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心理:说要录用又变卦,是我太犹豫还是HR不守信用?。

职场心理栏目教您熟悉各类职场心理,提供各类职场心理故事、职场心理学、女性职场心理、职场心理测试、职场人际心理、职场心理作文等相关内容。让您全面的了解各类职场心理。感谢阅读《职场心理:说要录用又变卦,是我太犹豫还是HR不守信用?》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心理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后台看到用户留言,因为犹豫失去了一个offer:

最近有一家公司,面试完,HR给我打电话表示愿意录用我。但是我有点犹豫,还想看看其他机会。后来HR说给我七天时间考虑。到了第三天,我突然接到HR电话,说这个岗位招到人了。这让我一脸懵逼,明明说好给我时间考虑,为什么突然会变卦?是我太犹豫还是HR不守信用?

这位朋友遇到的问题相当典型:面试的公司有录用意向,求职者没有当场答应,说要考虑一下。考虑来考虑去,在你还没有做决定的时候,HR很快招了新人,你的机会就错过了。

求职者会抱怨“明明说好等我的怎么变卦了呢”;HR想的是“等你这么久你还没消息,我得赶紧找下一个”。双方都各有理由,也各有委屈,那到底该怎么理解这样的情况呢?

1你犹豫HR也在考虑,面试始终是双向选择

招人是HR的工作,而招聘需求放出来,当然要最短时间内招到最合适的人。经过几轮面试下来,HR通常不只一个有意向的候选人,最终综合各方面考量,选一个最合适的发offer。

给你发offer,选择权在招聘方;当对方愿意录用你的时候,选择权到了你的手里。如果你没有立刻接下这个offer,或者没有对这个offer有个特别肯定积极的回应,那HR从降低风险的角度也要有更多考虑了。

抱怨HR的求职者可能忘了,面试始终是双向选择的过程。求职者有其他公司可以考虑,HR也有很多其他候选人可以考虑,愿意给你发offer并不代表非你不可。只要没有正式的书面的offer,双方都是有反悔和重新选择的余地的。

2口头offer不具法律效力,反悔也没辙

最重要的一点要了解清楚,面试官电话通知你想录用你,只是表达了一个录用意向,相当于发了一个口头offer。口头offer算是双方的口头协定,是不具备任何法律效益的。只有正式的、书面的录用通知才具备法律效益,必要时候可以用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而且根据开头用户留言的情况来看,HR给了求职者口头offer,求职者并没有确定接下这个口头offer。那就是口头协定都还没有达成双方一致,这就更没有理由埋怨对方反悔了。还没有双方达成一致的事情,当然不存在不守信用的说法。

3求职是一场竞争,犹豫就会败北

如果经历过校招,一定对求职本身的竞争属性更有感触,因为可能会有群面,会有1对多的面试过程。普通的社招流程,我们可能很少直接面对竞争同一个岗位的求职者,通常都是与面试官一对一面试沟通。

但要知道,能顺利拿到一个offer,意味着你在这个阶段打败了其他竞争者,获得了阶段性的优胜。既然是竞争,就得提高警惕,就得懂得把握时机。

对于求职者来说,如果你不是技术大神、没有超凡的人脉资源、没有特别亮眼的金字招牌和履历,说句实在话,我们可能真的没有太多的条件跟招聘方讨价还价。

对于接offer这件事,我给大家的小建议是:

1)姿态不可以过高,没有议价的条件很可能会得不偿失。

2)做决定果断一点,不要拖太久,要把握时机,速战速决。

3)尽量把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无论接受还是拒绝,自己来决定。喜欢就积极争取,不满意就快点放弃。

最后,想对因为同样原因错过offer的朋友们说:没有第一时间接受的offer就不是最好的offer。既然大局已定,不如向前看。一定会有更合适你的工作,记得下次果断点。

精选阅读

职场心理:选择自由职业还是稳定上班?


