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部分企业招聘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你慌了吗?。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温州大部分企业招聘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你慌了吗?》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35岁是个尴尬的年龄。也许你直到35岁才开始管理一个部门,但从1990年起你就一直在与市场竞争。工厂要求工人在35岁以下。85岁后的一代应该做什么?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

温州大部分企业招聘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你慌了吗?

不久前,一位高级人力资源专员在参加公司的人力资源培训时,告诉我们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

那是在温州的工作场所,许多公司默认不再雇用35岁以上的中场。

听到这句话,我85岁以后的中年叔叔不可避免地感到有点伤心。我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奋斗道路是否在开始之前就结束了?关于华为35岁以上员工退休的消息,不管是真是假,已经够吓人的了。这场战争蔓延到温州,一个三线城市,35岁以上的人应该如何生存?

编辑默默地把这个问题反馈给HR:35岁的他仍然盲目地找工作,这表明他的能力已经被证明是不可能的,这个年龄不再有年轻人的气势,不再适合创业企业。

在简单的两句话中,我将谈论35岁以上工作场所的人们普遍面临的工作场所现象。大多数30岁的劳动人民已经建立了家族企业,面临着老旧的小生活压力,有的甚至还有很多汽车贷款。曾经有过拯救高潮的雄心壮志,但现实生活慢慢消耗了我们对身体的唯一激情,身体慢慢无法这样做。我曾考虑过改变工作,但我不确定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也想过自己做一些事情来创业,但我害怕失败,因为不确定性从未迈出第一步,所以我仍然在同一个地方。

如何打破35岁后的职场危机?作为一个同龄人,从这样的困惑中解脱出来,我可以谈一些感觉。

提前做好你的生活和职业规划。在这样的年龄,你应该弄清楚你将来想做什么,你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你是否想创业,或者在你的职业生涯中继续发展以取得一些成就,以及你想要达到的水平或水平。

其次,尽量让自己成为工作场所的精英,你必须要有第一个做第二个的心态。工作是成长和积累经验的最佳场所。研究理论比在实际工作中操作十倍更好。因此,只有在实际工作中练习和总结经验,最后形成自己的“特色”工作经验积累。

第三,加强物质基础建设,提高个体经济的风险承受能力。发展自己的思维,开辟多渠道的赚钱模式,而不是仅仅依靠每月的死亡工资来生存。如果是这样的话,一旦失业,他们就会失去生活的源泉,个人的压力也是可以想象的。如果条件允许,夫妻双方最好都能工作挣钱或有自己的生意,这样可以防止一个人失业和整个家庭经济来源的“分裂”。

这是最基本的自然法则。我们必须在工作场所始终保持竞争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轻易被年轻人淘汰。

zc530.com推荐

为什么招聘都要35周岁以下?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准备跳槽却发现不少用人单位将求职门槛设置为“年龄在35周岁以下”,让人不得不重新规划职业发展;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和学习能力下降不可避免,不少35岁左右的人倍感压力……下面小编搜集整理了一些网友的亲身经历,来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一话题,聊聊真知灼见。

今年已经34岁的老方,近期有些焦虑“为什么招聘都要35周岁以下?”。

他已经在快消品行业摸爬滚打了15年,目前正在准备换工作。不过,在浏览招聘条件后,老方发现,很多用人单位将求职门槛设置为“年龄在35周岁以下”。这迫使他不得不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针对这个问题,“35岁”群体在焦虑中迫切“求解”。职场专家表示优胜劣汰向来是职场常态。35岁群体之所以产生职场焦虑,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市场实际用工需求与劳动者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一边是知识、技能以及生产条件更新换代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另一边是学习能力不断下降,带来的本领恐慌和焦虑不难理解。现实中,不少人通过充电学习提升专业技能,突破职业发展瓶颈;一些用人单位也在激励和培训上下功夫,帮助纾解职场焦虑。事实证明,发挥好自身优势、推动终身学习、营造良好职场环境,对于破解“35岁危机”大有裨益。

“学习,到什么时候都不晚”

自认为已经触及职业天花板的薛婷,上半年做了一件让身边人大跌眼镜的事:脱产报班,考临床执业医师证。

32岁的她原本在一家美容美发企业做销售,业绩一直不错,已是经理职位。但考虑到今后职业发展的潜能和空间,她还是决定放弃眼下的高薪收入,重新开始。

“我大学学的是医学专业,想重新‘捡’起来,毕竟越是技术型岗位,不可替代性越强,比起销售、文员、行政等大多数人都可以做的岗位,更有发展空间。”固守现在的成绩,薛婷担心会被新人替代,“职场向来优胜劣汰,不会对谁格外仁慈。”

当时,薛婷所报的考证班上有40多名学生,基本都是95后、00后,她是年龄最大的。但她并不感到羞怯,班里的“小同学”也经常鼓励她,这使她更有信心。“学习,到什么时候都不晚。”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医师证书。

如今,薛婷还想继续深造,并将需要考的执业证书“一个个拿下”。展望未来,她对于从事医疗行业信心满满。

和薛婷的想法一致,在一家建筑投标公司做文员的黄月月也认为,当前的文员工作不是长久之计,而避免职场恐慌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学习不是盲目地看到什么职业热门就去学什么,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喜好有针对性地去学。最重要的是要避免自己进入舒适区,保持积极心态,不断为自己树立新目标。”

为此,黄月月专门在网上购买了一套二级建造师的教程。每天下班后,她都会坚持学习两个小时,“争取明年把证书考下来。这样等到机会来临时,最起码自己是离机会最近的人”。

和她们不一样,36岁的老张已经从学习中受益。他原本在一家外企工作,福利待遇都不错,可近年来,企业经营每况愈下。今年,老张正式离职,开始找新工作。

“平时,我自学技术,水电焊、钳工、铆工,都会干,不愁找不到新工作,最多就是一开始少挣点,但凭我的技术和学习能力,以后的收入肯定低不了。”老张自信满满地说,目前他已被两家条件非常不错的公司录用,等具体分析对比后再决定去哪家。

与其恐慌不如好好磨练技能

经过调查,小编发现,“35岁”职场焦虑,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随着年龄增长,劳动者身体机能下降不可避免。同时,在数据信息时代,一方面知识、技能以及生产条件更新换代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另一方面,“35岁”群体的学习能力也在不断下降,这些均激化了市场实际用工需求与劳动者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也是导致“35岁”职场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缓解这一焦虑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终身学习,强化职业培训。有学者认为,信息时代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人不及时学习、更新知识,都有可能被淘汰,所以每一位劳动者都应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同时,政府、工会、企业也应在职业学习和职业技能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这一点上,2018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做出了及时且必要的制度安排。

而在推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劳动领域的专业人士认为,应保障劳动者必要的休息休假时间,为其开展各项学习提供时间前提。毁掉一个员工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忙到没有时间学习,他认为落实和完善《劳动合同法》中规定的工时制度,对于解决“35岁”焦虑意义重大。

“其实对一些传统行业来说,经验丰富的中年人反而比较有优势。如果有真本事,劳动者在跳槽和后续工作中表现优秀,用人单位自然也会给予对等待遇。”在一家建筑公司有着多年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况女士建议,“35岁”群体应注重在职场上发挥自身优势、积累人脉,与其恐慌,还不如好好磨练技能,主动出击、以攻为守。

为何大部分人成不了技术专家?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或许很多人会非常不解的问,我是一个程序员,我一直钻研我的技术,我在某个领域成为一个专家,难道不够吗?而且,我们也看到,国外有很多资深的技术专家直到60岁还在写代码,而且生活过得很惬意。这时,我还需要商业意识吗?

不可否认,这是一种非常良好的愿望。而且这种愿望藏在在很多程序员的内心深处。记得在一次采访中,周鸿祎也曾谈到,如果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让他选择一种生活,或许他希望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去写共享软件。由于程序员习惯于和计算机打交道,对计算机拥有全部的Control。自然,对于外部的商业有一种要逃离的心理。

但是,在中国的现实状况看,希望能够成为技术专家,而不直接介入商业活动的想法有些难以实现。

首先,中国的软件企业养不起大量水平非常高的技术专家。尤其是在过去,一个几十个人的软件团队中,如果有两个能力超高的技术领头人,估计有一个就会自己另外扯山头了,而且公司也养不起这样高水平的人员。

同时,中国企业也很难给出长期钻研技术的环境,在一个项目为导向的公司中更为突出,不同的项目完全要随着客户的需求不断变更,根本没有技术积累的过程。而在产品类的公司中,这样的公司在中国生存起来非常困难,往往都寄希望与不断满足市场的需要,快速推出产品,而深入的研究技术对很多技术人员来讲,有这样的机会实在算是奢侈品。

当然,现在很多企业在成立研究院,这是一个好的趋势。研究眼对于某些深入技术研究的程序员来说是一个好的修炼地。不过如果认为研究院这样的地方就可以只看技术,不看市场就大错特错了。

不说别的,众多研究院的前面都有两个字工程。所谓工程研究院,也就是要将自己的技术研究和产品捆绑在一起,这样的研究院所研究的技术当然要为公司的产品和市场做充分的研究,只是一般这些产品不是现在立刻要上市的产品,有可能是未来两年内要上市的产品罢了。

即便是最接近技术研究的微软亚洲研究院,他们所研究的技术方向同样要充分考虑微软未来的产品走向。从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来,首先,亚洲研究院有专门的技术产品转化沟通团队,他们负责向微软所有产品部门介绍他们所研究的技术,争取让对方使用他们的技术。其次,微软亚洲研究院之后成立的很多方向,比如移动和互联网搜索部门都是在微软整体产品策略下才提出来的。

按照这样的规模计算,中国给所谓技术专家的席位十分有限。大部分是不可能成为其中一员的。即便成为其中一员,同样要在更长的范畴内受商业和市场的影响。

对于剩下的大部分程序员来说,他们面临的局面更加明了。要么在一个公司中从事产品开发、项目开发;要么自己创业;或者转化为技术之外的某些角色,如技术支持,当然也有一批人会走向技术管理的岗位。而这些人都与商业活动息息相关。

人力资源规划的五大部分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战争就是利益之争,所谓的正义与非正义,源于人们如何定义和划分利益,胜利者永远是占主流的诠释者。随着人类社会进步,流血的战争不再受到推崇,除了少数的武装冲突和恐怖袭击外,武力已不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但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利益之争,只是将注意力转向了没有硝烟的商战。下面小编就跟大家一起谈谈人力资源规划的五大部分!

