样下去,真的要成为白骨精了。
不要逃避压力,没有任何工作是没有压力的。而在压力下,人可以迅速成长。努力把事情做好,不要不断抱怨。把焦点放在工作上,对老板和客户的训斥和发泄就事论事,努力改进,努力成长。

古典:别忽略那些“无用”的事


这有什么用?如果我不做一个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四年学习有什么用?

会不会浪费?能力三核的修炼如此之难,隔行如隔山,如果我好不容易修炼出来的能力,却不干这个,会不会浪费?

知识-技能-才干 构成了能力

这三个部分兼容性各自不同。知识是最没有迁移能力的,即使你读到了医科博士,照样也不一定会做麻婆豆腐,隔行如隔山,说的是知识的差距。

但是到了技能层面,事情变得不一样了。大部分的职业都由70%的通用技能(如运营、执行、营销、沟通、管理)和30%的专业技能组成。你完全可以把以前学到的技能,迁移到新的工作里使用,再加上新学习的技能,迅速上手。职业与职业之间前并无太大的差距。

而到了才干层面,职业之间的界限完全被打破。不仅是职业的界限,工作中培养的才干会蔓延到你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你不想使用都不行。

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说,他认真的研究了当时(1950s’)的大学中所开设的课程,发现其中只有两种对于培养管理者最有帮助,短篇小说写作与诗歌鉴赏。诗歌帮助一个学生用感性的、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影响他人;而短篇小说的写作则培养你那种对于人及人际的入微体察。诗歌和领导力、写作和管理,虽然知识和技能都相差,但在才干上高度一致。毛泽东是个好诗人,丘吉尔和希特勒的画都画得不错。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领域的高手很容易在其他方面也非常优秀的秘密,他们先在一个领域走到才干层面,然后再带着这些才干与技能下来鸟瞰新领域的知识,自然是一通百通,就好比你站在17楼窗口鸟瞰过,在周边的小区里面走,自然轻车熟路。

当你看到了能力的全貌,这个问题就会好回答得多——大学的学科学习不仅让你获得了知识,还有相关的技能和才干——即使你完全不从事这个行业,技能和才干也能迁移出来,到其他工作。同时加速你在新的领域的知识学习速度。

我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从大一开始,我就即不喜欢这门学问,也没有获得过什么好分数。毕业后,做了半年建筑工程师就彻底脱离了这个行业,再也未回去过。但回头看去,我的确从这段建筑工程这门学问中获得不少好处——这门学科带给我理科学生的思考框架,工科学生的实用观——这让我在研究生涯的时候,一方面不会太文艺(我已经够文艺的了),能区分科学和忽悠;一方面很注意实用的技术,我宁愿设计一个简单却能使用的模型,也不宁愿复杂得谁都不明白。我大学时代的建筑施工图还处于需要用手绘的时代,你需要用2B铅笔画根粗线墙体,然后用2H在外面一毫米的地方画一根细线代表有抹灰,然后用3B的铅笔在里面画一根粗的代表钢筋,最后还要在钢筋和墙体之间点上点加上三角形,代表这里填满混凝土——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在键盘上不超过一个字母的宽度上完成。这个过程每次让我每次恨不得拿起铅笔出门插几个人。有细节控的人光削个各种标号的铅笔就能干个1小时。后来上班又开始每天12小时的AUTOCAD,这让我今天在设计个PPT时,简单得简直要狂笑出来。我的MBTI老师一直好奇我作为一个ENFP(外向、直觉、感情、感知一种人格测试的术语,简单来说就是“伟大的激发者+著名的不靠谱者”),为什么对于细节、字号、颜色、字体有那么多设计要求。她认为这和我的人格不符。我会告诉这是我在一个格子里面每天改12小时设计图,就因为一个破字号或者线条,就需要重新返工练出来的吗?估计就是在那里,我人格分裂了,一个说“我要做伟大的激发者!”。一个说“别瞎想,图又来啦、你还是靠谱点吧”。

那年我20,完全不理解什么能力三核。当时的我对于未来全无规划,也不知道练习AUTOCAD对于未来到底有什么用。只有一个朴素的信念,只要你认真做事情,总是有用的。

推而广之,其实何尝有任何一件事是白费呢?我写诗歌要做文艺青年,写长信和远方的女孩谈恋爱,到今天成为我的文字启蒙。我和小明,王伯骑单车从长沙到北京,期间困难纠纷无数,这算是一次深远的团队组建;很多人夸新精英的战略布局稳健,项目虽然慢但是有一个是一个精品,他们不知道我当年打《星际争霸》是使神族的吗?什么时候防守,什么时候进攻,什么时候攀科技树,什么时候开分基地(公司),都有规律。

把当下即道场,把经历炼成才干带走,怎么会浪费?

TED演讲:古典《做生活的高手》演讲全文


TEDxBLCU演讲全文

我 的一个心理学老师,叫做GLIGEN, 他是当代最好的催眠大师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功夫高手,他有一次告诉我们关于功夫高手的训练方式,他们需要走进一间房子,房子的四周的不同地方贴着有字的纸,同时有五六个人进攻过来,你需要一边抵御来自四周的进攻,一边把墙上的字读出来。我们听得觉得有趣极了,下课的时候,就一起怂恿老师表演一下。你猜他 怎么说?

他耸耸肩膀,说“我不正在这样做吗?”

我懂得他的冷幽默,生活的大师和功夫高手一样,他们每天都不断被现实进攻的,却依然能够专注梦想。尤其在今天的中国,你的进攻对手不是5个,而是大概有50多个。

刚刚毕业,你爱你的女人,她妈过来给你一个上钩拳,没房,No Way!刚刚工作,你渴望成就感,你的老板给你一个左直拳,下班后继续干!一直到我走你才能走!你当年最他妈看不上眼的同班同学也给你一个正踹,他通过老爸找到一份好到你恶心的工作,当你每天要坐一个小时的BMW回家——先是Bus ,然后转Mentro 然后再Walk一段(在北京往往是FBMW,在公车和地铁上,你有一半时间是在双脚离地的Fly)。当你晚上,你是否还记得,抵御这些进攻,看看墙上面的字,专注你的梦想?

作为一个职业规划师,我的使命就是帮助更多人找到自己的梦想并且专注他,实现它。

今天我有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告诉你。

这个故事是关于我的,我的大学和你们很多人一样,被规划了,96年,我被父亲选择了一个我不喜欢的专业,土木工程,进入我亲爱的母校,湖南长沙的湖南大学。在那年的十月一号,也就是开学后一个月的日子,我刚刚结束完军训,吃完晚饭,我和我的另外九个室友,挤在们那个晚上十一点断电,闷热的宿舍里,翻我们 大学四年的课本——这意味着我将要花我大部分的时间在上面——我开始翻他们,却发现他们都是对我极其无聊的一些东西。你们听出来了吗?这是一个极其普通有极其狗血的故事,你进入了一个地方,他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却注定还是要待四年。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是你们的生活吗?

那天晚上我辗转难眠,一直到熄灯,我点起来蜡烛,烛光摇熠,照亮我的天花板,也就是上铺床板,我隐约看到上面有一个字!是我的上一届师兄用蜡烛的烟熏出来的!我拿着蜡烛往上凑,心情不亚于当年令狐冲在西湖水牢底摸到了吸星大法。我想应该有个什么东西,让我从这种生活中间拯救出来,我把手移到上面,看到一个 大字,混!各位,想像那一瞬间我的表情?你可以理解我的绝望吗?那一刻我认为我洞悉了大学的本质,由你玩死他。

晚上我一直睡不着,我遭到了命运的围困,而且好像还必须被围困四年,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尤其是当有一个一平方米大的“混”字,压在你的头顶的时候。

这样一直到晚上三点钟,后来我知道那个时候是潜意识最清醒的时候,我做了一件我这一辈子最正确的事情,我决定对我自己的生命发问:

古典,你想要什么?

如果专业不是你要的,地方不是你要的,生活也不是你要的,但是你想要什么呢?

如果你想要什么生活,为什么你不去造一个?

那是我第一次对自己的生命发问,这次发问改变了我的一生。

如果现在的你也被生活所围困,有没有问问自己,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你不想要现在的生活,为什么你不创造一个想要的?