职场生存必须要学会一点职场生存的法则,这是不可避免的。您知道职场法则?感谢阅读《职场心理:选择自由职业还是稳定上班?》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心理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一个沉睡的城市总会被早高峰叫醒,一个打工人的噩梦也总是从挤地铁开始。就在你被挤得七荤八素也要赶上考勤打卡时,有群人还在被窝里流着口水睡得香甜,直到日上三竿才爬起来擦擦嘴开始工作。什么时候最羡慕自由职业者?恐怕就是这会儿了。不必坐班,不必赶早班车,不必强迫自己还没睁眼就得从床上爬起,不必为昨晚熬夜而后悔不已......人民论坛问卷曾做过一项有关自由职业的调查,结果显示:67.4%的非自由职业者很想成为自由职业者。所以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去当自由职业者还是稳定上班呢?这其中各有利弊。

//别看到“自由”就忘记“职业”//

对于上班族来说,能自由掌控时间是一种奢望,因此很多人羡慕自由职业者,因为他们有打破这种困局的能力,让时间重新回到自己手里。不过这项让时间自由的“特权”,自由职业真的具备吗?其实,在时间自由的表象之下,自由职业者其实正以最不稳定的时间管理方式来养活自己。与上班族担心考勤、绩效不同,他们担心的都是赤裸裸的生存问题:什么时候能接到单、什么时候码的字才能变现、什么时候会突然不给单......面对这种随时可能朝不保夕的状况,自由职业者恐怕并不真的“自由”。

//收入不稳定,社会保障缺失//

不限定工作时间、地点,就代表随时随地都能上班,这也意味着“上班”“下班”这条界限已经模糊,很多自由职业者或许正在羡慕上班族。与每个月攥着差不多的工资相比,自由职业者的多劳多得的确有更大收入空间。并且,有时这种劳动后的“及时反馈”也让人忙得甘之如饴,但是灵活性、机动性也代表着不稳定性。除了收入不稳定,自由职业者还面临社会保障缺失,当你告别上班族时,你也告别了普通职工通常享受的五险一金待遇。

//没有一技之长走不远//

自由撰稿人、自由摄影师、自由律师、自由创业者......原来依附于“大厂”生存的职位也逐渐剥离出来,选择单干的人,必定不同凡响。所以,当你羡慕自由职业者的时候,可以先把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在纸上例举出来,你有没有独立接单的能力,你的技能是不是社会稀缺或需求巨大,成为自由职业者前必须得先有“两把刷子”。如果以上你都不具备,那说不定还是在公司打卡上班比较适合你,毕竟没有一计之长走不远。

综上,选择自由职业没有这么简单,不是说我想成为自由职业者就能从事自由职业,必须得‘对市场以及自己的盈利能力有个估算。如果你的技能不足以支撑你单干,那还是老老实实上班比较好。毕竟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兴趣是一方面,赚钱养活自己才是根本。

职场心理:职场容得下工作能力强、个性又强的人吗?


职场心理栏目教您熟悉各类职场心理,提供各类职场心理故事、职场心理学、女性职场心理、职场心理测试、职场人际心理、职场心理作文等相关内容。让您全面的了解各类职场心理。感谢阅读《职场心理:职场容得下工作能力强、个性又强的人吗?》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心理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混职场,能力经验很重要,性格为人同样重要。就像上学时班里有成绩好,但不好管的学生,职场上也有工作能力强,但个性也比较强的员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员工?

碰到这样的员工,领导心里都是怎么想的?

这样的人在职场有出路吗?

这个问题讨论起来还是蛮复杂的。不同领导的个性不一样,对下属的要求也不同;不同级别的领导,应对不同级别的下属,权限和容忍度也不同;或者工作能力强也好,个性强也好,总要有个尺度来权衡,然后才能从中做选择。我们就来简单聊聊这个问题。

有能力的人通常也有个性

工作生活中其实不难发现,有能力的人通常伴随着比较强的个性。或者说,当一个人有资本骄傲的时候,我们给予ta个性的容忍度就更高,所以天才多恃才傲物。放在一个人身上,明显的特征就是,亮眼的优点跟明显的缺点并存。