国家之间,组织之间,甚至个人之间,充仞着各式各样的商战。质量、技术、价格、广告等等要素都曾是商战的焦点,无人敢忽视其作用。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商业活动中,所有的工作都由人完成,人是创造者,更是主宰者。人力资源是获取、创造、整合其它资源的基础,因此是企业的核心资源。如今,谁能拥有最优秀的团队,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人类活动日趋复杂,没有事前准备而想获得成功是难以想象的。2005年,超级女声红遍全国,事实上它是具有详细规划的商业活动;神舟六号震惊世界,这更是有着周密规划的科研活动。人们关注的是成功一刻,而那些大量的详细的事前准备工作却常被忽视。没有准备何以成功?在战争中,古人早知备字的重要性,故有弗备必败、有备不败(左传宣公十二年)的名言。

商战是当今社会的主战场,人力资源是商战的焦点,备战的核心工作正是部署人力资源。

人是企业中最活跃的因素,想在战前部署好人力资源,必须有详细、系统、合理的HRP。那HRP是什么?HRP是Human Resource Planning的简称,即人力资源规划。

当一个事物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的时候,与之相关的研究便接踵而至,人力资源规划亦不例外。对人的管理自古就有,然而真正重视对企业中人的管理却在近代。当意识到人是左右企业兴亡的重要因素时,人力资源管理迅速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领域,其发展历史也仅几十年,从20世纪初关注工人萌发的人力规划,至今意在提升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发生了巨变,这要归功于诸多学者和实践家的努力。由于战略思想日趋重要,以下我们讨论的皆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任何问题最基础的研究便是明确定义,明晰的问题较容易形成统一认识,然而那些争议大的问题甚至没有普遍认可的定义。可以说,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定义得到了不断发展,但对其本质的认识没有太大变动。一些定义被普遍引用到,在此,大致介绍其中几种。彭剑锋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认为,狭义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指对可能的人员需求、供给情况作出预测,并据此储备或减少相应的人力资源。劳埃德拜厄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提到以下两个定义:人力资源规划使恰当数量的合格人员在合适的时间进入合适的工作岗位;人力资源规划是把人员的供给内部的(现有的员工)和外部的(要雇佣或在寻找的员工)在给定的时间范围内与组织预期的空缺相匹配的系统。田纳西流域管理局(TVA)把人力资源规划定义为对未来人力资源需求所做的系统估计和确定为满足这些需求所需采取的行动。

目前,我国学者对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定义没有太大争议。南京大学赵曙明教授在《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中将人力资源规划定义为:是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求,根据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求而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行动方针的过程。中山大学陈天祥教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指出:人力资源规划,就是科学地预测、分析组织在变化的环境中的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组织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岗位上获得需要的人力资源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彭剑锋教授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提到:广义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指根据组织的发展战略、目标及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力资源的过程。

看完诸位的定义,您或许有些疲乏,却不得要领。仔细分析,这些定义大体包含了以下五方面的含义,理解这些含义会有更清楚的认识,现罗列如下:

1、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为组织的发展战略服务,当发展战略发生变化时,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也要随之而变;

2、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就是要分析、预测这些变化,保证组织可以获得需要的人力资源;

3、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是预测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实现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的动态平衡;

4、为保证在恰当的时候有恰当的人在恰当的岗位上,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其他系统的支持和配合,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整、配置和补充的过程;

5、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要满足员工的个人利益。

回顾其他文献对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定义,分析定义的本质含义,本书对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如下定义。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指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发展战略,预测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状况,制定一系列人力资源规划,在保证组织目标和员工利益的前提下,为组织提供相应人力资源的过程。

35岁之前,你该知道的事


环顾四周,有人混的好、有人混的差。我要提醒的是,不要极端的把别人混的好与坏都归咎于运气;但同样的,也不用消极的认为是因为别人天赋比我们好。

Bryan前几天写了一篇「35岁前别急着当第一名,BUT」,我也兴起了或许应该给「社会新鲜人」一些建议。毕竟社会的一些潜规则,比方说Bryan提到的门槛分级或是我接下来这篇要谈的内容,大部分学校都不会教,很多时候你我父母也常没想过这些问题。加上时代变迁、就算父母那代适用的规则(金融铁饭碗、考公务员、找个稳定的工作),往后走也未必还继续适用。

如果只是自己碰撞,然后像我们这样自己摸索与理解,其实风险是很高的。若运气不好(如背了债、太早有财务负担、或选了个前景不高的工作)、人生搞不好根本就没翻身机会了。

所以在看了Bryan那篇后,我想更深入的谈几个新鲜人该知道且思考的职场潜规则。尤其当你离开学校,试了几份工作并终于决定要在一个位置上稳定下来时,你更该好好想想下面几件事。因为如果没有好好在35岁之前,或甚至在30岁以前打下某种基础。那Bryan在35岁前别急着当第一名,BUT文章中所提人生后段的「比赛」,你甚至连参加的机会都没了。

1.关于上升趋势VS下降趋势

在你选择一分打算稳定下来的工作前,你可能要思考一下这产业的长期趋势。在一个往上趋势的环境中,你就算没甚么天分与能力,也很容易会跟着水涨船高。这包含几个部分。比方说产业赚钱时,你能有分红的机会。台湾高科技产业爆红的年代,连当生产线的作业员都有可能致富。但是那些同时期在较不景气的金融与传产公司的同学,可能工作一样努力、一样加班与拼搏,却未必得到相同的回报。

再来,产业受到重视,表示会不断有有趣的工作挑战(如新的案子、新品牌、新产线等)。更重要的,当这产业前景看好时,就可能有很多人愿意投资在这领域上。长期而言,这领域的相关职缺会越来越多、同领域的伙伴会增加、新技术也会不断研发出来。只要你能力不差、工作态度好,你长期的选择就会增加。就算目前待的公司有甚么万一,你也还能跳去别处。

但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产业是在你就业时已经过了颠峰(如现在的电子与资讯),你可能就得要小心思考一下。思考一下这产业的荣景还能延续多久?因为35岁之前的你,若决心要在一个产业中长期待下来,你很可能会在那边继续做30年以上。如果待下来后的第五年或第十年这产业开始走下坡,那就尴尬了:要换不一定容易,待着又越来越没有竞争优势,就可能掉入负螺旋回馈了。

尤其当产业走下坡时,自己的状态通常也可能跟着往下熘。公司可能获利不如以往、公司可能缩编、公司可能缺少动能、整体产业的相关公司也可能减少。就算这些缩编没打到自己,工作Loading最少可能增加、成就感也可能下降、薪资提升率降低、甚至因为组织变小而更难升迁,这些都是可预见的。
所以在你在一份工作上稳定下来前,产业前景恐怕是你优先要思考的问题。

2.关于核心职位VS非核心职位

核心职位指的是在一间公司里,对营运(及营收)有直接帮助的位置。因为就算使用同样技能的职缺,在不同公司里头,都有可能因为是否处在核心位置而影响其权力大小、重视程度、加薪率、以及升迁的畅通度。

比方说,一间以接案为主的公司。PM主要是接触客户,所以你若能把客户搞得服服贴贴,每次案子都能带钱回来,老闆就可能授予你较高的权限、你有较高的说话分量、资源取得会较容易、你也可能在公司中升到较高的位置。

但若你在另一个非专案导向的公司。虽然明义上是PM,但其实可能只是帮忙写计画书、做些文书支援、整合其他部门、或甚至只是带些如帮公司安排员工旅游这类案子。做这些,你就很难在组织中取得强大的支援力量、很难接触目前工作以外的事情、很难被高层主管注意。升迁的空间与机会也自然将小的多。

当然,你若只是想找个安稳的位置待着,35岁前你待在非核心的位置上,看似差异不大、薪水可能也不坏。可是就「长期的竞争力」而言,你会比另一个在核心职位的PM差的多。你的眼界与经验很可能都会越来越不如另一个待在核心职位上的人。一旦过了35岁,对方进入管理圈、而你还在做一样事情时,差异就会一年比一年增加了!这是因为非核心职位的部门,升迁空间通常是很有限的。

任何公司中,90%的有影响力的高阶职位,一定是「核心部门」的人升上去的(财务倒是唯一的例外-就算不是金融产业,财务部门的主管也有可能进入管理核心)。举例而言,一间做硬体的公司,CEO背景大概不脱业务、工程、设计研发等背景出身。你几乎不太会看到CEO是MIS、行政管理、採购、人事出来当的。至于一间贸易公司,高阶经理人可能多是业务出身;学PM的在那可能就没甚么用武之处。

PM的职涯如果对某些人太难想像,那我举个更通俗的,如「设计」好了。同样学校毕业的设计人才,去设计公司的一位,可能一开始薪水略低,可是能接触的层面广、周围同样技能的人也多,有机会不断成长。而且设计是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他若在设计公司待个十年二十年,有可能当上总监、甚至公司CEO。反过来说,若设计科系毕业却找个工厂去当网站美工的。则有可能一开始的薪水较高,但整个单位可能就只有一个人会用Photoshop,也只有他会有兴趣关注设计圈的事情。更重要的事情是,在那边做个五年十年,别说CEO了、甚至根本不可能捞到甚么管理职缺。
这就是核心职位与非核心职位上升空间的差异了。

3.关于深度VS广度

当然,没人说你一定要在同一产业待一辈子。Bryan的前篇文章提到,「鸡口」很多时候好于「牛后」。若你也是打算採取这样的出牌策略时,你可能就得考虑一下我这篇接下来要提到的几件事。

首先请思考深度与广度这件事。

深度能让你在一个职位上扎根、往上爬、并拥有安稳感。但缺点在于,长期而言,你往其他领域(甚至同公司其他职位)的切换弹性会缩限。

这点相较于前面谈到的两点,我倒可以给年轻的朋友一个大原则。就是在当你在一份工作上稳定下来后,请最少花三年的时间在那位置上扎根(就是先有深度)。比方说提升该领域所需要的技术与学识技能、多认识那领域的人、认真投入并给别人一个正面与积极的形象。

深度通常是你第一次升迁的关键。

但当你开始当一个小主管后,可能就得开始广度的训练(尤其是管理知识)。比方说学习专案管理、流程设计、了解经营工具、提升沟通能力、强化横向业务的认识。你是设计部门、就试着往前去了解SaleorPre-sale;往后则去了解工程部门。你是工程部门、就试着往前了解设计部门、採购部门;往后就去试着了解QA、QC或是客服的部门。行有余力,继续了解财务、法务、总务、人事对你掌握一个组织运作的能力是绝对有帮助的。

如果你能在35岁前培养这些经验、能选到一个上升趋势的产业、又能处在一个核心职位上,你就有可能比几乎一半的同学更有竞争力了。

至于过了35岁,你则可以思考Bryan文中建议的:「思考到底要参加哪一个量级的比赛」。必要时,也可以调换到不同部门(或公司)来做尝试。毕竟有时候,随着时间演变,原本自己的部门变成了非核心部门,这时候手上的资源也少了。这时候赶快跳去另一个部门、公司、甚至产业,恐怕也就是不得不为的行动了。