很多年后想起来,我依然对96年十月一号晚上湖南大学1-206左边下面铺位的古典心怀感谢,他翻身起床,问自己,如果2000年,大学毕业结束那天,我 觉得此生无悔,那是因为我做了些什么?他慢慢的听到内在的回应,他记录了下来很多答案。有些比较平常,比如过四级,考驾照,有些很有趣,比如说学习功夫、搞乐队和谈一场惊天动地的恋爱,还有一些看上去有点遥远,流浪一个月,骑单车去北京,去全世界最高和最深的地方。

从写下这些文字开始,他的生命开始改变。

我过了四级,学会开车,向我喜欢的女孩子表白。我开始搞乐队、这是一张很有纪念价值的照片,我留着那个时候实行的郭富城头,戴着列侬式的蓝眼镜,包着枪花乐队主唱喜欢的头巾,唱歌。我开始学习功夫。在98年的夏天,我和两个朋友流浪,其中一个叫做小明,我们在整个路上骂骂咧咧,我在气愤中告诉他,有一天我写书,书上所有的坏人都叫做小明,所以那天你看我的拆墙那本书,坏人就叫做小明。我们就这样打打闹闹的从长沙骑到北京,23天,8个省,1500多公里, 到了北京,成为生死之交。我还有去我能找到最深的地方,江西萍乡的煤矿,在几个矿工的陪同下在地下400米的地方呆过一整天,感受喘不过气来的,墨水一般 的黑暗。我想那是世界最深的地方。

最后等我划掉我的清单的时候,我发现世界上最高的地方在西藏的珠峰,但是那个地方需要的钱和时间,是一个大学生所没有的。后来我离开学校,成为一名工程师。半年后,我离开这个行业,再后来,我失恋了,初恋的失败让我痛苦,希望逃离这个国家。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生活的攻击太严重,以至于你想离开这个房间,不当高手了?

我的方式是出国,于是我来了北京,成为一名新东方学生。在我考完托福GRE,甚至拿到OFFER的时候。我又一次问自己,这是你想要的生活吗?我想起来那个96年十月一号晚上湖南大学1-206左边下面铺位的古典。

后来我留下来,成为一名新东方的英语老师,我开始攒钱,然后攒时间和工作后日益下降的身体。在04年,我来到了西藏。这是珠峰大本营,海拔5500米,这 是出发前的我,在雪线下面,珠峰的雪化成水流下来,变成这条河。绕过山头能看到洁白的珠峰,让我在爬的时候一直想死在哪里。这个地方是一个科考队帐篷,这个地方是成都小吃——我震惊于他们的生存能力——这个地方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是一个邮局。里面买着昂贵但是销路很好的明信片——不仅仅是因为这是这里唯 一的通讯方式,还因为上面的戳——珠峰大本营——你可以寄给你的朋友,你可以收藏,等你老的时候对你的孙子吹牛说爷爷当年也牛过,所以人们总会虚荣的买上 那么几张。而我一下子买了三张,一张寄给了我的母亲,她认定我会死在某个雪山上面,几百年后被挖出来,栩栩如生音容宛在,我说,爸爸妈妈,我很安全。一张寄给了我的部门主管,他听完我的计划,很怀疑我能否上暑假班的课,因为我用完了所有的积蓄,我对他说,我很安全,给我排课。最后一张,你们猜我寄给了谁?

我寄给了96年,十月一号晚上湖南大学1-206左边下面铺位的古典。我告诉他,谢谢你,你许的十个愿望,今天终于实现。

如果你不想要你现在的生活,你真的可以创造一个。

那么接下来,你想要做什么?我重新许下我的十个愿望,我希望成为最好的词汇老师,我希望帮助更多人成长,我希望写出10本能改变世界的书,我希望帮助更多人……对自己的生命发问,找到自己的梦想,并且成为一个生活的高手——那些在生活的进攻之下,眼光炯炯,紧盯梦想的人。

后来的故事你们也都知道,我成为了一个不错的词汇老师,成为了新东方讲师的培训师,当有一天我意识到,告诉别人为什么要留学和工作,比帮助别人如何留学和工作更加重要,人们不再绝望,更加迷茫的时候,我离开新东方,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帮助青年人在新的生活里做自己的精彩英雄。我写了《拆掉思维里的墙》,希望帮助更多年轻人,成长为自己的样子。这也是我今天被邀请过来,认识大家的原因。那都是因为,我曾经在一个时刻,真心的对自己的生命发问。

你想要什么?如果生活没有给你想要的,为什么你不创造一个?

还记得那个功夫高手的隐喻吗?当你被生活攻击,请在接受攻击的时候,请紧盯那些字,并且大声的把他们读出来。

最后,让我告诉你关于这个故事我最喜欢的一个回答,如果我是那个高手,我会先走入房间正中,然后大吼一声!等到他们攻击的时候,打倒一个离我最近的人,然后扭头就跑,然后把那些目瞪口呆的攻击者都抛在脑后,我跑动起来,奔向那些字,大声地把念出来,让头发飘扬。

记得,当你被现实痛苦的攻击,请问自己,我想要什么?然后盯紧你的梦想,而不是你的敌人!

古典: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然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然。

年轻时候你很爱一个人,肝脑涂地、不顾一切地地爱,后来你们天崩地裂地分开,去了不同的城市,渺无音讯。突然有一天,你们在异乡地铁站上遇见,恍如隔世。你鼓起勇气走上前说:“HI,你还好吗?”

A. 他看着你,惊呆了10秒钟,脸由红变白,又变成红色,他说:“我一直还爱着你,我每天都要默念你的名字。很多夜里,我喊着你的名字入睡,又念着你的名字惊醒。”

B. 他看着你,惊呆了10秒钟,脸由白变红,又变成白色,他恶狠狠地说:“你为什么还要出现?我一直恨你,痛入骨髓的恨,你为什么会离开我?我在你每一个生日诅咒你。”

C. 他看着你,5秒钟以后他从吃惊中间调整回来,回复文质彬彬仪态,谦和地笑着说:“您好,您是……”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然。

上一次文章我提到了如何培养一段关系的5个方式,是从没关系到亲密关系。今天我们来谈谈如何修复一段关系,从恨与漠然到爱。

既然你要修复一段关系,前提就是你肯定已经搞砸了一段关系,搞砸一段关系的方式和攻略我也写了——就是把建立一段关系反过来做:

减少时间在一起,减少时间;

沟通让大家不愉快的话题;

让对方为自己的目标做事;

多贬损,少夸奖、当面讽刺好,背后讽刺更妙;实在迫与场合要夸,就言不由衷的夸一夸,确保这句夸奖谁都可以用;

别送礼物,要送也送毫无特征的或对方根本不用的;

作为我的深度读者,再送你一条:

如果对方在情绪下讲出过激的话,务必不要离开,不要闭嘴,一直到你讲出更加恶毒的话取胜为止。

好,如果上述6条你实践的很好,我估计你已经陷入一段糟糕的关系中间了,是时候修复了。另外,鉴于中国人总是紧密和紧密关系搞在一起的特性,我估计这个人和你很亲近,不得不修复。

下面是攻略。

意识到你需要这段关系(WE-ME)

首先我们做个底层思考——人为什么需要关系?

你可以举出很多道理,比如进化心理学会告诉你人通过合作来获得进化优势,经济学会告诉你这是最大效益,社会学会告诉你人有社交的需求——人类的婴儿大脑太大,以至于在没有成熟的时候就必须生下来,才能通过女性因为直立日益狭窄的骨盆。而这样一个婴儿需要日夜照顾,这样母亲无法离开去觅食而需要一个男人乃至家庭的照顾——其实你能出生就是一段关系的产物。

从最根本来说,单个的人无法生存,所以群居;个体的人无法创造生活需要的一切,所以上班分工合作;一个人无法独立承担家庭养育重担,所以结婚;甚至一个人无法承担孤独,所以需要朋友或知己……圣经也说男人在寻找自己缺失的肋骨女人,一旦他们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正因为你也有缺陷,所以你需要关系。所以不管你要修复的关系是亲子、亲密、职场、婚姻还是伙伴,你一定要意识到,正是因为你不能失去这段关系,你才依然停留在这段关系之中。而你不能失去的原意是你一个人不够强大,也有缺陷,而对方依然停留在这段关系里,原因也一样——他有缺陷,也需要你。

所以如果你从关系中获益,你要意识到这是你的原因,而你从关系中受罪,这也是你的原因——正是因为你的某方面无能或缺陷,才能让这样的人来伤害侮辱你,而你竟然无法断绝。正是因为你心里有坑,垃圾才能填进来。

矫情的说叫做,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反过来说,贱人背后,一定有一个犯贱的人。

伤害或者牺牲自己来讨好任何人是最愚蠢的事,因为你越牺牲,越无价值,越无价值,越是不需要和你建立长久关系。

当你把关系重新回到互相需要的底层逻辑,你意识到修复一段关系的钥匙在自己身上。(从WE→ME)

意识到只能从改变自己开始

当你看懂了关系的核心逻辑是互相需要,那么为什么关系会恶化?因为两个人之间的情感账户亏空了。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情感账户,你的朋友每个好行为都向里面存钱(就是我上一篇文章说那些),而每一个负面行为(就是我前面介绍那些)都扣钱。一旦这个人在你内心的存款变负数,这个人就是坏人;一旦正数,这人就是好人。

好朋友之间的存款有很多,一两次的负面行为根本没法损害你们利益——比如说我们大学舍友一见面就喝酒,一喝多就打架,但是第二天见面乐呵呵的一起吃粉去了。这种经年隔世的友情存款太多了,哪怕扣钱一万,第二天光靠利息都能回款,够打二十场架的。还有两夫妻吵架、妈妈打孩子,都在此列。