在职场中,很多领导对这种有能力又有个性的员工是更宽容的,表现在可以为了他们打破一些规则或者不乏一些“特权”。

比如,对于考勤要求不那么严的公司,有的人早一点或晚一点打卡,领导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比如,大家都对领导毕恭毕敬,有些人就没这么多拘束,敢不敲门就进老板办公室,也敢在意见不同的时候大声争论。

这些情况,很大程度上都是领导对工作不错又有个性的员工权力的让渡,“只要你愿意好好工作,能帮我赚钱,不拘小节也无所谓”。

员工个性强意味着要增加管理成本

个性强,某种角度意味着不好管理。大多数领导会爱惜能力强的员工,也尽量针对不同人的个性安排工作,但这是在不破坏规则的条件下。领导手下通常不只有一个下属,不管是有一个人过于“刺儿头”还是对某个人过于“偏爱”,都容易给团队的和谐和平衡造成影响。

所以个性强的员工是需要领导额外花心思去管理的。个性强,但不到破坏团队组织的程度,还是可造之材。英明的领导会尊重员工的个性,在不违反公司硬性规定的前提下,让对方有充分发挥能力的空间。

但这也是对领导者气度和领导力的考量,对一个不好管理的员工多费心思到底值不值得,可能也是个变量。

管理好自己的个性,也是能力的体现

越大的明星越不耍大牌,职级越高的领导越平易近人,不是因为他们本身性格脾气好,而是越混得好越要隐藏自己的一部分个性。

阅历可以让人增长经验,也能让人隐藏棱角。管理好自己的个性,有时也是自己工作能力的一种体现。

个性就是与众不同,与众不同就有可能给别人带来困扰。能力强但太有个性,不懂得隐藏锋利,不能让别人对你完全放心,一定会影响职场的发展。

我们都喜欢情商高的人,情商的修炼就是修剪没必要的个性的过程。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样的话,能维持自己稳定的情绪,也是一种能力。

个性突出其实不是什么坏事,有个性总是人群中亮眼的那个。但是成熟的人,不应该让别人为自己的个性和情绪买单。尤其是在工作的场合,没必要的个性很可能会影响效率和进度。这是万万要不得的。

能力可以提供专业价值,个性人品可以提供情绪价值,社会竞争这么大,要保证竞争力就不能有明显的短板。

希望大家的个性,可以给你锦上添花,而不是拖后腿。

职场心理:面试官说“等通知”,是不是没戏了?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面试收尾。几乎所有面试官,都会在面试结尾说“等通知”这句话。

很多人认为,等通知=没有通知,是拒绝的意思。

其实并不是!!!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等通知”这个话题。

大家要明确,等通知并不等于拒绝!为什么会存在“等通知”这个默认的规则,原因主要如下:

1保持企业态度

作为面试官,代表着企业的形象,那么不管喜不喜欢求职者,都需要表现自己的专业度和对求职者的尊重,自然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

面试的结果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求职者迫切希望得到结果,这时候说一些带有主观色彩的话,很容易被求职者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揣测。

面试完求职者,能不能录取还需要时间定夺,不能马上做出决定,那么这时候面试官不希望自己的言谈表现被过度解读。而“等通知”就是一句安全牌,这意味着主动权在企业手中:如果录取,我们自会通知你。

2比较其他候选人

一个岗位不可能只面试你一个人,通常至少有好几个水平相当的候选人。

即使现在面试官对你的表现满意,但企业总归是想“优中选优”,说不定之后有表现更好更符合企业要求的人呢?

大家都知道买东西,需要货比三家,企业选求职者,也是这个道理。

3面试官不能拍板

有的时候决定你是否能继续面试或者录取你的,并不是面试官本人,所以面试官无法给你明确的信息。

可能面试官对你有好感,但依然需要请示自己的上级进行综合审核。

这就存在两个问题:等待审核时间以及上级领导不一定满意你。

尤其在大公司,层层上报审批,这个过程短则几天,长则半个月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等通知也是有这个考虑在的,确实需要走各种流程的时间,也需要综合各种因素的决断。

4避免拒绝的尴尬

确实部分人遇到“等通知”最终的结果是拒绝。

可能面试官已经通过面试知道你不合适,但这种时候,能明说:不好意思你不ok吗?