职位转换虽然想像起来难度似乎很高,但某些位置「社会意识」会低估转职的难度,并在机会上提供不同的差异。比方说,有十年经验的资深工程师要转业务,虽然实际上是很难的;但一般人会觉得应该有可能,公司也通常会愿意给你这机会。但十年经验的业务要转去技术部门,一般人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有那能力,公司也未必敢给。所以选择一个弹性大的进入点,始终是非常关键也重要的一件事!(像我自己当年就是先当工程师,后来则开始当Pre-sale的)

另一个要提醒的是,别太早提升广度。如果一只脚没站稳,却有太多不同工作的经验时,往往会造成后面工作的妨害。一个简单的测试:若到30岁以后,履歷表拿出来还没有办法勾划出一个「有一贯性」的发展路径时,你将会让自己只剩下自行创业一条路。

4.关于大公司VS小公司

另一个新鲜人该思考的是你想为自己累积甚么东西。

大公司提供了某种虚幻式的生涯保障,好像能有组织的学习与成长。但实际上大公司分工很细,有可能你进去三年了,做的事情只是一个无聊的小事情(如不断帮新人加保;或是不断帮新人装电脑)。若你没有太大的工作野心,找个在上升趋势的大公司,做些简单的小事,机会就只能一股脑的赌在经济产业未来的荣景上。唔,我也不会说这不好,毕竟确实很多人採取这策略。

唯一的问题,只在于35岁后,这选择的风险有可能越来越高-如果产业没有爆发力、自己又还是只当个小职员时,突破的机率就越来越小。毕竟大公司有能力的人多,卡位激烈、升迁并不易。

小公司则因为人少,所以若你有能力,其实很容易出头。你若真有能力,六个月到一年内就有可能掌握到足够的资源。像我每次跟来找我抱怨工作的年轻朋友都会建议,你若真觉得自己能力被埋没,就去小公司试试看。如果一年内一样没能出头,那保证就不是没有伯乐的问题了(笑)

小公司因为人少,所以有可能甚么事情都得自己来。要找个包商,从询价电话开始就得自己打、提需求也是自己、甚至写合约看合约也是你自己、执行时监工怕也是自己、甚至最后厂商要请款、跟会计连络怕也得是你自己(这其实不就是PM了吗?所以小公司主管更该学专案管理)。但好处在于,你若自己愿意学,常常一下子就能把整件事情从头到尾都摸过,个人成长性绝对较高。而且你若办事能力强,一下子学会且能办得服服贴贴,老闆一定重用你。所以如果你真有能力,半年到一年左右必然就能出头。

另外一个间接好处是,小公司出身的、真做出点成绩,你能继续待着、能创业、也能去大公司。但大公司若待到40岁之后的,几乎会没办法去小公司了。因为很多基础的事情别人都帮忙你处理妥当了,一旦出去会发现甚么都要自己来。可是这时候你不可能真的还自己去做所有这些杂事(也很难重头学起),工作成果就会落差很大。我自己看过好几个大公司抱着光环出来小公司当高阶主管或是带个案子的,几乎结果都不太好。

5.关于兴趣VS第二专长

再来我要提醒,年轻人不要用兴趣来决定自己的工作。因为你最有兴趣的,未必是客观上最有长期发展的一个产业领域。你可能投入很多心血,可是社会并不给你任何回报。这一方面在经济上打击了自己,另一方面也消磨了自己对兴趣的那份感情。

能的话,尽量把自己的第二擅长的能力当成选工作的优先考量。第二专长虽然未必是我们最喜欢的;但这最少能在经济上带来回报。而带来回报后,拿收入继续滋养我们的兴趣,其实是风险最小的一条路。你一方面提升第二专长的竞争力,也透过这样子继续滋养你的第一专长。万一你这第二专长的选择不成功,你还能退一步继续用你的兴趣与热情,去开拓另一条路。这也是增加自己弹性的一种做法。这也是一种人生层面的风险管理!
详细这概念我之前另外写过一篇文章「人生的风险管理」,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

6.关于人多VS人少

上面给的建议,大部分都是建立在既有规则上的出牌原则。但我与Bryan一直的相信就是,你走在人多的地方,其实就已经很难在地上捡到黄金了(请参考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特别写给还在学的读者看))。找一条能累积深度、有前景、培养自己多方能力的路,恐怕才是下一时代胜负的关键。
当然,听我这样讲,有人可能质疑,这选择有这么好找吗?

我的感觉是,时代是一直轮替的。当过去10年大家都一窝蜂来读大学研究所时,技术性的人才其实已经越来越缺乏。像最近一些被广泛报导(或檯面上)成功的人、如吴宝春、牛尔、九把刀、或昨天Bryan在FB粉丝团分享的三星主厨等这类人,做的并非是甚么了不起的高深知识。都是你我愿意去学也做得到的事情。

只是他们选择一个跟别人略为不同的路、尝试一个不同于传统的运作模式、加上认真、投入、以及付诸时间,最后就成为一个顶端的星星。

我不觉得现在社会比之前更难混。我相信这社会还是会对愿意投入的人提供充分的养分。唯一只在于,你想怎么样去争取。但肯定的事情是,若你只是想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走,你就很难突然跑到前头去。给自己正面观点,并尝试不一样的路线,恐怕才是年轻人应该尝试的路。(也请参考Bryan要收穫,就别灌溉杂草)

结论

环顾四周,有人混的好、有人混的差。我要提醒的是,不要极端的把别人混的好与坏都归咎于运气;但同样的,也不用消极的认为是因为别人天赋比我们好。

选择的路线其实一样重要。

因为有些路线真的比较好走,你能取得较大的槓桿;顺风的路、不用用力划桨也能一帆风顺,是所谓事半功倍。但有些路真的崎岖的多,你很难取得胜例所需的资源;逆风行驶、用力划船都可能翻船到转,是所谓的事倍功半。

而到底甚么策略适合自己?其实是年轻人应该在毕业后的三年内,好好思考,并付诸实行的!

职场“35岁现象”:请别浪费你30岁前的时光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无论你有没毕业,也无论你有没过30岁,都建议读下这篇详细的职业规划。每个人踏入职场时都会犯错,我犯得还要多。但谁在这条路上纠正越早,直接代表谁将来爬得越高。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可阻挡的是时间,它像一把利刃,无声地切开了坚硬和柔软的一切,恒定地向前推进着,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使它的行进产生丝毫颠簸,它却改变着一切。

在最近的一年的职业规划观察过程中,我明显地感觉到35岁以上人群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的迫切性。也正是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得以清晰地洞察到,时间点的把握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如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遇到的客户中,往往是两类较为极端的案例:一类是已经做到一定级别,至少是总监级以上,在公司具有一定地位,年薪不少于20万的人;另一类是工作多年,但依然处于一个相对低的位置,无论是职位层级和物质回报,还是个人的价值感,均无法得到较高认同。这两类案例虽然极端,但却给我们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考。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但凡那些在职业发展上获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长的领域,至少精耕细作了10年以上。而那些在职场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往往属于每隔一两年换方向,从来没有在某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下去。当然,除了频繁跳槽的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已经在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但这种积累属于重复劳动式的,并没有上升,致使职业发展原地踏步。

不管你是否承认,你都必须重视35岁现象。很多企业在招募人才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如果你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的话,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当然,根据我们的实践咨询经验来看,如果你真到了35岁甚至更高的年龄才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这个问题你已经无力解决了,很多现实的困难会让你有心无力,束手无策。到了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因为当初的选择后悔不迭,但却欲哭无泪。所以,无论是为了避免走更多的弯路,还是迈向更大的成功,你都必须提前思考你未来的谋生之路。已经有太多的案例证明:未雨绸缪会比临时抱佛脚有用得多。

在我的客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80后,也是职业规划问题的高发区。年龄最大的一批80后,已经过了三十而立的年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80后,正在迈向三十而立的路上。如果说年轻是上帝给予你的犯错的资本,你还有时间去弥补;但如果你已经到了二十岁的尾巴上,这种资本将不再是你的专利。从大学毕业,到你的而立之年,这个时间已经足够长,让你有足够的机会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并反思自己的成长。

从30岁到35岁,这其中有5年的时间。假如给你足够犯错的时间,那么,为了不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变得一塌糊涂,你至少应该在30岁就确立明确的目标,并利用5年的时间去追赶。这可能是你成长的最后的最佳时机。错过了这个时机,你已不再年轻,社会也不会再以包容的心态去原谅你的年少轻狂。否则,你多走一步错路,就必定要在以后以十倍的代价补回来。从30岁到35岁,你应该学着为你芸芸众生般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以便让你下半生的职业生涯不要在假如一切能够重来的悔恨和遗憾中度过。

30岁:你必须要面对的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家庭与责任的问题

不要以为自己还年轻。不要以为有些问题离自己还很远。无论是颓废还是忙碌,你的时间都在飞快地逝去,你感觉自己在加速变老。有些问题,不管你是否愿意去面对,但你的成长阶段决定了你必须要承担与年龄相匹配的责任。

大多数的人,到了这个年龄段,都必须要考虑一下家庭问题。如果你已经成家立业,你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你的职业到底该如何发展,才能确保让你支撑整个家庭的负担?这不仅仅包括你的爱人,还包括你的孩子及父母(尤其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时候,你要承担的是双方四位老人的供养)。到了这个阶段,你的压力是成倍增长的,但如果你在职场上的成长无法实现倍增,甚至还在以某种形式进行着倒退,那么,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就会面临更多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更多的时候,会使你没有余力去谋求更好的发展。

很多人在跳槽时,往往会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如果我跳了,如果收入没有现在的高,那么,现在的工作,我还会轻易再动吗?说得更不客气一点:我还敢轻易再动吗?我还有那个胆量与勇气吗?所以,要想行动,就趁早,趁你还没有背上家庭的包袱的时候,轻装上阵,拼尽全力向前冲,这是你唯一的选择。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享受安逸,否则,你的后半生都将永远在碌碌无为中被安逸下去。

第二个问题,是能力与年龄的匹配度问题

为什么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明确规定要5年经验、10年经验等等类似的工作经验要求呢?因为工作时间意味着与之匹配的能力等级。同样的工作,5年经验和10年经验所积累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所能承担的责任也是不一样的。你的工作年限越长,往往也意味着你的能力越强,这二者之间是一种正向倍增的关系。但如果你违背了这种关系,那么,你就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进而丧失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在我们的很多客户中,其中较为棘手的一种情况,就是能力与年龄不匹配的问题。很多工作3年、5年的人,甚至和工作一年的人在能力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所以当他们的职业想向上突破时,会遇到很多的阻力。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是频繁跳槽,没有在一个方向上积累,无一技之长;二是虽然在一个方向上长期积累,但只有第一年是成长的,剩下的几年都是在做重复劳动,原地踏步。