但是如果两个人本身就不太熟悉,都是面子上的人,本身存款就很少,一旦有一个人扣钱,就成了负数。马上开始交恶了。

这也是我们越熟悉的人,越放得开的原因,资金雄厚啊。

当你明白了情感账户的道理,要修复一段关系,你先要主动向那个人的账户存钱。我在“阅读原文”中间设计了一个很有效的《关系修复练习》,通过4个方式重新梳理你的情感账户:列出吸引点、快乐时光、为他辩护、共同愿景;你要认真的做完这个练习,他会帮助你主动先给心里的情感账户对方存钱。一旦你内心对那个人重新充满了期待和感谢,你自然知道具体该怎么开始第一步。

一个我的好朋友在看完《大鱼》这部讲述父子的电影之后,给有3年没有好好说话的父亲打了一个很长的电话。当看到电影里面儿子对父亲的不屑,他仿佛也看到了自己。在电话里他谈到很久以来对母亲的保护和随之对父亲的“指责”,对于父亲的怨恨和不理解。他谈到父亲小时候在心目中的英雄形象,谈到一起的快乐时光,也谈到那段时间对父亲的理解(也许不是原谅)和未来希望一起做的事。他们的关系神奇般的在变好。

走过第一步的恶化期,温柔而坚定

当你开始改变自己看法的时候,你也知道具体该如何开始第一步。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上述那个朋友那样的幸运。更多时候,你遇到的是对方的冷嘲热讽和毫无反应。

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你也很长时间没有在对方情感账户存款了呢!当你还欠着对方400元的话费,而你开始充值100元的时候,电话还是没法打。

所以千万不要期待你会遇到对方热烈回复,大部分时候,对方也需要一个逐渐预热的过程。但是请你相信——对方也需要你,因为只有互相需要的人才会伤到彼此的心。

所以第一步往往会有更恶化期,温柔而坚定的向前走。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节奏给予,不要太在意对方的“报复”。

关系的平衡

当你温柔而坚定,最终你会遇到关系的平衡。英国心理学家研究过关于美好婚姻,发现美好婚姻的伴侣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既然达到69%之多。为什么两个人有69%的不可调和,却还很幸福?因为幸福的伴侣懂得把注意力投注到共同的31%中间去,并享受她。而糟糕的伴侣,他们则天天吵架,希望改变对方的69%。

关系也一样,爱情小说中描述的那种“身心一致,同心同德,完全想到一起去”的情况即不可能,也无意义——除了两个自恋狂,谁都不需要和自己谈恋爱。更好的关系是你清晰的知道对方最能给予的东西,并且完全享受他——你有点傻乎乎的孩子气,而她觉得这可爱极了。

关注共同点、享受对方的特点,这就是关系的平衡。

关系的终结往往在于一个人日益强大,逐渐完全能照顾自己所有需求;或者是两个人渐行渐远,彼此都能在其他关系中,获得自己想要的。关系就停止了。

新精英职业生涯规划>>>>

古典:生涯技术在中国的应用


第三部分,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环境分析、例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等。感谢您阅读《古典:生涯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演讲者/古典

北京创始人

CCDA中国职业生涯发展协会会长

新精英和很多同行在这个行业已经探索了将近有十年了,我们感到这一年时间生涯界“生涯规划”、“生涯”这个词,被很大面积的反复的提起,它的搜索指数也在上升。而且很多商业的形态和很多高校、中学的意识也在觉醒,所以我清楚的感觉到这一年中间,我们就处于微妙的变化中间,如果有人可以最早的听到一些趋势的声音的话,也许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我大概会总结这一两年之内,我看到生涯技术的应用。谈一谈这一段时间,我看到生涯规划领域的变化。

我们都知道中国2000年开始提出这个想法:“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国家为了应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有了“职业规划”这个概念。一开始职业规划主要在大学出现,而且更多会在大三大四出现,它是以“就业指导” 这个关键词出现的。开始的时候职业规划主要集中在就业指导上面,但是当这些人真的去做就业指导就会发现:大三大四的问题,其实可能是大一大二的问题。我们在07年刚刚开始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有很多帮大学生求职的机构,但这几年过去以后,这些机构做不下去了,因为帮大学生求职,短期如果要速成的话,受到商业效益影响,就必须要教他们如何面试。但是越教大学生如何面试,企业成本就会越高,这是双方都受损的商业模式。所以几年以后你发现这样机构越来越少,因为大家意识到不是就业指导的问题,化妆并不解决你长的丑的问题,得整容,实在不能整容,得从素质心灵开始培养。

所以这个时候开始做职业规划,做学业规划,做职业计划,这是这几年大学做的比较多的事情。但是当大学在做的时候呢,又发现很多问题。我本人在清华讲职业规划课,我每次讲完课以后,学生下课就给我发私信:“老师你来晚了,你为什么大二才跟我讲,我的性格是什么、人格是什么、特质是什么,我终于发我适合建筑,但其实我报的是金融专业,我该怎么办?”越来越多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些大学就做了很积极的改变.比如浙大已经不分专业了,而是分成几个大学院,在大二他们才重新请各专业老师过来谈一谈,他们每个专业讲什么。当时我问他们,这样会不会导致很多系报满,其他院系没人去?他们说不会,他们一开始也担心这个事,但是后来他们逐渐发现了并没有这种情况出现,因为当学生真正学完专业课,了解金融是干什么之后,很多人就理智了,并没有一窝蜂,反倒是一点都不理解专业情况的家长看到“金融”几个字特牛,一窝蜂冲上去的情况更加多一点。所以大学在开始觉醒。

除了做职业规划,还要做职业生涯教育,这样这个概念就开始往两端扩展,一方面向高中拓展。高考教育改革,是国家对于这个事情强有力的回应,高考形式变,整个生涯教育制度都会有改变。

另一方面,企业中间人们也开始关注生涯发展,而不仅仅是自己的职业发展。开始关注人的整体生涯的平衡,我举个小例子,前一段时间,我和《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这本书的编辑,也是《杜拉拉生职记》的编辑蔡明飞老师聊天,我说:“你近期怎么没有出职场的书?”他说:“你别提了,我近期出了将近二十多本职场的书,全部都死掉了,现在人已经不爱看职场了,不想太成功,他们都希望背上的背包,背包十年。”职场人喜欢《别让工作伤到你》这样的书,所以现代人开始关注生涯发展、生涯平衡、自我的角色。

职业生涯教育从两端开始,一群人就在前面,从小保护他们,一群人往后面,我们要往回挽救我们,两群人从大学开始向两端延伸,一群人去高中开始研究,一群人进入企业,但是当我们真的去做高中的生涯教育,以及企业的生涯教育的时候,我们却发现一个更好玩的问题:现代人已经不像我们以前那代人一样了,比如像我父母亲那代人,做了一个职业选择但常年不变,个体的性格特制也不太变,因为时代不怎么变,同时外界的环境也不变,这样一次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有可能的。可是我们现在连生涯都被慢慢规划了,因为外界环境变的实在是太快了。

近年来我们见证了很多以前认为不可能被摧毁的行业,一次性被摧毁了,比如诺基亚手机,柯达胶卷,等等。银行以前是躺着挣钱,现在开始跪着挣钱,因为互联网金融。你以为那些所有不可能的事情,比如在线教育,慢慢被实现。外界环境变得那么快,你的自我是不是也变得很快?你觉得这两年你的心态心境想法,是不是跟几年前不太一样?在我们父辈不会出现的生涯规划问题,慢慢就变成了生涯发展的问题。我如何发展我的特质,发展我的优势?而不是界定我的特质,发展我的优势、我如何持续的面对这个变化?

所以从04年到14年,这四个词(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生涯规划、生涯发展)的中心思想在改变,我能从中也感觉到:

第一,职业变得越来越人本。从职业是以职业为核心,到生涯是以人为核心。

第二,职业变得越来越多变,从规划适应指导变成发展,发展就有无数的可能性。找一个专家画一张图纸,蓝图弄好,标明绿化带处不能盖楼,这叫规划;但是发展就像迪士尼公园一样,先把草坪铺好,人们呢随便走,踩的最多的草把它拔掉做成道路,这叫发展。所以这四个词,是我看到的一些趋势,基于这样一个趋势,谈谈看在每个领域发生细节的变化

为什么生涯这个概念会日益兴起呢?