这样直截了当说出来,既扫了求职者面子,场面尴尬,还有可能让求职者对面试官甚至企业产生怨言,当场理论吵架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发生。

所以采用让你回去等通知,然后长时间不通知的方式婉拒,你自己心里知道自己已经不过关,这样场面上好看一些。

此外,不少人会纠结等通知一段时间后,还没有回音,能不能去问?

答案当然是,可以啦!

等待面试结果的那几天是非常忐忑的,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

与其焦虑烦躁东想西想,不如用打个电话/发微信等方式礼貌询问面试的结果,一定要注意措辞和语气。

相信大多数面试官都愿意大方直接地告诉你是否面试通过。

如果通过,只是还在流程进行中或有其他安排,那自然打消自己焦躁的心情,抓紧时间面对接下来的环节。

如果没有通过,也可以趁此机会诚恳谦虚地向面试官请教自己失败的原因,一些面试官还是愿意简单告诉求职者有哪些不足的。即使是只言片语,也对自己复盘面试大有帮助。

一次面试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试失败后,你毫无收获和总结。

与此同时,在等待面试结果的过程中,大家依然不要放弃投简历,去别的公司面试等收获更好机会的方式!不要因为等通知,打乱你本来的求职计划。

求职是双向选择,企业在优中选择,求职者自然也可以多看多找,争取有更多平台比较的机会!

放平心态,积极面试,多做总结,主动询问,愿大家都能求职顺利,职场范文网!

职场心理:面试感觉很好,为什么最后还是凉凉了?


职场心理栏目教您熟悉各类职场心理,提供各类职场心理故事、职场心理学、女性职场心理、职场心理测试、职场人际心理、职场心理作文等相关内容。让您全面的了解各类职场心理。感谢阅读《职场心理:面试感觉很好,为什么最后还是凉凉了?》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心理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求职是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我们随时都得接受hr和面试官的审视和打分。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那就是面试结果跟自我感觉并不十分一致。

有时候明明没聊多久,也自我感觉表现不好,但最后面试却通过了;有时候自己准备充分,回答问题也很到位,甚至跟面试官聊得很投机,最后竟然凉凉了。

为什么?难道面试中那些有戏的信号都是假的吗?

面试觉得不错,为什么没下文?

原因一:你以为的好,只是你以为

我们觉得面试不错,很大程度上,是感觉跟面试官聊得不错。

比如,面试官问的问题都回答上了;过程很愉快,没有丝毫尴尬;面试官还频频对我表示认同。

你有没有想过,面试氛围好,只是因为面试官专业。ta能准确体察求职者的情绪,把控面试氛围和大局,既了解了自己想知道的部分,又让求职者如沐春风。

而且,不只是你,可能对所有求职者,ta都体贴温和,笑容满满。

所以从简单的和谐气氛中,也许真的看不出来什么。

原因二:你虽然不错,但又有更合适的了

当然,有些时候也不一定都是我们的错觉,可能在面试的时候,面试官真的是看好我们的。

我自己就经历过一次这样的情况:

有次一个面试官跟我是校友,对我很热情。愉快的结束面试之后,她说了一句颇有暗示的话:今天挺开心,我很看好你哦。当时我以为这个offer绝对稳了,结果过了很久,等到了落选的通知。

通常这种情况下,就是有比你更合适的候选人了。

面试日程安排满的时候,我们一天也可以跑3家公司去面试,你以为招人的单位不会一天面3个候选人嘛?在满足自己对候选人的期望之下,当然是越合适越好,越匹配越好,性价比越高越好咯。