所以,对于那些年龄30岁的朋友来说,从现在开始,你必须要慎重审视一个问题:从毕业到现在,我工作几年了?我身上所具备的能力是否与我的年龄相匹配?如果不匹配,那么,你一定要及早树立危机感,并跑步前进,以弥补与那些先知先觉者之间的差距,确保自己不会在竞争的过程中被他人挤下马。

第三个问题,是知识结构的构建与提升问题

我们曾经服务过一个客户,做销售做了五六年,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战操作经验。有一次跳槽去应聘某知名快消企业的区域营销经理的职位。在面试的过程中,所有关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他都能够对答如流,但上升到系统层面及战略层面的问题时,他的脑子就一片空白。我相信在职场上做过五六年的人都有这种感受:感觉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无论是流程,还是技巧与方法,都能够熟练掌握;但如果从更高一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往往又不知道如何下手。

身在职场,不同职位等级的人,所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他们所具备的眼光与思维模式同样也有差别。一个最基础的业务员,想着如何维护好终端,这是战术层面的东西,也是他的职责所在;但如果一个营销总监这样的角色,还和业务员一样天天想着如何去和终端老板打交道,那就是他的失职了。每一个企业的运营,都会由战略与战术所构成。大的战略会细分成小的战略,小的战略会细分成一个一个的执行战术,由基层人员去付诸实施。不同层级的人,分别负责不同高度的工作,各司其职,这也是团队协作的意义所在。同样,每一个不同层级的人,也存在不同的知识结构。层级越高,你看问题的眼光和思路就要越高,你的整体知识结构层次也要向上发展和突破。要不然,你的能力,永远只能停留在具体的基层操作层面上,不会有大的发展,职位上更不可能有上升。

另外,从沟通的层面来说,你的职位越高,你与老板的距离就越近,你与公司最高领导接触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果你看待问题的思路无法与老板们保持在高度上的一致性,那么,你的能力是无法得到认可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向上晋升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职业生涯也会就此止步。

30岁之前:如何打好基础

30岁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如果你30岁之前几乎没有任何积累,那么,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要想获得突破是十分困难的,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无法解决。这是硬伤。所以,要想让你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不后悔,顺利渡过30岁这道坎,你就需要在30岁之前对自己负责,未雨绸缪。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准一个可以为之奋斗5年、 10年甚至更久的目标。

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因为一个清晰的目标,可以让你的职业成长围绕着一个点去积累经验,而这种日积月累的经验积累,也是你日后升职加薪的筹码。虽然经验并不一定与能力相关,但如果没有经验的积累,你的能力也基本没有提升的可能。

关于目标与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所谓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有一个核心才行。围绕着这个核心,你才能构建你的竞争力。而这个核心,就是你的职业目标方向: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解决了,方向明确了,哪怕你走得再慢,也可以比那些走弯路的人走得快,因为你明确你的目标,你一直在朝着你的目标前进,你是在走直线。捷径是什么?捷径就是不走弯路,永远走直线。

我们去年曾经访谈过一个客户,7年换了6家公司。按照通常的理解,大家往往会认为这个人的职业发展很糟糕。其实不是。这个人目前的税后月薪是1万元,属于还不错的那种水平。大家也许会纳闷:为什么频繁跳槽的一个人,会有这样的职业发展水平呢?有些人会觉得他很幸运,运气比别人好而已。其实不是。观察他的成长经历,我们发现,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每一次跳槽,他都没有偏离既定的方向。只要方向不错,那么,他的每一步行动,都是在接近这个方向,都是在为以后的职业发展积累更多的筹码。你积累的厚度,将最终决定你未来的发展高度。现在房价、物价这么高,很多人的生存压力也骤然增加,由此也导致很多人迫于生存的压力而变得浮躁和随波逐流。

一份工作,往往坚持不了几个月,觉得看不到希望,工资无法提升,往往就选择跳槽。但实际上,跳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的用人单位,都变得非常务实,做多少事,拿多少钱,天经地义。如果你无法为公司发展贡献更大的价值,却还想着得到更多的回报,这样只赚不赔的买卖是没有人愿意干的。你为公司贡献多少价值,取决于你的能力到底有多强。而能力的积累,则源自于在一个方向上的长期坚持。既便是那些看起来令人很羡慕的成功者们,也少不了日积月累的修炼与成长。那些因为走了弯路却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损失补回来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只会让你失去更多的东西。

大家可能听说过10000小时定律:不论你想在任何一个领域成功,你都必须至少付出10000个小时的磨练。Macolm Gladwell在他的新书《异类》中说道,无论是最优秀的运动员,企业家,音乐家还是科学家,经调查,你都会发现他们至少都在付出了长达十年,每天不低于三小时的努力之后才崭露头角的。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34岁的世界顶级小提琴家马克西姆文格罗夫出生在西伯利亚,在4岁的时候接触到第一把小提琴,从此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然而他的天赋和敬业度是成正比的。他每天练习7小时,5岁就举办了独奏会,15岁就获得了国际大奖。文格罗夫说我的母亲每天晚上8点回到家,吃完晚饭之后就教我小提琴直到凌晨4点。对于一个4岁的小孩来说,这简直就是酷刑,但两年后我变成了小提琴手。

很多人在抱怨没有机会。其实并非如此。肯特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弗兰克弗雷迪认为有效投入很多时间去练习的人自然会拥有自己的运气:他们近乎苛求地努力,当运气来的时候,他们早就准备好了。这正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如果你没有遇到机会,不要抱怨,你首先要反思的是自身,到底哪些方面准备不足?根据我们的经验,只有你在一个方向上坚持至少5年以上,你才有可能得到回报,而且这种回报会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产生一个相对长期的影响。同时,也正是这么长时间的积累,让你的基础非常扎实和牢固,你的脚步也会站得更稳。

身在职场,无非要做两件事:一是做事,二是做人

如果说找准目标为是了积累更多的核心技能,更好地做事的话,那么,学会做人,则是你要职场发展要考虑的第二件大事情。我们甚至认为,会做人比会做事还要重要百倍。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业目标,对于很多迷茫中的人来说可能并不是容易的事;但学会做人,则是你在任何公司、任何时候都可以修炼的一种职业素养。即便你的职业技能没有多大的突破与成长,但良好的职业素养则会从另外一种层面为你的职业发展增添筹码。我们也遇到不少能力不足、但态度很好、很积极的客户,他们用自己的优秀职业素养成功征服了面试官,得到了不错的发展机会。有句话叫要做事,先做人。能力不足,可以慢慢培养;但如果不会做人,在任何组织中,都会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在做人的修炼中,有四项要素,是能够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起到致命性影响的:

第一是你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这其中包括与你的上司的关系,以及与你的同事的关系。与上司的关系不好,直接决定着你的升迁。所以我经常说:如果你与上司的关系不好,基本上也就意味着你在这个公司的职业生涯就此终结。而与同事的关系不好,即便你哪一天升迁了,成为了他们的领导,你也会因为缺乏群众基础而导致权力被架空,你的下属对你不是阳奉阴违,就是故意挑衅,你会发现领导这个位置其实很不好坐。

第二项要素,就是要树立不断学习的能力

我们应注重学习的重要性。我去年曾经碰到一个客户,已经近40岁的人了,做会计做了14年,但仍然只是一个基层主管的职位,在公司中也看不到晋升的机会,也已经好多年没有加薪了。我们问了他一个问题,在这14年中,你有没有进行过培训、进修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充电?他说,没有。从来没有吗?从来没有。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但这种现象在职场中却是非常普遍的。

关于自己的学习与成长,你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与一年前相比,我的专业能力明显进步了吗?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吗?假如遇到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我一个人是否能够独立搞定,是否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厚度决定高度。你所以会有厚度的积累,原因在于你不断强化的学习能力。没有学习,你的职业发展就会在原地踏步。你以为你没有退步,但实际上别人在进步,你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你也就退步了。

第三项要素,就是要树立职业化精神

不管你有没有目标,不管这项工作是不是你愿意做的,只要你在这个岗位上,你就应该把事情做好。在其位谋其职,这是最起码的一种职业素养,也是任何岗位上都不可或缺的一种职业精神。既然在这个岗位上,你的岗位职责要求你把工作做好;如果不想做好,那就走人,别在这里浪费大家的时间。良好的职业素养,有时候比能力本身更重要。

良好的职业化精神,是很多优秀人士身上必备的成功素质。即便这份工作你不喜欢,也不要用消极的的方式去对待,因为你不仅在浪费公司的时间,更是在浪费你自己的时间。身在职场,你能收获的无非是两种东西:一是回报,二是成长。在没有明确的目标之前,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把所有你能够在这个职位上得到的东西,统统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你会两手空空,什么也得不到。

第四项要素,就是要有强大的内心

我所遇到的很多人,其实内心里都很脆弱,无法经受漫长人生道路上所降临的各种苦难。要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即便是耶稣,又何尝不会遭受苦难的洗礼?强大的内心可以让一个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而消极悲观只会让你在希望面前错机良机。《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你没有本事成为圣者,但一定要变成强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永远是自然进步的永恒法则。你只有适应这个法则,才能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生存之地。

30岁之后:如何实现质的突破

30岁以后的职业发展,不应该再是原地踏步、停滞不前的状态。要想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实现一个比较大的发展,你应该从30岁开始,好好利用5年时间,着手以下3件至关重要的事情的准备:

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你的专业化品牌构建。

如何构建你自己的个人品牌。你到了30岁以后,再去频繁跳槽,肯定是不行的,最大的不利,就是你的专业知识成长,永远只是停留在一个相对低的层次上,而这又会影响你职位的晋升与薪水的增长。我该干什么,适合做什么,此时应该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定位,并利用剩余5年的时间去积累。否则,35岁现象一定会在你身上上演。

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在其专著《专业主义》中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你凭什么胜出?未来能够牵动世界大势的,是个人之间的竞争。能否独霸世界舞台,锻造他人无法超越的核心竞争力?你唯一的依恃,就是专业。你是一流的商务人士,还是一般的上班族?差别就在这里!给自己一个专业定位,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会为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增加更多有价值的筹码。我们曾经遇到过5年跳槽13次、接触过10余个行业的人。假如你也这样,就毫无专业性可言了。

当然,为了支撑你专业化的品牌形象,你还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知识结构问题,要脱离具体的操作层面的问题,把你看待问题的眼光放得更高一些,更远一些,成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而不是鼠目寸光的人。你要向这个行业里最优秀的人看齐,并以他们为目标,作为自己修炼成长的榜样,一步一步弥补与优秀之间的差距。这个时候,在职学习、进修等等都需要提上日程,学会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