第一,是国家的政策以及经济发展。

第二,经济发展本身会带来人们对于幸福、社会结构的全新看法。在经济学里面有一个很著名的概念,就是三千美元定律,一旦当一个国家的国民人均总值超过三千美金这条线,这个社会人的关心的话题就会从贫困,消除贫困,消除痛苦疾病,变成追寻幸福、开心、平和自我实现,这是被反复证明的。也就是说三千美金以下,人的幸福感跟他的经济收入成正比,如果收入达不到三千美金,两万元这个值,基本上什么都别想赶紧赚钱,但是一旦过了这个值(可能在北京就是五千美金了),你的幸福感跟你的收入就没有正相关了。正是因为这个情况出现,人们从关注职业开始慢慢转向关注生涯,三千美金以下的人开始关注职业发展,而三千美金以上的人开始更多关注生涯。所以现在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一些80后、90后,自己的收入可能达不到三千美金,但他家里面给他的钱能达到三千美金,他就会觉得gap year一年,可能比马上去工作更加重要一些。

第三,长生涯短公司。因为行业不断的跨界,不断的整合,导致了行业变化特别的大,公司更加变化很大,公司成功和死亡的速度和数量都是五年前将近七倍左右,成也是那么快,死也是那么快。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很清晰的认识到:“我不可能一辈子服务一家公司”。既然当人的命比公司的命长很多倍的时候,你就需要思考公司和公司之间互相转换切换。行业变革的时候人就自然会以自我生涯为核心来规划,而不会以组织内的名声来生涯规划。

第四,90后员工,很大程度冲击企业管理。

最后,就是教育改革。

所有的这些话题,都让生涯这个词一次又一次的出现,每当有人谈这个话题,不能绕开生涯这个话题。所以生涯关注度就日益上涨。

俯瞰整个生涯行业,我看到生涯领域有这么几大领域,亲子教育、中学生涯、大学生就业指导,企业的应用和NGO与社会企业,这几大部分,我把它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做了一张图。

黄色是亲子教育,小学包括中学之间的我都把它划分到在这里面。

绿色是中学的生涯教育职业体验、高校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蓝色部分,包括新员工职业适应在定位。刚入职的人,有职业适应的问题,如果职业适应失败的话,有再定位的问题。请注意前者更多在企业内,通过企业购买来实现,而后者更多花很多钱通过个人咨询来实现。同样中层的企业管理者,有管理自己生涯和管理员工生涯的需求,而他自我有有生涯平衡的需求。高层管理者,比如说一些创业者,一些企业主,企业的高管,有生涯领导力的需求,用生涯的角度带领这个团队,用愿景和意义的角度带领这个团队,同时他自己本人有愿景建构,

我们怎么判断一个领域会不会爆发,有没有商机,有没有研究的空间呢?其实取决于三个方面

第一,判断市场的存量,

第二,看市场的增长量,这个通过很多的指标看得出来。

第三,这个市场里面技术储备量。

如何去判断一个大潮会不会来?风什么时候会来?判断这三点。我仅凭个人的经验,毫无依据的画出来下面这个图。

市场需求:我觉得现在存量最大的几个需求:

第一,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和生涯指导。

第二,企业中间是中层管理者生涯管理。

这两个需求是硬需求,存量是巨大的,其他领域的存量差不多。比较低的是亲子教育的存量,其实家长没有意识到,该被教育的是他,不是他的孩子。

发展速度:

第一,中学生生涯发展速度是巨快无比。

第二,中层管理也是发展特别快的,其实90后员工并不觉得自己奇葩,是他的管理者觉得奇葩,受害人不是90后员工本身,所以受害人——管理者急迫需要学习如何和他们用生涯的方式来对话。

我还看到一点,新员工职业适应这个话题也很大,因为90后员工进入职场真的很不适应,从市场点来说,新员工和中层增长速度都是蛮快的。

技术存量: 从技术层面来讲,高校是很完善的,新员工和中层管理者这个也蛮完善,只不过一直没有意识到而已。而高中这,我觉得相对是比这两块储备相对低一点,所以大家自己可以根据自己时间表来选择什么时候加入生涯行业。我举一个例子,如果是技术人士,就应该去未来发展势头很好,同时技术存量不高的地方。如果要马上获得可以运行的商业模式,我建议去市场存量很大的地方。各位如果你决定未来三年以后跟我们一起玩,来职涯行业里面玩,我建议你关注增长速度很慢的领域,按照你自己时间计划表来做就好。

我们分领域来谈谈看。首先谈我比较熟悉的个人生涯培训。我们先看到这么几个趋势:

第一,早期的时候,认证培训的内容包括全部个人生涯这个领域的内容,但是逐渐的在个人生涯认证领域,存量足够大的时候,慢慢就会进入到技能培训,以及最直接的—— 就业培训。我看到这是一个趋势,从认证培训,到技能培训,到就业培训。当然在我看来在中国这个市场,先不要把战线拉长,而是把认证这个市场做的足够大,让一群人有共同的观点和想法的时候比较容易推动,在我来可能很多机构比较着急把这条线拉的特别长,导致青黄不接,前面那些人就业但后面人接不上。

第二,个人态度发生了变化。

一旦这个市场开始走向个人市场的时候,个体就会想一件事:我凭什么要学一门课程,帮我自己做生涯决策呢?一方面有专业人士能帮我做,花钱就能咨询;另一方面我花了钱学,我还不一定学的会,我学的会,还不一定有专业人士学的好,我这一辈子只有两到三次生涯定位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自己学呢?所以如果生涯规划真的要在个人领域打开市场,一定要从生涯决策定位这样技术工种的概念,变成生涯规划是我们个人成长的软技能这个概念,否则培训这条路我个人觉得是条死路。

第三,企业的态度发生变化。

如果一个企业请你讲半天职业生涯规划,那么这个企业本身不准备把职业生涯规划当回事,可能就是一个模块,缺这么一个部分,企业既不准备告诉员工真实的发展路径,就是希望你过来忽悠一下。三年之前,我们遇到的所有企业的态度都是这样子,我们新员工培训有一块叫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模板里面有这么一块,过来讲一讲,半天好了,顶多一天别太长,最好就是讲点励志的,放点短片,他们开心一点。但是这两年明显不同了,我们接到所有的案子都是企业真的遇到了一个问题,企业大学的校长,或者企业的老总会过来跟你聊遇到了什么问题,离职的人员是哪些,去向去了哪里,哪些部门的员工最容易离职,这跟他们主管的个人能力有没有关系,还是跟职位有关系等等,会聊得很清楚,你们能不能帮我们做一个生涯规划的培训。给一个企业做培训要从上往下走,从下往上走是必死的,你给员工讲的再好,上面那个路径不改是没用的,所以当企业老总到你这来,跟你聊这么久,关于他的员工真实的去向、变化、痛苦跟哪些因素相关,那么就知道人们已经把生涯规划这个行业从一个做蛋糕的花边,变成了主菜。人们值得通过生涯解决一些问题,我觉得这就是企业培训,我明显看到态度在改变,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个HR,开始真的学习这门技术的原因。

第四,市场发展迅速。

比如说新精英,我们去年Q3受训117人,Q2是受训285人,Q1因为过年被压挤的比较厉害,但是到20xx年Q2这个季度,突然迎来一个爆发,受训了 619人,大概从四月份开始,我们每个月33%的递增,到了今天的话,我们已经有12个城市,找到我们的合作伙伴,还有7个在洽谈中间,速度特别快。同时我们清晰的看到,市场的容量跟这个市场的GDP是成正比的,这也印证了我说三千美元线的概念,富的地方,变化快的地方生涯领域会先发展起来。

第五,面对于企业、高校和中学的应用培训看好。

很多中学会跟我们说,新精英能不能跟我们合作开发一套课件,这套课件开发出来之后,你就叫我们老师讲就好,我们不需要知道那么多常识,老师也学不过来,这样的需求特别特别多,高校的企业的。

最后,人群主要集中在教育培训、人力资源和心理应用人群。

我觉得未来的趋势就三个:

第一,一定要产品化,因为你要看到这样的上升速度量,不是名师能解决的,不是我飞来飞去一个老师能讲,每次讲的出彩,根本不可能,这个上升量只能通过当年福特做汽车的概念,把一个老汽车,四个老家伙敲敲打打两百多个小时才能干出一辆汽车,有的生产线,有了模块,每个工人只需要拧一两个螺丝就可以构成,第一个是要产品化。

第二,模块化。我看到明显的趋势。生涯这个东西是要练出来的,所以单单上课是没有用的,这也是我们在做培训的时候,做了课前的预习,课中大量的体验和练习,以及课后整个全程每周一次的互动督导的原因,一定有多层次的模块化的东西才有可能推进。

最后,一定要技能化,这是我看到培训方面的趋势,跟大家分享。

第二是咨询方面的趋势。

我们清晰的意识到,咨询师是需要重新用产品的思路去整理和梳理的,包括我自己本人。新精英的教学中心在新中关,我每天从地铁站走到新中关,穿过那个新中关购物大厦地铁广告牌,坐电梯上来,从地铁口到我办公室,我基本上能看到我20多位新东方的老同事,以各种姿态在打广告。我每天都告诫自己一件事情,新东方为什么做起来那么难?新东方优秀知识全都存在单个老师的脑子里,所以一旦这个时代变化人一走,这个公司最核心的一个一个被带走,短期看起来无所谓,但是长期看起来就很可怕,这是一个企业和个人的双输。对于个人来说,原来我、李笑来、罗永浩、曾小楠是一个班的,现在小楠做记者了,老罗做手机了,李笑来玩比特币,我来做生涯规划。我们所有关于GRE的好的东西全都没了,后面老师只能听磁带,那能留下多少呢?那太危险了。

所以我意识到做咨询也是这样,在办公室里聊聊,聊完就没有了,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解决,好还是不好。所以我们在咨询这个领域做了大量的案例库,模型的梳理,流程的梳理,慢慢的我们的案例库有一定的程度的积累,有流程化、工具化,我们也找到了跟心理咨询大量的区分,我们发现几个空间:一个是高端市场潜力巨大,一个是特色咨询市场潜力巨大,这两个再重叠就潜力更大。