面试就是求职者互相pk的过程,有时我们是pk的胜者,有时我们是pk的败者,这都隐秘的发生着。

原因三:岗位发生变动

或者还有些时候,不是我们自己竞争力低,而是岗位发生了变动。

比如,这个岗位突然不招了或者招聘需求发生了变化(比如要求更高年限、更多相关经历等)。

虽然这种情况对求职者来说挺无语的,但招聘这件事,很大程度上最终解释权归招聘单位所有,我们只能另谋高就。

求职面试,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1、保持持续求职的状态

求职很顺利当然好,但是不要因为一次面试感觉不错就停下求职的步伐、打断求职的节奏。

在开始找工作之前,我们就应该有个大概的规划,包括意向的公司、岗位,期望薪资,以及求职的时间等。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多尝试机会。

多去面试,不仅能让自己更加从容应对面试,还能更准确的了解自己在求职市场上的价值。

所以,即使有一次面试不错,也不要放弃更多的机会。这家公司不错,也许下一家也有吸引你的地方。

在自己能收到的offer中,综合考虑,选择一个对自己来说最优的,这也是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2、不要过分解读面试官

还有一个问题是,求职过程中,我们没有必要过度解读面试官。

很多人很关注面试的积极信号,会根据面试官的语言、表情或者神态来分析面试官的心理,从而推断自己的面试有戏还是没戏。

但这种分析主观性很强,根本没有统一的标准,容易产生较大误差。

尤其我们要知道,求职面试中的变数太多了,没到真正收到offer、甚至没有到真正入职的时候,结果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为了保险起见,我们还是以最终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结果为准。

在没有确定的结果之前,求职者和招聘方,双方都是自由身,都可以跟随心意,自由选择。

职场心理:离职后要主动退出工作群吗?


职场生存必须要学会一点职场生存的法则,这是不可避免的。您知道职场法则?感谢阅读《职场心理:离职后要主动退出工作群吗?》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心理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随着社交聊天工具的普及,微信群已经成为职场上最重要的信息交流渠道,不管是公司重大事件的公布,还是领导交代的任务,又或是工作的交接,甚至同事之间的吐槽,基本上都是在微信群里进行。微信群就像一个信息大杂烩,记录着所有关于工作的细节。当然也存在着一些负面的、不太能见得了光的内容。所以,也确实会有一些员工在离职后成为公司的背锅侠。那么,离职后要不要主动退出工作群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需要注意。

//判断是否需要主动退群//

离职后退群,更像是离职手续里的一个流程,大家基本上会主动退群。而且离职了还留在前公司的群里,似乎给人一种脸皮厚的感觉,所以很多人也会第一时间退群。但是为了尽可能避免未知状况的出现,如何判断自己是主动退群还是等着被踢呢?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1、看职位,如果你职位比较高,别着急主动退群;2、看岗位,如果是核心工作岗位,建议等全部工作交接完再退群;3、看离职原因,正常离职可主动退群,被无故辞退则不主动退群。

//公司大群悄悄退//

搞清楚了退群之前要注意的问题后,如果确定不会有什么工作隐患,那么主动退群则是给这份工作画一个完美句号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公司大群动则几百人,甚至很多企业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公司,大家其实并不熟悉,甚至从未见过,一个普通员工的离职是很正常的事情,自己悄悄退群就好,没有必要在群里长篇大论,发表感想。辞职的时候洋洋洒洒几百字的离职感言发群里,结果半天没人回应,简直是社死现场。

//部门群好好道别//

部门群里都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同事,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辞职后先知会领导自己退群的打算,然后在大家不是很忙的时候打个招呼,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以后江湖再见。其实部门的人对于你的辞职应该是心知肚明,所以大大方方明说就好。至于其他一些跨部门的工作群,或者关系比较好的同事自己组建的摸鱼群,这些可以根据关系远近来决定是否要告知。

公司的微信群就像是一个微缩的职场,里面记录了公司的高低起伏,记录了员工的喜怒哀乐,不管如何,在最后离开时都不要随意处理。先判断是否应该主动退群,确定要退群之后,公司大群悄悄推出,部门小群好好道别,从此山高路远,江湖再见不难。

《职场心理:说要录用又变卦,是我太犹豫还是HR不守信用?》由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职场心理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职场心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