第二个方面,就是树立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每一个行业的优秀人才,都有自己聚集的圈子。为什么有些人出去讲一次课就要好几万?为什么有些人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一个行业的发展?原因就是他们的影响力太大了。你要想成为优秀的职场人士,也必须像那些最优秀的人看齐,树立在这个行业内的影响力,用你的思想去影响别人。

我们去年遇到一个非常优秀的小伙子,至今印象深刻。他是一个印刷专业的大专生,毕业之后去印刷厂做销售。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这个专业、这个职位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正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没有什么含金量的职位,他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构建着自己的影响力。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要求:每月都要写一篇文章,发表在这个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上。当然,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能够达到发表的质量,但每个月必须要保证质量写一篇。

这样做的好处,第一是树立了你在这个行业内的影响力;第二,可以让你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我们前面提过知识结构的问题,这里需要再强调一下。你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得到的知识,终究是别人的,不是你自己的。要想形成你自己的知识结构,你需要将这些外来吸收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在实践的过程中,同样的知识理论,在不同的情况下,每个人的感受和心得是不一样的。你写文章的过程,也就是对你自己在实践中的感悟和心得进行总结和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你自己的知识。

第二件事情,就是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这里指的是中层管理者,也是你的第一个管理者目标)。

除了那些对于技术十分热衷的人,如果你要想在职场上获得更多的空间,职位上的晋升必不可少。走上了管理者岗位,是你职业成长的关键一步。以后的发展空间,都与此次的晋升密不可分。但这个位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坐稳。盖洛普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基础员工之所以离职频繁,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在于公司,而是在于其上司:公司的中层管理者。正因为中层管理的不善,而对于下属员工的发展与成长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他们职业发展无论是在专业能力上,还是在职业修养上,均不能得到有效的成长。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中层危机对于公司的发展多么重要这样比较宏观的话题,单纯从小处来说,你必须要意识到:你的管理,将有可能改变你的下属的终身命运,是你错误的管理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到你的下属,迫使他们离开公司。

管理者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对于频繁跳槽的人是深恶痛绝。但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不得不说的是:当你们在抱怨求职者的不忠、素质低下时,你们是否考虑过建立一种良性的人才成长机制,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成长?你们在抱怨人才短缺的同时,是否考虑过如何去认真地培养人才?很多企业会说我们培养了,但留不住,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这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所以对于人才培养也就不那么热衷了。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你为什么留不住人?如果每个公司都不去培养人才,都想吃现成的,那么,最终的后果将是:所有的企业,都将面临无人可用的境地!

当你的成长因为你的上司而受到阻碍的时候,这是你的不幸,你可以选择用脚投票;当你某一天也成为管理者的时候,我们不希望把这种不幸继续传递下去。唯有如此,人才的培养才能进入正循环,才能够让每个人都能够在职场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其中困难多多,但我希望有理想的人能够不断努力,慢慢改变这一切。

第三件事情,就是找一家成长中的公司,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伴随其成长

在成长的过程中,找一家具有成长潜力和发展空间的公司,并随着公司一起成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是你可以亲眼目睹一家公司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历程,对于公司的运营也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你也能够体会到你的角色在公司成长中的位置和作用。二是在公司成长的过程中,你的价值会有更大的发挥余地,会更容易展现出来。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倾向于寻找大公司,这也可以理解,但是要想快速的成长,寻找规模不太大的成长中的公司,其实是更好的一种选择。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你的职位晋升也会更快。三是你的忠诚度会为你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回报。企业用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忠诚度。没有哪一个企业喜欢朝秦暮楚的员工。尤其是现在跳槽率、流失率在众多企业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忠诚就成为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职业精神。

不论你现在已经奔三,还是正在奔三的路上,请始终告诫自己:不要虚度了大好年华,抓住所有能够抓住的时间,为自己芸芸众生般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当你慢慢变老的时候,回想自己的一生,你希望是令人欣慰的一生,还是悔恨和懊恼的一生?

最后,借用我最喜欢的乔布斯语录,作为本文的结尾。

人这一辈子没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绝伦。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当你觉得收入不如别人时,不要随便和别人攀比,因为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别人在获得收入的背后付出了什么,同理,当我们生活不如别人时,亦无需格外羡慕,因为我们的生活质量是自己通过努力创造来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生活不够好说明你的努力还不够。其实,我们只要坚持就好,坚持3天容易,难的是始终坚持!

从30岁至35岁:为你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


不论你现在已经“奔三”,还是正在“奔三”的路上,请始终告诫自己:不要虚度了大好年华,抓住所有能够抓住的时间,为自己芸芸众生般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

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虽然你我皆是凡人,只是这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但我依然希望每个人的生命都能够迎着太阳开花结果。不管以你现在的阅历是否能够理解这段话的涵义,请先记下来。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因为,时间能解释一切,时间能证明一切,时间能解决一切。

题记

在最近的一年的职业规划咨询过程中,我明显地感觉到35岁以上人群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的迫切性。也正是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得以清晰地洞察到,时间点的把握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如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们的客户中,遇到的往往是两类较为极端的案例:一类是已经做到一定级别至少是总监级以上,在公司具有一定地位,年薪不少于20万的人;另一类是工作多年,但依然处于一个相对低的位置,无论是职位层级和物质回报,还是个人的价值感,均无法得到较高认同。这两类案例虽然极端,但却给我们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考。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但凡那些在职业发展上获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长的领域,至少精耕细作了10年以上。而那些在职场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往往属于每隔一两年换方向,从来没有在某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下去。当然,除了频繁跳槽的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已经在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但这种积累属于重复劳动式的,并没有上升,致使职业发展原地踏步。

不管你是否承认,你都必须重视35岁现象。很多企业在招募人才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如果你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的话,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当然,根据我们的实践咨询经验来看,如果你真到了35岁甚至更高的年龄才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这个问题你已经无力解决了,很多现实的困难会让你有心无力,束手无策。到了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因为当初的选择后悔不迭,但却欲哭无泪。所以,无论是为了避免走更多的弯路,还是迈向更大的成功,你都必须提前思考你未来的谋生之路。已经有太多的案例证明:未雨绸缪会比临时抱佛脚有用得多。

在我们的客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80后,也是职业规划问题的高发区。年龄最大的一批80后,已经过了三十而立的年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80后,正在迈向三十而立的路上。如果说年轻是上帝给予你的犯错的资本,你还有时间去弥补;但如果你已经到了二十岁的尾巴上,这种资本将不再是你的专利。从大学毕业,到你的而立之年,这个时间已经足够长,让你有足够的机会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并反思自己的成长。

从30岁到35岁,这其中有5年的时间。假如给你足够犯错的时间,那么,为了不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变得一塌糊涂,你至少应该在30岁就确立明确的目标,并利用5年的时间去追赶。这可能是你成长的最后的最佳时机。错过了这个时机,你已不再年轻,社会也不会再以包容的心态去原谅你的年少轻狂。否则,你多走一步错路,就必定要在以后以十倍的代价补回来。从30岁到35岁,你应该学着为你芸芸众生般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以便让你下半生的职业生涯不要在假如一切能够重来的悔恨和遗憾中度过。

30岁:你必须要面对的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家庭与责任的问题。

不要以为自己还年轻。不要以为有些问题离自己还很远。无论是颓废还是忙碌,你的时间都在飞快地逝去,你感觉自己在加速变老。有些问题,不管你是否愿意去面对,但你的成长阶段决定了你必须要承担与年龄相匹配的责任。大多数的人,到了这个年龄段,都必须要考虑一下家庭问题。如果你已经成家立业,你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你的职业到底该如何发展,才能确保让你支撑整个家庭的负担?这不仅仅包括你的爱人,还包括你的孩子及父母(尤其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时候,你要承担的是双方四位老人的供养)。到了这个阶段,你的压力是成倍增长的,但如果你在职场上的成长无法实现倍增,甚至还在以某种形式进行着倒退,那么,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就会面临更多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更多的时候,会使你没有余力去谋求更好的发展。很多人在跳槽时,往往会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如果我跳了,如果收入没有现在的高,那么,现在的工作,我还会轻易再动吗?说得更不客气一点:我还敢轻易再动吗?我还有那个胆量与勇气吗?所以,要想行动,就趁早,趁你还没有背上家庭的包袱的时候,轻装上阵,拼尽全力向前冲,这是你唯一的选择。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享受安逸,否则,你的后半生都将永远在碌碌无为中被安逸下去。

第二个问题,是能力与年龄的匹配度问题。

为什么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明确规定要5年经验、10年经验等等类似的工作经验要求呢?因为工作时间意味着与之匹配的能力等级。同样的工作,5年经验和10年经验所积累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所能承担的责任也是不一样的。你的工作年限越长,往往也意味着你的能力越强,这二者之间是一种正向倍增的关系。但如果你违背了这种关系,那么,你就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进而丧失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在我们的很多客户中,其中较为棘手的一种情况,就是能力与年龄不匹配的问题。很多工作3年、5年的人,甚至和工作一年的人在能力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所以当他们的职业想向上突破时,会遇到很多的阻力。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是频繁跳槽,没有在一个方向上积累,无一技之长;二是虽然在一个方向上长期积累,但只有第一年是成长的,剩下的几年都是在做重复劳动,原地踏步。

所以,对于那些年龄30岁的朋友来说,从现在开始,你必须要慎重审视一个问题:从毕业到现在,我工作几年了?我身上所具备的能力是否与我的年龄相匹配?如果不匹配,那么,你一定要及早树立危机感,并跑步前进,以弥补与那些先知先觉者之间的差距,确保自己不会在竞争的过程中被他人挤下马。

第三个问题,是知识结构的构建与提升问题。

我们曾经服务过一个客户,做销售做了五六年,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战操作经验。有一次跳槽去应聘某知名快消企业的区域营销经理的职位。在面试的过程中,所有关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他都能够对答如流,但上升到系统层面及战略层面的问题时,他的脑子就一片空白。我相信在职场上做过五六年的人都有这种感受:感觉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无论是流程,还是技巧与方法,都能够熟练掌握;但如果从更高一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往往又不知道如何下手。

身在职场,不同职位等级的人,所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他们所具备的眼光与思维模式同样也有差别。一个最基础的业务员,想着如何维护好终端,这是战术层面的东西,也是他的职责所在;但如果一个营销总监这样的角色,还和业务员一样天天想着如何去和终端老板打交道,那就是他的失职了。每一个企业的运营,都会由战略与战术所构成。大的战略会细分成小的战略,小的战略会细分成一个一个的执行战术,由基层人员去付诸实施。不同层级的人,分别负责不同高度的工作,各司其职,这也是团队协作的意义所在。同样,每一个不同层级的人,也存在不同的知识结构。层级越高,你看问题的眼光和思路就要越高,你的整体知识结构层次也要向上发展和突破。要不然,你的能力,永远只能停留在具体的基层操作层面上,不会有大的发展,职位上更不可能有上升。