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说有一些富二代们过来找我,出国留学的专业定向的咨询,这事不可能有人比我做得更好,怎么备考我知道,出去怎么出国知道,我做咨询也做的很好,那我就问他,你觉得你该给我多少钱,那个人很尴尬。我就跟他讲,你觉得该给我多少钱,他说不知道,我说你花多少钱你孩子出国?三百万平均,我说那你觉得如果我可以保证三百万的投资专业方向得当,不会选错,你觉得你该花多少钱来做这个决策,他说那就百分之十吧,我说不用,三万就可以了,百分之一就可以。我这么一算是不是很清晰,你花了三百万的投资,我用百分之十的钱,百分之一的钱给你做战略定位,这样就是三万块钱,我真实的咨询,可能就一个半小时,但我要这么跟他说:“九十分钟收三万块钱”,他肯定会觉得这不值,所以我想跟你讲的是高端市场潜力巨大。因为你越高端,你前期投入就越大,这个决策带给你的沉默和机会成本就越高。

最后面,我们去年这个时候到现在,大概做了394个案例,平均每天是1.07个案例,这个案例的确有点少,因为我们强力压着这些咨询师,咨询师每个咨询量是有上限的,一旦过了某个限度有点累,我们采取挂号的方式:每个月提前放号出来,到1号抢号。所以我估计完全放开,这个量应该会乘以二到三左右,每个咨询大概是两到三次,五小时。从前景来看,两到三年之后,生涯规划师,尤其是你在高端市场和特色市场咨询师,是极端看好的。

企业这个部分,我的信息量比较大。

新员工的职业适应,包括内容适应,理论适应,主要的导向是职业发展的规律,通用能力发展计划。

中层管理者,主要的特质是特色论和发展论,导向是CR管理,天赋管理,特色管理,生涯平衡与愿景。

还有一个群体很重要,就是HR,HR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主要的内容是CR理论,以及咨询和教练技术。

参与方式也是不同的,新员工可以接受在线或者线下的培训;中层管理者已经没法接受在线培训了,只能做面对面培训,需要大量的教练,一对一教练与咨询,如果有一些公司做的好,甚至会以企业咨询的方式整体进来;最后HR可能不仅需要教练咨询,他们还需要线下一些督导的工作。

大学的生涯应用

第一,从就业指导到生涯规划

我们前一段时间跟春雨老师搜集了将近三千个大学生的问题,从里面挑出来频次点击率最高的一万多个问题,很让人震惊的是,职业规划的问题排在最后面,你看这些问题:第一是个人成长的问题,我拖延症怎么办?情绪失控怎么办?抑郁怎么办?第二是学习深造的问题,要不要考研?要不要读书?成绩不好怎么办?第三是社交问题,室友看不顺眼怎么办?第四是情感问题,我爱这个女孩不爱我,怎么办?我爱一个男人,他不爱我怎么办?我是个男生,他又是个男生,爱他怎么办?然后社团选择的问题,这个社团去还是不去?最后面实在没辙了,想职业规划的问题。

所以你大学生无论是思考的焦点,还是成长的资源,都在大学里面,而不在三到四年以后的大学外面,所以大部分的就业指导老师都意识到说,大学生成长的资源可以在校园内,他的焦点也在校园内,这样自然就从职业规划,就变成了生涯规划。我们就从就业指导变成了对于未来职业发展良好适应率,以及积极的期待,就往这个方向去靠近。

第二,从特质论到适应论。

以前所有大学的讲课都是先做自我探索,兴趣能力价值观,在茫茫职海中间给你点一个职业出来,可能跟你专业一点关系没有。通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这个方法是有偏差的,所以现在新的趋势是第一章先跟你讲,你这个学科的内容是什么,他有几种出路?你专业在学科里面是一个什么位置,他有几个出路几个方法?你的特质最适合哪种出路?而不是你的特质先选定再探讨边界。生涯规划像打枪一样,这个枪是两个准星,一个靠近你,一个靠近外边,靠近你的准星就是你的特质和价值观,而枪口就是你现有的环境,如果你只有靠近自己那个准星,你会发现什么都可以打,又什么都打不准,你必须把自己的价值观和对面的那个社会关系连到一线,才有可能开出一个完整的枪。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可能学科就已经是它最核心的资源,所以大学生思路得改变。同时我们还做了很多研究发现,生涯发展好的大学生,他的共性是多于个性的,所以告诉他们如何适应优秀的素质能力模型,比强调特质更重要。

最后,职业体验与职业能力提升。

我们发现课上的再好,天花乱坠,大学生却没什么感受,不如让他们去做实践、练习。所以职业定位,不是通过课程能达到的。必须通过课上课下的互动,在行动中间,个人特质也会逐渐明了,职业信息也会收集到,这是大学的一个趋势。

再来看看国际上面,美国是1971年开始从八年级学生中间就做生涯教育了,他们有大量的职业日,有职业活动,还有带孩子上班日。日本从90年代开始“进路指导“,2000年开始专业教室培训。台湾从1998年,清楚的指出”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是国民十大基本能力之一。韩国是20xx年开始全国青少年必须得到职场环境中获得真实的职业体验,而新加坡是2010年开始,小学生可以在网上面搜到关于任何职业的信息、图片、内容,在网上面做一些职业体现,他们那个地小,很好做这个事,中国就太难做了。

所以中国也得跟上,我要讲下中学生生涯教育。高考改革,原来英语只能考一次,现在改成可以考两次,原来你是在考完分数以后,拿到总分填专业,现在不是。以前是所有专业,把所有总分加到一起去,你匹配哪个专业就上,现在不是了,现在专业本身就有一个分数,和总分双线匹配,这意味着,如果你要进入你想去的专业,必须从高一开始想明白你要去哪个专业,你高一就不能把地理随便丢掉,把历史随便丢掉,让学生能把做生涯规划的想法,从高考考完分数拿到结果之后那一天,拉回到了高一,每个人都必须想这个事情,如果你想不明白,你就要什么都考高分,那就累死了,你肯定比不过一下就想明白,放弃一些、聚焦一些的人。

高中生生涯教育呢,有几大的特色,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是叫探索和发展一样的重要。

高中生,一方面他们在探索,但是他们很难定位,他们人格在快速的发展中间,兴趣也在一天一变,所以高中生对他们自我探索和自我的发展同样重要,不能直接上来做个测评就下定论。有一个调查显示,高一做的霍兰德测试,高二的时候有60%人的霍兰德代码会变化,到了高三只有12%的准确率,所以你一边要鼓励他去定位,一边要时时鼓励他自我的发展。

第二,职业探索

职业探索中间,特质发展特别快,很难一开始就定位他的职业发展,高中生教育的思路原来叫做定位你的职业发展方向,现在尽可能让学生多体验,让学生有机会遇见自己的天赋。学生可能突然发现某一天发现自己。我们采访过一个人,他们家里边在高二那年搬了一次家,帮他爸妈买东西,发现自己买的特别好,发现自己有美学观点,选择东西的能力,开始决定做设计师,他家如果不搬家,他就没有机会发现这方面的天赋了。再比如我认识一个人,他是闻香师,全中国闻香师不超过十几名,有国际认证的。他在中学的时候发现自己有一个技能,别人都知道食堂开饭了,他就知道今天食堂做了什么菜,还知道有哪几种菜,别人说你这个技能很适合做这个食品工程方面的,读了食品工程,毕业之后有闻香师,就做了闻香师。我们大部分人这一辈子也许没有遇见过你的天赋,尤其两点一线的中学教育,所以我们中学教育第二个职业体验这个部分,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可能我们很难界定这个人适合做什么职业,我们做的事情是让这个孩子在高中阶段有机会遇见自己的天赋,有机会遇见一下,而不是说测完以后,做访谈下决策,那太残酷了。

第三,高中生的生涯选择。

你问高中生为什么你要做这个选择,他的回答千奇百怪,没有个人特质:“我爸叫我填的“;“我二哥当兵,很受女孩子欢迎,我就选择穿了军装”;“我二哥是做医生的,我觉得很帅”,“我女朋友也选了那个专业”;“我喜欢的女孩在文科班”;“我跟我班主任走,我班主任去哪个班,我就去”……所以高中生的生涯选择是被我们做,仅仅对高中生做生涯教育,不给他们的老师家长做生涯教育,是毫无意义的。

NGO这个话题是特殊人群生涯发展。我想给你们介绍一个很好玩的东西,这个叫黑暗体验馆。所有黑暗体验馆,都是在盲人在里边做工作人员,因为全是黑的,你就有机会体验盲人的生活感受,而且你在黑暗中间,你所有视觉被割断,你会有很多新的人生感悟,但是重要的是这个黑暗体验馆帮那些本来劣势的生涯因素(盲人),在这样一种奇妙的商业环境中间,竟然变成了优势,这些人通过自己这项优势的发展,让自己获得了自信心,让自己获得了有尊严和有体面的收入,而且他们本身也让那些来参观的人很感动,你想想盲人活的这么不容易还这么乐观,双方都很快乐,这是超越商业的伟大模式。我想这是NGO在生涯方面的很多突破。

NGO与社会企业

他们做的很多事情,比如像歌路营,是在做打工子弟的,理科女生的生涯发展,再比如说像云南职之涯,他们在做工读生职业规划,华民基金会,在做贫困生就业指导,小鹰计划、AIESEC,他们在做未来青年领袖的,还有一些人在做退伍军人的,还有一些人在做老年人退休生涯,因为刚刚退下来那几个月是最难过的,决定他接下来二十年的生活质。所有这些部分是不是很棒?这里面全部都需要新的培训,新的产品,新的商业模式,我希望我们今天这个里面,就会出现三到四位,做出像黑暗体验馆那么棒的模式的人来。

亲子教育

我们前面提到过,中国职业体验馆,有13家职业体验馆已经建成了,还有将近30余家在筹建中,在亲子教育中间有这么几个大的方向:

特质发现和兴趣塑造

生命教育

愿景启发

最后我想谈谈看,我看到的生涯发展的几个趋势。我觉得第一,叫生涯生活化;第二,行业垂直化;第三个叫网络信息化。

第一个,生涯生活化:

我想谈传统的生涯规划模式它面临的挑战,传统模式就是我们拿一堆量表测完以后,再根据我自己行业经验给你指一个方向,仙人指路型。我们在这几年,在做生涯推广的时候有几个问题:

1.现代人自我特质是在持续发展的,如果你有机会去跟踪刚刚毕业大学生价值观,你会惊奇发现三年一变,这个时候你直接做一个定位,这个时效会短很多。

2.职业的变化速度和复杂程度,已经超越了个体经验。

3.职业规划的周期越来越短,国务院做战略都没做三十年,你根本不知道职业三十年后会怎么样。

4.生涯的适应能力变得比匹配能力越来越重要。

最后面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屠龙之术,如果你要对公众推共职业定位决策的专业人士,这么一个身份的话,你会发现有一些尴尬,别人会说,如果我要学来自己用,那么为什么我不去做咨询?你咨询做得那么好,而且保准有结果,我自己学不一定学出来,如果要作为专业人士,我就需要上一系列特别漫长的过程,又不是这样一个两三天的课程,普及课程可以达到的,这是不是屠龙之术?同时职业定位,有三个从产品层面来讲天生的劣势:

第一,它不是刚需,因为我们谁都知道,我们职业定位其实不是你自己一个人说了算的。

第二,难以验证,你说到底是不是对的,你做出来了,说你对了,做不出来你又说因为有变化,因为你执行的不好,我们只能用满意度来打分,没法用成功率打分。

第三,周期很长,从商业来讲,这个模式有它天然的没办法大面积复制的过程,它一定会保持的,而且会以很高端的方式保持,但是他有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我觉得生涯生活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我认为未来生涯有四大使命:

第一,帮助人们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天赋。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每天都需要面对的,你有什么天赋,这些天赋有什么特点,它需要在什么样的模式下面出现,你能否设计一个你天赋能发挥的,以及你同事天赋也能发挥的合作方式,游戏方式。

第二,职业发展和幸福。职业发展一定是指个人和企业共赢,我们一定要找到一种个人和企业能通过生涯双赢的模式。只要一个员工全心全意为自己干,哪怕三年,他的价值就比一个人赖在企业十年价值高。

第三,就是平衡生涯,很多人有网瘾,休闲和生活不平衡,不懂得休闲,也不懂得生活,休闲和生活的关系平衡。

最后,应对变革。我们面对一个迅速变革的世界。

我觉得这四个部分,才是未来生涯需要解决的,值得解决的,值得我们一起研究和探讨的,也是值得每个人去学的,只有讲这样的话题的生涯,才真真正正会让每个人都受益,让个人与企业都受益,让自我和家人都受益,让变化者和被变革者双方都受益。

我认为生涯生活化是一个大的趋势,原来我们“生命之花”是用来做重大的战略决策用的,一年都用不了一次,但一旦做成生命之花之后,那篇文章被人传了好多万次,那才是细小的工具,撬动你整个幸福感,这样的东西是值得推广的,未来我们会大力做生涯生活化,这是我的观点。

第二个观点:叫领域垂直化。

几个领域,第一个是像财务、留学、海归、金融、IT、法律,下午有open house,这是在中国做论坛,你从来没有见过的模式,每个桌上有一个这个领域的专家,你过来了也可以聊天,也可以交换,你也可以教我东西,这个话题是围绕这个话题,我看到会有很多领域在垂直,行业的垂直,那经历的垂直,比如说有一些人专门会一个优秀的妈妈回职场,你就打一个点就可以了,再比如说技能方面的垂直,体验的,我们生涯实验室,专门做体验的,软硬件互动职业体验的,沙盘的,做趋势分析。我觉得垂直的生涯服务,会在整个生涯大盘起来之前之后有巨大的优势,会在特质匹配,路径设置,后面接上技能培训的推荐,以及就业的推送,他的纵深能力是很强的,但我要多讲一点,前提是生涯这个大概念发展起来。

我做生涯到现在,我要求我所有机构每一个人,不诋毁任何一家相关机构,我清楚的知道说,当生涯不发展起来这全是都是死胡同,我们今天知道生涯的人全中国不超过三万,我们互相诋毁,可能会让三万中间多一百个人来你这,或者去他们那,但是可能有几百万的人,几千万的人不知道生涯规划这个概念的人,却会因为我们每个人谈,让更多人变得更幸福,让工作变得更快乐的学问,把那几千万争取过来,才是我们这个行业每个人该做的事情,而不是现在分这几万人。

第三,网络信息化

我给你看看美国人把东西做到什么程度,美国劳工处做的,它叫O*NET。做到什么程度呢,一个职位工作内容是什么,每个条目都有将近五百字的描述,工作内容是什么,需要什么工具,需要什么知识,需要什么技能,需要什么能力,上班做什么活动,有什么工作背景和环境,在哪个区域受什么教育,需要什么认证,有什么职业兴趣,代码是什么,工作类型是什么,工作价值观是什么,更彪悍的是能做出来相关的工作有哪些,可以继续点击查看,最牛的是能把每个工作,20xx年平均工资、趋势和人数做出来。美国花了45亿美金做这个事情,中国显然不可能,至少在短期两年不可能,但是我看到一个新的可能性。大英百科全书也是将近花20亿美金做的,但是维基百科呢,整个全队全是自愿工作,而且最核心人员不超过五个人。

其实我想说,也许未来信息化和互联网化,也是我们这个行业一个必然的趋势,现在人们每天看微信的时间都有两三个小时的时候,这是不是一个趋势?所以我们做了大量特别好玩的东西,比如我们新精英的微信号那边,你只要输入生涯幻游,就会出来一段李春雨老师性感的嗓音跟你说话。再比如你输入职业访谈,就会蹦出很多职业信息出来。再比如我可能那本书(《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会不断的增改东西,是每一个章节后面都有扩展,扩展我可以随时增改,这样你就看到一本书可能永远被更新。所以职业数据早就超越了个人经验,而中国人生涯选择又很特殊,我觉得未来有一个东西,虽然我没想到它会怎么出现,它一定会出现的。

举例,假如我从某个大学毕业,二本大学专业,读了生物工程,突然有一天我决定去做培训师,做的还不错,做到某个中等位置,有一天我突然决定去创业,这段经历,可能对于个人本身来说毫无意义,但是对于一个同样也在二本学校上学,读的是食品工程,却想去做培训师的人,有巨大的意义,而网络能把这两个事情合并起来,能把一些看上去毫无意义的人生经历和路径连到一起,对另外一个人造成巨大的影响,难道我们每个人不是这样被影响的吗?只不过以前我们找到这种事情的难度特别高,未来我相信网络一定能实现。现在其实我也蛮有信心,我们每个人可以贡献一到两个,和你自己的路径,你也许就能帮到很多很多人,也能帮你吸引来很多很多未来能做咨询的人。所以我相信,可能有一天,我不知道方法是什么,但是这样的东西一定会出现,人们可以从网上找到,不会是高大上,而是跟我一个出生相若,路径相同,在类似的城市,做过类似的工作,我愿意花钱请他去把这段经历给我。网络化信息化,一定能解决中国一些这样的职业发展问题,如果每个人贡献一点力量,它一定会出现,我会觉得维基百科式的动态的职业质点,以及中国人特殊的生涯因子,他们一旦被控制,就有可能被计算出来,事实上我们也在做很多这样内部的研究。

我们把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家庭干预程度,职业就业的地域,专业的分类,大学的信息,每个都分成ABCDE,每个类级后面都有详细的描述,以及相应的职场策略,未来可能只要报出这个人是AACBD,这个代码就会自动生成一个方案,这个方案是原来走过这条路的人的方案。虽然这个研究还很青涩,还刚开始,但是我相信有一天它会出现,那个时候我们可能每个人在网上面有机会找到跟自己同行的,同一个层次的,同一个路径的,同样家庭程度的人,请他们去分享,他们去如何活出自己生命来,相当于比开了一百个做职业论坛还要伟大的事情,我相信我们这群人在一起能把它做出来。