另外,从沟通的层面来说,你的职位越高,你与老板的距离就越近,你与公司最高领导接触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果你看待问题的思路无法与老板们保持在高度上的一致性,那么,你的能力是无法得到认可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向上晋升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职业生涯也会就此止步。

30岁之前:如何打好基础

30岁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之前,会有一个评估环节,系统评估客户的综合基础,看看是否还适合做职业规划。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考察标准,就是年龄问题,重点是30岁左右的年龄。如果你30岁之前几乎没有任何积累,那么,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要想获得突破是十分困难的,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无法解决。这是硬伤。但凡遇到有这样硬伤的客户,我们只能对他们说很抱歉,我们无能为力。所以,要想让你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不后悔,顺利渡过30岁这道坎,你就需要在30岁之前对自己负责,未雨绸缪。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准一个可以为之奋斗5年、10年甚至更久的目标。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因为一个清晰的目标,可以让你的职业成长围绕着一个点去积累经验,而这种日积月累的经验积累,也是你日后升职加薪的筹码。虽然经验并不一定与能力相关,但如果没有经验的积累,你的能力也基本没有提升的可能。

关于目标与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所谓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有一个核心才行。围绕着这个核心,你才能构建你的竞争力。而这个核心,就是你的职业目标方向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解决了,方向明确了,哪怕你走得再慢,也可以比那些走弯路的人走得快,因为你明确你的目标,你一直在朝着你的目标前进,你是在走直线。捷径是什么?捷径就是不走弯路,永远走直线。

我们去年曾经咨询过一个客户,7年换了6家公司。按照通常的理解,大家往往会认为这个人的职业发展很糟糕。其实不是。这个人目前的税后月薪是1万元,属于还不错的那种水平。大家也许会纳闷:为什么频繁跳槽的一个人,会有这样的职业发展水平呢?有些人会觉得他很幸运,运气比别人好而已。其实不是。观察他的成长经历,我们发现,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每一次跳槽,他都没有偏离既定的方向。只要方向不错,那么,他的每一步行动,都是在接近这个方向,都是在为以后的职业发展积累更多的筹码。你积累的厚度,将最终决定你未来的发展高度。现在房价、物价这么高,很多人的生存压力也骤然增加,由此也导致很多人迫于生存的压力而变得浮躁和随波逐流。一份工作,往往坚持不了几个月,觉得看不到希望,工资无法提升,往往就选择跳槽。但实际上,跳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的用人单位,都变得非常务实,做多少事,拿多少钱,天经地义(当然,特权阶层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如果你无法为公司发展贡献更大的价值,却还想着得到更多的回报,这样只赚不赔的买卖是没有人愿意干的。你为公司贡献多少价值,取决于你的能力到底有多强。而能力的积累,则源自于在一个方向上的长期坚持。既便是那些看起来令人很羡慕的成功者们,也少不了日积月累的修炼与成长。那些因为走了弯路却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损失补回来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只会让你失去更多的东西。

大家可能听说过10000小时定律:不论你想在任何一个领域成功,你都必须至少付出10000个小时的磨练。MacolmGladwell在他的新书《异类:成功人士的故事》中说道,无论是最优秀的运动员,企业家,音乐家还是科学家,经调查,你都会发现他们至少都在付出了长达十年,每天不低于三小时的努力之后才崭露头角的。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34岁的世界顶级小提琴家马克西姆文格罗夫出生在西伯利亚,在4岁的时候接触到第一把小提琴,从此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然而他的天赋和敬业度是成正比的。他每天练习7小时,5岁就举办了独奏会,15岁就获得了国际大奖。文格罗夫说,我的母亲每天晚上8点回到家,吃完晚饭之后就教我小提琴直到凌晨4点。对于一个4岁的小孩来说,这简直就是酷刑,但两年后我变成了小提琴手。

很多人在抱怨没有机会。其实并非如此。肯特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弗兰克弗雷迪认为有效投入很多时间去练习的人自然会拥有自己的运气:他们近乎苛求地努力,当运气来的时候,他们早就准备好了。这正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如果你没有遇到机会,不要抱怨,你首先要反思的是自身,到底哪些方面准备不足?根据我们的经验,只有你在一个方向上坚持至少5年以上,你才有可能得到回报,而且这种回报会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产生一个相对长期的影响。同时,也正是这么长时间的积累,让你的基础非常扎实和牢固,你的脚步也会站得更稳。

身在职场,无非要做两件事:一是做事,二是做人。如果说找准目标为是了积累更多的核心技能,更好地做事的话,那么,学会做人,则是你要职场发展要考虑的第二件大事情。我们甚至认为,会做人比会做事还要重要百倍。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业目标,对于很多迷茫中的人来说可能并不是容易的事;但学会做人,则是你在任何公司、任何时候都可以修炼的一种职业素养。即便你的职业技能没有多大的突破与成长,但良好的职业素养则会从另外一种层面为你的职业发展增添筹码。我们也遇到不少能力不足、但态度很好、很积极的客户,他们用自己的优秀职业素养成功征服了面试官,得到了不错的发展机会。有句话叫要做事,先做人。能力不足,可以慢慢培养;但如果不会做人,在任何组织中,都会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在做人的修炼中,有四项要素,是能够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起到致命性影响的。

第一是你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这其中包括与你的上司的关系,以及与你的同事的关系。与上司的关系不好,直接决定着你的升迁。所以我经常对我们的客户说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你与上司的关系不好,基本上也就意味着你在这个公司的职业生涯就此终结。而与同事的关系不好,即便你哪一天升迁了,成为了他们的领导,你也会因为缺乏群众基础而导致权力被架空,你的下属对你不是阳奉阴违,就是故意挑衅,你会发现领导这个位置其实很不好坐。

第二项要素,就是要树立不断学习的能力。我们应注重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在去年曾经遇到过一个客户,已经近40岁的人了,做会计做了14年,但仍然只是一个基层主管的职位,在公司中也看不到晋升的机会,也已经好多年没有加薪了。我们问了他一个问题,在这14年中,你有没有进行过培训、进修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充电?他说,没有。从来没有吗?从来没有。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但这种现象在职场中却是非常普遍的。关于自己的学习与成长,你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与一年前相比,我的专业能力明显进步了吗?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吗?假如遇到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我一个人是否能够独立搞定,是否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厚度决定高度。你所以会有厚度的积累,原因在于你不断强化的学习能力。没有学习,你的职业发展就会在原地踏步。你以为你没有退步,但实际上别人在进步,你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你也就退步了。

第三项要素,就是要树立职业化精神。不管你有没有目标,不管这项工作是不是你愿意做的,只要你在这个岗位上,你就应该把事情做好。在其位谋其职,这是最起码的一种职业素养,也是任何岗位上都不可或缺的一种职业精神。既然在这个岗位上,你的岗位职责要求你把工作做好;如果不想做好,那就走人,别在这里浪费大家的时间。良好的职业素养,有时候比能力本身更重要。

我曾经在新浪微博上看到过别人总结的企业中8类精神乞丐,我觉得很好地描述了当下一部分人的职场态度:领导不和我沟通,我就不沟通;领导不认可我,我就不好好干;领导不鼓励我,我就不好好干;我不开心,是因为领导不会哄我;完不成任务,总是拿一堆客观理由来应付;做错事后,总希望大家不要小题大做;不懂技术,抱怨公司没有培训;不上进,抱怨公司氛围不好。

良好的职业化精神,是很多优秀人士身上必备的成功素质。即便这份工作你不喜欢,也不要用消极的的方式去对待,因为你不仅在浪费公司的时间,更是在浪费你自己的时间。身在职场,你能收获的无非是两种东西:一是回报,二是成长。在没有明确的目标之前,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把所有你能够在这个职位上得到的东西,统统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你会两手空空,什么也得不到。

第四项要素,就是要有强大的内心。我所遇到的很多人,其实内心里都很脆弱,无法经受漫长人生道路上所降临的各种苦难。要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即便是耶酥,又何尝不会遭受苦难的洗礼?强大的内心可以让一个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而消极悲观只会让你在希望面前错机良机。《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你没有本事成为圣者,但一定要变成强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永远是自然进步的永恒法则。你只有适应这个法则,才能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生存之地。

30岁之后:如何实现质的突破

30岁以后的职业发展,不应该再是原地踏步、停滞不前的状态。要想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实现一个比较大的发展,你应该从30岁开始,好好利用5年时间,着手以下3件至关重要的事情的准备。

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你的专业化品牌构建。如何构建你自己的个人品牌。你到了30岁以后,再去频繁跳槽,肯定是不行的,最大的不利,就是你的专业知识成长,永远只是停留在一个相对低的层次上,而这又会影响你职位的晋升与薪水的增长。我该干什么,适合做什么,此时应该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定位,并利用剩余5年的时间去积累。否则,35岁现象一定会在你身上上演。

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在其专著《专业主义》中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你凭什么胜出?未来能够牵动世界大势的,是个人之间的竞争。能否独霸世界舞台,锻造他人无法超越的核心竞争力?你唯一的依恃,就是专业。你是一流的商务人士,还是一般的上班族?差别就在这里!给自己一个专业定位,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会为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增加更多有价值的筹码。我们曾经遇到过5年跳槽13次、接触过10余个行业的客户。假如你也这样,就毫无专业性可言了。

当然,为了支撑你专业化的品牌形象,你还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知识结构的问题,要脱离具体的操作层面的问题,把你看待问题的眼光放得更高一些,更远一些,成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而不是鼠目寸光的人。你要向这个行业里最优秀的人看齐,并以他们为目标,作为自己修炼成长的榜样,一步一步弥补与优秀之间的差距。这个时候,在职学习、进修、培训等等都需要提上日程,学会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

第二个方面,就是树立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每一个行业的优秀人才,都有自己聚集的圈子。比如哈佛商业评论网、职业经理人网、业务员网等等,都是相关人才聚集的地方。为什么有些人出去讲一次课就要好几万?为什么有些人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一个行业的发展?原因就是他们的影响力太大了。你要想成为优秀的职场人士,也必须像那些最优秀的人看齐,树立在这个行业内的影响力,用你的思想去影响别人。我们去年遇到一个非常优秀的小伙子,至今印象深刻。他是一个印刷专业的大专生,毕业之后去印刷厂做销售。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这个专业、这个职位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正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没有什么含金量的职位,他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构建着自己的影响力。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要求:每月都要写一篇文章,发表在这个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上。当然,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能够达到发表的质量,但每个月必须要保证质量写一篇。这样做的好处,第一是树立了你在这个行业内的影响力;第二,可以让你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我们前面提过知识结构的问题,这里需要再强调一下。你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得到的知识,终究是别人的,不是你自己的。要想形成你自己的知识结构,你需要将这些外来吸收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在实践的过程中,同样的知识理论,在不同的情况下,每个人的感受和心得是不一样的。你写文章的过程,也就是对你自己在实践中的感悟和心得进行总结和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你自己的知识。