所以第一生涯生活化。第二网行业垂直化,第三个网络信息化。我相信这三个方向是未来,如果想把生涯扩展到真正最大人群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我一个人根本做不来,一个公司也绝对不可能做得来,甚至在座各位也不一定能把它做出来,但是我相信那是一个趋势,因为生涯的本质就是让每个人更好的能跟社会越来越互动,让自己天赋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面,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双重满意,每个人也就有机会成长为自己的样子,所以我今天会让大家每个听我这个话题的人,一起把生涯这个部分做得越来越好。

最后送一句我很喜欢的话给大家,叫永远不要怀疑一小群愿意付出,深思熟虑的人能改变世界,事实上世界就是这样改变的, 这就是我们新精英一直在做的事情,我们一直在热爱的领域里面努力的玩,做了很多正确的事情,也失败了很多次,但是永远不要怀疑这样一小群人,会改变世界,我相信如果你也是我们一分子,你也对这个事业有这样的热情,希望你跟我们一起来玩,事实上我想世界就是这样改变的。

古典:遇见、定位和创造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古典:遇见、定位和创造》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除了遇见和寻找自己的人生,其实你还可以创造你的人生。

除了遇见和寻找自己的人生,其实你还可以创造你的人生。这也是人生的三种策略:遇见、定位和创造。第一种人生策略是“遇见”:这些人用感觉来判断生活是否是自己想要的,期待自己能“遇见”想要的生活。他们的人生哲学大抵如下:打开一扇门,如果感觉不喜欢,就转身离去,打开下一扇门;喜欢就停留下来,但是如果有一天这个地方变得不太好了,就继续试着开下一扇门。第二种人生策略是“定位”:这些人相信世界上已经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并实现它。他们的人生往往是这么玩的:先清晰地搞明白自己到底应该要什么,搞明白在哪里能获得,然后设定出一个清晰的计划,最终一步步地达成。第三种人生策略是“创造”:这些人不愿意相信任何一种现成的人生答案,希望自己创造出一个;对他们来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功成名就或即时享乐,而是一种“追寻的过程”。他们的人生哲学是这样的:创造的第一步是修炼——如果我无法一下子看到人生的终极意义和目标,那么我能做的就是先找到一个值得一试的目标,在达成的路上修炼自己的能力,扩大自己的眼界——反复重复这一过程——逐渐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当定见形成、能力变强,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创造自己想要的自己和生活了。遇见人生、定位人生和创造人生,你是哪一种人生玩家?不管你是哪种,先盘点一下这三种不同的人生策略的优劣势。

遇见人生“遇见人生”的好处是随心所欲,潇洒自由。之所以那么多年轻人选择这种人生哲学,是因为这个方式痛快,也因为他们还有大把的时间来试错。在刚开始的时候,遇见人生的确是种开阔眼界的好策略——如果你不到处走走,多做尝试,怎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长久使用“遇见”策略,也有很大的风险。

遇不见:如果你要玩“遇见”游戏,你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遇不见”的风险。拿职业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有职业近2000种,而人一生能尝试的职业机会在7~9个左右——能遇到最适合你的绝对是个小概率事件。更大的概率是:找一个不对,再找一个又不对,一直尝试到35岁以后,很难有行业会接受一个新人。职业生涯如此,爱情、孩子的教育、生活方式的选择也大抵如是,你并没有太多“随缘”的机会。如果你决定靠缘分生活,你真的需要标配一颗强大而彪悍的内心,做好“此生遇不见就算”的心理准备,以及精通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遇上了就坚信“我的坚持终于有了回应”;如果没遇见就要坚信“该来的总会来的”。

搞不定:另一种比遇不见更尴尬的可能是:当遇见自己梦想的生活,却发现梦想的竞争比现实竞争更加激烈——当演员、开咖啡厅、开花店、服装设计、环球旅行、创业……每个梦想前面都有无数竞争者——因为有趣的梦想就那么几个。既无力实现梦想,又不愿意回去过平凡的生活,你就只好挤在人群里围观,成为一个心怀不满、郁郁寡欢的梦想围观者。你听《老男孩》哭泣,谈论社会丑恶时痛苦又快乐——就是因为你们我才混得这么惨,刷朋友圈的心灵鸡汤感慨人生……如祥林嫂般游荡在梦想边缘。比遇不见梦想更加可怕的,是遇见了却无力把握啊。

古典:跑步管理学


很多商界大佬都喜欢跑步!

Jamie听我说在跑步,这么对我说,也不知道是不是要激励我。

她自己也特能跑,跑过东京和波士顿马拉松。而我是一个刚起步的跑者,对成为大佬毫无兴趣,开始跑步纯粹是好奇——我认识很多以枯燥的跑步为爱好的人,每年还飞来飞去参加各种马拉松折磨自己。这些人大多不是宅男,还都是一些有趣又优秀的人。这里面肯定有点不试不知道的门道。

开始跑才知道,和机械重复的外表不同,跑步是一项极其敏感的活动——你把身体向前倾斜一个细微不可见的角度,把手臂稍微摆高一点,速度立刻便有所改变,下一步小腿肌肉就会受力不同,呼吸会在十秒后变快,心率则会在1分钟后提高,而这些细微的影响的积累,会在1公里以后让你越来越平顺,或者受不了停下来。在跑步机上看韩剧的人们,也许很难体会这些吧。

也正是因为这种敏感,跑步与管理及其类似——看上起你在为要在某时达成某事持续做同样的事,但表面重复之下,需要无数次的微调,这些小调整或对或错,逐渐滚动如雪球,在日后积累出巨大的不同。改变你人生的也许不是惊天动地的大决定,而是那些日积月累的细小调整。试举其三。

“全力以赴”最可怕

为什么人们痛恨长跑?大部分人是被中学的跑步经历吓到:从来不锻炼的你双腿微抖站在400米操场跑道上,随着体育老师一声哨响万猪奔腾。你生怕落后,全力以赴。第一个400米就心砰砰狂跳,跑到第二圈肝开始疼,而且你还发现有个孙子第二圈才加入队列,超过你在前面做痛苦状冲线,然后是整整一个上午的恶心头晕……有这种印象的你很难不痛恨跑步。

真正健康的长跑需要压低节奏,千万不要一上来就“全力以赴”,以能够正常和朋友说话聊天想事的节奏往前跑,并且一直保持下去。几分钟后,呼吸、心跳、脚步逐渐合拍起来,汇聚成一个独特的节奏。此时跑步变成为一种享受,内在的节奏稳定一致,而外在的景物流动,随着春夏秋冬,世界在你身边流转起来。

同样道理的是管理——大部分的人之所以痛恨管理,因为他们的第一次的管理或被管理经验极其可怕——一次不得不开始的严肃谈话,主持一个明知道结果操蛋的会议或者是一个必须周末做出来的项目。这让很多人一上来做事情就“全力以赴”。全力以赴的管理和跑步一样,都不可能长久,一旦你的热情和自控力消耗完,你就会落入如高中跑步的状态,头晕眼花,发誓再干是孙子。而一个一拍脑袋热情的项目,即使最后成功,也会在结束后让你懒得碰流程表、会议或者沟通很长一段时间——失去了自己的节奏,看似走得快的人,现在变成最慢的了。跑步如人生,长远的胜利,来自于把握自己的节奏,

要看多远?

跑步要看多远?标准动作说,要平视看前面大概5米的地方,但是在真实的跑步中,看哪里很有学问——一旦你面临上坡,跑得很累,你就可以把视线往下看——这时地面嗖嗖向后,让你的潜意识觉得自己跑的还蛮快的。而一旦你跑的很舒畅,你不妨把眼睛看远一点,看到远处的目标,让你更有动力。

人生管理何尝不是一样?当难度很高处境难熬,最忌讳的就是看得太远,此时不妨给自己定个短期目标。而当人生比较顺当时,一定要拉出个战略高度来,想想更远的未来,风物长宜放眼量。太多生活一直太顺而习惯了远视的人,遇到个上坡眼光收不回来,就会一直卡在某个坡下,或者虽然跑着,却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

别当装备党

如果你周日早上去北京奥森公园,你会看到装备党们集会——他们皮肤白皙,戴着专用跑步太阳眼镜、耳挂耳机连在臂带上的手机上、手臂下面是专业测心率的手表;身着荧光绿领跑速干衣、黑色半长紧身裤下带着2个护膝,配一双极炫的跑鞋,慢慢的被一个穿大裤衩的大爷以温柔而坚定的速度超过——太阳眼镜有效的遮档了脸红。

装备党的问题是什么?用一个哥们举例——他一开始跑步,觉得需要听歌保持节奏,然耳机总掉,于是买了头挂式。接下来耳机线又总是晃来晃去惹他心烦——他认定这个才是他突破3公里的障碍,于是网购了连耳机的头戴MP3,终于听上了音乐。于是他发现大部分歌曲与跑步时的心率不符,会产生干扰。他又花2天找到专门根据心率找歌的网站下载大量歌曲。你以为现在一切到位,可以开跑了吗?他的注意力又指向了北京的雾霾,据说上100对身体不好啊……是不是该搞一个运动口罩啊(还真有这个东西啊!)

看出来了吗?装备党们的最大问题,是他们关注的不是目标,而是不断转换装备的新鲜感,这新鲜感给他一种“自己在变好”的幻觉,而这幻觉则让他忘记自己的无能——一旦一个人迷上这种新鲜感,他(和他的团队)就会处于不断的寻找新的“趋势”“模式”或者“工具”的路上,每隔一段时间换个方式,几次下来,耗尽人生与可能。

其实最好的跑步者,都是系上鞋带就能开始跑的人,而最牛的管理者,不是每天玩PPT讲概念天花乱坠的人,都是把自己肉身锻炼得炉火纯青的人儿啊。

我要告诉Jamine,商界大佬都跑步,我有点信了。

职场上你是那开疆扩土的人吗?


每一个王朝都有朝廷大员,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他们要么开疆扩土,要么镇守边疆,他们是帝王倚重的人才;每个地区都有商界上的领袖甚至是领军人物,他们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企业家群体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个村落都有几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周旋于村里的大小事务,而且非常受村民们的信任;同样,在职场中,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一群人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是那群人之中的一份子吗。

职场上你是那开疆扩土的人吗?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那说明你在职场中的地位是很有分量的,起码是中高层以上的级别了,管理着大大小小的企业团队,为公司的发展出谋划,那么我们这群人都是由什么人可以构成的呢?据笔者通过观察,这群人大致内容可分为以下三个教师队伍,一队呢是走管理发展路线的,一队是走技术研究路线的,一队是走营销活动路线的。他们学习大都走上了社会管理人员岗位,身居要职,年薪不菲,很受老板需要重视。如果你不是这批人中的一份子,那可能出现说明你还没有能够达到自己那个级别,是一个对于职场的小菜鸟,又或者是国家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工作生活多年,但是由于没有得到什么教学成效,技能和经验干巴巴的,没有建立人脉,职场竞争力水平低下,又或者不能说是你的性格与做事的方式方法不受老板待见,一直以来得不到提拔的机会。总而言之,这样的得不到提拔使用或者难能身居要职的原因有很多,笔者只列举了很少的几种基本情况。

从概率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大多数人在职场中都处于感觉的阶段,离关键位置还有一部分距离甚至很大的距离,特别是对于刚进入职场的朋友。 既然现在不是公司的中高层,你如何让自己进入管理层,甚至是部门主管?

有人说,工作要认真,负责,所以努力摆脱的,这是在工作场所每个人都应该有敬业精神一个城市好。另外,我建议你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合格完成的往优秀上冲刺,能优秀完成的往完美方向上冲刺。

第二,现在这个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要让领导知道你做的成果,善用邮箱,抓住每一次向领导汇报的机会,当然不能越级汇报。

第三,少说多做,多看,多总结。不要遇到困难总是问别人,善于用发散思维,方法总比困难多。

第四,能够拿出切实的成果来,除了让同事佩服之外,还要能够让你的老板为你点赞为你鼓掌才行。

第五,培养一份自己独特而无法被轻易替代的技能和本事,让自己在职场中有砝码,有议价权。职场是很现实的,你向老板索权加工资,你的砝码是什么,你的砝码重不重,这是你应该考虑的事情。

第六,以人为本,注重职场人际关系的培养,打通各个环节,毕竟人和好办事。

每个人都想成为企业重视的人才,但是你也要认真的思考一下,凭什么?肯尼迪有句名言,“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我想在企业里,也可以这样说,不要问你的企业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企业做些什么。我们也应该去相信,只要足够优秀,对企业有贡献,老板会看到的。

古典:送给职场朋友告别单身的情歌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古典:送给职场朋友告别单身的情歌》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愿你们重新遇到那个交点,愿你们这一次别再错过。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过来找我聊天,提出想离开现在的环境,创办一个伟大的公司。我表示支持,问,你想做成怎么样的一所公司?他有创意少许,想法绚烂,然而商业计划全无,倒是对于成功后做别人的人生导师很感兴趣。所以听起来他的商业计划就是先做成google这样的传奇,然后每天出去和人分享经验。我忍不住问他,然后呢?他说,然后我就有机会可以接触更多的女生,找到女朋友了。

顺便说一句,他是一个IT公司的项目开发PM(Project Manager)。他想离开,然后创业,然后传奇,然后分享,接触到更多的人,其实只是想要一个女人。前面说的,就是在他看来最直接的路了。

所以在看这篇文章的HR和老板们,你要明白要求不等于需求,如果你的员工突然不合常理的提出一个大要求,其实有时背后只有一个很简单的小需求。

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个兄弟,他有段时间痴迷于20xx世界末日论,热烈拥护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为什么?他说如果有世界第三次大战,世界两大阵营就会互丢核弹,然后呢?然后世界就会核辐射污染,然后一部分人会慢慢发生变异,拥有特异功能,然后他也许就是这样一部分人,开始拥有透视能力……再然后呢?然后他就可以看穿女生的衣服了。

让我们为他祈祷,希望三战后变异后的女生衣服下面,还值得一看。顺便说一句,他是一个教务老师,在一个山清水秀清心寡欲的某机关党校培训中心里搞接待工作。

行外人很难想象,在某一些工作里面,接触异性变成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种价值。网上有份调查,没有出处,但是也还可信,引用一下:《单身白领最多的七大高新职业》同时存在的还有“10种”等各种版本。好玩的是,这些版本有的拿掉了“咨询公司”,有的把“IT行业”改为了“网络公司”,在我看来,都是各行各业的各种心虚。

单身的原因处理下来,无非几条

>>>>

没有机会,没有时间

比如说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IT公司、运动员

没有机会是最大的硬伤,拿咨询公司和会计事务所来说,有案子的地方一般都不在北京上海,而是二三线城市。咨询师往往在那里一呆就是半年。我的一位朋友就是这样,人在外地,与女友两地看完《功夫熊猫2》,然后再电话聊。这样谈了两周女生受不了,说这和网恋有什么区别?还不如上豆瓣呢!

如果你认为在网恋上面,IT公司的孩子比较有优势,他们有每天十二个小时泡在各种技术论坛看帖子,但问题是,那些地方,又哪里会有他们喜欢的温柔贤惠女子?

>>>>

职业生活化:

律师、服装设计师、化妆造型师、记者编辑、演艺圈

第二种可能是职业生活化,比如服装设计师或者演艺圈,每天看着美女模特们画皮,当众换衣,长期下来,想坚持正常的性别取向都需要毅力。又比如记者编辑、律师,每天见到的都是有头脸有脸的光鲜人士,对于自己另一半的期望也不自然的上涨。他们其实都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职业生活化了。

即使抛开这两种,也有N多女性在帅哥成群的,相亲无数的地方,继续单着,这又是为神马?

女性职场单身最大杀手: 心理剪刀差

很简单,心理剪刀差。看下图。

找到另一半很多时候类似一种心理的选择和博弈,每个人都想要找到更好的,再好一些,再完美一些的,但是却没有意识到,在选择的漫长时间中,自己的“价格”也在不断的变动,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平衡。

不管是否正确,你不得不承认,今天很多男生择偶,年龄和外貌是重要的加分项之一,而女生的学历、职位则越高越减分。这个时候,随着年龄阅历日益上升的期望值与随着年龄阅历日益降低的“价格”会有一个交接点,在交点之前,选择会很容易和很甜美,但在交点之后,期望则与价格越行越远,你会强烈的感觉——还不如以前的呢。这就形成了大量的剩女们出现。

当然,真正被这个问题困住的女性都会对这个观点不屑一顾,说古典尼玛怎么能够把爱情这么伟大和完美只有韩剧配出现的东东画出来一个图来分析呢?我会坚持,一直等到自己最适合的那个人!

你看,这正是她们单着的原因!

那么,如何脱单

除了让你的员工和同事离开,创造传奇,然后在传奇分享会上找到女友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减少你身边的单身情歌?

给他们更多空间,推送他们进入能够找到女生的地方吧!

在现在各种交友网站都心怀叵测把你直接往结婚推,各种活动网站又充满了口舌如簧春意盎然的各种男生,把你的老实男员工送里面,显然不是好主意。他们会被那些男生搞得更没有自信。

我的建议是多参加偏技术类型,但是又不太纯技术的培训是一个好主意,参加一些义工、NGO也不错,在那里理工男思维缜密,轻松搞定些小机械,然后再加一点爱心,定能迷倒女生一片。

停止对于职业的泛化

警惕到自己的职业泛化,让自己职业与生活画一个边界。要知道,黑猫警长脱了制服,就是只猫。

调整剪刀差

剪刀差的交点并不是一去不返,你还有两种策略,第一是接受现实,降低期望值,第二是进一步提高自身价值,内修气质外炼美貌(或,化妆技术?)。这样很快你可以把价格线提上来,会重新有一个新的交点。

完美主义的单身女生们!愿你们重新遇到那个交点,愿你们这一次别再错过。

以上《古典:那声轻微的破碎声》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求职的技巧那三个方面”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