第二件事情,就是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这里指的是中层管理者,也是你的第一个管理者目标)。除了那些对于技术十分热衷的人,如果你要想在职场上获得更多的空间,职位上的晋升必不可少。有些人会说我不愿意成为一个领导者,我只希望做好自己的份内事,我就满足了。对于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我只能说很抱歉,这不是你能选择的。原因很简单:你25岁的时候,可以做一名基础员工;30岁的时候,也可以做一名基础员工;但你到了35岁以上的时候,你如果还只想着做一名基础员工,那就不太现实了。我们前面提到过35岁现象。如果一个已经35岁的人,他的能力还只是局限在基础岗位上,那么,这样的人基本上是没什么价值的(当然,落后的国企及事业单位除外)。所以,不管你是否愿意,你都必须把职位晋升作为你职业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

走上了管理者岗位,是你职业成长的关键一步。以后的发展空间,都与此次的晋升密不可分。但这个位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坐稳。盖洛普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基础员工之所以离职频繁,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在于公司,而是在于其上司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在我们的职业规划咨询经历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正因为中层管理的不善,而对于下属员工的发展与成长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他们职业发展无论是在专业能力上,还是在职业修养上,均不能得到有效的成长。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中层危机对于公司的发展多么多么重要这样比较宏观的话题,单纯从小处来说,你必须要意识到:你的管理,将有可能改变你的下属的终身命运,是你错误的管理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到你的下属,迫使他们离开公司。管理者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对于频繁跳槽的人是深恶痛绝。但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不得不说的是:当你们在抱怨求职者的不忠、素质低下时,你们是否考虑过建立一种良性的人才成长机制,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成长?你们在抱怨人才短缺的同时,是否考虑过如何去认真地培养人才?很多企业会说我们培养了,但留不住,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这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所以对于人才培养也就不那么热衷了。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你为什么留不住人?如果每个公司都不去培养人才,都想吃现成的,那么,最终的后果将是:所有的企业,都将面临无人可用的境地!

当你的成长因为你的上司而受到阻碍的时候,这是你的不幸,你可以选择用脚投票;当你某一天也成为管理者的时候,我们不希望把这种不幸继续传递下去。唯有如此,人才的培养才能进入正循环,才能够让每个人都能够在职场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其中困难多多,但我希望有理想的人能够不断努力,慢慢改变这一切。

第三件事情,就是找一家成长中的公司,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伴随其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找一家具有成长潜力和发展空间的公司,并随着公司一起成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是你可以亲眼目睹一家公司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历程,对于公司的运营也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你也能够体会到你的角色在公司成长中的位置和作用。二是在公司成长的过程中,你的价值会有更大的发挥余地,会更容易展现出来。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倾向于寻找大公司,这也可以理解,但是要想快速的成长,寻找规模不太大的成长中的公司,其实是更好的一种选择。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你的职位晋升也会更快。三是你的忠诚度会为你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回报。企业用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忠诚度。没有哪一个企业喜欢朝秦暮楚的员工。尤其是现在跳槽率、流失率在众多企业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忠诚就成为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职业精神。

不论你现在已经奔三,还是正在奔三的路上,请始终告诫自己:不要虚度了大好年华,抓住所有能够抓住的时间,为自己芸芸众生般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当你慢慢变老的时候,回想自己的一生,你希望是令人欣慰的一生,还是悔恨和懊恼的一生?

最后,借用我最喜欢的乔布斯语录,作为本文的结尾。人这一辈子没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绝伦。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如何应对职场35岁现象


你所有不曾料想过的问题,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与你不期而遇;你所有曾经潇洒的随遇而安,同样也会随时间流逝而让你承担那些似乎命中已经注定的代价。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可阻挡的是时间,它像一把利刃,无声地切开了坚硬和柔软的一切,恒定地向前推进着,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使它的行进产生丝毫颠簸,它却改变着一切。

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虽然你我皆是凡人,只是这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但我依然希望每个人的生命都能够迎着太阳开花结果。不管以你现在的阅历是否能够理解这段话的涵义,请先记下来。

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明白。

因为,时间能解释一切,时间能证明一切,时间能解决一切。

在最近的一年的职业规划咨询过程中,我明显地感觉到35岁以上人群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的迫切性。也正是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得以清晰地洞察到,时间点的把握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如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们的客户中,遇到的往往是两类较为极端的案例:一类是已经做到一定级别至少是总监级以上,在公司具有一定地位,年薪不少于20万的人;另一类是工作多年,但依然处于一个相对低的位置,无论是职位层级和物质回报,还是个人的价值感,均无法得到较高认同。这两类案例虽然极端,但却给我们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考。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但凡那些在职业发展上获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长的领域,至少精耕细作了10年以上。而那些在职场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往往属于每隔一两年换方向,从来没有在某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下去。当然,除了频繁跳槽的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已经在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但这种积累属于重复劳动式的,并没有上升,致使职业发展原地踏步。

不管你是否承认,你都必须重视

35岁现象。很多企业在招募人才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如果你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的话,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当然,根据我们的实践咨询经验来看,如果你真到了35岁甚至更高的年龄才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这个问题你已经无力解决了,很多现实的困难会让你有心无力,束手无策。

到了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因为当初的选择后悔不迭,但却欲哭无泪。所以,无论是为了避免走更多的弯路,还是迈向更大的成功,你都必须提前思考你未来的谋生之路。已经有太多的案例证明:未雨绸缪会比临时抱佛脚有用得多。

在我们的客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80后,也是职业规划问题的高发区。年龄最大的一批80后,已经过了三十而立的年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80后,正在迈向三十而立的路上。如果说年轻是上帝给予你的犯错的资本,你还有时间去弥补;但如果你已经到了二十岁的尾巴上,这种资本将不再是你的专利。从大学毕业,到你的而立之年,这个时间已经足够长,让你有足够的机会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并反思自己的成长。

从30岁到35岁,这其中有5年的时间。假如给你足够犯错的时间,那么,为了不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变得一塌糊涂,你至少应该在30岁就确立明确的目标,并利用5年的时间去追赶。这可能是你成长的最后的最佳时机。错过了这个时机,你已不再年轻,社会也不会再以包容的心态去原谅你的年少轻狂。否则,你多走一步错路,就必定要在以后以十倍的代价补回来。从30岁到35岁,你应该学着为你芸芸众生般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以便让你下半生的职业生涯不要在 假如一切能够重来的悔恨和遗憾中度过。

30 岁:你必须要面对的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家庭与责任的问题。

不要以为自己还年轻。不要以为有些问题离自己还很远。无论是颓废还是忙碌,你的时间都在飞快地逝去,你感觉自己在加速变老。有些问题,不管你是否愿意去面对,但你的成长阶段决定了你必须要承担与年龄相匹配的责任。大多数的人,到了这个年龄段,都必须要考虑一下家庭问题。

如果你已经成家立业,你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你的职业到底该如何发展,才能确保让你支撑整个家庭的负担?这不仅仅包括你的爱人,还包括你的孩子及父母(尤其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时候,你要承担的是双方四位老人的供养)。

到了这个阶段,你的压力是成倍增长的,但如果你在职场上的成长无法实现倍增,甚至还在以某种形式进行着倒退,那么,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就会面临更多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更多的时候,会使你没有余力去谋求更好的发展。

很多人在跳槽时,往往会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如果我跳了,如果收入没有现在的高,那么,现在的工作,我还会轻易再动吗?说得更不客气一点:我还敢轻易再动吗?我还有那个胆量与勇气吗?所以,要想行动,就趁早,趁你还没有背上家庭的包袱的时候,轻装上阵,拼尽全力向前冲,这是你唯一的选择。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享受安逸,否则,你的后半生都将永远在碌碌无为中被安逸下去。

第二个问题,是能力与年龄的匹配度问题。

为什么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明确规定要5年经验、10年经验等等类似的工作经验要求呢?因为工作时间意味着与之匹配的能力等级。同样的工作,5年经验和10年经验所积累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所能承担的责任也是不一样的。你的工作年限越长,往往也意味着你的能力越强,这二者之间是一种正向倍增的关系。

但如果你违背了这种关系,那么,你就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进而丧失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在我们的很多客户中,其中较为棘手的一种情况,就是能力与年龄不匹配的问题。很多工作3年、5年的人,甚至和工作一年的人在能力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所以当他们的职业想向上突破时,会遇到很多的阻力。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是频繁跳槽,没有在一个方向上积累,无一技之长;二是虽然在一个方向上长期积累,但只有第一年是成长的,剩下的几年都是在做重复劳动,原地踏步。

温州人才招聘基本介绍


在温州人才招聘有什么流程?有什么招聘策略?温州人才招聘的基本原是什么?

(一)招聘介绍

(1)征聘概念、基本原则

招聘的基本含义:招聘是指人力资源规划和分析工作的组织的要求,并有一定的技巧,能力吸引到企业或组织的空缺其它特殊类型的求职者,以满足人力资源的需求业务流程。比如温州地区的某个企业网络运行岗位缺少,企业可通过招聘,来吸引正在温州找工作的运营人才,达到两者互补的效果,解决双发的需求。温招聘不仅具有经济性,而且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政策和法律。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信息公开原则:一方面给予求职者公平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使招聘工作受到社会公众的监督;

2)公平平等的原则:指的是平等对待候选人,建立一个平等竞争的职业环境;

3)效率优先原则:灵活选择招聘形式,降低招聘成本;

4)双向选择的原则:企业和求职者双方彼此的选择权。

(二)招聘阶段与流程

大多数企业人事部门招聘人员的基本流程是:确定人员需求、制定招聘计划、选人用人、评估招聘。对于这样一个基本流程,我们可以确定最基本的工作流程:

1)用人部门的申请:部门经理向人事部门提交所需的人数、职位、要求,并解释招聘理由;

2)由人力资源部进行审查,并由最高管理层确定招聘计划。

3)根据人事部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提交一个单一的应用程序,以确定职位和要求配额的招聘;

4)对应聘者的基本要求是资格和条件的限制,如受教育程度、年龄要求、所需能力和岗位经验等;

(三)批准员工的基本工资和预算工资;

(六)编制、出版材料,准备公告或者公司宣传资料,并申请处理日期;

7)联系就业市场或发布招聘公告;并安排面试时间和地点面试。

8)最终确定人员,在试用期内办理录用手续,办理录用、录用、录用手续。

9)签订合同并存档。

(四)招聘策略

征聘战略体现了征聘计划和为实现征聘计划而采取的具体战略。其中包括征聘人数、所需人员、吸引人才的手段、征聘渠道、甄选模式和征聘时间。成功的招聘策略将有助于公司迅速找到合适的人才,促进公司的持续发展。招聘策略的细节包括:

1)招聘人员策略

作为本组织的代表,招聘人员的素质与组织是否能吸引优秀的人才有关。因此,招聘人员的选择也是相应的技能。

2)招聘时间策略

按照在劳动力市场,计划招聘活动的人才的法律;劳动力市场招聘人才供应的高峰期,节约成本,提高招聘效率,。

3)招聘地点策略

选择招聘范围;选择就近节省成本;选择固定地点。例如在温州地区的求职者,可选择温州人才网,能够快速有效的选择到合适的岗位!

35岁的IT人转行的疑惑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35岁的IT人转行的疑惑》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这是网友提出的一个关于职业生涯的话题,他表示: 厌倦了纯技术,累了,同时,又无一技之长,想想转行其它行业,想转oracle ERP,但对对oracle ERP一窍不通。感慨到:35岁IT人,一个字,累。

从这个话题中我们可以折射出,35岁将成为IT人转型的一个关键点。无论是我们普通的程序人员,还是企业的CIO人员,35岁或许是职业生涯的新起点。很多的IT人在面临着这一关卡。或许在IT行业内,有观点认为,业界知名杀毒专家王江民进入IT领域已经38岁,同样也获得了成功,但对于大部分从事IT的人员来讲,王江民38岁进入IT领域的成功则更多是一个奇迹。

三十而立的IT人能接受转行的压力吗?

随着压力的增长,以及IT的日新月累,新的技术不断诞生一个新的技术在经历了几年发展以后,就会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得到普及甚至被淘汰,无论是一名技术人员,还是CIO都需要不断的尝试、学习接受新的理念以及技术,对于快速发展的IT行业来讲,更是如此。然而,作为CIO或者普通的IT人员来讲,随着年龄、经验、以及阅历的增长,IT是否能成为CIO或者IT人的终结者?显然,这不是一个满意的答案,对于三十而立的IT人来讲,转行或者转型将成为未来IT人职业生涯的另一选择。

从现有的状况来看, 现阶段的IT人无论是转型,还是转型都面临着困惑。

第一:现在转行要从头开始,意味着薪水也要从头开始,35岁生活压力应该是存在的;

第二:与比你年轻的人开始实习,是否能接受?

第三、缺少核心竞争力。这一点是最为主要的,现阶段的IT因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IT技术已经不成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对于个人来讲,无论能力有多高,一个人是无法完成项目的,这需要团队的协作能力。而协作能力的发展恰恰在CIO是不足之处。如何提升身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IT人转行的关键。

金字塔式的IT职业路线图

来看下面一组IT人成长的线路:

1、学徒-操作工-小组长-车间主任-副厂长-厂长

2、程序员-设计-应用设计-开发主管/架构师-顾问

网友强调:职业生涯永远都是从后向前走的,没有听人说过谁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拼搏终于从厂长的位置干到了机床操作工的位置,IT人成长结构注定是金字塔式的结构。要么离开这个行业,要么向金字塔的顶端前进。

改变现状的方法:

第一、转行或者转型需及早动手

第一份工作往往决定了未来以后的发展方向,作为未来的CIO,前期需要为成为真正的CIO而努力,当自身在企业或者行业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或者提升,就得重新考虑是否适合这个行业或者企业。无论是普通的程序人员,还是未来的CIO一定要准自己的位置,有些职位,虽然条件非常具有吸引力, 但要和自身结合起来, 是否有长久的发展, 是否有利于发展,都需要谨慎。对于每个人来讲,无论是转型还是转行,都需要尽早动手,当时间积累到一定时候转型者转行这些积累将会一所有,一切得从头在来,属于得不偿失。

第二、跳出技术围城做事情

现代,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对于软件的开发已经不在像过去只有简单的开发命令,全球的开源化,让技术不再是企业信息化的瓶颈,相反,懂管理懂技术的人才更加适合企业的需要。作为CIO,不仅仅要是了解企业的业务,还要了解管理、了解技术,可以说真正的CIO是一个全能型的人才。而国内目前这类人才确又非常少。目前,更多的是一种懂技术而不懂管理的人群,因此,要跳出技术的围城,真正做好管理与技术的结合,才能在未来的职业中生存。

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那么,我们的IT人未来前景如何?网友骑牛后卫认为,未来IT人向前的路子一般以下几条:

1、寻找好的创意、产品、市场,然后自己做企业
2、继续在某个大公司做system architect
3、寻找新东家继续做CIO
4、继续改行为consultant

同时,网友就35岁IT人转行话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如何来看待自己职业生涯,需要坚持一门技术,把握一个方向, 你一定能成就自已, 成为众多年轻人心目中的技术大师!另外,还要学习微软那样,做有市场的东西, 成为技术大师顾然可喜, 穿衣吃饭也重要,要把握好方向!

35岁成职场“生死线”


 35岁竟成职场老人,一过了35岁似乎就很讨人嫌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之下,一种日益突出的35岁现象引发网友热议,不仅公务员招考年龄要求35岁以下,很多企业也将进人的门槛限定在35岁,35岁俨然成为职场生死线。

很多人可能忘记了,中国向来就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说法。所谓的三十而立,既有人到了30岁就应该成家立业的含义,同时也有人到了30岁,就应该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的意思。时代发展了,现在我们说三十而立,更多的是取后一种意思。而四十不惑,则是指人到了四十岁,才逐渐成熟稳重起来,具备了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表明一个人开始走向睿智和成熟。

但是到了现实中,恰好处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中间的这个35岁,却变得如此让人尴尬和难堪。35岁现象的出现,意味着你刚刚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很快就成了别人眼里的鸡肋,甚至你的睿智和成熟,还没有表现的机会,没有用武之地,就面临被职场淘汰的境地。很显然,这样的所谓职场生死线,实在是对人才的一种莫大浪费。

不管是公务员招考,还是企业招聘,都只是看到了35岁以下的人精力充沛,充满活力,但是却没有看到35岁以上的人更成熟,更稳重,工作经验更丰富。相比之下,35岁以上的人,身体条件不输于年轻人,但是心理素质和工作经验却远远胜于年轻人,年富力强这个词语,正是给这一年龄段的人准备的。这也就预示着,他们这一年龄段的人,正是在人生和事业上出成绩、有收获的时候,如果遭遇所谓的职场生死线,不管对于他们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还是对于用人单位,都是一种损失。

35岁以上的人,一般都已经成家立业,生活稳定,心态也稳定,只要岗位合适,待遇合适,他们在一家企业供职的时间会更长久,而年轻人却更喜欢频繁的跳槽,企业更难留得住人才。

所以说,35岁成为职场生死线,屡屡被各种招考招聘拒绝,既涉嫌年龄歧视,对劳动者不公平,同时对用人单位也没有什么好处。全社会都应该扭转这种错误认识,让35岁从职场生死线成为职场黄金线。

温州HR招聘人才的渠道有哪些?


“如果你想把工作做好,你必须利用它。”温州人力资源公司要做好招聘工作,必须考虑渠道的选择。渠道越多,成功率就越高。

温州HR招聘人才的渠道有哪些?

人力资源招聘有几个渠道:

1、网络

首先,你需要在网络上开发更多更好的渠道,如各种专业招聘网站、应用程序、本地论坛、QQ群、微信群等。

在专业招聘平台上,关键词搜索需要徐州人力资源进行研究。一般情况下,将工作名称与技能关键字交替组合,如搜索程序/it/程序员/c++。当公司的信息类型搜索到企业的基准。非常相似的同行公司可以通过更名为简称搜索更快地找到竞争对手的候选人,但要注意竞争禁令的问题。其他人也可以搜索证书、学校名称、专业、产品和其他关键字。徐州人力资源部也不得不考虑求职者简历中通常会出现什么词汇。

此外,其他社交应用、行业论坛也可以使用,如志虎、微博、豆瓣等,需要根据帖子的情况选择。例如,人力资源在问答社会中回答了很多与工作有关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选择答案的渠道,即一个非常有效的宣传渠道,会有求职者来应聘。

还有各种QQ群,微信群等。例如,如果您正在寻找产品经理,您可能希望添加更多产品组,少说话并观察更多,并找到一个好的候选人。

2、同行

找工作是“工作”和“求职者”之间的一个匹配问题,所以你的公司可能缺少其他公司不需要的人。例如,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申请了一个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事职位,他被拒绝了,但你的公司只是缺少一个实习生,所以他可以去你那里试试。因此,徐州市人力资源部应加强与同事的线上、线下交流,相互学习,共享人才。

3、亲朋好友

温州HR千万不要忘记,有朋友和家人的联系是可以利用的,多问问,也许你能找到合适的人才。例如,每个同学聚会,我的一个同学会跟大家谈论职业,认识一些人,然后四处打听是否有需要找工作的人可以推荐,你可以说很聪明。

4、公司内部

招聘不仅涉及到外部招聘,而且还涉及到内部流动。

内部多柱流程使得尽可能多的人随时成为其他人的备用轮胎非常重要。徐州人力资源部可以开展不同的人员队伍,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更强大的“副业”;轮换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一定时间内轮换可以让员工更全面地了解公司的业务,更高的稳定性。与此同时,如果帖子中有空缺,有人可以很快上来。最后是内部竞争和内部建议。

5、离职员工

温州人力资源不应低估员工离职的价值。社会上没有“人走冷茶”,但是“世界太小了”,你会再见到他们的。所以,除非它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员工,否则记住开始和结束,并保持联系。

离开公司的好处是他们可能比你更了解公司,比如公司本身不知道公司不工作的真正原因。所以如果你和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你可以要求他们推荐合适的人,他们在推荐人的时候下意识地考虑这些因素,而信更有效。

当然,如果你能重新雇用一个好的前雇员,那就更好了。

6、求职者

虽然有些求职者拒绝了你的提议,但你可以借此机会再问几句:“你可以向适合这个职位的人推荐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与工作有关的联系人,以及一个好的求职者,他圈内的人会非常好。

以上是温州市人力资源部可以用来招聘六个渠道,充分利用这些渠道,不再害怕招聘优秀人才!

以上《温州大部分企业招聘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你慌了吗?》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你在职场礼仪有哪些方面”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